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销售网点一览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销售网点一览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销售网点一览表

附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销售网点一览表

《建设领域农民工权益知识读本》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正版图书封面与扉页之间及封底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徽”字样、图案的专用防伪纸。请各地到以下销售网点及分支网点订购,防止盗版图书流入市场。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①邑与都:邑并不仅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 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是所有的邑都 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是为了保护君 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 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的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 不一定全有城墙。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的集中体现,目的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的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的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 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 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 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 《周礼考工记》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的经典。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传热学》(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传热学》(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 与地面的导热量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量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 2、略 3、略 4、略 5、略 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减少。()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 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 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当真空被破坏掉后, 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能变得很差。

10、1 1、直线而为时曲线 12、 q 首先通过对流换热使炉子内壁温度升高,炉子内壁通过热传导,使内壁温度生高,内壁与空气夹层通过对流换热继续传递热量,空气夹层与外壁间再通过热传导,这样使热量通过空气夹层。(空气夹层的厚度对壁炉的保温性能有影响,影响的大小。) 13、已知:、℃ ℃ 墙高 2、8m,宽3m 求:、、、解:=℃ ℃ 14、已知:、、、℃、℃ 求:、、、解: 15、已知:、、℃、、求:、℃ 16、已知:℃、℃、、℃ 求:、、解: 17、已知:、、、℃ ℃、、、求:、、解:由于管壁相对直径而言较小,故可将此圆管壁近似为平壁即:=若%%因为:,即:水侧对流换热热阻及管壁导热热阻远小于燃气侧对流换热热阻,此时前两个热阻均可以忽略不记。 18、略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略 2、已知:、、、求:、解:由计算可知,双Low-e膜双真空玻璃的导热热阻高于中空玻璃,也就是说双Low-e膜双真空玻璃的保温性能要优于中空玻璃。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辟一房门以备平时人们出入,寺前有槐树四棵,是中国一般的庙门制度。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寺门为大式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富丽堂皇,大有曲阜孔庙之风。门前有建筑物有二:前为木栅栏门,后为清康熙年建石日月坊。寺门悬明代匾额,门前列抱鼓石一对,左右有八字墙,墙上饰有绿色琉璃瓦,与中央白色石坊相衬托,交互辉映,甚为悦目。

土力学答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章 2-2、有一饱和的原状土样切满于容积为21.7cm 3 的环刀内,称得总质量为72.49g ,经105℃烘干至恒重为61.28g ,已知环刀质量为32.54g ,土粒比重为2.74,试求该土样的湿密度、含水量、干密度及孔隙比(要求汇出土的三相比例示意图,按三相比例指标的定义求解)。 解:3/84.17 .2154 .3249.72cm g V m =-== ρ %3954 .3228.6128 .6149.72=--== S W m m ω 3/32.17 .2154 .3228.61cm g V m S d =-== ρ 069.149 .1021.11=== S V V V e 2-3、某原状土样的密度为1.85g/cm 3 ,含水量为34%,土粒相对密度为2.71,试求该土样的饱和密度、有效密度和有效重度(先推导公式然后求解)。 解:(1)V V m W V s sat ρρ?+= W S m m m += S W m m = ω 设1=S m ρω +=∴1V W S S S V m d ρ= W S W S S S d d m V ρρ?=?= ∴1 ()()()()()()3 W S S W S S W W sat cm /87g .1171 .20.341171.285.1d 11d 11d 111d 11111=+?+-?=++-= +++???? ? ? - = +-++=+???? ???-++= ∴ρωρω ρωρω ρρωρρ ω ρρρωρW S d 有 (2)()3 '/87.0187.1cm g V V V V V V V m V V m W sat W V S sat W V W V W S S W S S =-=-=+-=-+-=-= ρρρρρρρρρ (3)3 ' ' /7.81087.0cm kN g =?=?=ργ 或 3 '3/7.8107.18/7.181087.1cm kN cm kN g W sat sat sat =-=-==?=?=γγγργ 2-4、某砂土土样的密度为1.77g/cm 3 ,含水量9.8%,土粒相对密度为2.67,烘干后测定最

