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核心话题之一全民阅读:彰显国家软实力

高考语文作文核心话题之一全民阅读:彰显国家软实力【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李克强总理曾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素材二:著名作家李佩甫家境贫寒,他唯一的优势就是爱读书。从八九岁开始,他就大量地阅读,看到什么就读什么,阅读的时刻是最大的快乐和精神享受。“阅读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没有面包吃,可正宗的俄罗斯面包的香味我在9岁时就已经通过阅读品尝到了。阅读让我知道,除了眼前的生活,还有另外的世界。”

素材三:2016年4月20日,某网站推出文章《我国人均年阅读不到6本书,一年读100本书攻略来了》。文中提到“二八原则”“集中优势精力原则”等方法和技巧,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最多的书。连阅读也需要攻略来增加“产量”,可见作者对中国人阅读数量之少的担忧之甚,然而这种只问数量不问质量的阅读方法也让人模糊了阅读的初衷。

【内涵挖掘及押题理由】

在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上,张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过日子就要放飞心灵,读书与后者有关。”对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言,阅读似乎真的无足重轻。但当我们被眼前的琐事扰得团团转,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阅读就显示出它的价值。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

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但是,前不久,某大学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不仅如此,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位列前10名。这份榜单,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审题立意】

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

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评分细则】

(一)题意把握,综合材料内容要求

1.符合题意卷。既谈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如世事浮躁使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是当下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作品容量太大),实用价值低而无用,阅读方式不快捷,不符合现今的快节奏等;也谈及如今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大受欢迎的属切题卷(一类),48分以上给分。如能就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而从阅读方式上寻求改变的方法的,可以在原有给分基础上上浮6分,乃至满分。

2.基本符合题意卷。只谈及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而忽视比较,不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属一面卷(二类)42-47分给分。

3.偏离题意卷。脱离材料主要内容谈观点。

仅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受欢迎,而不涉及经典的影响力下降的(只点材料即止的)

进三类,36—41分给分。

4.脱题卷(话题卷)。脱离材料内容谈观点。

以网络发展、学习的重要;或以读书有益等为话题或以材料作为一例的属话题卷(四类),为不及格(36分以下给分)。

5.游离卷。

谈选择,谈努力,谈勤奋等与题意材料无关的,20分以下给分。

(二)思想内容

1.阐述观点,可以是反对拒读经典,以驳斥错误的理由;也可为拒读经典找正面的依据的,如从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兴味、不同的阅读方式来谈如何保持经典的影响力等,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2.把材料中提到的经典文学作品理解为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历史著作)也可,也可以不一定仅指材料中列举的作品。

3.发现政治错误、思想不健康的,应商量评分。

(三)语言表达

1.语言得体、成熟,有文采,可上浮一档(5分)给分。

2.语言不得体,训斥、说空话、扣帽子,下浮一档(5分)给分。

3.语言幼稚、啰嗦、纠缠不清,下浮一档(5分)给分。

(四)扣分把握

1.字数不足,结构完整,不少于600字的,少50字扣1分;少于600字,每少100字扣10分。

2.文中的无效文字,指与文章不相关,每100字扣10分。

3.错别字每字1分。

【范文】:

经典为什么“死活读不下去”?

□袁跃兴

据6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结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而且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跻身前10名。

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有哪些?阅读《红楼梦》,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妨碍了理解故事;《百年孤独》,外国人名过分冗长,难以记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篇幅太长。

这个“排行榜”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环境、阅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今,我们整个社会的阅读生活充满浮躁、危机乃至缺失,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流行,很多人的需求是了解能够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信息,而阅读名著不可能会获得实用的效果。所以,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它实际上是当下我们的图书出版界、读书界这种“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远离经典、轻蔑经典的风气的折射和反映,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经典、阅读经典的问题。

但是,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是否就毫无意义呢?这使笔者想到近日看到的《被拉下神坛的‘经典名著’》(见上海《新闻晚报》)的报道,其中介绍国外一些批评家对“名著”的批评:阅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就好像你最难以忍受的长辈前来造访,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没完没了地回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雨果的《悲惨世界》“呆板无趣,离题万里,多愁善感,情节离奇,充满说教和闹剧”;《老人与海》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任何

理性的批评观点来看,这是两部最糟糕的小说”;《哈姆雷特》太沉闷,“真想把这些老套的情节扔进沟里,让人物都住嘴。”

