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课后答案

进化生物学---课后答案
进化生物学---课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

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多次创造,每次均不同。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6、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计划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在18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

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也就是说进化生物学是回答:“为什么”的科学,是追究实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它不仅要从生物组织不同层次揭示进化的原因,也要从时间上追溯进化的过程。

三、比较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进化一元论的观点,而拉马克则是认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各系统或群体生物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进化多元论的观点。

按照拉马克看法,用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是一步适应,也称直接适应,即变异是定向的,“变异=适应”。按照达尔文的看法,适应是两步适应,也称间接适应,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的选择,即变异是不定项的,“变异≠适应”。

3、拉马克学说是在同灾变论的斗争中创立的,达尔文学说是在同神创论的斗争中创立的。

四、简述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主张两步适应即变异经过选择的考验才能形成适应。第二,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畴。第三,认为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五、你认为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是对达尔文学说的否定吗?为什么?

否。因为达尔文注意到了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而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注意到的是既无利也无害的所谓中性突变,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的结果,使达尔文学说得到了补充和发展。且中性说是始终以分子水平的结构来提问题的,而达尔文学说是从表型水平来说的,二者并不相矛盾。

一、你如何看待“美国的猴子事件”?(P14)

二、你认为“智慧设计”理论是正确的吗?为什么?(P14)

三、举例说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P10生存斗争、P11人工选择)

四、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以蝉为食,而黄雀又以螳螂为食,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以虫治虫: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以菌治虫:以菌治虫又称微生物治虫,主要是利用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自然生态系统中,昆虫的疾病是抑制害虫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主要指微生物侵染的虫病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4、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5、类蛋白质微球体:fox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大量直径为~3微米的均一球状小体,即类蛋白质微球体。

6、还原性大气:含有还原性气体(CH4、CO、H2等)而含氧量很低的气体(烟气)氛围

二、简述生命的本质。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组成上有其同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突

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三、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特点是什么?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自我突变

1、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是生物体新陈代谢作用自我完成的动力源泉。同化作用于异化作用就是对立的相反过程,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即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其次,表现为互相转化,即同化作用使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而异化作用使自身物质转化为外界物质,循环往复,使生物自身的有序性得到维持。第三表现为相互渗透,即在合成作用中包含了分解作用,在分解作用中又有合成作用的存在。

2、还表现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调节的特殊联系上。这种联系,首先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环境调节,主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主动性和选择性。其次,这种联系也是神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试述Dayhoff假说的内容及其合理性。

内容:最原始的三体密码大概是GNC三体密码。第一次扩展时由GNC扩展为GNY,Y代表C或U两种嘧啶。第二次扩张时由GNY扩展为RNY,R代表G或A两种嘌呤。第三次扩展是由RNY扩展为RNN。最后一次扩展是由RNN扩展为NNN。

合理性:Dayhoff及其同事认为密码的进化路线是由GNC→GNY→RNY→RNN→NNN。在这一进化路线中,在GNC和GNY阶段,仅第二位碱基才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实质上相当于单体密码;在RNY密码中第一位剪接和第二位碱基共同决定氨基酸种类,因此相当于二体米娜;在RNN和NNN密码中,三位碱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氨基酸种类的决定,实质上已过渡到真正的三体密码。所以,Dayhoff及其同事的密码进化学说包含了过去的一体、二体、三体学说,是目前最合理的假说。

五、试述生物大分子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P35)

六、米勒模拟早期地球的简单能源进行的实验有什么意义?

CH4,NH3,H2,和H2O(水蒸气),反应一周后得到了11中氨基酸。其中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缬氨酸是普通蛋白质中含量最多的几种氨基酸)

一、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点是怎样的?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组成上有其统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自我突变。所以,生命实际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向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环境吸取负熵,用以克服自身还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结构。

三、谈谈你对生物大分子起源的看法(P35)

四、什么是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及危害怎样?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防?(P32)

温室效应就是因大气吸收生热红外线辐射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的效应。

原因:主要是由温室效应气体引起。CO2 是温室效应气体的主要成分,它吸收生热红外线的热量不能散发的原因是CH4、N2O、氯氟烃及CO等痕量元素填补了CO2、水汽、O2分子间的空隙,阻止热量散发,增强了温室效应。

危害:温室效应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其次会因为水温上升导致冰川消融,第三是全球将面临干旱,第四是疾病大量流行。

措施:1.减少森林的砍伐,特别是热带雨林,它们是吸收CO2的主力军;

2.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a.改变燃料结构,b.节约能源,c.采用核能;

3.召开国际会议,制定签署限制生产氯氟烃的条约;

4.选育替代作物,育种目标应该逐渐明确,抗高温、抗干旱将是不可替代的,提倡节水农业,种植抗旱作物。

一、名词解释:

1、超循环组织模式: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循环系统

2、分子准种:分子系统也存在着类似物种的系统组合,叫分子准种。

3、内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质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类的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近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步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4、渐进式起源学说:用内胞形成和细胞内间隔作用的渐进发展解释细胞核和细胞器的起源。

认为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形成是由原始的原核细胞,通过一系列DNA复制和质膜的内陷,形成了双层膜的结构。用内胞形成和细胞内间隔作用的渐进发展来解释细胞核与细胞器的起源。

5、阶梯式过度模式:包括6个阶梯式步骤。它说明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生物大分子系协同驱动的有序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哥哥主要阶段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

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生物大分子协同驱动的有序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各主要阶段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

6、分子准种:超级循环系统存在着类似物种的系统组合,叫做分子准种(moleculas quasispecies),选择可以作用于这些分子准种而促使其进化。

7、古细菌:又名原细菌,是与人类生活无直接关系的元和生物,能存在高温高压货高盐或极为低温,干旱的环境,属化能自养极端嗜热的细菌。

8、膜进化理论:膜分化导致代谢分隔,从而细胞器和细胞核起源。主张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是渐进的、直接的进化过程

9、达尔文式进化: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生物学过程,属于由变异、遗传、选择等因素驱动。

二、由非细胞形态的化学进化过度到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学进化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是细胞进化的关键环节,为什么?

分隔结构的形成。新形成的多核苷酸基因系统必须个别地分隔开来才能通过选择,实现优化,基因的翻译产物才能接受选择作用,从而实现基因型与表型区分。原始细胞结构满足了这一要求,它是一种能稳定地连续保持其特征的分隔结构,它的分裂过程是其多核甘酸(基因)系统复制、蛋白质合成和形成新的分隔结构等三者同步的过程。

三、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的合理性表现在那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合理性:

1、在膜形态结构上,线粒体和细菌相似,叶绿体和蓝藻相似。在化学组成上,内外膜不一致,线粒体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而线粒体的内膜与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

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像细菌一样,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些特征具有曾是独立生存的生物性质。它们所含的DNA均为裸露的环状分子。

3、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在大小和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相似。

4、现今的生物中,有些真核细胞中存在有共生现象。

5、分子进化方面的证据,根据16SrRNA序列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来的。

6、同工酶与代谢途径研究的证据也支持内共生学说。

2、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核的起源。

四、为什么说真核细胞更可能起源于古细菌?

因为研究发现古细菌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特征与真核生物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古细菌的细胞壁不含真细菌细胞壁的成分(胞壁酸),与真核细胞一样不受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影响;真细菌的起始性甲硫氨酰tRNA需甲酰化,而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的都没有甲酰化;古细菌可利用真核生物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的肽链延长因子对白喉毒素均有反应;古细菌的5S rRNA与真核生物的较相似,真细菌的5S rRNA则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较相似;古细菌的核糖体蛋白与真核生物的相似;古细菌对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的反应与真核生物的一致;古细菌的RNA聚合酶与真核生物的相似(亚基组成,对抗生素和药物的反应)。(具体请参照课本P56表3-1)

五、简述真核细胞起源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1)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

2)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

一、为什么说细胞生命的出现标志了真正生命进化的开始?

