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件合集

地方财政学课件

第一章导论 一、地方政府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的产生:地方政府——按照政治程序产生的、设置于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产生的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政府—地方政府 (二)建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1、地方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地方政府的建立,是完善政府体系的需要;3、地方政府的建立,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 (三)地方政府的特点 1、身份双重性:地方政府既是本辖区选民利益的代表,要维护本辖区选民的利益;同时又是中央政府在本地区的代表,要维护中央政府的利益,贯彻中央的政策和主张。 2、职能双重性:各国地方政府,一般都有双重职能:执行职能和领导职能。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要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领导职能,是地方政府对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物进行管理和领导,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地位隶属性: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地方政府既是隶属于同级的权力机关,又隶属于上级行政机关;另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仅有一重的隶属关系。 4、权力有限性:地方政府不是一个全权的政府,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 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一是受管辖范围的限制和制约,即地方政府只能在其所辖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权力,而不能超越其所辖的行政区域。二是受法律和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绝大多数国际,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法律做出专门的或原则的规定,地方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形式权力(依法行政)否则就是违法。 (四)判断地方政府独立存在的标准:1、机构单设: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其他机构;2、具有充分的自决权,不受另一个政府的控制;3、具有足够的自有财力,不依赖另一个政府的拨款;4、有独立的预算安排 二、地方财政的必要性 (一)中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1、地方财政是地方政权的产物;2、地方财政是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3、地方财政与地方居民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 (二)西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 1、偏好误识论:中央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共同偏好,造成福利损失。而地方政府接近居民,更容易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从而将本地居民个人的偏好集合为公众的共同偏好。 2、“以足投票”论:人们为追求福利最大化会选择公共服务最好而纳税最低的地方居住。这样,相同偏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成为能使其福利最大的社区中的一员,而使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的成本最小,而公共福利处于最优状态。 3、利益空间论:公共产品受规模经济的限制,其受益范围是有限的。根据成本与受益对应原则,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地区的人负担,从而产生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 三、地方财政的特点: 1、区域性:有显著的区域特色。①收支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界定②收支结构有明显的区域特色③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域模式 2、增长性: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具有显著的增长,且势头不减。①城市化与人口的增长②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④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权下放 3、差别性:指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呈非均衡性,差距明显。①财政基础差别大②财政实力差别大 4、流动性:指各经济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①流动性对财政分配产生重要影响②流动性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生活福利水平提高 5、传导性:地方财政状况影响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系统内部各级财政之间相互影响。①地方财政的基础地位,影响中央财政状况②地方财政系统内部的关联密切,各级之间收支密切相关,各级财政状态相互影响。

财政学课件

财政学 引言 一、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二、财政学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三、《财政学》研究和学习方法 一、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行政管理、国防、治安以及司法和执法 基础科学 城市建设(交通通讯供电环境公园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 社会保障(公费医疗养老保险再就业工程)、补贴 税收、国债、费、财政拨款、财政投资 (二)财政问题 1、两个比重:财政收入/ GDP ;中央财政收入/全国财政收入 2、税收负担、社会保障 3、国家投资效益 4、巨额补贴 5、赤字、通胀 6、内债和外债 7、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 二、财政学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一)财政学的任务: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二)财政学研究对象: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揭示支配这些现象的规律。 具体内容:财政现象,财政收支活动,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制度和政策. 三、《财政学》研究和学习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1、实证分析: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是什么”。运用于财政学,就是要按照财政活动的原貌,勾勒出从财政收入到支出的全过程及其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财政活动同整个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财政机构,制度和政策。 2、规范分析: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并如何调整。说明:“应该是什么”。运用于财政学,就是要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前提,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来判断当前财政制度的合理与否,并探讨改革问题。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即“六大社会扣除”理论。 用来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保险基金 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国防战备和援外需要的费用 (三)借鉴西方财政学 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凯恩斯:赤字财政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学派拉弗:供给学派

