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10T13:14:38.18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8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秦艳春

[导读]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

秦艳春(吉林省双辽市柳条乡中心校 136400)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杨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是了解其成因,其次是采取恰当方法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第一,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青少年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 “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三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第四,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教师认为学生不听活,学生也认为教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第五,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当然,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

二、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其次,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

第三,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自身的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其三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其四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

第四,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如中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怒心理,教师应该对学生以诚相待坦诚相见,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发其自信奋发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消除这种心理时就应该从生理和社会的、教学的角度多想办法,想好办法,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鹤山市古劳中学任卫东 2011年8月10日 [摘要]:初中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家庭、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作为教师就、家长应该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学校家庭成因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初中生这段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的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这对教育工作者会有所提示的。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

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正处在初中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当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心理;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往往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是原则 的错误,老师辛辛苦苦地做工作,费了不少的唇舌,有的学生就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 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表现为: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当面顶你一两句,或是当面不说,背后又 来另一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师说话的方式方法问题,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 理状态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来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年龄特点决定的思维因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初中学生的 年龄在13、14岁左右,对事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还不是很了解,更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发 展规律了。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判断事物。 2.年龄决定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不仅是与气质智力有关,还与情感和意 志有关,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核心的特征。公元前5-4世纪孔子提出了“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学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较大差异的,也就是说性格大多是由后天造成的。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学说,性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他 认为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外部,他对外部的事物表示关心和感兴趣,与人交往中易于 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事大胆而轻率,动作快。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自己的 喜怒哀乐,他在人面前不容易说慌。初中学生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受外部影响而意志比较脆弱,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一蹶不振,但大多学生还是经得起批评的。他们大多喜欢表现自己某 一特长,也就是说喜欢露一手,希望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强一点,以博得同龄人的羡慕、长辈 的赞扬。然而,他们做事又不顾前及后,一旦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指出,则认为这是 老师有意与自己过不去,由此感到自己名声扫地,因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对老 师记恨在心。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作正确的引导,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并且以表扬为主,并寓批评于表扬之中,通过表扬其正确的,达到批评其错误的。 也有的学生性情比较孤僻,心胸比较狭窄,像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粒沙子,尽管是自己错了, 受到批评,心里似乎受到极大的创伤。因此,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人跟他谈话,他都觉得这是有意与他过不去的,心里总是这样认为,“又是鸡蛋里挑骨头”。那种心情 真有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切身感受。由此产生种种忧郁感,或固执,或闭口不谈、只字不露。如本班有一位姓施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做事却出人意料,常逃学到外面上网,一蹲就是大半天,有时搞个通宵。老师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说了老半天,他就一言不发, 金口不开。有同学问他为何,他说:“反正我在他们的眼里是坏的,说也没用。”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批评要把握好分寸,点到即止。应从心理上去医治,扫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使其丢 掉思想包袱,树立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其“闪光点”,一经发现就多加 表扬,让他树立信心,改正缺点,避免其自暴自弃,再次闯祸。 3.学生的心胸气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稳定的特征。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情、秉性等。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猬”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猬者有所不为”。“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 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属于“猬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比较“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在 中学生当中,有的学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识虎”,正如孔子所说的“狂者”一类的人,他们情 绪发展比较快,说话直率,但性格比较刚强固执,脾气比较倔强。他们什么时候都认定自己 是对的。这样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很可能当众顶牛,给你难堪。此时,作为 教育者——老师,如果不善于开导,很可能导致“风来树挡、水来土埋”的僵持局面。对这样 的学生,只能是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工作,也就是说,对他们应抱着治病 救人的态度,用和风细雨式的谈话,以对朋友那真诚的情感去触动他们,对他们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 “马上把积木捡起来。”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 “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给各辅导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自我认知、就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我校大学生又普遍存在对自身认识不足、自律性差等问题,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 辅导员是工作在我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结合我校大学生的一些情况,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们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加以干预。 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很多学生从小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远离家乡,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下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在独立自理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显得孤僻、自卑,情绪比较低落、抑郁、焦虑、恐惧等,也会伴有身体上的不适,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初期表现为对周围的事情和环境显的比较烦恼,社会行为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不与人说话等)。 2、学习问题。 大学的教育方法与以往中学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上大学之前目标比较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虽然我们学校是企业化管理,但对于学习的要求并不像高中一样,但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本身学习的兴趣不浓烈,进入校园后觉得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与幻想中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有些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方式,会产生迷茫感。我校学生目前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抄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且多抱怨,认识不到自身的问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教育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很多“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 “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我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尤其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往往会开始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心理有什么话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我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当中尤为突出。它的主要表现有:大家都积极倡导的东西,他(她)却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而对大家都反对的事物,他(她)则积极、热情地去肯定和支持。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更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势必要影响他们听从成年人的指导,这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效应。所以,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都很清楚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使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

