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实验重点

医学生物学实验重点

医学生物学实验重点

移液管的使用:吸—擦—调—放量取4.5毫升液体用什么移液管:应该用10ml吸量管(注意看书p5下方吸量管的种类和使用)微量加样器的使用:装吸液头之后扭一下,保证不漏气,吸液到第一停止点,缓慢释放按钮,停留1s,滑出,擦去吸液头外面的液体,不擦尖端。放液先到第一停止点,停1s,到第二停止点,放液要贴壁,也是滑出。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Lambert-Beer定律光吸收和什么因素有关A=-lgT直接比较法(公式法)、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法A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取直线部分作定量依据。

凝胶层析:分子量大的先出,考了一道给了四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问哪个先出的。还考了一道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用什么层析的。(亲和层析、薄层层析的原理最好也看看吧)

离子交换层析:和后边的血清γ球蛋白的实验一起考了好几道题,等电点的概念还有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一定要清楚,题目会变换一下流动相的ph什么的来考。咱们实验用的是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具有碱性基团,和流动相中的阴离子进行交换。

离心机的使用:尤其注意平衡哦~根据转速的离心机的分类低速<6000r/min<高速<25000r/min<超速

各种离心方法: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速度区带离心、等密度离心)、超速离心,要知道各种离心方法适用于分离什么。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左眼观察右眼看图,左手调焦右手移片或绘图。低倍镜转到高倍镜需要光圈调大。油镜也出了一个选项,可以瞅一眼。

蟾蜍软骨细胞中性红染色:淡红色的是细胞核和核仁,玫瑰红色的是高尔基液泡。

大蒜根尖用盐酸水解之后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3s

亚细胞组分沉降的先后:最先离心出的是细胞核,然后是线粒体,

最终上清中是微粒体。沉降速度:细胞核>线粒体>微粒体。细胞核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甲基绿染的是DNA,绿色,派洛宁染RNA,红色。为什么用冷玻片?细胞核过酒精是密度由高到低,每次5min。在丙酮中分色时间过长会?詹纳斯绿B染线粒体,绿色。

永久制片观察:铁苏木精染线粒体:蓝色。镀银染色:高尔基体,网状,深棕色。考马斯亮蓝染微丝束,蓝色。DNA的特异显示方法(feulgen反应):60°C盐酸水解使醛基暴露,和Schiff氏试剂(无色亚硫酸品红)反应成紫红色化合物。考了一道为什么和希夫试剂反应要放在抽屉里,避光防止变质。胞质被亮绿染成绿色。

乳酸脱氢酶在细胞中的定位分析: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脱氢,传递给NAD+,显色的是四唑盐被还原成的双甲臜蓝紫色沉淀。

糖原同样是希夫试剂和游离醛基反应,成为PAS反应。苏丹黑染脂类为黑色。

蛋白质含量的folin—酚法测定:酪氨酸带有酚基,碱性条件下与铜离子螯合,使磷钼酸—磷钨酸还原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深浅可用分光光度法测,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考了铜离子和氧化还原反应、空白对照管)

血清γ球蛋白:前一部分初步分离是设计性实验哦~要提前自己设计,写实验报告,实验之后再写一份~考了好几道离子交换柱层析的,改流动相的ph先流出的是哪个蛋白啊,

DEAE—纤维素的处理啊,层析的步骤顺序啊,还有用20%磺基水杨酸检验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了SDS作用、β巯基乙醇的作用、催化剂和引发剂、上下各是正负极、显色、浓缩胶和分离胶的上下和缓冲液的ph、浓缩胶的作用、分离胶的作用(分子筛)、氯离子蛋白质甘氨酸的迁移率、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染色用的是考马斯亮蓝,指示剂用的是溴酚蓝。这个实验考了好多啊,好好看啊~!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血清提供的是酶(不是底物不是产物哦~)、丙酮酸和2,4—二硝基苯肼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棕色的丙酮酸二硝基苯腙、活性单位是每毫升血清在ph=7.4,37°C保温30min每生成

2.5μg丙酮酸作为一个酶活性单位。520nm比色。

唾液淀粉酶透析之后活性下降是缺了什么。提取酶主要是看酶的比活力还是神马。。。

其实实验步骤和原理明白了就好了,还要看看书前面的那些操作使用方法和原理。

量取4.5毫升液体用什么移液管:应该用10ml吸量管(注意看书p5下方吸量管的种类和使用)

微量加样器的使用:装吸液头之后扭一下,保证不漏气,吸液到第一停止点,缓慢释放按钮,停留1s,滑出,擦去吸液头外面的液体,不擦尖端。放液先到第一停止点,停1s,到第二停止点,放液要贴壁,也是滑出。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Lambert-Beer定律光吸收和什么因素有关A=-lgT直接比较法(公式法)、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法A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取直线部分作定量依据。