1、细胞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现在生物的共同的始祖。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最简单的细胞生命与最复杂的化学分子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多数学者把细胞生命看作是真正的生命,细胞生命出现之前的进化是化学进化,细胞生命出现之后的进化史生物进化。前者是受化学规律支配的化学过程,后者是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生物学过程,即转变为由变异、遗传、选择等因素,驱动的所谓“达尔文式进化”。

二、你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细胞的化学进化吗?(P53)

一、名词解释:

1、化石: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

2、标准化石:存续时间相对较短,以致可以用其作为所在地质年代标志的化石叫标准化石。

3、五界说:将生物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4、三放型腰带:组成髋臼的三块骨骼侧面观呈三射式:髂骨背向延伸,耻骨向前下方或下方延伸,而坐骨向后下方延伸。蜥臀类恐龙具有的腰带结构。

5、四放型腰带:组成髋臼的三块骨骼侧面观呈四射式:髂骨背向延伸,耻骨前突前伸,耻骨主干向后下方与坐骨主干平行延伸,形成与鸟类腰带相似的结构。鸟臀类恐龙具有的腰带结构。

6、硅化木:硅化了的植物次生木质部,原物质成分已被氧化硅交代,是最为常见的木化石类型。

二、化石按照保存的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决定化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化石按照保存:

1、遗体化石

2、模铸化石

3、遗物化石

4、遗迹化石

决定化石形成的因素:1、生物死亡种群的大小

2、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

3、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

三、地质年代划分的原则是什么?地质史划分为哪几个代?每个代又包括哪些纪?(P70)

地质学家根据底层叠加原则及标准化石,将地质史划分为6个代,由早到晚依次是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四、简述马的进化史(P85)

1、始新世的始新马,也称始马,前肢4趾,后肢3趾;臼齿低尖型,6个尖,低冠。

2、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渐新马,也称中马,前肢3趾尚有第5趾的遗迹,后肢3趾;臼齿脊牙型,低冠。

3、中新世晚期的中新马,也称买内马,前后肢都是3趾,中趾着地;臼齿脊牙型,高冠,齿面加大。

4、上新世的上新马,结构与现代马相似。前后肢都只有中趾显露,第2、4趾完全丧失了它们祖先的功能,只剩下枝状的痕迹。牙齿也更为进化

5、真马是通过家养驯化逐渐形成了各种马的品种。

(1)体型增高、变大;

(2)趾数减少。中趾加强,侧趾退化;

(3)臼齿由低冠变为高冠,齿面加大,齿面构造复杂化。

一、怎样利用放射性现象测定岩龄? (P72)

二、怎样理解生物界系统发展的发展规律?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进步性、阶段性和多样性。

1、生物进化的进步性: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2、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神武的进化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3、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多样性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每次重大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增加都很迅速。

三、有人认为,化石记录不能普遍证明较高级的分类群是从先前存在的类型进化而来,在许多谱系演化中,确实无中间类型化石存在,试说明这种情况的原因?

按照间断平衡理论,新种可以突然形成,迅速的突变是不易在底层中留下记录的,同时,大种群中的突变常因基因交流而消失,往往只有在小范围分布的种群中突变才能成功,所以许多中间类型的化石记录很难找到。

四、大多已存在的昆虫和爬行类的科比大多数存在的哺乳类的科古老,怎样说明这一事实?这意味着昆虫和爬行类比哺乳类进化慢吗?(P83)

影响生物进化速度的因素

1. 生物自身因素的影响①生物进化的速度与生物体的结构水平相关。适合度、忍受变异的能力。

②生物种群的繁殖方式也影响着生物进化的速度。有性繁殖、异花授粉

③生物种群的大小和发生变异的能力的影响。

第五章生物表型的进化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为:可分为动物行为和植物行为;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活动,包括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动物状态,如动物的活动形式、发声、身体姿势以及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假死、拟态等都属于动物的行为范畴;植物行为包括植物的生长、分泌等,表现为向性,如根的像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等。

2、信号:是指能引起动物发生行为反应的任何符号、姿态和标志等。

3、进化稳定对策(ESS):是基于最适性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策的一种理论。当种群内所有个体均采取某种对策后,若其他对策者不能入侵该种群,在进化上,此种对策则是稳定的,此即ESS概念。

4、“有产者”原则:是指斗争中资源(食物、领域、配偶)占有者往往处于优势。

5、亲缘选择: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和家族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

6、性选择:指与性别相联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进化压力来自异性之间的相互选择。

二、新构造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生物的多功能性是器官系统发育变异的基础,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构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础。基因多效性即一个基因控制若干性状的特征。随着环境的改变,某些原先没有多大适应意义的特征可能对新环境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因而会得到保存和加强。

三、新功能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生物在适应进化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功能也随之出现。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功能是最活跃的因素,常常出现的矛盾是新功能和旧结构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往往是创造新的结构满足新功能。新功能的出现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简述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进化机制。(P105)

利他行为对行为表达着和行为接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利他行为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内在适合度。利他行为给行为接受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适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进化机制:亲缘选择和互惠性利他选择。

思考题

一、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1、功能的强化:功能的强化按结构水平,分为两种,即细胞与组织的功能强化和器官的动能强化。

2、功能的扩大:功能扩大是指结构功能范围的扩大。

3、功能的更替:功能的更替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主要的功能,随着功能更替,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试述通讯信号的起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P100)

通讯信号的起源:动物信号起源于某些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如果这些动物或反应碰巧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信号传递作用,则经过长期的适应、固定成为通讯信号。信号虽然起源于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但在其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加以改进,以提高信号传递信息的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功地利用通讯系统进行害虫的诱杀

在果园中设置糖醋盆来诱杀桃小食虫、苹果小食虫

在棉田用杨树枝把,利用杨树枝萎焉时放出的气味诱杀棉铃虫。

在稻田设置荧光灯诱杀飞蛾

三、行为进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的行为应是较原始的行为,高等种类中独有的行为则是比较进化的行为;

②特殊行为和共同行为比较,前者出现较晚,后者出现较早;

③简单和复杂行为相比,一般简单的行为可能起源较早(由复杂行为简化而来的行为除外)。

2、观察、实验法。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常采用对K-H动物的观察实验来判断。一个K-H动物是指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动物。在K-H动物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应该是先天性行为。

一、名词解释

1、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

2、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集合,对于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种个体常因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的现实,被不同程度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离的个体的几乎。种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单位。

3、基因库: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4、基因频率: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5、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6、适合度:也称适应值,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7、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一般以s表示。

8、前进行选择:是自然选择的最基本类型,可以导致物种的分化,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

9、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

10、平衡性选择:又称为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是指能使两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砸群体若干世代中的比例保持平衡的现象。

11、遗传漂变: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12、突变压: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基因突变频度的大小。

13、正态化选择:又叫稳定性选择,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14、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

二、测定了1000人的MN血型样本,发现其中M型360人,MN型480人,N型160人。试从该样本计算基因M和N的频率。M的频率:

N的频

率:

三、测定了100人的PTC尝味能力,其中84人对PTC的反应为阳性。计算T和t的基因频率,Tt杂合子的人有多少?TT 纯合子的人又有多少?

由题意可知:∵PTC阴性的基因型tt的频率 => 基因t的频率q=

∴基因T的频率p=

∴H=2pq= => Tt杂合子的人数=100×=48人

∴基因型TT的频率P=p2== => TT纯合子的人数=100×=36人

四、在300人的一个群体中,三种血型的百分比数如下:M型%;MN型%;N型%。计算基因M和N的频率。

M的基因频率

N的基因频率q

五、在100个男人中发现了1人显示了某性状的性连锁隐性性状,计算该性状杂合子女人的频率和纯合子女人的频率。

∴该性状纯合子女人的频率 P=q2==

六、在人类中,男子色盲预计约占男人总数的8%(色盲属伴性遗传)。你预期色盲女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多少?在实际统计中测得女人色盲在总人口每一百万人中有36人,试计算男性色盲的实际频率是多少?色盲杂合子女人是多少?

1、由题意可知:q=8% => 正常女占人口为

2、实际统计女人色盲的基因频率

∴男性色盲实际频率为q=

∴色盲杂合子女人为2×(1-q)×q×5×105=77775(人)

七、在番茄中,某基因c的频率q0=。逐代完全淘汰cc个体,问近交20代以后,基因c的频率q n是多少?如果把双亲q0=作为第一代,经过多少世代后基因c的频率将减少到?

1、

2、由题意可知: => => n=198(代)

八、假定基因A突变为a的突变率u=5×10-6,若忽略其他因素的作用,在平衡情况下,基因A和a的频率各为多少?

∵p=1-q => U(1-q)=Vq => U-Uq=Vq => U=Uq+Vq

∴A的频率:

∴同理a的频率:

一、试述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的关系

二、如何理解自然选择在微观进化中的作用

(一)自然选择可理解为随机变异的非随机淘汰与保存,变异提供选择的材料,变异的随机性是选择的前提,选择作用于表型,如果突变不影响表型,不影响适合度,则选择不会发生。

(二)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通过有性生殖的种群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个体如果产生了有利于生存的可遗传的变异,那么决定这种变异的基因必然在种群里逐渐扩散,逐渐取代原有基因,才能形成新生物类型

三、适应在生物进化中意义(P138)

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

①适应与种内进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可以导致物种分化,使之产生一些新类型。

②适应必然带来种的繁荣和物种分布范围的扩大,同时又因为环境变化的随机性、不定向性,生物必须及时地对变化了的环境快速适应。

四、有人认为达尔文学说过时了。谈谈你的看法

五、微观进化的意义是什么?

