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面神经解剖

(完整版)面神经解剖
(完整版)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

发表者:王耀文6361人已访问收藏

面神经(图16-22)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向前进入腮腺,面神经在腮腺内交织组成腮腺丛,自腮腺边缘呈辐射样发出5条分支,支配面部表情肌。根据解剖部位由上而下,依次有以下分支。

(一)颞支

常为2支,经下颌骨髁状突的浅面或前缘,从腮腺上缘外出至SMAS下,越过颧弓后段的浅面行向前上,分布于额肌与眼轮匝肌。该支受损引起同侧额纹消失。

(二)颟支

多为2~3支,在耳屏前3.0cm左右,经腮腺上缘和前缘穿出,上部分支较细,越过颧骨分布于上、下睑的眼轮匝肌;其下支较粗,循颧弓下方及面横动脉之下平行向前,分布于颧肌及上唇方肌深面。颧支损伤可造成睑裂闭合不全。

(三)颊支

常为3~5支。距耳垂沟约5.o~5.5cm,自腮腺前缘穿出,位于嚼肌筋膜的深面,与腮腺导管平行向口角。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者为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恒定,其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间切迹与鼻翼下缘连线的上方;位于腮腺导管下方者为下颊支,在口角平面或稍上方向前走行。因此,腮腺导管可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重要标志(如图中的7为腮腺导管,在7的上、下各有一个3为面神经颊支)。颊支分布于颊肌、口轮匝肌、笑肌、上唇方肌等。上、下颊支在行程中常相互吻合成网,如术中不慎将部分颊支损伤,其他分支有一定代偿作用。

(四)下领缘支

下颌缘支出腮腺后,在咬肌筋膜深面沿下颌缘走行,在咬肌前缘横跨面动脉向前进入下唇诸肌。因此,游离咬肌表面的SMAS时,只要紧贴颈阔肌深面分离,不破坏咬肌筋膜,不会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到了咬肌前缘,应终止操作。如果手术损伤了下颌缘支,会引起下唇诸肌瘫痪,出现口角歪斜。

(一)面神经的组成及其走行方向

面神经由两根组成,于脑桥下缘出脑,两根神经之中较大者为运动根,小者为感觉根,两根经过内耳道时合并。在颞骨岩部,面神经居于弯曲的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管起于内耳道的底部,开口于茎乳孔。

面神经主干是指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分叉处的一段。成人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后,其行程为向外和稍向前下,与茎突的关系是趋向茎突之稍后外方,即位于二腹肌后腹上缘之上。在成人,面神经干相当于乳突前缘中心的高度;在儿童,由于乳突尚未发育完全,面神经干并不位于乳突前缘中点,多位于乳突尖部的高度。

当面神经主干在乳突根部露出时,一般位置较深。在成年人,面神经主干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在1.8—4.1cm之间,大多数在2—3cm左右。

耳后动脉与面神经主干的关系密切,耳后动脉多位于面神经主干的浅面,且稍靠下方。耳后动脉与面神经主干的粗细相仿,在解剖面神经主干时应细心加以区别,面神经主干的直径大约为2—2.5cm。

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后,立即从腮腺的深后缘进入腮腺,在腮腺内走行1—1.5cm即分为两个总支,即上方的颞面支和下方的颌面支。颞面支比颌面支粗1—2倍。主干分叉点离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大约在1.2—2.3cm之间,分叉点离下颌角尖所引水平线之间的垂直

距离为1.9—5.0cm,大多数在2.1—3.5 cm之间;离下颌支后缘的距离为0.5—1.7cm,大多数为0.5一1.0cm

(二)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

从临床的观点看,面神经穿过腮腺,并将腮腺分为深浅两叶,即位于面神经浅面者为浅叶,位于面神经深面者为深叶。由于浅叶较厚大,深叶较薄小,因此面神经在腮腺内系位于腮腺之深部。在正常的腮腺内,由于面神经外面有神经膜,所以其与腮腺组织并不粘连,且容易分离;但在有病理性改变时,则有可能发生粘连。

(三)面神经的分支

面神经离开茎乳孔后即分出耳后支,此支先行于腮腺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后行于乳突和外耳道之间。此支支配耳后肌和耳上肌,面神经干到茎突时分支支配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

