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兼析“告别革命”论

吴爱萍

摘 要: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历史道路选择上的分歧焦点所在。近代中国为何会发生从改良到革命的演变?这是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改良和革命二者的关系,论证了近代中国从改良走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告别革命”论中的错误论调予以了批判。

关键词:改良; 革命; 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

作者简介:吴爱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2617)

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历史道路选择上的分歧焦点所在,翻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画卷,就会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是一曲多重变奏的交响曲,其主题是围绕政治核心而展开的。戊戌变法、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等一连串的政治变迁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主旋律”。①然而,在对近代中国历史道路的早期探索中,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未能提交满意的答卷,最终在辛亥革命的炮火声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摧毁,从而使近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是,与肯定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迥然不同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却出现了一股推崇改良、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思潮,这种思潮把改良和革命对立起来,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因而鼓吹要“告别革命”。那么,革命究竟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还是狂热激进的产物?近代中国为何会发生从改良到革命的演进?这是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国发展道路问题时需要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重点问题。对此,笔者拟从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予以辨证的阐述和具体的分析,以说明相关的历史情况。

一、关于改良与革命的理论思考

从改良到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正确认识这一点,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廓清“改良”与“革命”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改良”与“革命”的概念辨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改良”一词意即改善,是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之更适合要求。②改良是一种以渐进的形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的发展路径。与之相区别的是,革命是一种能够引起社会迅速变化的发展路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革命”一词被解释为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

①②

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编,第402页。

2008年增1期(第23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S12008(Vol.23)

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①实际上,“‘革命’一词,在中国来源甚古。所谓‘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商汤伐桀,革夏桀之命;周武伐纣,革商纣之命,皆因革命而取得政权。是以‘革命’乃革命者变更政权、取得政权之谓也”。②对于“革命”的涵义,列宁也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做出过更加精准的解释,他指出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③

追根溯源,改良与革命之所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历史发展路径,实际上源于对近代欧洲18世纪两种理性主义的法律思维的不同理解,④“一是从帕思卡到笛卡儿的法国本土先验理性,一是从培根到洛克的英国经验理性。前者距宗教近,离世俗远,反映出未经宗教改革洗礼的国家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后者距宗教远,离世俗近,反映出经历清教革命后的国家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前者的口号是‘我思故我在’、‘怀疑一切’,是一种内视、演绎、否定性理性;后者的口号是‘知识就是力量’,是一种外视、归纳、肯定的理性”,⑤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理性主义思维的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革命和改良。

(二)改良与革命的关系考察

从改良与革命的关系上看,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相反,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是同源而又同归的,它们都主张变革现存的政治制度模式,都能起到变革社会的作用,只是在通过何种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上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在历史道路的选择上主张采取激进的手段,后者则主张采取渐进的手段。

具体言之,革命虽是一种相对激进的发展路径,但革命并不排斥改良,因为就社会转型来说,它包含了多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过程,其中既会有质变的飞跃,也会有量变的积聚过程;既会有整体的变化,也有局部的变化;既会有急剧的变化,又有缓慢的变化。由此可见,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改良与革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二者均有其意义所在。这也正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所言,有些时候“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⑥同样,马克思主义虽然主张革命,但也不是一般地反对改良,而是把改良看作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⑦

作为变革社会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改良与革命的发展路径孰优孰劣,也不能抽象论定。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还取决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矛盾的发展。一言以蔽之,要服从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变革社会总目标的最终确立。也就是说,“在某一国家的近代化变革中,究竟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也就是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⑧比如说,“革命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在任何类型的社会中或在其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上都可以发生的。它不属于一个普遍的范畴,而只是一种有限历史现象。它不可能发生在社会和经济发达水平很低的高度传统化的社会里。它也不可能发生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里……它最可能发生在曾经经历过某些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政治现代化和政治进程又已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化进程的社

吴爱萍: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兼析“告别革命”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编,第424页。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16页。