凝胶层析:分子量大的先出,考了一道给了四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问哪个先出的。还考了一道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用什么层析的。(亲和层析、薄层层析的原理最好也看看吧)

离子交换层析:和后边的血清γ球蛋白的实验一起考了好几道题,等电点的概念还有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一定要清楚,题目会变换一下流动相的ph什么的来考。咱们实验用的是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具有碱性基团,和流动相中的阴离子进行交换。

离心机的使用:尤其注意平衡哦~根据转速的离心机的分类低速<6000r/min<高速<25000r/min<超速

各种离心方法: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速度区带离心、等密度离心)、超速离心,要知道各种离心方法适用于分离什么。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左眼观察右眼看图,左手调焦右手移片或绘图。低倍镜转到高倍镜需要光圈调大。油镜也出了一个选项,可以瞅一眼。

蟾蜍软骨细胞中性红染色:淡红色的是细胞核和核仁,玫瑰红色的`是高尔基液泡。

大蒜根尖用盐酸水解之后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3s

亚细胞组分沉降的先后:最先离心出的是细胞核,然后是线粒体,最终上清中是微粒体。沉降速度:细胞核>线粒体>微粒体。细胞核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甲基绿染的是DNA,绿色,派洛宁染RNA,红色。为什么用冷玻片?细胞核过酒精是密度由高到低,每次3min。在丙酮中分色时间过长会?詹纳斯绿B染线粒体,绿色。

永久制片观察:铁苏木精染线粒体:蓝色。镀银染色:高尔基体,网状,深棕色。考马斯亮蓝染微丝束,蓝色。DNA的特异显示方法(feulgen反应):60°C盐酸水解使醛基暴露,和Schiff氏试剂(无色亚硫酸品红)反应成紫红色化合物。考了一道为什么和希夫试剂反应要放在抽屉里,避光防止变质。胞质被亮绿染成绿色。

乳酸脱氢酶在细胞中的定位分析: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脱氢,传递给NAD+,显色的是四唑盐被还原成的双甲臜蓝紫色沉淀。

糖原同样是希夫试剂和游离醛基反应,成为PAS反应。苏丹黑染脂类为黑色。

蛋白质含量的folin—酚法测定:酪氨酸带有酚基,碱性条件下与铜离子螯合,使磷钼酸—磷钨酸还原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深浅可用分光光度法测,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考了铜离子和氧化还原反应、空白对照管)

血清γ球蛋白:前一部分初步分离是设计性实验哦~要提前自己设计,写实验报告,实验之后再写一份~考了好几道离子交换柱层析的,改流动相的ph先流出的是哪个蛋白啊,DEAE—纤维素的处理啊,层析的步骤顺序啊,还有用20%磺基水杨酸检验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了SDS作用、β巯基乙醇的作用、催化剂和引发剂、上下各是正负极、显色、浓缩胶和分离胶的上下和缓冲液的ph、浓缩胶的作用、分离胶的作用(分子筛)、氯离子蛋白质甘氨酸的迁移率、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染色用的是考马斯亮蓝,指示剂用的是溴酚蓝。这个实验考了好多啊,好好看啊~!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血清提供的是酶(不是底物不是产物哦~)、丙酮酸和2,4—二硝基苯肼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棕色的丙酮酸二

硝基苯腙、活性单位是每毫升血清在ph=7.4,37°C保温30min每生成2.5μg丙酮酸作为一个酶活性单位。520nm比色。

唾液淀粉酶透析之后活性下降是缺了什么。提取酶主要是看酶的比活力还是神马。。。

其实实验步骤和原理明白了就好了,还要看看书前面的那些操作使用方法和原理。

医学生物学重点

细胞学说的建立: “一切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高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ce11theory)。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 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基本定义 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细胞的主要共性 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 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膜功能 界膜和细胞区域化;调节运输;功能定位与组织化;信号转导;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转换 细胞核(nucleus)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基质组成,是细胞内遗传信息贮

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也是细胞功能及代谢、生长、增殖、分化、衰老的控制中心。 核基质 在核液中存在着一个主要由非组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络状结构,被命名为核基质。由于它的形态与胞质骨架很相似,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也被称为核骨架。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遗传物质在间期细胞的存在形式,常呈网状不规则的结构。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是专门用来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这种颗粒小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形成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并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膜系统,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合成基地。光滑内质网是脂类合成的重要场所 。粗糙内质网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多种膜蛋白和酶蛋白。 能量转换细胞器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由于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并产生ATP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是由线粒体提供的,因此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生殖是生命的特征之一,通过生殖,生命才得以延续、繁衍并完成进化过程。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高等动、植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合子的方式。 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Ⅰ:细线期(染色线(chromonema)染色粒(chromomere));偶线期(联会(synapsis),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二价体(bivalent));粗线期(四分体(tetrad)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交叉(chiasma)和交

