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专题

《血肉筑长城》课例学习导引

一、计划学习导引

一、学习要求:

1.了解本课例打磨的研究目标

(1)群组成员经历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学会追踪问题,提高群体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例研究,提高教师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的能力。

(3)通过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阅读相关资源,提出问题和发表评论。

二、备课学习导引

(一)学习要求:

1.观看B段视频,阅读脚本。

2.阅读资源,提出问题和发表评论。

三、课例学习导引

(一)学习要求与学习步骤:

1.确定观察项目: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中选择一个观察维度,做好群组分工,设计好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观课。

2.基于观察量表,观看C段视频。

3.阅读资源,提出问题和发表评论。

四、观课学习导引

(一)学习要求:

1.阅读观课记录,与自己的观课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异同。

2.观看D段视频,阅读D段脚本。

3.阅读其他教师的观课记录,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异同。

五、评价学习导引

血肉筑长城》-A段视频脚本

?管理员

?2013-08-17 14:52:09

?浏览量:888

历史二组A段视频文字稿

解增文: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文登市三里河中学的解增文,是历史二组的研修组长,欢迎参加2013年国培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本次课例研究具体的目标任务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

我们今天主要是向大家介绍磨课计划。对我们组进行指导的专家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仇世林教授。这位是承担本次课例打磨上课任务的常小伟老师。(点头示意)首先请仇教授介绍本次课例研究的特点

仇世林:

本次培训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双对接的混合式课例研究,也就是说我们这次的研究将把上位的网络研修下行落实到校本研修中,是网络学习和课例打磨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本次研修主题是“贯彻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有两个基点:一是课标,二是学生学习,我们研究的方式是课例研究。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我们将经过三次备课,两轮打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本着“筛选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本专题的课题是“精选史料,论从史出的研究”,承载的是对史料教学问题的研究,贯穿在“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

解增文:

下面请常老师解释这次课例研究的主题。

常小伟: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贯彻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为了更好地使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提供能够促进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准确史料非常重要。依据《辞海》的解释,史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史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文字、图片、音像、实物和遗迹、遗址、口述等等。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各种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解增文:也就是说史料的形式很多,不仅仅是文献材料、图片、图表等,还包括影像,实物等。

仇世林:确实如此。

常小伟:通过刚才的讨论我对“史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不能准确选取史料并运用于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解读史料时存在一些困难;部分学生能够读懂材料,但不能从材料中提炼有价值的历史信息,难以论从史出。仇教授,请您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好吗?

仇世林:好的,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对课堂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存在不足,在教学中既不能创设恰当的历史问题情境,也无法很好做到“用材料引领,用证据说话”,不能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从学情看:初二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比较低,对史料的甄别能力不足。特别是当下影视文学作品对历史戏说成分太重,影响了学生对真实历史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补充史料就显得特别重要。

常小伟:是的,既然是面向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我们就应该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准确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我们本次课例研究要达成的目标任务。

解增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那就请仇教授为我们介绍本次课例研究的目标任务吧。

仇世林:好的,我们这次课例研究的具体目标任务是: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教师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的能力。同时通过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常小伟:在课例研究计划讨论会上,我们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进度,确定以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作为承载本次课例研究的课例,引导老师们在历史教学中基于教学目标精选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解增文:常老师能说说选择这一课对我们的问题研究有什么帮助吗?

常小伟:首先是本课教学的需要。本课的教学包括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三次战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三目,内容较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次,本课的课本选用的史料头绪较多,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史料有缺失的现象,比如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抗战胜利的意义的教学,就没有提供充足的史料,就需要老师对史料进行选择和甄别,但许多老师对此感到无从下手。

解增文: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课例的选择很有代表性。老师们,以上为大家呈现的是本组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确定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更多具体内容请大家到磨课平台上浏览全部过程资料。

通过本专题的研修,请大家一起来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追踪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希望通过本次课例研究,能够引导教师在分析学习者的图式、能力、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精心

