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国有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新时代下国有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新时代下国有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如何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共青团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共青团工作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创新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并就其具体做法以及自身的认识作了探索和实践,相对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yl) work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proposes the innovation idea for cyl work, and conduc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nd its own awareness, which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for cyl work. 关键词:国企;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cyl work;ways a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98-02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中共青团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了较大得变化。国有企业共青团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如何更好地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坚持

新时代国企改革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做法

新时代国企改革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做法 发表时间:2018-06-05T17:00:30.13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作者:刘海军 [导读] 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企业全部工作的重要思想保证。 龙口物资公司刘海军 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企业全部工作的重要思想保证。实践证明,愈是深化改革,愈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改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的挑战,坚持做好改革改制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 一、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特点,握准员工的思想动态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新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体制和职能的调整,编制机构的整合减少,必然会带来一部分人员的工作岗位调整或二次分流,以及薪酬分配的重新调整,广大员工的困惑和顾虑必须会增多。可以说,改革越深入,旧体制弊端、思想痼疾和传统积习就越深,涉及的困难就越大。如薪酬制度的改革,势必触及到深层次存在问题和干部员工切身利益问题。在当前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变得复杂多样化,如何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干部员工的实际问题,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需要认真研究分析把握准员工的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为生产经营和其它各项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加大思想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员工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进了国有门就是国家人”在现在的国有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存在这种思想,他们认为国有企业再困难,国家也要扶持,员工总得有饭吃,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要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有计划、分批次的邀请专家讲解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理论等知识,使广大员工明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不改革、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 三、与改革措施相结合,做好思想观念的导向工作 思想观念的导向,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们进行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措施有利于稳定人心,统一思想,减少利益冲突,避免引发思想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扬善弃恶,褒美贬丑的目的,说理疏导固然必要,但如果没有措施上的奖勤罚懒、倡优斥劣相协调,道理说得再好再多人们也难以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要使广大员工自觉执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做好思想观念的导向工作,及时解决好在实施改革措施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要围绕企业改革的“难点”和员工关心的“热点”以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投资项目的“重点”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四、发挥好党员的先进性,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教育、影响、激励员工 群众看党员,这是许多人的行为标准。党员是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何为先进,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面对奉献要先人一步,面对荣誉要后退一步,面对艰苦要抢先一步,面对牺牲要向前一步。否则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电影《首席执行官》的公映,曾经在社会尤其在国企中引起了广泛反响,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为原型的共产党人以他们的模范行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和激励广大员工立足创新,追求卓越,使一个频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成长为国际著名的家电制造企业。这里靠的是什嘛?靠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市场经济的大潮从打开的国门中带进了诸多先进经验,也使一些糟粨挤进了国门,少数共产党员由于自身修养、思想老化的原因,没有起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面对市场经济下国企改革的大潮,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当前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工作,“身先士卒是无声的命令 ”就是这个道理。最为拥有大量党员的国有企业,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富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和行为道德规范来教育、引导、凝聚员工。 企业文化活动不仅会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塑造企业形象,而且会使这种企业理念、精神铭刻在员工的心灵深处,融化于员工的具体行为之中,成为广大员工的行为指南。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功能、管理功能和核心作用,把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渗透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形成统一完整的工作机制,让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同时,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突出企业推、个人做双向用力,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荡涤人的心灵、净化人的思想、改造人的行为,使员工自觉把个人对事业的追求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小我”的梦想融入企业“大我”的发展之中,以个人良好的行为自觉落实好各项工作,在发展“大我”中体现“小我”的价值,在完善“小我”中壮大“大我”,让自己的价值在企业发展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借助企业文化把员工的信念追求、个人价值凝聚到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来,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为企业改革发展多做贡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六、着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一是进一步引导员工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目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引导员工增强节约意识,提高创效能力。实践证明过渡的浪费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所以,要教育广大员工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块煤做起,学会计算生产成本,为企业多创效益。三是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经营水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形象,是效益,是市场,所以,要把教育广大干部员工增强成本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质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修养、刻苦磨炼,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好工作,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管理理念决策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本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 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据查有关资料证实: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90%是20世纪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19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企业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和用户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据相关资料透露,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 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四是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转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 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实行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内容当中的关键,捕捉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使信息为我所用。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需,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 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关于新时期国有企业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关于新时期国有企业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经营模式和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要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就必须改革原有体制,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经营者。国有企业的内部组织应该精简以提高效率。加强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通过上述改革和创新,国有企业可以摆脱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过去;企业管理;管理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外资企业之所以在我国投资合作,正是因为它们意识到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成为国有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在应对市场经济的考验时更加灵活多变,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也是一日千里。因此,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生存已经成为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国有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在企业管理或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往直前,为振兴和建设民族工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1现阶段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是在XXXX之前建立的,计划管理体制是随着国有企业的建立而产生的。进入21世纪后,国有企业进行了多次改制改革,为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旧管理模式,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 1.1国有企业仍有传统的管理模式,领导集权严重 虽然目前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许多国有企业仍有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成功转型。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仍然以集中管理为主。许多国有企业由相关政府官员管理,这是非常政治化的。此外,许多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经常担任几个职位,不仅在总部,而且在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他们几乎拥有所有的职能和权力,不将权力授予公司的其他员工。它们未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2国有企业存在冗余组织,导致效率低下。 在中国,国有企业一般都有总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拥有大量的组织机构。在处理事务时,他们仍然使用传统的不同层次的报告和领导决策者的方式,导致效率低下,不能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分公司、子公司和总部的实际情况不同,领导者在决策时往往不能有效地考虑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这很可能导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对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景文宏, 吴永柱, 李长亮 作者单位:景文宏(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兰州 ,730000), 吴永柱(安徽省烟草专卖局,铜陵分局,安徽铜陵,244061), 李长亮(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名: 科技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08,28(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9条) 1.张平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2004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1999 3.刘海藩;刘潮现代企业管理 1999 4.戴木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教程 2002 5.稻香柔性管理 2006 6.科林·克拉克-希尔;基思·格莱斯特战略管理案例 2000 7.芮明杰管理学 2003 8.刘芳;汪国银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比较与借鉴[期刊论文]-经济问题 2006(02) 9.李荣融国企改革的四大重点[期刊论文]-中国企业家 2006(0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5(21) 2.武学刚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看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09(2) 3.刘刚.Liu Gang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特点分析[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8(6) 4.刘朝阳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探析[期刊论文]-经济师2008(4) 5.张灿论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08(20) 6.刘海青.Liu Hai-qing浅谈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期刊论文]-山西焦煤科技2010(z1) 7.雷星晖.王则灵.LEI Xing-hui.WANG Ze-ling管理创新的有效化模型研究[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2008,30(2)引证文献(1条) 1.高莉社会管理创新的微观视角:国有企业的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期刊论文]-理论导刊 2011(1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318142499.html,/Periodical_kjglyj200804047.aspx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文通过透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