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结构体系调查

第2章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结构体系调查工业建筑是我国建筑产业中的一大类,与民用建筑相对应,是指用于工业生产及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房屋。工业建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建筑的类型越来越多,工业生产技术对工业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工业建筑形式依然会有新的发展。 2.1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类型 对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类型。按工业种类划分,有钢铁厂建筑、机械制造厂建筑、精密仪表厂建筑、航空航天工厂建筑、造船厂建筑、水泥厂建筑、化工厂建筑、纺织厂建筑、食品加工厂建筑、火力发电厂建筑、水电站建筑、核电站建筑、高新技术产业建筑等等。 按工业建筑用途划分,可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是生产厂房,生产厂房中进行主要的工业生产流程,如产品的备料、加工、装配等,是最主要的厂房;第二类是生产辅助厂房,生产辅助厂房是为生产厂房服务的厂房,有修理车间、工具车间等;第三类是动力厂房,动力厂房是为全厂提供能源服务的厂房,如发电站、变电所、锅炉房等;第四类是仓储建筑,仓储建筑是用于储存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厂房;第五类是运输用建筑,运输用建筑是工厂中停放、检修和管理交通运输工具的厂房。第六类是其他建筑,如污水处理建筑等。 按生产状况划分,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冷加工车间,冷加工车间是在常温状态下加工非燃烧物质和材料的生产车间,如机械装配、修理等;第二类是热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是在高温和融化状态进行生产,可能产生大量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车间,如钢铁铸造、锻压和热处理车间等;第三类是恒温恒湿车间,为保证产品质量,恒温恒湿车间内部要求保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如精密仪器制造车间和纺织车间等;第四类是洁净车间,为保证产品质量,洁净车间内要求高度清洁,要消除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如制药车间和集成电路车间等;第五类是其他特种状况车间,如放射性车间和防电磁波干扰车间等。 按层数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单层厂房,单层厂房只有一层,其高度根据生产需要可灵活调整,且便于沿地面水平方向来组织生产流程,布置生产设备,多用于冶金、重型及中型机械工业;第二类似是多层厂房,多层厂房的层数在二层以上,适用于组织生产关系和工艺流程在垂直方向上的工业,多用于食品、电子和精密仪器工业等;第三类是层次混合厂房,层次混合厂房是多层和单层混合在一幢建筑中,多用于化学工业、热电站的主厂房等。 按跨度的数量和方向划分,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单跨厂房,单跨厂房只有一个跨度;第二类是多跨厂房,多跨厂房在一个方向上由几个跨度组合而

