加速度 教学设计

加速度 教学设计
加速度 教学设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新课程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应该说科学探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我觉得:科学探究不一定是要让学生纯粹地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应该说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精神,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变未知为已知, 这样的教学活动也是科学探究。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让学生纯粹地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不太合适的。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变未知为已知还比较合适。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步步深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思维上的探究。通过复习前边速度时间图像,从而得到从图像上得到加速度的方法,为加深加速度概念和相关知识的理解有配套了相应练习题目,做到强化练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及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斜面轨道、小车、毛巾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媒体运用

引入新课创

景,

展示两个情景,引导

学生观察并提问:

猎豹和羚羊在做什

么运动?

汽车与蜻蜓在做什

么运动?

那个物体速度变化

情景一:播放几副图片。

情景二:播放视频摩托车、汽车及飞机的加速

启动过程让同学们对照分析飞机和汽车及

摩托车的运动情况。

观察上述数据,思考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

生获取

信息能

力,总

结归纳

能力,

知识迁

幻灯片及视

题大?

那个物体速度变化

快?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

上面问题得出:物体

运动时的速度变化

是有快慢的)

移能力

新课教学实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

观察,得出结论:倾

角越大,小车初、末

速度的变化量(Δv)

越大,运动时间(Δt)

越短,相应地,小车的

速度变化也就越快。

教师置疑:如何来描

述物体的速度变化

的快慢?

分组实验:

小车从倾斜的轨道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

车的运动情况。

增大轨道倾角,重复上述实验,

比较前后两次小车末速度大小、小车速度的

增量大小、运动时间长短,

比较有毛巾的轨道及无毛巾的轨道上小车

下滑的运动并说明小车哪次速度变化快?

培养学

生动手

能力,

思考问

题能力

,使学

生亲身

感悟速

度变化

的快慢

幻灯片

比,

引导学生回忆速度

的定义v =Δx/Δt。

类比:速度是描述物

体位置变化快慢的

物理量。那么,我们

怎样描述物体速度

变化快慢呢?引导学

生回答用物体的速

度变化量(Δv)与运

动时间(Δt )的比值,

来描述物体速度变

化的快慢。

思考讨论并提出想法,

验证假设:学生比较对照上表数据和斜面上

小车的运动,各比值大小正好与物体速度变

化的快慢一致。

结论:用速度变化量与运动时间比值来描述

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并将其定义为加速度

培养学

生知识

迁移和

类比能

幻灯片

1、引导学生得出加

速度定义。

2、引导学生写出加

速度表达式

3引导学生分析加速

度单位及读法.

4引导学生理解平均

加速度和瞬时加速

展示情景三:

汽车甲在10s内速度

由10m/s增加到

25m/s,汽车乙在10s

内速度由25m/s减

小到10m/s,看看它

学生自己说出加速度定义

(1)定义:加速度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

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学生通过定义自己写出加速度公式并尝试

读出其单位

(2)公式: a =Δv/Δt

(3)单位: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4)学生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类比理解

品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通过情景三展现思维冲突:加速度有正负,说

明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的方

向一致

培养学

生的分

析综合

能力

培养学

生知识

迁移能

获取信

息能力

幻灯片

幻灯片

们的加速度一样吗? 教师强调:在直线运动中,假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甲车的加速度为正值,说明汽车甲在加速,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一致;乙车加速度为负值,说明汽车乙在减速,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5从v-t 图象看加速度师生共同讨论通过

