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历史

崇州历史
崇州历史

2011~2012学年寒假外出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追忆您

--我的故乡,崇州

一,历史简介。

崇州市历史文化崇州市历史悠久,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江原县;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置蜀州,领晋原、唐隆、青城、新津四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6年)升为崇庆府,亦领数县;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为崇庆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为崇庆县;1994年撤县设崇州市。

1983年7月,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崇庆县"之名自此成为历史。

1913年(民国二年),民国政府废除清朝设置的府、州、厅。崇庆州因此而改为崇庆县,先后隶川西道、西川道、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庆县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管辖。

1983年7月,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管辖。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崇庆县"之名自此成为历史。

素有蜀门重整的崇州,地处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气候温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故有天府明珠“小成都”之称。崇州市面积1090平方公里,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

猪基地县、粮棉转贷大县。其怀远一带生产的乌梅远销日本等地。崇州枇杷茶宋代以来即进贡朝廷。称为“龙门英”。其所产的黑香糯米称为“黑米之王”,驰名中外。此外极富地方风情的竹编、藤编、棕榈等特色工艺品名播川西乃至全国。崇州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市区崇阳镇,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景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崇州市交通十分便捷,离成都市区仅38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20公里,国道、省道西旅游环线等密如蛛网,穿过城乡各地。

二、烈士

崇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养育了一群英雄儿女。

来自川西平原的航空骄子----龙文光

龙文光,崇州市廖家乡人,原姓彭,因两岁时过继给姨夫龙作霖为嗣,故改名为龙文光。龙文光自幼聪颖过人,四岁就随父识字,不久如本乡天民寺小学读书。长大后,龙文光读成都联合中学、浙江工业学院、北京朝阳大学。早在中学时代,龙文光就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接受了不少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1924年,孙中三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是年12月,正在北京朝阳大学就读的龙文光,放弃在大学读书的机会,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经半年入伍锻炼后,于次年7月正式进入军校学校。在校之间,龙文光积极勇敢的参加了消灭滇、桂叛军,以及郑润琦等右派军队的战斗。

1926年1月,龙文光从黄埔军校毕业,时值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广东航校招生,龙文光和后来担任国民党空军要职的毛邦初、张廷孟、王叔铭等人,被选送进入航校学习。1927年1月,龙文光等11人,又被广东国民革命军航空处选派到苏联第二航空学校继续深造。1928年底学成归国后,龙文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空军第四队(驻汉口)上尉分队长,并在南京中央军校航空班任飞行教官。因工作关系,他常常驾驶飞机来往于汉口、南京、上海、杭州等地。

弃暗投明参加工农红军

1930年3月16日,时任国民党空军中校队长的龙文光,奉命驾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紧急空投通信任务。返航途中,因雾大迷航,油料耗尽,龙文光只得迫降飞机。

飞机像受了伤的老鹰似的,摇摇晃晃从空中向下降落,最后停在河南省罗山县陈家河附近的河滩上,那里是红军鄂豫皖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交界处。

在河滩附近山头上放哨的红军赤卫队员,发现有一架飞机降落下来,连忙吹响手中的号角。村中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和群众听到号角声,都向河滩边的飞机包围过去。

飞机轮子刚一着陆,龙文光就急忙打开舱门,慌慌张张地跳下飞机,拼命地朝东面跑去。他头

戴航空帽,身着一件红不红、紫不紫的美式航空服,边跑边不断回头张望。见河滩四处都是高喊“站住!站住!”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们,他自知难逃,跑着跑着就停下举起双手说:“各位乡亲,不要伤害我,我是飞行员!”

在一间小屋里,龙文光低着头、坐在板凳上,接受一位红军同志的审问。因对红军不了解,龙文光心里自然存有戒心。红军同志问一句,他答一句。一会儿说飞机机器出了故障,一会儿又说飞机汽油没有了……尽管红军同志再三宣传优待俘虏的政策,并保证其生命安全,但龙文光始终不肯说出实话。

消息很快传到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那里,徐向前命令把龙文光带到红军指挥部。在指挥部门口,龙文光看到持枪的红军战士,心猛然颤抖起来。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军装,消瘦的面孔露出微笑的徐向前见此情景,随和地作了自我介绍:“我叫徐向前,是这里的负责人,有什么话你尽管说,不用害怕。

一听到“徐向前”三个字,龙文光猛地从竹椅上“弹”起来,他双眼盯着这位红军首长,怎么也想不到,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取其首级的人,竟这么普通、和蔼、平易近人。他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但又无法否认眼前的事实……对红军的疑虑、戒心随之解除了。

经过徐向前一次、两次的耐心说服,龙文光终于决定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徐向前一听到龙文光答应参加红军,高兴地握住龙文光的手说:“祝贺你和你的飞机走向光明,我代表苏维埃政府,欢迎你参加红军!”为表示自己参加红军的决心,龙文光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龙赤光。

