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代表人物
湖南之省,中国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占据非同一般之地位。自春秋战国始,楚繁衍于斯,屈子赋辞,成就楚辞之不朽;长沙太傅,贾谊哀鹏,壮志未殇,定忧民爱国之情操;宋之程朱,创书院、传理学,集湖湘学派之大成;清之曾左胡彭,湘军突起,叱咤历史风云,赢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湖湘大地,人物风流之精神,文化精髓之传承,赢得中原文化之尊重,铸就中华文化之一脉。 楚荆之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神炎传说,创华夏之文明,彪炳史册;汨罗江畔,屈子沉吟,赋《九章》而作《离骚》,忠贞深厚之爱国情操激励后人,留楚词文坛之圣地。东汉蔡伦,史称其才学,又造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有功于中夏文化升降之迹,泽被后世。唐之欧阳询与怀素,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就楷书与草书之巅。宋之周敦颐,设濂溪书院,孔孟之绝学始继,是为宋明理学不祧之祖。胡安国、胡宏,一门两父子,承濂溪之学,融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合,卒开湖湘之学统。弟承师学,张轼主持岳麓书院,授徒讲学,集湖湘学派之大成。衡阳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蔚为一代宗师。明清湖湘文化一脉相传,至近代,骎骎昌盛,英才豪杰辈出,不同的人才群体,各领风骚数百年。鸦片战争前后之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主政事,倡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以自立,引领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之先。太平天国时期之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融合程朱理学之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之作风,勇当天下之责,声誉之大,功勋之著,成就晚清历史显赫之一页。维新变法时期之清朝光绪年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尽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之英勇斗争精神和无私无畏、锲而不舍之献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后之清朝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代表,自强不息、坚忍不磨、不畏艰险,引领历史潮流之前进。五四运动后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缔造新中国,神州大地别开生面换新颜,成就中国不朽之业,历史功绩,永垂不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潇湘之地,山环水绕,古往今来,人文荟萃,湖湘人物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人才之盛,称誉天下。江河绵延,万古长流,在

于不断地融汇百川的新流;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在于不断承旧开新的勇者。湖南历代人才,披精沥沙,承旧革新,塑造湖湘人文精神之特质,引领湖湘文化之发展,于中国文化与历史之进程中功不可没。不负“唯楚有才、于斯为盛。”[1]
代表著作
荆楚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自屈原以来,哲人辈出,群星灿烂,名作争辉,著述如林。著书立言,言为心声,湖湘浩如烟海之著述,凝聚潇湘名人学者、圣贤豪杰之聪明睿智,汇集湖湘文化之精华。湖南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建置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尽罗其中,作为湖湘文化之重要文献载体,是湖南悠久历史之沉淀与缩影。 最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和秦、汉、三国、晋代简牍,充分见证了湖南文献之渊源流长及重要价值。丰富的湘人文献,从中寻绎其思想之相沿、承前启后之历史脉络,湖湘文化之共有特质,尽显其中。一则,《楚辞》之作,忧愁幽思,奏出湖湘大地古老而悲壮的爱国乐章;贾谊伤怀,《鹏鸟》抒志,与屈原一脉相承,奠定湖南文化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精髓,陶冶一代代湖南志士之情操,启发一代代湖南文人之诗词创作。一则,《太极图说》、《通书》之理学阐发,推阴阳五行之理,以儒学为宗,融佛、道于其中,开创理学学派,成为湖湘文化之奠基者,其学说被奉为官方哲学,历代谥封、褒荣不断提高。一则,船山哲学之荟萃,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之结合,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之大成,成为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贵思想矿藏。其所倡求实理之学、重实践之学、务实用之学,成为士大夫文人关心政治、民生、着眼社会发展之思想资源,影响湖南几代人,经陶澍、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等辈发扬光大,形成一种根基深厚、万物昭苏之文化沃土。一则,经世致用之著述,《皇朝经世文编》,风行海内;《海国图志》,变法图强以制夷;《曾国藩全集》,完美诠释霸蛮精神与经世致用之理念,其立德、立功、立言多为后世效法。诸类著述,治经世致用之学,实践经邦济世之治。一则,革命文献,黄兴、宋教仁、蔡锷、毛泽东等诸作,记录革命者与缔造者之心路历程,承载革命之曲折与艰辛,见证中国历史之进程,为新时期建设者借鉴之源头、依据之根本。湖湘著述,汗牛充栋,诗词文赋、哲史篇章、书法墨迹、科技教刊、类政从书、省县地志之纂辑,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尽呈湖湘文化汇合百家,兼收并蓄之博大精神。 湖南山川秀丽,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名篇钜

著,湘人乃至国人之心性修养、衣食住行、文事武备,功勋史迹,无所不包。作为潇湘人物智慧之结晶,湖湘人文精神之沉淀,为湖湘文化谱写了一曲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成为中国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中一个缩影或者符号,为构筑中华文明大厦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瑰宝。

人文环境
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突型的文化思想。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达南岭的脚下郴州永州一线,被阻于南岭;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致使盛夏酷暑可达41摄氏度,夜晚的气温仍可高达33摄氏度。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因此,尽管湖南号称为鱼米之乡,自古却属于居住条件恶烈的荒蛮之地,以至于贾谊分配到长沙作王太傅,自视为流放而痛苦早逝。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古人云“深山大泽,实产龙蛇”,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汉代以后,湖南逐步开发,虽然成了鱼米之乡和粮仓,三湘人民祖祖辈辈所感受到的气候的恶烈,冬寒夏暑,春秋两季变化无常,培养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招魂,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漆画等,其不同于黄河流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追求对称和工稳,而是更跳跃、更激情、特别是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二千多年过去了,湖南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依旧,则从屈原到欧阳询、怀素,到王船山、魏源、曾、左、彭、胡,到谭嗣同、王闓运、齐白石,到黄兴、蒋翊武、蔡锷、毛泽东,这种情怀和精神一以贯之。我们在面对湖湘文化的时候,决不能低估了这种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