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简介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编制工作。2009年5月市政丵府提请市人大通过《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实施评价报告》,并按照法定程序上报省政丵府,省政丵府于8月报请国务院批准。2010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本)》初稿。5月组织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思路汇报会,征求了省、市各位领导、省内外专家、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1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西宁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审查会,并印发了部际联系会议纪要,原则同意西宁市开展《规划》局部修改工作。2011年3月中规院完成了西宁和海东补充现状调研和资料收集更新,增加了“十二五”规划、东部城市群规划等基础性内容。6月完成了规划初稿,多次征求区县和各相关部门意见。7月21日、22日分别召开了总规评审会和省级部门征求意见会。8月2日就规划编制成果向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专题汇报,研究确定了城市性质和规模等主要内容。8月23日,市政丵府第4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8月25、26日,第14届市人大常务委会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依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广泛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主要说明了西宁市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等城市概况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深刻分析了规划编制的背景,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率先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强省域和青藏高原的集聚能力,引导西宁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期限为2 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规划市域范围为:包括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中心城市:西宁市四区及湟中县的鲁沙尔、甘河滩、汉东、海子沟、多巴、拦隆口、李家山和大通县的景阳和长宁镇部分用地,总面积为1425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分析了西宁市的区位特征、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条件等城市综合发展条件和西宁市在国家、区域、省域、东部城市群等环境下的发展态势与新要求,提出了产业发展缺乏区域统筹、城市建设用地蔓延扩张、空间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对西宁城市发展综合条件的判断、结合区域发展态势和要求,规划通过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职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确定了西宁市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定位是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城市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全力推动西宁经济转型,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 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社会发展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社会人文领域的资源配置。到2015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西部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市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到2030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初步建立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社会发展领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资源与环境目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城乡空间集约紧凑发展;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提高城乡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规模。到2015年,在巩固现有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使西宁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争取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生态环境和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为东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丵府进一步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编制增加章节,在全面分析东部城市群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 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西宁与海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合理组织城镇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统筹和城镇分工协作,区域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总体发展策略指引下,实现“提升一核、构筑一圈、联动一带”的区域空间统筹发展,实现“圈层式产业聚集区和城市群城镇职能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统筹发展,围绕着铁路、快客、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规划实现区域交通设施统筹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能源、燃气等因素实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发展,通过构筑空港共建经济区、平安战略性物流节点等措施实现区域战略性空间节点统筹发展。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的近期及远期角度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同时提出了分阶段适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探索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区域管理协调机制等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

在对市域城乡发展特征和问题以及建设限制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强化核心集聚,提升城乡统筹核心驱动力、县城和重点镇双轮驱动,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等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 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按照市域城镇体系等级序列,分级配置,形成覆盖全市域的以西宁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主体、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四级配置的开放型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构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综合体系。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提升改造和对外高速公路线网,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优化西久公路、宁张公路、国道109等对外公路的布局,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协调布局平安物流园区、朝阳物流园区、多巴(双寨)物流园区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曹家堡机场成为青藏高原门户机场。

市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满足西宁市域发展需求外,引导市域交通供水、

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向东部城市群延伸,实现东部区域设施共享。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区域的竞争力。考虑为平安县城和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

济区提供部分生产和生活用水;加强区域750千伏电网网络建设,优化330千伏电网接线;开展涩宁兰管线、复线输气系统等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同时对资源

节约、保护和利用提出了目标和措施。

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环线旅游,建设青海省服务中心。并加强市域生态保护工作,强化对水源涵养区、山体景观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市绿地功能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管理,形成良好区域生态环境。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产业分工形成“核心提升、分工配套、基础产业”圈层式布局引导,发展近郊都市农业、远郊精品农业、山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加快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实现产业空间高效集约化发展;提升和强化现代服务业,完善各项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

市域新农村建设: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引导新农村新牧区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容村貌整治。

市域分区发展指引:将规划区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区、城乡协调发展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区四类不同区域。通过划定不同的发展区域,有选择的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第四部分为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规划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的总体要求,站在区域层面谋划城市发展,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城市职能定位研究,在全面分析、客观认识西宁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上版规划的城市性质、职能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西宁的城市性质为: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城市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带动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和谐的区域服务中心。二是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青藏高原物流中心。三是全国重要的夏季会议中心和高原旅游服务基地。四是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基地。五是集约低碳,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目前中心城市范围现状人口为129.86万,通过多种预测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根据西宁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校核,预测了未来西宁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在分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各类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对比分析,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历年变动情况和《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要求,确定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合理标准。在人口规模预测基础上,确定未来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在综合分析西宁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西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内生活、外生产”形式,以及围绕川道发展、蔓延式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由于传统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结构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结合城市用地、气象、交通、环境等发展要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城市未来的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同时根据各方向的综合条件以及外部区域要素,提出了各个川道主要发展职能,并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空间发展策略:为强化中心城市“极核”的功能和作用,规划在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