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对经典的批评,纵然这种批评也许缺乏根据,充满臆断,但都可以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经典阅读做得怎样,“乐意使经典受到写作新手一样的质疑,使得我们时代的批评粗野但充满活力,因为只有无人继续阅读经典的可怕时刻,它们才会找到安宁。”所以,不管价值如何,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至少给予我们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契机。西方著名文化批评家圣·艾弗蒙谈到他对待经典的文化态度时说:“没有人比我更尊重经典的作品,我欣赏其中的精神的崇高以及知识的渊博,但是宗教,政治机构,以及人情风俗的差别都已经在这个世界里造成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把脚移到一个新的制度上,才能适应现时代的趋向和精神,假如荷马活在现代,他也会写出一些好诗,能适应他所属的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册)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作品,要成为养育所有生命因而也养育我们当代人的生命的源泉,不能仅仅是历史的,是一种文化记忆,也不能总是处于退守状态。这种精神财富不能仅仅是一种有关过去的知识,它还必须采取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形式,这样,或许经典才能永恒和不朽,并使我们对经典充满信心。这就需要对经典的大众化的阅读,需要对经典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方式的存在,需要按照时代的已经变化了的精神、心理、人情风俗来理解经典、认识经典。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众所周知,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全球优秀的教师、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术界和商政界优质的合作平台、优先

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等。但这样的机会到底应该给予谁?“宾大”有其“规章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

2010年,“宾大”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一位奥数尖子生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其中A为“宾大”教授,B为奥数尖子):

A:“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B:“为了挣钱。”

A:“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B:“为了周游世界。”

A:“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B:“还可以买房子。”

A:“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B:“和父母一起住??”

对话后,“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立意】

从命题要求看:“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这里,感想和思考,决不能离开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回事,必须对这件具体的事作出具体的分析评价。

从这一点说,命题有类于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评价的命题。

比如:这类命题与那种由此及彼引申开去的寓言式材料作文是不同的,这类命题,你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但还是应该回归到对材料本身的分析评价上来。这种对具体的现象作具

体的分析评价的命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宿构套作,可以让苏武苏轼苏小小苏大大们真正歇歇脚。

从命题的另一个要求——“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来看,又不能就事论事,还要由此及彼,联系自身,联系与自身相关的现实生活。从这一点说,命题又有类于所谓“后材料作文”。这类命题所选角度所定立意都必须由材料本事中来,但又不能停留在材料本身。

因为“感想”“思考”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其合理性、正确性又都要回应材料,以求联系,以求印证。必须注意:“由此及彼”之“彼”与“此”是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的。

回到“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一材料的命题:

在这道作文题中,材料提到了宾大的招生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前面还有“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暗示”:宾大不像有些大学,单纯凭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考生,而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奥数

尖子被淘汰,就是在这20%的价值观上栽了跟头,宾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社会给予的,学校当然希望学子们能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懂得回馈社会,回馈他人,一个一心想读书后“挣钱”、“周游世界”、“买房子”,“和父母一起住”(过安逸舒适的生活)的学生,在校方看来,虽然“诚实”,也还“孝顺”,但根本点上,是一个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小我”没有“大我”的自私鬼,宾大绝不想把这个机会白白送给这样的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一个相对小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人读书(活着)不能只为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低层次的物欲,更应该有着更纯粹、更美好、更高尚的追求,比如,钱钟书读书,追求文化之精深,沈从文写作,感悟人性之大美。(这些,从本质结果上说,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注意问题】

1.不能撇开材料不顾,应该对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件事做出具体分析评价,“感想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

2.不能片面理解材料,挑片鳞只爪而不顾主体实质。如:

《百善孝为先》——批评奥数尖子将“和父母住在一起”放到了“周游世界”“买房子”之后。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通篇谈梦想(“奥数尖子”不是没有梦想)。)

《素质教育刻不容缓》——通篇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让他们很感兴趣”的“奥数尖子”大概不会综合素质很差,问题的核心是其价值观只停留在自我和自我享受上,再说,其价值观不正确也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直接和重要。)

3.文章要从材料而来,不能另起炉灶,由另外的事情引入,

作为文章的一个例证。

4.所应发的“感想和思考”必须与材料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法正确与否或“奥数尖子”的人生选择(回答)正确与否上来。

