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药店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药店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药分类有几种方法:

(1)按入药部位分:如根类、茎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药材等。

(2)按化学成份分:如含生物硷类,含挥发油类、含黄酮类,含蔥醌类中药材等。

(3)按动植物的科属分类:如菊科,伞形科,唇形科,茄科,大戟科等。

(4)按中药的功用主治分:

△解表类:凡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其中又分辛温解表,如中药麻黄,紫苏,荆芥,桂枝,生姜等。

辛凉解表,如中药薄荷,牛蒡子,菊花,葛根,柴胡等。

△清热类: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其中又分五类:清热泻火:如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桅子,夏枯草等。

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等。

清热凉血:如犀牛角、玄参、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等。

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薄公英、紫花地丁、牛黄、青黛、射干、土茯苓、山豆根、熊胆等。

清虚热药:如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青篙等。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其中又分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润泻药:如火麻仁、郁李仁、蜜等。

峻泻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巴豆、商陆等。

△祛风湿药:凡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独活、防已、木瓜、徐长卿、五加皮等。

△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如苍术、厚朴、砂仁、佩兰、白豆蔻等。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苡仁、木通、金钱草等。

△温里药:凡能温散里热,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吴茱萸、良姜、细辛、胡椒等。

△理气药:凡能调理气分疾病,能疏通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如陈皮、枳壳、木香、香附、川栋子、沉香等。

△消食药: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如使君子、槟榔、鹤虱、贯众、苦栋皮、雷丸、丝瓜子仁等。

△止血药:凡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大小蓟、白茅根、血余炭、茜草、白芨、三七、蒲黄、藕节等。

△活血祛瘀血药:凡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川芎、乳香、郁金、莪术、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凡能化痰消痰的药物叫化痰药;能减轻或抑制咳嗽和喘息的药物叫止咳平喘药。

其中化痰药:如半夏、白芥子、桔梗、贝母、竹沥、前胡等。

△止咳平喘药:如杏仁、紫菀、冬花、桑白皮、批把叶、十大功劳叶等。

△安神药: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药物,如朱砂、磁石、龙齿、酸枣仁、远志,合欢皮(花)柏子仁等。

△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息风或潜阳镇静作用的药物、如羚羊角、牡蛎、勾藤、天麻、

全蝎、蜈蚣、珍珠等。

△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等。

△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候的药物,又分为:

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甘草、大枣、白扁豆等。

补阳药:如鹿茸、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杜仲、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狗肾等。

补血药:如当归、熟地、制首乌、白芍、阿胶、龙眼肉等。

补阴药: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石槲、玉竹、黄精、百合、构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等。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又称固涩药,如五味子,乌梅,麻黄根、石榴皮、芡实、山茱萸,乌贼骨等。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又称催吐药,如瓜蒂,常山,胆矾,藜芦等。

△外用药及其它:以外用为主,此类药大多数有毒性,具有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等功效,如硫黄,雄黄,砒霜,轻粉,明矾、皂矾、蟾酥,马钱子、血竭,土槿皮,守宫等。

二、与中药性能有关的知识

①四气:即寒、热、温、凉的药性。不寒不热的药性为平性。

它是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映。用药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②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除此还有淡味,涩味等)。五种味道,不同的味可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中药的味道与它的作用

味归经一般作用药物举例治疗用途

辛肺发散、行气生姜、紫苏、陈皮、香附发散表邪、行气

宽胸

甘脾补养、缓和人参、黄芪、熟地、麦冬、甘草补气、养阴、干

缓和中

苦心燥湿、泻下黄连、大黄。苍术燥湿泻火、泻湿

热而通大便、燥

湿健脾

酸肝收敛固涩诃子、石榴皮、吴茱萸、五味子治久痢脱肛、止

虚汗、遗精

咸肾软坚润下海藻、海浮石、芒硝治痰结瘰疬、通

大便、而润肠泻

淡渗泄利窍茯苓、通草、滑石利尿

③中药的升降沉浮:它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的

升浮药物沉降药物

属性阳阴

作用方向向上、向外向下、向内

气温、热寒凉

味辛和甘、如麻黄、桂枝苦和酸咸如大黄、芒硝、芍药

质地轻而松、如辛夷、桔梗、升麻重而密,如苏子,积实,磁石、

熟地

④归经:就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⑤中药配伍:即“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

△单行—即单味药独立使用。

△相须,相使—增加疗效。

△相恶,相杀,相畏—减低疗效。

△相反—产生相反的作用。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其疗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药物的疗效。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付作用。

