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

第1课时国家财政

知识点一财政及其作用

情景诱思

我国“三农”工作得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大幅增加,“十一五”前三年预计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26%以上,总额已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培养新型农民取得较大进展,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思考(1)什么是财政?

(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发挥了财政的哪些作用?

知识归纳

1.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的异同

区别:(1)含义不同。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决算是一年度的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2)地位和作用不同。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内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引导国家和政府活动的方向,实现国家的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过程的终结阶段。决算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得失成效。

联系:(1)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是预算的评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走出误区: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2)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但是国家财政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延伸应用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农业补贴和农村道路、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③经济结构合理优化④降低通货膨胀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2.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2008年5月13日12时止),民政部就会同财政部共向

地震灾区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3.6亿元;民政部共调拨救灾帐篷6.06万顶。这主要体现了财政()

A.可以有效调节资源的配置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

C.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财政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情景诱思

2008年1~11月份,山东全省节能减排财政支出完成30.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其中,节能支出4.39亿元,环境保护支出26.50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节能减排财政支出将突破35亿元。节能减排财政支出优先保障节能减排公共管理。山东省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监测、执法和标准体系建设,构建起自动监测、监察网络体系,实现了对重点工业、生活污染点源的实时监控。

思考(1)财政支出的内容有哪些?

(2)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3)财政收支的关系有哪几种?

知识归纳

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对立统一关系

(1)对立:表现在收入和支出的数额上。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经济规模和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作为收入,是一个有限量;而作为支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又是大量的。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这种收支数额上的矛盾是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具体体现。

(2)统一: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作为构成财政运行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有统一性。财政收入是前提,它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在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支出也影响收入,有效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因大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正确安排和合理使用财政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又为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创造了条件。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1)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2)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延伸应用

1.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2008年全国预算,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要完成58 486亿元,而全国财政支出安排60 786亿元。这种财政安排属于()

A.财政收支平衡B.财政赤字

C.财政的理想状态D.财政闲置

答案 B

解析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属于财政赤字,答案选B。

2.近几年,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问题上坚持量入为出的方针,从严掌握财政支出。下列属于国家财政支出范畴的是()

A.国家投资两万亿元人民币用于铁路建设

B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

C .私营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支出

D .个人及其家庭消费支出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财政支出。B 项属于财政收入,C 、D 两项不属于财政支出,而是企业、个人的支出。

3.2008年3月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将大力支持全面建立和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①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 ②是一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④有利于农民充分就业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准确把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济,有利于社会公平,①③正确;②错误,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 项。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截至2008年5月22日14时,中央财政已累计拨款

102.95亿元。政府的这一救灾拨款属于( )

A .财政收入

B .财政支出

C.财政结余D.财政决算

答案 B

解析救灾拨款属于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部分,选B。

2007年5月30日,我国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当日沪深两市跌停个股约860只,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收入政策B.货币扩张政策

C.财政政策D.货币紧缩政策

答案 C

解析当前我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央行已连续数次提高利率,利率与股票价格成反比,印花税税率提高后股票价格下跌。这是国家用财政政策手段对股票市场进行的调控。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中央财政为灾后重建拨出巨额资金。这些资金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B.行政管理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D.债务支出

答案 C

解析中央财政投入灾区的资金属于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答案选C。

2008年10月16日,财政部、商务部下发了《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实施省份从原来的山东、河南、四川扩张到14省市(其中含青岛、大连两单列市)。据此回答2~3题。

2.试点的14个省市的农民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这里的家电补贴从财政支出的用途来看属于() A.公共消费B.经济建设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D.其他支出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财政支出的种类,“家电下乡”补贴属于其他支出,答案选D。

3.在农民增收困难的形势下,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家电下乡”,激活农村消费,可扩大内需。这说明()

①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促进经济发展②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③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④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选项③与题意无关,答案选C。

4.在预算与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意味着()

A.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后劲

B.资金储备充足,能够更好地保证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

C.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D.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答案 D

解析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说明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运用,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5.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这一比喻说明()

A.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合理的分配政策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起决定作用,所以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答案选B。

6.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也有所上升。以下关于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是()

A.任何时候都不应出现财政赤字

B.不需要对财政赤字加以控制

C.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

D.必须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

答案 C

解析A、B、D三项对“财政赤字”的认识均不科学,答案选C。

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十、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估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财政的哪些作用?