医学生物学重点

1.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一切生命由细胞组成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应生命特征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P15) 特征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1~10 μm 较大,10~100 μm 细胞壁肽聚糖纤维素(植物细胞) 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胞质环流各种细胞器,存在胞质环流 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 细胞骨架无有 内膜系统无有 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核仁)有核膜、核仁 染色体单组多组 细胞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3.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由基因决定。 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主碳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氢键是主要维持力。α螺旋、β折叠等 三级结构:肽链的特定构象(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侧链R基团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旋折叠而成的特定构象) 四级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肽链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的空间构象。每一个肽链称为一个亚基 4.核酸的组成:(碱基+戊糖+磷酸) 化学组成:C、H、O、N、P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磷酸、脱氧核糖、碱基-A,G,C,T)——储存细胞所有的遗传信息 核糖核酸RNA(磷酸、核糖、碱基-A,G,C,U)——遗传信息的传递者,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mRNA,tRNA,rRNA) RNA的类型:m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合成的,并进一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占RNA 总量的5-10%。 tRNA——是氨基酸的转运工具,它根据mRNA上的遗传信息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合成肽链。占RNA总量的10-15%。 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构成核糖体的骨架。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占RNA 总量的75-80%。 5.DNA双螺旋结构:(P50) (1)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每条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双螺旋结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配体】 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抗原、药物以及其他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都必须与受体特异结合,通过受体的介导作用,才能对细胞产生效应。这些信号分子,统称为配体。 【受体】 一种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生物大分子。位于细胞质、核质或胞内膜上的称为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膜上的称为膜受体。膜受体多为膜上功能性糖蛋白,也有由糖蛋白组成的,也有糖脂和糖蛋白组成的复合体。仅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称单体型受体,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组成的称聚合型受体。膜受体在化学信号的传递、入胞作用、细胞识别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根据受体分子的结构和信息转导方式的不同,可将膜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受体,如N-乙酰胆碱受体、甘氨酸受体;催化受体,如胰岛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如cAMP(环磷酸腺苷)和cGMP(环磷酸鸟苷)信使途径、磷脂酰肌醇信使途径、钙离子信使途径。 广义上,一个完整的膜受体包括:识别部位;转换部位;效应部位。 膜受体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与配体结合的专一性;高亲和力;可饱和性;可逆性;信号的放大可将胞外信号放大,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被动运输】 细胞膜无需消耗代谢能(ATP)而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一种物质转运方式。分为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简单扩散】 细胞膜一种顺浓度梯度的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代谢能且也不需要专一的膜蛋白分子协助的穿膜运输方式。如:脂溶性物质(苯、醇、

甾类激素以及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极性小分子(水、尿素、甘油)。 【协助扩散】 借助于跨膜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运输而不消耗代谢能的方式称为协助扩散。 根据运输蛋白性质不同可分为:离子通道蛋白协助扩散(钠、钾钙离子),借助膜上由蛋白质围成的离子通道,使离子能迅速穿膜转运;载体蛋白协助扩散(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借助膜上与特定物质运输有关的跨膜蛋白或镶嵌蛋白。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中特定的载体蛋白在消耗能量的条件下逆浓度梯度转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例如:钠离子-钾离子泵主动运输;钙离子泵主动运输;离子梯度驱动的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胞吞作用】 是细胞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转运到胞内的方式。也称入胞作用。可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吞噬作用】 细胞摄入大的颗粒,如微生物或细胞碎片,形成吞噬泡或吞噬体进行消化的过程。只存在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多型核白细胞等少数特化细胞中。 【胞饮作用】 细胞摄入液体和小溶质分子进行消化的过程,形成胞饮泡或胞饮体。大多数真核细胞都能通过胞饮作用摄入和消化所需的液体物质和溶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入特定溶质大分子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其过程是在细胞膜特定的有被小窝区域进行,特定大分子与聚集于有被小窝的细胞表面受体互补结合,形成受体大分子复合物,然后有被小窝凹陷,从细胞膜上脱落成为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内。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是研究生物学与医学交叉领域,旨在理解生物学过程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疾病的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在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和医生经常使用各种实验技术来收集数据、验证假设和探索新的疾病治疗途径。以下是几个生物医学常用的实验技术。 1.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9)是一种最新且广泛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可以精确地修改DNA序列,使研究人员能够研究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2. 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通过复制DNA序列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其中一个重要的克隆技术是重组DNA技术,它使用酶切和拼接方法将不同的DNA片段组合在一起,构建新的基因组或质粒。 3. PCR(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扩增DNA序列,从而能够在微量DNA样本中检测和研究基因。PCR是一种快速、准确且高效的方法,被广泛用于DNA 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 4. 蛋白质分离和鉴定技术: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能够将复杂的蛋白质样本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在分离后,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质谱仪来鉴定和定量分析蛋白质。 5.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是在体外培养细胞以便于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的方法。细胞培养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研究细胞的增殖、分化、转化以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用来测试新药物的效果。 6. 分子影像技术: 分子影像技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物质来研究生物体内分