⑥用药禁忌:分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

配伍禁忌即“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岌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鸟,草鸟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妊娠禁忌:禁用:巴豆、牵牛、大戟、班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

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服药时饮食禁忌(忌口):

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反生葱等。

⑦剂量换算:旧制:1市斤=16两,1两=10钱,1市斤=500克,1钱=3. 125克

普通3钱(即9-10克),贵细药,剧毒药,质轻的药分别对待。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中药学基本知识——1 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入药部分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部分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可因采集季节和贮藏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好采药的时机及贮藏方法,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 采集后的药物,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植物类药,首先除泥砂杂质,洗净;除鲜用外,根据入药部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晒干、阴干或烘干等方法,使之迅速干燥;然后用木箱,密闭的甏、缸、瓶、罐等不同容器,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霉烂、虫蛀、鼠咬、挥发、变色、融化等,以免影响药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泛指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质地纯正,药效力宏,且便于保管和贮藏。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制后可解除毒性;巴豆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3、加强药物的疗效。如龙骨、牡蛎经火锻后,加强收敛功效;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作用等。 4、改变药物性能,适应临床需要。如生地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而经酒蒸晒后成熟地,则性味变为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 5、便于制剂和服用。如植物药切碎切片,便于煎制;烘干便于研粉。矿物药锻制后,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效成份亦易煎出等。 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洗用水洗去原药上的砂土、杂质,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漂将药物置水中,经常换水,以漂去其腥味、咸味或少毒性。如紫河车、海藻、乌头等。 3、泡将药物用清水或沸水浸泡,使药物柔软,便于切制或减低毒性。如乌药、附子等。 4、水飞将研成粗末的矿石类药物,置研钵内和水同研,以取得细净的药面。如滑石、炉甘石等。 5、炒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黄、炒焦、炒炭。其中不加辅料的,称清炒,如炒麦芽、焦山楂、小蓟炭;加入辅料的,称拌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等。 6、炮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其焦黄包裂。如炮姜、炮山甲等。 7、灸将药物和酒、蜜、醋、姜汁、盐水等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内。其作用随辅料不同而异。如蜜灸滋润补益,酒灸升散活血,醋灸收敛、入肝止痛,盐灸入肾,姜制和胃降逆止呕等。 8、锻将药物用火直接或锻烧,使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9、蒸药物加酒或其它辅料后,隔水蒸熟,可改变其性能。如熟大黄、黄精等。10、煮将药物放入水或辅料中煎煮。如芫花醋制,可减低毒性。 11、淬将矿物类药置火上锻红后,迅即投入水或醋中,反复数次,使之酥松,便于制剂和发挥药效。如代赭石、自然铜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2020年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卷十三)

2020年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卷十三) 一、A1 1、以下各项,哪项是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A、泽泻、枳实 B、川贝母、当归 C、肉桂、肉苁蓉 D、牛膝、枳壳 E、升麻、枳实 2、服用十枣汤的最佳时间是 A、餐中 B、清晨空腹 C、饭后 D、饭前 E、睡前 3、下列泻下剂组成中不含有大黄的是 A、温脾汤 B、济川煎 C、调胃承气汤 D、大承气汤 E、小承气汤 4、下列关于十枣汤使用注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年老体弱者慎用

B、宜从大剂量开始 C、孕妇禁用 D、若服药得快利后,当食粥以保养脾胃 E、宜清晨空腹时服用 5、黄龙汤的功用是 A、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B、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C、攻逐水饮,凉血解毒 D、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E、攻下热结,补气养血 6、济川煎证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 A、舌燥少津 B、脉象沉迟 C、腰膝酸软 D、大便秘结 E、小便清长 7、以下哪项是麻子仁丸的主治病证 A、阴虚便秘 B、肾虚便秘 C、脾约便秘 D、气虚便秘 E、肾虚精亏之大便秘结

8、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除大黄外,其余的是 A、芒硝、厚朴、甘草 B、芒硝、厚朴、枳实 C、芒硝、桃仁、芍药 D、芒硝、桃仁、甘草 E、芒硝、桃仁、桂枝 9、大黄牡丹汤中除大黄、牡丹之外还包括的药物是 A、厚朴、桃仁、冬瓜仁 B、枳实、桃仁、冬瓜仁 C、厚朴、枳实、桃仁 D、厚朴、枳实、芒硝 E、桃仁、冬瓜仁、芒硝 10、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应选用的方剂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大黄牡丹汤 D、调味承气汤 E、麻子仁丸 11、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脾暖胃,化湿和中

