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开发应用探讨

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开发应用探讨
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开发应用探讨

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开发应用探讨

【摘要】城市混合功能开发对引导城市土地与空间集约利用、激发社会活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混合功能的主张与表现出发,剖析目前形势下制约用地混合功能开发的各种因素,并总结国内外土地用途控制的典型做法,对我国用地分类标准、土地兼容性控制、编制方式以及规划管理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倡导城市混合功能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混合功能兼容性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成为了各个城市的一道“风景”,这种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高速度、大尺度的开发必然导致低质化的设计与建造,城市的正常的生长规律被打破,城市功能单一化的倾向日趋明显,城市活力丧失,城市新区在迅速崛起后又蜕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等功能被逐一分裂,科技园区、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剧院如雨后春笋出现,创造了多少“干净整洁”的死寂边缘,小尺度的城市肌理和脉络被割裂,丰富连续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被单一、封闭、排他的功能取代,形式上的气派代替了多样性的生活,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正在被抛弃,隔阂与冷漠正在城市中滋生。我们已经或正在用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代价,在乐此不疲地为了片刻的短暂欢愉,挥霍着城市肌体的生命。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尔后《马丘比丘宪章》提出: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经过百余年的现代城市建设实践,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的意识逐渐觉醒,早期机械化的功能分区原则已经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聚落空间的结构及演变规律,时下以混合功能开发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思想正是对城市发展动因的理性回归。

1.混合功能的主张与表现

1.1混合功能的主张

“混合功能(Mixed-Use)”指某种兼容性土地和空间的混合状态。“混合功能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指为了满足群体及个人的多样活动和多元需求,通过有目的的对空间和物质进行改造,从而导致兼容性土地和空间用途的混合状态的过程,是以功能混合为目标的建筑,土地的综合开发。混合功能作为一种状态, 是城市本性的需要,混合的功能之间不仅仅是相互不同的功能,而是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呈现出相互关联性和有序性的不同功能。

城市的本质是聚集, 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满足聚居人群的各种需求。根据道萨迪亚斯的研究, 人会选择最省力、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希望所需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空间。混合功能主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提出以下主张:

小尺度开发:小尺度开发建设是城市功能混合的基础,也是创造城市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小尺度的街区更加容易提供步行的空间,满足人对于景观和可达性的需要。

城市改造:对现有建筑改造采取渐进维护更新方式而不是全面拆除后新建,渐进式的改造有利于保持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与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也是实现城市功能混合的一种途径。

混合社区:缩短路径,减少交通量,建设混合型社区,使一个人的多种必要活动(如工作、家庭、休闲购物等)之间的距离控制在步行距离之内。

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是最理想的城市中的交通方式,无污染,不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倡导绿色交通,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共同参与:混合功能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力量等方面的支持,混合功能的建设需要政府、开发商、设计师以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

市场调节:城市功能的混合程度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而保持平衡的重要力量就是市场调节,城市管理者应该建立与混合功能相关的市场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城市功能中的作用。

1.2混合功能的表现

目前对混合功能的分类研究有很多,但是并未形成统一清晰的体系,各个研究关注的角度不同,其概括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主要来说,混合功能按规模尺度和混合方式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规模尺度方面分析混合功能主要表现为城市总体的混合、城市片区的混合、城市街区的混合和城市建筑的混合。城市总体层面的混合指城市功能的空间组织以及比例的配置,以主导功能分区为基础搭建各个片区的交通、设施、文化等联系纽带,形成多元混合发展的城市。城市片区的混合指以某种功能为主、其他各种相关功能交织的功能混合区,其要求保证城市片区日常功能的完整性,使各项设施配套建设、综合发展,从而为片区内市民提供一个完备的、协调的、能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城市环境。城市街区的混合是指多种功能在街区内形成精细的混合,创造丰富的景观形态和多样化的生活体验,达到促进步行交通、提高城市活力的目的。城市建筑的混合包含单体建筑中各项功能的混合和群体建筑间各项功能的混合,体现为建筑综合体、SOHO、LOFT等,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习惯,多功能建筑的兴起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不同尺度上推行功能混合以形成“大分区、小混合”的城市开发策略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混合方式的角度看,混合功能可以归纳为竖向混合、水平混合、综合竖向与水平的混合、时间维度的混合四种类型。美国规划协会曾就此提出分为建筑层面的竖向混合功能、地块层面的水平混合功能,以及在步行尺度内综合竖向与水平的混合功能。后来又有学者研究从竖向维度、水平维度拓展到共享维度和时间维度,因为在不同时间段内同一地点可表现出不同种类的功能,各功能在不同时段上共享同一空间,或是街区或片区由于在不同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功能不同而表现出迥异的特征,而且从长远看,建筑或街区的原有功能会在一段时期后有所变更,从而有助于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混合功能状态,所以,他们提出的共享维度也可归纳到时间维度内。以居家办公(SOHO)为例,本质上就是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在不同时段上的混合。

把混合功能的表现从尺度与方式综合分析得到,混合功能发展在较大的规模(城市和片区)上,以水平和综合式的功能混合为主;在较小的规模(建筑单体)上,以竖向和时间维度的功能混合为主;在街区规模上,四种混合方式都可以实现,因此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街区是混合功能发展的核心尺度。

