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摘要:酸碱理论是无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简要介绍现代酸碱理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概念。现代酸碱理论包括了Brnsted Lowry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HSAB 理论和超酸理论。举例介绍了与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有机催化等领域相关的现代酸碱理论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产生发展局限应用

1.早期人们对酸碱的认识

1.1 早期酸碱概念的产生

最初,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是从观察事物的现象开始的。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对酸的记载比碱要早得多。《周礼·疡医》中有“以酸养骨”的说法。在五行学说出现以后,人们开始用五行来解释五味,其对应的关系为: 木火金水土

| | | | |

酸苦辛咸甘

按照这种关系,古代人们便把“酸”定义为“木味”,这可能是由于古代人在选择食性植物时,发现许多植物具有酸性的缘故。在发酵现象被人们认识以后,“酸”便成为“醋”的同义词。至于“碱”字,原繁体字形为“卤咸”、“卤佥”,初指土碱,与人们的味觉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古代的五味中也没有碱的地位。在国外,情况与我国类似。在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人们知道果汁(酒)再进一步发酵便得到了酸的英文(acid)来自阿拉伯文(acetum),这个字就意味着

“变酸”(sour);而碱则指灰碱(碳酸钾),碱的英语(alka-li)这个词就是指plant askes(植物的灰分)两个词的意思。以后人们认识了除alkali以外的更多的碱类物质,于是人们便把它们统称为base。在我国近代化学史中,对alkali和base这两个词,在翻译时往往不加区别,都叫做“碱”。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 1627—1691)对酸的通性作了如此的描述:①有酸味;②有一种特殊的溶剂能力,能溶解许多物质;③能使许多含有蓝色的植物染料(如石蕊)变红;④能与硫化物(多硫化钾)作用生成硫的沉淀;⑤与碱作用,酸性消失,生成中性的盐。到了177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1731—1810)又补充了一条酸的性质;⑥很多酸(如硫酸、盐酸等)和锌、铁、锡等金属作用生成氢气。波义耳对碱的通性描述为①令人具有滑溜的感觉和去污的能力;②有溶解油和硫磺的作用;③有苦涩味;④有能够对抗酸的能力,并能销毁酸;⑤能使因酸的作用变成红色的石蕊溶液变为蓝色。以上这些是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酸碱现象的初步认识,是酸碱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启蒙阶段,真正的近代酸碱理论是从拉瓦锡开始的。

1.2拉瓦锡酸的氧理论

1770—1780年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504500.html,voisi-er 1743—1794)企图从酸的组成来解释酸性现象,提出了氧是酸的组成成分和“酸化要素”即“酸化的基”理论,他认为凡是酸都应该含氧元素。这个酸的氧理论,持续了七十年,一直影响到十九世纪,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他明确指出,非金属元素在氧中燃烧生成酸;金属元素在氧中燃烧生成碱。

1.3李比希酸的氢理论

正当人们崇奉拉瓦锡酸的氧理论时,1789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C.L.Bertholt 1748—1822)首先揭示了这个理论的缺陷,他发现氢氰酸(HCN)并不含有氧,但其水溶液却有较弱的酸性。但是,由于氢氰酸的酸性比较弱,以致有人认为它根本够不上称为酸的资格,所以拉瓦锡关于酸的氧理论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 1778—1829)用普通的盐酸(HCl)来验证,也同样证实了拉瓦锡的错误。在1838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F.V onliebi1803—1873)吸取了戴维等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他重申并肯定认为:氢是酸的基本要素,

所有的酸都是“含有容易被金属取代的氢的化合物”,这个酸概念的氢理论连续了近五十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经验性的,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夹杂着人们的一些

猜想,缺乏从分子本身严密的论证和论据。

2.酸碱理论的定义

2.1 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提出了他的酸碱电离理论: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全部阳离子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产生全部阴离子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的反应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例:酸HCl = H+ + Cl-

碱NaOH = Na+ + OH-

酸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

实质H++OH-=H2O

电离理论从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提高了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对化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因此酸碱电离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到现在仍然为人们熟悉和普遍采用.

2.2 酸碱质子理论

Lowry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就是碱。间而言之,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例:酸1+碱2=碱1+酸2

HCl+NH3=Cl-+NH4+ H2O+HS-=OH-+H2S

酸碱质子理论表明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且不论物质是气态、熔融态,在水溶液中或者是在非溶液中都可以是酸碱. 按照酸碱的质子理论,酸与碱之间的反应就是质子转移的反应.上述两反应中的每一个反应中的酸是碱的共轭酸,而碱是酸的共轭碱.强酸的共轭碱是弱酸,而强碱的共轭酸是弱酸. 在质子酸碱论中,酸碱强弱不仅取决于酸碱本身释放质子与接受质子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于溶剂接受和释放质子的能力,因此,要比较各种酸碱的强度必需固定同一溶剂,在不同的溶剂中,同一物质的酸碱性会不同。通常,我们以水作溶剂来比较各种酸、碱传递质子的能力,通过测定各种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即可对比酸碱的强弱。弱酸与它对应共轭碱的酸碱常数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常数K w。酸常数越大,对应共轭碱的碱性越弱;碱常数越小,碱性越弱。因此在同一溶剂中,酸碱的相对强弱取决于酸的本性。但同一酸碱在不同的溶剂中的相对强弱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溶剂性质的差异。例如在比较HCl和HAc的酸性时,可以用H2O 作溶剂:

HCl + H2O ===== H3O++ Cl-

强酸1强碱2强酸2强碱1

HAc +H2O ====== H3O+ +Ac-

弱酸1弱碱2强酸2强碱1

可见,HCl酸性在以水为溶剂时比HAc是酸性强,水是区分试剂。但是,若用液氨作试剂来比较HAc 和HCl的强弱时:

HCl + NH3 ===== NH4++ Cl-

强酸1强碱2弱酸2弱碱1

HAc + NH3 =====NH4++ Ac-

强酸1强碱2弱酸2弱碱1

可见,HCl和HAc在液氨中都是强酸,它们的相对强弱变得不可区分,因此液氨被称为“拉平试剂”,这种由于选用非水试剂而使水试剂下酸性或碱性强弱可以被区分的酸或碱,其强弱变得不能区分出来的效应称为“拉平效应”。

因此,物质的酸碱性在不同溶剂中可以变化,弱可变强,强可变弱。甚至在不同溶剂中,酸可以变碱,碱可以变酸。

2.3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之后,Cady和Elsey提出酸碱溶剂体系理论。

在酸碱溶剂体系理论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溶剂的自偶解离。最常见的非水质子溶剂液氨与水,它们的自偶解离均产生一对特征正负离子:

2H2O ===== H3O+(特征正离子)+ OH- (特征负离子)

2NH3===== NH4+(特征正离子)+NH2-(特征负离子)

一些非质子溶剂也有自偶解离,如溶剂N2O4和SO2分别以下面方式自偶解离:

N2O4 ===== NO+ (特征正离子)+NO3-(特征负离子)

2SO2 ==== SO2+(特征正离子)+SO32-(特征负离子)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认为,在一种溶剂中能解离出溶剂的特征正离子或能增大特征正离子的浓度的物质称为酸;同样理解在一种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剂的特征负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负离子浓度的物质称为碱。

2.4 路易斯酸碱

1923年,Leswis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认为: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它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形成配位键生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按照理论,酸是电子的接受体,必须具有可以接受的电子的空轨道,而碱是电子的给予体,必须具有共享的孤对电子。例:Cu2+可以接受电子对,类似的还有:H+、Ag+、BF3

NH3可以给出电子对,类似的还有:OH-、

酸碱之间的反应,如:Cu2++4NH3=Cu(NH3)2+4

这些反应的本质是路易斯酸接受了路易斯碱的电子对,生成酸碱配合物。不在是质子转移,而是电子对的转移.在酸碱电子理论中,一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应该在具体的反应中确定,在反应中接受电子对的是酸,给出电子对的是碱。

2.5 软硬酸碱理论

根据酸碱得失电子对的难易程度将酸分为软、硬酸,碱分为软、硬碱。

硬酸:接受电子对的原子。其电子云的变形性小,半径小,电荷高的一般都是硬酸。如:Na+、Mg2+、B3+、Cr3+、Fe3+

软酸:接受电子对的原子,其电子云的变形性大,半径大电荷低的正离子一般都是软酸。如:Cu+、Ag+、Hg2+、Pt2+

交界酸:变形性介于软硬酸之间。如:Cu2+、Fe2+、Co2+、Ni2+、Sn2+等

硬碱:给出电子对的原子的电负性大,不易变形,不易失去电子,如:F-、CN-

软碱:给出电子对的原子的电负性小,易变形,易失去电子,如:I-、S2-

交界碱:失去电子的能力处于软硬碱之间,如:Br-、N2

软硬酸碱理论能广泛地解释酸碱反应,并很方便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软硬酸碱反应的规则是:软亲软,硬亲硬,软硬一起不稳定。但应该指出的是:软硬酸碱的分类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即使在同一种类别中,酸碱的软硬性也不是相等的,如碱金属阳离子属于硬酸,但相比之下,Li+比Cs+硬。N在不同的路易斯酸中其软硬性不同,如NH3是硬酸,而C5H5N属交界碱。

2.6酸碱的氧化物-离子理论

Lux和Flood基于氧化物中,氧离子的转移,将酸定义为氧离子的接受体,碱定义为氧离子的给予体。例如:SiO2+O2-=SiO32-CaO=Ca2++ O2-

该理论认为酸与碱之间的反应是氧离子转移的反应,因此该理论又称为酸碱的氧离子理论。某些氧化物根据与其反应的另一种氧化物性质的不同,既可作为酸,也可作为碱,例如ZnO

ZnO+S2O72-=Zn2+ +2SO42-Na2O+ZnO=Na+ +ZnO22-

3.各酸碱理论的优点和缺点,即应用的广泛与局限

3.1 电离理论

电离理论从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并应用化学平衡原理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弱的定量标度,但也有缺陷,它把酸碱只限于水溶液体系中,因为许多物质在非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H+和OH-,却表现出酸和碱的性质,且很多酸碱反应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也可在没有溶剂的非液体系中进行.这样就不能解释一

些不含OH-基团的分子(如NH3)或离子(如F-,CN-,CO32-等)在水中所表现出的碱性。

3.2 质子理论

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含义及酸碱反应的范围,可以把电离中和,水解,同离子效应等作用均看成是质子传递的酸碱中和作用,解决了酸碱在水溶剂和非水溶剂中的反应问题,并把水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反应系统的归纳为质子传递的酸碱反应。但质子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和接受,所以必须含有氢,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的反应。它包含了所有碱性的物质,但是对于酸仍限制在含氢基础上。

3.3酸碱溶剂体系理论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在解释非水体系的酸碱反应方面是成功的。若溶剂是水,该理论则还原为阿仑尼乌斯的酸碱理论,理论的特征正离子是H+,而特征负离子是OH-。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只适用于能发生自偶解离的溶剂体系,对于烃类、醚类及酯类等难以自偶解离的溶剂就不再发挥作用了。

3.4 路易斯(电子)理论

酸碱电子的定义涉及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使酸碱理论与物质结构产生了有机的联系。按这一理论,几乎所以的正离子都能起酸的作用,负离子都能起碱的作用,绝大多数的物质都能归为酸,碱或酸碱配合物。而且大多数反应都可以归为酸碱之间的反应或酸碱及酸碱配合物之间的反应。可见,这一理论的适用面极广。也正是理论的适用面广这一优点,决定了酸碱的特征不明显,这也是酸碱电子理论的不足之处。在此要注意区别Lewis酸和质子酸。质子酸所指的是整个HA分子,既包括质子H+也包括其共轭碱,按电子理论,HA实质上Lewis酸碱加合物。而Lewis酸则仅指HA中的H+部分。

3.5 Lux-Flood

酸碱反应主要适用与高温,无水,无氢的熔融体系,特别是应用于制陶和冶金工业,该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明熔融体系的反应,而这样的反应在某些金属的火法冶金过程中很重要。

3.6不同理论的关系与区别

上述几种酸碱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有共同之处,概括起来为:酸是某种指定的正电荷,物种的给予者,或者是某种指定的负电荷,物种的接受者;碱是某种指定的负电荷,物种的给予者,或者是某种正电荷物种的接受者。例如,从酸碱电离理论看,给出正电荷物种H+离子是酸,接受正电荷物种H+离子的是碱;对其他几种理论定义的酸碱,也有类似的情况。

4.化学中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4.1 酸碱化学的地位

酸碱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机化学中最基础知识,大部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都与酸碱有关。酸碱盐的反应实质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又可分为沉淀反应,配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及酸碱反应。可见,所有反应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是相互促进的。

4.2 酸碱的发展简史

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最初把有酸味,能使石蕊变红的物质叫酸;有涩味,使石蕊变蓝的叫碱。后来,阿仑尼乌斯提出了电离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酸碱反应,但由于无法解释Na2CO3等水溶液为何有碱性的事实而引起人们的质疑,并于发展,而提出质子理论。质子理论解决了电离理论的局限性而扩大了碱的范围,但它所指的酸却必须含有H+,使酸的范围受到限制。而1923年提出的路易斯酸碱理论就比较完美地阐明了酸碱定义,且很恰当地解决了很多事实,比如说有机中的反应等。但也正因为它的广泛性,导致在解释某些一般现象时不具针对性。当然,相出现的软硬酸碱理论是路易斯理论的继续发展。

