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震勘探的新型高精度地震检波器研究

用于地震勘探的新型高精度地震检波器研究
用于地震勘探的新型高精度地震检波器研究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浅谈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浅谈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自然资源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管是传统的煤田、石油,还是新型的清洁能源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型勘探技术中,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我国资源勘探事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是我国资源利用事业的新阶段。但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融入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中,是以后勘探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如今现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资源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加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就更为重要。所以我国在勘探自然资源时,应大力将它应用于勘探中,可以不断提高我国的资源使用量和勘探量,为以后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提供基础。 标签: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前言 在世界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谁在资源开采技术位于领先地位,谁就在世界各国竞争中拔得头筹。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资源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变成了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发展我国的经济,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现在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关注。并且我国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加强,并应用于各种资源的勘探中,比如说石油、天然气等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重工业的继续加强。本文通过介绍何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分析了我国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措施,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地发展。 1 高精度地震勘察技术的基本概况 对于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其实在资源勘探行业应该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要对东部的发展进行稳定时,我国在东部,特别是在对胜利油田进行地下油田的勘探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对当时来说精度较高的地震勘探技术了。虽然我国已经在很早就有这个概念了,但是对我国的大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增长以及数字化的不断普及,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变得越来越高精度,越来越实用。现如今,我国距离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对我国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考验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实力。 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是在传统二维地震勘探技术上增加维度,将地下的情况通过计算机屏幕进行模拟,更为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以便工作人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相比于传统的勘探技术,更便于资源勘探人员使用以及调节资源勘探进度,便于工作人员理解地下资源的内容以及设计勘探方案。现在高精度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起始于19世纪中叶。地震勘探技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从1845 年Mallet 以“人工地震”测量地震速度实验开始,1922 年明特罗普地震勘探公司正式组建装备了两个地震勘探队,利用机械式地震仪在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进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1913 年由Reginald Fessenden 提出了反射法地震勘探,1924 年利用单次覆盖地震资料首次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穹隆油田。20世纪30年代,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20世纪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20世纪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 我国的地震勘探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电子管技术阶段、模拟技术阶段、数字技术阶段、遥测技术阶段。 1955年,我国煤炭工业上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并在华东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地震勘探队伍。197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研制成功MD-1型半导体磁带记录地震仪。1979年我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MDS-1型数字地震仪,对数字地震勘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4~1985年,随着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煤田地震勘探队伍开始从国外引进21套以DFS-V和SN338为主的数字地震仪,同时引进了以IBM-4381为主机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1978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伊敏河矿区开展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前提性研究。1989年、1993年山东煤田物探队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利用小型数字地震仪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试验研究。1994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煤田物探测量队联合开展的“煤矿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研究项目,在安徽淮南矿务局谢桥煤矿采区地震勘探中首次在采区地