v-t图象求小车加速

度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

图象比较两个图象

的加速度大小(图线

越平坦,加速度越小,

图线越陡,加速度越

大。

回想前节课画v-t图象的方法:先计算纸带上

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然后用描点法作出图

思考如何根据加速运动的小车的图象并求

出其加速度,总结出方法。

结论:小车运动时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

线。

利用数

学知识

处理物

理问题

的能力

幻灯片

练习巩固一、判断对错

(1)速度大,加速度一

定大

(2)运动的加速度等

于0,而速度却不等

于0

(3)物体的速度变化

量大,而加速度可能

(4)加速度大,速度一

定大

二、据速度时间图像

求甲、乙加速度

展示图像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并相互交流讨论。

分析综

合能力

幻灯片

总结、作业拓

总结加速度的定义、

大小、方向、速度-

时间图像得带加速

度的方法。

课后阅读28页的科

学漫步

完成课本29页问题

与练习

总结加速度

完成相应作业

培养总

结归纳

能力

幻灯片

【教学流程】

【课后反思】

新课程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应该说科学探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我觉得:科学探究不一定是要让学生纯粹地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应该说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精神,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变未知为已知, 这样的教学活动也是科学探究。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让学生纯粹地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不太合适的。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变未知为已知还比较合适。本节课的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步步深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思维上的探究。通过复习前边速度时间图像,从而得到从图像上得到加速度的方法,为加深加速度概念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又配套了相应练习题目,做到强化练习的目的。学生掌握良好。师生反映本节课比较成功。

当堂练习

高中物理_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向心加速度 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6节《向心加速度》。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知道向心加速度”。该要点是理解向心加速度,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做准备。 2.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圆周运动。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2.体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3.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4.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公式ɑ=υ2/r=ω2r 的意义。 6.会应用向心加速度定量分析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品 质。 2.通过探索向心加速度公式,体验探索自然界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 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加速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钟兴勇 1.设计思想 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在学习加速度之前已经学习了位移和速度的概念,因此借助于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可以类比帮助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与速度不同的是,加速度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在生活当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加速度,所以,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和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再引出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列出一系列的现象中,要体现出迫切地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正是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在加速度的定义过程中,注意类比速度的定义,即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与a 对于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应该从矢量相加减的角度,通过始末速度的相减得到v 的方向相同。 对于v t-图像,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图像当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速度,加速度,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图像的倾斜程度等),这些信息能反映物体的哪些运动特征,而这些信息当中加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并没有实验,实际上加速度的建立过程中,课堂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并不能有效的反映出“速度变化快慢”这一特征,而生活中的现象及实例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 2.1.1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2.1.2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2.1.3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建立过程,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1.4 学会认识v t-图像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3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加速度教案.doc

§1.5《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 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公开课教案平抛运动

【课题】第三节:平抛运动 【学习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条件及性质 2、掌握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 3、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难点】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学习方法】1、实验法2、小组合作3、讲与练结合 新课教学 一、情景导入:通过玩游戏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特点。 【教师活动1】演示实验:将一物体水平抛出,并让学生观察该物体在空中划过的痕迹,及物体的初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离开手以后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1】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活动2】请个别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聆听并进行判断正误。 【教师活动2】教师引领学生得出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性质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 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2)运动中只受重力作用或物体所受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 【学生练习】判断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判断以下运动是否是平抛运动(集体回答) 【教师活动3】教师叙述:刚才平抛出去的物体在空中划过的痕迹是一条抛物线,也就是曲线,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平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3】同桌之间合作 【师生活动3】请个别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聆听并进行判断正误。 【教师活动4】板书 3、运动的性质:匀加速曲线运动 【教师活动5】教师叙述:明确了平抛的概念和运动性质之后,那研究的方法是什么呢? 在第一节我们知道一个曲线运动看成几个方向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那也就是说,处理 平抛运动的方法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师活动】板书 4、研究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过渡】平抛运动的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既有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效果——水平位移, 又有竖直方向上的效果——竖直位移。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一个运动可以分解为两 个独立的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你准备将平抛运动分解为那两个方向上的独立的运动 呢 【学生活动4】猜测一下,平抛运动的物体可以分解在什么方向?在这些方向会是什么 运动? 【教师活动6】肯定学生的回答,与此同时,追问学生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活动7】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演示实验