4.3 酸碱理论中的创新

前面介绍的各种酸碱理论,各自有其优点和缺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阿仑尼乌斯水-离子理论适用于水溶液中的H+和OH-的反应,而酸碱质子理论则除了适用于以上水溶液体系外,还特别适合于涉及到质子转移的酸碱反应等等。由此表明,不同的酸碱理论都各自强调了某个方面,它们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不同的情况下的反应,应先选用适当的理论来解释。理论的不断提出,使化学酸碱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方便。

结语:酸碱理论经历了由粗浅到深入、由表面到本质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阶段,人们从一些简单的性质上认识酸碱。例如:酸可以使石蕊变红,有酸味;碱可以使石蕊变蓝,有涩味。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

后来人们从组成上认识酸碱。对于含氧酸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酸中一定含有氧,对于盐酸等无氧酸的研究又使人们认识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现在它还在不断的发展,本文不准备一一追溯历史上酸碱理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里着重阐述了重要几种理论,到目前为止,我们不仅能够运用酸碱理论来考察并判断一般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还能运用酸碱理论来考察并判断有关络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甚至还能扩大到有机化学领域,酸碱的含义和范围不断在扩大和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广大化学工作者对酸碱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必将会取得重大的进展。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由简陋到完备,由局限到广泛,发展到极致都是应用领域的空前广泛,这是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溶剂酸碱理论解决了酸碱电离理论限制在水溶液体系中的有界性,但仍未很好地定义酸。电子理论准确的定义了酸与碱,且不受溶剂性质的影响,包括几乎所有的酸与碱,能解释基本所有酸碱反应。但正是因为应用的无限性,使得电子理论变得一般化,没有自己的特点,虽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却不具针对性,不能快速、方便、准确地处理相关问题。

这不难总结出,任何理论、任何政策、任何科学,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而且发展是日臻完善的,但当发展到极致时,也便失去了自己的特征,只具有普遍性,能解决几乎所有一般的问题,但却失去有效的针对性。所以,我们在应用某些理论或科学知识时,要分析区别,对比应用,才能有效地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王杏乔宋天佑徐家宁程鹏编著

ISBN 978-7-04-028256-6 高等教学出版社

简明无机化学宋天佑编著

ISBN 978-7-04-021744-5 高等教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邵家俊董平安魏益海编著

ISBN 7-307-03654-1 武汉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基本原理蔡少华龚孟濂史华红编著

ISBN 7-306-01530-3 中山大学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选择题 A型 1.正确的酸碱概念是 A.凡带有OH-的就是碱 B.根据能释放或接受H+而判定酸与碱 C.HCO3-和HSO4-都带有H,因此都是酸 D.固态的NaOH和KOH都是真正的碱 E.蛋白质在体内不是酸也不是碱 2.血液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A.HCO3- B.PaCO2 C.H2CO3 D.HCO3-与H2CO3的比值 E.HPO42-与H2PO4-的比值 3.有关机体酸碱平衡的概念,哪一个是错的? A.正常生命活动必须体液有适宜的酸碱度

B.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pH是相同的 C.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和静脉血的[H+]有差异 D.体内代谢主要产生酸性产物,机体可调节维持pH恒定 E.调节酸碱平衡主要有缓冲系统、肺和肾 4.下述哪一项不是肾脏对酸碱调节作用的特点? A.作用发生较慢 B.重吸收NaHCO3主要在近曲小管 C.重吸收与再生HCO3-都需泌H+ D.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产氨而从尿排出更多的H+ E.可经过增减肾小球滤过率调节酸碱排出 5.阴离子间隙是 A.血清未测定阴离子和未测定阳离子浓度(毫当量)的差 B.HCO3-和Cl-以外的阴离子 C.血清中阴离子与阳离子浓度差 D.[Na+]-[HCO3-]-[Cl-] E.各类型酸碱平衡紊乱时重要变化指标

6.有关酸中毒的分型哪一项是错的? A.可分为AG增大型和AG减少型二类 B.可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型 C.可分为代谢性和呼吸性 D.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 E.代谢性酸中毒可分为AG增大型和AG正常型 7.AG增高(血氯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 A.肾小管性酸中毒 B.严重腹泻 C.糖尿病 D.用大量利尿剂时 E.醛固酮不足时 8.各种原因引起AG增高型代酸是因血浆中 A.乳酸增多 B.酮体增多 C.磷酸增多 D.碳酸增多 E.固定酸增多 9.下列为AG正常型代酸的原因,除了 A.肠液丢失 B.肾小管性酸中毒 C.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 D.急性肾小管坏死 E.稀释性酸中毒 10.代酸时机体可经过代偿调节,下列哪项不准确?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Chap3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3~4酸碱缓冲溶液 教案首页