子过程。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如PET和SPECT)可以用来观察体 内生物分子的分布特点,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7. 组织切片和染色技术: 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分析组织结构和细胞 形态的变化。例如,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使用抗体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 表达,从而揭示组织和细胞的分子特征。 8. 基因表达分析技术: 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包括常规的RT-PCR、实时定量PCR和RNA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基因在不同生物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和变化。这 些技术能够揭示基因的功能和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9. 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技术: 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 Yeast Two-Hybrid系统可以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以及疾病发生机制。 上述技术只是生物医学领域中使用的一小部分实验技术,随着技 术的发展和创新,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会有更多新的实验技术被应用。 这些实验技术的使用将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加快疾病的诊断 与治疗进程。

医学生物化学基本实验

医学生物化学基本实验 第一节蛋白定量分析实验 蛋白质是一切活细胞和有机体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它是构成人体及所有动物机体组织的主要部分。蛋白质是由二十种氨基酸以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可通过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折射率﹑比重﹑紫外吸收﹑染色等测定而得知,或用化学方法,如微量凯氏定氮﹑folin-酚试剂、双缩脲反应等方法来测定,表2-1为五种蛋白质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表五种蛋白质测定方法比较 方法灵敏度原理干扰物质 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 0.2~1.0mg 将蛋白质转化为氮,用 酸吸收后滴定 非蛋白氮(可用三氯乙 酸沉淀蛋白质而分离) 双缩脲法(Biuret法) 1~20mg 多肽键加碱性铜离子 生成紫色络合物 硫酸铵;Tris缓冲液; 某些氨基酸 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 5μg 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 Tyr和Phe还原 硫酸铵;Tris缓冲液; 甘氨酸;各种硫醇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 1~5μg 考马斯亮蓝染料与蛋 白质结合时其λmax由 465nm变为595nm 强碱性缓冲液; TritonX-100; SDS 紫外吸收法50~100μg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 色氨酸残基在280nm 处的光吸收 各种嘌呤和嘧啶;各种 核苷酸 实验一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目的】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类似,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结合成紫色的化合物(称双缩脲反应)。在一定浓度范围,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才有此反应,故氨基酸无此反应。 【实验内容与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作 (1) 取小试管7支,编号,按表2-2操作 表2-2 双缩脲法操作步骤

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

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 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三篇 生物医学实验篇一: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报告 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报告 学院(系):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实验一脉搏信号采集功能 I.实验目的 1.掌握检测脉搏传感器特性和使用方法。 2.掌握正向、 反向放大电路的应用。 3.掌握脉搏测量的硬件电路原理。 4.掌握表征脉搏参数波形及特征点的识别方法。 II.实验内容 通过脉搏传感器将信号外接进入本系统,检测人体脉搏信号经单片机处理以后,其信号波形可以LCD上实时显示、或者由PC显示。 拓展内容:对输入的脉搏信号进行处理,计算脉率。 III.实验器材 1.示波器 2.脉搏传感器 IV.实验步骤 脉搏功能测试电路布局如下: 1.电路的调试: I.第一级运放的调试与计算: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0连接,另一端接GND。通电,不接外部传感器,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如信号不在“0V”时,通过调节旋转电位器RP5,同时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的变化,直至示波器的信号在“0V”时,停止调节电位器RP5。