选择形式多样的史料,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获取正确的历史信息,提高历史阐释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段:初中二年级

学科:历史

群组名称:

国培项目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历史2组

课例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

研究目标:

1.群组成员经历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学会追踪问题,提高群体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例研究,提高教师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的能力。

3.通过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研究问题:

历史教师选择和运用史料能力不足,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缺乏史证意识。

说明事项:

1.本课例研究通过研修组集体讨论,经过专家引领、挖掘核心研讨内容的内涵,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2.在课例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调查:课标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很多改科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无法很好做到“用材料引领,用证据说话”,使历史课失去了历史的味道。从学情看:首先,初二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比较低,对史料的甄别能力不足。其次,学生获取真实历史知识的途径比较少,特别是影视作品对历史戏说太重,严重违背史实,阻碍了学生获取真实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缺少正确的认识。

【课标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针对课标(1)“讲述”这一层面,通过设计一组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三次战役的时间、中方指挥者或部队名称、主要战绩和历史意义,再结合史料对重点知识探究学习。对“体会”这一层面,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和教师讲述的方法补充史实,把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直观形象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和升华。

针对课标(2)“了解”这一层面,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识记。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共七大”,然后呈现一组材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识记。

针对课标(3)“探讨”这一层面,为学生提供三组材料,让学生探究归纳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从两个角度突出体现“血肉筑长城”这一主题:一是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二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脉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中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光明前途召开了“七大”,会议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美、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对日打击,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迎来了最后的胜利。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勿忘国耻的情感,养成联系现实和生活的习惯,做到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初二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课前的沟通很有必要。一是情感沟通,我决定从他们熟悉的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谈起,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以激励性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是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三部分,16课和17课学生对抗日战争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课前,我将了解一下他们的知识储备,及时调整本课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地图、补充史料等,讲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史实及意义,学习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产生情感共鸣。

2.通过观看视频与阅读教材,掌握中共七大的内容,理解其意义。

3.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通过本课学习,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勿忘国耻的情感,领悟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的牺牲。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

【教学难点】

如何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评价目标】

目标(1)(2)(3)的“讲述”“了解”“探讨”层面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随时检测、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反馈(详见教学过程设计)。目标(1)中“体会”这一层面,提供场景,采用即时评价。在系统学习后运用课堂检测等进行多元性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幅图?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去过吗?知道它在哪儿?你知道咱胶东抗日的第一枪是在哪儿打响的吗?就在文登天福山,天福山起义点燃了胶东的抗日烽火,在抗日战争中,咱文登人了不起,在抗日战争中,咱胶东人了不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了不起,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一道坚强的长城。今天,我们学习18课《血肉筑长城》。

【设计意图】由乡土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

(二)学习新课

1.示标导学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1分钟快速阅读,明确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地图、补充史料等,讲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史实及意义,学习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通过观看视频与阅读教材,了解中共七大的内容,理解其意义。

(3)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走进历史第一乐章民族怒吼

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三次重要战役

(修改原因)三大战役,知识点比较繁琐,学生掌握起来存在难度,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列出的三个表格尽管很详尽,但是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方面能力的提升,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和学习的无重点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三次战役的表格,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掌握三次战役的主要史实,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反馈,合作探究12分钟

平型关大捷

出示材料:

蒋介石贺电:“有日(9月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

中共中央贺电:“八路军首战告捷,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1937年9月

解决问题:“首战告捷”指的是哪次战役?如何评价这次战役?参战部队是哪支?

