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势在必行

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城乡差距并没有相应缩小,反而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2年的3.1倍;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现金消费支出差距从1985年的2.2倍,扩大到2002年的4.1倍。如果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非货币收入等因素考虑进来,则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惊人的6倍。而世界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l左右,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时期,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民的140-160%。即使在一些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像中国这样大。

城乡差距的扩大、“三农”问题的形成,都与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分

割体制,放弃“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之所以在小康建设中明显落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没有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剩余”或农民的生产成果和农村的生产要素进行过多的强制性剥夺和转移。因此,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停止对“三农”的剥夺。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立公平竞争、全国统一市场经济的需要

目前,公平竞争、全国统一、高效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远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的特权进行地方保护,以各种方式阻碍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二是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放开,农村人口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迁徙;三是城乡的劳动就业制度不统一,进城务工的农民还受到一些城市制定的歧视性就业和劳动用工制度的限制;四是城乡福利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不统一,农村居民还没有获得平等的福利保障和受教育待遇,这成为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大障碍;五是城乡财税金融制度不统一,本来就较穷的农村居民反而承担着比城市居民重得多的税收负担和各种非税负担如提留、统筹、摊派、集

资、克扣等。

我国要想成为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建立公平竞争、全国统一的现代法治市场经济。如果城乡之间继续存在种种制度差异和权利不平等,要想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的。

统筹城乡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我国近年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需求不足,而农村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农村居民购买力低造成的。我国农村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多,但农村金融资产不到全国的30%,农村社会购买力不到全国的40%。

农村需求不足或农民购买力低是由农民收入水平低造成的。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资源少,劳动力生产率低等有直接关系,而所有这些又根源于城乡分割制度和“城市偏向”的工业化或经济发展战略,或者根源于没有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理解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统筹城乡的全面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增长、统筹城乡产

业发展、统筹城乡企业发展和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四个层面。

统筹城乡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统筹城乡GDP增长,要使农村和城市的GDP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包括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统筹城乡福利保障、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等。

统筹城乡人口发展,主要是在尽快使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城乡按照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按照城乡统一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全民的素质。特别是不能忽视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城乡流动人口的生育控制和素质提高。

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主要是要按照公平的标准,统一规划城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文化事业,国家对农村的科教文化投入要保持在与其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相适应的水平上,使城乡的科教文化发展保持协调发展的态势。

统筹城乡福利保障,主要是要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特别是要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福利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公平的原则,统一规划城乡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建设,国家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要保持在与其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相适应的水平上。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各种补贴制度也要逐步实现公平统一。

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是要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既不能将农村的污染转嫁给城市,也不能将城市的污染转嫁给农村;既不能将城市的资源无偿划拨给农村,也不能将农村的资源无偿划拨给城市。

只有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才能走出城乡分割体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规范政府行为,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

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

我国目前的城乡产权制度是不统一的,如城乡土地产权制度、住房产权制度、资金产权制度就不一致。具体表现在: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城市公有和混合所有住房多,农村私房为主;市民的资金所有权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农民的资金所有权常常受到侵犯。

城乡不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面临巨大障碍,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难以顺利进行,阻碍城乡协调发展。因此,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现有城市不断向郊区农

村扩张,另一方面原有部分农村逐步演化为新兴城镇,两种土地所有制不断产生冲突,农民和国家的土地权益不断被侵蚀,因此,有必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城乡土地尽可能统一明晰到自然人和企业法人身上,政府只控制必要的土地。城市住房商品化的步伐要加快,特别是要加快放开和激活住房二级市场。要按照与市民同样的标准对农民的资金所有权进行保护,绝不允许各部门在国家法律规定之外随意侵犯农民的资金所有权。

建立城乡统一的价格制度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的价格制度不统一、不自由,如存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市部分垄断行业存在垄断定价,农村部分农产品存在保护定价。

