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一教案1.2《子集、全集、补集》

江苏省昆山市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一教案1.2《子集、全集、补集》
江苏省昆山市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一教案1.2《子集、全集、补集》

子集、全集、补集(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 教学重点:

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的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由集合元素的多少对集合进行分类,由集合元素的有限、无限选取表示集合的方法.故问题解决的关键主要在于寻求集合中的元素,进而判断其多少.

Ⅱ.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从下面问题的特殊性,去寻找其一般规律.

幻灯片(A):

我们共同观察下面几组集合

(1)A={1,2,3},B={1,2,3,4,5}

(2)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B={0}

(5)A={直角三角形},B={三角形}

(6)A={a,b},B={a,b,c,d,e}

[生]通过观察上述集合间具有如下特殊性

(1)集合A的元素1,2,3同时是集合B的元素.

(2)集合A中所有大于3的元素,也是集合B的元素.

(3)集合A中所有正方形都是集合B的元素.

(4)A中没有元素,而B中含有一个元素0,自然A中“元素”也是B中元素.

(5)所有直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即A中元素都是B中元素.

(6)集合A中元素A、B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

[师]由上述特殊性可得其一般性,即集合A都是集合B的一部分.从而有下述结论.

幻灯片(B):

1.子集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师]请同学们各自举两个例子,互相交换看法,验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定义.

[师]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如:A={2,4},B={3,5,7},则A B.

[师]依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子集.

请填空:?_____A(A为任何集合).

[生]??A [师]由A ={正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三角形},则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生]由题可知应有A ?B ,B ?C.

这是因为正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那么正三角形也一定是三角形.故A ?C.

[师]从上可以看到,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1)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师]如A ={9,11,13},B ={20,30,40},那么有A ?A ,B ?B.

师进一步指出:

如果A ?B ,并且A ≠B ,则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这应理解为:若A ?B ,且存在b ∈B ,但b ?A ,称A 是B 的真子集.

A 是

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真子集关系也具有传递性若A B ,

B C ,则A C.

那么_______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生]应填?

2.例题解析

[例1]写出{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分析:寻求子集、真子集主要依据是定义.

解:依定义:{a ,b }的所有子集是?、{a }、{b }、{a ,b },其中真子集有?、{a }、{b }. 注:如果一个集合的元素有n 个,那么这个集合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 [例2]解不等式x -3>2,并把结果用集合表示.

解:由不等式x -3>2知x >5

所以原不等式解集是{x |x >5}

[例3](1)说出0,{0}和?的区别;(2){?}的含义

Ⅲ.课堂练习

1.已知A ={x |x <-2或x >3},B ={x |4x +m <0},当A ?B 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该题中集合运用描述法给出,集合的元素是无限的,要准确判断两集合间关系.需用数形结合.

解:将A 及B 两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要使A ?B ,则B 中的元素必须都是A 中元素

即B 中元素必须都位于阴影部分内

那么由x <-2或x >3及x <-m 4 知 -m 4

<-2即m >8 故实数m 取值范围是m >8

2.填空:

{a } {a },a {a },? {a },{a ,b } {a },0 ?,{0} ?,1 {1,{2}},{2} {1,{2}},? {?}

Ⅳ.课时小结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真子集.

2.清楚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主要靠其元素与集合关系来说明.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0习题1.2 1,2

补充:

1.判断正误

(1)空集没有子集()

(2)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真子集()

(3)任一集合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集()

(4)若B?A,那么凡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则必不属于B ()

分析:关于判断题应确实把握好概念的实质.

解:该题的5个命题,只有(4)是正确的,其余全错.

对于(1)、(2)来讲,由规定: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且是任一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对于(3)来讲,可举反例,空集这一个集合就只有自身一个子集.

对于(4)来讲,当x∈B时必有x∈A,则x?A时也必有x?B.

2.集合A={x|-1<x<3,x∈Z},写出A的真子集.

分析:区分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空集是任一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一个含有n个元素的子集有2n,真子集有2n-1个.

则该题先找该集合元素,后找真子集.