台儿庄战役

出示材料:

蒋介石通电:“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 1938年4月7日

师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诵:台儿庄战役老兵的回忆。

台儿庄战役老兵杨公铸的回忆:“那场仗打得惨烈呀,一个冲锋下来死了9个连长。我们连有153个兵,死伤了将近一半。连长牺牲了,就由我代理连长。我是第一个冲出去的,兵们跟着冲,那一下子,脑子里只有‘冲’字。我们当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有个口号,叫‘沟死沟埋,路死插牌’

(修改原因)仵德厚的回忆不是描述台儿庄战役的,史料不真实。

解决问题:这是在哪次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发出的通电?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司令长官是谁?如何评价这次战役?并通过台儿庄战役老兵的回忆,体会这次战役的激烈以及这次战役的胜利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

【设计意图】:通过老兵的回忆和图片,营造情境,感受台儿庄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百团大战

出示材料:

蒋介石致彭德怀贺电:“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

奖。

—— 1940年8月

囚笼政策(利用课件设计出动态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百团大战形势图

百团大战战绩表

解决问题:蒋介石嘉奖的是哪次战役?八路军为什么在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的目标及战绩?如何评价百团大战?

【设计意图】(1)好通过地图和图表了解百团大战规模之大,给敌人沉重的打击。

(2)利用蒋介石的一系列电报做线索,结合其他的历史资料,从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利用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和日本的残酷行为做比较了解战争中人性的美与丑,珍爱和平。

(修改原因)三次战役用电报作为线索,比较系统。囚笼政策学生难以理解,一备的文字效果平淡,二备改变史料的形式,更加形象。二备中增加百团大战战绩表与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等故事,这些史料的补充直观生动,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很有效果,

3.走进历史第二乐章东方欲晓

中共七大(10分钟)

(1)提出问题: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党的政治路线、意义。自主阅读96页“中共七大”一目,解决问题。(2分钟)

(2)学生带着问题看“中共七大”视频。(1分半)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5080776.html,/v_show/id_XMTMxNDE3ODg=.html中共七大视频

根据此视频进行重新剪辑,生成新材料。

(修改原因)1.国民党六大课标没提出,与本课联系不是很紧密,补充的史料多余。2.视频应短小精练,使用恰当,提供视频时,要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

(3)知识巩固(2分钟)

(3)材料分析(3分钟)

出示材料:

为着消灭日本侵略者,为着防止内战,为着建设新中国,必须将分裂的中国变为统一的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的报告

请回答:

①中共七大哪一年在哪里召开?

②中共七大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③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中共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4)拓展延伸:演示“全国党员人数统计表”,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2分钟)

(修改原因)1.历史教学要与时事紧密联系。故加党员人数变化表。2.本课例研究的问题是史料在教学中的选择和运用,如何证明我们的问题得以解决,需要用检测来证明,为学生提供史料设计一组检测更有实效。

【设计意图】中共七大抽象难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观看视频、数字图表等加强理解,解决难点,培养合作及参与的意识。通过全国党员人数统计表了解共产党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先进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4.走进历史第三乐章凯旋之歌(3分钟)

(1)提出问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联合抗击日军的主要国家有哪些?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修改原因)史料的提供必须要有问题的设置。

(2)学生带着问题看“抗日战争的胜利”视频。(这是一组动态的视频,呈现抗战胜利的重要史料,如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等,资料多,版面有限不能一一呈现))

(3)了解威海解放的时间

(修改原因)与家乡史相结合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线索清晰,使学生回归真实的历史,并适当指导学习方法,同时补充了解地方史。

5.追问历史第四乐章以史为鉴

(1)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1分钟)

方案一:学生思考归纳,师适当补充。

方案二:如果学生不能解决,则为其提供资料和图片。

(修改原因)史料的提供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故将抗战胜利原因的史料设计成预设方案。

出示材料:

蒋介石:庐山演说飞羽檄(xí)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中共:共赴国难缚苍龙

“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再出示两组图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思考: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利用史料、图表等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分钟)

出示材料: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美国总统罗斯福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表

2.“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赠予的对象“彭大将军”指挥了下面哪次战役?()(评价目标1)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徐州会战

3.2012年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表示,毛泽东思想永远是党的指导思想。那么,“毛东泽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评价目标2)

A.一大

B.二大

C.遵义会议

D.七大

4.阅读下列材料:(评价目标1、3、4)

2012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中国多地民众通过举行和平集会、参观纪念馆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来纪念抗战胜利周年。

——新华网

请回答: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列举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三次重要胜利的战役名称。

(3)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有何现实意义。

(修改原因)达标检测中的问题应以情景材料题为主,让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察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开放包容能使国家强大。国家强大,我们才不被侵略!我们珍爱和平,但是,当我们被侵略时,我们也决不惧怕战争。全场起立!让我们在雄壮的国歌中时刻提醒自己,为了祖国而发奋图强!请大声跟唱!