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5页。

《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3页。

《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3页。

龚书铎:《中国近代的革命和改良》,载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06.10。

会里。”①

我们知道,社会发展的点滴进步,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在历史发展路径的选择上,理性的态度当然是使代价尽可能地限制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按照这一标准,改良无疑是一种代价最小、最有利的变革方式,因为它可能会将社会的纷争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改良只能引起社会某些因素的量变,当通过改良不能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尤其是当实践已初步证明改良之路行不通时,并且又已经具备了革命的条件,我们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这时革命无疑就是变革社会的最佳路径选择,因为它可以迅速地改变政治权力的格局分布,为建立新制度扫除障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改良、抵制和反对革命,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当然,这一意义上的革命只是实现民主的一段必由之路而非充分条件。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却坚持革命、反对改良,也是不可取的。

关于这一点,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路径的选择可为我们确立一个基本的参照框架。

在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历程中,英国、日本被认为是通过改良变革社会、建立新制度的典范,法国、美国则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推动历史变革的典型。作为近代西方通过改良的方式实现宪政的楷模,17世纪的英国是“在经历传统与变革的巨大冲突之后,以演化与渐进的方式成功地从中世纪政治制度转变到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度,避免了激进与革命的社会变革,率先步入近代社会”。②法国则是近代西方国家通过激进革命的方式实现政治变革的代表。无论是英国式的改良路径,还是法国式、美国式的革命路径,都是依照自身的国情所做出的选择。

二、近代中国从改良走向革命

的历史必然性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中,选择改良还是革命,也曾困绕着当时的志士仁人。

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来看,改良的主张曾经在19世纪末处于主流的地位,1898年的百日维新就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它“是在现存体制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相对充足的条件下,运用这种传统权威合法性自上而下地大规模进行体制创新的变革运动,但维新变法仅存在了短短百日时间即遭夭折,维新派既不能实践已经提出的君宪主张,又无力抗拒顽固派的横暴摧残,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以失败告终”。③我们知道,百日维新的改革是非常不彻底的,但即使是这样,它仍旧难逃被镇压的厄运。由此,“戊戌的历史经验证明:改良主义既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彻底改变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如果说19世纪末,中国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运动还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宪法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人们的民主意识,那么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改良主义越来越成为逆历史潮流的政治路线,改良主义者或者在阶级斗争的大浪冲击下,抛弃改良走向民主革命,或者坚持改良走向保皇,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④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改良也就必然会逐渐失去其原本强大的号召力,并在之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②③④(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42页。钟群:《比较宪政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展中退出了主流的地位,这时,改良让位于革命就成为时事发展的必然逻辑。

实际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主张以武装革命推翻满清政府,他也是在改良的动议被拒之后,才走上革命之途的。

孙中山最初通过王韬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主张实行洋务新政的一派封建官僚身上,希望能通过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良来改革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他曾经说过,“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①这在孙中山长达近万字的《上李鸿章书》中有清晰的流露。孙中山在书中描绘了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建设宏图,指出只有“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②才是“治国之大本”,并提出了“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唯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③的改良主张。

然而事与愿违,孙中山试图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变革社会的愿望未能实现,上书的失败加上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有了新的思考:“顾中日战事既息,和议告成,而朝廷即悍然下诏,不特对于上书请愿之人加以谴责,且谓此等陈请变法之条陈,以后概不得擅上云云。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徐图所以倾覆而变更之者。”④于是,孙中山在1894年到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开始武装反清。“至革命派之缘

起,虽无由追溯,而其大致要由不慊于满清之行事。近中日一战,而此派遂崭然露其头角。孙逸仙博士辈之初意,原欲以和平之手段要求立宪政体之创行而已,迨至和平无效,始不得不出于强力。”⑤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因此当时“实为革命进行最艰难困苦之时代也”。⑥

