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课题论证材料汇编

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五日

课题立项论证会议程

论证目的:通过本次课题论证,探讨本课题的研究意义,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及预期成果,确保《研究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为全区下一步教育科研工作引领方向。

论证主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

论证时间:2009年6月15日下午1:30

论证地点:76中学

专家组成员:

组长:梁卫

成员:杨建芸、常维媛、宋庆泮、赵桂弟

参加对象:区教育局领导、区进修学校领导、教师及挂职研修人员,区内各中学科研主任(专干),76中学领导及相关教师。

会议主持:高令旭

进修学校挂职研修学员

白长缨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五日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对策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赵刚

负责人所在单位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

填表日期2009年6月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09年4月

一、课题设计论证

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三、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附:专家建议

附:与会者体会与建议

2009年6月15日

课题论证会会议纪要

2009-6-15

论证专题: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对策的研究

论证时间:2009-6-15 论证地点: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

梁卫:

1、课题论证会要回答的是:做什么?研究什么?开题论证会要回答的是:怎么做?

2、关于标题要表述三个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如:“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建议课题名称可否调整为:基于尊重教育的初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对策的研究。

3、研究内容:最好是单因素,要突出重点,现在出现了三因素,所以三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搞清楚。

4、尊重教育的定位:多用于德育,若迁移到教学应是融合式的、无痕的。尊重与主体性的关系要明确,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里说的主要是教师。

5、研究内容中的子项与环节不是十分对应,在语言表达上还应有所调整。

6、创新点要更明显

7、成果要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规范性、难易程度五个方面的特征。

赵桂弟:

1、关于选题与概念界定

选题: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视角研究教学策略,角度新,针对性强,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此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虽有先例,但并不全面深入,尤其在实践层面尚无公识性成功经验,故此课题具有创新意义。

概念界定:虽然对关键词进行了定义,但合成性概念的表述不够清晰。

2、关于课题研究的状况述评

文本显示,研究者对本课题研究状况了解不多。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收集和筛选,运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3、关于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这部分分析比较全面客观

4、关于研究目标

文本中列出的目标中分别为操作性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本人认为第二、三条目标不变。第一条目标可表述为:初步形成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为特征的各学科教学

设计、实施与评价策略。

5、关于研究内容

本人认为在现有内容之前还要加一项内容:初中生学习自主能力、自主精神的现状及发展目标。因为,“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和理解,“尊重”的行为是利用,“尊重”的目标是发展,所以没有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具体内涵的深入了解,尊重的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6、关于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本人认为研究假设至少有以下几点:了解人、理解人是尊重人的前提;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尊重人可以唤醒人的自主意识,可以激发人的自主发展动力,引发自主发展行为,强化自主精神……

创新之处可以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态度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促进学生以快又好的自主发展。

7、关于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原文在表述上比较简略。本人觉得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认识主体性---认同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具体做法为:学习---设计---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反思---总结提炼---实际运用---形成常规。

8、关于研究方法没有异议

9、关于实施步骤

在实施阶段,要先搞典型突破。首先,要搞“主体性认识研究”,然后在部分学科、个别环节进行攻坚性研究,取得成功以后,再进行推广研究。在研究内容中,“主体性认识研究”是前置性的,其余内容之间并无严格的逻辑关系,不必分前后顺序依次研究,完全可以组建子课题组同时研究。

10、关于预期成果

文本型成果已经思考的比较周全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应是研究成果之一。也要在预期成果中有所设计和体现。

11、关于可行性分析

以我对76中学的了解他们不仅有完成此课题研究的愿望,也不这个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76中的课题,选题适当,方案设计比较周到,研究基础条件比较好,具备完成此项研究的基本条件。为了使此课题研究更卓有成效,提出如下建议:对研究方案再作细致修改,尤其是研究内容和思路再明晰一点,使研究的指向性更明确;分解研究任务,责任落实到人,成立研究的组织系统;聘请一位指导专家,进行研究行为的跟进性指导,提升研究的质量;将此课题的研究与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校本研修融为一体,为课题研究创

设适宜的环境。

上述意见仅供参考。

杨建芸:

作为方案,应该是具有可行性的,并研究结果是可预见的。但就此方案来说,整体感觉不够顺畅,主体不明确,各部分逻辑关系不强,各部分所阐述的主题显得分散,主线不明显。

1、概念的界定要有针对性。“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对策”的核心是什么?确定核心之后,目标就要有调整。