之后,关电取下示波器的探头; II. 低通的选择与计算:此脉搏功能模块在低通滤波部分设置了“10Hz低通 滤波”“1KHz低通滤波”两大部分,可以通过连线选择其中的一种。 选择操作如下: a.10Hz低通滤波: 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1连接,另一端接GND; 第二、通过实验导线把P1与P2相连接; 第三、通电; 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b.1KHz低通滤波: 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2连接,另一端接GND; 第二、通过实验导线把P1与P3相连接; 第三、通电; 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III.放大倍数的调试与计算:此脉搏功能模块的放大倍数是通过旋转电位器 RP7来实现的。在I、II的基础上来实现以下功能。 选择操作如下: 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3连接,另一端接GND; 第二、根据低通滤波来决定具体的连线。选择了“10Hz低通滤波”,通过实验导线把P4与P6相连接;选择了“1KHz低通滤波”,通过实验导线把P5与P6相连接。 第三、P9、P7相连,P8、P26相连; 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 第五、通电; 第六、旋转电位器RP7同时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是否有变化。实验操作如下:断电,P9、P7断开,万用表电阻档的的两支表笔分别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学习生物医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学习生物医学研究的方法 和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 实验技术。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并 探讨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 通过培养细胞,我们可以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现象,探索 其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细胞 的培养基选择、无菌操作技术以及细胞的传代等问题,以确保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常 用的技术包括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凝胶电泳、克隆 和测序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基因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疾病 中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三、动物模型技术 动物模型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建立适合 研究的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展过程,开展药物筛选 和治疗研究。构建动物模型需要合理选择动物品种和实验方案,并进 行严格的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四、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研究免疫系统和疾病机制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免疫学 技术包括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免疫反应,了解免疫系 统在疾病中的作用,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五、生物信息学技术 生物信息学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我们可以对大量的生物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潜在规 律和关联,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生物信息学技术需 要掌握基本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 学和编程知识。 总结起来,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模型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在 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 机制,开发出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 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不断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人类健 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生物学重点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折叠盘曲成短棒状小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不同形态结构。常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着色浅,多位于细胞核中央。并非所有的常染色质都有转录活性。异染色质:间期核中成螺旋化、盘曲较紧密的染色质纤维,着色深,多分布于核的外周。在分裂期多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和染色体臂的常染色质之间。转录功能越活跃的细胞,常染色质所占比例越大;专一程度越高的细胞,异染色质所占比例越大X染色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间期核中见到紧贴核膜内缘、染色深,1μm的小体即为X染色质( Barr小体,X小体)。正常男性则无。Y染色质(Y小体):正常男性在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在核内出现一强荧光小体,直径0.3μm,称Y染色质。微丝(肌动蛋白纤维)形态结构:一类由蛋白纤维组成的实心纤维细丝直径7nm,是两条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可成束、成网或纤维状分散分布。微管功能:1.构成细胞网状支架 2.参与细胞的收缩、变形运动,纤毛、鞭毛主要结构成分 3.参与细胞器与染色体的运动细胞骨架:是由位于细胞质、细胞核的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系统。广义: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细胞外基质狭义: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组成4.细胞内大分子颗粒物质的运输内膜系统:位于细胞膜以内,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有一定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单基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种遗传性状或遗传病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激活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完全显性: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如果杂合子的表形与显性纯合子完全一致,就成为完全显性遗传病:生殖细胞者受精卵内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改变(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遗传:在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或者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变异: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无论多么相似,总是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遗传现象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是球形蛋白质和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中各种成分不是静止不变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分布在膜的表面,有的则全部或部分地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液态镶嵌模型意义及不足: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但无法解释质膜流动时怎样保持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稳定,蛋白质分子对脂质分子的流动性的控制作用,及各部分流动的不均等性等细胞膜流动性的意义:物质转运能量转换细胞识别免疫、药物对细胞的作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核内物质缺乏双层的核膜包裹,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缺乏膜型结构的细胞器,细胞体积较小,有完整的细胞膜。真核细胞:核物质外出现了双层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开,在质膜与细胞核之间的细胞质中,形成了复杂的内膜系统,构建成各种相对稳定、具有独立生理功能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中的膜相结构有:细胞膜、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过氧化氢酶体、内质网、核膜 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的构成包括哪些主要的组分?细胞骨架是指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纤维网络系统。对于细胞骨架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广义包括: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纤维骨架结构体系。细胞骨架各组分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微管:(1)支架作用(2)细胞内运输:①.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路轨②.涉及两大类马达蛋白—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均需A TP供能。(3)形成纺锤体:在细胞分裂中牵引染色体到达分裂体。4)形成纤毛与鞭毛,参与细胞的运动。 微丝:(1)组成细胞骨架,维持细胞形态:①.形成应力纤维②.形成微绒毛③.细胞表皮(2)参与胞质运动(3)构成细胞间的连接装置——瞄定连接中间纤维:(1)支架作用(核的定位和固定)(2)与细胞内微丝、微管一起发挥物质的定向运输作用(3)与细胞癌变的调控有关(4)与mRNA的运输有关,对mRNA的细胞内翻译有决定性的作用。5)非纤维形式的中间纤维,可参与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影响DNA的复制与转录。(6)参与细胞连接——桥粒与半桥粒简述内膜系统的定义及主要包括哪些结构。 答:内膜系统是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膜性细胞器的总称。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转运小泡以及核膜等功能结构,还有过氧化物酶体。试述细胞核的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和功能。 答: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构成。细胞核是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的调控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长和发育 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生物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膜的不对称性: (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2)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膜的流动性:(1)膜脂的流动性:(A.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 B.脂肪酸链的伸缩运动和振荡运动 C.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 D.侧向扩散运动E.翻转运动 F.旋转运动)(2)膜蛋白的运动性:(A.侧向扩散B 生物膜结构上的不对称可以使膜的两层流动性不同,有助于维持膜蛋白的极性,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使膜两侧具有不同功能。内膜功能:使细胞质区域化,为物质代谢提供特定的内环境;扩大膜的表面积,有利于酶的分布,提高代谢效率;为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重要合成基地;解毒作用;参与物质运输、物质交换;对细胞起机械支持作用。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实验技术的重要性 2.