财政学重点

一、财政学 (以下就是今天老师零零散散讲的重点,我基本是按章节顺序整理了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听到的再做补充,附件里是财政学的所有课件,大家自行下载哦~) 1.投票之谜 2.生产效率、帕累托效率、交换效率、综合效率 3.市场失灵 4.政府失灵 5.政府财政职能(宏观经济理论) 6.政府支出增长的几个理论(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对投资性之处很大,很对民生社保之处不够?用财政理论分析。) 7.社会保障支出问题(一个多选) 8.政府预算(方式、作用、程序) 9.自动稳定性和预算平衡 10.公债概念、属性、与私债区别、与财政关系 11.发行地方债原因、风险及其解决,概念,属性,与财政收入的联系 12. “自动稳定器” 13.我国财政安排的脉络从统收统支到包干制到分税制 14.转移支付(内涵、目标、类型与经济效应)与税收返还(分税制) 15.指标计算 16.财政分权理论 17.我国情况 第八、九章不考,第七、十章老师没说

另外考虑几个问题,最好能结合到试卷题目里答: 1.为什么我国有大量的地方债?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中央政府主要承担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及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公众服务,将国家职能具体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既是一个地区的公众在秩序的范围内生活的必需,又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职能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有其自身的利益,中央政府的利益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存在一致的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的方面,因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本质是以集权与分权为中心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政治关系。 在调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财权的集中与分散事关重大,财权的分配为各级政府行使职能提供财力保障,而财权的多少则涉及各方的利益,因而财权的划分及调整作为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手段一向受到重视。(二)分税制改革与地方财力建设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税收入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财税收入的比重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实行分税制制度,中央有中央的税种税收,地方有地方的税种税收,然而,我国的分税制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税收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基本没有税收立法权,这就决定了我国地方政府能取得多少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说了算。中央财政的集权导致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尤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力度,过度运用财务杠杆效应,导致财政收入透支,财务风险上升。 (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要求加大地方财政支出;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地方财政支出人为增多;财政收支严重不匹配。2000年,我国地方本级财政支出首次突破10000亿元。2005年至今,地方本级财政支出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相对于财政支出而言,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却增长缓慢,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越来越大。 (四)地方政府可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 以公益项目为主要开支的地方政府,许多项目无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现金流,地方政府

地方财政学课件

第一章导论 、地方政府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的产生:地方政府——按照政治程序产生的、设置于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地方政府产生的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政府—地方政府 (二)建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1、地方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地方政府的建立,是完善政府体系的需要; 3、地方政府的建立,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 (三)地方政府的特点 1、身份双重性:地方政府既是本辖区选民利益的代表,要维护本辖区选民的利益;同时又是中央政府在本地区的代表,要维护中央政府的利益,贯彻中央的政策和主张。 2、职能双重性:各国地方政府,一般都有双重职能:执行职能和领导职能。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要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领导职能,是地方政府对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物进行管理和领导,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地位隶属性: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地方政府既是隶属于同级的权力机关,又隶属于上级行政机关;另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仅有一重的隶属关系。 4、权力有限性:地方政府不是一个全权的政府,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一是受管辖范围的限制和制约,即地方政府只能在其所辖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权力,而不能超越其所辖的行政区域。二是受法律和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绝大多数国际,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法律做出专门的或原则的规定,地方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形式权力(依法行政)否则就是 违法。 (四)判断地方政府独立存在的标准:1、机构单设: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其他机构;2、具有充分的自决权,不受另一个政府的控制;3、具有足够的自有财力,不依赖另一个政府的拨款;4、有独立的预算安排 二、地方财政的必要性 (一)中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1、地方财政是地方政权的产物;2、地方财政是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3、地方财政与地方居民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 (二)西方学者关于地方财政必要性的论述 1、偏好误识论:中央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共同偏好,造成福利损失。而地方政府接近居民,更容易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从而将本地居民个人的偏好集合为公众的共同偏好。 2、“以足投票”论:人们为追求福利最大化会选择公共服务最好而纳税最低的地方居住。这样,相同偏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成为能使其福利最大的社区中的一员,而使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的成本最小,而公共福利处于最优状态。 3、利益空间论:公共产品受规模经济的限制,其受益范围是有限的。根据成本与受益对应原则,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地区的人负担,从而产生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 三、地方财政的特点: 1、区域性:有显著的区域特色。①收支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界定②收支结构有明显的区域特色③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域模式 2、增长性: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具有显著的增长,且势头不减。①城市化与人口的增长②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④ 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权下放 3、差别性:指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呈非均衡性,差距明显。①财政基础差别大②财政实力差别大 4、流动性:指各经济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①流动性对财政分配产生重要影响②流动性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生活福利水平提高 5、传导性:地方财政状况影响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系统内部各级财政之间相互影响。①地方财政的基础地位,影响中央财政状况②地方财政系统内部的关联密切,各级之间收支密切相关,各级财政状态相互影响。第二章地方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职能概述 1、财政的三大职能(马斯格雷夫):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2、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划分:资源配置职能,以地方财政为主;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以中央 财政为主。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学课件 地方财政学题目讲评