5.不能只是演绎材料内容而成为记叙文,写记叙文应该是另外一件事情,但要与材料中的事情相印证。(由材料所引发的“感想与思考”可以由记叙的另一事情另一人物体现,但以本命题而言,不容易驾驭。)

6.这类文章往往以认识评判见高下,要抓住本质深入分析,要实实在在说理,不要单纯用大篇幅堆砌例子。

【素材运用】

写作素材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的转化与运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运用:人不能甘于平庸,而要有高远的目标《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运用:“致知”“齐家”是小我,“治国”“平天下”才是大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运用:把“丹心”替换为“价值”“精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运用:胸怀天下,心有国家,是崇高的人生境界。林则徐句曾被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运用:没有国家富强民族强盛天下太平,个人的成功、家庭幸福无从谈起,所以人要回馈社会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高中必修四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而只把“宾大拒收奥数尖子”并且落脚点是回答宾大的做

运用:渴望爱情和知识,是对个人而言,同情人类的苦难则是对他人而言,而后者更体现了罗素崇高的精神境界,更能打动人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射雕》郭靖

运用:一般练功者(奥数尖子),可能武功高绝,也充其量是武林高手,或可成为盟主,被人敬畏,但也可能走火入魔,甚或贻害武林,而要成为“侠之大者”,就要有大的境界。有才有德是精品;无才有德是次品;

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运用:能力再好但不能为国为民,可能就是危险品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运用: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陶行知推崇穆罕默德的名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运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此门。

周恩来:为中国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

袁隆平: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特蕾莎: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从事护理工作,被誉为“提灯女神”。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是为她而设立。

史铁生: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巴菲特:中国之行,只谈慈善不谈生意。

比尔·盖茨:裸捐,为了上帝做慈善。

反面素材

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法国)路易十五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古代:学而优则仕。

当今:学而优则富。

方仲永:仲永出生,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

希特勒读书时成绩好,表现好,口才好,但是极端的人生观导致了他的覆亡。

周作人:贪图安逸,抛弃大义,虽然才华横溢,终留下滚滚骂名。

运用:周作人“明知不可为而不为”,而鲁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笔为刀,我以我血荐轩辕

唐骏:被方舟子爆出学历造假,诚信被质疑

苏秦悬梁刺股读书。

运用:苏秦虽功成名就,但其初衷是获得“金玉锦绣”“卿相之尊”,在历史上也只是个游说国君的纵横家,虽烜赫一时,而昙花一现。(可以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比,有为国为民的更宏伟的目标,终而受到亿万人民的爱戴与怀念

入党动机:升官发财?还是为人民谋求福祉?

【文章评析】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湖南师大附中0806班向芮锐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学府,无数学子英才都梦想着进入这所社会资源优厚的大学。然而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却拒绝了一名奥数尖子生,只因在交谈中这名学生表露

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旅游和买房,说到底,其价值观只是停留在自我享受上,而完全没有享受了优厚社会资源后应该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意识。

宾大果断拒绝心中只有自我的尖子学生,不由得让我们也扪心自问起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问题看似那么地简单。我们一生下来,匆匆走过婴幼儿时期,便被送进幼儿园,开始了我们浩荡漫长的读书之旅。一本本教材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厚,日子一天天过,我们越走越远,却常常一不小心丢失了出发时的梦。现在一到周末放假各种补习课培优班都人满为患,学生们挤破脑袋誓要考上一所好大学。那考上大学之后呢?人们常想都不想就脱口问出:“找份好工作,多挣点钱。”好好读书,以求获得好的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这自是不错的,但我想,说起为什么读书,目的应还是为提升自己,将来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理应是正经。

抛开目的谈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说到底是一种手段与工具,所以读书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大流一路苦读,只怕即便读得“满腹经纶”,人心也是空洞不安的。2010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炫证女”许多人还记得,那厮天生头脑好用,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北大,又在大学期间利用各种时间攻读了各类专业证件,然后将自己所得的证件铺满一床,用相机记录下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学识”。这既令人赞叹,却更为可悲,这也许就反映了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现状:内心空怀满腔学识,却内心空虚不安,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一路考试——拿证,拿证,似乎就成了读书的代名词。