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①微观进化的实质是通过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定向地改变基因频率。可见,微观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的结果即表现为宏观进化。

②微观进化小进化是生物体保持连续性所必需的。生物体必须通过微观进化来适应多变的环境,使物种的基因库更加丰富。

一、名词解释

1、物种: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是指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连续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性。

2、生殖隔离(广义的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机制是指生物防止杂交的生物学上的特性和机理。

3、种群:也叫居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与P112的种群定义相联系。)

4、亚种:是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它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所以也称为“地理亚种”。

5、姐妹种:种与种之间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这样的物种关系叫做姐妹种,又称为隐种,是亚种与种之间存在的形态之一。

6、非时向种:只对现在存活的生物进行分门别类,不考虑时间因素,所涉及的物种就是非时向种。

7、时向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考虑时间向度,识别和区分不同物种的概念。

8、量子种形成:骤变式物种形成方式(量子物种形成),种群内部分个体由于遗传因素或随机因素(基因突变或遗传漂变)相对快速地获得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种。

二、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物种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隔离实现的,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另一方面,生物学上差异造成的隔离,也是随着物种的形成而获得的。以美洲棉尾兔分布为例,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个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种,说明在多山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如蚊子中至少有6个物种之间的隔离属于生态隔离,一些种生活在盐水中,另一些生活在活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静水中。

三、为什么说环境的不稳定性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因为生存环境具变化性和异质性。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物的适应进化,环境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生物的分异(性状分歧),分异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生物,即物种的形成。所以说环境的不稳定性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以染色体畸变为例,简述物种形成的量子种形成方式。(P157)

五、简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1、物种形成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的不连续性使生物对环境的异质性的适应对策,物种的形成不但表示生物类型的增加,而且它还为新的生物类型提供新的进化起点。

2、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保证了生物类型的稳定性。

物种的存在使生物既保持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又使进化不致停止,成为进化的基本途径。

3、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具有可变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这只是相对的,一个物种不能永远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当环境变化的速度超出了旧物种的适应能力,旧种的灭绝就会发生,这时新的环境有待新的物种去占领。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转移和转换的环节,是维持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一、随着研究的深入,物种的概念将有怎样的发展?(自己组织~)

二、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物种形成的?怎样才能保护物种?(P158)

一、名词解释

1、宏观进化:宏观进化研究的是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物种是宏观进化的基本单位。

2、复式进化:又称为全面进化,这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综合地、全面地进化过程,其结果是生物体各个主要方面比原有的水平都要高级和复杂。

3、表型趋异:是指后裔的平均表型相对其祖先表型的偏离。

4、谱系趋异:是指一个单源群内代表不同进化方向的线系之间因种形成速率和绝灭速率的差异而造成的谱系不对称性。

5、绝灭:绝灭就是物种的死亡,物种总体适合度下降到零,是种形成的负面。

6、集体绝灭:指生命史上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较短的地质时期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的消失,从而导致生物圈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7、常规绝灭:指在各个时期不断发生的绝灭,它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

8、重演律(P180):生物发生律也叫生物重演津,

二、举例说明特化式进化的主要类型。(P164)书上找例子

特化式进化的主要方式

(1)分歧(divergence , 趋异)由一个祖先物种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向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发展的进化过程。北极熊是从棕熊发展而来的

(2)辐射(radiation)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以适应不同环境或生态位,从而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进化系统。哺乳类在历史上发生的三次适应辐射,最后一次发生在新生代,从原始的食虫类分化出包括灵长类在内的胎盘哺乳类。

(3)趋同(convergence) 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的选择压力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环境条件,这种现象称为趋同。化石爬行类中的翼龙很像哺乳类的蝙蝠,这就是生物进化中的趋同作用

(4)平行(parallelism) 指源于一个共同祖先,但后来适应不同条件产生分歧,之后又遇到了相同的条件,产生了对相似环境的相同适应。澳大利亚的鹅袋类与大陆的真兽类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是非常相似的,从一个共同祖先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条件中,进行了平行进化

三、试述渐变型式与间断平衡型式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以时间和表型改变量来描述物种进化的宏观进化型式。

不同点:

(1)在线系上,渐变型认为新种主要是通过线系进化产生,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新种主要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古生物学中的“时间种”是不存在的。

(2)渐变型认为新种的产生是一个缓慢、渐变、匀速的过程,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新种的产生是跳跃式、快速地形成。(3)渐变型强调进化的连续性和缓慢性,而间断平衡式认为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作用。

(4)渐变型认为适应进化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线系进化,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适应进化只能发生在种形成过程中。

四、简述灭绝的生物学意义(P178)

2、只有旧的类型不断消失,新的物种才能不断产生。灭绝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3、灭绝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一、你是如何理解进化的不平衡性的?(P168)

①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n)

镶嵌进化是指进化过程中生物体性状的各个部分独自地进行变化。镶嵌进化是由于生物在身体构造、机能等方面的发展、进化不平衡引起的。

②生物进化速度的不平衡

A. 低速进化

B. 中速进化

C. 高速进化(有袋类5千万年)(人类的进化200-300万年)

二、通过本章的学习,请你谈一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必要性。(自己组织~)

通过进化的不可逆性,谈一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必要性。

生物进化,从总的说来是不可逆的。已经演变的物种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经灭亡的种类,不能再重新出现。也就是说,不论是前进的进化,或是减退的进化,凡进化了的生物,就不会复原了。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古生物学的材料证明,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由爬行类进化成的鸟类,不可能重新变成爬行动物;同样,人类的祖先是猿类,猿类的祖先是猴类,人类可否回到猿类甚至猴类的时代呢?绝对不可能。

必要性:

三、试述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的关系(P179)

微观进化过程是宏观进化现象的基础,微观进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宏观进化现象,不存在与微观进化无关的独立的宏观进化过程。

微观进化的速率有快有慢,在一定情况下,微观进化速率也会很快。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是统一的,微观进化通过选择、隔离分化同样可以导致高速率的进化。

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是不同层次上的进化,二者是相互关联的。

一、名词解释

1、选择性剪接:指从一个基因转录出来的RNA前提,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2、基因共享:是基因及其产物虽然在进化中没有变化,但却在保持原有功能的情况下,又被用于生命体系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获得了多种功能。

3、基因延长:是通过基因内部重复等而造成的基因长度增加,它是简单基因进化为复杂基因的一种重要途径。

4、外显子改组:对于有内含子的断裂基因来说,内含子的重组可使外显子在不同基因之间进行交换组合,这种交换组合就是外显子改组。

5、基因组倍增:是指基因组进行整体扩增,复制出一个或多个拷贝的现象。

6、致同进化:即一个基因家族的成员通过遗传上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成员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化。

7、基因转换:是两序列通过相互作用,其中一序列被另一序列转变,机制包括同源重组过程中错配修复的不对等,或在DNA 缺口修复石,以另一序列的部分区域作为模板进行修复。

8、假基因:是基因组中与某一功能基因的序列高度同源但却没有功能的DNA片段。

9、蛋白质组: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实体。

12、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和基因的变异,揭示生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规律的学科。

二、染色体的进化有什么方式和途径?

1.染色体数目进化

①基本染色体组整倍的增减,形成整倍体。

②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减,使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不成基数的完整倍数,导致非整倍体的产生。

2.染色体结构进化

①缺失

②重复

③倒位

④易位

3.染色体功能进化

随着有性生殖在进化中的出现,在很多生物的性别决定上就产生了染色体功能的分化,即产生了与性别有关的性染色体和与性别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是逐渐从一对原始的同源染色体分化而来。

三、简述原核基因组与真核基因组的结构差异(P194)

四、基因家族的进化有什么特点和机制?

基因家族中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着“致同简化”,即一个基因家族的成员通过遗传上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成员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化。

致同简化的机制主要有不等交换和基因转化。

①不等交换可以在种系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或在减数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结果使得其中一条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发生重复而另一条发生缺失。

②基因转换时两序列通过相互作用,其中一序列被另一序列转变,即在复制的过程中,除了以自身作为模板外,还以另一序列的部分区域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五、从进化的角度看,转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P198)

六、对基因组进化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P200)

一、为什么基因重复有可能产生新基因?

基因内部重复能造成基因延长,往往可以增强有关基因的功能或增加基因的复杂性。基因的重复产生了额外的拷贝,因此只要其中一个拷贝能保持原功能,额外的拷贝就可以比较随意地变化,从而有可能获得新功能,导致新基因的出现。

二、对于内含子的起源,现有什么假说?你认为哪一种假说更具有说服力?