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要相当吻合。研究内容中所有的项目都要与目标保持一致,就目前文本来看,前面讲的较多的是“尊重”,而后面方向有所变化,又以“有效”为主要内容了,所以感觉前后内容有些脱节,应从语言的表述上作以调整。

3、关于资料的综述,要明确目前的研究现状,我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宋庆泮:

1、可以看出,作为校长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这是对当今校长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2、本课题的研究抓住了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学生怎么学?”把学生的行为要研究明白。

3、关于选题的意义及价值,应该理解为作用和价值。“意义”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是什么,是什么意思”,第二方面指的是“价值和作用”,所以在这个地方还需要仔细斟酌。

4、关于假设。指的是打算拿出什么来,也就是初步的设想。

5、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设计、实践……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学习的过程,非常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视。

6、研究就是再创造。创造性研究的各个要素可以问题为中心,也就是研究的内容,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行为,如学习、设计、反思等。

葛永军副局长讲话

本次的现场论证会开得很成功,我本人也非常受益,因为它是真实的、严谨的、没有任何表演的成分。76中学通过课题研究牵动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这一做法是科学可行的。王允庆书记曾对基层的校长说:“要用你的办学思想来领导你的教师队伍。”76中学领导班子提出用“尊重——为师生的科学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理念与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脉相承。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尊重教育正式追求科学发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冷冉老先生在总结甘井子区教育科研工作成功经验时提到三点:校长的重视与亲自参与;教师群体的介入;有效的专业引领。今天,76中学在课题立项之初就请来各位专家为学校即将开展的研究把关定向,出谋划策,不失为明智之举。通过专家的充分论证,能使我们更加坚定我们研究的信心,更加明确研究的方向,进一步理清研究的思路,为研究取得预期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单位一定要在课题立项的时候进行缜密的思考,课题的选定既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要符合本校的实际,切忌求大、求全。在申报课题时要尽可能地进行不同层面的论证,多听听别人的建议,丰富自己的设想。再有立项前一定要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要充分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寻求创新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我们的研究品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主体性教育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前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性教育?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97285.html,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作者:徐艳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面对文言文理念的指导下,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教师应该变从前那种老师不厌其详,不厌其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惑,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细地教,学生墨守成规地记的教学状态。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85-02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种难读、难记、难理解、难考试而又很重要的课文。很多学生把听老师讲解文言文比作听天书,可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之大,枯燥乏味程度之深。目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笔者为了能找到一种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的" 妙方",近六年以来一直在教学中摸索,通过多次的设想,反复实践,修改,总结,最终得出一条结论,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不仅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呢?以下是几点浅见: 1.简单预习,树立信心 我这里所说的简单,并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的性质,科学合理地布置一些学生能轻松完成的预习任务。简单轻松的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很难读懂。所以,在布置预习时,预习的任务应尽量简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然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无疑是当头一棒。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信心和兴趣。 2.授之以渔,自我完成翻译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如果采用课堂上老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逐字逐句地抄,课后再去死记硬背的话,那最终的结果将是劳命又伤神,效率还很低。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中搞机械的文白对译是大忌。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让学生尽力去完成。 有人把文言文的原则总结为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

浅谈主体性教学

浅谈主体性教学 当前教育的最大主题是主体性教育,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即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开展主体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课堂教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有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可怕的认识,喜欢它并乐于接受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二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比如:“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自己上台去写下来,有想当老师的同学上黑板来批改同学的习题,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且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一个学科。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吸其道”,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学生参与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要想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教学过程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容易参与其中,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心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其次就是对本堂课的目标的设置,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易于操作,不能太空洞,也就是学生能明确知道哪些知识是这堂课所要掌握的,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猜想去探究。高质量的目标设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可也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教育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应试教育中的“差生”绝大部分不仅与其他同学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教师要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根据学生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 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是一个身着围裙的作坊工人在案板上用模子做泥人,已经做好的一大堆泥人都是面貌相同的死板的土偶,且千偶一面,毫无生气。画中含蓄而意味深长地指出:蔑视、束缚个性的专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只能培养出一群没有趣味、没有活力、没有特色、机械呆板的“泥人”式的学生。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学导教,以教促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2.根据学生差异组织课堂教学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传统教学中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性,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应当与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认识和理解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有的方法在教师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