常用实验技术简介 a.光学显微镜技术 b.电子显微镜技术 c.色谱技术 d.质谱技术 e.PCR 技术 f.基因编辑技术 g.动物实验技术 h.细胞培养技术 正文 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实验技术在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疾病问题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石,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机制。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 1.光学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技术是一种使用光学原理来观察微小生物体或生物组织 结构的实验技术。它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细胞、组织的形态和结构,甚至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它们的功能和活动。 2.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替代光束来观察生物样品的实验技术。相较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详细结构。 3.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和检测生物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方法。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色谱技术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等。这些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代谢物等。 4.质谱技术 质谱技术是一种测量生物分子质量的方法,通常与色谱技术联用。通过质谱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生物分子的质量和组成,有助于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5.PCR 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方法。PCR 技术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6.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系统)是一种可以精确地对生物体基因进行添加、删除或替换的方法。这种技术在基因治疗、遗传疾病研究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7.动物实验技术 动物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猴子等)上进行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研究疾病机制、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的问题。 8.细胞培养技术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对理解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至关重要,而且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提供了基础。 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研究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通过对这些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病原生物学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免疫学实验则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其反应机制。免疫系统是身体对外部入侵者进行防御的重要部分,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体来保护身体。免疫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其在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 这两个领域的实验研究具有紧密的。病原生物学的实验结果往往需要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解释和理解。例如,病原生物的感染通常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抗体的产生、T细胞的活化等,这些都需要免疫学的知识来解释。免疫学的实验结果也需要病原生物学的理论来完善和补充。例如,对于某一特定的免疫反应,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病原体引发的,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免疫反应的意义和作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这两个领域的实验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整合及“DAS模式”教学初探一、引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课程往往相互独立,缺乏和整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尝试将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并采用“DAS模式”进行教学,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实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之间的非常紧密,它们的实验课程也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叠。因此,将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门课程之间的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这可以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和浪费,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这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整理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分×10=10分) 多项选择(2分×5=10分) 名词解释(2分×10=20分) 判断不改错(1分×15=15分) 简答(包括画图)(5分×5=25分) 问答(10分×2=20分)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感染或接 种疫苗获得的短暂或终生的免疫力。 3、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4、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 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5、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6、半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完全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抗体及TCR/BCR特异 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8、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即可与自己相应的抗血清起反应,也可与另一 种抗原的抗血清起反应,此即为交叉反应。 9、胸腺依赖抗原(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属完全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 位组成。 10、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11、超抗原:是一类用极少量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抗原 物质。 12、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 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起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3、单克隆抗体:即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14、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5、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 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称其为 正常生物群,或正常菌落。 16、中介体:为细胞向细胞质内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 1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18、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达到0.2um以上称为荚膜。 19、鞭毛:许多细菌体表附着有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20、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体表遍布着短而细直的蛋白质丝状物,称 为菌毛。 21、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一个小体, 称为芽孢。 22、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为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23、纯培养: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纯培养。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重点笔记整理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重点笔记整理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重点笔记整理 序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关乎着人体内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运作机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都至关重要。而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作为该学科的经典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本教材进行重点笔记整理,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细胞结构 1. 胞质器结构和功能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中,对于细胞的胞质器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其中,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胞质器的结构和功能都是重点内容,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2. 线粒体的生物学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合成的关键器官,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对线粒体的结构、生物合成、呼吸链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3. 细胞骨架的功能 细胞骨架对于细胞的形态维持、运动、分裂等过程都具有重要作用,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对细胞骨架的组成、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二、细胞信号传导 1. 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中,关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内容涉及到了细胞膜受体的结构、信号转导通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来全面理解。 2. 细胞外信号分子 细胞外信号分子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对于细胞外信号分子的分类、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加思考,以便深入理解。 三、细胞生命周期 1. 细胞周期调控 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版对细胞周期各个阶段的调控机制、关键调控分子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需要我们通过图表和实验来加深印象并掌握其精髓。 2. 凋亡与增殖

