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武鸣高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步入高二的学生而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可让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从西北地区,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分析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三、设计思路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广西石漠化”这一案例让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强调形成荒漠化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在分析自然因素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本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

水文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正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本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出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在人为因素方面,突出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不同表现的人为因素出现的原因、地区及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只要人类调整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某些荒漠化土地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下节学习“荒漠化的治理”做好铺垫。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图文、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产生的危害,了解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通过学习,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危害。

(二)教学难点: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学会迁移运用到不同地区。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土地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并展示图片:

指出:目前,荒漠化形势严峻,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以具有警示作用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明确我国荒漠化形势严峻、危害巨大,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荒漠化

1.一般过程

2.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P16第一段,找出荒漠化的概念,并从概念中提取以下关键信息:

(1)主要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区、半湿润地区

(2)实质:土地退化

(3)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表现形式: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

(5)类型: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培养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思考探究1】教师提问:荒漠与荒漠化有何差异?沙漠化就是荒漠化吗?

引导点拨: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沙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的现象,重在“化”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荒漠化的结果是出现荒漠般的景观。而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对易错概念的对比辨析,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加深对重要地理概念的理解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明确了沙漠化并不等同于荒漠化,它只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荒漠化除了沙漠化之外,还有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等。

3.类型

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等荒漠化景观图,讲解它们的概念、在我国分布的地区。

【承转】: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教师设问】: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提问】: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般分析①位置、范围②地形③气候④水文⑤植被⑥土壤

【自主学习展示】:请第一、第二学习小组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第一组:位置、范围和地形;第二组: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学生根据预习提纲,上台边展示PPT 边讲解如下结论:

1.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范围:①地形区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②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③气候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坦荡的高原,西部为“三山夹两盆”

3.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自东向西递减

干旱成因:

4.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于降水由东到西依次减少,东部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00mm -400mm ,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西部年降水量少于200mm 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为荒漠草原;最西部如塔里木盆地, 年降水不足50mm ,荒漠广布。

5.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6.水文:河湖稀少,多内流河

位置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阻挡 地形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展示预习成果,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图文转换的能力和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主人翁意识;通过生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渡】:以上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都深深刻有“干旱”这一烙印,而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那么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角度来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学生主动回答,教师完善答案: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物质条件: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总结】:教师展示如下思维导图,明确荒漠形成过程中,各个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且通过合作互助学习,集思广益,优生带动差生,让学生克服困难,在快乐中学习,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承转】: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人为因素有哪些呢?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说明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展示课件】:

【提问】:此饼图体

现了人为因素有哪些? 【预期A 同学回

答】…… 【合作探究2】:阅读课文18-19

页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渡樵采

过渡放牧

过渡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活动】:阅读教材,讨论次生盐渍化形成的原因,教师运用联系框图点拨引导学生回答:

大水漫灌,排灌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 次生盐渍化

【总结】: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学生总结完后,教师展示如下PPT :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强烈蒸发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当堂练习】:读右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2.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方法技巧归纳】:通过西北地区的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此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从西北地区,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分析其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学以致用】:

材料一:“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万亩。

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综合分析)

设计意图:

本问题涉及乡土地理,学生兴趣较浓,通过刚才所学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同类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重点讲述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类只有认清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根源上防治荒漠化,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三 unit 2 _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习下列谚语: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 First wealth is health. -----Emerson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来找。 二、复习预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点,(以提问、回顾的形式进行),针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讲评、订正、答疑,并通过对情态动词具体用法的分析和扩展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本知识的学习。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重点单词与短语学习 balance n. 天平,平衡;余额,余数v. 平衡;权衡balanced adj. 均衡的 (回归课本P10)

What will happen to you if you don’t eat a balanced diet? Eg: 1). Try to achiev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play. 争取把工作和娱乐更好地结合起来。 2). I must check my bank balance (= find out how much money I have in my account). 我要核对一下我在银行的余额(看我的帐户上有多少钱)。 3). Try to balance your diet by eating more fruit and less protein. 多吃些水果,少摄入些蛋白质,使饮食均衡合理。 [归纳拓展] a balanced diet 均衡的饮食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保持生态平衡 keep one’s balance保持平衡 lose one’s balance (= be out of balance) 失去平衡 think of想,考虑 (回归课本P10) He thought of his mutton,beef and bacon cooked in the hottest,finest oil. (1)想起;记起Sorry,I didn`t think of your name just now. (2)考虑We should think of the matter carefully. (3)为…着想Chen is always thinking of the poor people in the poor areas. (4)想;打算I am thinking of giving up smoking. [归纳拓展] think about想;考虑think much of 对…评价很高think highly / well of 高度评价 think out 想出 think badly / little of认为不好think over 仔细考虑 tired of 厌倦 (回归课本P10) Tired of all that fat? 厌倦肥腻了吧? be tired of 对……厌倦 eg. I’m tired of your conversation.你的讲话我听腻了. I grow tired of asking this,so it’ll be the last time. 我已厌烦了问这个问题,所以这是最后一次.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模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分为必修(1-5册)和顺序选修(6-11册)。本课选自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供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使用)模块1,单元的核心主题是Europe,介绍了欧洲的一些城市。各个板块内容分别是topic& task, grammar/function, skills, vocabulary/everyday English, culture/learning to learn, work-book六部分组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具体了解欧洲的一些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发展,著名建筑物以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本单元第一部分是Induction,除了对单词的学习,还介绍了一些国家或城市的名字,并对其的地理方位进行了描述,通过一张map,对这些城市进行学习。第二部分是Reading and Vocabulary,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分析课文: Great European Cities. Function部分,主要进行Describing Location的学习。 接下来是对Grammar 1 Passive voice: present and past forms 和Grammar 2 Subject and verb agreement的学习。还有一部分技巧训练,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练习。下一部分是 Pronunciation and everyday English的练习,最后一部分是Culture corner部分的学习,增加对欧洲文化知识的了解。 本课选取本单元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 部分的文章Great European Cities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但是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文章是分别对欧洲四个国家的著

