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小论文2000字

浅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小论文2000字
浅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小论文2000字

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简单的说,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银行自己决定。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交易利率。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如今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和重点,其中,利率市场化不仅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对利率实行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抑,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吸储能力被削弱,造成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条件下,资金分配会形成固化,小微企业融资投资困难重重,更加得不到充分发展。二战之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力图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来推动经济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通货膨胀严重,经济陷入滞胀,因此开始放弃过多干预,由此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条款,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到1994年全部放开。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使得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充分发挥,消除了金融抑制,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简单地放开利率上限,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完善市场主体、深化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改革、强化市场主体行为约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紧接着,为适应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需要,2013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放开贷款利率,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对于我国利率体系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利率即存款利率的放开也给出了时间表。

这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推进,将对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从短期来看,此次改革总体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较轻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更多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将促进贷款价格的差异化,引导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将会压缩银行利差空间。另外,改革的推进,对银行内部成本管理、价格管理、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着商业银行加快自身改革和转型的步伐。从中长期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

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转向更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因此,面对利率市场化,银行应对的核心,一是要提升定价能力,二是要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三是须加强金融创新能力。

同样地,对于企业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存在困的小微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放开无疑是利好的。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可以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银行充分竞争,使得小微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这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另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银行竞争压力加大,为获得更多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或者推出一些高息理财产品,这样市民在银行存款就会获得更高利息,但银行的存款成本会增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步入正轨,但是仍然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在过程中摸索试探,同时借鉴他国的改革经验。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将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和中央银行监管调控结合起来,从两个方面同时加大改革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金融行业进行适度竞争,尤其要利用好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实现配置优化。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具体包括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工具和手段、加强监管协调、培育货币调控的价格型工具等。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成熟的基础上,推进汇率市场化,并进而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使国际资本的流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所用,使其波动能被汇率、利率波动较好的对冲。考虑到汇率制度对国内利率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提高汇率弹性,以减轻国际跨境资金流动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