五种地震检波器

五种地震检波器 地震检波器是一种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地震勘探专用振动传感器,是槽波地震勘探仪器中接收地震信号的个器件,它的性能会影响地震勘探结果。煤矿井下地震信号的信噪比较低、波形场复杂、地震勘探条件复杂,因此研制针对于槽波地震勘探的检波器非常重要。 实际勘探中应用为广泛的地震检波器为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随着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检波器类型越来越丰富。我国开展了许多针对地震检波器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工作,研究了三分量MEMS地震检波器、光学地震检波器、压电式地震检波器、电化学地震检波器等新型检波器。 1、动圈式地震检波器 根据资料显示,大部分槽波勘探都是使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它属于速度型地震检波器。在使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进行槽波地震探测时,经常检测到一种频率为400Hz的形似自激振荡或感应干扰的现象。经研究发现,它是由于两分量速度检波器中检波器芯体的高频谐振引起,术语称之为检波器二次谐振。速度检波器的二次谐振属于机械谐振范畴,二次谐振现象在各种型号的动圈式地震检波器产品上都存在。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槽波地震勘探而言,这种高频谐振就变得十分有害而不容忽视。对于检波器的二次谐振现象,可以改用加速度检波器芯体,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光学地震检波器 光学地震检波器主要是利用光波敏感元件的特性研制的,根据传感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强度调制型、光纤光栅型、马赫–曾德尔干涉型、迈克尔逊干涉型、萨格纳克干涉型、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激光型以及光栅型等,各种类型的光纤地震检波器研究取得了不少实验室及实际应用成果。光学检波器具有灵敏度高、安全可靠、频带宽、动态范围大、适应性强等优点。光学检波器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是未来地震检波器有可能采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光学检波器制作工艺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广泛应用于井下槽波地震勘探尚有难度。 3、电化学地震检波器 电化学地震检波器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将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检波器。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收稿日期]2011203216  [作者简介]孙永强(19642),男,2005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采集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孙永强,晁如佑,宗晶晶李亚斌,李金莲,付英露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十一五”期间,江苏油田相继在GY 凹陷的HL 、ZW 和WB 断裂带部署了YA 、ZD 、Z 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3个断裂带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火成岩对下伏地层能量屏蔽严重,地 震资料品质较差;地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为此,从观测系统、激发和接收3方面 入手开展方法研究,形成了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以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为重点的最佳激发参数 优选技术、基于保护高频成分的接收等技术,寻找到了一套适合GY 凹陷复杂断裂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 技术系列,达到了落实小断层分布,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断裂带;GY 凹陷;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1)0720088204 为进一步提高GY 凹陷HL 、ZW 和WB 断裂带的资料品质,江苏油田于“十一五”期间相继部署了YA 、ZD 、Z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通过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最终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1 采集难点 1)三个断裂带构造破碎,波场复杂,不利于构造的准确成像[1,2]。 2)火成岩分布广泛,屏蔽作用强,影响了下伏地层的成像质量[3]。 3)原有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反射能量弱,断裂带内层位难以追踪,小断层欠落实,影响构造的可靠程度。 4)工区表层结构多变。分为胶泥、流沙和软泥等激发接收区[4];激发岩性变化较快;古河道发育[5],常引起局部地区单炮品质变差。 2 关键采集技术 211 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是每个CDP 面元内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保证目的层有效反射信息有利于速度分析和成像;确保目标区的有效覆盖次数,使地震资料有足够的信噪比;覆盖次数均匀,有利于构造和岩性研究[6~11]。 在全面分析GY 凹陷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基于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采集参数论证过程中,针对构造破碎、火成岩屏蔽提出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概念,根据高精度采集及满足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需求,采用可变面元技术,并应用照明技术优化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面元的尺寸有4种,分别为10m ×10m 、10m ×20m 、20m ×20m 、20m ×40m 。以YA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采集方法后评估,优化采集方案。以20m ×20m 面元为?8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第33卷 第7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J ul 12011 Vol 133 No 17

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认识

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认识 论文提要 勘探石油的方法有三类,第一类是地质法,第二类是物探法,第三类是钻探法。其中物探法又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由此可见,勘探石油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各种方法互相配合,协作,需要综合分析,研究各方面的资料。在勘探石油的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勘探精度高能更清晰地确定油气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岩石性质等优点,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并且被广泛采用。 正文 一、概述 地震勘探是根据地下介质的强性和密度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影响,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地表附近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向下传播时,如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沿层分界面会发生反射和透射,在地表或井中都可以用检波器接收到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它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二、发展简史 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尔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1930年,通过反射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三个油田。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海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30年代末,苏联T·A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做了相应的改进。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记录最先到达的折射波,改进后的折射法还可以记录后到的各个折射波,并可更细致地研究波形特征。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

地震勘探检波器原理和特性及问题分析.

地震勘探检波器原理和特性及问题分析2010-07-19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由于对检波器的原理和性能了解和认识得不够,致使在检波器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不清楚检波器的.参数与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参数对地震信号的影响,在检波器使用和对比时往往针对性不强.为此,从检波器的振动力学原理入手,分析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种类型检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并阐述了检波器不同的机电转换原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检波器的特性参数对地震信号的影响以及地震勘探对检波器性能和参数的要求.根据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冲击振动信号的特点,认为具有频率范围宽、动态范围大、失真度小、灵敏度高、检波器允差小等特点的检波器才能满足地震勘探的需要.同时,对目前检波器使用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检波器对比试验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认为,只有掌握了检波器的原理、性能和参数,才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检波器. 作者:吕公河 Lv Gonghe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物探开发公司,山东东营,257100 刊名:石油物探 ISTIC PKU 英文刊名: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年,卷(期): 2009 48(6) 分类号:P631.4 关键词:地震检波器检波器性能特性参数振动系统机电转换原理频率响应特性seismic geophone geophon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vibration system electro-mechanical transform principle frequency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处理 学院:测绘学院 专业:地球物理学 地点:校内 班级:201111401 组号:第 1 组 姓名:宋颖 学号:2011301140008 教师:张丽琴 2014年 11 月 30 日至 2014 年 12 月 20 日