应。例如:上课了,绝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实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有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 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建立深厚的师生情,缩短心理距离 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总来说之,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教师还应 该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因为教师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师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理解 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离家出走 内容提要: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行为是指青少年未经父母同意离开家庭,长时间夜不归宿的行为。离家出走是青少年向成人权威反抗的一种表现。 (1)典型病例 一、个案介绍 王某,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王某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从小就对他管教严格。前不久,王某刚考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于心理压力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王某,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导致不够时间做题,还没放榜之前王某就预料到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几天后放榜果然如此,王某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几天来,父母一直对他非打即骂,说一些“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你这么笨以后只能上街要饭”之类伤其自尊的话。之后的第二天中午,王某由于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招来一顿暴打。待父亲上班后,他随即出门,离家出走,徘徊至深夜12点,又累又饿的何某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开了。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 二、诊断与评析 现在的家长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会没出息”之类的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就如上述个案中何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

对考上大学就更加没有希望了。其实,中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这一步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命运,重要的是将来的学习要努力。当然,何某离家出走也是不对的,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以此改变父母的看法。 (2)离家出走的症状 青少年离家出走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14岁左右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②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③居住在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在城镇的人数。 ④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往往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3)离家出走的成因 ①个性障碍。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大多由于本人的个性障碍。有些青少年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消极性格的表现。 ②逃避学校和家庭环境。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青少年只是想避开学校的约束,或从生活中的孤独、无聊和严厉的管束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个人的独立。 ③逃避压力。学校的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中父母只是责备和苛求,缺少具体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使青少年学生感到十分孤独、烦恼,并产生了自卑感和不满情绪,他们离家出走是寻求心理上的解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课题 陈慕丹政治科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中学生行为结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形势严峻,都给中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中学生不良心态呈上升趋势。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无论怎样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会有学生违纪犯法,“对着干“,不合群,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不良现象。教师很严肃并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却被看作无聊的活动,却招来一片怨言。这不仅打击和动摇了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认真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表现,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探求缓解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相关对策,创建和谐校园。 三、课题研究问题产生原因 中学生处在青年闭锁期向开放期转变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 但不稳定,入中学后,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 使他们开始脱离了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 独立地评价周围的事物。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强化,自尊心与自信心进一步确立,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同时渴望被人尊重和理解,但由于思维、判断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容易产生偏激、固执,一旦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就会出现知、情、意、行脱节的现象,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课题研究问题的表现 1,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中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因而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情绪。当然,有些教师不能扮演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角色,在学生中威信较低,与学生缺乏沟通,学生无法对之形成信任基础,也导致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2、对教育内容的反感。由于中学生崇尚“自由”,他们追潮赶时尚,好奇心强,而且课本改革滞后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解决中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上课往往曹营心在汉。 3、对教育形式的厌烦。当今教育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没有抓住并利用各种新型载体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势必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烦情绪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从学生方面入手: 1、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比如,最近中学生因为受到批评或处分,或者感情创伤,考试压力,挫折等等困境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杀。我们不会忘记杨元元,洪乾坤这一个个令人痛心的名字。我们可以从以下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个别老师不注意提

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 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以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做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精品文档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案例: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自己也很苦恼。小强是心知肚明的,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但她却将这本是件小事,前几天她与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临桌同学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心理咨询师分析:但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小她就有一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客观上分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但这些情况由来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种自卑心理。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已久,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原来今天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骄横,因为,. 精品文档妥善处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理。。应对策略:、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1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所以,分析:由于平时养成

(完整版)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一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 福建美佛儿学校初中部 案例一:李某,高一女生。初中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高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惨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吃紧,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高女学生,中考成绩大凡。考入高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寒假考试数学竟不及格,而当时班上只有少数同学不及格,其它科也成绩平淡。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健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例外。 从根源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高一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严重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多样,有些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对立情绪,你要求他要这样做,他故意与你对着干,很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导致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发展为逃学、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倾向严重,出现固执的思维习惯,无法理智、客观、准确地理解教师、家长的好心教育,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思维变得狭隘,行为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我们通过对许多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 1、限制感兴趣的活动。 好奇心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小学生探究新事物,从而了解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好奇心促使小学生对事物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而限制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或家长不让学生看电视、玩电脑,硬要他们去学习文化知识、去做作业,或者在他们玩的正尽兴时,突然要他们立即停止游玩马上去学习,都极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随年龄增大,如果老师和家长仍然限制学生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会觉得教师和家长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因而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会越发明显,反抗力会越大。

2、对学生过度要求。 对学生提出过度要求,会使他们感到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对过度要求的内容极其厌烦,认为完成过度要求的任务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事,没有意义,很自然产生逆反心理。 3、自主性剥夺。 逆反心理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学生随年龄增长,有自己对事物独立判断的意识,不再按照教师、家长所说的来看待事物。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已经进入情绪容易急躁的时期,虽然他们的认识能力有所发展,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教师、家长能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选择,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有时教师、家长包办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学生们对此有意见,觉得教师、家长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故产生逆反心理,为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他们变得敏感,很小的刺激都跟自主性剥夺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怀疑教师、家长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4、厌倦情绪。 当人处在厌倦情绪状态下,想远离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对所接触的事物和情境有抵触的念头。当学生处于厌倦情绪状态下,对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常观察到,有的教师喜欢拖课,上了一节课,学生已经较疲劳,下课铃声响后,教师还在讲,学生很厌倦,教师在那边说什么,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而这种厌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