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学课件

地方财政学课件
地方财政学课件

第一章导论

一、地方政府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的产生:地方政府——按照政治程序产生的、设置于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产生的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政府—地方政府

(二)建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1、地方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地方政府的建立,是完善政府体系的需要;3、地方政府的建立,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

(三)地方政府的特点

1、身份双重性:地方政府既是本辖区选民利益的代表,要维护本辖区选民的利益;同时又是中央政府在本地区的代表,要维护中央政府的利益,贯彻中央的政策和主张。

2、职能双重性:各国地方政府,一般都有双重职能:执行职能和领导职能。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要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领导职能,是地方政府对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物进行管理和领导,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地位隶属性: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地方政府既是隶属于同级的权力机关,又隶属于上级行政机关;另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仅有一重的隶属关系。

4、权力有限性:地方政府不是一个全权的政府,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

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一是受管辖范围的限制和制约,即地方政府只能在其所辖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权力,而不能超越其所辖的行政区域。二是受法律和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绝大多数国际,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法律做出专门的或原则的规定,地方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形式权力(依法行政)否则就是违法。

(四)判断地方政府独立存在的标准:1、机构单设: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其他机构;2、具有充分的自决权,不受另一个政府的控制;3、具有足够的自有财力,不依赖另一个政府的拨款;4、有独立的预算安排

二、地方财政的必要性

(一)中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1、地方财政是地方政权的产物;2、地方财政是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3、地方财政与地方居民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

(二)西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

1、偏好误识论:中央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共同偏好,造成福利损失。而地方政府接近居民,更容易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从而将本地居民个人的偏好集合为公众的共同偏好。

2、“以足投票”论:人们为追求福利最大化会选择公共服务最好而纳税最低的地方居住。这样,相同偏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成为能使其福利最大的社区中的一员,而使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的成本最小,而公共福利处于最优状态。

3、利益空间论:公共产品受规模经济的限制,其受益范围是有限的。根据成本与受益对应原则,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地区的人负担,从而产生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

三、地方财政的特点:

1、区域性:有显著的区域特色。①收支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界定②收支结构有明显的区域特色③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域模式

2、增长性: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具有显著的增长,且势头不减。①城市化与人口的增长②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④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权下放

3、差别性:指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呈非均衡性,差距明显。①财政基础差别大②财政实力差别大

4、流动性:指各经济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①流动性对财政分配产生重要影响②流动性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生活福利水平提高

5、传导性:地方财政状况影响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系统内部各级财政之间相互影响。①地方财政的基础地位,影响中央财政状况②地方财政系统内部的关联密切,各级之间收支密切相关,各级财政状态相互影响。

第二章地方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职能概述

1、财政的三大职能(马斯格雷夫):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2、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划分:资源配置职能,以地方财政为主;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以中央财政为主。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地方公共产品的特点:

1、效益递减性:受益大小与提供公共产品的中心位置成反比,与人口密度增加成反比。

2、规模经济空间性:公共产品的受益空间是可变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公共产品的受益空间来实现经济的规模效益。

3、收益外溢性:地方公共产品的效益会流到辖区以外。

(二)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

1、效率分析:偏好误识论:

中央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共同偏好,从而造成福利损失。

地方政府更接近选民,从而容易将本地区居民个人偏好集合为大众的共同偏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公共选择分析:“以足投票”论(蒂博Tiebout模型)

(1)蒂博模型的主要内容:蒂博认为:如果流动性成本为零,每个人就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所愿意居住的辖区,即选择那些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最满意,且费用分摊最合理的地方居住,即“以足投票”。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了最符合其意愿的辖区居住,相同偏好的人便会聚集到一起,这样各成员在各辖区的分布达到均衡,从而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成本最小,而公共福利却处于最佳状态。

概括为: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的流动性可以导致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2)蒂博模型的实质

论证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差别:

中央政府提供:选民的偏好是既定的,政府的作用是设法调整以适应他们的偏好,由于调整将会造成一部分资源的效率损失。

地方政府提供:各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模式是确定的,居民的选择是不确定的,他们可以选择那些最能满足其偏好的地方定居。地方社区的数量越多,差异越大,越能接近满足消费者的偏好。这样就能体现资源的配置效率。

(3)蒂博模型的假设条件及评价:第一,人员流动不受任何约束;第二,流动性成本为零;第三,有足够的选择余地;第四,具有完全的信息;第五,不存在外部效应;第六,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最低

3、供给分析:利益空间论:马斯格雷夫认为,公共产品受规模经济的限制,其受益范围是有限的。根据成本与效益对应的原则,某种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人承担。由此产生了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也即公共产品的地方供给问题。

(三)地方财政规模的确定:俱乐部理论

1、俱乐部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何种规模下俱乐部的规模最佳,人数过多会产生拥挤成本,人数太少又会使每个人分担的俱乐部产品成本过重。

2、辖区规模的确定:(1)既定公共产品水平下最佳居民规模的确定

(2)既定居民规模下最佳公共产品规模的确定

(3)最佳组合——最佳社区规模的确定

S

1

S

h

总成本/人

总收益

/人

俱乐部成员数

总成

本/人

总收益/人

Q/t

Q

k

理论上讲,辖区内居民承担的边际成本和所活得的边际收益相等时,达到辖区规模的最佳状态。

3、俱乐部理论的假设及评价:①每个辖区只提供一种公共产品;②辖区内居民的需求偏好是相同的;③辖区内公共产品没有外溢性

二、收入分配职能:1、地区间关系的独立性和平等性;2、居民“以足投票”;3、损失资源的配置效率;4、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

三、经济稳定职能:1、地方政策目标的局限性;2、经济的外部效应;3、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4、缺乏相应的职权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划分

(一)政府事权的含义:政府事权:是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和权力,是政府职能的外在化。

政府的事权包括:1、公共服务的决策权:哪一级政府拥有提供某项公共服务的最终决策权,即谁负责决策。 2、资金的供应权:谁提供这项 公共服务所需的资金,即谁供应资金。

3、公共服务的管理权:一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后,谁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政府事权具有可分的特点,即可以只归属于一级政府,也可以分别归属于不同级次的政府。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

1、效率原则:即某项事权由哪些一级政府承担效率更高或有利于提高效率。一般讲:工作量越大,涉及范围越广、复杂程度越高,则应由中央政府或地方的上级政府承担;否则,由地方政府或地方的下级政府承担。

2、方便(行动)原则:即某项事权由哪一级政府承担更方便,更有利于行动或实施。凡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行为上要求全国一致,需要统一规划的属于中央事权;反之,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别实施的,属于地方事权。

3、技术原则:某项事权由哪一级政府实施更具有技术条件、更有能力组织实施。凡是政府活动或公共工程规模巨大,需要一定技术或相应手段才能完成的,其事权应归中央政府;否则,归地方政府。

4、受益原则:受益与成本相对应,谁受益,谁承担。凡政府提供的服务,受益对象是全国居民的,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凡受益对象为地方居民的,应由地方政府承担。

N

h

N

r

俱乐部成员数

(三)政府间事权的划分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

F指中央政府,L指地方政府

2、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

L是指地方下级政府(基层政府), M是指地方上级政府

二、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

(一)划分的依据:1、与政府事权相适应:财政与事权相一致。

2、财政职能的分工:财政职能决定政府支出责任。

3、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受益与成本相对应

4、财政体制的制约:财政支付能力与财政分权程度相对应。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的划分:1、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中央政府提供。