答案(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十条”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措施有利于恢复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十条”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措施,说明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财政投入巨资用于扩大内需,能抵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第2课时征税和纳税

知识点一税收及其种类

情景诱思

思考 (1)为什么要征收个人所得税?

(2)我国为什么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知识归纳

(1)工薪阶层作为中低收入者不在个人所得税应税范围。

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第一对象是工资、薪金,我国税法有规定的起征点,即超过一定收入水平才真正需要缴纳税款。起征点以下的收入部分并非不征税,而是适用零税率。

(2)征收个人所得税能消除收入差距。

个人所得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公平税,有利于调节人们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及其差距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社会不可能也不应通过个人所得税把收入差距消除。调整贫富不均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应当依靠包括个人所得税、资产税、赠与税、遗产税等在内的税赋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3)所有个人所得税实行的都是累进税率。

个人所得税分不同个人所得项目,规定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延伸应用

1.在我国,房地产业是众所周知的暴利行业,其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百万、千万乃至亿万富翁。然而人们近日发现,在纳税大户排行榜中,房地产企业却鲜在其中。“赢利巨人”

却是“纳税侏儒”。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成为“纳税侏儒”,与他们虚开开发成本、人为隐瞒利润、逃避税收有重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

①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打击偷逃税款行为②完善税制,提高税率,扩大税目③加强税法教育④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直接纳税人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选项②④表述不科学,答案选D。

2.对于违反税法规定,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

A.税务机关要对其说服教育、督促其遵守税法

B.税务机关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C.要由税务机关给予法律制裁

D.要予以行政处罚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如何处理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答案选B。

知识点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情景诱思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特殊的案子:一位姓张的女士因在网上开店未交税费而获刑两年,缓刑两年执行,法院同时还对其处罚了相当数量的罚金。此案宣判后,立即在网商、税务和法律等几个圈子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你在从事网上商品交易却还没纳税,那可要当心——或许你已经违法了!

思考为什么网上开店也要依法纳税?

知识归纳

1.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1)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纳税。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决定了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公民应自觉纳税;同时,权利与义务是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中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因而也必须承担纳税的义务,这是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具体体现。

(2)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金的征收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因此,每个公民都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税款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延伸应用

诚信纳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无论富豪还是工薪者,都应把纳税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据此回答1~2题。

1.公民应自觉诚信纳税,是因为()

①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②我国的税收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征收的③我国的税收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④我国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选项②与题意无关,答案选C。

2.公民依法自觉诚信纳税,说明了()

A.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在我国,人人都是纳税人

C.税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D.由承担税款的负税人变为转嫁税款负担的纳税人

答案 A

3.在学习有关税收的知识时,不少学生认为“纳税是有收入的成年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答案(1)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有应税收入的成年人直接负有纳税义务,当然应自觉纳税、履行基本义务。中学生如果发生应税行为或取得应税财产,直接负有纳税责任,应是纳税人,也应遵守税法,自觉纳税。

(2)税收关系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学生作为消费者,也是负税人,与税收关系密切。因此,认为“纳税是有收入的成年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国家通过财政、税收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两种手段有何不同?

(1)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最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来实现的。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与税收的特征有什么联系?

税收的“三性”统一于税法,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而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违反税法就是无视税收的地位和特征。依法制裁违反税法的行为,

就是维护税收的权威。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 600元/月提高到2 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①增加财政开支②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③增加财政收入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该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知识,具体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的意义,①③不符合,有利于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促进公平分配,②④正确。

(多选)现代税制在规定纳税人依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保障纳税人享有相应的权利。以下行为体现纳税人权利的是()

A.依法按时向税务部门缴纳营业税

B.依法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支出用途

C.就某个征税行为依法对税务部门提出质疑

D.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公民依法主动向税务部门提交申报表

答案BC

解析B、C项属纳税人的权利,A、D项属纳税人的义务。

1.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人在网上开店和购物,但是很少有人为网上交易缴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发生交易行为就得缴税。税法规定的缴税条件表明税收()

A.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具有用之于民的本质属性

C.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D.可以保证调控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解析税法规定的缴税条件表明税收是依法征收的,具有强制性,C项正确;A、B、D 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减征个人所得税。这说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B.税收是随时变化的

C.税收具有固定性D.税收具有无偿性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税收的特征。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说法错误。

3.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停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体现了()

A.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税收是国家实现对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

答案 B

解析A、C与题意无关,D项是指财政。

4.自2008年5月份以来,广东某企业通过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3 000多万元。这种做法属于()