解:因-1<x<3,x∈Z,故x=0,1,2

即a={x|-1<x<3,x∈Z}={0,1,2}

真子集:?、{1}、{2}、{0}、{0,1}、{0,2}、{1,2},共7个

3.(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无限集的真子集是有限集

B.任何一个集合必定有两个子集

C.自然数集是整数集的真子集

D.{1}是质数集的真子集

(2)以下五个式子中,错误的个数为()

①{1}∈{0,1,2} ②{1,-3}={-3,1} ③{0,1,2}?{1,0,2}

④?∈{0,1,2} ⑤?∈{0}

A.5

B.2

C.3

D.4

(3)M={x|3<x<4},a=π,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 M

B.a?M

C.{a}∈M

D.{a}M

解:(1)该题要在四个选择支中找到符合条件的选择支.必须对概念把握准确,并不是所有有限集都是无限集子集,如{1}不是{x|x=2k,k∈Z}的子集,排除A.由于?只有一个子集,即它本身,排除B.由于1不是质数,排除D.故选C.

(2)该题涉及到的是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关系.

①应是{1}?{0,1,2},④应是??{0,1,2},⑤应是??{0}

故错误的有①④⑤,选C.

(3)M={x|3<x<4},a=π

因3<a<4,故a是M的一个元素.

{a}是{x|3<x<4}的子集,那么{a}M.选D.

4.判断如下a与B之间有怎样的包含或相等关系:

(1)A={x|x=2k-1,k∈Z},B={x|x=2m+1,m∈Z}

(2)A={x|x=2m,m∈Z},B={x|x=4n,n∈Z}

解:(1)因A={x|x=2k-1,k∈Z},B={x|x=2m+1,m∈Z},故A、B都是由奇数构成的,即A=B.

(2)因A ={x |x =2m ,m ∈Z },B ={x |x =4n ,n ∈Z },

又 x =4n =2·2n

在x =2m 中,m 可以取奇数,也可以取偶数;而在x =4n 中,2n 只能是偶数.

故集合A 、B 的元素都是偶数.但B 中元素是由A 中部分元素构成,则有B A .

评述:此题是集合中较抽象题目.注意其元素的合理寻求.

5.已知集合P ={x |x 2+x -6=0},Q ={x |ax +1=0}满足Q P ,求a 所取的一切值. 解:因P ={x |x 2+x -6=0}={2,-3}

当a =0时,Q={x |ax +1=0}=?,Q P 成立.

又当a ≠0时,Q ={x |ax +1=0}={-1a }, 要Q P 成立,则有-1a =2或-1a =-3,a =-12 或a =13

. 综上所述,a =0或a =-12 或a =13

评述:这类题目给的条件中含有字母,一般需分类讨论.

本题易漏掉a =0,ax +1=0无解,即Q 为空集情况.

而当Q =?时,满足Q P .

6.已知集合A ={x ∈R |x 2-3x +4=0},B ={x ∈R |(x +1)(x 2+3x -4=0},要使A P ?B ,求满足条件的集合P .

解:由题A ={x ∈R |x 2-3x +4=0}=?

B ={x ∈R |(x +1)(x 2+3x -4)=0}={-1,1,-4}

由A P ?B 知集合P 非空,且其元素全属于B ,即有满足条件的集合P 为:

{1}或{-1}或{-4}或{-1,1}或{-1,-4}或{1,-4}或{-1,1,-4}

评述:要解决该题,必须确定满足条件的集合P 的元素.

而做到这点,必须化简A 、B ,充分把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准确化简集合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7.已知A ?B ,A ?C ,B ={0,1,2,3,4},C ={0,2,4,8},则满足上述条件的集合A 共有多少个?

解:因A ?B ,A ?C ,B ={0,1,2,3,4},C ={0,2,4,8},由此,满足A ?B ,有?,{0},{1},{2},{3},{4},{0,1},{0,2},{2,3},{2,4},{0,3},{0,4},{1,2},{1,3},{1,4},{3,4},{0,2,4},{0,1,2},{0,1,3},{0,1,4},{1,2,3},{1,2,4},{2,3,4},{0,3,4},{0,1,2,3},{1,2,3,4},{0,1,3,4},{0,2,3},{1,3,4},{0,1,2,4},{0,2,3,4},{0,1,2,3,4},共25=32个.

又满足A ?C 的集合A 有

?,{0},{2}{4},{8},{0,2},{0,4},{0,8}{2,4},{2,8},{4,8},{0,2,4},{0,2,8},{0,4,8},{2,4,8},{0,2,4,8},共24=8×2=16个.