1900年庚子事变后民族危机的深化及对“清廷屡下变法维新之诏矣,然审其言行,有符合者否?无有也”⑦的清醒认识,更加坚定了孙中山对革命的选择。

在1905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大论战中,孙中山明确指出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因为就社会变革而言,“在君主方面,每多不肯轻易自动改革,必须经全国人民之无数次上书请愿,甚至示威暴动,牺牲无数生命后,始允行之。在日本如此。在我国前清亦如此。所谓九年筹备立宪,在清廷以为和缓革命之具,意谓仿日本成例耳”。⑧“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⑨针对改良派反对革命的言论,孙中山则指出,革命必然是“破”和“立”的统一,革命无疑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它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革命之有破坏,与革命之有建设,固相因而至,相辅而行者也”,“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 λυ如果不破坏旧的政权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就不可能建设新的政权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旧制度的铲除,有时只有通过流血斗争才能达到。“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

吴爱萍: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兼析“告别革命”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λυ《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252页。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页。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页。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4页。

孙文自述、甘作霖译:《伦敦被难记》,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233页。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211页。

张知本著,殷啸虎,李莉勘校:《宪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76页。《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217页。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205-207页。

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①这段话也折射出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发展路径选择上的心路历程。

由此可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是在体制内改革无望的情势下,顺应时代潮流,从改良走向革命,最终选择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从而实现了传统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也恰恰印证了革命并非狂热激进的产物,而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三、结 语

通过上述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从改良到革命的演进是近代中国历史道路选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也清楚地揭示出“告别革命论”者鼓吹改良、反对革命这一论断的错误。值得注意的是,“告别革命”论本身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告别革命”论者的诸多主张呈现出自相矛盾之处。在基本概念的界定上,《告别革命》一书的作者曾经给“革命”一词下过如此的定义,即革命“是指以群众暴力等激烈方式推翻现有制度和现有权威的激烈行动”。②然而,“告别革命”论者同时又指出这里的“革命”不包括反对侵略的所谓“民族革命”。这里显然是存有歧义的;还有如,“告别革命”论者一方面指出,“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③但是话音未落,“告别革命”论者又接着发表了“革命就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④以及“革命是一种最激进的办法”⑤的定性言论;再有如《告别革命》一书的作者在对20世纪近代中国在历史道路上做出的革命选择就有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在《告别革命》一书中,作者断然否定了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业绩,但在其另一部著作《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作者却又热烈地赞颂了孙中山的革命壮举。

其次,从“告别革命”论思潮的立论基础看,其反对革命的结论是建立在“如果”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这显然是不严谨的。“告别革命”论者指出,“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从这一假设的基础出发,他们得出了“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结论”。⑥理由是“保留一顶王冠然后再制度上加以改革,可以避免暴力革命,可以避免使社会陷入致命的混乱,可以减少许多痛苦和灾难”。⑦因此,他们认为清王朝虽然已经腐朽,但这个形式的存在有很大意义。但事实上,近代中国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使统治阶级已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也无法再生活下去了,除了革命,别无其他选择。因为“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⑧

最后,从“告别革命”论者的主张来看,他们提出的观点并无新意,其鼓吹改良、反对革命的观点与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如出一辙,只是“告别革命”论的矛头所指并不仅仅是辛亥革命,而是以评价辛亥革命来立论,目的却在于反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革命,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因此,“告别革命”论者所宣扬的某些观点,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思黄:《中国革命史论》,《民报》第1号,第53页。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4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66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68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74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129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67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63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吴爱萍: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兼析“告别革命”论

R evolu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Modern China

———Analyses F are w ell to R evolution

WU Ai2ping

(S chool of H um anities an d S oci al S ciences,B ei j i ng I nstit ute of Pet rol2Chemical Technolog y,

B ei j i ng102617,Chi na)

Abstract:Reform or revolution is t he bif urcation focus in choosing history pat h in modern China. Why has modern China undergone t he evolvement f ro m reform to revolution?This is t he key question we must clarify in t he teaching course of Compendium of Modern/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This article t heoretically discusses t he relation between reform and revolution and demonstrates t 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 he t ransition f 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The article also analyses and criticizes t he wrong ideology of“farewell to revolution”.