1、内含子的起源主要有“后起源”和“先起源”两种观点。

2、“后起源”观点认为,内含子都是作为间隔序列,插入到连续编码的基因序列中形成的,内含子在较高级的功能基因出现之后,或在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才产生。

3、“先起源”观点则认为,早期的内含子具有自我催化、自我复制等能力,因此它们是原始基因和基因组的组织与复制必不可少的。内含子在原始基因组中就已存在,现代的内含子则是一类进化的遗迹。

4、你认为哪一种假说更具有说服力?请开动自己的思维咯~

三、为什么在有些蛋白质分子之间会存在着序列的协同进化?

不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是因为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制约。只有于此匹配的突变才能保持这种相互作用,从而得以在进化中保持下来;若只有一方发生变异而另一方没有相应的变化,就会影响或导致丧失相互作用的功能而被淘汰。

四、如何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P200)

一、名词解释:

1、分子系统树:通过比较现在同一同源分子在不同生物间的差异以及其他信息来推断生物大分子的进化史,以此建立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

2、分子钟:是利用已知的分子系统学数据和古生物数据建立的表示分子进化变化量与进化时间之间关系的通用曲线。

3、中性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4、分子进化:分子进化即生物进化过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二、中性突变理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建议参考下面材料组织语言)

主要观点是分子水平上的进化大都不是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而是由选择中性或近中性突变基因的随即固定实现的。其本质是分子突变从严格意义上讲是选择中性的,即对生物本身来讲既无利也无害,他的命运几乎取决于遗传上的随机固定,所以在分子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压和随机固定起着重要作用。详见P213

【关于中心突变理论的理解:遗传突变多为中性突变,即对生物体无利也无害,所产生的突变由于群体内个体的随即交配以及突变基因随同一些基因型固定下来或消失不见(随机漂变的作用),新种的产生不是由微小的长期有利变异积累而成,而是由那些无适应性、无好坏利害之分的中性突变累积而成。它在理论上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并不冲突,前者是揭示了分子水平(微观)的进化规律,后者揭示了表型、种群进化(宏观)的规律,可以说中心突变理论是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三、简述分子系统树建立的方法

1、获得不同生物同源生物大分子间的差异数据。(分歧时间长——进化速率相对较慢的生物大分子;分歧时间短——进化快的分子)

2、比较各物种之间同源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差异:同源位置上不同(置换),空缺或插入)

3、给出具体的分歧时间。

思考题

一、论述分子进化恒定性的相对性(P211)

二、有人说中性突变理论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否定,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P213)

一、名词解释

1、自然人:就是生物学概念的人,人类同样是一个生物物种,与其他物种无本质区别。

2、社会人:人具有社会属性,能创造文化,建立文化系统

个别的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该系统积累的文化信息,成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成员,一旦脱离社会,就会失去社会属性。

3、南方古猿:最早的人科成员,能用双脚直立行走,带有一些似猿的特征,弯曲的指骨,突出的犬齿和小脑颅。

4、直立人:直立人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直立人还主要包括蓝田人、巫山人、元谋人

5、现代人:现代人是新石器 (第四纪全新世, 1万年前)以后的人类.

6、文化进化: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系统(包含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随时间而变更的过程。

7、迁徙说(P238):

8、系统说(P238):

二、人类起源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P231)

人类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

南方古猿

能人或早期猿人(100万年~250万年前

直立人或晚期猿人 (20万年~200万年前)

智人(3. 5万年~28万年前)

三、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密切有关的选择、隔离、迁徒、人种混杂等等。

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受其制约的社会制度;文化水平等对人类体质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

选择:人种的肤色、发形等与选择的作用关系极大

隔离:人种的分化与隔离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如高山、深谷、河流、沙漠等天然的障碍,使这一区域的人和另一区域的人断绝了往来,长时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发生了种族上的分化

迁徒:人种的形成与迁徒也是分不开的,许多人种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过迁徒的历史。迁徒有利于扩大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有利于不同人种的交往和混杂

人种混杂:人种混杂也是影响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试述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与文化进化的特征及关系?(P240)

生物学进化与文化进化的特征

生物进化:指生物个体和种群的遗传组成和与之相关联的表型特征的世代改变。

文化进化: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系统(包含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随时间而变更的过程。

关系:

人类的文化进化建立在生物学进化的基础上,生物学进化达到一定的阶段,才产生和创造出文化,才可能有文化进化。文化是靠一种符号系统和习俗等表达和传递的。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文化的能力,建立由社会组织、语言、文字、习俗、教育诸要素构成的文化系统。

文化创造也是一种行为,而人类行为也是一种生物学特征,有遗传的基础。因此,人类的文化进化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复杂行为的进化。

(l)进化系统内部必须有变化或变异,为系统的进化提供“材料”。

(2)进化系统内的变化或变异必须以某种形式存储、传递和延续,才能完成进化过程。

(3)进化的动因和进化方向的控制。

生物系统的进化中,自然选择是主要的进化动因;自然选择也有导向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干预或控制某些生物的进化方向。

在文化系统的进化中,人的知识积累、发明和创造活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主要动因。文化系统内部或系统间的斗争或竞争也是文化进化的重要动因。

(4)就人类的生物学进化而言,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改变自身结构、机能和习性使之适应生存环境。人类文化进化的结果是改变自然环境使之适合人类自身的需要。两种进化过程都使人类更加适应环境。

(5)生物学进化是极缓慢的过程,而文化进化在达到适应的目的方面要快速得多。如,进化出翅膀的时间以百万年计,但人类创造发明飞机只经历了2000年(从风筝发明算起)。自然界从未进化出轮子,而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发明了轮车。

(6)隔离对于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有相似影响。隔离降低生物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物种分歧和新种形成,增大物种的多样性。文化系统间的隔离会降低或减弱文化交流,导致文化的多样化。不论是生物学还是文化进化,隔离都会降低其进化速度。

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与人类的文化进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是依靠思维、劳动、语言三个基本能力,而人类的思维器官(脑)、劳动器官(手)和语言器官(声带)等则是生物学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人类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生物学进化。

一、试从生物进化看人类的未来。

50万年后人类的模样,按稳定进化论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脑未来人类主要从事智力劳动,因此必然促进大脑进化。

2)牙齿由于食物日趋精细,咀嚼更为方便,牙齿将会逐渐细小,智齿(wisdom teeth)可能消失。

3)毛发随着环境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毛发进一步退化,皮肤更为光滑。

4)肤色随着人们交往、异族婚配的增多,人种界限将逐渐模糊。

5)脚部与交通发达有关,脚掌可能变窄,部分脚趾趋向合并。

6)身高男女身高的差距继续缩小。

8)两性关系与上述原因有关,性行为逐渐与生殖分离,传统家庭关系淡化并逐渐消失。

9)社群活动随着社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世界性(包括在外星球生活的人类)的协作和互补意识不断增加。

10)其他嘴唇的厚度趋向适中,处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盲肠、蚓突、瞬膜、动耳肌、尾椎等可能进一步退化。

三、分别总结出支持人种起源单祖论和多组论的理论依据(P237)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空间。

2、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3、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的许多个体,为有限的资源和生存空间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竞争。

4、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5、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在中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6、人工生态系统:可通过一定的手段(耕作、管理等)和科学技术(生态、遗传工程、生物化学等)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整和控制,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

7、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因素干扰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8、生产者: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

9、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异养型生物。

10、分解者: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和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

11、生态位:可以理解为一个生态学空间,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由物理环境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结构的、生理的、行为的综合特征)共同决定的多向度空间

1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就像一条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13、食物网:

14、非生物环境(P247):

15、自养生物:

16、异养生物:

二、试述生物圈的含义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要性在于它是一切生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场所,而且也是太阳能在地球上发生一系列转化的场所。地球上有机界与无机界紧密结合的一系列转化,都是在生物圈内完成的。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能,支持自养生物,然后再转而支持异养生物。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说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水、空气和生物活动的大舞台,所以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试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在系统中的作用。

1、组成成分:a、非生物环境b、生物有机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各成分作用:

非生物环境:生命的支持系统:a、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提供空间;b、生物代谢的介质;c、提供动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再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中,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太阳能只要生产者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的主要能源。

消费者: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参与物质与能量代谢,通过各消费者间的相互作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进化。

分解者:营腐生生活,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和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归还于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四、分析竞争、协同进化与共存的关系。

1、竞争与协同进化:竞争的结局一般导致两种情况,一是竞争中的强者取代弱者,后者被排挤掉;二是竞争的各方或某一方发生进化改变,即在资源利用方式上更特化,适应的范围更窄但更有效。特化和分异降低了竞争强度,导致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共存。(竞争→特化与分异→共存)

2、协同进化与共存的关系。

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结果是一定得物种组合占有和利用同一生境中的物质资源、能源、空间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即各物种间共存

五、生态系统进化与生态演替、小周期有何主要区别。

一般来说,给定相同的初始条件和环境变化,小周期是周期性的,生态演替至少在理论上可以重演,但生态系统的进化原则上说是非周期性的、且不可能重演的。

六、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是什么?