城乡不统一、不自由的价格制度,扭曲了市场信息,不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对农民有利的农产品保护定价,事实上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能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延迟了农民向更有利的产业和区域转移的进程。因此,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自由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定价,减少对部分农产品的保护定价。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有一系列福利保障待遇甚至特权,而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则不仅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而且要承担比城市居民更重的税收和各种非税负担。

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即任何一个人,只要其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资格办理当地户口,并依法享受当地居民的权利,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城乡就业制度应是统一的。在城乡统一就业制度的引导下,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率应趋于均衡。但我国的就业制度是明显城乡分割的,国家只负责城市居民的就业安排包括下岗再就业安置和就业登记,而基本不负责农村居民的就业安排和就业登记,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自发就业状态。进城民工一般不纳入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系,不能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劳动保障等待遇。

这种城乡不统一的就业制度,扭曲了劳动力的价格和供求信息,破坏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以及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就业制度,承认和实现劳动力的择业自由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收费;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等。

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即使是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保障待遇也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但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为了实施“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行了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改革开放后也一直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福利保障待遇基本上只施惠于市民,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大大少于对城市的教育投资,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主要靠农民集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福

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既不公平,也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这种制度致使许多城市为了维护本市市民的福利保障和教育特权,对农民进城就业、子女上学和落户进行排斥。

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也应同样享有。考虑到农民进城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应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可继续保留原籍土地和山林承包权,并可享受原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继续保留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等。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

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商业、农民和市民本来只是分工不同的两类区域、产业和职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它们是受国家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约束的。但我国在城乡分割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农村和城市采取了不同的财税金融制度。如在农村征收产业税如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在城市则并不针对产业征税如没有工业税和商业税等;对农民个人的征税不存在征税起点,对市民则有800元的

征税起点;农民要承担市民并不承担的许多非税负担如统筹、提留、摊派等和无偿劳动如义务工等;国家财政支出大部分年份将80%以上支出在只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能获得很小比例的财政支出;农村的金融机构基本是城市金融机构的下属和派出机构,不具有独立性,农村金融资金大部分被转移到城市等。

这种城乡不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使农民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和责任,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益,扩大了城乡差距。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如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城乡居民的非税负担,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对农村金融资金的转移进行适当的限制等。考虑到农民过去做出了较多的奉献和牺牲,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因,形势,方法等解读了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二元结构,整体统一 正文 1 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2 现在的经济环境 统筹城乡规划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想了解经济现象,首先要了解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 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 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六个重点问题

着力解决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问题 ——副县级干部、八台镇党委书记谢炎涛 今天上午观看了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的电视电话会,根据会议精神和我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指示,对我们当前的工作,围绕“两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结合我镇的实际发展现状,使我感触很深: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改革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为解决好当前的工作,特别是围绕“两集中”,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感觉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作好规划建设是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首先着眼于规划先行,强化规划体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中的调节功能和指导作用。按照我市提出的围绕“两集中”、“一诚四镇”和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我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过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来综合分析我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并以此来指导各个乡镇、社区规划体系的建设,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统一,实现“五规统筹”,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大户集中。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产业发展是支撑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必须不断壮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企业向园区发展,人口向城镇、社区集聚,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树立抓农业产业化发展