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章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成药的基本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直接关系到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但是,随着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及部分外来中药饮片的冲击,致使出现了大量的不按规定炮制方法炮制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从而导致了中药饮片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 近年来,中药材抽验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在这当中有大部分是一些不法分子故意造假(重金属超标的虫草、模具压制的人参、土豆染色做成的天麻等),售假。有的则是中药材保管发生变质。中药材的鉴别不具有一定中药鉴别常识是很难鉴别真伪的。安排这次培训的目的,为了方便从药人员能够对中药材进行简单的快速鉴别,根据中药的某些成分的特性,快速鉴别一些中药。 一、药用植物学知识 1 .药用植物的分类 现以黄连为例示其分类等级如下: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属………………黄连属 种………………黄连 2. 植物组织的类型 2.1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由于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分化,使植物体得以生长 2.2薄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同化薄壁组织、贮薄壁组织藏、吸收薄壁组织、通气薄壁组织 在植物体内担负着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等营养功能,又称营养组织 2.3保护组织:表皮(毛茸(腺毛非腺毛)、气孔(平轴式直轴式不等式不定式环式))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的组织的复合体) 保护着植物的内部组织,控制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病虫的侵害以及机械损伤等。 2.4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 2.5输导组织:管胞与导管;筛管、伴胞与筛胞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参考模板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1

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细目一四气 要点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要点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细目二五味 要点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2013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 要点一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

要点二升浮与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3.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4.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细目四归经 要点一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药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要点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3.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 细目五毒性 要点一毒性的含义 要点二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要点三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6.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 要点四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中药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1.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 ) A制剂 B剂型 C新药 D成药 E非处方药 答案:B 2.下列剂型作用速度最快的是() A舌下给药 B口服液体制剂 C透皮吸收 D吸入给药 E肌内注射 答案:D 注解: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起效时间不同,通常: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3.不属于浸出药剂的剂型有() A汤剂 B酒剂 C散剂 D浸膏剂 E流浸膏剂 答案:C 注解:汤剂、酒剂、浸膏剂、流浸膏剂均是采用浸出方法制备的,因此属于浸出药剂,散剂是药物直接粉碎制备的,因此不属于。 4.《药典》中不记载的项目是( ) A.质量标准 B.制备要求 C.鉴别 D.杂质检查 E.药材产地 答案:.E 注解:《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5.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超过 A.10000个 B.5000个 C.1000个 D.500个 E.100个 答案:C 6. 制药厂的生产车间根据洁净度的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控制区一般要求达到()级标准。 A 100级 B 1000级 C 5000级 D 10000级 E 100000级 答案:E 7.下列描述麝香粉碎的过程,正确的是() A轻研麝香,重研冰片 B打潮 C水飞法 D干法粉碎 E低温粉碎答案:B 注解:麝香与冰片粉碎的方法均是加液研磨法,但是宜轻研冰片,重研麝香;麝香在粉碎时加入少量水很易粉碎,尤其是麝香渣,这就是俗称的“打潮”;水飞法适合于如朱砂等的药物粉碎,与加液研磨法有区别,水飞法一般用水量很大;由于用水因此为湿法粉碎,非干法粉碎;麝香不需要低温粉碎,常温即可。 8.下列既可作为脱脂剂又可作为脱水剂的是() A氯仿 B乙醚 C苯 D丙酮 E石油醚 答案:D 11.关于糖浆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初级药师基础知识汇总

2011 卫生职称初级药师基础知识考前冲刺模拟题一 一、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 A、B、 C、 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下列不是易化扩散特点的是 A.顺浓度差转运 B.是脂溶性物质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 C.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 D.需要膜蛋白质的“帮助” E.有一定特异性 B 2.关于动作电位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沿膜向两端传导 B.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C.动作电位幅度不随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小 D.连续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不会总和 E.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兴奋性无关 E 3.下列关于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B.凝血酶原无活性 C.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起作用 E.血流速度慢 E 4.下列因素中属于心室肌后负荷的是 A.心房内压力 B.心室收缩前腔内容积或压力 C.大动脉血压 D.回心血量 E.中心静脉压 C 5.下列关于肺换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泡中 O。分压低于静脉血 B.静脉血流经肺泡时,血液中的Oz 向肺泡扩散 C.肺泡中C02 分压高于静脉血 D.静脉血流经肺泡时,肺泡中COz向血液扩散 E.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E 6.关于内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主细胞分泌 B.是一种胃肠激素 C.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 结合 D.能与食物中维生素 B12 结合

