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8期

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主要产生原因为“产品信息”和“产品质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四个生鲜电商消费者满意度提升策略,对生鲜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艾瑞网: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消费洞察报告[EB/ OL].https://www.360docs.net/doc/c35439941.html,/report/201801/3123.shtml.2018—01-05.

[2]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生鲜行业研究报告[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35439941.html,/detail—6484675.html.2018-12-04.

[3]杨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及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7).

[4]贾兆颖、王哲璇、张金乐等:美国、英国、日本生鲜电商行业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8).

[5]朱新田:网店服务质量与网购动机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李思璇:国内农产話网络营销现状研究口科技创业月刊,2017,30(7).

[7]吴卫群:生鲜农产晶网购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改进的ACSI模型U].江苏农业科学,2017,45 (23).

[8]唐甜甜、刘红军、冉旭辉:在电商模式下生鲜农产品影响消费者满意的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

[9]李健、张军、苑清敏、王颖:在线商晶评论对消费者效用的改进分析—

—基于信息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理论视角00?情报科学,2018,7(36).

[10]李悦:特色农产品网购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泰安大樱桃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18.

[11]王婷、杜栋:服务业企业评价研究综述口話牌(理论月刊),2010(12).

[12]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Q].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

[13]刘玉慧:网络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4]Chen C X,Martin M,Merchant K A.The efiect of measurement timing on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easure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4,25(3).

[15]张丽娅:B2C电子商务在线客户评论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冰冰)

日本环境保护与可持

陈柏宇(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摘要:目前我国因盲目开发又无法抑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而日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本文从农业、工业、社会、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一系列保护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经验,指出可将这些经验用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高速发展中,并针对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提出健全我国完善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设立环境保护相关的执法机构等建议。

关键词:日本;污染;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物质的需求在逐渐扩大,而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开发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工业发展以来我们耗用了地球上大部分自然资源,破坏了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发展、资源、环境三者所产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西方一些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1972年,英国麦多斯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指出,随着粮食短缺、资源耗竭和严重污染问题的出现,如再不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生产及生产能力的发展人类将无法控制。上世纪,欧洲学者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发展”。这一观点,得到各国理论界的赞同,并接受。“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和生存的前提。

一、日本环境保护的过程

从1955年开始,日本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期。由于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发生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1956年的水俣病(甲基汞中毒造成),1957年的痛痛病(镉中毒造成)、1961年的哮喘病(工厂排放废气所致).1964年的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等。这些环境污染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使日本冠上“世界公害大国”之名。而产生公害问题的直

—10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 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第9卷 第4期1999年10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 A POPULAT ION,RESOU 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9,No.4 Dec.,1999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朱连奇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1 日本环境保护的特点 1.1环境保护的社会化 (1)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环境立法和政府对环境工作的指导,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旨在“谋求产业用地选择的合理化”,“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1951年公布的《森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的各种对策;1961年的《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河川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1964年政府制定了《河流法》,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有效地防止河流由于洪水、涨潮等造成的灾害,适当地利用河流和保持正常的水流,从而有利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970年的《防止海洋污染法》明确规定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必须严格限制向海洋排放废弃物; 1974年出台的《国土利用计划法》指出“发展公共福利,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国土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利用”。政府的立法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日本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及日本自身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日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2年《地球化时代的环境政策》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维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1993年实施了《环境基本法》,基本法分析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基本法的障碍因素,指出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治理水、土壤、大气污染,降低城市噪音和地表沉降等公害问题,防止地球温暖化,减少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保护海洋。 (2)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还表现为环境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为了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针对日本的环境结构特点,各地的环境情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写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环境保护教材,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教育。在市民中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使市民了解世界、日本及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现状、全球环境变化的趋势,提高环境质量的对策,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1962年仙台市率先推出《健康都市宣言》、1970年的《公害市民宪章》在全国范围首倡建立健康而且环境优美的都市,提高市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3)民众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监督的参与意识较高,根据民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把观测到的环境质量数据通报给市民。环境管理部门随时受理从汽 收稿日期:1998-12-07 作者简介:朱连奇,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曾作为日本“海外自治体国际交流协力事业”研修员在日本仙台市环境局工作。