必修三同步练习: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B.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D.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 【答案】 B 【解析】本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是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其形成原因是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C 【解析】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表现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3.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 A.人口和贫困B.过垦、过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商业性定居牧业 【答案】 A 【解析】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4.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是主因||,在人类活动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表现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A 【解析】在干旱区||,土地的植被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过度樵采. 5.下列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B.土壤有机质减少是荒漠化迹象之一 C.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 D.荒漠化的防治战略和对策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答案】 A 【解析】荒漠化不是简单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结在一起的过程.土壤有机质减少||,说明植被减少||,是荒漠化的迹象之一.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7.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A.A地B.B地C.C地D.D地 【答案】 B 【解析】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只能出现在B地. 8.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module3教案

高一英语第十一次课----- 必修三module3 一、考点、热点回顾 (一)key words and phrases 1.experience vt.经历n(可数)经历n(不可数)经验 2.cause vt.引起,导致cause sb. to do sth.导致某人去做某事cause sb. trouble/problems 给某人带来麻烦/问题 cause n.起因,理由,事业-------指造成某事的直接原因,后常接of或to do reason n.原因,理由------指从逻辑推理上得出的原因,后常接for或定语从句。 3.bury vt.埋葬 bury oneself in =be buried in 专心于,埋头于bury one’s face in one’s hands 双手捂脸4.occur vi.发生-------指发生时,有计划无计划均可。脑海中出现某种想法。 happen vi.发生------指事先无计划偶然发生。碰巧作某事happen to do sth. take place 发生-------指事先安排,计划的事情。举行。 以上三词均无被动形式。 sth. Occurs sb. 某人想起=strike/hit eg: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 It occurs to sb. to do sth.某人想起It occurred to me to visit my teacher. It occurs to sb. that…某人想起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should visit my teacher. 5.take off 去掉,脱掉,起飞,成功,休假,减去,移动 6.strike vt&n.(雷电,暴风雨等)袭击=hit,击打,碰撞,罢工,想起=occur to,打动 (1)The miners went on strike for higher pay. (2)Does this clock strike twelve? (3)A good idea struck me while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river. (4)He hit me ,so I struck him back. (5)A huge forest fire broke out after the lighting struck. (6)I am still struck by the native beauty of the lake. 7.ruin vt.毁坏,破坏,使堕落n.毁灭,崩溃,废墟in ruins 变成一片废墟 8.warn vt.警告,告诫,提醒注意warn sb. of/about sth.提醒某人注意某事 warn sb. not to do sth.= warn sb.against doing sth. 提醒某人不要做某事 give a warning 发出警告without warning 毫无预警 9.in all 总共,总计 above all 最重要的是after all 毕竟at all 确实,根本first of all首all of a sudden突然all in all从各方面考虑all along一直,始终 10.possibility n.可能性,可能发生的事 There is a/no possibility that… 有(不)可能There is a/no possibility of doing sth.有(没有)的可能 possible adj.可能的It is possible (for sb.)to do sth. It is possible that……. 11.set fire to =set….on fire 放火(焚烧)……. on fire着火(状态)catch fire 着火(动作)put out a fire扑灭火 12.put out 扑灭(火),伸出,出版 put off推迟put up张贴,建造put away放好,收好put on 穿上,上演put forward 提出 1.拿起;拾起;搭载;学会;收听2.平均 3.有史以来4.到……时为止 5.结束;告终6.扑灭 7.放火烧…… 8.总共 9.带来损害10.使某人无家可归 pick up on average of all time by the time end up put out set fire to in all do/cause damage make sb. homeless