第一章实习概况 (3) 第一节实习目的 (3) 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 (3) 第二章野外资料的采集 (4) 第一节实习场地和仪器 (4) 第二节实习原理 (4) 第三节数据初步分析 (6) 第三章室内数据处理 (6) 第一节理论基础 (6) 第二节理论数据处理 (7) 2.1 建立数据模型 (7) 2.2 产生模拟数据 (8) 2.3 修改道头信息 (9) 2.4 抽道选排 (10) 2.5 频谱分析 (11) 2.6 频率滤波 (13) 2.7速度谱分析 (15) 2.8动校正 (16) 2.9水平叠加 (17) 2.10 综合处理 (18) 第三节折射波数据处理 (20) 3.1 数据格式转换 (21) 3.2 数据的集成 (22) 3.3 观测数据增益调节 (22) 实习感想: (23) 参考文献: (24)

摘要:学习完地震勘探这门课后,张丽琴老师带领我们2011级地球物理班学生在武汉大学国软操场进行了地震实习,接下来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数据处理。由于我们这一组的实习数据不理想,与理论不符,所以只好采用第二组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首先我们必须学会用unix,在su平台下完成理论的演示,而后才可以处理实际数据。由于取样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出了一点错误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判断有效波时也不尽相同。 关键字:SUnix 合成记录抽道选排 cdp道集叠加 第一章实习概况 第一节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测线布置原则及布置形 式,具体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观测系统的确定,观测参数的选取等,掌握地震 勘探仪器的实用,并学会处理野外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 2.通过室内数据处理上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各处理环节所解决 的问题、所起的作用,各处理方法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衔接。掌握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形成过程等。 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 1.实习时间和地点:在2014年11月17号为第一组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国软操场 进行数据采集,之后为实习数据处理和写实习报告的时间,野外数据采集时人很少,噪音少,但有不小的风,干扰不大,室内数据整理的地点在寝室内处理,平台是Seismic Unix,时间为三个星期。 2.实习人员: 组别组长成员完成日期 第一组詹鹏宋颖宋超徐增波赵亮 11月17号 熊奥林刘杰刘小梅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微地震检测技术简介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第一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与发展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是一种小型的地震(mine tremor or microseismic)。在地下矿井深部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石破裂和地震活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通常定义为,在开采坑道附近的岩体内因应力场变化导致岩石破坏而引起的那些地震事件。开采坑道周围的总的应力状态。是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岩体内的环境应力的总和。 一、技术背景 岩爆是岩石猛烈的破裂,造成开采坑道的破坏,只有那些能够引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爆”。对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表明,矿震不一定全都发生在开采的地点,且不同地区的最大震级也不相同,但矿震深度一般对应于开采挖掘的深度。每年在一些矿区的地震台网能记录到几千个地震事件,只有几个是岩爆。在由开采引起的地震事件的大的系列里,岩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对矿山地震、微地震及冲击地压的观测具有一致性,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微地震技术的发展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实践与效果