其中同时满足A ?B ,A ?C 的有8个

?,{0},{2},{4},{0,2},{0,4},{2,4},{0,2,4},实际上到此就可看出,上述解法太繁.由此得到解题途径.

有如下思路:

题目只要A 的个数,而未让说明A 的具体元素,故可将问题等价转化为B 、C 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的子集数是多少.

显然公共元素有0、2、4,组成集合的子集有23=8 (个)

8.设A ={0,1},B ={x |x ?A },则A 与B 应具有何种关系?

解:因A ={0,1},B ={x |x ?A }

故x 为?,{0},{1},{0,1},即{0,1}是B 中一元素.故A ∈B.

评注:注意该题的特殊性,一集合是另一集合的元素.

9.集合A ={x |-2≤x ≤5},B ={x |m +1≤x ≤2m -1},

(1)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当x ∈Z 时,求A 的非空真子集个数.

(3)当x ∈R 时,没有元素x 使x ∈A 与x ∈B 同时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1)当m +1>2m -1即m <2时,B =?满足B ?A .

当m +1≤2m -1即m ≥2时,要使B ≤A 成立,

需???m +1≥-22m -1≤5

,可得2≤m ≤3 综上m ≤3时有B ?A

(2)当x ∈Z 时,A ={-2,-1,0,1,2,3,4,5}

所以,A 的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8-2=254

(3)∵x ∈R ,且A ={x |-2≤x ≤5},B ={x |m +1≤x ≤2m -1},又没有元素x 使x ∈A 与x ∈B 同时成立.

则①若B =?即m +1>2m -1,得m <2时满足条件.

②若B =?,则要满足条件有:???m +1≤2m -1m +1>5 或???m +1≤2m -12m -1<2

解之m >4 综上有m <2或m >4

评述:此问题解决:(1)不应忽略?;(2)找A 中的元素;(3)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二)1.预习内容:课本P 9

2.预习提纲:

(1)求一个集合补集应具备的条件.

(2)能正确表示一个集合的补集.

子集、全集、补集(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渗透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补集的有关运算.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1.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如何寻求?其个数分别是多少?

2.两个集合相等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Ⅱ.讲授新课

[师]事物都是相对的,集合中的部分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就是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请同学们由下面的例子回答问题:

幻灯片(A):

看下面例子

A={班上所有参加足球队同学}

B={班上没有参加足球队同学}

S={全班同学}那么S、A、B三集合关系如何?

[生]集合B就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即为如图阴影部分

由此借助上图总结规律如下:

幻灯片(B):

1.补集

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A?S),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集合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 S A,即C S A={x|x∈3且x?a}

上图中阴影部分即表示A在S中补集C S A

2.全集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记作U.

[师]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就可以把实数集看作全集U,那么有理数集Q的补集C U Q 就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举例如下:请同学们思考其结果.

幻灯片(C):

举例,请填充

(1)若S={2,3,4},A={4,3},则C S A=____________.

(2)若S={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则C S B=___________.

(3)若S={1,2,4,8},A=?,则C S A=_______.

(4)若U={1,3,a2+2a+1},A={1,3},C U A={5},则a=_______

(5)已知A={0,2,4},C U A={-1,1},C U B={-1,0,2},求B=_______

(6)设全集U={2,3,m2+2m-3},a={|m+1|,2},C U A={5},求m.

(7)设全集U={1,2,3,4},A={x|x2-5x+m=0,x∈U},求C U A、m.

师生共同完成上述题目,解题的依据是定义

例(1)解:C S A={2}

评述:主要是比较A及S的区别.

例(2)解:C S B={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评述:注意三角形分类.

例(3)解:C S A=3

评述:空集的定义运用.

例(4)解:a2+2a+1=5,a=-1± 5

评述:利用集合元素的特征.

例(5)解:利用文恩图由A及C U A先求U={-1,0,1,2,4},再求B={1,4}.

例(6)解:由题m2+2m-3=5且|m+1|=3解之m=-4或m=2

例(7)解:将x=1、2、3、4代入x2-5x+m=0中,m=4或m=6

当m=4时,x2-5x+4=0,即A={1,4}

又当m=6时,x2-5x+6=0,即A={2,3}

故满足题条件:C U A={1,4},m=4;C U B={2,3},m=6.

评述:此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Ⅲ.课堂练习

课本P10练习1,2,3,4

Ⅳ.课时小结

1.能熟练求解一个给定集合的补集.