2.制约用地混合功能开发的因素

2.1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2012年以前, 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以下简称90国标) 的引导下,用地分类按照用地使用情况的功能性进行刚性判定,即一个用地代码对应一种土地用途,对于混合功能用地的分类难以界定,这就导致了用地功能的单一,在城市发展转型与市场经济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多种新型、混合的城市功能或产业功能很难用一二种用地性质准确表达,导致了规划编制的表达混乱和法定图则的频繁修改。随着《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新国标) 的实施,对于城市用地的混合功能开发做出了相应的引导,但是它没采取设立混合用地分类的思路, 而是以赋予用地性质兼容性的方式来体现。即对于用地性质的确定, 以其地面使用的主导设施性质作为归类依据, 同时明确可兼容地类和比例,表现为控规编制中的“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土地使用兼容性既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反映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又指同一土地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从本质上讲,土地使用兼容性是既定的规划环境对个性用地的使用状况容纳与否的选择,用地性质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可见,土地使用兼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混合功能开发的可能性,仅仅显示出地块中可以存在的功能,而并未涉及必须有什么功能,以及对于功能的指标规定,兼容性是一种被动的约束,而不是主动的引导。

2.2规划编制滞后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用途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直接依据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冲击,终极式的蓝图明显缺乏弹性,由于空间尺度和规划重点的不同,上下层次规划在用地功能上的衔接往往存在逻辑上的断层,同时在没有相对明确的市场开发意向下,在3-5平方公里的空间尺度下,城市规划师只能“拍脑袋”规定具体每一块土地的用地性质,因此土地用途的日常变更无法避免,这不仅对规划成果配套的政策和管理的权威性构成威胁,也不利于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缺乏普适性原则的指导下,各地在控规编制中往往会根据实践经验设定土地的兼容性控制内容,但是各类功能的配比关系既没有规范也缺乏法律地位,配比关系只是过程核算而并不作为文本或图则的控制要素表达,因此,由开发者自由裁定混合比例的土地开发策略无疑给管理带来风险,市场的单纯逐利性往往会将高效益用地比例放大至极致从而抹杀混合效用,或者在用地配置合理却因混合比例不当而带来负面效应。如一类和二类住宅组团用地混合,在容积率定的情况下,低层和高层住宅混合布局也许比单一多层住宅的产出效益更大,但事实证明高层和低层混合不但景观效果不佳,而且对社区内部环境的共享,空间感的营造以及交通组织均不利。因此,现行控规编制体系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指导性仍然不足。

2.3相关制度和管理不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国土地所有权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土地出让是使用权的出让且有一定时间限制,对于不同性质用地其出让使用权的年限不同,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二)工业用地五十年;(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五)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而新国标中对于用地的兼容性控制,会使一块用地存在多个出让年限,形成用地管理上的矛盾,产权年限的不同制约着土地混合功能的发展。

另外,土地的价格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相差较大,新的用地概念在用地分类体系中缺乏规范的界定,对规划亦缺乏过程式控制管理,容易导致混合用途开发出现偏差及诱发部分利益个体的投机行为,造成城市建设的效率降低、城市建设的混乱及城市利益的损失。比如开发商往往在廉价获得某种价格较低的用途的土地后,转而将其用于房地产开发等需要以较高价格才能获准的用途中,这样做在土地审批和建设上也许并不存在违规,规划管理部门对此也没有充分的法规依据去加以制止,从而导致了编制的规划形同虚设,土地在开发时偏离规划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3.混合功能的相关经验

3.1美国区划与混合功能

美国的区划法是控制土地使用的地方法规和进行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如纽约的城市区划法案由区划文本和126个区划图则组成,它把纽约市的土地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别: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每类用地均采用功能组的形式对土地用途实行弹性控制。功能组是指具有类似功能特性或影响,通常可以彼此间相互兼容的功能组合。例如,居住用地由功能组l、2、3、4构成,其中,功能组3是与教育和服务设施有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内的社区设施只有如下三个原则性的规定:“(1)位于住区的适当位置,满足教育的需求或为居民提供其他必要的服务;(2)在居住区环境中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不会受到临近的工业和主要服务设施的影响;(3)不能对居住区产生不良影响。”可见其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具有很大的弹性。此外,商业地块允许居住功能及社区设施的建设;工业用地中允许零售和服务用途组、区域商业中心/娱乐设施组等功能组。这种规定的灵活性和广泛性给城市建设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形成功能混合的开发形态,从而给市场足够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3.2香港的法定图则

香港的规划制度包括全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以及地区图则三个层面。其中,地区图则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直接配置。地区图则分为法定图则及政府内部图则两大类。法定图则包括分区计划大纲图和发展审批地区图;政府内部图则是非法定的,包括发展大纲图和详细蓝图。分区计划大纲图附有注释,列出分区内通常准许的用途,以及其他须取得规划委员会许可方可实行的用途。通常情况下,因意图采用第二栏用途而进行的申请会得到迅速的处理,准许在附加或不附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以保证城市最大的效率。

香港的城市用地分类十分简练,只划分广义用途的大类,某一类型的用地表示的是主要用途及与其相容的功能,以此来完善主要用途的配套设施、提高投资建设的灵活性及积极性。以政府/团体社区用地(G/IC)为例,该用地类别包括政府办公和公用设施的用地。在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中,对于该类用地都只标示为G /IC类,在发展大纲图及详细蓝图层面方将其进一步的细分。若该类地块用地性质需要转换,只要所转换性质依然隶属G/IC类别,则无需修改法定图则,只需要修改政府内部使用的发展大纲图及详细蓝图,而这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行政手续,大大地提高了规划的应变能力及土地的开发效率。

4.倡导混合功能开发的策略

4.1明确混合原则,拓宽兼容范围,量化控制标准

倡导混合功能开发,需在现行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明确用地混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拓宽用地兼容范围,科学量化用地混合的控制比例和建立易于规划管理的核算标准。