面神经在腮腺内分成两总支后,又由两个总支分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面神经多分为二叉,称为二叉型,但有时不是二叉,而依次分为三叉、四叉、五叉型。由于主干的分叉多有变化,因此每个人的分支也不完全相同。面神经的分支先行于腮腺内,然后即离开腮腺在腮腺的边缘覆被下出现。虽然将面神经分成五支,实际每支不只1个分支,而有2个或2个以上的分支。如在面神经从腮腺边缘的出现处计算,则颞支为1—2支;颧支为1—4支;颊支为2—6支;下颌缘支为1—4支。因此一般在腮腺边缘可找到11—12个分支。面神经不但分支多,而且从分成两个总支以后,分支间又相互吻合交通,直至进入肌肉为止。因此,面神经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网状分布。由于面神经支与支之间互相交通吻合,因此某一支受伤后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面神经分5支,实际是到5个部位,其行径和支配肌肉的情况如下:

①颞支:有1一2支,由颞面总支分出,从腮腺上缘出现,向上行,在颞颌关节之前斜向上前,分布于额肌、眼轮匝肌、耳前肌和耳上肌。它和上颌神经的颧颞支、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泪腺神经及上颌神经眼睑支之间,都可能有交通支。

②颧支:由颞面总支分出,从腮腺前上缘出现,斜向上前。离开腮腺前缘时一般为1—4支。颧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越过颧弓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的上部分,下部

分(支配)供给眼轮匝肌的下部分和眶下的肌肉。有人认为:越过颧弓中点有较大的2—4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紧靠颧弓下方,越过颧骨走向外眦之支较小,重要性不大,切断无妨

碍;最大的分支,沿颧骨弯曲斜行向前,并向前移行于骨缘下1cm之处,支配眼睑和上唇的肌肉,在外科有重大的意义。

③颊支:颊支有2—6支,由颞面和颈面总干分出。从腮腺前缘出现,行于腮腺导管的上方和下方,支与支之间有吻合支,其吻合支可位于腮腺管的深面或浅面。颊支的浅支行于皮肤与浅层表情肌之间,深支行于颧肌及上唇方肌的深面。颊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以及上唇方肌和颧肌的下部分。颊支和下颌神经的颊神经有吻合支。此外,颊支与面神经的颧支及下颌缘支、三叉神经的颊神经、上颌神经末支之间,交织形成眶下丛。

④下颌缘支:下颌缘支从腮腺的下前缘出现,98%的下颌缘支在面后静脉表面越过,2%穿行于静脉的深面,下颌缘支紧靠静脉的表面,因此,面后静脉是寻找下颌缘支的一个标志。当下颌缘支继续前行时,多在面前静脉通过。大部分下颌缘支行于下颌缘之上,只有12.4%一19%的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下颌缘支绕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下,其最低点离下颌骨下缘不超过1cm。绕过下颌骨下缘的分支,当它越过下颌骨下缘向前上行时,在下颌骨下缘处可在颌外动脉之浅面(多数)或深面(少数)经过,也有紧靠动脉之前方或后方经过者。下颌缘支

支配降下唇肌,即下唇方肌和三角肌,由肌肉之外侧深面进入肌肉。下颌缘支可与下颌神经的颊神经、面神经的颊支及颈支相交通。

⑤颈支:颈支由腮腺下缘出现,支配颈阔肌。当颈支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下、向前支配颈阔肌时,可被认为下颌缘支。

(四)面神经的功能

面神经有三种纤维,即运动纤维、分泌纤维和味觉纤维。

(五)面神经与面颈部切口

由于面神经呈网状分布,所以损伤了某一支,多因代偿作用而无明显的功能障碍,但不可完全切断颧支和颊支。切断颞支和下颌缘支,经过3—6个月可恢复其功能,不能恢复者占少数。

1.切口的深度面颈部切口的深度与是否损伤面神经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腮腺表面,如果手术操作仅限于腮腺筋膜外,绝不会损伤面神经,即使进入腮腺的浅层,也不会轻易损伤面神经,因为面神经位居于腮腺实质的深部。