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发表时间:2018-12-17T15:36:49.9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韩飞 [导读]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多元趋同,城市建设中的模仿及克隆现象,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郑州市 450046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多元趋同,城市建设中的模仿及克隆现象,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特色及建筑风貌特色危机,论文从延安市城市建设时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关注出发,探讨了物质层面或者说视觉层面的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的塑造。 关键词:建筑风貌;城市风貌;特色 1城市风貌与建筑风貌 1.1概念 何谓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和人造景观体现出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的环境特征,包括形而上的“风”(风格、格调、品格、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因此城市风貌包括潜在的城市“文质形态”和显性的城市“物质形态”,两者相辅相成。 何谓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中的“风”是对非物质形态如文化、风俗等的概括,“貌”则指建筑的物质形态如空间、景观等的综合。城市风貌中对建筑风貌进行的工作就是利用和组织建筑的“风”和“貌”,讲述建筑的故事,体现城市的品格。建筑及其围合成的空间直接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城”这个实体的最基本形态。 1.2建筑风貌对城市的意义 1、展示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主要由自然要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要素是指这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平原、山地、临江、滨海等;人工因素是人为建设的成果,包括城市、街区建筑及其荷载的人文活动,是影响城市特色的最丰富、最活跃的因素。建筑风貌是人工因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的细胞以其特有的基因为城市的特色定下了基调。 2、体现城市品格 城市中的建筑体现了城市政策制定、引导者和城市建造者的审美观、格调、品位甚至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素养,从总体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品格。 3、传递城市信息 建筑是人类文化沉淀的产物,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城市是充满活力还是缺乏生机,是新兴城市还是历史名城,从城市的建筑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特别是那些外来的游客和投资人往往通过建筑获得的印象来判断这座城市。 4、反映城市情感 建筑形象反映着城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修建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就像是城市的表情,无论是林立的烟囱、密集的厂房,还是巍峨的宫殿城楼、曲折的小桥流水,都向我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的现状和过去,透射出这座城市的繁忙或悠闲。无论是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各类城市都通过它的建筑反映着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建筑风貌对城市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构成城市总体印象的关键部分,是影响和决定城市特色的最基本要素。 2城市建筑特色面临的问题 今天城市建筑特色的危机,是全球范围的广泛交流和它所带来的城市趋同造成的。建筑文化的多元趋同,使得城市的建筑日益相似,缺乏特色,引起了城市的特色危机,从未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3建筑风貌的构成因素 3.1建筑造型 3.11地理特征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若要一栋建筑能很好的融入一个城市,就必须契合这座城市的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等。在我国,平原建筑的特点是多为矩形组合,各建筑平布局规则整齐、便于扩充;水乡建筑因与水系联系密切,建筑布局多半灵活丰富,会随着水势走向而变化;山地建筑大多地形结合,高低错落,显得景观愈加丰富,这效果并不是由建筑体量本身造就,而是取决于地形。地理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建筑造型风格的迥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的风貌变化。 3.12社会因素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建筑造型的变化除了体现不同城市地理差异外,还会因为城市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而表现出不同风格。 3.2建筑色彩 城市的色彩直观体现着城市的特色。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不同会慢慢形成不同的城市色彩。建筑是城市色彩的主要载体。对建筑色彩进行合理的管控就能使城市的色彩更加富有秩序。 3.3建筑材料 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特殊的感性魅力,通过人的视觉能够引起相应的心理感受,如平和、高贵、亲切、厚重、轻巧、冷漠等。这种情感的引发,是人类内心的隐含表达,是基于美学观及审美经验的,是材料特有审美的展现。对于设计者来讲,需要准确的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殊色彩与质感,恰到好处的应用,积极的调动人的情感情绪,使材料的美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诠释。 4延安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4.1建筑造型 4.11素材来源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寒冷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差。建筑应具有北方共同特质——以实体为主,体现对自然界的防御、抗争;反映北方人的气质——豪气、好客、热情、淳朴。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绪论 思 考 题 1.1 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时的特点是:受拉钢筋屈服,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破坏前变形较大,有明显预兆, 属于延性破坏类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利用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较强而抗拉能力很弱,钢筋的抗拉能力很强的特点,用混凝土主要承受梁中和轴以上受压区的压力,钢筋主要承受中和轴以下受拉区的拉力,即使受拉区的混凝土开裂后梁还能继续承受相当大的荷载,直到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强度以后,荷载再略有增加,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才破坏。由于混凝土硬化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粘结力,且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十分接近,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二者之间的粘结,从而保证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有:1)经济性好,材料性能得到合理利用;2)可模性好;3)耐久性和耐火性 好,维护费用低;4)整体性好,且通过合适的配筋,可获得较好的延性;5)刚度大,阻尼大;6)就地取材。缺点有:1)自重大;2)抗裂性差;3)承载力有限;4)施工复杂;5)加固困难。 1.3 本课程主要内容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讲述各种混凝土 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截面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等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后者主要讲述梁板结构、单层厂房、多层和高层房屋、公路桥梁等的结构设计,属于专业课内容。学习本课程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注意扩大知识面;2)突出重点,并注意难点的学习;3)深刻理解重要的概念,熟练掌握设计计算的基本功,切忌死记硬背。 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思 考 题 2.1 ①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 cu,k 是根据以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3)℃的温度 和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确定的。②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 ck 是根据以150mm ×150mm ×300mm 的棱柱体为标准试件,在与立方体标准试件相同的养护条件下,按照棱柱体试件试验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确定的。③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 tk 是采用直接轴心抗拉试验直接测试或通过圆柱体或立方体的劈裂试验间接测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轴心抗拉强度。④由于棱柱体标准试件比立方体标准试件的高度大,试验机压板与试件之间的摩擦力对棱柱体试件高度中部的横向变形的约束影响比对立方体试件的小,所以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比立方体的强度值小,故f ck 低于f cu,k 。⑤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 tk 与立 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 cu,k 之间的关系为:245.055.0k cu,tk )645 .11(395.088.0αδ?-?=f f 。⑥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 ck 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 cu,k 之间的关系为:k cu,21ck 88.0f f αα=。 2.2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根据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的。我国新《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有C15、 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和C80,共14个等级。 2.3 根据约束原理,要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就要对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加以约束,从而限制混凝土内部微裂 缝的发展。因此,工程上通常采用沿方形钢筋混凝土短柱高度方向环向设置密排矩形箍筋的方法来约束混凝土,然后沿柱四周支模板,浇筑混凝土保护层,以此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受力性能,达到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的目的。 2.4 单向受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与水泥强度等级、水灰比有很大关系,骨料的性质、混凝土的级配、混 凝土成型方法、硬化时的环境条件及混凝土的龄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包括上升段和下降段两个部分。上升段可分为三段,从加载至比例极限点A 为第1阶段,此时,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应力—应变关系接近直线;超过A 点进入第2阶段,至临界点B ,此阶段为混凝土裂缝稳定扩展阶段;此后直至峰点C 为第3阶段,此阶段为裂缝快速发展的不稳定阶段,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工业建筑设分析与实例