1、环境的变迁(灾变):在地球历史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变化。随着环境的变迁,当地的顶级生态系统以及演替的模式也发生变化,其方向是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2、新物种的出现(替代):生物进化在最经典的意义上就是指物种的形成。随着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大规模替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

七、生态系统进化与生态演替、小周期有何主要区别?

生态系统进化与生态演替、小周期的主要区别

从相对短的时间尺度上考察——小周期;

生态系统在相对短的时间尺度上所表现的完整周期性变化, 不仅是外貌上的变化,也包括内部种类组成及结构状况的变化。

生态系统变化小周期在时间上大体和季相相吻合。

小周期可以在一年时间尺度内完成,但并不总是如此,如对一些微生态系统,时间要定义得更短一些,而对于一些赤道雨林来说, 完成一个完整的小周期变化需要几年的时间

从相对中等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生态演替;

是生态系统在中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指随着时间的延伸,若干生物群落依次替代,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演替顶极状态。

从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生态系统进化

生态系统的进化是地质、气候等外部环境的长期变迁,和生物群落新物种的形成和出现所引起的内部变化所共同作用的

生态系统的进化是非周期性的、不可逆的变化

生态小周期是周期性的

生态演替至少在理论上可以重演

生态系统进化的总趋势是复杂性和有序性增加,对物理环境控制或内部稳定性加大,以及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八、说明生态演替的一般趋势(P254)

九、简述生态系统进化的主要阶段和进化趋势

(1)生态系统复杂程度逐步提高。表现在随着进化,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增高,生态关系复杂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关系更加复杂,能流、物流的转换层次增多。

(2)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随着生态系统内生物的进化,表现在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换率不断提高,从而导致生物量对初级生产的比值逐步上升。

(3)生态系统所占的空间逐步扩展,表现在由深海底逐步扩展到浅海、由浅海扩展到陆地及陆上水体和空间。

(4)生态系统内空间逐步被占用,物种占据的小生境由不饱和状态逐步达到饱和状态,表现在种间竞争逐步加剧,物种绝灭速率和新种形成速率提高

十、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是什么?

(1)环境的变迁(灾变)

(2)新物种的出现(替代)

环境变迁和新物种的出现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且不再恢复到原来状态。环境变迁和生物物种的大规模替代往往是相伴发生的,其结果是生态系统的大改变。

一、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谈谈如何使生态系统朝着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P259)

二、谈谈子系统与生物圈的关系(P246)

一:名词解释

1、进化:一切物质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的无序到有序,从同质到异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生物进化:是指物质有趋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了复杂性和有序性增长的趋势,适应生存环境的趋势,与无方向的循环往复的变化不同,演化更多的应用于非生物学领域。

3、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是追究事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

4、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与地质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他们生活的遗迹,从时间上看,必须是全新世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才可以成为化石。

5、利他行为:指对其他动物有利而对本身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发生在亲缘关系上的叫双亲行为,发生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社群成员之间的利他行为,称为互惠互利的行为

6、大进化: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的进化

7、小进化: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的进化改变,以现存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改变

8、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的集合,又称孟德尔种群,杂合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杂合性可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

9、基因库:一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被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10、基因频率:指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11、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

12、遗传平衡(基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

13、适合度: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14、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

15:、遗传漂变:把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于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又称莱特效应。

16、适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适合于栖息的空间。

18、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19、宏观的生物进化:应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这种进化过程的最直观效果就是通过近40亿年物质的不断演化,生物从原始的无机环境中产生,直至形成了包括病毒和人类在内的、包含各种层次的进化物种。

20、微观的生物进化:则是指在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对于特定的生物群体,为了应付特定的生存压力,生物有机体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变化过程,它体现在生物个体或特定群体在形态、结构、功能特性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

21、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活动,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动物的状态。应激性即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应激性是行为产生的重要基础。

22、谱系进化:就是通过种形成和种绝灭而表现出来的进化改变,包括平均表型的改变和分类学多在样性的变化;而线系进化只涉及一个线系,只包含平均表型的进化改变。

23、大进化型式(pattern of macroevolu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一组线系通过线系进化、种形成和绝灭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谱系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谱系进化(系统发生)的时、空特征。

24、辐射:一个单源群的许多成员在某些表型性状上发生显著的歧异,它们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历史,不同的适应方向,因而能进入不同的适应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在系统树上则表现为从一个线系向不同的方向密集地分支,形成一个辐射状枝丛(线系丛),叫做辐射

25、趋同: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不同来源的线系因同向的选择作用和同向的适应进化趋势而导致表型的相似,这就是趋同

26、平行:同一或不同单源群的不同成员因同向的适应进化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换句话说,有共同祖先的

生物信息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信息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Homology (同源):来源于共同祖先的序列相似的序列及同源序列。序列相似序列并不一定是同源序列。 (直系同源):指由于物种形成的特殊事件来自一个共同祖先的不同物种中的同源序列,它们具有相似的功能。 (旁系(并系)同源):指同一个物种中具有共同祖先,通过基因复制产生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在功能上的可能发生了改变。基因复制事件是促进新基因进化的重要推动力。 (异同源):通过横向转移,来源于共生或病毒侵染而产生的相似的序列,为异同源。 Score:The sum of the number of identical matches and conservative (high scoring) substitutions in a sequence alignment divided by the total number of aligned sequence characters. Gap总是不计入总数中。 6.点矩阵(dot matrix):构建一个二维矩阵,其X轴是一条序列,Y轴是另一个序列,然后在2个序列相同碱基的对应位置(x,y)加点,如果两条序列完全相同则会形成一条主对角线,如果两条序列相似则会出现一条或者几条直线;如果完全没有相似性则不能连成直线。 7. E值:得分大于等于某个分值S的不同的比对的数目在随机的数据库搜索中发生的可能性。衡量序列之间相似性是否显著的期望值。E值大小说明了可以找到与查询序列(query)相匹配的随机或无关序列的概率,E值越小意味着序列的相似性偶然发生的机会越小,也即相似性越能反映真实的生物学意义,E值越接近零,越不可能找到其他匹配序列。 值:得分为所要求的分值比对或更好的比对随机发生的概率。它是将观测得到的比对得分S,与同样长度和组成的随机序列作为查询序列进行数据库搜索进行比较得到的HSP(高分片段对)得分的期望分布联系起来计算的。通常使用低于来定义统计的显著性。P=1-e-E 9.打分矩阵(scoring matrix):在相似性检索中对序列两两比对的质量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理论(如考虑核酸和氨基酸之间的类似性)和实际进化距离(如PAM)两类方法,是序列相似性分析的基础,其不同的选择将会出现不同的分析结果。 10.空位(gap):在序列比对时,由于序列长度不同,需要插入一个或几个位点以取得最佳比对结果,这样在其中一序列上产生中断现象,这些中断的位点称为空位。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学中心,属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一部分,具有BLAST, Entrez ,GenBank等工具,还具有PubMed文献数据库。另外还具有Genome, dbEST, dbGSS , dbSTS, MMDB, OMIM, UniGene, Taxonomy, RefSeq, etc. 序列格式:是将DNA或者蛋白质序列表示为一个带有大于号(>)开始的核苷酸或者氨基酸序列的新文件,其中大于号后可以跟上序列的相关信息,其他无特殊要求。 13genbank序列格式:是GenBank 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单位,是最为广泛的生物信息学序列格式之一。该文件格式按域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整个记录的信息(描述符);第二部分包含注释,主要包含生物功能或数据库信息;第三部分是feature,对序列的注释;第四部分是序列本身,以“统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 )是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用树状分支图来概括各种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在树中,每个节点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节点间的线段长度对应演化距离(如估计的演化时间)。是用来研究物种进化与多样性的基础,是相近物种相关生物学数据的来源。17.基因树与物种树:物种树反映一组物种进化历程的系统树,其中每一个内部节点就代表一个物种形成的过程,而基因树则是代表来源于不同物种的单个同源基因的差异构建的系统树,而其内部的一个节点则代表一个祖先基因分化为两个新的独特的基因序列的事件。基因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 . 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 .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 .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没有核膜), 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 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或RNA 。所有DNA 都是由相同的4 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 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 双螺旋分子。沿着DNA 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 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 →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 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 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试述脂类的生物学意义或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1)主要的储能物质;(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3)构成生物保护层;(4)有些脂类是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5)很好的绝缘体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20、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21、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22、超基因家族: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各成员序列同源性低,但编码的产物功能相似。如免疫球蛋白家族。 23、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24、复制:是指以原来DNA(母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子链)的过程。或生物体以DNA/RNA