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力度不断加大,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作为国有企业的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种种困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是我们企业团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我公司所属企业为例,79户直管单位中,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32户,有专、兼职团委书记的单位29户,其中能正常开展团的工作的单位12户,其余17户企业团的工作基本停滞。从团员青年的结构看,截止20xx年6月止,全公司35周岁以下青年1. 1万人,团员4800名,其中:企业团员1620人,学生团员3180人。从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来看,学生团员相对企业团员来说,这部分团员集中,较好进行管理,企业团员比较分散,加上有些单位青年流动性较大,管理有一定难度。从公司团组织现状来看,多数企业无正常生产经营,职工处于留守状态,超龄团员多;有的企事业单位已无团员青年,团组织无法建立;全公司共有团总支24个,团支部225个。目前企业改制也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 改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团组织既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优势,我们团员青年是一个肯学习、肯创新、肯为企业做贡献的群体,作为团组织,我们有责任为青年服务,采取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多学知识,多掌握技能,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娱生活,增强团的凝聚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多做贡献。在公司所属各级团组织的积极工作下,多个青年突击队常年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难点、关键点,为领导排忧解难;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师徒对子”、“三学一创”、“五小”活动”、知识竞赛、质量竞赛等活动,立足岗位,帮助青年成长成材;组织跳绳比赛、卡拉OK比赛、青年联谊会等活动,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团员青年中反响很大,收到较好成效,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虽然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团干思想不稳定。在企业改制力度加大时感到前途难测,思想顾虑较多,怕一旦调整,没有岗位,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现在较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问题,因此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一味地等、看。二、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是团费,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团费都不能足额、及时地收缴,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1)团员 流动性较大,有的单位每半年或一年收取一次,等收团费时,团员已经离开单位;(2) 有些团员不交团费,他们认为交团费就要组织活动,或根本不愿意交;(3)团员人数少,有些团干觉得收那么一点团费也解决不了问题,嫌麻烦,懒得收;(4)超龄团员多;(5)组织关系不明确,不便管理。三、党建带团建力度不够。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党组织在新的混合经济组织中为企业经济保驾护航的作用有所削弱,因此在带动团的组织建设方面显的有些力不从心。四、团员青年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很多单位近十年都没有进人,即使有年轻人进来,也呆不长,纷纷跳槽,团员年龄偏大。共青团组织要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与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沟通,了解团情,了解企业自身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我想从三个方面寻找对策:一、组织建设要创新。(一)、内部机构设置。现在很多单位都没有设置单独的团委,而是并入其他的部门,这样团委工作往往被其他党务、组织、人事、宣传工作挤掉,与其这样,我们认为,团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机构,但可以和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作者:罗志荣 来源:《企业文明》2017年第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在全面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军情民情的基础上,立意高远、与时俱进,准确分析形势、找准历史方位、科学提出对策,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重要思想观点,以恢宏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真理性力量,鼓舞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重大历史性变革,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全面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丰富内涵,对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和新的严谨论述,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任务及其战略布局和工作部署,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和行为指南,是一篇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 在当前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国有企业来说,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准确地把握、坚毅地扛起自身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从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都与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直接或者间接相关联,没有例外。 做学深悟透坚信笃行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优异学习者 在新时代,各类国有企业要自觉担负起自身的使命责任,首先是要学深悟透坚信笃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精神,而笃行是以学深悟透坚信为前提的。如果学之不深、悟之不