红军很快把龙文光安排在总部任参谋。龙文光深切感到红军对他的信任。建议尽快修复飞机,同时提醒防备国民党特务的破坏。苏区政府及时采纳了龙文光的建议,把飞机安全转移到林湾(现河南新县卡房乡)。搬迁飞机时需经过一个叫黑龙潭的地方,那里潭面宽,水深,飞机无法运过去。当地群众便纷纷搬来桌椅、门板、木头等,在黑龙潭上架起一座浮桥,才把飞机顺利地运达林湾。林湾是一个只有4户人家的小村庄,四周群山环抱,树高林密,飞机巧妙地隐蔽在两幢房子之间,上面搭了棚顶,前后用柴草掩盖,无论敌人从空中还是地面都不易发现。

其间,国民党政府当局因飞机失踪、下落不明,多次派特务潜入苏区,四处侦察寻找,但终未查获飞机的踪迹。

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诞生

1931年5月,根据中央指示,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局成立,龙文光被任命为航空局局长,航空局政委由曾在莫斯科学过航空的钱均同志担任。航空局就设在河南省新集北头普济寺内。苏区政府给予航空局极大支持,不仅为龙文光配备了必要的技术人员,还在靠河边的空地上,修建了一个占地100余亩的飞机场。另外,在湖北黄安(今红军)麻城交界的紫云区,安徽、

湖北两省交界的英山县金家寨,也各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供飞机起降。与此同时,在根据地军民的帮助下,拆卸下来的飞机机翼也从五十多km外的宣化店,搬运到航空局所在地新集。经龙文光和钱钧等同志的共同努力,飞机很快装配复原,并油漆一新。机翼两侧还各绘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红五星。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还举行了隆重的飞机命名仪式,徐向前代表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并把“列宁”两个鲜红的大字工整地书写在机身的侧面。为准备“列宁”号飞机试航,红军又想方设法从敌战区搞来许多汽油。自此,中国工农红军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飞机。

1931年7月10日,新集机场人山人海,“列宁”号飞机就要在此起飞试航。上午八点,徐向前陪同龙文光和红四军政委陈昌浩来到机场。当徐向前下达试飞命令后,龙文光和陈昌浩就在众人簇拥下登上飞机。随着一阵轰鸣声,“列宁”号急速在跑道上滑行、抬头,然后飞向了天空,机场内传来阵阵欢腾声。

9月8日,龙文光再次驾驶“列宁”号飞机,飞抵华中重镇武汉市上空,进行空中军事侦察和投撒传单,国民党的一些重要军事目标赶忙实行灯火管制,武汉国民党的《论坛报》惊呼:共军“列宁”号飞机近日连续骚扰,有关军方已通知各地严加防范。

他乘势对准敌指挥部,连续扔下两枚集束炸弹。随着机身微微颤抖,两枚炸弹飘然而坠。龙文光透过座舱向弹着点瞥了一眼,只见两个桔黄色的亮点闪了一下,两股浓烟随之腾空而起。

城内守敌顿时大乱,师长赵冠英惊慌中弃城而逃。红军乘机向黄安城发起冲锋,击溃守敌万余人,俘获五千余人,缴得枪械五千余支。这是红军飞机在我军建军史上第一次参加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龙文光和他的“列宁”号战机为攻克黄安城立下了战功。

黄安一战,龙文光和他的“列宁”号飞机名声大震,气得蒋介石咬牙切齿。国民党空军先后调集几十架战斗机,欲在空中打掉“列宁”号,但一直未能得逞。蒋介石不肯罢休,又悬赏10万大洋,千方百计想抓捕“带机投匪”的龙文光。

不久,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列宁”号消失了,红军的航空局也随之解体。

在突围过程中,龙文光与红军部队失散。10月,龙文光化装潜行回到汉口,去找他的妻子黄秋英。

张露萍,女,本名余家英,又名余薇娜、余慧琳、余硕卿,属鸡,崇庆县(今四川省崇州市)人。1935年考入成都建国中学,她在学校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并受到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的教导。1937年因担任成都学生联合会宣传、交通工作,被学校勒令转学,考入蜀华中学。同年6月,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都队部”,成为骨干。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2月到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五队学习,改名

余琳。1938-10-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结业后调边区“文协”作秘书工作。1939年11月,新婚不久,即奉调重庆工作,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的安排下,入国民党军统总部电讯总台任中共秘密支部书记,获取了大量重要情报。她的工作受到南方局的嘉奖。1940-10月与6名战友先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囚禁于中美合作所,次年押至贵州息烽集中营。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1945-7-14日,在距息烽县城3km的快活岭英勇就义,时年24岁。

三、总结

追忆历史上让我们知兴替,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外婆,大学生一定要铭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在本世纪中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坚信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理想,一定能实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