规划布局结构: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策略的指导下,提出了采用集约紧凑的带状组团式布局模式,构建“主城加三个外围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主城区包括中心片区、西部新城和东川开发区三个片区。外围三个专业组团包括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多巴甘河产业综合组团(由多巴综合片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组成),并且规划提出了各组团、各片区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在空间布局方面充分体现了专业化发展、分工协作的要求,通过构建城市主中心加市级专业中心的职能分工体系,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总体交通骨架、因地制宜构建城市产业空间,实现城市整体协调发展要求。同时通过保障城市安全,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多层次绿化网络,彰显高原城市特色。

建设用地平衡:结合现状用地情况,在分析、平衡用地总量和各类用地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了2030年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99.58平方公里,人均99.79平方米。并且根据国家规范和现状用地情况,适当下调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实现城市协调发展要求。

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针对现状公共设施发展存在的建设滞后、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通过合理组织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城市基本服务职能、分级配置设施,形成公共设施城市主中心、市级专业中心、片区级中心三级网络体系结构。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现状的11.58%提高到14.64%,并且通过行政办公、商业等用地有机整合和空间调整,以及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增加,将极大改善公共设施现状,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和住房发展规划:根据目前城市居住建设现状和供需平衡分析,主城区和外围组团分别采取不同的居住用地发展策略,实现主城区人口疏解、更新改造和外围组团完善发展、承接转移的格局,形成居住片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城市居住结构。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5930.5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9.65平方米。规划结合国家保障房建设目标和城市居住建设发展现状,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内容,通过合理确定各类保障房的比例,提出了未来各类用房的建设总量目标,并且规定了各个片区的保障性住房下限比例,实现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均衡布局。

中心城市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规划:改变现状工业用地分布和城市总体空间发展二元化的状况,为未来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推动城区不适宜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促进产业的合理配置。规划的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245.68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 6.23平方米,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26%,规划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川工业区、北川生物科技产业园、南川特色文化产业园、甘河循环经济工业园、西川工业区5个工业区中。规划仓储用地342.3公顷,人均用地1.71平方米。建设两个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分别是朝阳物流园区和多巴双寨物流园区。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西宁市的交通发展目标是以实现西宁交通“畅达、绿色、和谐”为方向,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公交都市,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协调的畅达运输网络。四条川谷交汇的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西宁市必须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和用地布局模式,以公交优先保障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转效率;以骨干客运系统引导城市扩张和都市区的形成;以枢纽布局协调城市功能组织。优先考虑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的规划布局,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相协调的道路系统,形成骨干路网支持下

的片区方格网道路布局模式。在城市的对外交通规划中,结合实际对轨道交通、公路、航空运输等进行规划,为西宁的旅游服务业和物流,提供更便捷和快速的服务平台。

中心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在城市绿地规划中,遵循因地制宜、以人

为本、合理均衡的原则进行。本次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51.54公顷,人均公共绿

地面积10.76平方米。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十字轴滨河绿化走廊,串连起山体绿化、生态绿地、各级城市公园和主要道路绿化。本

次规划调整公共绿地结构,结合老城区绿地比例低、分布不均衡问题,通过多类型、多层次、点线面、网圈偰相结合方式,加强老城区绿地建设,优化绿地构成比例

和结构,强化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绿地系统的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遵循体现自然、延续历史、凸显特色的原则。充分认识城市自然山水骨架,在规划中加以保护

和利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在景观规划中体现城市文脉和历史传承;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种景观要素凸显地方特色,并使中心城区形成“四山为屏、

三河为脉、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观结构,突出山水城市格局。

中心城市旧区更新:城市旧区建设时,按照合法性、和谐更新、可持续发

展和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以此达到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旧城区压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优

化居住环境;理清道路结构体系,优化交通设施,建设顺畅的公共交通体系的更新目标。合理疏散旧城区的居住人口,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

问题,提升旧城区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老城区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宜控制在43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顷。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对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做好西宁市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

中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应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声

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经济目标等6个目标。坚决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大气环境功能分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噪声环境功能分区。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能源结构的

角度和污染源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出重大污染源布局建议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内容包括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水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环卫设施等七个专项规划。

根据西宁市地形地势,将西宁市用水划分3个片区:中心片区、南川工业园区和甘河片区。其中,中心片区包括西宁市中心片区大部分地区和城南新区,主要由第七水厂供水;南川工业园区由改造的第三水厂加压后供水;甘河片区由西纳川水库供水。

根据污水处理厂布置情况和地形地势,将西宁城区分为5个排水分区:多巴综合片区为1

个排水分区,该区

污水排入新建多巴污水处理厂;主城区、东川开发区和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为1个排水分区,污水排入团结桥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第三污水处理厂;考虑到污水