生物信息学题库说课材料

生物信息学题库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个是mRNA条目序列号: A. J01536■. NM_15392 C. NP_52280 D. AAB134506 2.确定某个基因在哪些组织中表达的最直接获取相关信息方式是:■. Unigene B. Entrez C. LocusLink D. PCR 3.一个基因可能对应两个Unigene簇吗?■可能 B. 不可能 4.下面哪种数据库源于mRNA信息:■ dbEST B. PDB C. OMIM D. HTGS 5.下面哪个数据库面向人类疾病构建: A. EST B. PDB ■. OMIM D. HTGS 6.Refseq和GenBank有什么区别: A. Refseq包括了全世界各个实验室和测序项目提交的DNA序列B. GenBank提供的是非冗余序列 ■. Refseq源于GenBank,提供非冗余序列信息D. GenBank源于Refseq 7.如果你需要查询文献信息,下列哪个数据库是你最佳选择: A. OMIM B. Entrez ■ PubMed D. PROSITE 8.比较从Entrez和ExPASy中提取有关蛋白质序列信息的方法,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因为GenBank的数据比EMBL更多,Entrez给出的搜索结果将更多B. 搜索结果很可 能一样,因为GenBank和EMBL的序列数据实际一样■搜索结果应该相当,但是ExPASy中的SwissProt记录的输出格式不同 9.天冬酰胺、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单字母代码分别对应于:■ N/W/Y B. Q/W/Y C. F/W/Y D. Q/N/W 10.直系同源定义为:■不同物种中具有共同祖先的同源序列B. 具有较小的氨基酸一致性但是有较大的结构相似性的同源序列 C. 同一物种中由基因复制产生的同源序列 D. 同一物种中具有相似的并且通常是冗余的功能的同源序列 11.下列那个氨基酸最不容易突变: A. 丙氨酸 B. 谷氨酰胺 C. 甲硫氨酸■半胱氨酸 12.PAM250矩阵定义的进化距离为两同源序列在给定的时间有多少百分比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A. 1% B. 20%■. 80% D. 250% 13.下列哪个句子最好的描述了两个序列全局比对和局部比对的不同:A. 全局比对通常用于比对DNA序列,而局部比对通常用于比对蛋白质序列B. 全局比对允许间隙,而 局部比对不允许C. 全局比对寻找全局最大化,而局部比对寻找局部最大化■全局比对比对整体序列,而局部比对寻找最佳匹配子序列 14.假设你有两条远源相关蛋白质序列。为了比较它们,最好使用下列哪个BLOSUM和PAM矩阵:■ BLOSUM45和PAM250 B. BLOSUM45和PAM 1 C. BLOSUM80和PAM250 D. BLOSUM10和PAM1 15.与PAM打分矩阵比较,BLOSUM打分矩阵的最大区别是:A. 最好用于比对相关性高的蛋白B. 它是基于近相关蛋白的全局多序列比对 ■它是基于远相关蛋白的局部多序列比对D. 它结合了全局比对和局部比对 16.如果有一段DNA序列,它可能编码多少种蛋白质序列: A. 1 B. 2 C. 3 ■. 6 17.要在数据库查询一段与某DNA序列编码蛋白质最相似的序列,应选择: A. blastn B. blastp C. tblastn D. tblastp■ blastx 18.为什么ClustalW(一个采用了Feng-Doolittle渐进比对算法的程序)不报告E值:A. ClustalW报告E值■使用了全局比对 C. 使用 了局部比对 D. 因为是多序列比对 19.Feng-Doolittle方法提出“一旦是空隙,永远是空隙”规则的依据是:A. 保证空隙不会引物序列加入而填充B. 假定进化早期分歧的序列有较高优先级别■假定最近序列空 隙应该保留 D. 假定最远序列空隙应该保留 20.根据分子钟假说: A. 所有蛋白质都保持一个相同的恒定进化速率 B. 所有蛋白质的进化速率都与化石记录相符合C. 对于每一个给定的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率是逐渐 减慢的,就如同不准时的钟■对于每一个给定的蛋白质,其分子进化的速率在所有的进化分支上大致是恒定 21.系统发生树的两个特征是: A. 进化分支和进化节点■树的拓扑结构和分支长度C. 进化分支和树根D. 序列比对和引导检测方法 22.下列哪一个是基于字母特征的系统发生分析的算法: A. 邻位连接法(NJ法)B. Kimura算法■最大似然法(ML)D. 非加权平均法(UPGMA) 23.基于字母特征和基于距离的系统发生分析的算法的基本差异是:■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没有定义分支序列的中间数据矩阵 B. 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可应用于DNA或者蛋白质序列,而基于距离仅能用于DNA C. 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无法运用简约算法 D. 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的进化分支与进化时间无关 24.一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可指:A. 多序列比对■蛋白质序列C. 进化分支D. 进化节点 25.构建进化树最直接的错误来源是:■多序列比对错误B. 采样的算法差异C. 假设进化分支是单一起源D. 尝试推测基因的进化关系 26.第一个被完整测定的基因组序列是: A. 啤酒酵母的3号染色体B. 流感病毒■ФX174 D. 人类基因组 27.普通的真核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大约多少个蛋白质:■ 10 B. 100 C. 1000 D. 10000 28.根据基因组序列预测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算法的最大问题是: A. 软件太难使用■. 假阳性率太高,许多不是外显子的序列部分被错误指定C. 假阳性 率太高,许多不是外显子功能未知 D. 假阴性率太高,丢失太多外显子位点 29.HIV病毒亚型的系统演化研究可以: A. 证实HIV病毒是由牛病毒演化而来■. 用于指导开发针对保守蛋白的疫苗C. 证实哪些人类组织最容易遭受病毒侵染 30.一个典型的细菌基因组大小约为多少bp: A. 20000■. 200000 C. 2000000 D. 20000000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1、绪论 1、20世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即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的同一性。这会给人们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组成生物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例如各种生物的蛋白质的单体都是氨基酸,种类20种左右,各种生物的核算的单体都是核苷酸,这些单体都以相同的方式组成蛋白质或者长链,它们的功能对于所有生物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同的,甚至在代谢途径中各个不同步骤所需要的酶也是基本相同的。生物化学的同一性深刻地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也促进了人们从分子生物水平上认识生命本质的深入研究。提示人们从分子水平研究进化的同源性,人工改革的可能性,也为物种多样性与基因库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2、生物学中,一方面有新的学科不断分化出来,另一方面一些分支学科又在走向融合,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内容而又相互依赖,相互交叉。生命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态,有它自己的生物学规律,同时又包含并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规律。因此,生物学同物理学,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分布于地球表面,是构成地球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学和地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一些新的学科不断的分化出来,一些学科又在走向融合。学科的分化,分科的互相渗透走向融合,反映了生物学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蓬勃发展的景象。数理化的成果融入到人类认识生物,改造生物中,也说明生物未知领域研究还很大。 2、细胞与生物大分子 1、动物是以氧气(O2)氧化糖(C6H12O6)产生CO2和H2O获得能量。假设你想知道所产生的CO2中的氧是来自于糖还是氧气,试设计一个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的实验来回答你的问题。 答案:自然界中氧含有3种同位素,即16O、17O、18O。18O占0.2%,是一种稳定同位素,常作为示踪原子用于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中。 实验设计:用18O标记糖作为示踪原子供给动物的有氧呼吸,质谱分析测定生成物CO2的放射性,如果CO2中的氧具放射性说明CO2中的氧是来自于糖。对照组中18O标记O2进行实验,分析测定CO2是否具有放射性,如果没有,进一步清楚地表明CO2中的氧来自糖而不是O2 2、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而人胃中没有。你认为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映?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有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样? 答案:动物消化道中没有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牛,马等动物胃中寄生着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具有能分解纤维素的酶(cellulase),使纤维素水解产生纤维二糖,再进一步水解而成葡萄糖。