不论颞支、颧支或颊支,当其离开腮腺时,皆行于皮下浅筋膜的深面,咬肌筋膜的表面,有时甚至穿行于咬肌筋膜所形成的隧道中,在此区不难分开皮下脂肪而识别出白而亮的面神经分支。当神经接近它所支配的肌肉时,即由肌肉的外侧深面进入肌肉。以口轮匝肌为例,当在肌肉的浅层部分切开时,对神经的损伤作用不大,因为神经纤维是由肌肉的深层进人口轮匝肌的。

2.面部切口的选择在选择面部切口时,不但应注意手术后的瘢痕畸形,也应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在下颌关节处作切口,除了面神经主干以外并无主要分支;在颧弓

以上,沿颧弓上缘作横切口,手术后并无明显的功能障碍,甚至将此横切口的前端沿颧骨外侧缘向上延长至颧额缝以上或将其后端向上延长至耳郭上缘的高度,也无明显的功能障碍,也从未发现眼轮匝肌功能失常者。在腮腺导管之下方,虽可作横切口,但不美观。

绕行于下颌骨下缘以下的下颌缘支,由于离下颌骨下缘不超过1cm,因此在下颌骨下缘之下1.5cm处做横行切口不致损伤此支。但这种切口在手术后也有出现下唇歪斜的情况,这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因为手术过程中过度牵拉和压迫的结果;二是因为手术中将降下唇肌的附着(点)剥起,因此肌肉暂时失去作用;另一种原因是切口虽然正确,但在未切至颈阔肌深面的筋膜层时,即急于暴露下颌骨下缘,可能在分离的过程中因深度不够而损伤下颌缘支。因为颈部的浅筋膜在颈阔肌深面还有一薄层,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即位于该层之内,故在翻起组织办时,不要紧贴颈阔肌,而应沿深筋膜表面向上分离,才能避免损伤下颌缘支。

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实验一上、下颌骨及相关的颅骨 实验二颌面部浅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腮腺及面神经 实验三颌面部深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面侧深区及颌面诸间隙实验四口腔内结构、下颌下三角区及颞下颌关节 实验五颈部诸结构 实验六气管颈段、头皮、顶骨、肋骨及髂骨 附: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报告样本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是研究口腔、颌、面、颈诸部位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口腔专业基础学科。实验课是按口腔、颌面、颈等区域分别进行学习,应以实际解剖操作为主,结合标本、图片及教科书,建立感性的解剖认识,从而为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解剖实验课是一门很形象化的教学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一个具体鲜明的解剖形象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文字叙述。要在有目的、有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真正看到解剖的实际,又能通过实际所见,总结成系统的知识。因此,建议解剖实验课按下列步骤和要求进行: 1、每次解剖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了解每次解剖内容、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中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内容部分,作为实验的理论指南。 2、每次实验课开始先由具体教师讲解本次内容重点及难点,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 3、在教师的辅导下同学依据实验指导、教材、图谱、标本,分组进行操作和观察。操作时要按外科基本技术操作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层次解剖。另一人当助手。第三人宣读实习指导或教材或拿图片及标本来对照。第四人负责按所见的画图。当完成一个区域解剖后,轮换各自的角色任务。 4、做完后同学各组之间进行重要内容的相互示教,由操作者讲解该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大家可以讨论复习,最后教师小结。 5、同学要画出本次实验中重要内容的解剖草图,训练其画图表达能力,交教师批阅。 6、注意事项: (1)解剖对象虽然是尸体,但仍应按临床病人那样,以严肃的态度,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聚精会神地进行解剖,避免破坏需要保留观察的重要结构。不要随意做不必要的切口。 (2)要组织好。每4~6人一小组,小组长负责领取解剖用器械、图片和尸体标本,结束时清点及送还。 (3)遵守实习室规章制度。 (4)因各院校的实际条件都各有不同,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教程的内容、安排、方法等进行修订。 7、没有尸体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标本,进行相关内容的观察,要求目的与操作相同。