2、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地方政府提供。

3、跨地区的、“外部效应”明显的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应参与提供。

4、调节收入分配应由中央政府承担。

(三)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

1、规模效益:规模效益大的项目支出,由上级政府承担。

2、受益范围:谁受益,谁承担。

3、效率原则:鼓励私营部门和私人生产和提供,政府给予支持和补贴。

第三章政府间税收划分第一节税种划分的原则

一、国外学者关于税种划分原则的论述

1、效率原则:以征收的效率为标准来确定税种的归属。哪级政府征收效率高,就归属于哪级政府。

2、适应原则:以征收的方便为原标准来确定税种的归属。哪一级征收更方便,更有利就归属于哪一级政府。税基宽的税种归中央政府,税基窄的税种归地方政府。

3.公平原则(适当原则):强调以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为标准。税种由哪一级政府征收更能体现公平税负,就归属于哪一级政府。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公平收入分配,就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4.经济效益原则:以征税对经济产生的效益作为标准,哪一级政府征收更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就归属于哪一级政府。

二、我国税收划分的原则

1.税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

按政府的行政体制模式划分税种:单一制国家的集权模式:税权集中,中央税收的比重高,税种多集中于中央。联邦制国家的分权模式:税权分散,地方税收的比重高,税种多分散在地方。

2.受益原则(受益补偿原则)

根据纳税人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受益关系确定税收的归属:公共产品的受益对象明确,外溢性小,向特定受益对象征收的税种,应划分为地方税;公共产品受益范围广泛,外溢性强的公共产品的税收,应划为中央税。

3.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根据税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划分税种归属:1、对流动性资源征税应划分为中央税。对不易流动的资源征税,应划归地方税。2、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影响作用大的税种应划归中央税,否则划为地方税。3、中央征收效益更高的税种,划归中央税;否则,划为地方税。

4.体现政府职能分工的原则:以税种功能与政府职能的一致性划分税种归属原则。

1、具有经济稳定和收入分配功能的税种归中央。

2、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税种归地方

5.税务行政效率原则:中央税:税基宽,税额大,税源集中,征管环节多的归中央。地方税:税基窄,税额小,税源分散,征管环节少的归地方。

三、税收划分的方式

1.划分税额。一般是先征后分,即先统一征收,再把税额按一定的比例在各级政府间划分。

2.划分税种。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即确定某些税种的隶属关系,将某些税种的收入固定地划归中央或地方或实行共享。

3.划分效率。即按照税源实行同源课税,分率计征的方式。有两种做法:1、上下级政府对同一税基按不同比例(税率)分别征收,税额分别使用。2、“税收寄征”。即上级政府在对某一税基按照自己的税率征收本级税款的同时,代替下级政府并按照下级政府的税率对同一税基课税,而后将这类税款收入拨给下级政府。

4.划分税制(划分税权):分别设立中央税和地方税两个相互独立的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体系,中央与地方均享有相应的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开征和停征权、税目的增加和调整权)并有权管理和运用本级税收收入。

5.混合型分税: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划分各级政府间的税收,即以一种方式为主的情况下,辅之以另一种方式。

第二节政府间的税种划分

一、关税(进出口关税):属于国际贸易税,影响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对产业结构影响作用大,经济稳定功能强,环节单一,是中央调控的主要手段,适宜中央税。

二、所得税(个人、公司所得税):属于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同时,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功能较强,应归中央税。

三、销售税(产品税):分单一环节和多环节销售税。单一环节:(产制、批发、零售),因税基容易确认,方便征收,可由任一级政府征收。多环节:(增值税),因需要税前抵免,若各地税率和税基有差异,征管就十分困难,所以,不应划为地方税,适宜中央税。

四、财富税:包括对资本、财富的转移及继承和遗产的课税,适于中央税。

五、资源税:分布不均匀的自然资源:从整体角度讲,资源税应归中央税,这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及发挥作用。如地方征收会使地区间的不平衡永久化。分布均匀的自然资源:因其不可流动性,便于地方政府的征管,且地区间差距也小,可以划归地方税。

六、财产税:这类税的特征:不流动(不动产),税源分散,明显易查,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最适宜地方税。