2.注意一些特殊结论在以后解题中的应用.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0习题1.2 3,4

3.解:因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故S集合是由梯形、平行四边形构成,而A ={x|x是平行四边形},那么C S A={x|x是梯形}.

补充: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在题后括号内填“”或“”:

(1)若S={1,2,3},A={2,1},则C S A={2,3} ()

(2)若S={三角形},A={直角三角形},则C S A={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

(3)若U={四边形},A={梯形},则C U A={平行四边形} ()

(4)若U={1,2,3},A=?,则C U A=A ()

(5)若U={1,2,3},A=5,则C U A=?()

(6)若U={1,2,3},A={2,3},则C U A={1} ()

(7)若U是全集且A?B,则C U A?C U B ()

解:紧扣定义,利用性质求解相关题目.(2)(5)(6)正确,其余错误.

在(1)中,因S={1,2,3},A={2,1},则C S A={3}.

(2)若S={三角形},则由A={直角三角形}得C S A={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3)由梯形及平行四边形构成的图形集合不一定是四边形的全部.如既不是梯形,

也不是平行四边形.

(4)因U={1,2,3},A=?,故C U A=U.

(5)U={1,2,3},A=5,则C U A=?.

(6)U={1,2,3},A={2,3},则C U A={1}.

(7)若U是全集且A=B,则C U A?C U B.

评述:上述题目涉及补集较多,而补集问题解决前提必须考虑全集,故一是先看全集U,二是由A找其补集,应有A∪(C U A)=U.

2.填空题

(1)A={x∈R|x≥3},U=R,C U A=_____________________.

(2)A={x∈R|x>3},U=R,C U A=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U中有6个元素,C U A=?,那么A中有_______个元素.

(4)U=R,A={x|a≤x≤b},C U A={x|x>9或x<3=,则a=_______,b=_________ 解:由全集、补集意义解答如下:

(1)由U=R及A={x|x≥3},知C U A={x|x<3=(可利用数形结合).对于(2),由U=R 及A={x|x>3},知C U A={x|x≤3},注意“=”成立与否.对于(3),全集中共有6个元素,A的补集中没有元素,故集合A中有6个元素.对于(4),全集为R因A={x|a≤x≤B},其补集C U A={x|x>9或x<3},则A=3,B=9.

3.已知U={x∈N|x≤10},A={小于10的正奇数},B={小于11的质数},求C U A、C U B. 解:因x∈N,x≤10时,x=0、1、2、3、4、5、6、7、8、9、10

A={小于10的正奇数}={1,3,5,7,9},B={小于11的质数}={2,3,5,7},那么C U A={0,2,4,6,8,10},C U B={0,1,4,6,8,9,10}.

4.已知A={0,2,4,6},C U A={-1,-3,1,3},C U B={-1,0,2},用列举法写出B. 解:因A={0,2,4,6},C U A={-1,-3,1,3},

故U=A∪(C U A)={0,1,2,3,4,6,-3,-1}

而C U B={-1,0,2},故B={-3,1,3,4,6}.

5.已知全集U={2,3,a2-2a-3},A={2,|a-7|},C U A={5},求a的值.

解:由补集的定义及已知有:a2-2a-3=5且|a-7|=3,由a2-2a-3=5有a=4或a=-2,当a=4时,有|a-7|=3,当a=-2时|a-7|=9(舍)

所以符合题条件的a=4

评述:此题和第4题都用C U A={x|x∈5,且x?A},有U中元素或者属于A,或者属于C U A.二者必居其一,也说明集合A与其补集相对于全集来说具有互补性,这一点在解题过程中常会遇到,但要针对全集而言.

6.定义A-B={x|x∈A,且x?B},若M={1,2,3,4,5},N={2,4,8},求N-M的表达式.

分析:本题目在给出新定义的基础上,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要准确把握定义的实质,才能尽快进入状态.

解:由题所给定义:N-M={x|x∈N,且x?M}={8}

评述:从所给定义看:类似补集但又区别于补集,A-B与C A B中元素的特征相同,后者要求B?A.而前者没有这约束,问题要求学生随时接受新信息,并能应用新信息解决问题.

7.已知集合M={x2+x-2=0},N={x|x<a},使M C R N的所有实数a的集合记为A,又知集合B={y|y=-x2-4x-6},试判断A与B的关系.

