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文化,虽然在中国已经传播了很多年,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它并不完全被国民所接纳和认可,所以它不能直接左右中国多年的发展与改革,也不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所以要想把它运用到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中,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至今仍为“显学”的科学概念乃是势所必然。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基本内涵非常明确。此后,毛泽东又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或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或具体实践)相结合(或之统一)”的科学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这两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

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要走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随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并且深刻地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构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核心理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无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基础理论。但是,

如何对党在二十世纪上领导的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则不是这个理论所承担的任务,而需要外延更大、层面更高的理论来解决。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错呈现的极端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和斗争本领,促进了中国革命理论的提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概念,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科学定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时构建的和后来继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诸多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为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最重要的理论建构。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他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成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并且,他率先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必须“结合”怎样去“结合”,毛的“两论”,即《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毛泽东抓住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通过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全面剖析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这些精辟的阐述,深刻揭示了认识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密切联系,告诫全党同志,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乃是产生“左”和右的错误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根源。《矛盾论》侧重从唯物辩证法,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哲学论证。从辩证法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共性,我国

的具体实际是个性。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使革命遭受失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思想,被明确写入了“七大”党章。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十五大”党章。这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毛泽东思想是在党领导人民将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解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建国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际上,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提出和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几个方面: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中国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把握不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第三,要坚持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就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真正的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第1卷,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苦难辉煌》[M],金一南著,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

[5] 李广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0.01.

[6]《党政干部学刊》[J]2006年第7期——牟岱

[7]《资本论》[M],马克思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刘润生,梅清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汪青松,合肥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M],王家芳,201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