关于日本环境保护的认识

关于日本环境保护的认识 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看一些NHK的纪录片,最近我们便看了一系列日本自然环境介绍的纪录片,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是个美丽的国家,对于环境保护这一块做得非常的好。 而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无论是常住,还是短期访问或旅游,几乎都对日本良好的环保状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山清水秀天蓝,能绿的地方都变绿了,甚至许多楼房屋顶也栽上了花草。据日本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日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66%以上。由于绿色拥抱着日本,即使刮大风,也无尘土飞扬,多年来,日本从没有发生过沙暴、尘暴。曾听说过一个夸张的说法,在日本街头站上一天,衣服上也不见得会有多少灰尘。可见日本的环境保护非常到位。 但是事实上,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将复兴经济摆在了优先位置。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使得以工业集中的地区为中心,出现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生活的环境公害污染,成为污染问题渐露端倪的时期。日本在努力从公害大国翻身朝环保大国迈进之际,却面临经济发展与环保孰重孰轻的两难抉择。然而事实证明,企业增加对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并未引起整体经济的衰退,反而促进污染防治产业的兴起。 当时日本的产业仍以重化学工业为主,而重化学工业又是高污染性产业,在未同时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下,高度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日本人为环境污染付出代价。闻名世界的“四大公害”事件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居民患病的情况在日本比比皆是:在熊本县,由于当地的氮肥厂直接排放含汞废水,污染了水俣海湾而使当地渔民患上了水俣病;在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厂排放废气,导致周围许多居民患哮喘病死亡;在富山,由于当地的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含镉废水,许多居民患上了骨痛病。 当令人触目惊心的公害病例接连发生,公害病的受害者继而开始了漫长的法庭诉讼斗争,随着调查取证的深入,事实越来越清楚,企业不得不承认了废水的污染,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了轻视环境的政策责任。 在舆论压力有增无减的逆境下,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不断出台大量详细的环保法律,分门别类地给工业制定了严格的废弃物排放标准,海湾、湖泊、河套等地区还要更严格,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对于企业不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企业达到什么标准,更不直接下达治理指标,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废汽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措施解决,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以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日本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实行统一的、区域性的自然公园管理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创建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完善了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与欧美国家相比,有其独到之处。而我国旅游资源环境管理还相对落后,实施的是分级、分块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管理部门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等诸多弊病。学习借鉴日本经验,对我国健全完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政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日本资源环境管理政策规定,日本自然公园的管理机构为非盈利的政府机构,其运转靠财政拨款。公园内的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商业设施严格按规划建设,并通过特许商业经营处批准,由承租人经营。 在管理模式上,日本对旅游资源管理实行政府与民间合作运作的形式,推行公园管理员和社区参与的政策。政府部门要寻找良好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主要有学术团体、社区和私人。各方履行和承担相互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充分考虑人与自然资源和谐、环境友好的长远利益,各自做出贡献。 一、自然公园管理员的政策 1957年,日本建立了自然公园管理员制度。任命了119名“国家公园管理员( ranger) ”。最初的公园管理员是根据自然保护事务所长,都、道、府、县长官及国家公园协会会长的推荐,受自然环境局长委托,担任国家、国定公园中清扫、事故防止、动植物保护等业务的自愿者。随着战后复兴的推进,国民生活不断改善,日本迎来了旅行大众化时代,到自然公园的旅游者数量剧增。自愿者的业务发展到限制高山植物的采集,指导露营地,还有登山装备、食品携带、景区美化、火灾预防等事项。1965年自愿者被更名为“自然公园管理员”。此后,业务内容又增加了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提议、公共设施的毁损和垃圾等环境污染行为问题的处理通报等。至2002年,共有2976名自然公园管理员,在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利用、开发保护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社区参与的政策 自然公园的国家管理机关是环境省。其中,国立公园由环境省指定,由国家管理;国定公园由环境省指定,由所在区域的都、道、府、县管理。县立公园由县政府指定、管理。自然公园经营管理的基本政策是:政府实施管理权;经营形式多样化;社区积极参与三者有机结合,互相制约促进。 在经营方面,有的公园由政府出资建造有关设施,由经营者负责经营和维护,利益共享,政府从中获得一定股份;有的由经营者自行开发建设,上缴管理费或利税;有的采取基金会的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和公益事业等。任何形式的经营都要求经营者必须签订风景保护协议,履行一定的义务。如积极采取措施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向社区特别是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在促进社区参与方面,通过组织观花会、观鸟会、讨论讲座等不同形式,引导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及其可行性必须有社区代表参与讨论决策上述可见,日本实行以政府为主导,辅之民间合作运作。实行公园管理员制度,加之社区参与有机结合。与此相比,我国个人及社区公众参与的程度还相当低,各主体难以形成合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矛盾日渐突出。在日本,社区有权监督经营管理者对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制约和防止经营者的武断决策、盲目开发及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从而避免造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所以日本的这种公园管理员制度和社区参与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向来缺乏的不是人,中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国情灵活的运用公园管理员制度,任命一批有能力的管理者,辅之以社区居民参与政策,吸纳那些平时闲着没事干的大妈大叔作为志愿者,成为公园管理员,给于一些象征性的报酬,授予诸如“绿色使者”此类的荣誉称号或徽章,在他们的带动下来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这样一来,打麻将的人就会减少,更多的人会参与到资源保护这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去,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化!