面部神经全解读

面部神经全解读 了解面神经的体表投影和特定区域的深度对面部除皱术、注射等其他面部整形手术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面神经主干由经乳孔出颅后立即进入腮腺。确认面神经最可靠的标识是鼓乳缝。详见图1。这是颞骨的鼓部和乳突部之间的交界线,在其内下方6~8mm就是经乳孔。详见图1。其他的标识虽然也有所帮助但并不完全可靠。主干通道常在外耳道软骨和二腹肌后腹连线的中点,向前越过乳突,并在茎突浅面。图1 面神经和鼓乳缝的关系。鼓乳缝是确认面神经在经乳孔后最可靠的标识。外耳道软骨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标识,茎突在主干的深面。 面神经分支面神经有5条主要的分支,分别是颞支(额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在临床,主干通常在腮腺内分成上支(颞面支)和下支(颈面支),接下来的分支情况变异很多。尸体解剖显示了典型的分支情况(图2)。在颧支和颊支间有很多的吻合支,在5%的人群中,其下唇降肌是由颈支支配的。 图2 腮腺全面切除后的面神经。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pes anserinus为止上、下两部分,在本图,注意颞支的多个分支以及分支和二腹肌后腹的关系。颊支在咬肌之上。耳大神经经过胸锁乳突肌。颞支和下颌缘支最易受损伤,他们之

间完全没有吻合支。在给很瘦的病人做手术时,横切咬肌和颊脂肪垫非常容易损伤颊支和下颌缘支。详见图3。图3 面神经的颊支。图可见面神经的颊支出腮腺后行于咬肌之上。颞支从颞支水平分支的形式以及它和筋膜、肌肉层的关 系来说,颞支算得上是面神经中解剖最复杂的分支。有关 这方面的文献有点矛盾,尤其是涉及到如何确定神经的体表投影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乏一些很实用的指标。详见图4、5。图4 面神经颞支的体表投影。虽然有3条或5条分支,但一般有4条分支跨越颧弓,最后的一条永远在颞浅血管前方。在发际线千元相当于外眦的高度是颞支的中、后分支交汇处,最前的分支在颧弓前缘后方约2cm处(有时也被形容为在眶外侧壁后一指宽的地方斜跨过颧弓)。 另一个有用,但不一定准确的标识是神经行走于眉上2cm 处。在颞区,神经行走于SMAS,在颞浅血管的颞额分支下。颞前的发际线代表了额肌的外侧缘,神经在其内侧深面,相对较安全。危险区域用紫色标记,在颧弓上的神经特别容 易遭受损伤,它位于紧贴皮下脂肪SMAS层内,并直接在颧骨的突出部位上。图5 “颞支为位于由耳垂到眉外和耳垂到最高一条额纹之间的区域”这个描述大致准确,却忽略了耳支。在这个三角区域(紫色),大部分的神经没有肌肉或腮腺的 保护,而是直接位于皮下。总的来说,神经穿出腮腺后, 在颧弓和颞区行走于SMAS,到达额肌深面。神经位于颞深

面神经腮腺段的应用解剖

面神经腮腺段的定位解剖 姜吉良,吴斌,刘冬强,曹妍群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教研室,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为腮腺区外科手术提供面神经腮腺段的定位解剖学资料。方法以颞骨的颧突根与下颌角后缘的连线为Y轴,以过乳突尖并垂直于Y轴的直线为X轴设定坐标系,以该坐标系为参照观测32具(64侧)成年尸体腮腺内面神经干的始、止点和面神经主要分支起点、出腮腺的位置和行走方向。结果面神经上、下干的起点位置分别是:-17.32±1.22mm 和-7.24±0.86mm、-17.32±1.22mm和-7.24±0.86mm,止点位置分别是:-10.26±1.02mm和17.24±1.22mm、-12.82±1.12mm和-12.22±0.88mm,行走方向与X轴成角分别是:36.20±5.20、-38.30±4.60;颞支、颧支、上颊支、下颊支、下颌缘支、颈支的起点位置分别是:-10.26±1.02mm和27.24±1.22 mm、-3.27±0.24mm和24.36±4.27mm、-3.85±0.86mm和18.42±2.06mm、-3.26±1.04mm和14.24±3.26mm、-11.72±2.35mm和-6.43±2.06mm、-12.82±1.12mm和-12.22±0.88mm,出腮腺点位置分别是:0.42±0.08mm和38.56±6.68mm、8.2±2.44mm和36.04±4.28mm、18.26±3.64mm和26.82±3.86mm、25.48±4.76mm和9.66±1.58mm、4.25±0.54mm和-13.63±5.23 mm、-1.08±0.22mm和-16.26±3.64mm,行走方向与X轴成角分别是:68.10±2.040、34.80±4.70、9.40±1.560、-3.70±1.350、-55.60±2.850、-68.30±2.630。结论根据颌面部外科手术需要,可通过体表标志线精确确定面神经干及其主要分支在腮腺内的位置和行走方向。 关键词:面神经干;面神经主要分支;定位解剖;X轴;Y轴 Addressable anatomy of the parotid segment of facial nerve JIANG Ji-liang,WU Bin, LIU Dong-qiang, CAO Yan-qun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Shaoyang Medical College,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and measure the parotid segment of facial 【作者简介】:姜吉良(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教学及临床应用。