在拓宽用地兼容范围之前,先要明确用地混合的基本原则,合理设置用地的兼容性,保证用地混合开发的科学性。首先,相互之间没有不利影响或影响较低。不利影响往往是功能运行中的短板,对业主的选择而言是致命的负面因素,不利影响包括噪音、光线、废气等环境影响和心理上的、社会习俗意义上的不协调等(如宗教活动场所、殡葬设施等与住宅及其公共设施混合)。其次,环境要求相似,即同一地块内的各功能可以几乎对等地享用地块所具有的有利条件,承担不利条件。如商业设施与娱乐康体设施混合,这种对区位条件、开发强度、市场需求等方面要求均相近的用地,具有选址一致的可行性,适用混合配置。再次,功能用途互利,各种功能之间具有正面的相互作用,混合配置可以为各方带来更大利益。如大多数经营性公共设施,不仅环境需求相似,且可产生客流共享和吸引力放大等效应,这类有附加效益的混合用地需要提倡。另外,针对那些独立设置不集约的设施用地也建议互相混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拓宽用地兼容范围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多种用地性质的兼容,先对规划用地进行可兼容性判断,区分应该刚性保障的不可兼容用地(如城市“五线”控制内的用地、中小学用地等)和可以兼容开发的用地,并在对不同用地性质的兼容程度上予以界定, 可划分为“部分兼容”、“完全兼容”和“禁止兼容”等;另一方面是拓宽单一用地性质的适建范围,用地性质的适建范围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管理之间的桥梁,是建立土地混合使用规则的基础工具,现行用地性质的定义和适建范围过于狭窄,如工业用地被限定为“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已不符合近年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研发、总部经济等产业升级转型的总体趋势,也与工业企业要求增加配套设施的合理诉求不相适应,各个层次应对用地性质的适建范围做出适应发展的调整。

对用地混合的指导和控制,关键是对混合比例的量化控制。量化计算一般不适合以土地为对象,由于混合用地的本质是在土地上用途的混合,用地本身不足以表达混合的概念,因此,以建筑面积比例作为量化用地混合的控制标准更为可行。对于具体比例的确定,应从地块本身的性质、可兼容的程度、区位和交通等外部环境条件综合考虑,科学确定适合城市发展的指标。

4.2重点突出、导向明确地混合配置

倡导混合功能开发并非无差别地鼓励任何地区均以混合为最优配置,城市功能的混合配置应重点突出、导向明确。对于那些用地或资源有限、对人气集聚和活跃氛围较敏感,以及交通压力较大的地区(如历史风貌地区)应做为功能混合配置的重点区域。如重要滨水区,不仅用地和建筑空间相对有限,而且风貌遗存、滨水岸线等都是珍贵的公共资源,提倡混合使用以便地区资源更高程度地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如公共活动中心区、客运交通枢纽地区,一方面具有敏感的地价分布,另一方面又有提升活力的需求,大量配置混合用地对强化节点功能,放大土地价值有益。当然,实际上也存在一些对混合用地的需求不那么紧迫的地区,有些甚至需要降低混合度以维护空间秩序。

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公众的需求,对一些新型的混合功能采用“有条件可混合”的引导方式,在现状判断和消除不利条件的前提下,尝试进行混合配置。如岗位密集的公共活动中心区混合布局公寓或宿舍,可以有效减少通勤交通,与商务功能垂直混合还有助于预防夜间空城现象;越来越多的独立研发部门、研发类企业正追求与市场群体的空间联系,工业与研发用地混合布局,能构成积极紧密的产业链,塑造具有优美环境的楼宇型工业和花园式研发组团;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的高可达性区位和有限的地上规模,混合布局商业、文体设施及商务设施等,提高稀缺区位的利用效率,形成节点效应。

4.3优化编制技术,完善相关政策

参考香港法定图则编制经验,创新编制方式与技术,分不同区域如战略控制地区、一般发展地区和城市更新地区,探讨不同深度、内容、要求的编制方法。如战略发展地区,一般是近期发展意图不明确、发展方向多样,探讨试行规划发展单元的编制方式,重点控制禁止建设的要素与功能,不具体细分地块和用途。在面对城市更新时,采用城市更新单元的形式,不对具体地块的用途和密度做具体规定,控制更新单元的总建设规模和居住建设规模,并规定总规模和居住建筑规模未突破的情形不属于法定图则修订,以赋予法定图则更大的规划弹性。

梳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以及土地出让管理等过程中对于建设用途控制的工作规则,完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管理规则,创新土地混合使用的地价政策与产权登记政策,有机衔接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规划管理与土地出让管理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规划政策与土地管理政策的一致性。

5.结语

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开发是城市发展和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必然要求,是对城市活力与多样性追求的理性回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对于城市混合功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大城市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用地混合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区域条件、不同发展阶段就会有不同的混合形式,只有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对用地混合功能开发的规划体系和管理体系进行大胆创新,才能为推动城市建设、保障公共利益与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加]简·雅各布斯(Jacobs,J.).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2]黄毅.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以上海为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年

[3]香港城市规划员会. 概括用途释义/法定图则注释总表[S], 2003年(最后修订于2008年)

[4]应盛. 美英土地混合使用的实践. 北京规划建设,2009年第2期

[5]许思扬,陈振光.混合功能发展:迈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城市形态[A].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住宅用地商业配套土地权证办理法律分析