【设计意图】利用国歌配乐,回顾中日战争史,感悟血肉筑长城其内在意义以及国歌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体验,促使其情感的升华。

历史二组课例教研B段视频

——以《血肉筑长城》为研究对象

主持人:解增文

群组成员:王翠燕、常小伟、郐红荣、邢巸玲、郑庚辛、张玉娟、姚迎玲

解增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山东省文登市的初中历史课程团队,我是承担本次课例研究任务的历史二组的组长来自三里河中学的解增文,其它团队成员分别是来自文登实验中学的常小伟老师、邢熙玲老师、郐红荣老师、郑庚辛老师、张玉娟老师、姚迎玲老师,这位是来自文登市张家产中学的王翠燕老师。(各位老师点头示意,介绍到每位老师时说:大家好)欢迎大家的到来。

今天我们对常小伟老师的《血肉筑长城》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常小伟老师的独立备课,初步的教学设计已经出来了,常老师有很多好的设想,但也存在不少的困惑,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今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本课进行研讨。下面首先请常小伟老师谈谈自己独立备课的设计情况。

常小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目的在于发现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的课例打磨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史料教学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软肋,教师不会精选、甄别史料,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也很差,因此我就决定把史料教学运用于本课的实践中,以期有所突破,为我们未来的历史教学趟出一条新路。所以史料的大量运用就成为我本次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下面请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解增文:

常老师谦虚了,应该说你是一个发现者,你发现了历史教学中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是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很有前瞻性。那就请各位老师畅所欲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姚迎玲

我是这样认为的:抗战过程中出现的这三大战役,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复杂,学生掌握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但是教学设计中列出的这三个表格尽管很详尽的体现了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是这样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学习的无重点状况。

郐红荣: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比如: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等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看不如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总结归纳三次战役的情况。

郑庚辛:

郐老师的看法很有道理,“我的课堂我做主”,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干脆就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引导者。所以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制定一个三次战役的表格,来指导学生看书。

常小伟:

一个孩子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了自信,老师信任学生,放开手脚,孩子们一定会走出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时候,我觉得三次战役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进行串联,请各位老师献计献策。

王翠燕:

我觉得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三次战役的胜利,引用的史料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有的不能确保真实可信,比如老兵仵德厚的回忆,经考证实际上是忻口战役的情景,并且史料过长,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其次,台儿庄战役的图片史料不太清晰;第三,整个史料的引用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

解增文:

针对以上问题,在阅读初稿的同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抗战中战役的胜利,国共双方领导人都颁发了许多贺电,有国民党对中共取得胜利的贺电,也有共产党对国民党取得胜利的电贺,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主线,使三次战役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来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设下伏笔,就是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所以,教师在补充史料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

邢熙玲:

台儿庄战役的图片不太清晰,看不出就是台儿庄战役,也体现不出激烈和残酷,觉得这个史料有点多余,建议删掉。百团大战是本课重点之一。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是百团大战的目的、原因,但何为“囚笼政策”学生不能理解,教材也未涉及,教师须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我认为屏幕上的文字说明了百团大战的目标是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效果过于平淡,能否设计成动画的形式、通过演示使之形象化?