量的增长,规划建设第四污水处理厂。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为1个排水分区,污水排入城南新区污水处理厂;塔尔寺旅游片区为独立排水分区,污水排入新建湟中

县城污水处理厂;甘河工业园区为独立排水分区,在甘河东区和西区分别建设污水厂,收集工业污水进行达标处理。

电网规划中,按照变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等条件,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建设变电所。到2030年西宁市区共拥有330千伏变电所12座,110千伏变电所53座,可以满足西宁市未来负荷发展的需求。

通信工程规划:2030年西宁将拥有覆盖广、通信质量高、兼有较高数据传输速率的移动通信网络,可靠性高、覆盖广、速率高、技术先进、信息内容丰富的固定通信网络。2030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65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5部。

供热工程规划:根据供热方式和热源配置,西宁中心城市建筑采暖供热分为三个区域。城市供热遵循“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筑采暖以天然气分布式供热为主,燃煤热电厂和集中供热为辅,灵活采用天然气、电力、太阳能、工业余热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供

热系统。到2030年,实现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占95%以上,普及热计量收费系统和建筑物节能设计及改造。

燃气工程规划:西宁市天然气供应主要依靠涩宁兰(复线)长输管线及其支线供应,气源主要来自涩北气田。建设

天然气多巴高压调压站、城北高压调压站、南川工业区高压调压站、五一路高压调压站、长宁高压调压站,扩建城东、城西门站,总储气能力达到1300万立方

米,提高城市天然气供应的应急保障能力。

环卫设施规划:市区生活垃圾由刘家沟、沈家沟、尹家沟等3个卫生填埋场集中处理。近期扩建沈家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增加库容约300万立方米,增加处理能力800吨/日。随着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减少,应适时开展备用场址的选址和建设。

中心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包括防洪工程规划、防震减灾规划、消防规划、人防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等五个方面。到规划期末,西宁市建成完善的城市工程设施抗灾设防和城市应急救灾体系;城市重大工程及生命线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全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

求,达到防御大灾的要求;具有完善的城市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具有充分有效的避难疏散设施;保障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反应渠道畅通;使市民具有良好的防

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意识。

中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规划遵循协同发展、体现综合效益、综合开发与分层开发以及可实施的原则,以轨道交通为基础,以城市公共中心为重点进行空间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及发展原则,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分为储备区、慎建区、重点开发地区和其余一般地区。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西宁市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城市布局结构相协调,与西宁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建设功能齐全、安全方便、环境优美的地下空间系统,包括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系统、地下人防系统等。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城市防灾项目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3 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王志涛苏经宇 【摘要】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规划定位、编制原则与编制流程,并针对总体规划纲要和规划编制两个阶段,从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防灾目标制定、区域防灾协调发展、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及避难场所等方面分别给出了规划内容与对策建议,期望为今后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防灾;总体规划;防灾对策 1.引言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行,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暴雨、泥石流、低温冻雨等灾害更是频发。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1993至20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比例2.2%,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可以看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60%[3]。在保障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城镇防灾水平应作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灾害风险角度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其面临的灾害风险也越高,经济愈发达地区,愈易于形成大灾和巨灾[4,5]。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同步提升城镇防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良镛院士认为: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6]。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开展综合防灾规划,将城市防灾目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需达到的目标之一,强调生命优先,安全优先,强化综合防灾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

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哈尔滨市哈西区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姓名: ## ## 学号: 20100020####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 指导老师: ###### 教授

目录 1.总说明 (2) 1.1 哈尔滨市哈西区的定位 (2) 1.2 哈西区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 (4) 1.3 哈西区地下空间规划总体构想 (5) 1.4 哈西区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分析 (6) 1.5 哈西区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析 (7) 1.6 哈西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 (8) 2.地下交通规划 (9) 2.1 地下交通规划基本原则 (9) 2.2 地铁 (10) 2.3 地下公路交通 (11) 2.4地下停车系统 (12) 2.5地下步行系统 (12) 3.重要节点地区规划 (13)

1.总说明 1.1 哈尔滨市哈西区的定位 哈尔滨别称“东方莫斯科”、“东方巴黎”,中国 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东北规模第一大城市,户籍 总人口1200万,中国特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副省级城市,黑龙江省省会,哈大齐经济区的核心 城市,远东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 四大冰雪城市,国家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国务 院颁布十大城市之一,国家门户城市。哈尔滨市是 北部经济、政治、贸易、科技文化事业的中心城市, 在黑龙江省处于龙头和窗口地位。这样一座特大城 市的发展,必然对城市的用地规模和空间容量提出不断扩大的需求。地下空间是潜力巨大的城市后备空间资源,有序、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科学、有效地拓展城市空间和改善地面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哈西区主要指哈尔滨西站地区,建后的哈西新区将成为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新技术产业、运动休闲产业、商贸业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新建的哈尔滨西客站是新建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作为哈尔滨市两个重要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汇集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社会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西宁市城东区中考语文试卷