住宅用地商业配套土地权证办理法律分析 无论是招、拍、挂还是协议出让的城镇单一住宅土地,在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时的土地性质一般都是:住宅(70年)。实际上大多数的住宅项目开发,都会涉及到有住宅的商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配套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土地性质在进行商品房销售和权证办理时,碰到的问题是:应该发放什么用途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商业还是住宅?对于规划部门批准的商业配套应该如何确定权属?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住宅项目开发中,都能遇到,但是,经查询我国现有的房产、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说法;又经咨询当地的房管、土地、规划部门,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的处理意见,各个地方的做法有很大不同。事实上,因商业用房的销售价位往往高于同区域的住宅房价格,而且,法律规定商业土地的40年出让年限和住宅的70年出让年限的差别也很大,对于开发企业而言,理清里面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对减少销售风险和其他法律风险,意义重大。 一、商业配套的土地性质认定 (1)在住宅土地权证取得之前签署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对于商业配套的约定,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种是采用老版的出让合同范本(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0年和2006年发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示范文本),约定允许建造配套设施,但未明确配套的比例和范围; 第二种情形是采用最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GF-2008-2601),对配套设施等规划经济指标有明确的约定; 第三种情形,也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土地管理部门出让的单一住宅用地,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单位经规划建设部门批准,建造一定比例的商业配套,待办理分割权证时,根据该商业配套的规划要求,申请相应的产权证明。

城市的旅游功能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城市的旅游功能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国家要像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在新世纪开发滨海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突出区域中心作用,完善城市功能,“为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经验”成为新区的国家使命。 本文试图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通过对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面分析,打破传统局限,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2城市的旅游功能分析 对城市的旅游功能而言,不仅仅具有旅游目的地功能,还具有客源地和集散地功能。 2.1城市的旅游客源地功能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的旅游客源地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不可遏制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城市经济繁荣的理性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在消费结构上,恩格尔系数的提出者恩格尔发现,随着收入提高,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在总开支中的量基本维持不变,而奢侈品、教育、娱乐、储蓄等(包括旅游)的开支比重上升。以天津为例,如图所示: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其它年份天津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总是稍快于收入的增长。 传统上,对旅游业而言,城市是重要客源地;对发展的城市而言,城市旅游客源地功能的逐步凸现和发挥出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且有利于心理调适并具有国民教育的功能。反过来

对城市由经济浅层向文化深层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二,休闲正逐步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业是休闲产业中的一个主导性的综合产业。中国现在城市的法定假日是114天,再加上带薪休假、奖励旅游、寒暑假等等因素,实际上城市生活的1/3都处于休闲状态(资料

中心城市概念

区域中心城市 百科名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从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城建成本、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层次之分,有的是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有的是较小区域的中心城市。对我国来讲,省会所在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城市化和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需要优先和大力发展,首先要把这类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现代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城建工作。 目录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成本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模式 目前我国十大区域中心城市 展开 编辑本段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 从现代化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应包括十个方面: 第一,快捷的交通。为实现快捷的交通,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补关系,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高架铁路;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的互补关系;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互补关系;四是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的互补关系;五是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的互补关系;六是城市主干道之间及主干道与其他道路的互补关系。 第二,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包括对各种条块分割的有线通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与推动经营性竞争;快速的无线通讯,包括促进各种无线网络的有机经营配合与竞争;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 第三,良好的环境。包括:应有的城市绿地面积;应有数量的城市树林及树木;

乌鲁木齐市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乌鲁木齐市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功能定位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要]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乌鲁木齐市历年统计数据,通过运用Eviews计量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主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在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是需要做大做强的优势产业。以乌鲁木齐区位条件为基础,对服务业内主要行业进行区位熵分析。指出乌鲁木齐市主要城市功能定位为:区域性商贸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城市。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城市功能;乌鲁木齐;服务业;商贸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西移与中国(新疆)对周边国家优势产业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4BGJ040)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3日 一、引言 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内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城市一般具备三种功能:政治中心功能、经济中心功能和文化中心功能。由于城市的性质是由城市的基础产业决定的,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的特殊性质而决定的,因此通常以分析城市主要行业为出发点,并确定城市性质为基础,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功能定位时,不仅要考虑城市各行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条件,而且也要考虑城市所属区域的内外环境以及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探讨城市性质及其功能定位问题,是切实发挥城市的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乌鲁木齐市区位条件分析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促进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和经济辐射作用的前提条件。从地缘优势来看,乌鲁木齐市经济商业圈可以辐射好几个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地区乃至中西南亚地区都会产生影响。中亚地区是世界第三大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且多数为我国紧缺矿种。但是,由于中亚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大宗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都是稀缺的。所有这些,相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双方在经济,文化和能源资源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大互补共赢的机遇。为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乌鲁木齐适时承接全疆的“五大中心”功能方面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乌鲁木齐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城市,目前在疆内的经济辐射面积也很大。从疆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来看,