七、“有害产品”税:(特种消费税、行为税)。适用于各级政府征收。一般是“属地原则”。

第四节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与完善

一、我国的税种划分

(一)税种设置:

1、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4种

2、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国内各类企业)、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种

3、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2种

4、特定目的税类: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

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目前没有立法开征)等7种

5、财产税类: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遗产税(目前没有立法开征)等3种

6、行为税类: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契税、证券交易税(目前没有立法开征)、屠宰税、筵席税等8种

7、农牧业税类:农业税(含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等2种

(二)、税种的划分

1、中央税(4种):关税、消费税、船舶吨税(对外籍轮船征收)、车辆购置税

2、地方税(13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除外)

3、共享税(7种):增值税(75%归中央,25%归地方);;营业税(铁路、各银行总行的归中央、保险公司8%税率的3%归中央、5%归地方);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按隶属关系划分);个人所得税(利息部分除外);资源税(海上石油资源归中央,其余为地方);印花税(88%归中央、12%归地方)

二、我国现行税收划分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影响:1、奠定了分税财政体制的基础;

2、促进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①规范了政府间收入的分配制度;②调动了地方政府增收的积

极性。3、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弊端分析

1、税种结构不合理:①一般国家,中央税占大部分,目前明确的只有2种,这就不能保证中央有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提高,影响中央财政职能的发挥。②地方税缺少主体税种。严格地讲,这些税种并不是地方税,只是收入归地方的税种。地方税税源分散、征收成本高、增长潜力小,地方财政基础不稳。

地方财政学课件

第一章导论 一、地方政府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的产生:地方政府——按照政治程序产生的、设置于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产生的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政府—地方政府 (二)建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1、地方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地方政府的建立,是完善政府体系的需要;3、地方政府的建立,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 (三)地方政府的特点 1、身份双重性:地方政府既是本辖区选民利益的代表,要维护本辖区选民的利益;同时又是中央政府在本地区的代表,要维护中央政府的利益,贯彻中央的政策和主张。 2、职能双重性:各国地方政府,一般都有双重职能:执行职能和领导职能。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要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领导职能,是地方政府对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物进行管理和领导,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地位隶属性: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地方政府既是隶属于同级的权力机关,又隶属于上级行政机关;另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仅有一重的隶属关系。 4、权力有限性:地方政府不是一个全权的政府,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 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一是受管辖范围的限制和制约,即地方政府只能在其所辖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权力,而不能超越其所辖的行政区域。二是受法律和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绝大多数国际,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法律做出专门的或原则的规定,地方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形式权力(依法行政)否则就是违法。 (四)判断地方政府独立存在的标准:1、机构单设: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其他机构;2、具有充分的自决权,不受另一个政府的控制;3、具有足够的自有财力,不依赖另一个政府的拨款;4、有独立的预算安排 二、地方财政的必要性 (一)中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1、地方财政是地方政权的产物;2、地方财政是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3、地方财政与地方居民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 (二)西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 1、偏好误识论:中央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共同偏好,造成福利损失。而地方政府接近居民,更容易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从而将本地居民个人的偏好集合为公众的共同偏好。 2、“以足投票”论:人们为追求福利最大化会选择公共服务最好而纳税最低的地方居住。这样,相同偏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成为能使其福利最大的社区中的一员,而使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的成本最小,而公共福利处于最优状态。 3、利益空间论:公共产品受规模经济的限制,其受益范围是有限的。根据成本与受益对应原则,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地区的人负担,从而产生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 三、地方财政的特点: 1、区域性:有显著的区域特色。①收支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界定②收支结构有明显的区域特色③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域模式 2、增长性: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具有显著的增长,且势头不减。①城市化与人口的增长②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④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权下放 3、差别性:指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呈非均衡性,差距明显。①财政基础差别大②财政实力差别大 4、流动性:指各经济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①流动性对财政分配产生重要影响②流动性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生活福利水平提高 5、传导性:地方财政状况影响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系统内部各级财政之间相互影响。①地方财政的基础地位,影响中央财政状况②地方财政系统内部的关联密切,各级之间收支密切相关,各级财政状态相互影响。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单选题: 1、通货膨胀会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产生变动,影响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实际收入。一般来讲,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的实际收入( A )。 A. 减少 B. 无法判断 C. 增加 D. 不变 2、在发行公债时,其利率的高低一般不受( D )的影响。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3、政府征税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效率原则 D. 支付能力原则 4、各种公共收入形式中,被认为是最佳形式的是( D )。 A. 公债 B. 捐赠 C. 使用费 D. 税收 5、当债务化清偿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时,政府一般喜爱用( C )办法摆脱困境。 A. 税收化清偿 B. 信贷化清偿 C. 货币化清偿 D. 债务化清偿 6、在税收局部均衡分析过程中,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D )是决定税收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的关键。 A. 税率 B. 供给弹性 C. 需求弹性 D. 供求