第四节工业建筑设分析与实例 一、工业建筑的本质 工业亦作为制造业,是一种将原料或零件加工,制造成产品的行业。因此工业建筑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是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 可以认为工业建筑的设计本质是创造一个生产空间和生存空间,因此,应当从工业建筑的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间的发展中寻找规律,这样,就能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建筑的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势。 二、工业建筑的历史发展 工业建筑起源于工业革命的英国,现代工业建筑体系的发展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1840年后,中国陆续出现了由国外资本、清政府官僚集团和新兴民营资本经营的工业,它们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1865年的上海江南制造局炮厂就是我国较早创办的军事工业,而1890年湖北汉阳炼铁厂则是我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钢铁工业。直到解放前,中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小,没有制造主要生产工具的机械制造工业,只有一些依赖外国进口的原料加工工业,重工业的基础则更加薄弱。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工业建筑的规模和数量在世界上已均居前列。面临2世纪信息时代,为了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接轨,原来计划经济下工业建筑固有模式必然要进行改革。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史忠禹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景、经济、文化、人居有着密切关系。 1、中国工业建筑的历程 (1)中国工业建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苏、反右前十年。这个时期的工业建筑设计有两个特点。其一,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时各工业设计院的苏联专家就有不少建筑师。其二,在工业建筑中提出了“对人的关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工业建筑中全面考虑通风、采光、除尘、隔震、放火、交通、绿化、生活福利、景观等问题,而且都有相应的苏联法规可以参考。第二阶段:大跃进、动乱二十年。在困难条件下坚持在设计中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除了不少成果。工业建设中大力推广标准化、定型化,自行设计出预应力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屋架,鱼腹式吊车梁,下沉式天窗、大型预制墙板、构件自防水屋面板等新型体系。第三阶:短改革开放的20年。是我国现代工业建筑大发展的20年。但是也应该看到工业建筑设计中发挥建筑师的作用的不足之处,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尚未被确认,建筑师在工业建筑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建筑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业主存在误区。 (2)中国工业建筑的三大成就:一批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拔地而起。旧城工业区更新改造、迁建开发。新兴高科技的现代工业建筑蓬勃发展。 2、国外工业建筑的经验 国外工业建筑的建设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首先是节约用地,重视环境保护,具体措施有合并车间,建造联合大厂房,建设多层或高层厂房,实现厂区的绿化,将绿色植栽引进生产空间或控制监测车间,综合治理,保护环境。其次是改变观念,更新工业建筑设计的思路,根据生产特点,满足灵活性,通用性的要求,工业化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实现了标准化、定型化、多样化,在工业建筑中运用人类工程学。旧工厂的更新改造提到重要位置。最后是综合发展,建立新的运行模式,科技园、工业园的兴起,形成不同功能建筑的交叉,重视工业建筑艺术创作,发挥建筑师的作用。 三、总图布置与群体建筑的艺术处理 1、生产功能与建筑群体空间艺术 工业建筑群体空间是严格按照生产功能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符合城市或地区规划,