论资本市场的完善、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

论资本市场的完善、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本文认为,国有改革的核心症结在于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缺陷。国有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口就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自身功能的完善和发展,既可以为国有开辟新的资金源,降低高负债率;又能通过完善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而改善融资机构,提高国有的绩效;还能通过流动性功能的加强,促进产权重组。其核心是构建一个完善、成熟、规范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最终从微观的、供给的层面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需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有改革资本市场 一、国有改革的核心症结——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有低效率和普遍大面积亏损问题十分突出,尽管三年的改革与脱困攻坚战已取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国有脱困的基础并不牢靠,长期困扰国有的一些深层次、核心问题尚未被全面解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有所面临的困难,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格局、融资体制不合理的问题,的融资结构(资本结构)、融资体制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股权结构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则导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从原来的国有改制而成,其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存在着以下重大缺陷:第一,畸形的股权结构。股票的种类过多,既有按投资者身份划分的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又有按投资者地域划分的A股、B股、H股、N股等,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而且,非流通的国有股(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过大,一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分布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二,残缺的股东控制权。股东行使控制权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所谓的“用手投票”,即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二是所谓的“用脚投票”,即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转让所有权来影响股票价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经营。按照我国的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尚不能自由流通,虽可协议转让,但严格的限制条件和行政干预,使这种有限的转让并不能真

浅谈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浅谈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管理创新、决策创新、战略创新。简单来说,管理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变目前的状况;决策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间接的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可以探索,但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创新,企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任何企业管理模式都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直到消亡的过程。因此,随着企业内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旧的管理模式还在进行时,已经孕育了新的管理模式,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管理主体必须抓住时机,顺应企业发展的规律,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顾全大局,锐意改革,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这支队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管理理念上,存在追求政绩意识单一生产意识业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意识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经营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管理者对国企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管理团队状况如何,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决策上,存在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不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由于旧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规则。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职员要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负责,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则对总公司领导负责,因此一般职员无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一些重大决策主要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决定或由他们报告总公司后决定,那么这些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权发表意见也无法监督。传统的经验性的管理方和方法,作为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还一时难以摆脱,而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由于不熟悉不完善难以在新企业制度中顺利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3、战略上,存在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大量地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不少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在于我国企业管理滞后,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无法使技术创新得到正常的发展。目前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开展了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引言: 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第三。放权让利虽然表现为中央政府利益的部分损失,但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会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因此,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雷托改进。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从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过渡,但在涉及财产关系的深层改革上,同时出现了量种不同思路和对改革制度的两种不同选择。 一种思路是将国企改革任然限制在原有财产关系之内,而进一步推进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与这种认识相对应得制度选择就是企业承包责任制,中央政府决策部门倾向于这种改革思路忽然改革方案,于是从1987到1992年,国有企业经历了两轮承包制改革。 两轮承推进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忽然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1987年比1986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封闭额为14.1%和20.7%。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1987乃比1986年增长8.0%,1988年比1987年你增长18.2%,亏损面业逐年下降,

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途径.doc

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与 创新途径-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的重要的约束机制,具有其他机制所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是具有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发挥最大价值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使企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笔者将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激励理论是出于对人的自我信任提出的,它认为人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人的动机则是出于对需求的追求,由此可见,激励实际上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激发其内在动力,这种动力通常表现出热情的情绪。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取决于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激励理论就是从这三方面入手取得预期效果。 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通过试验调查提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是指能够对员工身体健康存在促进作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低于员工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当员工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形成中性状态。而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态度和满意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 1.激励机制的简单化和物质激励的矛盾

很多国有企业在对激励机制的理解上存在失误,从而出现对激励机制的简单化现象,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将激励和金钱画上了等号。有些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资和奖金上下足了功夫,严重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没有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往往没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由于没有对员工的真正关心和激励造成员工更多的不满,得不偿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原因是企业在奖金和工资的发放上常常按照员工的工作年限长短而非工作业绩来看,致使那些原本积极性较高的员工出现不满,最终达不到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另外有些企业对员工的精神需求体现出更多的关怀和激励,否定了物质的作用,使得很多想要实质性奖励的员工得不到激励。如何处理好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这对矛盾,是国有企业在对激励机制进行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2.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的表面化 很多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中建立起了激励机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在实际的激励实施上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导致照搬其他企业的激励机制而不是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此外,绩效考核作为国有企业进行激励的重要措施,经过这多年的改革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制度,却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考核人员的懈怠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无法为激励机制提供科学公平的参考和依据。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途径 1.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 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实现最大激励效果。这要求企业经营对企业员工加强了解,通过对员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9级经济管理班李中选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