就是抓农民增收、抓“三农”的理念,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要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经营的路子。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扶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三、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区建设是根本 按照“建筑特色化、设施配套化、环境优美化、管理时代化”的社区建设理念,搞好城乡一体的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中心镇、中心社区一体化的新型农村聚居格局,充分发挥集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要大力加强中心镇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心镇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的相配套,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庄通过整村搬迁、转换土地的方式,向现代化社区集中居住发展,推动农村由分散居住向集中区居住转变。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保障是关键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到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来,逐步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解决民生、民意的关键开展工作。目前,社区建设是起步阶段,很多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要尽快研究制定下一步迁居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移居后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也为今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 吕迪黄赞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总结,目前国内城乡统筹模式有五种观点。即:“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工业区+地产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三种城乡统筹模; 2+8 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通过各地城乡统筹调研分析,总结了国内城乡统筹的十大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城带乡”;上海模式:“ 城乡统筹规划”;北京模式:“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 ;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成都模式:拉农模式;嘉兴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庆城乡统筹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赣州:“新农村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城乡统筹模式的区域性差别明显,主要由于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和形式不一致,小城镇的经济集聚力强弱不同,这些典型模式也存在一定共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七大制约因素和五点建议。关键词:城乡统筹、统筹模式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共识。党在十六大会议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指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开创“三农” 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0年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以不同主题推动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了在部分地区城乡统筹试点创新,从实践来看,在探索城乡统筹的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2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评述 2.1 国外城乡统筹研究 学术界关于国外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淮建峰(2005)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张晴等(2009) 对西方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演进、以美国、日本、法国、挪威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韩国、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乡统筹实践经验予以总结。马晨(2010)总结了国外典型地区的城乡统筹经验。伦敦:在农业区建立新城,巴黎:在小城镇建立新城,德国:均衡发展。美国:重视农业的法律保护,对农业进行大量投入;日本: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研究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研究 摘要: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立足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运用国内外先进理论基础,全面剖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贯彻党的政策,提出较为适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Research Yang Hailin1,LIANG Zhi1,MA Jie2,LIANG Xiao3,LIU Xi-kun4,ZHAO Hai-ming1, Wei Tong-jie5,Peng Huan6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221111; 2.College of Adult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3.School of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 4.Water Affairs Bureau of Xuzhou,XuZhou 221018; 5.Huarui Colleg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6.Beijing Wigo Times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 10075) Abstract: The imbalanc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gap is widening,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life, one of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exist. Eighteen report: agriculture and ru ral farm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he party's work priority,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 pment is to solve the " three rural" issue a fundamental wa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se of advanced theoretical bas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urban and rural dev elopment, implement the party's policy, put forward a more sui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co-ordination ; rural development ; strategic research 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背景 中国现在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城乡,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逐步向强势发展,大中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城市文化水平较高,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农村分布散乱,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经济增长缓慢。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2]。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而发展经济就要意识到城市与农村问题的存在,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两个凡是”的要求,这“两个凡是”从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筑牢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就是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现有经验成果 各国关于城乡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在广泛的领域和开拓的视野中发展并取得了相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作者:郑梦熊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 点击数:106 时间:2011-7-6 录入:蔡琳] 统筹城乡发展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志、朋友看到我《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后又提出不少问题交流探讨,促使我就此问题进行再思考。 1.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拆除城乡市场之间的人为“篱笆”,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主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比政府作用还重要的是市场,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政府的作用,一是主导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个作用谁也不能替代,必须由政府当导演。二是搞规划、出政策,用规划和政策把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起来。三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利益增长的利益分配格局;四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主体的责任,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民的份额尽快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相称。 1.2政府主导,实际上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决定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完全实施城乡统筹,地方政府,即使省级政府也只能“有限统筹”。这是这因为城乡统筹主要是全国性利益集团的博弈,而不是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这在目标思路不明、路径方法不清的情况下不失为分散改革风险、避免全局失误的一种明智选择。但在目标思路已明、路径方法清楚的情况下,就应该由中央统一决策。在这方面要汲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教训。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但由于实际实施当中由各省分散决策,其结果是直到去年12月1日,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才真正建立,整整推迟了近7年;如果当时由中央统一决策,不仅农民,还有市民由此政策得到的实惠要快得多、大得多。当前各地围绕农民进城出台的政策虽然态度积极,但都有本地户籍的限制,而实际上农民工大部分是跨地区流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地农民工的贡献,如果这些地区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仅局限于本地户籍的农民,政策的实效就要大打折扣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应该把到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事关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应由中央政府做出决断,并以超常魄力推动实施。比如,有的地方提出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到底对不对?在这类“国是”问题上中央应该尽快有个统一的说法。否则,全国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城乡一体化”。哪时再来纠正,就为之晚矣! 1.3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市场却有这种“魔力”。政府把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就很了不起了,但也就主要限于这几个方面。因为国家的实力和财力虽然与过去相比确实大大增强,但要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市场的“魔力”要比政府大得多,而目前市场的“魔力”却被关在了城乡之间人为的“篱笆”之中。只要拆除了这个“篱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显风流,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毫无障碍的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中好多靠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要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市场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其中要害在于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第40卷第3期 2010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40,No.3May2010 [收稿日期]2009071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033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ZH108) [作者简介]1.葛丹东,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2.华晨,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07.141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葛丹东 华 晨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和“乡”的互动发展,乡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的社会大背景,在分析 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新方向:从强制“植入”走向村民“主导”,从“个体”规划走向“系统”规划, 从“自上而下”的“蓝图”规划走向“上下结合”的“过程”规划。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规划 NewDirectionsofRuralPlanning:AnUrban‐RuralIntegrationPerspective GeDandong HuaChen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Urban‐ruralintegrationis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village″.Ruralplanning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generalsocialbackgroundofurban‐ruralintegration.Withananalysisofcurrentplanningpredicament,newdirectionsforruralplanningareproposed.Thesenewdirectionshavethefollowingthreecharacteristicfeatures:villagersplayingaleadingratherthanareceptiverole,planningimprovedwithasystematicpointofview,andthe″top‐down″blueprintreplacedbyan″interactive″planningprocess.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villages;ruralplanning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了11个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号文件,对农村发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其中新世纪的六个一号文件,更是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提出了通 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经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促 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双赢格局的新目标。城乡统筹的互动发展,既有赖于“城”的带 动,更有赖于“乡”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这就迫切需要有起纲领“龙头”作用的乡村规划的指引。 可以说,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现时期乡村规划的目的和要求。 而我国关于乡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才掀起热潮。总体来看,研究较为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组 从5月8日开始,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彬长煤田腹地,是连接秦陇两省的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8万。耕地面积44.1万亩,果园50万亩。2009年,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人均18394元,折合美元2693美元,是2006年18.06亿的3.3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分别较2006年的2.46亿元、0.79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283.3%和104.7%。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县从2006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1位,3年提升了23个位次,较2008年提升了9个位次。今年生产总值可望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美元。当前,我县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提出的“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新的发展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