弹性 7、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支付能力原则 C. 公平原则 D. 效率原则 8、内债和外债的区分标准是( C )。 A. 认购者的国籍 B. 认购的币种 C. 发行的地域 D. 发行的方式 9、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效率而言,( A )是较优的选择。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累退税率 D. A 和B都对 10、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力,从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税收对消费者的( B )。 A. 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 C.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 D.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11、公债利率的高低不受下列哪一项影响( D )。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12、政府课税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这是税收对生产者的( D )。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大一公共财政学期末考试 选择题要点

1.简述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债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因为,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因为:第一,财政赤字过大,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第二,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措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发行国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按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因为,财政赤字通常是由资本预算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超支造成的。 (3)调节经济运行。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备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1.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一)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状况,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粮食和原料,而且农业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农产品出口能够赚取宝贵的外汇。 (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仍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者的私人或集体资本积累缓慢,很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涉及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可以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十分不明显。 国债有哪些类型?简略分析利弊。 1)按期限长短,包括长期、中期、短期国债。(1分) 2)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内债和外债(1分) 3)按利息支付方式,分为有息、有奖、无息、无奖等国债。(1分) 4)按计量单位,有货币、实物国债(1分) 5)按发行方式,有自愿和强制国债(1分) 6)按国债分市场结合程序,可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1分) 前者与金融市场影响密切,后者在一定程序上有税收特征。(1分) 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答: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目的、资金来源和投

公共财政学重点

双学位公共财政作业1 1、关键词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存在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外部正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就是指由政府预算提供的并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职能的一种,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差异,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手段: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第一,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第二,规范工资制度。第三,加强税收调节。第四,通过转移性支出,改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2、复习思考题 (1)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什么? 1、垄断 垄断可以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存在