K ey Words:reform;revolution;history in modern China;Farewell To Revolution

试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包含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和国体政体等问题。(1)关于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的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2)在革命的性质问题上,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3)在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上,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只能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4)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国家构成和政权组织,毛泽东认为它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走出的这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基础。(一)历史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了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由此,提出了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要求。 2、在武装斗争总方针的指导下,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开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上百次武装起义。为革命道路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这是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地武装起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3、在挫折和教训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率先开始了从国情出发寻找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原定占领长沙计划受挫后,毛泽东及时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城市计划,把革命力量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于是,他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探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宣告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 这条道路的总概念,可以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通过对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的透彻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在于: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内部长期不统一。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革命统治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是红色割据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客观条件。 第二,在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区,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具备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激化,使中国革命的形势不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必然要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第四,有一支相当实力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实现红色割据的武装保证。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摘要: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关键词;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探索。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推翻军阀统治,打倒帝国主义,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行为吓倒,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 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建立了许多工农红军部队,创建了多个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各个方面军曾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

什么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何理解

《什么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何理解》内容如下:10服设2班谭德林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xx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答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C 3.A 4.A 5.C 6.D 7.C 8.C 9.A 10.A 11.C 12.D 13.A 14.B 15.B 16. A 17.D 18.B 19.D 20.A 21.D 22.D 23.C 24.B 25.B 26.A 27.A 28.D 29.A 30.C 31.D 32 .B 33.B 3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D 3.ABC 4.ACD 5.ABC 6.ABCD 7.BCD 8.ABD 9.ABCD 10.AD 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 16. ABC 17.ACD 18.BC 19.ABCD 三、简答题 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 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开始就面临着组织武装斗争的任务。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有: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浓厚的阶级基础。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 第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目录 前言 1 开端 2 启蒙 2.1 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 2.2 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 3 各领风骚 3.1 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 3.2 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 3.3 香港(粤语片1950-1970年)——香江实记 3.4 香港(国语片1950-1970年)——歌舞升平 4 更上层楼 4.1 大陆(1977-1995年)——开放的风采 4.2 台湾(1976-1995年)——悲情风格 4.3 香港(1971-1995年)——电影王国 5 大中华市场 5.1 香港(1996~2000年)——风浪冲击 5.2 台湾(1996~2000)——消失映画 5.3 大陆(1996~2000)——中国特色 6 华语片潮流 7 澳门