《速度与加速度》教案

§速度与加速度 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和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研究的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在实验中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匀速物体的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辨析,真正理解描述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物理量:速度、加速度。本节研究平均速度所应用的等效替代思想和定义加速度的所应用的比值法、研究瞬时速度所应用的极限法等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几种方法,为以后应用类似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领悟形异质同的物理模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中理解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过程,理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学会用比值法、等效替代来研究物理问题,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3)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勇于克服困难,保持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怎样由瞬时速度的变化导出加速度的概念。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速度的定义。 2、教师举例:物体有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而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段的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类型物体运动的实例。(如蜗牛的爬行运动、飞机的起飞、物体沿斜面下滑,火车出站和进站的运动等。) 3、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平均速度 教师设问:(1)在运动会的100米短跑上,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跑的快慢一样吗(2)你如何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预测: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2、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可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3、…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比较方法都是正确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 如果运动的时间不相等,通过的位移也不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回答: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统一标准。 目的:引导学生用比值法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人们在长期对运动的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能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 探究性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斜面、小车、纸带等仪器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以4人为一小组做实验,教师先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而后由学生动手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小车沿斜面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小车后固定一小纸带,小车运动时会拖着小纸带一起运动,小纸带穿过一个打点记时器,通过打点记时器把小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2章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教案

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6.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 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7.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度 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 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领会瞬时速度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 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四个概念,及四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和教具: 使用讲授法,不需要特别的教具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概念,分别是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大家先阅读教材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回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补充问题: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位置和位移时,坐标与坐标变化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板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讲解]在研究物体沿直线的运动时,我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建立x轴,例如:一辆汽车在沿平直公路运动,设想我们以公路为x轴建立直线坐标系,时刻t1汽车处于A点,坐标是x1=10m,一段时间之后,时刻t2到达B点,坐标是x2=30m,x2-x1就是这辆汽车位置坐标的变化量,可以用“△x”表示, △x=x2-x1=30m-10m=20m 这样,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x 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时间轴时,同样的可以用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t=t2-t1。 [板书]二、速度 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往往不同,那么该如何来衡量呢?大家来比较下面四个物体的的快慢程度: [分析]比较A和B,他们经过的位移是相同的(都是100m),A用的时间长(20s),B用的时间短(10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的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都是10s),B行驶了100m,D飞行了2000m,B 行驶的位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比较B和C,由于它们的位移和所用时间都不同,要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只有计算

高中物理必修一 1.5加速度教案

O v/m·s -1 t/s 4 6 2 4 6 2 课前预习案 请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下列问题 一、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是一个 (标量或矢量),定义式: ,方向: ,单位: 。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是物体增加的速度 B.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大小 C.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D.加速度的方向不能由速度方向确定,要由速度变化的方向来确定 二.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当 时,物体加速运动;当 时,物体减速运动。 加速度的正负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取初速度v0 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1) 当vt > v0 时, a>0, a 与v0 方向相同;反之也成立 (2) 当vt < v0 时, a<0, a 与v0 方向相反.反之也成立 思考:由加速度为2 /2s m 可知: ;物体将 (加速、减速或无法确定)。 三、根据v-t 图象分析加速度 通过速度――时间图象不但能够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还能够知道物体的加速度。 如图1所示:OA 段物体做 运动,AB 段物体做 运动。 前2秒内的加速度 2s —4s 的加速度 4s —6s 的加速度 V 图1 B t A V m O

1.5加速度 【课堂探究案】 1. 探究:用什么物理量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 加速度与速度大小有关吗?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有关吗?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率有关吗? 2.探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例如:一个物体沿水平直线运动,考查某一段时间间隔t ?,其初速度1v 方向向右,而末速度2v 方向也向右(且12v v ?),即加速情况:那么速度矢量的变化量v ?=2v (矢量)-1v (矢量)如何表示呢? 那么,换一种情况:1v 、2v 同方向,但12v v ?,即减速情况。都是v ?=2v -1v 只不过后者是负值 3.探究:如何从v-t图象看加速度?速度一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 例1足球以水平速度v=10m/s 击中球门横梁后以v / =8m/s 的速度水平弹回,与横梁接触的时间为0.1s ,求足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例2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如1—5—3图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一t 图象,从图上求出各段的速度变化及加速度. 例3猎豹由静止开始起跑,经2s 的时间,速度达到70km/h, 猎豹的加速度是多大?是正值还是负值,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例4列车以30m/s 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路段给出低速行驶的信号后,采取自动措施,在10s 内使列车的速度减少到10m/s ,求列车的加速度。列车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课堂内容小结 课后巩固案 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就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举例:竖直上抛运动) 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2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1 v 2 v v ?1 v 2 v v ?a a