内容: 导入:坐汽车,在汽车突然加速、减速时,会产生惯性,为防止惯性,要系安全带,安全带起的是缓冲作用,由此,我们想缓冲溶液的意义,应是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那么,安全带是用来缓冲惯性,缓冲溶液则是用来缓冲pH值的。我们知道,一般的溶液,酸性的,碱性的,或两性的,向其中加入少量的酸或碱后,PH 值就会减小或增大,而往缓冲液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溶液的PH 值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一、概念 1、缓冲溶液(buffer solution):能减缓因外加强酸或强碱以及稀释而引起的pH急剧变化的溶液。 解释:p H 值不因加入少量酸或少量碱以及稍加稀释而发生显著变化。 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 (2)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产生少量的酸或碱; (3) 溶液稍加稀释。 2、缓冲溶液的组成: (1) 共轭酸碱对(如: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HAc-Ac-;浓度较大的弱碱及其共轭 酸,NH3-NH4+); (2) 强酸(pH<2)强碱溶液(pH>12); (3) 两性物质。 3、分类(按用途): (1) 一般酸碱缓冲溶液(用于控制溶液的pH值); (2) 标准缓冲溶液(校正pH计用)。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1、以HAc-NaAc为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HAc-NaAc缓冲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1) NaAc?Na++Ac-,(2) HAc?H++Ac- 加入少量酸,则引入的H++Ac-?HAc; 加入少量碱,则引入的OH-+H+?H20,可见pH值基本不变。 2、以NH3-NH4Cl为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论文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理论的发展概况 摘要:在实验化学的早期,人们就认识了酸和碱,知道了它们的某些特殊性质。 比如酸:使石蕊变红,有酸味;碱:使石蕊变蓝,有苦涩味,酸能溶解活泼金属等等,这就是酸碱理论的萌芽时期。随着化学水平的提高,相继出现了Arrhenius的酸碱电离理论,Bronsted-Lowry的酸碱质子理论及后期的Lewis酸碱理论。本文将具体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它们的一些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酸碱电离理论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 Lewis酸碱理论软硬酸碱理论 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它们所表现的性质开始的。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它们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因此认为:凡具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酸”这个字在拉丁文中写作“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所以得出结论:酸是化合物,溶解于水是产生导电溶液,有酸味。碱也能生成导电溶液,然而却带苦味,摸起来滑润〔1〕。 17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注意比较系统地研究酸和碱的性质。他们发现,酸除了具有酸味外,还能使指示剂变色,能被某些金属置换出氢气;碱有涩味,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并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18世纪后期,当氧元素被发现以后,人们开始从组成上认识酸碱,以为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到了19世纪初,随着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科学家认识到有些酸(如盐酸)并不含有氧,但它们同样具有酸的性质。据此,英国的戴维(Davy)提出了“氢才是组成酸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观点。 到了1987年,Arrhenius S A 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都是H+的物质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都是OH—的物质叫做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2)。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HA = H+ + A- 电离出的正离子全部是 H+ ,MOH = M+ + OH- 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 OH-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 Ka , Kb 。 Arrhenius 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试比较下列两组反应: 2 H2O = OH- + H3O+ NaOH + (H3O)Cl = NaCl + 2 H2O 2 NH3 = NH2- + NH4+ NaNH2 + NH4Cl = NaCl + 2 NH3 溶剂自身的电离和液氨中进行的中和反应,无法用 Arrhenius 的理论去讨论,因为它把碱限制为氢氧化物,而对氨水呈碱性的事实也无法说明,这曾使人们长期误认为氨水是NH4OH,但实际上从未分离出这种物质。还有,解离理论认为酸和碱是两种绝对不同的物质,忽视了酸碱在对立中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网络资料)。 不过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是一个较为实用的观点,它是根据物质在水溶液中所产生的离子来定义的,虽然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溶剂在酸碱体系中的作用,也牺牲了对酸碱关系的某些相当有用的见解(3)。 针对阿氏理论的不足点,富兰克林(Franklin)在1905年提出了他的溶剂理论(简称溶剂论)。

病理生理学练习题之酸碱平衡紊乱

第4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一、选择题 1.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 ( ) A.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 B.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 C.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 D.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 E.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2.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 ( ) A.食物中摄入的H+ B.碳酸释出的H+ C.硫酸释出的H+ D.脂肪代谢产生的H+ E.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 3.碱性物的来源有 ( ) A.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B.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氨 C.蔬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D.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E.以上都是 4.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 ) A.碳酸 B.硫酸 C.乳酸 D.三羧酸 E.乙酰乙酸 5.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对是 ( ) A.Pr-/HPr B.Hb-/HHb C.HCO3ˉ/H2CO3 D.HbO2-/HHbO2 E.HPO42-/H2PO4-

6.血液中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 ( ) A.血浆HCO3ˉ B.红细胞HCO3ˉ C.HbO2及Hb D.磷酸盐 E.血浆蛋白 7.产氨的主要场所是 ( ) A.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B.集合管上皮细胞 C.管周毛细血管 D.基侧膜 E.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8.血液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 ) A.[Prˉ]/[HPrˉ] B.[HCO3ˉ]/[H2CO3] C.[Hbˉ]/[HHb] D.[HbO2ˉ]/[HHbCO2] E.[HPO42ˉ]/[H2PO4ˉ] 9.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指标是 ( ) A.PaCO2 B.实际碳酸氢盐(AB) C.标准碳酸氢盐(SB) D.缓冲碱(BB) E.碱剩余(BE) 10.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AB)可能有 ( )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混合性碱中毒 E.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 11.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 ( ) 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低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D.正常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化学酸碱理论的历史和发展

化学酸碱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应用 作者:李禄平 学院:材料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1120910328 电话:邮箱: 摘要:酸碱是化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概念的形成却经历了前后三百年的时间,不同的理论对于酸碱有不同的定义,然而最著名的就是酸碱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完善,使得化学界对酸碱的概念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字:酸碱;盐;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一,人们最初对酸碱的认识 酸碱对于化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很多酸碱盐之类的物质,例如调味用的食醋,它就是一种有机酸(CH3COOH);建筑上用的熟石灰是一种碱(Ca(OH)2)等等。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直到17世纪末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才跟据实验的理论提出了朴素的酸碱理论: ㈠:只要该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一些金属,能与碱反应失去原来的性质并且能使石蕊的水溶液变红,那么称它为酸。 ㈡:只要该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与酸反应失去原来的性质并且能使石蕊的水溶液变蓝,那么称它为碱。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理论明显有很多漏洞,如碳酸氢钠,它符合碱的定义,但是它实际上是一种盐。这个理论主要跟很多盐相混淆。 后来人们又试图从酸碱的元素组成上来加以区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元素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英国的戴维以盐酸并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理论是错误的。戴维认为氢才是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判断一个物质是不是酸,要看他是否含有氢原子。然而很多盐跟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显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了。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接着戴维的棒又给出了更科学的解释:所有的算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的氢原子必须很容易的被金属置换出来,能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则是碱。但是他又无法解释酸的强弱的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使得酸碱理论愈发成熟。 二,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率先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他认为,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正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就是酸,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负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就是碱。酸碱反应的实质其实就是氢离子跟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这个理论能解释很多事实,例如强酸与弱酸在性质上的差别的问题,强酸的水溶液由于