(完整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专业:地理教育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地球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环境伦理观,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经济和技术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重大影响,在提出问题和介绍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特别重点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要求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4.要求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5.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国外环境保护地做法及经验启示

国外环境保护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摘要: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止环境污染,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环境法执法、提高公民自身的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文化、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难等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境执法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密切。人类是地球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某一圈层施加的影响,将会通过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其他圈层产生作用,针对某一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会对其他圈层产生影响。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所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环境发展现状 1、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 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2、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恶化。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其 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大部分江河湖海都出现了富营养化,水华和赤潮发生频次在持续增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 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赴日本环境保护考察报告

赴日本环境保护考察报告 20**年12月1日至19日,省委组织部、省环保厅和省外办联合举办了我省首期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部分省辖市以及县(市)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共28人,在国内进行了4天培训后,接着赴日本进行专题培训考察。在日期间,我们主要考察了福冈、东京、大阪等地,拜会了福冈县知事、议会议长和环境部部长,亲身感悟了日本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此次学习培训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内容精当,收获丰硕。我们所见所闻都是当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课题。特别是日本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完备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研讨班,不仅让我们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而且看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今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有了直观的标准和现实的参照系。 一、日本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发展过程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比较成功,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但他们也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再恢复”的艰难道路,他们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也是随着经济增长、污染加剧而逐步改变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二战后的最初**年,日本为追赶欧美国家,盲目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福冈县的北九州市、大牟田市的“七色烟”、“七彩河”即是典型。二是60年代-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污染的治理,但是在“经济优先”观念的主导下,企业仍是被动开展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并未真正得到抑制。三是80年代-90年代,针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日本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经济优先”向“经济与环境兼顾”转变,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逐步走向“主动治污”,日本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四是行至21世纪,日本环保理念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循环型社会系统的确立、企业主动治污理念的强化、知识经济的形成,使日本社会形态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根本转变;环境保护实现了由被动的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 刘昌黎 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 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根据防止公害协议,企业必须承担规定的义务,例如发电厂的燃料就必须使用不含硫磺的天然气和低硫石油。这样,防止公害协议就体现了地方居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居民的欢迎,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由上述可见,日本政府的环境对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与当时环境迅速恶化,必须及时采取立竿见影的严厉对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防止公害的协议,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仅受到了社会的监督,而且还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检查。凡是排污达不到协议标准的企业,都不得不根据地方政府的劝告,缩短开工的时间。这种严厉的社会监督系统,是欧美各国所没有的。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上述政策措施,日本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严厉的国家。从而,公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控制,日趋恶化的环境也很快得到了改善。根据附表1的统计,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颗粒悬浮物和光化学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大都下降到了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1990年,日本每 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5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6、德国的1/11、美国的1/9;二氧化氮排放量为0.8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6、美国的1/5,英国的1/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57吨,虽略高于法国的0.49吨和意大利0.54 吨,但与美国的1.12吨和加拿大的1.05吨相比,都只相当于其一半左右。 尽管日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日本也成了世界上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但其环境保护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环境改善的步伐不仅明显放慢,而且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以大气污染为例:199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各为95.3%和61.3%,分别低于上年的96.4%和69.8%;汽车尾气中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1997年为32.9%,比上年的42.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再以水质污染为例:1997年,海域、河流和湖泊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4.9%、80.9%和41.0%;其中,河流水质达标率虽然比1980年的67.2%有所提高,但海域和湖泊水质达标率却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常 杪1,杨 亮1,王世汶2,松原乔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北京 100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在环保治理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环保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扩张期、稳步发展期、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及特点,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为快速发展的我国环保产业提供了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日本;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6)01-0060-06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目前定义的环境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广泛,相当于我国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日本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自于政府投入,虽然国内没有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公司,但环保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本文以环保产业中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重点,解析了日本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旨在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2000年前后。1 2000年前的日本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工业源污染集中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源污染集中治理与提标改造阶段;2000年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期结束后的综合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推动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需求的“公害对策阶段”。此期间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以“四大公害病”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加速环境立法,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产业 注:本文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及效益评估”(2014ZX07510) 资助。 感谢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No.GCZX20150004)对本文的支持。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 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ISSN 100020054CN 1122223 N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T singhua U niv (Sci &Tech ),2000年第40卷第S 1期 2000,V o l .40,N o .S 110 26 4448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张 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1999210209 作者简介:张松(19612),男,副教授,博士后 文 摘: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1966年日本制定《古都保存法》来保护古都的历史风土, 1975年修订《文化财保护法》创立“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制度,对一般城镇内的历史街区以及村落聚落景观为代表进行切实保护与利用,与此同时全国综合开发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运动中的公众参与和地方自治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历史环境;保护法律;开发政策;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TU 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54(2000)S 120044205 历史环境保护是产生于20世纪的课题,现已发展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我国的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村落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借鉴1960、1970年代日本在历史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了解其法制建设、开发政策、市民运动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国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 1 历史保护制度的创立 1.1 与历史环境相关的社会状况 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依据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主要包括“史迹”、“传统建造物群”、“埋藏文化财的包围地”等内容,按《关于古都内历史 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以下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指“历史风土地区”。但是,历史环境的保护并不 只局限于这些。历史环境被认为是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可欠缺的内容,也是生活环境创造的基本要素,对社区生活环境的形成极其重要。 1960年代制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全国 综合开发规划”,促进了产业的急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带来了粗放式开发与巨大城市化的浪潮。与此相随的是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公害问题大量产生,同时也出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环境的破坏。但当时谈到的环境问题,似乎还只局限于产业公害。 事态到1970年代就发生了转变,经历了公害、关注生活环境的眼光已经迟钝的人们,重新注意到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历史环境的破坏是现代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人们将产业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称为第一公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称为第二公害;将开发建设对历史环境和乡土文化的破坏称为第三公害。与公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等肉体方面相对,历史环境的破坏会给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严重的创伤。历史环境是地域居民精神纽带的象征,它的毁坏会给居民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历史环境一旦丧失之后,居民的精神上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无法承受这种急剧的变化。各地居民在关注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反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公害”为起点的环境保护运动,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保护,逐步扩大为包含遗迹、历史街区等在内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1.2 历史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公害、自然环境可以看作是横轴上的问题,历史环境则是与时代相关的纵轴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空间轴与时间轴双方,综合考虑生活环境问题。 过去人们只重视能够换算为货币价值的东西。经济高速发展期正是这种价值观通行无阻的时代。这些随经济高速发展矛盾的表面化,低增长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变化。货币价值无法测算的、对居民生活具有根本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浅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上了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议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