完整word版,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 1.5《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材选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4-16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接触一些生活实例,但却少有提及这一概念,对它了解甚少。加上高一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它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材把本节安排到位移、时间和速度之后,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直线运动的基础再学习这一节就会相对容易。这一节的内容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授加速度概念,初步认识加速度定义、公式、单位;第二部分讲授加速度的矢量性,在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矢量性;第三部分讲授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关系,更深一步学习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加速度公式进行定量计

算。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精神。 (2)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别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2.教学难点: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主备:陈宏泽时间:2012年9月 课题加速度课型新授课 第几 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给出运动情景,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4.在加速和减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5.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 6.给出v-t图像,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加速度物理意义、定义、矢量性及与速度变化量的区 别的学习,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2.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的确立; 2.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 3.在给定运动情景下,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 1.在图像中会求出加速度。 2.理解加速度物理意义及加速度的方向,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方法 教法 1.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类比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4.多媒体辅助法呈现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法 1.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 2.讨论、归纳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 手段 传统板书教学为主,多媒体演示教学为辅。 教案设计:陈宏泽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课程变化及处理阶 段 行为 新课引入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使我们认识了描 述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物理量它们分别 是:(时间、位移、速度) 集体回答回顾运动学基本内容 我们周围物体的运动是丰富多彩的,如 运动路线的不同,运动快慢的变化,仅 用这几个量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下面 有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问题1:情景设疑 飞机、汽车、摩托车哪个快? 点名回答 联系生活谈一谈,考 查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家的回答对否?请看一段精彩视频 “飞机赛车大比拼”,看后大家谈一谈体 会。 观看视频 学生们很快地回答该 问题,从而验证了固 有模式;在这样的前 提下,设置疑问,学 生的注意力立即调动 起来,会认真地观看 这一段视频资料。教师总结发言: 1.它们三者并非是匀速直线运动,它 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运动 称为变速运动; 2.它们最后的速度不同,飞机最大, 摩托车最小; 3.开始的时候,摩托车速度变得最快, 飞机速度变得最慢。 交流发言 依据学生的发言情 况,给予学生最大的 鼓励,最后教师发表 总结 新课讲解所以在变速运动我们还要引出一个物理 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 问题2:主动探究 我们如何定义“加速度”这一物理量呢? 提示: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描述快慢的 物理量的定义都是与时间、比值有关。 具体来说,如何比较快慢呢? 猜想、发表意见 板书: 加速度 教案设计:陈宏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加速度教案

5.6向心加速度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第六节向心加速度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感知加速度的方向 请同学们看两例:(展示多媒体动态投影图6.6—1和图6.6—2)并提出问题。 (1)图6.6—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感觉上应该受到指向太阳的引力作用) (2)图6.6—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小球受到重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三个力的作用,其合力即为绳子的拉力,其方向指向圆心。) 可能有些同学有疑惑,即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是匀逮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可是上两个例题却在研究