医学生物考试重点

医学生物学考试重点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或某些特定致病因素与生物体交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损伤或抗损伤的过程。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并赋予疾病一定特征的因素称为疾病的致病因素,简称病因。研究病因及其作用条件的学科称之为病因学。 遗传性疾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性、家族性、先天性。 生物治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理化治病因素包括:声光热,电、摩擦、放射性物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即环境类激素污染物,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激素样属性、可干扰生物体内的内分泌活动、影响人类和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人类玩蛋白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一种蛋白质所引起的,并可在群体中传播。它不仅能像遗传病一样垂直传播,还可以像传染病一样水平传播。 遗传多态性或基因多态性:基因结构上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其功能上的差异。 炎症:就是典型的集体活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自我保护反应,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甚至为功能障碍。 克隆:是指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构成。 克隆的概念强调:①以无性的方式进行繁殖或增殖;②克隆中的每一个成员其遗传构成完全相同。。。克隆可分为四个层次:个体克隆、组织器官克隆、细胞克隆和分子克隆。 动物克隆,可以通过3条途径而获得:①胚胎分割,②胚胎移植,③细胞融合。 细胞核移植技术:①供体细胞的准备;②受体细胞的准备;③核移植;④重构配的培养或移植。 组织工程: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应用工程学和生命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创建组织和器官或替代物,植入体内,修复组诗缺损,替代损伤的组织器官,达到提高生活、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高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的认识自己。包括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基因图。 人类基因组测序的要求:①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②序列是连续的,即没有缺口;③序列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基因组的结构。 遗传图:又称为连锁图,是利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将每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或遗传标记的相对位置确定下来而构建的基因组图。 遗传图完成主要以遗传标记进行定位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 结构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研究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基因图的基因组学,主要探讨的是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比较基因组学:是基于基因组图谱和测序基础上,在DNA水平上对不同生物金银组的结构进行比较,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机制和物种进化的学科。候选基因包括:有毒物质代谢和解毒基因、激素代谢基因、受体基因、DNA修复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介导免疫与感染反应的基因、介导营养因素的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性及新的易感性基因。 性别决定:胚第6-7周,原始性腺是中性的,具有双重潜能,决定原始性腺向卵巢或睾丸分化的过程称为性别决定。 性分化:由定型的性腺调节内、外生殖器形成的过程为性别分化,主要受性腺 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的区别?? 生殖性克隆是指对生物包括人个体的复制,即从被克隆的个体获得细胞之后,将其植入被去除了遗传物质的卵细胞中,通过刺激使重构胚分化发育成囊胚,然后植入母体子宫孕育,发育为与供体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组成个体;治疗性克隆通常是指出于治疗为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然后移植,治疗疾病。 动物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1克隆技术结合转基因技术制备生物反应器。以往制备转基因动物大都用显微注射法,这种方法整合率特别低,常出现嵌合体,难于获得生殖系传代的动物,而转基因结合克隆技术则可以使成功率明显提高;2克隆技术与基因疗法结合治疗遗传疾病。这类方法的使用,使能全面、彻底、高校地治疗遗传性疾病。 克隆技术存在的理论和不完善的问题?? 1目前克隆技术无法保证安全性;②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很低;③克隆需要大量的卵细胞;④影响生物遗传多样性;⑤克隆改变了人类自然生殖方式。 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 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是坚定和分离重要疾病的治病基因与相关基因,并确定其致病机制。人群的疾病谱广,且不同人群的发病有一定差异。以肿瘤为例,我国的肝癌、鼻咽癌、食管癌的发生就明显的高于西方,黑色素瘤等的发生发生几率则低于西方,1型糖尿病的人群发生也吗,明显低于西方。对这些差异的分析表明,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也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机体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化学物质反应的遗传差异,以寻找更为有效的药物作用。 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重点?? 神经组织中干细胞的发现并证实其具有再生神经组织的功能,探讨神经损伤再生或修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就成为神经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干细胞的研究为神经损伤修复的细胞治疗提供了可能的细胞来源,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神经干细胞,以及胚胎干细胞或通过转分化技术获得的干细胞都可能用于损伤脑组织的移植治疗,从而修复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不可能修复的神经损伤。