西宁市城东区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34分) 1. (12分) (2019八下·湖南开学考)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2)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________。 (3)中原乱,________,几时收? (4)争渡,争渡,________。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赤壁》中运用议论手法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渔家傲》一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志奠定了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4分) (2017七上·肇庆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直接抒发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 (2分)(2018·烟台) 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 .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 . 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这句话有语病。 D . 这篇文章,语言艰湿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划线成语运用准确。 4. (9分)(2018·烟台)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霍金21岁罹患根肌肉要缩性侧索硬化症,不久使被禁锢在轮椅上,有医生预言他顶多只能活两年。霍金却以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 【摘要】结合《上海市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结构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简要介绍了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背景,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分类介绍了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能源通廊与地下物流规划,以及民防工程、应急防灾与环境规划,并阐述了地下空间远景规划和近期建设与实施对策。 1 引言 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部,面积293.7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81万,随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区域正以“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为主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由单一功能的近郊工业区向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生活、生产协调发展现代化滨江新城转型,正成为上海北部的新型城区。据近期宝山区人口综合管理数据库公布数据,宝山区人口达125万,至2020年居住人口将达到150万 ,城市化水平可达98.7%,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232平方公里。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延伸和拓展,人口及社会车辆的增加、市政设施负荷的压力,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善,科学规划开发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其在整合交通设施,净化地面环境、扩充城市容量上的独特优势及对区域总体规划的主题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由上海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院、宝山区民防办和区规划局开展的《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业经两年多时间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测算控制、规范布局、深化完善,反复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进行协调调整,完成了《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并经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领衔,解放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民防办、市规划局、市规划院、市交通规划所等专家和相关部门评审一致通过,认为该规划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内容丰富,原则明确,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9150588.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c39150588.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9150588.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9150588.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2019年青海西宁城东区小学学区划分明细

2019年青海西宁城东区小学学区划分明细 1、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学区 东关大街:路南单号 下南关街:路北双号 中南关街:路北双号; 中南关街:路南单号(女生) 胜利巷 2、西宁市国际村小学学区 下南关街:路南单号 南小街(连9-大号) 清真巷 夏都大街(单号193-223号,双号186-222号) 南庄子、乐都路、山陕台、国际村 昆仑中路:路北10-18号 3、西宁市富强巷回族小学学区 富强巷、友谊村 共和南路 建新巷:路东单号(全部) 建国南路(大众街与建国路十字交汇处以南) 4、西宁市园山回族小学学区 园山路、康南路

凤凰山路、垃圾场路 湟中路100号至大号 德令哈路88号 磨尔园 昆仑中路:路南单号1-19号 昆仑东路199号 昆仑东路289号 昆仑东路291号 南山路 南山东路(湟中路交汇处以西) 西宁市康南小学学区 塔尔山村、泉景路、东新路 金汇路30号至大号 南山东路(湟中路交汇处以东) 民和路(31号至大号) 昆仑东路:路北50-78号 昆仑东路:路南45-99号 5、西宁市长青小学学区 德令哈路:路西双号(88号除外) 大众街:路南单号(全部)、双号2-222号(74、86号除外)昆仑中路:路北2-8号 树林巷、团结村 纺织街(巷)、玉带桥(巷) 丹霞路

6、西宁市杨家庄小学学区 德令哈路:路东单号(全部) 八一西路:路南单号(全部) 果洛路(连8-大号) 康西 泰宁花园 新民村、先进村、西北园村 康宁巷、康乐新村 7、西宁市八一路小学学区 八一中路 曹一路、曹二路、曹三路、曹四路、曹五路、曹六路曹家寨新村、曹家寨、拥军巷 果洛路(连1-7号) 康东 8、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小学部学区 昆仑东路:路北80-178号(含10、26号) 昆仑东路:路南101至大号(199、289、291除外)昆仑东路路北180至大号 博文路、博雅路 湟中路1-99号 9、西宁市十里铺小学学区 沪宁路、开元路 金穗路、金桥路、新颜路

(完整版)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一.绪论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 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 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 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 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 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 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 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 地 (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落到实处,切合实际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 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步骤如下: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 (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 (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 (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主, 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西宁在冬季的静风频率高达64%(1998年)。大气污染问题是西宁市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规”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了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 在本轮规划前,西宁市仅辖大通一县,出于明确区域城镇职能,提升西宁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总规”建议将平安、互助作为西宁附属县整体考虑。 依据市域城镇分布特征,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 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 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 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 灾害分类: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②人为灾害: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①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 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 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 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 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 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 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 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 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 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 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 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 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 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重大危险源:分为牛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牛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 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 合防灾规划。 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