前言 中国电影是指用以汉语为主要语言以及大多由中国人制作的电影,而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一个分支,也是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华语电影开始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人随后在上海与香港拍摄了更多华语电影;随20世纪华人社会的变动,华语电影现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渐次形成各自的系统。随著国际及两岸三地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华语电影也在不断地融合、互补、发展之中。 而为了表扬大中华的电影工作者,两岸三地每年都举办多個电影颁奖典礼,其中:大陆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被视为华人电影界的三大最高荣誉。 从文化角度来讲,大中华区的电影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由于三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模式缔造岀风格各异的电影思维方式,也形成不一样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念。历经沧桑,随着“大中华圈”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不断改进,不断升华,继续为各阶层的华语电影文化爱好者带来惊喜。 1.开端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进入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了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当年刚好适逢京剧老生谭鑫培60寿辰,于是任庆泰就为其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而老生谭鑫培就是第一位中国的电影演员。)这部《定军山》从来没有见过有相应的电影拷贝现世,只是通过当时照相馆的伙计口述形成模糊的历史,就连存世的唯一一帧照片也来源不明。目前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公认为华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可是电影的具体细节却沒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研究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试述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创的历史过程、主要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试述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创的历史过程、主要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一)历史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了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由此,提出了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要求。 2、在武装斗争总方针的指导下,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开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上百次武装起义。为革命道路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这是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地武装起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3、在挫折和教训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率先开始了从国情出发寻找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原定占领长沙计划受挫后,毛泽东及时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城市计划,把革命力量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于是,他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探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宣告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 这条道路的总概念,可以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通过对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的透彻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在于: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内部长期不统一。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革命统治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是红色割据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客观条件。 第二,在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区,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具备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激化,使中国革命的形势不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必然要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第四,有一支相当实力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实现红色割据的武装保证。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性,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条件。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三大要素,坚持三者的必要性则在于: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政治异常黑暗,中国革命的敌人以绝对暴力维持着其反动统治,要推翻其统治,革命的形式不可能是和平的,也根本没有合法斗争的道路可走。因此,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及其当代启示 1.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提醒了中国反动开展的纪律,指点中国反动获得了最初的成功。毛泽东指出:不管做什么事变,不明白那件事的情况,它的性子,它和它以外的事变的联系关系,就不晓得那件事的纪律,就不晓得怎样去做,就不克不及做好那件事。中国反动有其本身特别的开展纪律,这种特别的开展纪律本源于中国共同的国情,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正是树立在对中国国情精确的掌握和看法的根底上。 2.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丰厚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反动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度的人民反动妥协提供了紧张经历。暴力反动是社会反动的根本方式,马克思主义以为,无产阶层反动的中央义务和最高方式是武装攫取政权。但是,列国的详细状况差别,分开本人国度的实践谈马克思主义,没故意义,列国用什么方法到达目标,该当由各个国度的工人阶层本人选择决议。马克思已经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需攫取政权,以便树立一个新的休息构造;……但是,我们历来没有断言,为了到达这一目标,四处都应该接纳异样的手腕。我们晓得,必需思索到列国的制度、习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定,有些国度,像美国、英国,……工人能够用战争手腕到达本人的目标[6]。”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准绳与中国的详细实践相联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眼前的一项艰难而紧急的义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地承受了这一应战,而且作出了准确的判别。 3.乡村解围都会反动路途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广泛原理与中国反动详细实践相联合的光芒模范,是毛泽东头脑构成的紧张标记。毛泽东说:“不研讨中国的特点,而去搬本国的工具,就不克不及处理中国的成绩。”“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办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发明出一些新的工具。只要普通的实际,不必于中国的实践,打不得朋友。但假如把实际用到实践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办法来处理中国成绩,发明些新的工具,如许就用得了[3]。”毛泽东头脑的构成和开展进程,便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联合的进程,便是中国反动不时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进程。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的开拓,完成了中国反动由都会向墟落的汗青性变化,保管和开展了反动力气。 4.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对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实际起到了启示作用。毛泽东指出:“任何本国的经历,只能作参考,不克不及看成教条。肯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真理和本国的详细状况这两个方面联合起来[7]。”1982年9月邓小平说:“我们的古代化建立,必需从中国的实践动身。无论反动照旧建立,都要留意学习和自创本国经历。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历、别国形式,历来不克不及失掉乐成。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真理同我国的详细实践联合起来,走本人的路,建立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这便是我们总结临时汗青经历得出的根本结论[8]。”1984年10月,邓小平又一次夸大指出:“中国反动的乐成,是毛泽东同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联合,走本人的路。六年来,中国乡村便是依据如许的准绳,获得乐成的。近来经过的以都会为重点的变革的决议,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联合,走本人的路。这是我们吃了甜头总结出来的经历[8]。” 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层反动家、战略家和实际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束缚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次要创造者和向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夫家庭。辛亥反动迸发后在叛逆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修业。结业前夜和蔡和森等构造反动集团新民学会。五四活动前后打仗和承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立共产主义构造。 1921年7月,列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天下代表大会,前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布告,向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代之中国,因为清政府当局的软弱无能,使得中国遭受了西方近百年的凌辱,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走到了国将不国,家将不家的地步。部分有识之士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救国存亡的道路。 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器物”层面到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提出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层面,依旧是没有改变中国遭受列强压榨的局面。再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试图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成立一个民族独立、人民富强的民主国家。但是结局是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也成立了以南京临时政府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可是却没有改变中国当时的局面,中国依旧是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压榨;依旧是军阀割据,互相混战;依旧是民不聊生,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依旧是复辟势力时时抬头,企图恢复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人们依旧是在不断地探索,于茫茫世界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何方?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生的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的任务光荣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从此中国革命由这一新兴的阶级领导的党来领导,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中国革命的道路依旧是一片崎岖,前途依旧是一片迷茫。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大联合,实现了第一次的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大革命最终在国内反动势力的干扰下归于失败,使得中国革命再一次陷入了失败的阴霾。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血腥屠杀,激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反对。于1927年举行了南昌起义!在共产国际及俄国革命成功的思