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外部正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分配是按要素分配,注重效率,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使收入分配失去公平。公平和效率是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旦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也就失去了效率。 5、经济波动自发的过度的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买方的过度竞争,会造成需求过旺,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卖方的过度竞争会造成价格大战,需求不足,经济衰退,通货紧缩。经济波动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盒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竞争性或抗争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产品的成本;所谓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个人消费了某一产品,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消费这种产品 (3)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阶级性与公共性。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两个并存的鲜明特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 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 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 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 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8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形式。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0税收抵免: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可能允许也可能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若在后一 种情况下,它被称为“有剩余的抵免”,若是在前一种场合,即将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就称为“没有剩余的抵免” 在西方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重要等级划分: 一:重点二:次重三:了解即可四:不作要求 公共财政学考试要求 1 闭卷。90分钟 2题型:单项选择题(20分)、多项选择题(20分)、判断分析题(20分)、 简述题(30分)、论述题(10分)。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 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 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 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为)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 3 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又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 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象 措施:公共对策:1)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之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要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 (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4)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可以规定排污最大限额。 私人对策:1)道德约束 2)企业合并 3)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 5 什么是拍卖污染许可证?实行拍卖污染许可证有什么意义?(了解即可) 定义:指政府向企业拍卖污染许可证,厂商为了取得污染许可证而进行投标,出价最高者就可拿到许可证。许可证费用能够足以支付“清理市场”——使污染程度降低到政府所确立的标准——所需的开销 意义:污染许可证与庇古税具有同样的功能。两者都能将污染控制在效率水平上。 6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状态,即经济运行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的恶化为代价。 帕累托改善: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7 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基尼系数如何评判公平?(了解即可) 洛伦茨曲线:画一个正方形,纵轴衡量社会收入的百分比,将正方形分为5等分,每一等分为20%的社会总收入;在横轴上将100%的家庭从最贫穷到最富有者从左到右以20%也分为5等分。将正方形中每个百分比的家庭所拥有的收入的百分比累计起来,通过相应的点,连成一条曲线,该曲线称为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是指对角线(即绝对平均曲线)和实际“洛伦茨曲线”所围成的面积与对角线和绝对不平均曲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基尼系数G的取值范围是0≤G ≤ 1 评判方法:G愈接近零,实际洛伦茨曲线愈靠近绝对平均曲线,G愈接近1,收入分配愈不平均。 国际公认正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 8如何理解公共财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次重) 1》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公平与效率的替代;要实现分配公平,就要以降低效率为代价;要提高效率,也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公平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 、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为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为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为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为 &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为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W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

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 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 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 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为)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 3 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2)混合公共产品:又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 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象 措施:公共对策: 1)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之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要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4)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可以规定排污最大限额。 私人对策:1)道德约束2)企业合并3)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

财政学重点

一、财政学 (以下就是今天老师零零散散讲的重点,我基本是按章节顺序整理了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听到的再做补充,附件里是财政学的所有课件,大家自行下载哦~) 1.投票之谜 2.生产效率、帕累托效率、交换效率、综合效率 3.市场失灵 4.政府失灵 5.政府财政职能(宏观经济理论) 6.政府支出增长的几个理论(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对投资性之处很大,很对民生社保之处不够?用财政理论分析。) 7.社会保障支出问题(一个多选) 8.政府预算(方式、作用、程序) 9.自动稳定性和预算平衡 10.公债概念、属性、与私债区别、与财政关系 11.发行地方债原因、风险及其解决,概念,属性,与财政收入的联系 12. “自动稳定器” 13.我国财政安排的脉络从统收统支到包干制到分税制 14.转移支付(内涵、目标、类型与经济效应)与税收返还(分税制) 15.指标计算 16.财政分权理论 17.我国情况 第八、九章不考,第七、十章老师没说

另外考虑几个问题,最好能结合到试卷题目里答: 1.为什么我国有大量的地方债?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中央政府主要承担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及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公众服务,将国家职能具体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既是一个地区的公众在秩序的范围内生活的必需,又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职能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有其自身的利益,中央政府的利益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存在一致的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的方面,因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本质是以集权与分权为中心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政治关系。 在调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财权的集中与分散事关重大,财权的分配为各级政府行使职能提供财力保障,而财权的多少则涉及各方的利益,因而财权的划分及调整作为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手段一向受到重视。(二)分税制改革与地方财力建设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税收入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财税收入的比重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实行分税制制度,中央有中央的税种税收,地方有地方的税种税收,然而,我国的分税制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税收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基本没有税收立法权,这就决定了我国地方政府能取得多少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说了算。中央财政的集权导致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尤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力度,过度运用财务杠杆效应,导致财政收入透支,财务风险上升。 (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要求加大地方财政支出;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地方财政支出人为增多;财政收支严重不匹配。2000年,我国地方本级财政支出首次突破10000亿元。2005年至今,地方本级财政支出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相对于财政支出而言,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却增长缓慢,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越来越大。 (四)地方政府可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 以公益项目为主要开支的地方政府,许多项目无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现金流,地方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