但试想,若我们人人心中读书的终点都只是拿证来敲开好工作、好房好车的大门,那我们的社会只怕真会变成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社会,人们读书若都只想着自己如何过得更好,却不想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那我们的明天将何去何从?想改善生活有更好的明天这值得提倡,但并不止步于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也许不是我们人人都能企及

的,但把视野放宽,让你晶亮的眸子里不只有好大学好房好车,更有一个进步和谐的大家社会。问问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这才是我们读书的应有之义。

评点:本文由宾大拒收奥数尖子的原由引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思考,得出“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的结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文章层次清楚,首尾圆合,说理实在,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在内在逻辑更为严密、语言更为精炼方面还有待提升。

计分:基础等级(内容24+表达23)+发展等级9=56分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2年发布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阅读图书为4.39本,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显得可怜。而同类数据,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0本。同时还有一组数据关于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是64本,俄罗斯是55本,美国是50本。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肖川

对于国人来说,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资料显示,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

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 44本,我们只有4.39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许多理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刻骨铭心的物质贫困,今天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长期的思想专制使得人们头脑禁锢,才情枯竭。人们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阅读时也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人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成功地从小培养起人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四是中国文化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个讲究伦常日用的文化,而对纯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强烈而深刻的追求。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中国缺乏贵族传统,从而也就缺乏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传统。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

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锦州铁路中学的苏凌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请让读书充盈你的生活。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二|捍卫传统文化,留住根与魂

【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2015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素材二:中国各朝代长城大多残缺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因为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维护和管理问题,如今,长城被列为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之一。在我们高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时,长城已经消失了三成。

素材三:2015年6月贾玲版《花木兰》将花木兰恶搞成一位贪吃、不孝、花痴、畏战的傻大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2015年7月8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布公开信,要求节目制作方和贾玲道歉。随即,贾玲发表长微博致歉称其行为不合时宜。

【内涵挖掘及押题理由】

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文化的积淀和思辨的光芒这是大势所趋,值得大家研究。“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心有传统,细嗅新风成都一考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萧然离愁,“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的悠然情思,如今,悄然远逝;只见“双十一”的九百亿挥金如土,圣诞寒夜万人空巷挥洒彩带……传统佳节之不复,可知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东西碰撞,新旧交融,有的埋葬在漫漫黄沙中,有的破万里浪异军突起。面对传统佳节和新潮文化,我们更因心有传统,细嗅新风。

一方淡忘,一方狂欢,缘何如此?一方面,这反映了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和对不同节日所蕴涵的情感内核的需求。人们依旧在七夕传递着爱,却也希望有西方情人节别样的浪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而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不力不啻是重要原因。今日之众人,有多少还记得“花朝节”“寒食节”呢?

莫使传统空对月!

而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更多地是发自于精神。不同的节日能寄托不同的情感,我们既需要国

庆节这样的节日弘扬内心的赤诚,也需要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传递内心的关爱。此为,节日的存在,也是为了引导社会思想的发展,试想,若无国家公祭日、五一二纪念日,若干年后人是否还会反思昔日之苦痛?而新时代洋节、人造节的火热,无疑暗示着人们在更多地思考不同文化的优劣和现实生活的不足,否者何来愚人节的兴起和双十一的狂欢

呢?

面对旧与新,心怀传统,细嗅新风便不可或缺。要重振传统佳节,必定要与时俱进。当城市为霾所笼罩,除了禁止烟花爆竹,难道不能开发新的环保替代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谁能说“微信红包”的走红就不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呢?但与此同时,又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家人的团圆于对亡人的思念,摒弃浮华的送礼送钱乃至各种月饼、粽子,勿让传统被金钱充斥。

另外,对于各种洋节,政府应加强引导,意识到节日内涵的宗教色彩可能带来的文化入侵,对个人,也要避免“只过洋节,不过传统节”的想法。对于各类人造洋节,我们既应看到双十一,双十二等对互联网经济的催化和对消费者的便利,也要杜绝以利至上的商业价值观,否则,社会只会越来越浮躁,“嗅”到的,只能是铜臭味。

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还记得“春雨惊春清谷天?”今天,有多少年轻人在家人团圆时只顾埋头于手机?今天,有多少人千方百计寻找工具群发祝福消息?节日,本质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情的共鸣,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节日,也如同月一般“卒莫消长也”,总有一片情未变,总有两颗心相连,人与人之间的情便荡漾开来。对着纷繁的节日,心中总要怀着传统,来细嗅时代的新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