分子生物学习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狭义:偏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 DNA 的复制、转录、表达和 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所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主要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利 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形成精确的相互作用系统,由此构成生物的多样化和生物个体精确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控制系统。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2.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A.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组 成部分。由于 50 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 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dogma)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B.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生物经济时代,分子生物学将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信号跨膜转导成为新的热门领域,将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4.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社会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具有 重大科学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领域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发展,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细胞发育、生产、分化的分子机理,疾病发生的机理等,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医药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促进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刺激相关学科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带动起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3).基因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技术、数据库及生物学资源,还将推动对农业、畜牧业(转基因动、植物)、能源、环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环境的面貌,把人类带入更佳的生存状态。 科学意义: 1)确定人类基因组中约 5 万个编码基因的序列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物理位置,研究基因的产物及其功能 2)了解转录和剪接调控元件的结构和位置,从整个基因组结构的宏观水平上了解基因转录与转录后调节 3)从总体上了解染色体结构,了解各种不同序列在形成染色体结构、DNA 复制、基因转录及表达调控中 的影响与作用 4)研究空间结构对基因调节的作用

生物信息学题库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个是mRNA条目序列号: A. J01536■. NM_15392 C. NP_52280 D. AAB134506 2.确定某个基因在哪些组织中表达的最直接获取相关信息方式是:■. Unigene B. Entrez C. LocusLink D. PCR 3.一个基因可能对应两个Unigene簇吗?■可能 B. 不可能 4.下面哪种数据库源于mRNA信息:■dbEST B. PDB C. OMIM D. HTGS 5.下面哪个数据库面向人类疾病构建: A. EST B. PDB ■. OMIM D. HTGS 6.Refseq和GenBank有什么区别: A. Refseq包括了全世界各个实验室和测序项目提交的DNA序列B. GenBank提供的是非冗余序列 ■. Refseq源于GenBank,提供非冗余序列信息D. GenBank源于Refseq 7.如果你需要查询文献信息,下列哪个数据库是你最佳选择: A. OMIM B. Entrez ■PubMed D. PROSITE 8.比较从Entrez和ExPASy中提取有关蛋白质序列信息的方法,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因为GenBank的数据比EMBL更多,Entrez给出的搜索结果将更多B. 搜索结果很可能 一样,因为GenBank和EMBL的序列数据实际一样■搜索结果应该相当,但是ExPASy中的SwissProt记录的输出格式不同 9.天冬酰胺、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单字母代码分别对应于:■N/W/Y B. Q/W/Y C. F/W/Y D. Q/N/W 10.直系同源定义为:■不同物种中具有共同祖先的同源序列B. 具有较小的氨基酸一致性但是有较大的结构相似性的同源序列 C. 同一物种中由基因复制产生的同源序列 D. 同一物种中具有相似的并且通常是冗余的功能的同源序列 11.下列那个氨基酸最不容易突变: A. 丙氨酸B. 谷氨酰胺 C. 甲硫氨酸■半胱氨酸 12.PAM250矩阵定义的进化距离为两同源序列在给定的时间有多少百分比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A. 1% B. 20%■. 80% D. 250% 13.下列哪个句子最好的描述了两个序列全局比对和局部比对的不同:A. 全局比对通常用于比对DNA序列,而局部比对通常用于比对蛋白质序列B. 全局比对允许间隙,而局 部比对不允许C. 全局比对寻找全局最大化,而局部比对寻找局部最大化■全局比对比对整体序列,而局部比对寻找最佳匹配子序列 14.假设你有两条远源相关蛋白质序列。为了比较它们,最好使用下列哪个BLOSUM和PAM矩阵:■BLOSUM45和PAM250 B. BLOSUM45和PAM 1 C. BLOSUM80和PAM250 D. BLOSUM10和PAM1 15.与PAM打分矩阵比较,BLOSUM打分矩阵的最大区别是:A. 最好用于比对相关性高的蛋白B. 它是基于近相关蛋白的全局多序列比对 ■它是基于远相关蛋白的局部多序列比对D. 它结合了全局比对和局部比对 16.如果有一段DNA序列,它可能编码多少种蛋白质序列: A. 1 B. 2 C. 3 ■. 6 17.要在数据库查询一段与某DNA序列编码蛋白质最相似的序列,应选择: A. blastn B. blastp C. tblastn D. tblastp■blastx 18.为什么ClustalW(一个采用了Feng-Doolittle渐进比对算法的程序)不报告E值:A. ClustalW报告E值■使用了全局比对 C. 使用了局部比对 D. 因为是多序列比对 19.Feng-Doolittle方法提出“一旦是空隙,永远是空隙”规则的依据是:A. 保证空隙不会引物序列加入而填充B. 假定进化早期分歧的序列有较高优先级别■假定最近序列空隙应 该保留 D. 假定最远序列空隙应该保留 20.根据分子钟假说:A. 所有蛋白质都保持一个相同的恒定进化速率 B. 所有蛋白质的进化速率都与化石记录相符合C. 对于每一个给定的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率是逐 渐减慢的,就如同不准时的钟■对于每一个给定的蛋白质,其分子进化的速率在所有的进化分支上大致是恒定 21.系统发生树的两个特征是: A. 进化分支和进化节点■树的拓扑结构和分支长度C. 进化分支和树根D. 序列比对和引导检测方法 22.下列哪一个是基于字母特征的系统发生分析的算法:A. 邻位连接法(NJ法)B. Kimura算法■最大似然法(ML)D. 非加权平均法(UPGMA) 23.基于字母特征和基于距离的系统发生分析的算法的基本差异是:■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没有定义分支序列的中间数据矩阵 B. 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可应用于DNA或者蛋白质序列,而基于距离仅能用于DNA C. 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无法运用简约算法 D. 基于字母特征的算法的进化分支与进化时间无关 24.一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可指:A. 多序列比对■蛋白质序列C. 进化分支D. 进化节点 25.构建进化树最直接的错误来源是:■多序列比对错误B. 采样的算法差异C. 假设进化分支是单一起源D. 尝试推测基因的进化关系 26.第一个被完整测定的基因组序列是:A. 啤酒酵母的3号染色体B. 流感病毒■ФX174 D. 人类基因组 27.普通的真核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大约多少个蛋白质:■10 B. 100 C. 1000 D. 10000 28.根据基因组序列预测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算法的最大问题是:A. 软件太难使用■. 假阳性率太高,许多不是外显子的序列部分被错误指定C. 假阳性率太高,许 多不是外显子功能未知 D. 假阴性率太高,丢失太多外显子位点 29.HIV病毒亚型的系统演化研究可以:A. 证实HIV病毒是由牛病毒演化而来■. 用于指导开发针对保守蛋白的疫苗C. 证实哪些人类组织最容易遭受病毒侵染 30.一个典型的细菌基因组大小约为多少bp:A. 20000■. 200000 C. 2000000 D. 20000000

普通生物学课后思考题13

普通生物学课后思考题13 发布时间:2009-6-29 21:41:17 浏览次数:244 当前共有14条记录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11页共14页 ※<第一章绪论> 1.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20世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 即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的同一性。这会给人们什么启示? 2.生物学中,一方面有新的学科不断分化出来,另一方面一些 分支学科又在走向融合,这说明了什么? 3.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光合自养的蓝细菌和绿色植物在地球 表层环境的演变中起了哪些作 用? 5※<第二章细胞与生物大分子> 2 生命的化学基础 1.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 物而人胃中没有。你认为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应?如 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有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样? 2.有人说:"不必担心工业所产生的化学废料会污染环境,因为 组成这些废料的原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你如何驳 斥此种论调? 3.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2.细胞核实由哪几种部分组成的,其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3.细胞之间有哪几种连接方式?其生理机能是什么? 4 细胞代谢 1.人体的细胞不会用核糖作为能源,试分析其理由。 2.某科学家用分类的叶绿体进行下列实验。先将叶绿体浸泡在 pH4的溶液中,使类囊体空腔中的pH为4。然后将此叶绿体转移 到pH8的溶液中。结果此叶绿体暗中就能合成ATP,试解释此实验 结果。 3.有一个小组用伊乐藻(Elodea)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 将一枝伊乐藻浸在水族箱中,计算光下该枝条放出的气泡数(氧 气),以单位时间内放出的气泡数作为光合速率。他们用太阳灯 与水族箱的距离从75cm缩短到45cm时,光合强度基本无变化。 只有从45cm移到15cm这一段距离时,光合速率才随光强度的增 加而增加。根据计算,当太阳灯从75cm处被移至45cm处时,照