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案

【今日任务知会于心】 1.检查上次作业,查漏补缺; 2.复习必修三Unit 2 词汇与课文; 3.复习英语词类——名词与冠词; 4.掌握英语词类——数词; 5.熟练语法填空题型与解题技巧。 【课前热身小试牛刀】 1、考查必修三Unit 1的词汇。 (见附页——测试题) 【知识精讲讲练结合】 一、数词(详见思维导图) 二、必修三Unit 2精讲: (见《中学教材全解》) 三、语法填空。 Cloze 1 A very tall, old tree had been growing quite slowly for a number of years. It was nearly the 1 (old) tree in the forest, and it raised its head high above the others toward the sky 2 a king of trees. One spring day the wind brought a 3 (pride) little seed and dropped it at the root of the tree. Soon it grew into a plant. “I’ll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tree,” said 4 little plant. “They’ll see how quickly I can grow.” So it held tightly to the tree and climbed 5 it was up to the top branch. It said to the tree, ”You have grown for a great many years, and I only 6 (begin) this summer and see where I have come to. ” But the old tree just said 7 at all. After a while a great storm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 科目地理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 通过创设宽松开发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案例分析方法。 3. 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过程或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资源(1)学生已有知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2环境问题 (2)已有能力:能分析简单案例,阅读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3)、课本P18 活动,P19 阅读,P21活动,整理为案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拓展 (4)、网上搜集过度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荒芜的草场黄沙裸露,羊儿啃着孤零零的枯草,大风吹动着流沙将道路淹没,流动沙丘正步步向村庄逼近。 师:1. 判断画面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2. 该环境问题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为突出?(西北地区) 生:学生回答略。 活动:我给同学们出示五个提示,答案三个字。 题目:提示一土地退化提示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提示三气候因素提示四人类活动提示五沙漠化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案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I.单元教学目标 II.目标语言

I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节日为话题,介绍古今中外节日的种类、由来、意义以及人们的活动和习俗,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不但了解我国的节日,而且对外国的节日也有所了解,进而拓展社会文化背景、增加跨国文化知识;使学生复习和巩固

运用请求和感谢的表达法,掌握情态动词的用法;并尝试根据阅读的文章写一个不同的结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1 Warming Up 旨在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五个我国节日的日期、庆祝内容和民俗。可以刚刚过去的春节为话题导入对节日的讨论;使他们由自己的经历谈起,扩展到别的节日以及外国的重要节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关于节日的背景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1.2 Pre-reading是Reading 的热身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及欢度方式,进而了解学生对节日的认识,以便为阅读作好铺垫。 1.3 Reading 的五篇小短文分别介绍古代节日、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的节日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意义。此部分载有Festivals的重要信息,还呈现了大量的词汇和主要的语法---情态动词的用法。处理时应作为重点、整体处理,通过上下文来教词汇、语法,并引导学生分析长句、难句和复杂句。 1.4 Comprehending是考察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练习一:六个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浅层理解并考察课文细节,但又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 练习二:要求学生讨论哪些节日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最有趣的,以表格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所读节日的理解,并训练他们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练习三:要求学生找出各种节日共有的三件事,然后讨论为什么这些事对各地的人们都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温习文章内容而且要结合实际,阐述自己的想法,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其中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本单元单词的英文释义练习和用文章中的词汇的适当形式填空;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是以文章内容为载体在语境中练习语法,掌握情态动词。由此可以看出本教材已明显地由结构为特征的传统语法训练转变到以交际功能为特征的功能语法训练,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特点。 1.6 Using Language 是英语听说读写的全面运用的练习。

高二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隶属于地理必修三,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内容的应用。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区域中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具备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的过程中,区域研究的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注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1、区域定位分析方法的运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方法总结与运用。 五、计划学时: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设问法、换位思考法 七、教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案:第四单元Reading.doc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

品味人生 1、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飞不到高空。想象力是翅膀,客观实际是空气,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显着成绩。 2、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生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3、真正痛苦的人,却在笑脸的背后,流着别人无法知道的眼泪,生活中我们笑得比谁都开心,可是当所有的人潮散去的时候,我们比谁都落寂。 4、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5、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也许,幸福是你风尘仆仆走进家门时亲切的笑脸;也许,幸福是你卧病床上百无聊赖时温馨的问候;也许,幸福是你屡遭挫折心灰意冷时劝慰的话语;也许,幸福是你历经艰辛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关键的是,你要有一副热爱生活的心肠,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目标,要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幸福。 6、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7、淡淡素笺,浓浓墨韵,典雅的文字,浸染尘世情怀;悠悠岁月,袅袅茶香,别致的杯盏,盛满诗样芳华;云淡风轻,捧茗品文,灵动的音符,吟唱温馨暖语;春花秋月,红尘阡陌,放飞的思绪,漫过四季如歌。读一段美文,品一盏香茗,听一曲琴音,拾一抹心情。 8、尘缘飞花,人去楼空,梦里花落为谁痛?顾眸流盼,几许痴缠。把自己揉入了轮回里,忆起,在曾相逢的梦里;别离,在泪眼迷朦的花落间;心碎,在指尖的苍白中;淡落,在亘古的残梦中。在夜莺凄凉的叹息里,让片片细腻的柔情,哽咽失语在暗夜的诗句里。 9、用不朽的“人”字支撑起来的美好风景,既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执着吟哦,也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跌宕胸怀;既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追求,也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放气魄。33 我是一只蜜蜂,在祖国的花园里,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为祖国酿制甘甜的蜂蜜;我是一只紫燕,在祖国的蓝天上,穿越千家万户,向祖国向人民报告春的信息;我是一滴雨点,在祖国的原野上,从天而降,滋润干渴的禾苗;我是一株青松,在祖国的边疆,傲然屹立,显示出庄严的身姿。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 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

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