A.偷税行为B.骗税行为

C.欠税行为D.抗税行为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违反税法的行为。材料中所说的通过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行为属于骗税行为,答案选B。

5.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这一举措减轻企业负担约1 200亿元。关于我国增值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的征税对象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②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③它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④它的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增值税。选项①是指企业所得税;选项④说法错误,增值税的纳税人和纳税人是不一致的。

6.经测算,如果按2 000元作为起征点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家同年财政收入就要减少约300亿元。这反映出()

A.我国财政有足够的盈余来抵消个税的减少

B.国家税收呈逐步减少的趋势

C.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D.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财政有重要影响

答案 D

解析提高个税起征点,国家财政会有所减少,这体现了税收与财政的关系,D项入选。

7.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从1 600元上调至2 000元。按照这一新的起征点,小王每月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500元。对此小王很有看法,认为国家应该取消此税。

(1)假如让你去说服小王,请列出你的谈话提纲。

(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会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你认为国家应怎样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这一举措对经济、社会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有什么影响?

答案(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减少财政收入,但会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解析第(1)问,可从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我国税收的性质、公民义务等角度去说服小王;第(2)问,要从长远看到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对居民收入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选择题

1.个体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停征“两费”,虽然会使部分地区暂时减少了税收,却减轻了个体工商户的负担,同时也有助于缓解CPI过快上涨,促进就业。停征“两费”表明()

A.个体工商户不再交税

B.费改税,个体工商税增加了

C.有利于个体经济发展

D.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问题

答案 C

解析A、B、D三项表述均不科学,答案选C。

2.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四年增产增收,2008年夏粮实现第五年连续增产,国家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中与此无关的是()

A.依靠科技提高产量、质量

B.依靠土地承包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C.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D.继续实行粮食出口退税

答案 D

解析此题要求选择与粮食生产无关的,D项入选。

3.对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适当增加补助,这也就是要()

A.增加社会保险金额,实现央行的职能

B.提高国企职工工资,推进股份制改革

C.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挥财政的作用

D.全面免征个人所得税,利用税收杠杆

答案 C

解析A、B、D三项都不是针对题干所述问题的解决方法,答案选C。

4.上边漫画启示我们()

A.城市的教育比农村更重要

B.要优化财政对教育的支出结构

C.要控制财政支出,防止财政赤字

D.要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 B

解析漫画启示我们要优化财政对教育的支出结构,不能只投入城市教育,还要投向发展落后的农村,答案选B。

5.下列可以说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的是()

①国家投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②国家给生活困难者必要的补贴③国家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力度,重点投资治理大江大河④国家发行国库券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C

6.下列关于税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与法律和国家密切联系

B.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C.增值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D.国家的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答案 D

解析A项说法不科学,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B项是指增值税;C项是指个人所得税。

7.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 600元/月提高到2 000元/月。这一税收政策的调整()

①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②有利于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

③有利于促进公平分配④是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措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选项④与题意无关,答案选A。

8.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1%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材料体现了税收的()

A.固定性B.强制性C.无偿性D.公益性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税收的特征,A项入选。B、C与题意无关,D项不是税收的特征。

9.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的政策属于()

A.紧缩性货币政策B.扩张性货币政策

C.紧缩性财政政策D.扩张性财政政策

答案 D

解析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的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答案选D。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财政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③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④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②B.①③C.②D.②④

答案 C

解析选项①④与题意无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有,故③不符合题意,只有②正确。故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1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生事业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将安排2 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

表中(含注)的措施有什么经济意义?

答案(1)有利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3)有利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此题考查财政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图表反映的现象,根据现象回答意义。

12.现在报刊上经常看到CPI,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1997年我国实施的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2007年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放缓。为应对剧烈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提出4万亿元人民币大规模金融援助计划。同时投入更多财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回答CPI与财政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前我国实施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案(1)CPI上涨幅度过快表明经济过热,这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CPI 涨幅过低表明经济增长滞缓,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2)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1课第1框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1框 一、选择题 1.从2014年11月起,美国正式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该举动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因为目前中国经济靠出口拉动的成本已大大减少,但对于外资依赖度高、国内还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或许会被打个措手不及。由此可见() A.中国通过自身发展已能够规避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B.降低开放程度是克服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有效手段 C.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D.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必须提高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 [答案] D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无法规避,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不能降低开放的程度,故排除;选项C与题意不符。上述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对外资依赖程度不同,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对其影响也不一样,依赖程度低影响小,依赖程度高影响大,故选D。 2.有评论针对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的“双反”指出:双反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制裁的是中国企业,但也无异于判了欧盟光伏产业死刑。这是因为欧洲产业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而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在于() A.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中国的光伏产业与欧洲的产业不存在竞争关系 D.存在替代关系的两种商品,其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但本题强调的是之所以说传统能源与新型能源相竞争的原因所在,没有强调经济全球化,更没有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故排除A、B;中国光伏产业与欧洲光伏产业存在竞争关系,C选项观点错误,故排除;根据题意,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光伏能源是相互替代关系,是互为替代品,互为替代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竞争关系,故D入选。 3.在当今世界的跨国并购中,产品品牌的变更、兴衰,品牌控制权的转移,新兴品牌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到第十二课知识点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在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答题模板