分析:先找M中元素,后求B中元素取值范围.

解:因x2+x-2=0的解为-2、1,即M={-2,1},N={x|x<a},

故C R N={x|x≥a},使M C R N的实数a的集合A={a|a≤-2},

又y =-x 2-4x -6=-(x +2)2-2≤-2

那么B ={y |y ≤-2},故A =B

8.已知I =R ,集合A ={x |x 2-3x +2≤0},集合B 与C R A 的所有元素组成全集R ,集合B 与C R A 的元素公共部分组成集合{x |0<x <1或2<x <3},求集合B .

解:因a ={x |x 2-3x +2≤0}={x |1≤x ≤2},所以C R A ={x |x <1或x >2} B 与C R A 的所有元素组成全集R,则A ?B .B 与C R A 的公共元素构成{x |0<x <1或2<x <3},则{x |0<x <1或2<x <3}?B

在数轴上表示

集合B 为A 及{x |0<x <1或2<x <3}的元素组成,即B ={x |0<x <3}.

评述:研究数集的相互关系时,可将题设通过数轴示意,借助直观性探究,既易于理解.又能提高解题速度.上面提到的所有元素与公共元素是后面将要研究的交集、并集,就是B ∪C R A =R B A ??,B ∩C R A ={x |0<x <1或2<x <3}.

9.设U ={(x ,y )|x ,y ∈R },A ={(x ,y )|y -3x -2

=1},B ={(x ,y )|y =x +1},求C U A 与B 的公共元素.

解:a ={(x ,y )|y =x +1,x ≠2},它表示直线y =x +1

去掉(2,3)的全体,从而C U A ={(2,3)},而B ={(x ,y )|

y =x +1}表示直线y =x +1上的全体点的集合.如图所示,C U A

与B 的公共元素就是(2,3).

评述:关于点集问题通常将其转化为直角坐标平面上的图形

的问题来加以研究可以得到直观形象,简捷明了的效果.

(二)1.预习内容:课本P 10~P 11

2.预习提纲:

(1)交集与并集的含义是什么?能否说明?

(2)求两个集合交集或并集时如何借助图形.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集合A ={x |-1≤x ≤2},B ={x |x <1},则A ∩(?R B )= . 2.已知函数20()10x x f x x x ?=?->?,≤,,,若1()2f a =,则实数a = . 3.方程)2(log )12(log 255-=+x x 的解集为 . 4.函数23 )(-=x x f 的定义域为 . 5.已知函数()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32()2f x x x =-,则0x <时,函数()f x 的表 达式为()f x = . 6.定义集合A 、B 的一种运算:1212{,,}A B x x x x x A x B *==+∈∈其中,若{1,2,3}A =, {1,2}B =,则A B *中的所有元素数字之和为 . 7.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x f 满足),()2(x f x f -=+则)6(f =_________. 8.若2()2(1)2f x ax a x =+-+在(3,3)-为单调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9 .函数y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10.函数)86lg()(2++-=a ax ax x f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11.若关于x 的方程a a x -+= 523)43(有负实数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12.如果函数()223f x x x =-+在[]0,m 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 的范围是 .

13.已知定义域为()(),00,-∞+∞U 的偶函数()f x 在(0)+∞,上为增函数,且(1)0f =,则 不等式()0x f x ?>的解集为 . 14.不等式012 ≥+-ax x 对所有]2,1[∈x 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二、解答题 15.设集合{}2|lg(2)A x y x x ==--,集合{}|3||B y y x ==-. ⑴ 求B A ?和A B U ; ⑵ 若{}|40C x x p =+<,C A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1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12833)21() 32(??? ??--+-- ; (2) 2lg 2lg3111lg 0.36lg823 +++.