精选-滴定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滴定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有: ①根据滴定分析的方式不同,滴定分析法可分为:(1)直接滴定法。(2)间接滴定法。(3)返滴定法,又称剩余量滴定法或回滴定法。(4)置换滴定法。②根据滴定反应类型的不同滴定分析法又可分为:(1)酸碱滴定法,又称中和法。(2)配位滴定法,旧称络和滴定法。(3)氧化还原滴定法。(4)沉淀滴定法。 滴定分析法作为标准分析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医药行业:进行简单,快速,具有重现性和准确性的有效成分,药品及其原料的分析(含量测定)。滴定尤其适合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常规分析。以下为一些主要的应用: 1.具有药物活性物质的纯度分析 滴定主要用于测定药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如:阿斯匹林中的乙酰水杨酸或复合维他命片剂中的维生素C,以及用于药物合成的药物添加剂的含量测定和纯度控制。酸碱中和反应等酸碱滴定是医药行业用得最多的滴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盐酸麻黄碱的纯度控制[1]。该成分通常出现在咳嗽糖浆中,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其含量的测定是在含有无水醋酸和醋酸汞的有机溶剂中,用高氯酸作滴定剂进行滴定: 2R-NH3+-Cl-+Hg(OAc)2 =2R-NH2+HgCl2+2HOAc R-NH2+HClO4 =R-NH3+-ClO4- 2. 用氧化还原滴定进行成分分析 氧化还原滴定通常被用来检测原料、填充物和防腐剂的纯度。例如,4-苯甲酸甲酯(一种对羟基苯甲酸酯)中溴值的测定。这种化合物作为防腐剂被应用于眼药制剂和外用眼药膏中。硫代硫酸钠被用作滴定剂。整个分析由下述几个步骤组成: 2.1 酯与氢氧化钠的皂化作用(水解) 2.2 羟基氧化到酮基的过程 2.3 苯环的(亲电)溴化 2.4 过量的溴与碘离子反应,生成滴定过程中所需的游离碘 2.5 碘经硫代硫酸盐滴定,还原成碘离子:I2+2S2O32-=2I-+S4O62- 3. 沉淀滴定 某些药品由于其结构的关系,在滴定过程中会有沉淀析出。例如,氯化亚苄翁。通常用四苯基硼酸钠或是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滴定剂,用梅特勒-托利多DS500表面活性剂电极或是DP550光度电极就可以进行滴定。 4.恒pH滴定 恒pH滴定主要用于鉴定药品、检测酶制品纯度以及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恒pH表示pH值恒定,即在某一特定时段内保持pH值恒定。这项技术尤其被用于测定诸如酶的活性等反应动力学参数。 生成或消耗H+的酶反应可以通过pH电极来跟踪。这些生成或被消耗的H+可以通过分别添加一定量的碱或酸来中和,由此来控制使pH值恒定。滴定剂的

酸 碱 理 论

酸碱理论 发表日期:2004年5月4日已经有1079位读者读过此文【编辑录入:张保国】 化学中酸和碱的概念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在19世纪末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下,根据电解质离解的理论,化学界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氢离子是酸性的体现者,酸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氢氧离子则是碱性的体现者,碱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因而,酸碱中和作用就是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反应。在当时,这一概念经过测定不同的酸碱的中和热证明是符合事实的。 与此同时,人们在实验中发现,除去杂质的纯水具有微弱的导电性。因此,在水中游离的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而且,当时的人们已测定水中离子的浓度积为10-14。当时通常认为水的离解可能用下列方程表示:2H2O=H3O++OH- 其生成物是氢氧根离子。 同时,在25℃时测定纯水的导电率,得出H+和OH-两种粒子的浓度均为10-7mol/L。1909年,哥本哈根的化学家索伦森又提出了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来表示氢离子浓度。 虽然为,根据电解质离解学说的原理,似乎关于酸和碱的概念已经很明确,但是在20世纪初由于发现了许多新的实验事实,关于酸和碱的确切定义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在当时的许多新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事实乃是在醋酸钠对盐酸进行库仑已法滴定时,所得到的滴定曲线和用碱滴定盐酸时得到的曲线颇为相似。 早在1908年,英国曼彻斯特的科学家拉普斯根据测定水对醇溶液中酯化作用的影响提出,酸是氢离子的给予体(即质子的给予体),碱则是氢离子的接受体。192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洛里和丹麦布朗斯台德,以及同是丹麦人的比约鲁姆都同时而又各自独立地扩展了这些概念。在3人之中,布朗斯台德将酸碱理论发展得最完备。根据布氏的理论,酸应该是能给出质子的各种分子或离子(即质子给予接受体)。 依据布朗斯台德的观点来看,铵离子应该看成是酸,原因是它能够给出质子而生成NH3;氨因此是碱,原因是它能够接受质子。推而广之,则酸中的阴离子可以看作碱。所以,酸所生成的盐,理所应当呈碱性。布朗斯台德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不含氢的基(或离子)做质子给予体所需的条件。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设计下列混合物的分析方案: (1)HCl+NH4Cl混合液; (2)硼酸+硼砂混合物; (3)HCl+H3PO4混合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用0.20 mol· L- 1NaOH溶液滴定0.10 mol· L- 1 H2SO4和0.10 mol· L- 1 H3PO4的混合溶液时在滴定曲线上,可以出现个突跃范围。 2. 用吸收了CO2 的标准NaOH溶液测定工业HAc的含量时,会使分析结果;如以甲基 橙为指示剂,用此NaOH溶液测定工业 HCl 的含量时,对分析结果___ ____(填偏高, 偏低,无影响)。 3.已知柠檬酸的p K a1-p K a3 分别为3.13, 4.76,6.40。则p K b2= ; p K b3= 。 4. 列出下溶液的质子平衡方程; 浓度为c(mol· L- 1)(NH4)2 CO3 浓度为c(mol· L- 1)NH4H2PO4 —— 5. 温度一定时,当离子强度增大,则HAc的浓度常数K a c , 活度常K a a 。 6. 用0.100 mol· L- 1HCl滴定同浓度NaOH的pH突跃范围为 9.7 - 4.3。若HCl和NaOH的浓度均减小10倍, 则pH突跃范围是。 7. 对缓冲溶液,影响缓冲容量(β)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和 . 8. 用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测定混合碱样时,设酚酞变色时消耗HCl的体积为V1,甲基橙 变色时,消耗HCl的体积为V2,则: (l)V1>0, V2=0时,为。 (2)V1=0, V2>0时,为。 (3)V1= V2=0时,为。 (4)V1> V2>0时,为。 (5)V2> V1>0时,为。 二、选择题