医学生物学实验重点

医学生物学实验重点 移液管的使用:吸—擦—调—放量取毫升液体用什么移液管:应该用10ml吸量管 微量加样器的使用:装吸液头之后扭一下,保证不漏气,吸液到第一停止点,缓慢释放按钮,停留1s,滑出,擦去吸液头外面的液体,不擦尖端。放液先到第一停止点,停1s,到第二停止点,放液要贴壁,也是滑出。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Lambert-Beer定律光吸收和什么因素有关A=-lgT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法A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取直线部分作定量依据。 凝胶层析:分子量大的先出,考了一道给了四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问哪个先出的。还考了一道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用什么层析的。 离子交换层析:和后边的血清γ球蛋白的实验一起考了好几道题,等电点的概念还有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一定要清楚,题目会变换一下流动相的ph什么的来考。咱们实验用的是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具有碱性基团,和流动相中的阴离子进行交换。 离心机的使用:尤其注意平衡哦~根据转速的离心机的分类低速各种离心方法: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超速离心,要知道各种离心方法适用于分离什么。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左眼观察右眼看图,左手调焦右手

移片或绘图。低倍镜转到高倍镜需要光圈调大。油镜也出了一个选项,可以瞅一眼。 蟾蜍软骨细胞中性红染色:淡红色的是细胞核和核仁,玫瑰红色的是高尔基液泡。 大蒜根尖用盐酸水解之后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3s 亚细胞组分沉降的先后:最先离心出的是细胞核,然后是线粒体,最终上清中是微粒体。沉降速度:细胞核>线粒体>微粒体。细胞核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甲基绿染的是DNA,绿色,派洛宁染RNA,红色。为什么用冷玻片?细胞核过酒精是密度由高到低,每次5min。在丙酮中分色时间过长会?詹纳斯绿B染线粒体,绿色。 永久制片观察:铁苏木精染线粒体:蓝色。镀银染色:高尔基体,网状,深棕色。考马斯亮蓝染微丝束,蓝色。DNA 的特异显示方法:60°C盐酸水解使醛基暴露,和Schiff氏试剂反应成紫红色化合物。考了一道为什么和希夫试剂反应要放在抽屉里,避光防止变质。胞质被亮绿染成绿色。 乳酸脱氢酶在细胞中的定位分析: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脱氢,传递给NAD+,显色的是四唑盐被还原成的双甲臜蓝紫色沉淀。 糖原同样是希夫试剂和游离醛基反应,成为PAS反应。苏丹黑染脂类为黑色。 蛋白质含量的folin—酚法测定:酪氨酸带有酚基,碱

医学生物学重点

医学生物学重点 ~第1章~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P.9):氨基酸 2.基本单位(氨基酸)和基本单位(氨基酸)之间是怎么连接形成蛋白质的(p.10)? 通过肽键依次缩和合而成多肽链。 (肽键:氨基酸分子之间的连接键,由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之间脱水缩合而成。) 3.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p.10) A:何谓蛋白质一级结构: 是蛋白质的线性平面结构,反映了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总类、数量、排列 顺序及链接方式。维系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肽键,个别是二硫键。 A:二级结构有哪些类型? α螺旋、β折叠、三股螺旋( 螺旋)。(维系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 三级结构: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折迭盘曲所形成的紧密球状结构。维系三级结构的化学键除氢键外,还有疏水键、离子键、酯键及二硫键等。 四级结构: 多个亚基按一定方式聚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空间构象。 4.蛋白质变构和变性的区别? (p.11.12)变构:功能存在,变性:功能消失。 1.变构: 一定因素使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引起其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称之) 2.变性: 一定因素强烈作用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引起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丧失生理活性。 (空间结构发生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此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5.(1)核酸的基本单位为何? (p.13) 核苷酸(核苷酸=磷酸+核苷(戊糖+碱基)) (2)基本单位之间通过什么键形成核酸链?(p15) 3’—5’磷酸二酯键 (多个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多核苷酸长链,是核酸的基本结构) 6.(1)DNA的两条链之间通过什么键连接? (p.17) 氢键 (两条多核苷酸长链是依赖碱基对形成的H键维系的.) (2)两条链的碱基之间如何配对? (p.17) A=T,G≡C (碱基互补原则) 7.核酸的碱基有多少种? 五种: A、T、C、G、U。 8.RNA有几种类型?功能各自为何?(p.17)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1.生命的基本特征★★★(9条p7-p9) ①生命是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 ②生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 ③生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 ④生命是以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维持的自主调节体系 ⑤生命是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 ⑥生命是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守恒体系 ⑦生命是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 ⑧生命是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 ⑨生命是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细胞的发现(时间、人物)(P10) 1665年,英国物理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4条)p13 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 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3.细胞的基本定义(4条)p14

①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病毒为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除外);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独立代谢体系; 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与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最初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过程发育而来的;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人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功能不同是有于基因选择性开放和表达的结果。 4.细胞体积守恒定律(p14) 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5.细胞的主要共性(3条) 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②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 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表2-1) 7.质粒的定义(P15) 很多细菌出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8.病毒的理解(P16) 病毒在结构上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要简单得多,是由核酸(DNA或RNA)芯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专营细胞内的寄生生活,缺少进行自主代谢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