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专题理论线索 本章主要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掌握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本章,学生应掌握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熟悉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专题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本专题以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找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政权作坚决的斗争。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大批共产党员被捕、被杀。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为了复兴中国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但到底应该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提供给我们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三大起义也都以攻取城市为中心。但都失败了。到底何去何从,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在会攻长沙失败后,他总结经验教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电影史发展历程

电影史发展历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1895年12月28日,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

论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尽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与道路理论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型。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性质没有改变。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民党统治集团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怎样继续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先警醒,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决定了三件大事: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集中央会议。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必须依靠农民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会议还提出改编革命队伍的任务。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 大革命的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党对掌握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失败后,起义部队南下,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理解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影史纲要(近代)

1897年5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在上海礼查饭店进行。 雷玛斯建立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控制半个中国放映网的大型企业一一?雷玛斯游艺公司。初创期中国电影(1905-1922年) 早期中国电彫(1922-1930年) 发展期中国电影(1930-1937年) 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年) 高峰期中国电影(1945-1949年) 一、初创期 1.1905年,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认左的起始原点一一《左军山》 (任庆泰) 2.丰泰现象一一1905年北京,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丰泰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所拍摄 的一系列,以京剧名角、名戏为主题的影片,包括《左军山》、《艳阳楼》、《白水滩》等。 3.民族影业的生成,中心由北京转为上海,经历了“贴附”带“附设”两个阶段。 4.1909年,中国(上海)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一一亚细亚公司成立。 5.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新民公司拍摄)。 6.“形制”是指影片的本数,四本以下为短故事片,四本以上为长故事片。 7.张石川、管海11金创立幻仙彫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为电影: 《黑籍冤魂》中已经有了实景、景别、剪辑意识的体现。 &新民公司:上海,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建,《难夫难妻》:华美公司:香港,黎北海、黎民伟、本杰明?布拉斯基组建,《庄子试妻》。 (“黎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 新民和华美为中国制片业迈出的第一步,形制均为贴附于外资运作的企业。幻仙公司同样也是贴附性企业. 9?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形制已经是附设性机构,区别于新民、华美、幻仙之处在于,已是民族真正的、有一定规模的自资企业。代表作:京剧艺术片《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中的《阎瑞生》《红粉骷髅》,长故事片《荒山得金》《莲花落》。代表人:任彭年、陈春生、廖思寿、杨小仲。 10.1926年,商务活动电影部脱离附设性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二、早期中国电影 1.早期中国电影是民族影业最具活力的自主发展阶段。 2.“体现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大繁荣”,标志: 1)制片公司的出现; 2)影片数疑增加,短片向长片转化: 3)行业开始形成并走向细分; 4)美学风格开始形成; 5)原初类型开始岀现(古装片、武侠片、武侠神怪片)。 3.早期影业格局"三大四小”一一制片业形成了以明星、大中华百合(1925合并)、天一为首,长 城、神州、上海影戏、民新为辅的格局(此格局为自由市场性质的)。同时电影业完成短故事片到长故事片的转化。 4.明星影片公司:1921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洪深: 代表作《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玉梨魂》《空谷兰》;以“家庭人伦苦 情”见长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邵醉翁、高梨痕; 代表作:《忠孝节义》《女侠李飞飞》《立地成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