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摘要:酸碱理论是无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简要介绍现代酸碱理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概念。现代酸碱理论包括了Brnsted Lowry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HSAB 理论和超酸理论。举例介绍了与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有机催化等领域相关的现代酸碱理论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产生发展局限应用 1.早期人们对酸碱的认识 1.1 早期酸碱概念的产生 最初,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是从观察事物的现象开始的。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对酸的记载比碱要早得多。《周礼·疡医》中有“以酸养骨”的说法。在五行学说出现以后,人们开始用五行来解释五味,其对应的关系为: 木火金水土 | | | | | 酸苦辛咸甘 按照这种关系,古代人们便把“酸”定义为“木味”,这可能是由于古代人在选择食性植物时,发现许多植物具有酸性的缘故。在发酵现象被人们认识以后,“酸”便成为“醋”的同义词。至于“碱”字,原繁体字形为“卤咸”、“卤佥”,初指土碱,与人们的味觉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古代的五味中也没有碱的地位。在国外,情况与我国类似。在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人们知道果汁(酒)再进一步发酵便得到了酸的英文(acid)来自阿拉伯文(acetum),这个字就意味着 “变酸”(sour);而碱则指灰碱(碳酸钾),碱的英语(alka-li)这个词就是指plant askes(植物的灰分)两个词的意思。以后人们认识了除alkali以外的更多的碱类物质,于是人们便把它们统称为base。在我国近代化学史中,对alkali和base这两个词,在翻译时往往不加区别,都叫做“碱”。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 1627—1691)对酸的通性作了如此的描述:①有酸味;②有一种特殊的溶剂能力,能溶解许多物质;③能使许多含有蓝色的植物染料(如石蕊)变红;④能与硫化物(多硫化钾)作用生成硫的沉淀;⑤与碱作用,酸性消失,生成中性的盐。到了177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1731—1810)又补充了一条酸的性质;⑥很多酸(如硫酸、盐酸等)和锌、铁、锡等金属作用生成氢气。波义耳对碱的通性描述为①令人具有滑溜的感觉和去污的能力;②有溶解油和硫磺的作用;③有苦涩味;④有能够对抗酸的能力,并能销毁酸;⑤能使因酸的作用变成红色的石蕊溶液变为蓝色。以上这些是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酸碱现象的初步认识,是酸碱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启蒙阶段,真正的近代酸碱理论是从拉瓦锡开始的。 1.2拉瓦锡酸的氧理论 1770—1780年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504500.html,voisi-er 1743—1794)企图从酸的组成来解释酸性现象,提出了氧是酸的组成成分和“酸化要素”即“酸化的基”理论,他认为凡是酸都应该含氧元素。这个酸的氧理论,持续了七十年,一直影响到十九世纪,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他明确指出,非金属元素在氧中燃烧生成酸;金属元素在氧中燃烧生成碱。 1.3李比希酸的氢理论 正当人们崇奉拉瓦锡酸的氧理论时,1789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C.L.Bertholt 1748—1822)首先揭示了这个理论的缺陷,他发现氢氰酸(HCN)并不含有氧,但其水溶液却有较弱的酸性。但是,由于氢氰酸的酸性比较弱,以致有人认为它根本够不上称为酸的资格,所以拉瓦锡关于酸的氧理论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 1778—1829)用普通的盐酸(HCl)来验证,也同样证实了拉瓦锡的错误。在1838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F.V onliebi1803—1873)吸取了戴维等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他重申并肯定认为:氢是酸的基本要素, 所有的酸都是“含有容易被金属取代的氢的化合物”,这个酸概念的氢理论连续了近五十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经验性的,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夹杂着人们的一些猜想,缺乏从分子本身严密的论证和论据。

酸碱中和滴定

酸碱中和滴定 【例题】:某学习小组用0.1200mol/L的HCl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重复三次实验实验序号所取待测的NaOH溶液的体积/mL 消耗0.1200mol/L HCl的体积/mL 1 20.00 20.40 2 20.00 20.42 3 20.00 21.38 【实验探究】酸碱中和滴定的过程 一、实验原理: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 实验方法,称之为。 HCl +NaOH =NaCl +H2O c1c2实验测定的数据是?。 测定结果的计算表达式为:。 二、了解仪器:观察滴定管,了解其名称、构造特点及使用方法 名称:,名称:, 特征构造:;特征构造:; 用于测定溶液用于测定溶液 的体积;的体积; 上述两种滴定管的标注:。 标注与刻度共同点:①; ②;③。 滴定管如何取出或测定液体的体积?。 思考:酸式滴定管能否用于盛装碱液?碱式滴定管能否用于盛装酸液?为什么? 。

三、实验步骤:(用0.10mol/L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1)检查仪器:滴定管使用之前,首先要检查。 (2)润洗仪器:洁净的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在盛液之前,应分别用要盛的酸、碱润洗2~3遍。(若不润洗可能导致) (3)加入反应液:将酸、碱分别倒入相应的滴定管中,并使其液面高于“0”刻度以上2~3mL 处,然后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4)排气泡,调节起始读数:滴定管下放一烧杯,分别调节活塞和玻璃珠,使滴定管尖端充满液体,若管内有气泡,可能导致, 排完气泡后,使管内液面处于某一刻度,并记录第一次读数。 (5)取待测液: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出约20.00mLNaOH溶液到锥形瓶中,并记录第二次读数。 (若第一次读数为V1mL,第二次读数为V2mL,则待测液的体积V待=mL。(6)中和滴定:向盛有等测NaOH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 然后左手握住酸式滴定管活塞部分,右手握锥形瓶,将滴定管中的液体缓慢滴入 ..锥形瓶中,眼睛注视,当观察到时,关闭酸式滴定管活塞,停止滴定。记录酸式滴定管中液面对应的读数。 数据记录:将(5)、(6)的数据记录于下列表格中: 待测NaOH溶液,c(NaOH) 已知盐酸的浓度:0.1mol/L 实验序号V1 V2 V V1’V2’V’1 … (7)结果处理: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待)=。 思考:能否用量筒代替滴定管来完成上述实验?为什么?。四、误差分析与讨论: (1)滴定管未润洗能否造成误差? (2)气泡未排除能否造成误差? (3)读数时视线能否造成误差? (4)滴定过程中液体溅出(锥形瓶、滴定管滴出)造成误差? (5)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能否用待测液润洗?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 摘要: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化学的发展史上,对于酸碱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但是,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出来的,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 关键词: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引言 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酸碱理论,其中重要的包括: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 酸碱理论 1.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碱电离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该理论解释了许多实验事实,如强酸电离度大,产生氢离子多,与金属反应能力强。反之弱酸电离度小,与金属反应能力弱;它揭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之间的反应,解释了一切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热都相同的事实。由于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该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描写酸碱性质和它们的反应行为,指出各种酸碱的电离度可以大不相同,由此引出的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电离度,pH等一系列化学概念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第一次可以定量地计算酸碱,通过pH的数值反应酸性强弱,是酸碱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酸碱电离理论的实际应用很多,我们仅以中和热的测定为例。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任何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 H+ (a q) +OH-(a q) =H2O(l) 中和热均为57.3 kJ/mol。这是因为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 H++ OH-= H2O 时,反应物断裂化学键需要的热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所放的热之差就是中和热,当限制生成物为1 mol时,只要酸碱能够完全电离,则都有: H+(a q) + OH- (a q) = H2O (l);△H =-57.3kJ/mol 如果有一元弱酸或弱碱参加中和反应,由于弱酸弱碱不能够像强酸和强碱一样完全电离,其中和热所放出热量一般都低于57.3 kJ/mol,也有个别高于57.3 kJ/mol的。这主要取决于弱酸或弱碱电离时吸热还是放热。 但是由于该理论把酸碱概念局限在水溶液中,因此对非水溶液和无溶剂体系都不能使用,从而对一些已知的化学事实产生疑问,如纯净的氯化氢气体是不是酸?熔融状态的氢氧化钠是不是碱?对一些问题无法解释,氢离子在水溶液中难以独立存在,须与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生成水合离子,然而许多物质在非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H+和OH-,却也表现出酸和碱的性质。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但是这些物质都未电离;将氯化铵溶入液氨中,溶液就具有了酸的特性,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能使指示剂变色,但是氯化铵在液氨