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实践与效果 Ξ 梁国胜1,2,陈开远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2.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中原油田高精度地震勘探自2005年开始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已基本覆盖东濮凹陷主体构造,基础资料和解释应用对比效果显示,高精度地震资料比常规三维地震品质有大幅度提高。针对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发育、埋藏深等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高精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成为老区深化勘探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而高精度地震资料对岩性解释和复杂地质体的精细描述,在复杂断块、岩性、洼陷带和潜山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东濮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复杂断裂带精细解释;隐蔽岩性描述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0—0109—03 濮凹陷以复杂断块群发育而著称,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整体处于较成熟-成熟勘探阶段。面对东濮凹陷储采比逐年下降、资源接替问题严峻的现状,2004年底提出了“重返老区、走精细勘探之路”的工作思路,主要的增储领域开始转向老油区及其周边和已探明油区的下部、结合部,这些部位也正是构造复杂带、构造转换带、断层夹缝带及复杂多变的薄互储层圈闭,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勘探形势的发展,围绕着提高三维地震资料解决老区地质问题能力,自2005年开始,展开了新一轮高精度地震勘探。几年来通过在马厂、桥口、濮卫、文北、文南、唐庄等多个工区的实践,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基本覆盖了东濮凹陷除西部斜坡带之外的主体构造,勘探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高精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见到了明显的效果,成为老区深化勘探的一项关键技术。1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施背景 1.1 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无法满足老区精细勘探的要求 东濮凹陷于1982年在国内率先开始进行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至2004年,利用22年时间覆盖了东濮凹陷主体构造和部分生油洼陷,形成了连片三维数据体,局部还实施了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常规三维地震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勘探技术,满足了当时东濮凹陷勘探扩展阶段的技术需要。 由于常规三维采集针对的地质目标、施工因素、 施工质量、技术条件和设备能力的局限,进入成熟勘探阶段后,常规三维采集获得的地震资料已不能满足各类复杂油气藏勘精细探开发的需要。由于先天采集缺陷,导致反复进行老资料处理而收效甚微。 东濮凹陷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①构造顶部地震资料反射特征杂乱、波组特征不明显、信噪比较低,同相轴连续性差,追踪对比困难;②地震资料纵横向分辨率不高,难以精雕细刻小断层、小断块以及低幅度构造,满足不了复杂断块群精细勘探的需要;③断层偏移归位不准确,断层、断点位置不清,断点组合困难,解释结果不准确,在勘探实践中断层和断块构造不落实是钻探失利的主要原因;④信息保真程度低,储层预测可信度差,满足不了岩性勘探的需要;⑤由于发育火成岩,导致多次波较发育,且由于火成岩的屏蔽作用,火成岩下资料能量弱、信噪比低。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地震资料成为制约老区精细勘探的“瓶颈”因素,导致老区勘探一度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勘探效益不高。 1.2 老区对地震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濮凹陷虽然属于老区,由剩余资源分析评价结合近年的勘探实践,认为剩余油气资源量较大,目前尚有剩余资源量石油6.94×108t ,天然气资源量2389×108m 3,进一步深化勘探的前景较好,增储的三 9 01 2010年第20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Ξ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梁国胜(63),男,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现在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致力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工作。 :2010-0-27 :19-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察的一种方法,关系到地质分析的效率和效益。地震勘探中的特殊观测系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优化地震勘探在地质分析中的应用,落实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实践性,进而发挥特殊观测系统的优势。因此,本文通过对特殊观测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标签:特殊观测系统地震勘探炮点 地震勘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地质勘测的压力,引发了多项勘探问题。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加强地震勘探在野外环境中的控制力度,提高地震勘探的作业水平。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益,完善地震勘探的环境,体现了特殊观测系统的积极性与控制性,强调地震勘探的准确度。 1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原理与布置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原理是:在矿区地震勘探的过程中,地震波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物,不能保障地震勘测的质量。特殊观测法在地震勘探中,取代了传统的勘探方法,通过研究激发点得出地震勘探反射波的路径,记录相关的反射点,合理安排信息处理。 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布置方法为:首先确定地震勘探的震源点,在震源处实行放炮激发,途中会经过需要勘探的障碍物,而障碍物的另一侧需要安置接收装置,便于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震源点和接收点的数据信息,得出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特殊观测系统移动震源位置,比对数据后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最后将震源位置与接收位置相互调换,重新安排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获得另一部分障碍物的信息,由此得出整个障碍物的信息,找准矿区勘探中的障碍物[1]。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布置方法,需要加强准确性的控制,保障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消除潜在的误差信息。 2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 特殊观测系统的综合性强,需要根据地震勘探的方法进行设计,确保其符合地震勘探的需求[2]。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勘探地下障碍物的信息,得出障碍物的准确信息。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采取灵活修改的方式,合理安排修改,落实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如:(1)安排专业人员执行修测,按照地震勘探的方式,设计出灵活的特殊观测系统;(2)充分准备特殊观测系统应用中所需要的设备,促使系统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避免出现发送或接收问题,还能保障炮点分配的准确性;(3)特殊观测系统中应该保障覆盖次数设计的准确性,尽量设计出高于正常值的次数,便于特殊观测系统应用的调节,辅助地震勘探能够准确的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满足现代地震勘探的需求,表现特殊观测系统