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和功能定位

一、冀中南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4)。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以京广沿线为主轴,以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壮大京广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 ——提升冀中南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强化石家庄中心城市地位,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增强保定、邯郸、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湿地建设,构建由防护林、城市绿地、区域生态水网等构成的生态格局。 二、太原城市群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5)。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 ——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 ——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四、哈长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和牡绥(牡丹江、绥芬河)地区以及吉林省的长吉图经济区(37)。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 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及绥芬河的部分地区。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任永昌 叶景楼 邢 涛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论述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具体规划方案,指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途径。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竞争;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引言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是极富后发优势、战略地位突出的地区。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强东北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实力,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优化发展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全局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是我国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持续升温。区域经济合作接连不断,区域互动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几大经济区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在区域经济中,中心城市发挥着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2.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大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敏及时的经济信息,发达的科技力量,方便的交通通讯网络,在一个地区和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特别是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现代技术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分散,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协调生产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这种管理机构通常在区域的中心城市。(2)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区域经济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中心城市作为等级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部门行业齐全的特点,能较好地调节区域的经济结构。(3)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中心城市可以为区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金融、保险、通信、咨询、文化娱乐等),同时又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维护区域经济和社会秩序,保障区域的正常发展。(4)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中心城市集中了区域的各种教育及培训机构,为区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区域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5)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中心城市依靠良好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优越的投资环境,成为区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进行对外开放的枢纽。(6)区域的创新中心。中心城市汇集了区域中多数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了区域内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是区域信息生产、聚集与扩散地,成为区域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人才的诞生地。中心城市的创新对区域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区域进步。 3.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心城市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心城市作用发挥得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还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中心城市与所影响的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中心城市生产力水平愈高,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也愈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总是以区域经济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生产和区域经济联系为必要条件。(2)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交流的桥梁。促进横向交流、城乡交流、区域内部交流与区域外界交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3)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如果经济实力不够、服务水平有限,或周围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没有这种凝聚力,区域经济就不可能在国家总体地域分工中单独承担某一方面的任务,就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区域。(4)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服务优势,凭借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发挥作用的。只有一些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好的极少数特大城市 会降低,这些都将共同作用于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从而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参考资料] [1]芮明杰,孙继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2]朱克勤,浅议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能力的结合[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 期 [3]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 21卷第3期 [4]张英,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实施策略[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5sk142) ? ? 6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本文将探讨苏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 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 效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 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 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 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中级阶段; 三次产业比例为56.9:41.4:1.7。经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 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 步的提升。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 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 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使得消费市场 可以繁荣兴旺。并且在苏州园区将要 建设世界级奢侈品消费中心。地标性 产业的设置。这提高了苏州在世界的城市面貌。 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 务的方面 由图可知,苏州在科教文卫全 面的进步,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 就增加了9600人。学生人数有所下 降,专利申请在一年内5668件。苏 州在人民素质和技术竞争都有所提 高,这可以使得苏州在创新功能和管理上都有了保障。 二、外贸系统 如图可知,苏州在利用外资方面和接待人口的方面都 成增加趋势。充分利用资源可以促进苏州的服务功能的提

完整街道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功能分析

6道路交通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年2月第2期DOI:10.16799/https://www.360docs.net/doc/c39004349.html,ki.csdqyfh.2019.02.002 完整街道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功能分析 秦健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摘要:基于完整街道的理念,将城市道路的功能归纳为交通功能、公共活动功能和通道走廊功能三类,根据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征,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分为快速交通功能、慢速交通功能、慢行交通功能和公共交通功能;城市道路的公共活动功能分为各类商业、社交、休憩休闲、运动等公共活动服务;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的带状构筑物,可以作为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敷设的通道走廊。提出城市道路的功能是复合的,各项功能应合理组合,以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公共活动功能;通道走廊功能;功能复合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19)02-0006-04 0引言 《周礼?夏官?司险》有云:“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道路,是地面上供人和车马通行的部分,是交通的重要载体之一。 道路的首要功能是交通功能,是连接不同地点的通道,供各类交通参与者通行,以实现人与物在空间上的转移。古代,道路主要供人、马和各种人力、畜力车辆通行;近代,随着汽车的发明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机动化交通逐渐成为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城市中,交通参与者不断变化和丰富,个体机动交通、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等都是交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道路为骨架,逐渐形成市镇及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道路沿线规划建设了居住社区、商业聚集区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等。与此同时,道路也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道路提供交通的载体和公共活动的空间,还需要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和带状构筑物,也是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要通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城市道路设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沿线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叭城市道路是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设计应从完整街道和复合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虑,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需求,更应该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交往与互动,有助于体现城市风貌和激发经济活力。基于功能的城市道路设计的前提是厘清城市道路所承担的多种功能。 1城市道路的功能 总体而言,城市道路的功能可归纳为交通功能、公共活动功能和通道走廊功能三类。 (1)交通功能: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是指其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载体,服务于各类交通参与者,以实现人与物在空间上有目的转移的功能。 (2)公共活动功能:城市道路的公共活动功能是指其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服务于商业、社交、休憩休闲、运动等各类公共活动的功能。 (3)通道走廊功能:城市道路的通道走廊功能是指其作为城市中的带状构筑物,提供用于敷设轨道交通线路、BRT快速公交线路、综合管廊、骨干市政管线、景观走廊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功能。 其中,交通功能是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公共活动功能和通道走廊功能是城市道路的重要衍伸和扩展功能。 收稿日期:2018-10-22 作者简介:秦健(I979-),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 交通设计工作。2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 交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与物在空间上的

土地性质分类表知识整理

用地分类表 城市用地 分类代码 参考 球场、加油站、洗车场、1、经营性仓储用地及经营性停车场; 2、基本分类以外的经营性文化、体育设施用地; 3、高档别墅用地; 4、城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与商业等混合用地中商业门面部分。 1、城镇单一住宅用地:城镇居民的普通住宅、公寓用地; 2、城镇混合住宅用地:城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与工业或办公等混合用地。1、机关团体用地: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通讯社、出版社等建筑用地; 2、教育用地: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大专院校、中专、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等直接用于教育的用地; 3、科研设计用地:独立的科研、设计机构用地,包括研究、勘测、设计、信息等单位用地; 4、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楼用地;