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指标最能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A.、当AB>SB时,提示患者可能有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混合性碱中毒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3、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出现碱性尿常提示该患者存在: A.严重低钠血症 B.严重高钠血症 C.严重低钾血症 D.严重高钾血症 E.严重高钙血症 4、发生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调节是 A.血液的缓冲 B.呼吸的代偿调节 C.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D.肾的代偿调节 E.骨骼的代偿调节 5、高血钾引起的酸中毒其特征是 血浆pH血浆H+细胞内H+尿中H+ A.↓↑↓↓ B.↑↑↓↑ C.↑↑↑↓ D.↓↓↑↑ E.↓↓↓↓ 6、发生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调节是 A.血液的缓冲 B.呼吸的代偿调节 C.骨骼的代偿调节 D.肾的代偿调节 E.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7、引起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常见原因有 A.大量输入生理盐水B.腹泻 C.肾小管性酸中毒D.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E.糖尿病 8、碱中毒患者出现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加、手足搐搦的原因是 A.血清钾降低B.血清钙降低 C.血清钠降低D.血清镁降低 E.血清钙增高 9、严重呼吸性酸中毒时对下列哪一系统的功能影响最明显: A.心血管系统 B.泌尿系统 C.消化系统 D.中枢神经系统 E.运动系统 10、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呕吐 B.腹泻 C.休克 D.缺氧 E.糖尿病 11、代谢性碱中毒患者常伴有低钾血症,其主要原因是 A.消化道丢钾 B.泌尿道丢钾 C.钾摄入不足 D.血钾被稀释

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大学化学先修课》课程小论文 第九章小论文 题目: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xxxxxxxx xxxxx 摘要: 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1887年,阿伦尼乌斯总结大量事实,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酸碱溶剂理论。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劳里(Lowry)于1923年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拉尔夫·皮尔逊于1963年提出软硬酸碱理论(HSAB)。 关键词:酸碱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 正文: 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1]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1691)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酸、碱的性质,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凡是有酸味,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叫作酸;凡水溶液有苦涩味、滑腻感,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物质,叫作碱。[2] 后来人们又试图从酸碱的元素组成上来加以区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元素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英国的戴维以盐酸并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理论是错误的。戴维认为氢才是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判断一个物质是不是酸,要看他是否含有氢原子。然而很多盐跟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显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了。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接着戴维的棒又给出了更科学的解释:所有的算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的氢原子必须很容易的被金属置换出来,能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则是碱。但是他又无法解释酸的强弱的问题。[3]第一位较为科学的提出酸碱概念的是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1887年,阿伦尼乌斯总结大量事实,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这里的氢离子在水中的呈现形态是水合氢离子(H3O+) ,但为书写方便,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简写为H+)。阿伦尼乌斯还指出,多元酸和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离子的酸是多元酸,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由于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这一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来描写酸碱的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酸碱电离理论适用于pH计算、电离度计算、缓冲溶液计算、溶解度计算等,而且计算的精确度相对较高,所以至今仍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理论。[4]但此理论仅适用于水溶液的体系中,对于非水溶液等其他体系中的酸和碱却

滴定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滴定分析法在药物分析 中的应用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滴定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有: ①根据滴定分析的方式不同,滴定分析法可分为:(1)直接滴定法。(2)间接滴定法。(3)返滴定法,又称剩余量滴定法或回滴定法。(4)置换滴定法。②根据滴定反应类型的不同滴定分析法又可分为:(1)酸碱滴定法,又称中和法。(2)配位滴定法,旧称络和滴定法。(3)氧化还原滴定法。(4)沉淀滴定法。 滴定分析法作为标准分析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医药行业:进行简单,快速,具有重现性和准确性的有效成分,药品及其原料的分析(含量测定)。滴定尤其适合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常规分析。以下为一些主要的应用: 1.具有药物活性物质的纯度分析 滴定主要用于测定药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如:阿斯匹林中的乙酰水杨酸或复合维他命片剂中的维生素C,以及用于药物合成的药物添加剂的含量测定和纯度控制。酸碱中和反应等酸碱滴定是医药行业用得最多的滴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盐酸麻黄碱的纯度控制[1]。该成分通常出现在咳嗽糖浆中,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其含量的测定是在含有无水醋酸和醋酸汞的有机溶剂中,用高氯酸作滴定剂进行滴定: 2R-NH3+-Cl-+Hg(OAc)2 =2R-NH2+HgCl2+2HOAc R-NH2+HClO4 =R-NH3+-ClO4- 2. 用氧化还原滴定进行成分分析 氧化还原滴定通常被用来检测原料、填充物和防腐剂的纯度。例如,4-苯甲酸甲酯(一种对羟基苯甲酸酯)中溴值的测定。这种化合物作为防腐剂被应用于眼药制剂和外用眼药膏中。硫代硫酸钠被用作滴定剂。整个分析由下述几个步骤组成: 2.1 酯与氢氧化钠的皂化作用(水解) 2.2 羟基氧化到酮基的过程 2.3 苯环的(亲电)溴化 2.4 过量的溴与碘离子反应,生成滴定过程中所需的游离碘 2.5 碘经硫代硫酸盐滴定,还原成碘离子:I2+2S2O32-=2I-+S4O62- 3. 沉淀滴定 某些药品由于其结构的关系,在滴定过程中会有沉淀析出。例如,氯化亚苄翁。通常用四苯基硼酸钠或是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滴定剂,用梅特勒-托利多DS500表面活性剂电极或是DP550光度电极就可以进行滴定。 4.恒pH滴定 恒pH滴定主要用于鉴定药品、检测酶制品纯度以及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恒pH表示pH值恒定,即在某一特定时段内保持pH值恒定。这项技术尤其被用于测定诸如酶的活性等反应动力学参数。 生成或消耗H+的酶反应可以通过pH电极来跟踪。这些生成或被消耗的H+可以通过分别添加一定量的碱或酸来中和,由此来控制使pH值恒定。滴定剂的添