思想政治答题模板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6.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⑤“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 2.劳动者就业问题: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②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教学文档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第一框

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学习目标】计划与市场、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自主学习】 一、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 (1)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的_______________ 和人的需要的_____________的矛盾,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手段)是什么?“有形手”和“无形手”分别是什么?2、市场经济 (1)含义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来配置资源。(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比较及时、准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注意:为什么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需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因此,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必要性) ②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意义) ③市场秩序混乱的危害: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造成损失,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危害)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及其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 ②、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国家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⑤、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 ①表现形式②内容 5、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⑴必要性:__________ 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_____混乱、_____盛行,进而导致_____不足、______萎缩、______衰退 ⑵内容: ⑶要求: ①要切实加强________建设,大力建设________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________和_________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 社会意识:只是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并不是同步,绝对统一的关系) 反对倾向: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 3.实践观是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a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 的变更,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会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 a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他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全章概述 税收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解税收和税法,认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本课要向大家介绍有关国家税收方面的知识,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财政,认识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税收及其种类二、依法纳税 新课标基本要求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新课程学习 9.1 税收及其种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税收、税收的基本特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2、理解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教学重点、难点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财政收入的组成,说明财政收入由哪四部分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财政收入由税、利、债、费四部分组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教师引导: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税收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税收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9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从税字的构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税就是送给国家的农产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税收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交给国家的财富。请大家想一想,交给国家的税收财富有没有直接的补偿?国家凭什么让人们不得不交这部分财富?国家收取的这些财富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税收是没有直接补偿的,但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项职能,国家必须收取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制收取这部分收入。(归纳出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源泉。 从税收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想到,税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税收的特点 (1)强制性。请大家想一想,没有政权力量作后盾,强制人们缴纳,能不能获得?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不能。 教师点评:强制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请看教材80页“相关链接”,了解一下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偿还纳税人,纳税人也不能提出回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选题 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从长期看,此举有利于( ) ①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②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③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弥补原有市场机制调节的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优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强调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2.“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市场机制的作用表现在( ) ①可以迅速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型建设 ②通过制定计划,调节长期的供需变化 ③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④通过价格变动的信息,及时协调生产和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来实现的,③④当选,①②不符合题意。 3.2013年8月29日石家庄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决议》,该决议将有利于实现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奋斗目标。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石家庄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是( ) ①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要求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③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中东西三大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石家庄市中东西部的优势,让全体石家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②③正确。①④与题意不符。 4.读下图漫画《我惧内!》,能有效扭转漫画现象的合理措施是( ) 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②国家以行政手段为主,强制取缔违法食品生产企业 ③依法加大食品生产质量监管,提升企业违法成本 ④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引导消费者购买内地食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漫画反映了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消费者对内地食品的不信任,内地食品企业濒临信任危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强食品质量监管,故选①③。②错误,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不是主要手段;④与题意无关。 5.2013年9月16日,央视报道: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奶粉企业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些企业的做法体现了( )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C.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D.政府经济职能有待加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弊端。某些奶粉企业为谋取利益,采取贿赂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故选A项。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6.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撤销铁道部,重新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一改革( )

人教版新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学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个思考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 3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练习含解析