5、文体用地: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 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影剧院、 音乐厅、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用地; 6、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给供水、供 电、供燃、供热、邮政、电信消防、 公用设施维修、环卫用地; 7、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名胜古迹、 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内等用 地; 8、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防疫、 急救、保健、康复、医检药检、血库 等用地; 9、慈善用地:孤儿院、养老院、福 利院等慈善用地; 10、铁路站场用地; 11、军事设施用地:专门用于军事目 的的设施用地,包括军事指挥机关和 营房等; 12、宗教用地: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 庙宇、寺院、道观和教学等宗教自用 地; 13、监教场所用地:监狱、看守所、 劳改场、劳教所等用地; 14、墓葬地:陵园、墓地、殡葬场所 及附属用地。 1、铁路线路用地:包括路堤、路堑、 道沟、护林; 2、公路用地:国家和地方公路,包 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附 属设施用地; 3、港口码头用地:港口码头用地中 人工修建的客货运、捕捞船舶停靠的 场所及其相应附属设施建筑物用地, 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 4、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设施用地; 5、街巷用地:城乡居民点内公用道 路(含立交桥)、免费停车场用地; 6、农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一、知识讲解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城市的主要职能。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布局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该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因该区人流货流量大,所以一般布局交通通达度好的交通干线两侧、市中心、街角路口。 工业区:呈现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降低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方便进出原料和产品。 二、例题分析 兰新高铁(图一)的部分路段既有地下隧道也有“地上隧道”,“地上隧道”主要目的是防止新疆境内的强风吹翻列车,其一侧有许多圆形小洞,“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是为了克服当地另外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图二)。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关于隧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修地下隧道,乙地修“地上隧道”②甲地修“地上隧道”,乙地修地下隧道 ③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低温④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强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 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 物流 B. 商务 C. 工业 D. 园艺 【答案】1. C 2. B

【解析】 1.一般而言,地上隧道修建在大风区,地下隧道修建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根据图示,甲地位于山间谷地,地势平坦,但甲地两侧为山地,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这就需要建设地上隧道以防风。乙地需要穿过祁连山脉,地势起伏大,需要修建地下隧道。据此分析①错②对。地上隧道只需要单层就可以防风,材料中描述双层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另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纬度较高,且离冷空气源地较近,冬季寒冷,正如我国东北等地民居双层玻璃为防寒一样,这里的双层主要目的最可能是为了防冬季的严寒,故③对④错。根据以上分析本题选C。 2.高铁客运站是以旅客集散为主,高铁站核心区域人流较多,具有交通优势,也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价也相对较高,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商业活动,选项中,只有B项商务属于商业活动,选B。高铁以客运为主,货运量小不适合布局物流产业,A错误;工业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不会占据地铁的核心区域;园艺业分布在市郊,也不会在地铁的核心区域。也就是说工业与园艺所需要的区位因素均与高铁核心区域无较大关联,据此分析选B。 三、跟踪训练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1~2题。 1.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客货物流区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D.金融商业区 答案:B点拨:N地临近大学城和科研所,最适宜建高新技术区。 2.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A点拨:大型零售企业应该选择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市场地区,①处位于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后续专业课或从事城市规划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实验通过城市用地分析与设计,对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布置图进行绘制,通过实验掌握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如交通、居住、工业、公共设施、仓储、郊区、绿地等各自的规划布局原则和基本方法。 和合理性。 二、实验地点 北京交通大学第八教学楼。 三、实验时间 2011年10月10日——2011年10月17日 四、实验内容 1、区域基本情况介绍 所给区域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中关村南大街;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学院南路。 区域内现有社区居委会35个,有蒙、满、回等22个少数民族,至2006年底户籍人口124299人,外来人口3万余人。驻地区部队6个,法人单位近4000家。辖区教育院校集中,有北京交通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两所大学,第一零五中学、交大附中两所中学,交大附小、北下关小学、向东小学三所小学。辖区内一类大街2条,二类大街2条,街巷27条。 所给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古迹众多,有五塔寺、大慧寺、广通寺等古迹,

长河走廊环绕辖区南部,林荫大道学院南路和美食街大慧寺路横贯东西;科研院所密集,以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公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为代表,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市场众多,商贸圈集中,辖区北部、南部形成家乐福购物中心商贸圈,辖区东北部与大钟寺国际商城相邻;商业、服务业众多,有中苑宾馆、湖北大厦、新紫阳假日大酒店等星级宾馆及北京口腔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健身场所有首都体育馆、速滑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区域的东南部由地铁、城市轻轨铁路、京包铁路和30余条公交线共同构成了立体交通枢纽。 2、区域城市用地分布图 以所给区域为底图,根据《北京城乡用地分类与绘图规范》中的用地标准和着色标准,运用AutoCAD对所给区域内土地进行着色。如下图:(原稿见附件区域城市用地分布图) 3、区域城市用地比例 求得各用地类型区域面积如下表所示:

基于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延伸规划研究

基于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 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延伸规划研究 王芳,何波,胡茂韬,齐力,高小钦,闫晶晶,王炼军 摘要:都市功能核心区是重庆主城区人口密度最高、开发强度最大、功能最聚集的区域。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载体职能,重庆提出要疏解核心区人口和功能,为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等主体功能培育发展腾挪出空间资源和交通资源,减缓交通拥堵。本文从人口、用地、交通三个方面的矛盾出发,探讨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疏解及延伸功能的必要性,基于目标和问题双重导向,识别应当疏解延伸的功能设施类型及其规划路径。 关键词: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延伸,规划研究 1 引言 为了更好发挥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作用,重庆于2013年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原有“一圈两翼”市域城镇空间格局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后简称“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后简称“拓展区”)组成重庆主城区,其中核心区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等功能;拓展区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核心区高端要素聚集明显,拓展区人口和产业持续增长,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辐射作用加强。但与此同时,核心区仍集聚着大部分的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设施,还有大量非核心功能占据有限空间;拓展区处于发育阶段,产业、居住用地开发优于其他功能,公共服务配套不够完善,导致人口向核心区惯性聚集,向核心区的穿山过江就医、就学交通持续增长,加之重庆特有的山水特征,核心区内部、核心区与拓展区之间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因此,重庆市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6〕16号),明确提出“推动一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外迁移或延伸,缓解都市功能核心区交通和人口承载压力”。本文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和工作要求开展了研究。

城市功能定位

苏州市与上海市分析比较 城市功能定位: 上海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是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确立高层次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苏州市功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城市。 城市规模: 上海市,201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50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12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0%,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302平方公里中心规划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8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2平方米。到2020年,城市规划规模为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5平方米,市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为56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苏州市,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市市域总人口为98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690万人。2020年

时市域总人口为110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80%,城镇人口为880万人,同时,到2020年时,全市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城市规模等级。 城市形态: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造成差异的原因: 1:区位优势不同。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地理上,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海口,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经济上,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都是我国东部的交通中心。自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上海的地理就决定了上海就是西方投机掠夺的“前沿阵地”,从而确定了上海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后,以出口业为主业的快速发展,使上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苏州是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腹地,沟通苏北、江浙的走廊,离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 2:城市功能主体不同,苏州既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又有古朴典雅的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心,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国际大都市,具有高层次的经济结构。

用地分类表

用地分类表 类型基本分类参照分类 城市用地 分类代码 参考 商服用地1、商业用地:商店、商场、 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及 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金融保险用地:银行、 保险、信托、证券、期 货、信用社等用地; 3、餐饮旅馆业用地:饭店、 餐厅、茶馆、酒吧、宾 馆、招待所、度假村等 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4、其他商服用地:写字楼、 商业性办公楼用地;旅行 社、运用保健休闲设施、夜 总会、歌舞厅、俱乐部、高 尔夫球场、加油站、洗车场、 洗染店、废旧物资回 收站、维修网点、照相、理 发、洗浴等服务设施用地。 1、经营性仓储用地及经营性停车场; 2、基本分类以外的经营性文化、体育设 施用地; 3、高档别墅用地; 4、城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与商业等 混合用地中商业门面部分。 C21、C22、 C23、C24、 C25、C26、 T23、S31 住宅用地1、城镇单一住宅用地:城 镇居民的普通住宅、公寓用 地; 2、城镇混合住宅用地:城 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 与工业或办公等混合用地。 1、机关团体用地: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群众自治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 通讯社、出版社等建筑用地; 2、教育用地: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大专 院校、中专、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幼儿 园等直接用于教育的用地; 3、科研设计用地:独立的科研、设计机 构用地,包括研究、勘测、设计、信息等 单位用地; 4、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楼用地; 5、文体用地: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博物 馆、展览馆、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 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设施用地; 6、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给供水、供电、 供燃、供热、邮政、电信消防、公用设施 维修、环卫用地; 7、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名胜古迹、景点、 公园、广场、公用绿地内等用地; 8、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防疫、急 救、保健、康复、医检药检、血库等用地; R、C1、C3、 C4、C5、 C6、C7、 C8、T1(铁 路站场用 地)、S32、 D、U

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考点23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考点23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练习(含解 析)新人教版 考点23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原创题]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读图,回答1~2题。 01重庆兴起的因素是( ) A.政治中心 B.铁路枢纽 C.旅游胜地 D.河流交汇 02根据材料分析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B.工业部门齐全 C.工业基础好D.交通便利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该题考查城市的区位。重庆处于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人流和物流在此聚集,逐渐发展为城市,应选D项。第2题,材料显示“大型综合……”,所以工业部门齐全,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工业部门齐全,工业基础好。矿产没有提及。所以应选A项。 [2019四川德阳一诊]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城市要素密度相对值曲线。据此回答3~5题。

03该城市的各城市要素集聚度最高的是( ) A.商业 B.人口 C.道路 D.不透水表面 04大面积的高密度不透水表面会导致( ) A.地下水位升高 B.地表蒸发加剧 C.径流流速减慢 D.城市内涝减轻 05从图示信息推测,距市中心10~15 km范围内可能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教区 答案:3.D 4.B 5.B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城市要素集聚度。城市要素密度相对值越高,则城市要素聚集度越高。读图可知,不透水表面的要素密度相对值最高,说明其要素聚集度最高,D项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高密度不透水表面的影响。大面积的高密度不透水表面会导致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因此地表蒸发加剧,B项正确;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因此地下水位降低,径流流速加快,城市内涝加剧,A、C、D项错误。第5题,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判断。距市中心10~15 km范围内人口与商业要素密度相对值低,且距离市中心较远,应为工业区,B项正确。 [2019河南洛阳一练]图a为我国某大城市主干街道上的甲、乙两个公交车站台分布图,经统计,不同时刻上、下车人数随时间变化有明显差异(见图b、图c)。读图,回答6~7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摘要: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广州要从提升国家经济中心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性功能、决策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 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词:广州城市功能比较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 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2009年4月,在珠三角各市现场会广州站座谈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一个城市究竟 能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也不是主观上想成就成,从根本 上讲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广州作为珠 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备强 大的服务功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生产系统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才能体现城市集聚高端要素,输出高端产品及服务的功能,从而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漂亮转型。毋庸置疑,置身于国 际国内世界城市发展竞争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以功能论输赢。因此,广州要以国 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寻找与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知己知彼,确立发展方向,才能齐心协 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牢固树立以功能论地位、论输赢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把 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摆上战略地位。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 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国家及大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综合交通、对外交往 和中介服务的中心,具有很强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国家或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强大的集聚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网络的集结点和中间枢纽,具有自 身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吸引区域的各种 商品要素和经济活动,实现强大的集聚功能;(2)强大的辐射功能:与集聚功能相对应,国家 中心城市随着生产要素集聚发展,通过“涓滴效应”,向城市群及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能 量输出,将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以及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传递辐射 到其他地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3)强大的携领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其在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在科技进步、区域创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头作用,会引起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仿效,全方位、多层次 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最终携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4)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国家中心城市 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生产、金融、交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信息等城市职能优势突出,并通过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产 业分工合作关系,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 (二)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特征,参考有关国际大都市建 设的指标,根据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及特征,笔者认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既要充分体现国际性、实效性、延续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要体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特殊要求,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 方面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主题综合型方法确定为三个层次、四项内容、22个具体指标。