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试题

试题 [A型题:单选] 1.缺钾性碱中毒时,尿液呈现:A A.酸性尿 B.碱性尿 C.酸、碱度正常 D.蛋白尿 E.血尿 2. 输入大量库存全血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的机制是:C A.氢离子经消化道丢失过多 B.氢离子经肾丢失过多 C.柠檬酸盐经代谢后生成HCO3-增多 D.碳酸根离子在血中含量过多 E.库存血中钾离子含量低A 3.经消化道丢失氢离子过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不包括:D A.胃管引流 B.高位肠梗阻 C.大量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 D.氯摄入不足 E.幽门梗阻 4.高位肠梗阻出现的剧烈呕吐易引起:B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5.甘草摄入过度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下述哪项描述是正确的:C A.对用生理盐水治疗有效 B.对用生理盐水治疗后无效 C.尿液呈碱性 D.尿液酸碱度正常 E.尿中氯含量高 6.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提示:B A.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或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7.碱中毒时,出现神经肌肉应激性亢进,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C A.血清K+减少 B.血清CI-减少 C.血清Ca2+减少 D.血清Na+减少 E.血清H+减少 8.引起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包括:B A.老年性肺气肿 B.气道异物堵塞 C.胸廓畸形

D.重症低钾血症 E.重症肌无力 9. 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生化指标变化是:C A.血浆PH趋于降低而SB、AB、BB和PaCO2均下降 B.血浆PH趋于降低,而AB升高并大于SB C.血浆PH趋于降低,而AB升高并大于SB,PaCO2> D.血浆PH趋于降低,而AB升高并大于SB,经调节BE负值增大 E.血浆PH趋于降低,AB、P a CO2升高,SB、BB降低 10.代谢性酸中毒时,肺功能变化及调节,下列哪一种代偿意义项相对较大:E A.氢离子的作用引起呼吸深度增加 B.氢离子的作用引起呼吸频率增加 C.二氧化碳的作用引起呼吸深度增加 D.二氧化碳的作用引起呼吸频率增加 E.氢离子与二氧化碳引起的呼吸深度、频率均增加 11.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大量应用易引起:A 正常型低氯性酸中毒正常型高氯性酸中毒 增大型高氯性酸中毒增大型低氯性酸中毒 减少型低氯性酸中毒 12.摄入过量阿斯匹林的酸碱平衡紊乱的特征是:B 增大,高氯性酸中毒增大,血氯正常性酸中毒

酸碱中和滴定知识梳理

酸碱中和滴定知识梳理 一、中和反应及中和滴定原理 1、中和反应:酸+碱 (正)盐+水 注意: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溶液不一定呈中性,由生成的盐性质而定(盐类水解)。 2、中和滴定原理(只研究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反应) 由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反应物间按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基于此,可用滴定的方法确定未知酸或碱的浓度。 对于反应: HA + BOH====BA+H 2O 1mol 1mol C (HA).V (HA) C (BOH).V (BOH) 即可得 C (HA).V (HA)=== C (BOH).V (BOH) )HA () BOH ()BOH ()HA (V V .C C = 若取一定量的HA 溶液(V 足),用标准液BOH[已知准确浓度C (标)]来滴定,至终点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可读出(V 读)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得C (HA ) 定读 标V V .C C )HA (= 若酸滴定碱,与此同理 3、滴定方法的关键 (1)准确测定两种反应物的溶液体积 (2)确保标准液、待测液浓度的准确 (3)滴定终点的准确判定(包括指示剂的合理选用) 4、滴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注意事项 (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配铁架台,并垫白纸作背景增加对比度,以便于观察溶液颜色变化)、锥形瓶 滴定管的构造特点(与量筒区别) 1、滴定管分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量取或滴定酸溶液或强氧化性试剂; 酸式滴定管不得用于装碱性溶液,因为玻璃的磨口部分易被碱性溶液侵蚀,生成有粘性的硅酸钠,使塞子无法转动。(玻璃的主要成份为SiO 2 属于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即SiO 2+2NaOH = Na 2SiO 3+H 2O 瓶口内侧与瓶塞都是经过磨砂处理的,表面粗糙,造成碱性的液体容易滞留,并且水分蒸发,碱液浓度增大,促使二者更易反应。其他部位因表面光滑而难于反应) 碱式滴定管-------橡胶管+内嵌玻璃珠(玻璃珠直径稍大于橡胶管内径)-------量取或滴定碱性溶液(可以是氢氧化钠这类强碱,也可以是碳酸钠这类水解呈碱性的盐);不宜于装对橡皮管有侵蚀性的溶液,如强酸、碘、高锰酸钾、硝酸银等。 2、刻度上边的小(有0刻度),下边的大。要注意滴定管的刻度,0刻度在上,往下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滴定管的下部尖嘴内液体不在刻度内,量取或滴定溶液时不能将尖嘴内的液体放出。

酸碱理论

5.1 酸碱理论及其发展 5.1.1阿累尼乌斯(Arrhenius)电离理论 1887年Arrhenius提出,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H+ 的物质叫酸(acid),能电离产生OH-的物质叫碱(base),酸和碱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酸碱反应的产物主要是作为溶剂的水和盐类。 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 + HAc NaAc + H2O 反应的实质是:H+ + OH-= H2O 根据电离学说,酸碱的强度用电离度α来表示。 对于弱电解质而言,在水溶液中仅仅是部分电离, 电离度:表示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的电离的百分数。 设HA为一元酸,它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A H + + A- 电离度定义为 式中:c HA 表示一元弱酸的分析浓度(或总浓度);[HA] 表示平衡浓度 在c HA一定的条件下,a值愈大,表示弱酸电离得愈多,说明该酸愈强。 K a,K b的意义: ①K a(或K b)值可以衡量弱酸(碱)的相对强弱,K值≤10-4认为是弱的。 10-2~K~10-3中强电解质(可以实验测得) ②同一温度下,不论弱电解质浓度如何改变,电离常数基本保持不变。 ③K a,K b随温度而改变,(影响较小,一般可忽略) Ka与α的关系: 以HA为例,初始浓度为C HA A-+ H+ 初始 c 0 0 平衡 c(1-α) cα cα 若c/Ka≤500时,1-α≈1 cα2=K a 稀释定律 T 一定时,稀释弱电解质,c↘,α↗;反之c↗,α↘,Ka是常数。 人们把水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定义为酸度,作为在酸碱反应中起作用大小的标志。 pH= -lg[H+] 电离理论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水溶液。 5.1.2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由布朗斯台德(Brфnsted)提出。根据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是碱,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之: 酸质子+碱 例如: HA H+ + A- 酸碱相互依存的关系叫作共轭关系。上式中的HA是A-的共轭酸;A-是HA的共轭碱。HA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