2019-2020年高二数学必修3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数学必修3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为什么能用样本数据的平均值估计总体的水平。初步了解如何动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研究,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利税学。感受统计不仅是列表、画图的低层次的工作,而且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2、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并对总体水平作出估计的方法。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估计,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平均数和组中值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估计。 教学难点:最小二乘法的思维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在2.2节中,我们通过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密度曲线和茎叶图来对数据从分布规律角度进行分析和估计,发现数据的规律。从本节起,我们利用上节的相同背景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取数量规律进行分析和估计。 我们从天气预报中常见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概念,对某季篮球联赛中队员得分情况统计,也常利用“平均得分”,成绩统计中,也利用 “平均分”等,都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这些数字都能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 学生思考:在频率直方图中,众数是指最高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中位数是指样本数据中累积频率为0.5时所对应的样本数据值,平均数是指样本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定义:能反映总体某种特征的量称为总体特征数 思考:怎样通过抽样的方法,用样本的特征数估计总体的特征数呢? 新课讲授 §2.3.1平均数及其估计 课本P50页引例: 我们可以计算7月25日至8月10日平均气温为34.02度,8月8日至8月24日的平均气 温为30.02度。 学生自学、讨论课本引例,教师引导,适当提示分析最小二乘法的思维过程。注意以下两点: (1)n 个实数a 1,a 2,a 3,……,a n 的和简记为 ∑=n i i a 1 ; (2)n a a a a n +++= ......21称为这n 个实数a 1,a 2,a 3,……,a n 的平均数或均值。(算术 平均数) 例1:教师在电脑上用EXCEL 展示数据,并直接用EXCEL 中的函数“AVERAGE ”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练习:课本P66页第3题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配套练习+章节测试卷汇总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配套练习+章节 测试卷汇总 第1章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A级基础巩固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①0∈N;②2∈Q;③1 2?R;④-2?Z.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 解析:①正确,因为0是自然数,所以0∈N; ②不正确,因为2是无理数,所以2?Q; ③不正确,因为1 2是实数,所以 1 2∈R; ④不正确,因为-2是整数,所以-2∈Z. 答案:D 2.若一个集合中的三个元素a,b,c是△ABC的三边长,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解析: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答案:D 3.集合M={(x,y)|xy<0,x∈R,y∈R}是()

A .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 .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D .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解析:集合M 为点集,且横、纵坐标异号,故是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答案:D 4.已知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则a 为( ) A .2 B .2或4 C .4 D .0 解析:若a =2∈A ,则6-a =4∈A ;或a =4∈A ,则6-a =2∈A ;若a =6∈A ,则6-a =0?A . 答案:B 5.方程组?????x +y =2,x -2y =-1 的解集是( ) A .{x =1,y =1} B .{1} C .{(1,1)} D .(1,1) 解析:方程组的解集中元素应是有序数对形式,排除A 、B ,而D 不是集合的形式,排除D. 答案:C 6.下列集合中为空集的是( ) A .{x ∈N|x 2≤0} B .{x ∈R|x 2-1=0} C .{x ∈R|x 2+x +1=0} D .{0} 答案:C 7.设集合A ={2,1-a ,a 2-a +2},若4∈A ,则a 的值是( ) A .-3或-1或2 B .-3或-1 C .-3或2 D .-1或2 解析:当1-a =4时,a =-3,A ={2,4,14}.当a 2-a +2=4

【2020年】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 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 1.1 空间几何体 1.1.1 棱柱、棱锥和棱台 A级基础巩固 1.下列图中属于棱柱的有()

A.2个B.3个 C.4个D.5个 解析:根据棱柱的定义, 第一行中前两个和第二行中后两个为棱柱. 答案:C 2.五棱柱中, 不同在任何侧面且不同在任何底面的两顶点的连线称为它的对角线, 那么一个五棱柱共有对角线() A.20条B.15条 C.12条D.10条 解析:由题意五棱柱对角线一定为上底面的一个顶点和下底面的一个顶点的连线, 因为不同在任何侧面内, 故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2条, 五棱柱的对角线共有2×5=10(条). 答案:D 3.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几何体中, 不是棱锥的为()

解析: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否是棱锥, 关键看它是否满足以下条件: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且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故A不是棱锥;B是四棱锥;C, D是五棱锥.答案:A 4.关于棱柱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所有的棱都相等; ②至少有两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③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作侧棱. 解析:①错误, 因为侧棱与底面上的棱不一定相等;②正确, 根据棱柱的结构特征知, 棱柱的两个底面一定是全等的, 故棱柱中至少有两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③错误, 因为底面和侧面的公共边不是侧棱. 答案:② 5.观察如图所示的正六棱柱, 共有________对平行平面, 能作为棱柱底面的有________对.