四川大学普通生物学题库及答案

四川大学普通生物学试题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同时注意相应的英文名词) 生物膜干扰素稳态光周期诱导光合磷酸化光敏色素 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 菌根 双受精 生物节律 等位基因 细胞分化 基因库 非共质体途径 内皮层 无氧呼吸 再生作用 适应 原核细胞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体液免疫形成层克隆共质体途径细胞周期 三羧酸循环 世代交替 蛰伏 基因库 内皮层 无氧呼吸 再生作用 适应 应激性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原肠胚 中心法则 内起源 协同进化 成花素 光能细菌 病毒粒子 反馈调节 基因突变 细胞外消化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光呼吸 春化作用 化能细菌 内吞作用 无限维管束 细胞分化 稳态 基因文库 菌根 生态位 光系统 食物链 生物多样性 环境容量 群落 二次污染物 不可再生资源 种群 质壁分离 年轮 抗原 体循环 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领地行为细胞克隆选择学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压力流假说 团聚体学说 内聚力学说 灾变论 大气圈 学习 血液循环 周围神经系统 腐食性营养 染色体组型 细胞骨架 酶 细胞周期 减数分裂 肺活量 有丝分裂 变态 生态金字塔 遗传漂变 基因工程 生物节律 微球体学说 本体感受器 生物钟 多倍体 拟态 渐变式进化和跳跃式进化 自然发生说 自然分类 五界系统 病毒和反病毒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生态系统 生态幅 最低量定律 寄生和共栖 化学互助和拮抗 生态位 顶级群落 生物地化循环 稳态 耗散结构 生物大分子 胞饮作用 端粒 内环境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干细胞 反射弧 光周期 双受精 孤雌生殖 孢原细胞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上位效应 抑制基因互补基因 转化 中心法则 操纵基因结构基因 遗传漂变 异地物种形成 协同进化趋同进化共进化趋异进化 人口问题 第二部分:填空题 ⒈细胞呼吸全过程可分为糖酵解、 、 和电子传递链。 ⒉细胞核包括核被膜、 、 和核仁等部分。 ⒊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 两部分组成。 4.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 隔离,同一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 隔离。 5.细胞周期包括 和 两个时期。 6.神经组织是由 细胞和 细胞组成的。 7.异养营养可分为吞噬营养和 。 8.DNA和RNA的结构单体是 。 9.消化管管壁的结构由内至外分为4层,即粘膜层、 、 和浆膜。 10.肌肉单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即 、 和舒张期。 11.横隔膜升降引起的呼吸动作称为 呼吸。 12.形成层细胞切向分裂,向外产生 ,向内产生 。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2)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2)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次作业 1、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mRNA的区别。答:①原核生物mRNA常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真核生物mRNA一般以单顺反子的形式存在。 ②原核生物mRNA的转录和翻译不仅发生在同一个细胞空间里,而且这两个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真核生物mRNA的合成和功能表达发生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内。 ③原核生物mRNA半衰期很短。真核生物mRNA的半衰期较长。④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也不同:原核生物mRNA的5’端无帽子结构,3’端没有或只有较短的poly A结构。真核生物mRNA的5’端存在帽子结构,且绝大多数具有poly A结构。 2、大肠杆菌的终止子有哪两大类?请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结构特点。 答:大肠杆菌的终止子可以分为不依赖于p因子(内在终止子)和依赖于p因子两大类。 不依赖于p因子的终止子结构特点:1.终止位点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由这段DNA转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式结构。2.在终止位点前面有一端由4—8个A组成的序列,所以转录产物的3’端为寡聚U,这种结构特征的存在决定了转录的终止。依赖于p因子的终止子的结构特点:1.转录的RNA也具有发夹结构,但发夹结构后无poly(U)。2.形成的发夹结构较疏松,茎环上不富含GC。3.终止需要ρ因子的参与。4.与不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一样,终止信号存在于新生的RNA 链上而非DNA链上过程。

3、真核生物的原始转录产物必须经过哪些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以用作蛋白质合成的模版? 答:1.装上5′端帽子; 2.装上3′端多聚A尾巴; 3.剪接:将mRNA前体上的居间顺序切除,再将被隔开的蛋白质编码区连接起来。剪接过程是由细胞核小分子RNA参与完成的,被切除的居间顺序形成套索形; 4.修饰:mRNA分子内的某些部位常存在N6-甲基腺苷,它是由甲基化酶催化产生的,也是在转录后加工时修饰的。 4、简述Ⅰ、Ⅱ类内含子的剪接特点。 答:Ⅰ类内含子的剪接主要是转酯反应。在Ⅰ类内含子切除体系中,第一个转酯反应由一个游离的鸟苷或鸟苷酸介导,鸟苷或鸟苷酸的3’-OH作为亲核基团攻击内含子5’端的磷酸二酯键,从上游切开RNA链。在第二个转酯反应中,上游外显子的自由3’-OH作为亲核基团内含子3’位核苷酸上的磷酸二酯键,使内含子被完全切开,上下游两个外显子通过新的磷酸二酯键相连。Ⅱ类内含子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rRNA基因中。在Ⅱ类内含子切除体系中,转酯反应无需游离鸟苷酸或鸟苷,而是由内含子背身的靠近3’端的腺苷酸2’-OH作为亲核基团攻击内含子5’端的磷酸二酯键,从上游切开 RNA链后形成套索状结构。再由上游外显子的自由3’-OH作为亲核基团攻击内含子3’位核苷酸上的磷酸二酯键,使内含子被完全切开,上下游两个外显子通过新的磷酸二酯键相连。 5、什么是RNA编辑?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RNA 编辑是指某些RNA,特别是mRNA前体经过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等操作,导致DNA所编码的遗传信息的改变,使得经过RNA编辑的mRNA 序列发生了不同于模版的DAN的变化。

生物信息学课后题及答案-推荐下载

生物信息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由10级生技一、二班课代表整理) 一、绪论 1.你认为,什么是生物信息学? 采用信息科学技术,借助数学、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对各种生物信息(包括核酸、蛋 白质等)的收集、加工、储存、分析、解释的一门学科。2.你认为生物信息学有什么用?对你的生活、研究有影响吗?(1)主要用于: 在基因组分析方面:生物序列相似性比较及其数据库搜索、基因预测、基因组进化和分 子进化、蛋白质结构预测等 在医药方面:新药物设计、基因芯片疾病快速诊断、流行病学研究:SARS 、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 (2)指导研究和实验方案,减少操作性实验的量;验证实验结果;为实验结果提供更多的支持数据等材料。 3.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生物信息学有什么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使实验数据和可利用信息急剧增加,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成为基因组计划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而这些数据信息的管理、分析、解释和使用促使了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4简述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历程。 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1990-2005)至少投入30亿美元,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DNA 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10万基因,并对其他生物进行类似研究。 1990,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6,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遗传作图,启动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 1998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物理作图,开始人类基因组的大规模测序。Celera 公司加入,与公共领域竞争启动水稻基因组计划。 1999,第五届国际公共领域人类基因组测序会议,加快测序速度。 2000,Celera 公司宣布完成果蝇基因组测序,国际公共领域宣布完成第一个植物基因组——拟南芥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2001,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 2003,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全部实现。2004,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公布。 2.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基因组测序计划有哪些?水稻(2002),家鸡(2004),家蚕(2007),家猪(2012),大熊猫(2010) 2.第一章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分子生物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与沃森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得主要贡献。 答:孟德尔得对分子生物学得发展得主要贡献在于她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摩尔根得主要贡献在于发现染色体得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成为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沃森与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AN反向双平行双螺旋模型。 2、写出DNA与RNA得英文全称。 答:脱氧核糖核酸(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 3、试述“有其父必有其子”得生物学本质。 答:其生物学本质就是基因遗传。子代得性质由遗传所得得基因决定,而基因由于遗传得作用,其基因得一半来自于父方,一般来自于母方。 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就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得主要步骤。 答:一,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1,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2,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3,用加热得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得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得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2,DNA中P 得含量多,蛋白质中P得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得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得DNA。用35P标记蛋白质得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得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得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得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三,烟草TMV得重建实验:1957年,Fraenkel-Conrat等人,将两个不同得TMV株系(S株系与HR株系)得蛋白质与RNA分别提取出来,然后相互对换,将S株系得蛋白质与HR株系得RNA,或反过来将HR株系得蛋白质与S株系得RNA放在一起,重建形成两种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叶片。 5、请定义DNA重组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 答:DNA重组技术:目得就是将不同得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得一部分)按照人们得设计定向连接起来,然后在特定得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得新得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技术:就是除了包含DNA重组技术外还包括其她可能就是生物细胞基因结构得到改造得体系,基因工程就是指技术重组DNA技术得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与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上游技术指得就是基因重组、克隆与表达得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得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得分离纯化过程。 6、写出分子生物学得主要研究内容。 答:1,DNA重组技术;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3,生物大分子得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1、染色体具有哪些作为遗传物质得特征? ①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