地震检波器与其发展趋势

地震检波器及其发展趋势 一、概念 地震检波器(Seismometer)是用于地质勘探和工程测量的专用传感器,是一种将地面振动转变为电信号的传感器,或者说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核心作用是采集地震数据。 二、分类 常规地震检波器有磁电、涡流、压电、压阻式; 新型的有: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式得数字检波器、FBG检波器。 后者与常规的相比具有高频响应好、动态围宽、抗电磁干扰,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是未来检波器发展的主流。 三、特性参数 阻尼;失真度;灵敏度;自然频率;线圈电阻;带宽。 考虑到地震信号具有:动态围大,频率围宽,速度变化快,背景噪音多等特点。因此就要求地震检波器具有:分辨视角广,频率响应好,线性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属性。 四、常规检波器 1.磁电检波器:目前陆上地震勘探普遍使用电动式检波器。

(1)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利用上、下两个线圈绕制在铝制线圈架上,组成一个惯性体,由弹簧片悬挂在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中,永久磁铁与检波器外壳固定在一起。当检波器外壳随地面震动时,引起线圈相对于永久磁铁运动,两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随着检波器外壳振动的大小变化,感应电动势也随之变化,速度越大,感应电势也大,检波器震动时,在检波器的输出端输出相应的电信号,传输给地震仪器。 (2)两个线圈的接法应满足:在绕制线圈时,一个线圈正绕另一线圈反绕,并把上线圈的终端与下线圈的起端联在一起(反向连接),把上下线圈的另外两个端头做为输出端。当线圈相对磁钢运动时,由于两线圈的磁场方向相反,所以连接的两线圈的感应电势是同向相加的。对于外界磁场干扰,反向连接的两线圈的感应电势是反向抵消的,这样就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3)优缺点:永磁体由于受温度、地磁影响大、易氧化且磁场不稳定,地震检波器的灵敏度低、稳定性及重复性差。现场工作量大,自然频率选择较多、需要大量的检波器组合,排列复杂,强度大。实际的探测工作中,地质勘探人员需要携带大量的测量器材,特别是布设探测器阵列时,沉重的电缆和众多的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及压制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及压制方法 论文提要 在地震勘探中激发地震波时,由于激发、接收条件,自然环境和地表条件的影响,我们所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既有有效波也有干扰波。根据干扰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形态,常把地震数据上的噪声分为规则噪声和随机噪声两大类。规则噪声具有明显的运动学特征 ,如:面波、线性干扰、平行折射、声波、多次波干扰等,可以根据其运动学特征选择针对性的衰减方法;随机噪声是一种无规律的噪音,如:自然界风吹草动所产生的猝发脉冲、野值等。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完成在各种复杂地区的勘探任务,使地震资料能更真实地反映地下的地质情况,如何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通过暑假的实践,本论文中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进行总结、分类、衰减,并在国产软件GRISYS平台上,针对不同的干扰波进行分析,总结针对不同噪音的衰减方法。 正文 一、规则干扰波 规则干扰波是指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例如面波、声波、线性干扰波、多次波等。下面就规则干扰波中的面波、声波、多次波和50Hz交流电干扰进行介绍。 (一)面波 图1 面波的形成机理及实际地震记录上的面波 从震源发出的波动分为两种: 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称为纵波。另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远离震源的地方这两种波动就分开,纵波先到,横波次之。因此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中,只能有P波和S波存在,它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所以叫做体波。但地球是有限的,有边界的,在界面附近,体波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波,它们只能沿着界面传播,只要离开界面即很快衰减,这种波称为面波。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 面波是一种很强并广泛存在的规则干扰波 ,在炮集上呈线性分布 ,其特征为低频、低速且振动延续时间长 ,严重影响中深层有效反射 ,大大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如图1所示。 1.面波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