解析:观察图中的正六棱柱, 可知共有4对平行平面, 其中能作为棱柱底面的只有1对. 答案:4 1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 ②各条侧棱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 ③底面是正三角形, 其余各个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一定是正三棱锥; ④正四面体是正三棱锥. 解析:根据定义判定. 答案:④ 7.在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中, 直角三角形最多有______个. 解析:从长方体中寻找四棱锥模型. 答案:4 8.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一定是棱锥吗? 解:不一定, 因为“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并不等价于“其余各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1 2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3 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4 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课型:新授课 6 课时:1课时 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8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9 于”关系; 10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11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2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13 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14 2.过程与方法 15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16 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17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8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9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20 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21 教学过程: 22 一、引入课题 23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24 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25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26 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27 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8 阅读课本P 2-P 3 内容 29 二、新课教学 30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31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32 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33 总体。 34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35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36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37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高一参考答案

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高一数学参考答案 1、90 2、2,1-==b a 3、0 4、-2 5、),1(),(+∞?-∞a a 6、ο307、18、25 9、3 39210、311、112、直角 13、32 312214、③ 15、解:(1)()[]()21cos cos cos - =+-=+-=B A B A C π∴C =120° (2)由题设:???=+=322b a ab ? -+=?-+=∴120cos 2cos 222222ab b a C BC AC BC AC AB ()()102322 222=-=-+=++=ab b a ab b a 10=∴AB 16、(1)因为x>0,y>0,且2x+y=1 所以

12121x y x y ??+=+? ???()122x y x y ??=++ ??? 44y x x y =++ 448≥+=+= 4112,,42y x y x x y ==上式中,等号当且仅当 即也即x=y=时成立 min 128x y ??∴+= ??? (2) ( )()()( )( )2 2min ,,23 302 3 ,3a+b 22260 1 121 a b R a b ab a b ab a b a b R a b a b ab a b a b a b a b a b ++∈++=-++∴=>∴+<∈+≥-++??≥= ???∴+++-≥∴+≥== ∴+=因为且而当时,有 即上式中等号当且仅当时成立 17、 45451530453015sin sin 1000sin 30sin15sin15cos 7541000100010005001 sin 30sin 302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ABS SBC BSA AS BS ABS BAS BS BS ?∠=-∠=-=∠=-=∴=∠∠∴=∴=?=?=?=在ABS 中,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word档)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 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 15 日 8 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2-P3 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 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70页)——————————————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 ——————————————第 2 页(共70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苏教版本高中高一数学必修一学习知识点归纳总结计划.doc