E.能与食物中维生素E 结合 D 7.用冰袋为高热病人降温的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辐射十对流散热 B 8.中毒性休克引起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C.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肾血浆流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加快,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 9.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 A.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B.肾血浆流量 C.肾小囊内压 D.血浆晶体渗透压 E.血浆胶体渗透压 D 10.治疗呆小症最能奏效的时间是在出生后 A.3 个月左右 B. 6 个月左右 C. 10 个月左右 D.12 个月左右 E. 1~ 3 岁时 A 11.幼年时腺垂体功能亢进可引起 A.侏儒症 B.呆小症 C.肢端肥大症 D.巨人症 E.黏液性水肿 D 12.蛋白质中下列哪个元素的含量较稳定 A.碳 B.氢 C.氧 D.氮 E.磷 E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 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 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 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 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 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 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四)贮存

a.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b. 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 增强药效 3. 改变药物性能 4. 利于贮存 5. 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 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 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 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 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 1.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细辛、当归) 2.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甘草、大枣) 3. 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五味子、乌梅) 4. 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大黄) 5. 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龙骨) 三、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中成药来源于中医方剂,具有独特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 分类和分类。 2、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及其特定的。 3、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明显标签,注明、、数 量、、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志。 4、代用品是指、、与被代用的相似的药品。但 配方时,须征得医生同意方可。 5、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 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变质,避免、、; 6、中药鉴定采用、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和纯度检查。 7、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有眼观、手摸、、口尝、、等。 8、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9、中药材与中药饮片应存放;毒性中药材和饮片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 和中药饮片应当存放,并有相应的及设施。10、仓库内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进行监 控,保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按照规定条件贮存;贮存、鲜活中药材应当有适当的设施(如专库、冷藏设施)。 11、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品质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等品,以此类推, 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等品。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中药: 2、中药材: 3、中药饮片:

4、伪品: 三、简答题(共20分) 1、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文件应包含哪些内容?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一、1、剂型、功能 2、品种、部位 3、品名、规格、产地 4、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药材 5、中药材质量、交叉污染、混淆、差错 6、显微、理化 7、鼻闻、水试、火试 8、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 9、分库、设置专库、防盗、监控 10、温度、湿度、易串味 11、二、末 二、名词解释 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2、中药材:是天然来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 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3、中药饮片: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 工品。 4、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以外来源的冒充正品入药者。 三、简答题 1、(一)制定物料的购进、验收、贮存、养护制度,并分类制定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养护操作规程; (二)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规程,各关键工艺参数必须明确,如:中药材投料量、辅料用量、浸润时间、片型、炒制温度和时间(火候)、蒸煮压力和时间等要求; (三)根据中药材的质量、投料量、生产工艺等因素,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收率限度范围,关键工序应制定物料平衡参数。 (四)制定每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检验操作规程,制定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的质量控制指标。

中级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40试题

中级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40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患者服用复方阿司匹林并注射青霉素。药后汗出,热度稍减,但次日体温更高,体温39.7℃,头痛加剧,身热烦躁,咳而时有喘息,汗出不畅,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滑数有力。此证应辨为 (分数:2.00) A.阳明热甚 B.肺胃津伤 C.邪热壅肺√ D.营分热甚 E.肺热痰壅 解析: 2.治疗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应首选的药物是 (分数:2.00) A.葶苈子√ B.川贝母 C.北沙参 D.黄芩 E.百部 解析: 3.胆汁酸类化合物母核属于 (分数:2.00) A.甾体√ B.萜类 C.蛋白质类 D.多糖类 E.有机酸类 解析: 4.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单糖是 (分数:2.00) A.多元醇 B.羧酸 C.多羟基醛或酮√ D..酯 E..醚 解析: 5.患者,男,25岁。夏日外出归来,但觉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身热和口渴俱不甚,舌淡红,苔薄白。治宜选用 (分数:2.00) A.银翘散 B.清络饮√ C.清暑益气汤 D.竹叶石膏汤 E.新加香薷饮 解析: 6.连翘在桑菊饮中的主要作用是 (分数:2.00)

A.清热散结止痛 B.清热解毒利咽 C.清透膈上之热√ D.清热散结消肿 E.清热泻火除烦 解析: 7.有止血功能的解表药是 (分数:2.00) A.麻黄 B.紫苏 C.防风 D.荆芥√ E.桂枝 解析: 8.下列各项,按照酸性强弱,能溶于碳酸钠水溶液的是(分数:2.00) A.大黄酚 B.1,8-二羟基蒽醌 C.大黄素√ D.大黄素甲醚 E.芦荟大黄素 解析: 9.温里药具有的功效是 (分数:2.00) A.补火助阳√ B.大补元气 C.益胃生津 D.补脾益肺 E.滋补肝肾 解析: 10.测定液体药品的相对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分数:2.00) A.比重瓶法√ B.薄层色谱法 C.比色法 D.韦氏比重瓶法 E.毛细管电泳法 解析: 11.麻黄碱与碱性硫酸酮试剂呈色反应是因为有 (分数:2.00) A.α-羟 B.仲胺√ C.伯胺 D.芳胺 E.都不是 解析: 12.甘草皂苷元是 (分数:2.00) A.甘草酸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中药鉴别基础知识