地方财政学题题目讲评 一、地方财政学评述题 评述一 中海市政府投资建了一个电话机厂,请评述 答:中海市政府投资建电话机厂,即中海市政府用财政拨款建电话机厂,根据公共财政的相关理论,此行为是不正确的。 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不准经商、办企业。但国家财政包揽过多 ,即通常说的“越位”问题仍然存在。例如最近江苏镇江市交警部门办汽车修理厂事件,同样是反映了政府的“越位”行为——某个部门某些人得到的是利益,破坏的却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我国建立公共财政 ,是为了矫正市场失灵 ,培育市场、弥补市场发育不健全出现的“市场残缺”,但在市场运行正常的情况,政府不应插手过多。具体分析如下: 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其与市场经济的关 系问题,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财政与市场的关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市场能干的,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财政就应该也必须去干”。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机制,因此应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出现失灵时才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政府对市场失效的弥补,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必须要在市场失效的前提下,政府方介入经济。 二. 所谓“市场失效”,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无法做到有效的配 置资源,或难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一种状态。这是市场与生俱来的缺陷,无法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去克服,只能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依靠公共活动,即政府介入,这也导致了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在市场机制下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也不可避免,这就是市场失效。市场失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竞争失效 2、公共产品问题 3、外溢性问题 4、市场不完全 5、偏好 不合理6、信息不完全7、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8、收入公平分 配问题 以上所述表明,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以及不公平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西方经济学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这三项经济职能,贯穿到税收、支出等财政行为中,就体现为效率、公平、稳定三条原则。其中,在以市场资源配置主体的社会中,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 三. 市场的缺陷要求政府介入,这也导致了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存在的必 要性。 公共财政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推论,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领域,也即是需要公共部门即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自然包括: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公共品和劳务;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矫正外部效

财政学课件[1]

参考资料: 1.《Public Finance》,Harvey S.Rosen 《财政学》,哈维.罗森著,平新乔、董勤发等译,中国人大出版社 2.《财贸经济》,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主办 3.《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4.《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中国财经出版社 *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Joseph E.Stiglitz 《政府经济学》,约瑟夫.E.斯蒂格勒兹著,高强等译,春秋出版社 * 《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Anthony B.Atkinson Joseph E.Stiglitz 《公共经济学》,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勒兹著,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财政学导论 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政策的目标 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消费 财政学财政支出理论政府与生产 政府与分配 公共选择 财政收入理论税收 公共定价 公债 财政调控理论 财政体制理论

第一章财政学导论 一.财政学的基本课题 二.政府组织体系 1.公共部门 2.政府部门 3.公共企业部门 国民经济 公共部门私人部门 政府部门家庭部门 公共企业部门私人企业部门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公共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公共企业部门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部门家庭部门 公共企业部门私人企业部门

第二章财政政策的目标 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 规范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 区别 (二)* 实证分析法的分类 1.经验实证分析法 2.理论实证分析法 (1)生产技术假设:MRTS LK = - dK/dL, MRTS LK的绝对值递减,产量随要素的增减而相应增减;MRT XY = - dY/dX, MRT XY的绝对值递增. (2)消费偏好假设:MRS XY = - dY/dX, MRS XY的绝对值递减,效用随消费的增减而相应增减. (3)行为目标假设: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K Y Y L X X 二.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