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点 【一】 一、集合及其表示 1、集合的含: “集合” 个首先我想到的是上体育或者开会老常喊的“全体集合”。数学上的“集合”和个意思是一的,只不一个是一个是名而已。 所以集合的含是:某些指定的象集在一起就成一个集合,称集,其中每一个 象叫元素。比如高一二班集合,那么所有高一二班的同学就构成了一个集合,每一个同学就称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如集合A={a, b ,c}。 a、 b、 c 就是集合 A 中的元素,作a∈ A,相反, d 不属于集合A,作 dA 。 有一些特殊的集合需要: 非整数集 (即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N* 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数集 R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法与描述法。 ①列法: {a,b,c ??} ②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如{xR|x-3>2},{x|x-3>2} ,{(x,y)|y=x2+1} ③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例:不等式 x-3>2 的解集是 {xR|x-3>2} 或 {x|x- 3>2} :描述法表示集合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A={(x,y)|y=x2+3x+2} 与 B={y|y=x2+3x+2} 不同。集合 A 中是数元素(x,y),集合 B 中只有元素y。 3、集合的三个特性 (1)无序性 B={2,1},集合A=B。 指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没有序,如集合A={1,2},集合 例:集合A={1,2},B={a,b},若 A=B,求 a、 b 的。 解:,A=B 注意:有两解。 (2)互异性 指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A={2,2}只能表示{2} (3)确定性 集合的确定性是指成集合的元素的性必明确,不允有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情况。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1.子集, A 包含于 B,:,有两种可能 (1)A 是 B 的一部分, (2)A 与 B 是同一集合, A=B, A、B 两集合中元素都相同。 反之 :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B,作。 如:集合 A={1,2,3} ,B={1,2,3,4}, C={1,2,3,4},三个集合的关系可以表示,,B=C。A是 C 的子集,同 A 也是 C 的真子集。 2.真子集 :如果 AB, 且 AB 那就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作 AB(或BA)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x-<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A={2,4,8,16},则4∈A ,8∈A ,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 =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 1,1,-2 }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 )课堂练习 (IV )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2017-2018学年新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 1.2子集、全集、补集(1) (4) 1.2子集、全集、补集(2) (7) 1.3交集、并集 (9) 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1) (12) 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 (15) 2.1.2函数的表示方法(1) (17) 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 (20) 2.2函数的简单性质(1) (23) 2.2函数的简单性质(2) (25) 2.2函数的简单性质(3) (28) 2.2函数的简单性质(4) (31) 2.3映射的概念 (34) 3.1.1分数指数幂(1) (37) 3.1.1分数指数幂(2) (40) 3.1.2指数函数(1) (43) 3.1.2指数函数(2) (46) 3.1.2指数函数(3) (49) 3.2.1对数(1) (52) 3.2.1对数(2) (55) 3.2.2对数函数(1) (57) 3.2.2对数函数(2) (59) 3.2.2对数函数(3) (61) 3.3幂函数 (63) 3.4.1函数与方程(1) (65) 3.4.1函数与方程(2) (68) 3.4.1函数与方程(3) (70)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72)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 (75)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 (78)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 “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 特征? 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 ...、确定的 ...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 描述法 图示法 个体与群体 群体是由个体 组成 自然语言描述如{15的正整数约数} 数学语言描述规范格式为{x|p(x)}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配套练习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 配套练习汇总 课后训练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序号是________. ①NBA 联盟中所有优秀的篮球运动员;②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 ;③美韩联合军演时发射的所有导弹;④校园花坛里所有鲜艳的花朵. 2.给出下列6个关系: 1 2 ∈R , Q ,0∈{0}, tan45°∈Z , 0∈N *, π∈Q , 其中, 正确 的个数为________. 3.(1)“被3除余1的数”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可表示为________. (2)设集合6 {}3A x x =∈∈-N N , 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____. 4.已知集合A ={1,2,3}, B ={3, x 2,2}, 若A =B , 则x 的值是________. 5.下列结论中, 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①cos30°∈Q ;②若a -∈N , 则a ∈N ;③方程x 2+4=4x 的解集中含有2个元素;④若a ∈N *, b ∈N , 则a +b 的最小值为2;⑤|-3|∈N *. 6.下列结论中, 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 ①若以集合S ={a , b , c }中三个元素为边可构成一个三角形, 则该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 三角形;②满足1+x >x 的实数x 组成一个集合;20y +=的解集为{2, -2};④方程(x -1)2(x +5)(x -3)=0的解集中含有3个元素;⑤今天正午12时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构成的集合为无限集. 7.已知二元素集A ={a -3,2a -1}, 若-3∈A , 求实数a 的值. 8.已知集合A ={x |ax 2+2x +1=0, a ∈R }. (1)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 求a 的值; (2)若A 中最多有一个元素, 求a 的取值范围; (3)若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 求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人教A版

习题1.2(第24页)

练习(第32页) 1.答:在一定的范围内,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工人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时,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值, 而超过这个数量时,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并非是工人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 2.解:图象如下 [8,12]是递增区间,[12,13]是递减区间,[13,18]是递增区间,[18,20]是递减区间. 3.解:该函数在[1,0]-上是减函数,在[0,2]上是增函数,在[2,4]上是减函数,在[4,5]上是增函数. 4.证明:设 12,x x R ∈,且12x x <, 因为 121221()()2()2() 0f x f x x x x x -=--=->, 即12()()f x f x >, 所以函数()21f x x =-+在R 上是减函数.

5.最小值. 练习(第36页) 1.解:(1)对于函数 42()23f x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4242()2()3()23()f x x x x x f x -=-+-=+=, 所以函数42()23f x x x =+为偶函数; (2)对于函数 3()2f x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33()()2()(2)()f x x x x x f x -=---=--=-, 所以函数 3()2f x x x =-为奇函数; (3)对于函数 21 ()x f x x +=,其定义域为(,0)(0,)-∞+∞ ,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 22()11 ()()x x f x f x x x -++-==-=--, 所以函数 21 ()x f x x +=为奇函数; (4)对于函数 2()1f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22()()11()f x x x f x -=-+=+=, 所以函数 2()1f x x =+为偶函数. 2.解:()f x 是偶函数,其图象是关于y 轴对称的; ()g x 是奇函数,其图象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习题1.3(第39页) 1.解:(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