常小伟:

解老师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三次战役中我提供的史料太乱了,我可以试着全部使用电报呀。邢老师所说的那幅图片也确实不太清晰,应该更换。至于把“囚笼政策”设计成动画形式,这就需要劳烦电脑高手解老师的大驾了。

解增文:

我一定会尽力的。

郐红荣:

《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已有所了解。常老师运用图片影视资料引用这个故事,意在拓展课程资源。我认为本课内容本来就很多,此处不必要再进行这种没有新意的拓展。

国民党六大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提出,而且与本课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对于解决重难点也没有帮助,我认为没有必要加重学生的负担。

解增文:

中共七大是我们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性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如何处理这部分知识,也请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王翠燕:

我认为,视频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但视频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视频应该短小精练,应该恰当,时间不能太长,不能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同时提供视频时,要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看视频,否则视频就成了摆设,学生只是看了热闹,对教学没有任何帮助。常老师提供的中共七大这段视频没有经过剪取,时间太长,再就是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所以我建议还是把这段视频进行裁剪,选取最有价值的一段。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我们本课例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史料在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所以我们本节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问题来设计,那如何证明我们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就需要用检测来证明。所以在学习完中共七大之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史料,设计一组问题检测学生,看看学生能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来掌握本目的知识。

姚迎玲:

历史教学要与时事紧密联系,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共七大,可以适时地联系中共十八大的一些情况。建议在党的七大讲述完后,增加一个图表,显示出从一大、七大,一直到党的十八大的党员人数。通过党员人数的变化,证明我们的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得到人民的拥护。通过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感悟,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常小伟:

王老师和姚老师的建议太好了,建楼房,先要打桩起框架,而后才能动手砌砖筑墙;同样地,搞教学,先要着眼理思路,而后才能动脑设计内容。以最直观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共七大的视频来还原历史,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然后,再出示一段材料、图表,降低难度,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解增文:

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的探讨,请张老师谈谈自己的意见:

张玉娟:

我认为这三段材料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晦涩难懂,超出了初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缚苍龙”、“飞羽檄”等;其次,要根据课堂的实际运用材料,有些可不用则不用,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前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做基础,再加上本课前面国共两党频繁的电文往来,我觉得学生不难得出结论,所以我建议这三段材料可以作为备用,搞一个超链接的形式,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该用则用,不需要用则不用。

常小伟:

张老师的话令我汗颜。歌手景岗山的成名歌曲《我的眼中只有你》中有一句歌词:“我说我的眼里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张老师在备课和研究的过程中,眼里始终有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来设计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反馈等,而我恰恰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我会认真修改的。

解增文:

讲抗战不讲其胜利的意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蜻蜓点水”,而达不到“一剑封喉”,常老师对胜利的意义没有讲述,这是一个缺陷。这一点,请张老师谈谈。

张玉娟:

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本课课标的明确要求,由于相关史料教材基本没涉及,在常老师的备课中也没有提供相关史料,所以我们建议提供如下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一问题: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_----美国总统罗斯福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通过这样的史料,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中国抗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邢熙玲: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本课课后活动与探究部分,搜集相关图片、数字、文字材料等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还可以将抽象的历史意义具体化,那必将成为本课的点睛之笔。

本课主要是通过史料教学达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达标检测只有选择题,过于单一,没能体现出设计意图,建议再加上一组材料,以考察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解增文:

也就是说在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选好了材料,还要用好材料,因为材料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发挥作用,作为历史老师,对课堂上引用的材料,首先要吃透要“慎思审问,用之得当”,其次选择实实在在、生动有趣的材料,可以使历史变得鲜活,使课堂活跃,有助于学生自己感悟历史知识,要“抛砖引玉,用之能悟”。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我们的共同探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已经拨开了迷雾重见阳光,请常老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以改进,为大家展示一个精品课。

观课分工

解增文:

以上我们针对研究问题对课堂的设计进行议评,下面我们就本节课的课堂观察进行一下分工,我们先请王翠燕老师说一说有关课堂观察的问题

王翠燕:

所谓的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有日常性、专业性和合作性三个特性。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课堂观察的重要工具是观察量表,它可以给教师观察课堂、思考课堂、研究课堂搭起一个“支架”,围绕一些问题开展对话,让听课者和授课者都能有一个深入思考的重点,最终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解增文:

早在2008年我们文登的历史教师就已经开始学习和使用课堂观察量表,这为我们本课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本节课,我们针对本课例承载的研究目标,经过多次研讨打磨,最终我们确定了三个观课维度,即教师教学的维度、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学目标与评价,下面就请各小组谈一谈你们的具体分工。

郐红荣:

好的,我们小组根据研究的主题首先确定为观察学生学习的维度。也就是学生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主要确定了“学生能否运用史料来解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等四个观察点。由我负责观察.

姚迎玲:

我们小组主要是从教师教学的维度对本节课进行观察,由此,我们确定了“史料呈现的种类、形式如何?”等七个观察点,由我负责观察1、2、3、4这四个观察点。

张玉娟:

我就负责观察剩下的5、6、7这三个观察点。

王翠燕:

我们小组主要从教学目标和评价这个维度来观察本节课,我们主要从目标与评价两个视角,具体确定了“教学目标中关于史料的使用是否准确?教师在检测学生对史料的掌握程度时,有无评价?”等七个观察点,我主要从目标这个视角的三个观察点进行观察。

邢熙玲:

那我就从评价这个视角的四个观察点进行观察。

解增文:

我们的分工很明确,责任清晰,希望各位在观课过程中细致观察,做好记录,同时要围绕研究问题,以观察量表上的内容为指导进行观课,避免听评课过程中的“盲人摸象”。观察量表我们会发布在磨课平台上。也期待参与研修的老师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另外,在本课例打磨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梁承锋教授、仇世林教授、段进生老师、唐广新老师等专家的亲自参与和悉心指导,在此我代表研修组全体成员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

2013年8月1日会议纪要

仇教授:

第一、新课的导入应当遵从历史的现实,也就是乡土史,选取家喻户晓的史料展开,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样效果会更好些。不建议采用时事敏感问题比如钓鱼岛问题等,这样的史料不容易讲通也不易于学生的理解。

第二、材料的选用要围绕教学的主线——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比如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党的合作,凸显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包括中共七大的路线的制定,方向的指明。

第三、材料选取类型多样化,内容比较丰富,体现了史料教学的主题。但是课堂是两个主题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和课例研究目标(选择和研究史料),后者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前者。

第四、材料的选择还是可以的,主要的问题是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史料运用的不恰当,有些史料运用不到位。我们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血肉筑长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目标通过三大战役中的史料可以完全体现,足够了。聂荣臻牵手日本小女孩的图片这个材料的运用不是很到位,不应是老师解读,从而进行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图片,引领学生自己来分析感受,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抗日战争不是宣扬民族仇视,而是应该寻找根源——军国主义发动战争,使人类变成恶魔,战争对任何国家都是灾难,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和平,避免战争。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这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脚点就可以上去了。再比如第三个主题凯旋之歌的图片,也不是很到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其实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运用,比方说可以设置抗战胜利原因的问题。通过图片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国际支持、人民支持、全民族抗战、共产党领导等。

第五、抗战胜利的意义当中,对比以前中国的失败稍显没有必要,可以直接总结意义。在分析中共七大的时候就应该把抗战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的作用进行铺垫,可以通过史料引领学生分析。

第六、史料的呈现方式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史料的真实性方面,关于三大战役中的电报材料,电报格式不够准确。在抗战胜利的意义提供的史料中,应当先表明罗斯福说:斯大林说:之后要注明出处,让材料更有真实性,也注重学术的严谨性。

第七、关于中共七大问题的设置中,内容和政治路线不是一个平行的问题,逻辑关系不清楚,应该进行修正。

第八、材料和问题不对应,比如七大中毛泽东报告这一史料下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没有材料依托的,这是从报告中找不出来答案的。

教学资料可以进行网上上传。让大家进行研究,体现课例教研的价值。

姚英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