中药鉴别基础知识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为对植物自然形态的鉴别,对炮制药材外表性状的鉴别,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鉴别,以及化学分析、生物测定、DNA电泳检测等鉴别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也就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的鉴别。以下为您介绍几种简单的经验鉴别方法: 一、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 1、看药材的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而根茎类药材都有较多的茎痕,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状等等。另外,一些药材有着它们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征,或光华、或粗糙、或长有鳞叶、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马的外形就被总结成为“马头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长有“通天眼”,防风长有“蚯蚓头”等。这些特征都是鉴别道地药材真伪优劣的重要依据。 2、看颜色。药材颜色的不同或变化,不仅与它的品种和本身的质量有关,不适当的加工和储藏方法也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色泽,因此颜色是鉴别药材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3、看断面。无论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由一层层的组织器官构造而成的,当药材被切开,这一层层的构造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就像古树的年轮一样。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药材内部构造的直接体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各种分层、纹路和不同形状的小点。比如在防己断面上能看见明显的车轮纹理,而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等。这些独有的断面特征是鉴别药材的重要依据。 二、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三、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则分为麻、涩、淡、滑、凉、腻等。

中药材真伪鉴别基本知识

中药材真伪鉴别基本知识 历来鉴别中药材的正品、地区习惯、混淆品、伪品、劣品无统一明确的划分界限,《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以下简称图典)采用正品、非正品和伪制品三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将每个中药材品种分为三类,其分类的依据如下: 正品: 系指《中国药典》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药材部标准》和《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所收载的品种及虽未收入国家级标准,但已被广泛公认的品种。凡属《中国药典》、部颁标准收载品,均在品名后加括号着重指明收载出处,其它则略去。 非正品: 泛指中药材的劣品、地区习惯用品和各种原故造成的中药材混淆品种。这些品种一律列入[非正品]项下,以示与正品区别。 伪制品: 系指经过人为非法加工的某种中药材的仿制品。此类实属无可争议的地地道道的伪品。 一、降香(图典① 第73 页) 【正品】 降香(药典、部颁品) 药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 n的树干和根部的干燥心材。本品呈圆柱形,类圆柱形,长条形稍扭曲不规则碎块状,表面紫色,棕紫色或红褐色,有纵长线纹,有光泽。断面粗糙,能沉于水。气芳香,味稍苦。烧之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完留有白灰。 【非正品】 紫檀 为豆科植物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的树干和根部的干燥心材。本品呈条块状,长短不一,内外均呈鲜红色,久置者呈暗红色至带绿色光泽。横断面具孔点,纵剖面呈线条状纹理,并有油滴状的红字树脂样物质。质致密而重,以水煮之溶液不显赤色。气

微,味淡。 二、大黄(图典② 第6 页) 【正品】 1.掌叶大黄(正品) 药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和根茎。本品多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或一面隆起一面平坦的纵剖面。直径3-9 cm。除去外皮者表 面黄棕色,可见网状纹理。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和纵沟。根茎近顶端横切面“星点”为2 环,其下1 环或散在,根的横切面无星点。新断面在紫外光灯(365nm)下显棕色荧光。 2.唐古特大黄(药典品) 药材为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ta ngguticumMaxim.ExBalf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多呈类圆锥形,纺锤形或圆柱形?直径5-11cm。根茎近顶端横切面星点1-2 环,其下为1 环。渐成散在。 新断面在紫外光灯(365nm)下显棕色荧光。 3.药用大黄(药典品) 药材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 in ale Ball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多为圆柱形或类圆形的横切段或块片,似马蹄形。去净粗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根茎横断面星点 凸起,成环或散在。 1新断面在紫外灯(365nm)下显棕色荧光。 【非正品】 1.藏边大黄 为蓼科植物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根茎多呈类圆锥形、根类圆柱形。长4-20cm,直径1-5cm。表面多红棕色,偶有灰褐色的,多具纵皱纹,新横断面多呈淡蓝灰色至灰蓝带紫色,有明显环纹及半径向放外射的棕红色射线。根茎黄切面无星点。新断面在紫外灯(365am)下显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