, ,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必须努力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 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三权分置从根本上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②土地所有权在土地流转后仍归集体所有 ③村民土地经营权流 转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④三权分置能使市场有效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2017· 河北冀州期中)近年来,市场上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现象屡禁不止,商业贿赂、欺诈行骗等现象时有发生, 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市场调节的( ) A.盲目性 B.自发性 C.滞后性 D.法制性 3.(2017· 广东梅州期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 求有序开放电信市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开放的电信市场可能带来的发展趋势是( ) ①信息消费品价格下降 →扩大信息消费 →拉动有效投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信息消费品价格下降 →企业 盈利能力减弱 →劳动者收入下降 →企业生产规模缩小 ③信息消费品价格下降 →居民购买力提高 →居民消费 水平提高→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 ④信息消费品价格下降→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大众创业→促进“互联网+”的 快速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2017· 湖北黄冈一模)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的《中央定价目录》新目录大幅缩减定价范围,只保留了天然气、水 利工程供水、电力、重要交通运输服务、特殊药品及血液等 7 种(类),保留项不到 3%。之所以保留极少数政府 定价项目,是因为( ) ①价格能够灵敏地反映供求并引导资源配置 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③在公用事业和 公益性服务等供给方面存在市场失灵 ④定向精准调控有利于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7· 河南平顶山模拟)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该模型认 为,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的 产能过剩或不足。这反映出( ) A.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B.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C.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效率通常不高 D.市场规律在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领域失灵 6.(2017· 山东青岛一模)杠杆化是指通过借债进行投资运营 ,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 , 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长过快,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去杠杆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下 列有利于去杠杆的传导措施是( ) ①债权转为股权 —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②企业依法破产 —实施企业破产结算 —取消企业债务 —降低资产负债率 ③发展股权融资 —完善股权资本市场 —拓宽融资渠道 —引导储蓄转为股 本投资 ④推动兼并重组—扩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这句话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工作的启示是( ) ①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 ②相信群众会自觉遵循市场规律,不要试图引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矛盾分析法课练

第九课矛盾分析法课练 第一卷单项选择题 1.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2011年广东汕头二模)在2011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说,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树立信心。“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这体现了() 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统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众所周知,当香蕉成熟时,它会由青变黄,然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却发现了一种鲜蓝色的香蕉,能发蓝光。鲜蓝色的香蕉的发现主要体现了() A.矛盾具有特殊性B.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2011年广东汕头一模)“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间我国GDP总值在世界的排位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我国的发展表明() ①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5.(2011·潍坊模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全党既要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又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当前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反映了()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2011·济南模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有人倡议:生活从家务劳动抓起,品德从孝心感恩抓起,文明从说话礼仪抓起。与此倡议反映的哲理相似的诗句有() ①奢靡之始,危亡之渐②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③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7.“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的这一段话表明( ) A.矛盾具有特殊性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8(2011·南京调研)下列诗句与下边漫画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五课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第五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每个“全面”,都是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这一战略布局必将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从这里可以看出() A.正确的意识因其如实反映客观存在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B.创新性的认识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D.理论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称“我很多创作灵感来自于梦境。”他认为很多源自梦境的创作灵感,结合脑海中的既有讯息,让他的创作题材浮现,于是一部部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写作灵感来源于梦境的说法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3、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天空出现了罕见的蓝天白云。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子就没有了。这意味着()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静止中包含着运动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图两幅漫画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要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C.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5、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在50年前预言,人们可以通过触摸按钮的方式改变天花板和墙壁的背景颜色,普通的玻璃将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特殊玻璃。而且,这些玻璃的阳光折射率可以根据用户预先设定好的数值而进行自动调整。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这表明()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意识活动因其主动创造性而成为实践的先导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保制度,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使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达到了可谓前所未有的程度;还进一步优化了环保“约谈制度”,由“约谈企业”改为“约谈政府”,采取诸多措施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 ①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7、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对外披露,百度目前正在推进一个名为“百度大脑”的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脑,已经可以做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如它的语音识别,准确度已经近乎和人际交流相同。预计累积10-20年后,人工智能的“大脑”可能会发生质变,赶上或超过人脑。下面对“百度大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百度大脑”一经人们的创造,就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②“百度大脑”将会在自主意识的指导下,能实现人的某些功能 ③“百度大脑”的制作和使用,凸显了人类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 ④“百度大脑”将实现具有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八九课知识点总结

发展观 1.普遍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是发展的。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3.新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 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判断标准: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4.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 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刚开始比较强大,总能抵抗扼杀新事物。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悉心熟悉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 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我们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物质的飞跃。 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基本属性:同一 性和斗争性 2.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 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3.特殊性原理: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 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并正确解决。他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系:①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 地位的是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 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九课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地位?答:占据着主导地位。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3.作用?答: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重要性?答: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 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 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2.目标?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宏伟目标。 原因?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 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3.为什么?答:(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宏伟目标。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4.基本要求?答:(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统一。 (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5.如何发展?答:(1)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 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 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 神力量。 (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 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 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 化整体实力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