住宅用地中的商业配套土地权证办理法律分析

住宅用地商业配套土地权证办理法律分析 2010年03月23日星期二 19:34 无论是招、拍、挂还是协议出让的城镇单一住宅土地,在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时的土地性质一般都是:住宅(70年)。实际上大多数的住宅项目开发,都会涉及到有住宅的商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配套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土地性质在进行商品房销售和权证办理时,碰到的问题是:应该发放什么用途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商业还是住宅?对于规划部门批准的商业配套应该如何确定权属? 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住宅项目开发中,都能遇到,但是,经查询我国现有的房产、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说法;又经咨询当地的房管、土地、规划部门,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的处理意见,各个地方的做法有很大不同。事实上,因商业用房的销售价位往往高于同区域的住宅房价格,而且,法律规定商业土地的40年出让年限和住宅的70年出让年限的差别也很大,对于开发企业而言,理清里面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对减少销售风险和其他法律风险,意义重大。 一、商业配套的土地性质认定 (1)在住宅土地权证取得之前签署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对于商业配套的约定,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种是采用老版的出让合同范本(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0年和2006年发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示范文本),约定允许建造配套设施,但未明确配套的比例和范围; 第二种情形是采用最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GF-2008-2601),对配套设施等规划经济指标有明确的约定; 第三种情形,也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土地管理部门出让的单一住宅用地,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单位经规划建设部门批准,建造一定比例的商业配套,待办理分割权证时,根据该商业配套的规划要求,申请相应的产权证明。 第一种、第二种情形,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等法律法规规定,对于超出约定配套比例,或彻底改变用地性质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要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规划部门的同意。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土地用途等出让条件的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发表时间:2010-05-07T11:02:06.513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来卿[导读] 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 摘要: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广州要从提升国家经济中心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性功能、决策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键词:广州城市功能比较国务院新近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2009年4月,在珠三角各市现场会广州站座谈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也不是主观上想成就成,从根本上讲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生产系统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才能体现城市集聚高端要素,输出高端产品及服务的功能,从而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漂亮转型。毋庸置疑,置身于国际国内世界城市发展竞争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以功能论输赢。因此,广州要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寻找与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知己知彼,确立发展方向,才能齐心协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牢固树立以功能论地位、论输赢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摆上战略地位。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 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国家及大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综合交通、对外交往和中介服务的中心,具有很强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集聚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网络的集结点和中间枢纽,具有自身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吸引区域的各种商品要素和经济活动,实现强大的集聚功能;(2)强大的辐射功能:与集聚功能相对应,国家中心城市随着生产要素集聚发展,通过“涓滴效应”,向城市群及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能量输出,将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以及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传递辐射到其他地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3)强大的携领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在科技进步、区域创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头作用,会引起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仿效,全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最终携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4)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生产、金融、交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信息等城市职能优势突出,并通过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 (二) 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特征,参考有关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指标,根据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及特征,笔者认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国际性、实效性、延续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要体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特殊要求,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主题综合型方法确定为三个层次、四项内容、22个具体指标。 (1)经济实力。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现城市辐射力、集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主要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等。(2)基础设施功能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中心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主要特征。主要指标有: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及货邮吞吐量、海港国际航线、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运输量、公路铁路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轨道的线路、运营里程及交通客运量比重、互联网利用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3)文化科技创新功能。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软实力,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反映。主要指标包括:科技因素贡献率、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百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等。(4)国际化功能。这一类指标反映的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外贸依存度、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大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外国金融机构数量、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年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次数、外国使领馆数、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数等。 二、广州城市功能演变及比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仅仅将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继续做大,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使之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真正相匹配。目前,广州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城市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辐射功能、城市功能布局、社会事业辐射功能等方面。 ( 一 ) 广州在全国发展地位的演变及现状广州经历了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曾是世界五大名城之一,我国重要的对外商埠口岸,南方商贸中①心,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珠三角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进入新世纪,广州城市功能能级水平逐步提高,由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逐渐显现,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 1. 全国经济中心功能地位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2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 2.3倍,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人均GDP从1978年的907元增长到2008年的81233元,年均增长11.3%,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二。广州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也由1978年的1.2%增加到2008年的2.7%,人均GDP由占全国人均GDP的2.4倍增加到 3.6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78年的289.7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 4.56亿元,年均增长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1.9亿元,为1978年的4 5.6倍,年均增长13.6%。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