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 发表者:王耀文6361人已访问收藏 面神经(图16-22)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向前进入腮腺,面神经在腮腺内交织组成腮腺丛,自腮腺边缘呈辐射样发出5条分支,支配面部表情肌。根据解剖部位由上而下,依次有以下分支。 (一)颞支 常为2支,经下颌骨髁状突的浅面或前缘,从腮腺上缘外出至SMAS下,越过颧弓后段的浅面行向前上,分布于额肌与眼轮匝肌。该支受损引起同侧额纹消失。 (二)颟支 多为2~3支,在耳屏前3.0cm左右,经腮腺上缘和前缘穿出,上部分支较细,越过颧骨分布于上、下睑的眼轮匝肌;其下支较粗,循颧弓下方及面横动脉之下平行向前,分布于颧肌及上唇方肌深面。颧支损伤可造成睑裂闭合不全。 (三)颊支 常为3~5支。距耳垂沟约5.o~5.5cm,自腮腺前缘穿出,位于嚼肌筋膜的深面,与腮腺导管平行向口角。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者为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恒定,其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间切迹与鼻翼下缘连线的上方;位于腮腺导管下方者为下颊支,在口角平面或稍上方向前走行。因此,腮腺导管可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重要标志(如图中的7为腮腺导管,在7的上、下各有一个3为面神经颊支)。颊支分布于颊肌、口轮匝肌、笑肌、上唇方肌等。上、下颊支在行程中常相互吻合成网,如术中不慎将部分颊支损伤,其他分支有一定代偿作用。

(四)下领缘支 下颌缘支出腮腺后,在咬肌筋膜深面沿下颌缘走行,在咬肌前缘横跨面动脉向前进入下唇诸肌。因此,游离咬肌表面的SMAS时,只要紧贴颈阔肌深面分离,不破坏咬肌筋膜,不会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到了咬肌前缘,应终止操作。如果手术损伤了下颌缘支,会引起下唇诸肌瘫痪,出现口角歪斜。 (一)面神经的组成及其走行方向 面神经由两根组成,于脑桥下缘出脑,两根神经之中较大者为运动根,小者为感觉根,两根经过内耳道时合并。在颞骨岩部,面神经居于弯曲的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管起于内耳道的底部,开口于茎乳孔。 面神经主干是指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分叉处的一段。成人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后,其行程为向外和稍向前下,与茎突的关系是趋向茎突之稍后外方,即位于二腹肌后腹上缘之上。在成人,面神经干相当于乳突前缘中心的高度;在儿童,由于乳突尚未发育完全,面神经干并不位于乳突前缘中点,多位于乳突尖部的高度。 当面神经主干在乳突根部露出时,一般位置较深。在成年人,面神经主干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在1.8—4.1cm之间,大多数在2—3cm左右。 耳后动脉与面神经主干的关系密切,耳后动脉多位于面神经主干的浅面,且稍靠下方。耳后动脉与面神经主干的粗细相仿,在解剖面神经主干时应细心加以区别,面神经主干的直径大约为2—2.5cm。 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后,立即从腮腺的深后缘进入腮腺,在腮腺内走行1—1.5cm即分为两个总支,即上方的颞面支和下方的颌面支。颞面支比颌面支粗1—2倍。主干分叉点离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大约在1.2—2.3cm之间,分叉点离下颌角尖所引水平线之间的垂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