(完整版)从循环利用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リサイクルから見た日本のエコ意 識 从循环利用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日语 学生学号N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本人声明 我声明,本论文及其研究工作是由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作者: 签名: 日期:2012.5 声明 本論文及び研究結果は、本人が指導教官の指導の下、独自に完成したものであり、論文に記述した資料はすべて参考文献一覧に列記しておることを、ここに声明いたします。 作

者: 签名: 日期:2012.5

从循环利用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摘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最终以引发了悲惨的公害事件作为代价。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在将来能够持续高质量的生活,日本政府决定构建循环型社会,而回收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本论文通过分析在日本实施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性和政府,企业,国民在循环利用中所作出的努力。另外,对日本在构建再循环社会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探讨研究,最后分析了我国再循环的现状,希望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来促进我国再循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再循环,日本,环保意识,中国

リサイクルから見た日本のエコ意識 学生名前: 指導教官: 要旨 日本の社会は1950年代から1960年代に環境保護を軽視した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廃棄という持続不可能な工業生産パターンが行い,急激な経済成長を実現した代償として、悲惨な公害事件を発生させた。しかし、1970年代から、日本社会の発展にともない、将来にわたりハイクオリティーの生活が持続できるため、政府は循環型社会の構築を目指す対策を取っていくようになってきたと考えられる。廃棄物をリサイクルできるのは、循環型社会を築くことにおいて、最重要なテーマのひとつとなった。本論文では、日本社会においてリサイクルというエコ意識の必要性、政府?企業?国民がリサイクル社会をつくるための努力を分析し、日本におけるリサイクル社会を構築する経験を検討したうえで、中国においてリサイクルの現状を明らかにし、中国社会においてリサイクルの建設と発展が促進されることを期待する。 キーワード:リサイクル,日本,エコ意識,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