城市建筑立面风貌管控总体思路汇报

城市建筑立面风貌管控 思路总体汇报 经济全球化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管理者旨在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寻求城市快速发展的道路,提升城市品质。但当前许多城市的发展偏离了正轨,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多数地区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委有关部门的有关指导下,***局专门成立外立面专家委员会。对**市的建筑外立面进行了审查监督。 为了给**市市民创造宜人的空间,延续城市文脉,提高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为了更好地建设**市的景观风貌,体现城市的悠久文化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1、天际线: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由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天际线亦被作为城市整体结构的人为天际,天际线扮演着城市给人的独特印象。 规划方案从环境出发,挖掘深层的人文精神,立足长远,使得新生建筑与其所处的城市空间和睦协调。严格控制该区域

的建筑高度及建筑后退线,建筑高度以彩虹桥为中心向周边递减,形成连续的天际轮廓线。 2、建筑风格: 新城建筑风格以新中式建筑风格为主。 新中式建筑--用传统建筑语言书写现代时尚生活。新中式建筑风格要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要求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和现代材料体现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新中式建筑很好的地融合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建筑元素,给其重新定位。白墙青瓦、飞檐是传统建筑中的突出特点。该区域整体建筑形象可用北方建筑的一些中国传统元素:如中式构件、色彩、符号等等,延续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循章守旧,根据**建筑特色,结合**当地的人文底蕴及现代建筑技术,将该区域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 老城区的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 殷周时代得邑、都、市、城、廓、国 ①邑与都:邑并不仅就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得邑为大邑,四野 农夫居住得邑为小邑;凡就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得邑称为都,就是奴隶主得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得邑设市,这时得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就是所有得邑都有 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得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就是为了保护君 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得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得功能就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 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城与廓就是有区别得,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就是防御性得,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得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得不一定全就是市,市也不 一定全有城墙。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得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就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得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得城制及其影响 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得集中体现,目得就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得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得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 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 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 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⑤经涂九轨:就是车轨得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 《周礼考工记》就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得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得经典。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得精髓,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2010-05-17 22:28:04 来源: 中国排行榜网 核心提示: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00135.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天坛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00135.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网络调查,评定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单如下: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 入榜理由: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规模宏伟而壮丽,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BIM在中国式建筑的应用分析