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居9.98万间199.7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建成村级活动场所8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0条783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 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6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建改造了16个乡镇的农村低压线路,架设杆线212.42千米,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去年又投资80万元,实施“太阳-太阳”光伏发电工程,为偏远村10余户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工程,建成村信息服务站247个,发展有线电视8577户、移动电话达到17.25万户。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地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5亿元。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38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371元,较2006年净增1295元。建成润杨柿饼加工、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户,肉兔、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100个。2009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0.1万人(次),劳务收入10.85亿元。三是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硬化乡镇街道48.6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市场12个、两层以上商业门店3.9万平方米。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年

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论文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能不能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empirenews.page--] 江泽民同志在 1994年也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统筹兼顾。毛泽东在 1957年指出:“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刘鑫华-----20070802036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战略决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的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好许多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分割;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地区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农村现代化建设保持相应水平,具备保持良好的基础,城镇化才能得以持续稳步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决策问题,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一、城乡统筹的涵义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而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时机,则取决于市场机制和现有城市发展水平两大动力系统的完备程度。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 (二)城乡统筹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问题。他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主张以现代部门扩张为主,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互联互动并且循环往复,不仅能推动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而且能推动和促进不发达经济转变为发达经济。 二、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重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三、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经济方面 从我国的城乡现状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广大农村资金较为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局部地区的城乡贫富差距已经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