“人教版”教材《加速度》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应当说,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资源。高中物理新课程第一个共同必修模块中的《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就是其中一例。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第5节,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它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了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等物理名词的不同含义,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比如,在“说一说”这个栏目后又给出了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了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了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节后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也较深入地介绍了一般情况下的变化率概念。 2 从实际出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想正确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确定加速度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教材处理的这一实际情况。否则,教学目标过高,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易于在学生中产生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当然,也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低,这样也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求加速度。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以及类比法的探究推理,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类比的学习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及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精品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三、德育目标: 通过a 与r 及ω、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r v m mrw F 22==,向心加速的大小r v r w Q 22==,并能用 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 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木球、细绳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 (3)上述物理量间有什么关系? 2、引入:由于匀速云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又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3、了解向心力的来源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实验 a: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 b: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用CAI课件,模拟上述实验过程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 b: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4)通过讨论得到: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b: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 c: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加速度》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加速度》精品教案 (1)图6.6—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2)图6.6—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1.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速度变化量”部分,同时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 运动时速度变化量△v的图示,思考并回答问题: 速度的变化量△v是矢量还是标量? 如果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表示速度的变化量△ 2.1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 图示.每小组4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果初速度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v?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学生按照思考提纲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面的推导过程,得出结论:当△t很小很小时,△v指向圆心.

1、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心加速度是表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速率改变的快慢的 B 、向心加速度是表示角速度变化快慢的 C 、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变化快慢的 D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2.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因为a =r v 2 B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因为a =ω2r C .角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因为ω=r v D .角速度与转速成正比,因为ω=2πn 3、甲、乙两质点绕同一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甲的转动半径是乙的 4 3,当甲转60周时,乙转45周,甲、乙两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 4、AB 是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 在下端B 与水平直轨道相切,如图5.6-1所示, 一小球自A 点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已知 圆轨道半径为R ,小球到达B 点时的速度为 V 。则小球在B 点受 个力的作用,这几个 力的合力的方向是 ,小球在B 点的 加速度大小为 ,方向是 。(不计一切阻力) 5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圆半径为R ,向心加速度为a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线速度aR v = B 、角速度R a w = C 、转速R a n π2= D 、周期a R T π2= 6、如图3所示,在皮带传动中,两轮半径不等,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两轮角速度相等 B .两轮边缘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C .大轮边缘一点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小轮边缘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D .同一轮上各点的向心加速度跟该点与中心的距离成正比 7、一物体在水平面内沿半径 R =20 cm 的圆 形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V =0.2m/s , 那么,它的向心加速度为______m/s 2,它的角 速度为_______ rad/s ,它的周期为______s 。 图5-6-1 图5 图3

加速度教学设计

课题: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物理》必修(人教版)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之间的桥梁。即力是通过加速度这个物理量与速度、位移建立了数量的关系,加速度还是演绎推导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以及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中间过渡的重要物理量。因此,讲好上好加速度这节课,对学生能否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乃至后面力学知识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节是概念课,但加速度的概念不像质点等概念那样,质点概念虽然抽象,但由于学生有直觉思维为基础,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应更讲究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对概念课的教学方法有:(1)直接给出概念或定义,然后对此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2)提供一大堆数据或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然后给出概念,再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对加速度概念的得出应采取第二种方法较好,因为,它是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学习者分析】 加速度概念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的概念以及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速度是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学生在初中物理中也学过诸如密度、压强、功率等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数学中也已经学习了诸如增长率、发芽率等问题。所以,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加速度这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与加速度对应的词语。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里不会自发地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观察生活实例体会其现实意义,通过思维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较少关注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b.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c.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求加速度,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类比法的探究推理,掌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周运动呢?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

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6 向心加速度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 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 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第5课《向心加速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2单元第5课《向心加速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感受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2新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启发式问题引导教学,利用问题串的形式,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由初步感知向心加速度到严格推导向心加速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思想;二是探究性生成教学,以实验和逻辑推理教学代替单纯的机械记忆教学,在探究时预留充分的时间,提供使学生思考、举例、体验、观察、探索、尝试表达的机会,将教学重点从知识的获得转移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三是渗透物理思想的教学,物理模型是建立在基本物理思想之上,在本节课中着重强化了“小量近似,以曲代直”这一常用的微元思想,将数学方法与物理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利用定量计算,让学生更易接受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3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感知向心加速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通过理论推导向心加速度,让学生理解“无限逼近“的微元思想,培养学生假设-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却有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推导及应用 5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