BIM在中国式建筑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20T15:58:10.4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申露 [导读] 摘要:BIM即为建筑信息模型(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伊斯特曼教授创建了BIM理念发展至今。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泰州 225400 摘要:BIM即为建筑信息模型(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伊斯特曼教授创建了BIM理念发展至今。而在国内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理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传播使用到如今被广泛提及。直至2013年左右BIM在中国建设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传统中国式建筑已有固定的模式与建造方式,在新的理念的引入必然与已有的方式有所冲突,那么BIM在中国式建筑现阶段的应用有何亮点,又有何冲突呢?BIM给中国式建筑带来的是有利的更新还是颠覆传统模式的绊脚石呢?BIM在现阶段又用那些应用亮点呢? 关键词:BIM 优化性可视化性模拟性中国式建筑 BIM有三大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八大特点: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一体化性、参数化性、信息完备性。其三大阶段在我国应用中现在体现其价值的更多是在施工阶段,其八大特点的使用更多的是在可视化性、模拟性、协调性与优化性。而在BIM技术运用成熟的国家三大阶段都已成为工程的技术支撑与完善的管理平台。 在中国建筑的大环境中业主方起主导作用,业主决定了BIM是否在项目中使用,从项目哪个阶段使用,使用的最终的目的。现阶段在国内更多的是有实力的大业主会考虑使用BIM技术,BIM技术在国内也有种叫嚣不叫好的现象。那么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到底又是怎么样的呢,应用点又有哪些呢?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开始,是工程建设的龙头,是贯穿整个工程的核心。从最初的手绘设计,到后来的二维设计,到现在的三维设计。我们称之为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就是三维设计,而三维设计的核心便是三维。BIM体现三维,而BIM的核心便是信息数据,BIM是以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三维建模和数字仿真模拟来展现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在国内前期BIM的应用更多的集中在三维展示及碰撞检测,包括招投标阶段的应用。BIM是可以做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从最初的项目策划到项目的概念设计,从扩初设计再到施工出图,BIM都可以完美的表现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在国内设计阶段运用BIM的项目不多呢,或者说在设计阶段BIM的价值没有体现的那么重要呢。关于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说只有复杂的项目才需要用,有人说大型商业项目可以用。也有人说住宅或者小项目不需要用BIM,其实表达出来的就是杀鸡无需用牛刀。但是从这些观点中体现出来一个统一的思想就是是认可BIM的存在和价值的。 BIM可视化性的特点:将抽象的二维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立体直观化。使得设计方和业主方或者非专业人员对项目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判断更为明确,决策更为精确。而在国内现有的BIM项目中,更多的是利用可视化性去做宣传展示,去进行招投标,只是利用了可视化性的很小的一个点,并且得到的利益回报是甚微的。 BIM价值并不仅仅如此,BIM的协调性将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原本单独的、独立的设计成果置于统一的、直观的三维系统中去,避免由于沟通不便、不及时造成的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提升设计质量和速度。 而对于BIM的模拟性,可以利用BIM在真实场景中实现的建造过程和结果,通过模型所携带的真实信息数据在数字虚拟世界中现行实现。一可以检验设计是否合理,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未来真实建筑的遗憾感。 在一个建筑物从设计到施工就是一个不断的优化的过程,而对中国式建筑的BIM运用的优化性更多的也是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在以往建设的项目中,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遇到难点先找设计院,然后几方开会讨论定方案。并没有提前预防或者提前控制所带来的优化问题。而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BIM模型的共享,在模型中进行提前优化。通过协作平台几方协同工作来进行施工之前的优化。其实通过可视化、模拟性、协调性的特点使得提前优化成为可能。这点对于国内更趋向异形复杂或者超高层的建筑更有帮助,减少以往带来的沟通不便,优化滞后所导致的时间耽误,资金浪费。传统的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是在不断的修改图纸,不断的出图,业主一个想法就会有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很多设计师都是怨声载道。因此在BIM信息平台中提前进行优化,提前向业主展示,这样也避免了后期业主的突发更改。 BIM在施工中可以进行方案优化,利用BIM模型的信息准确性进行四维处理。传统的模拟是三维模拟,在三维模拟的基础上通过BIM模型的准确性可以加上时间轴进行4D模拟,甚至可以进行5D模拟,而5D模拟就是在4D基础上加上资金管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有了更加系统,更加精准的管理工具。可以对施工过程中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进行模拟演练,寻找和制定最优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 控制成本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难点与各个项目公司的关注点。以往的成本预算按照二维图纸以及预算师的经验来进行算量。往往每个算量师算出来的量不是唯一的,经常出现多个量。这样就导致了投资方的怀疑。而运用BIM三维模型进行算量比以往的算量更加精准方便。只要是按照图纸来进行模型的创建,相对应把各个构件信息在模型中展现出来,那么所算出来的是唯一值。因此运用BIM三维模型进行算量有精准性的特点,在国内一些大型项目也已运用BIM模型来进行算量,进行成本把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成为主流算量方式。 在国内施工中样板段也是每个大型项目必有的。传统的项目样板段,耗时,耗力,耗人。增加了项目的预算开支。而通过在软件中进行BIM样板的创建,可以达到1:1的精准度,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减小项目额外的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对整个项目的治理管理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施工安全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运用BIM可以进行安全通道的设置,洞口,楼梯,基坑等进行临边防护设置,为现场安全提供建议。 在国内施工阶段最早运用BIM技术的是在机电管线安装阶段,通过软件工具提前进行管线综合,着重对管线密集、设备间、机房等区域进行管线排布。在排布完成后可以直接导出平面图、剖面图进行施工,大大减少了机电管线安装的工程时间,减少了返工次数,并且管线排布更加合理美观,净高要求更加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工程建设的过程,致力于扩建设规模,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这也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方式与模式已经很难跟上现阶段的政府和市场的需求。而BIM技术的发展刚好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BIM也必将成为未来的技术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