浅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浅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摘要: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反应,感知学生的心理感受,精心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体现其主体地位。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能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关键词:关注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一、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首先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其次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第三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第四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思路想法和学习轨道。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

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指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可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拿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超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习题,每一节课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 要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由低的层次向高的层次跃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的耐心,还要忍耐极大的心理痛苦。作为数学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 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 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3、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中小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适应形势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便成为当代普通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老化。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大概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默才说,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学习要求来说,也只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肯学、善学,才能有效地掌握各科知识、技能,有效地发展聪明才智。对现代人来说,再也不能机械地划分为青少年教育期和中成年、老年期了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是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需要。再从人的成材角度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至关重要。人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占人生的1/5 或更少一些。从学校毕业后,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学校只能为一个人成材打下基础,真正成材全凭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个人肯否学习和探索是态度、事业心问题,是否善于学习和探索是方法和技巧问题。有许多人也很想学习探索,但由于不会选取突破点,不知道如何学习,或是说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至终生碌碌无为。学生明白了这些事实和道理,就会理解到必须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地学习。 4、生理学依据 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神经与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相连。人的每一种行为都依赖于脑的不同区域的几种官能的联合作用。从视分析器传入的信息首先到达视觉区(枕叶),使这个区域

学生主体性

1学生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a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制约。b选择性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选择的特点c调控性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d创造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时代的认识,科学的提出不同的观点。e自我意思性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的自我认知。P136 2班级目标设立的依据: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每个成员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P300 3学校{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通过评价能有效的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导向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发展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制度。管理对学生的只是掌握情况作一定区分。P314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包括a教师的道德形象b教师的文化形象c教师的人格形象 5教学和教育的关系:a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正效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将教学媒体作为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b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负效应现代教育技术在提供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普遍适应性的同时,潜伏着导致教师依赖现代教学媒体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的利弊 6校本课程的理论:P171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题,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7教育负向功能根源因导: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出现的失调乃至冲突的状态,是教育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许多偏离行为。A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时出现b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由于某种因素影响,使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时出现。 8师生关系表现形式:P145a以青年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教师作为成年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关系。B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等主体间的关系。C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包括人际认知,感情,个性等关系。 9情感分析学习评价的范围: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P338a导向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e 可行性原则 11教学策略的特点和依据:P219特点:指向性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操作性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制定的,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整体综合性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调控性。灵活性同一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诺亚舟学习机: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97285.html,/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20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 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 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幼儿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影响作出反应,比如,在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很认真地参与,有的幼儿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甚至有的幼儿在我们教师很认真地组织活动时,他们还在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不能说,他们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相反正说明了他们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选择我们教师对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幼儿是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本来就是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他们才成为主体。那种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师“让”出来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观念,不但在理 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一种误导,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成为主体,在“让”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考虑的仍然是如何“‘让’幼儿成为主体”,即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尊重幼儿这一主体。简而言之,“‘让’幼儿成为主体”,其实质还是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师: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有很多举世闻名的作家,雨果就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投影出示课题)我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认真地自读这篇小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完后,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写在纸上,注意把六要素交代清楚。 (生自读。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自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写的内容。 生1:1870年3月17日夜晚,英国的“诺曼底”号船行驶在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被“玛丽”号船撞伤了。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工作,最后把60个船员和乘客全部救出去,他自己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情节比较完整,但有两点要注意。一,请大家仔细读课文开头部分,看看事件发生的时间他说得具体、准确吗?二,语言是否还可以再简洁一点呢? 生2:1870年3月18日凌展四时,“诺曼底”号轮船在英伦海峡上被“玛丽”号船撞沉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把60人全部救了出去,他自己却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认真自读,理清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果有,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第35节的“肇祸”是什么意思? 师:有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吗?(没有人举手)“肇祸”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闯祸的意思。比如制造交通事故叫做“肇事”。 生2:课文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班上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不少人摇头)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拥有选举的权利? 这是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一个教学片断。由于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被点燃,因而学生能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整堂课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使教师的“预设”和语文课堂的“生成”共精彩。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呼唤生成的语文课堂,那么是否可以淡化预设呢?实质上,新课程下不仅不能淡化预设,而应该加强。因为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是一种充分预设后的精彩。因此,只有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成功的“预设”,除了对文本透彻解读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不顾学生感受,没有学生参与的“预设”只能“生成”麻木呆滞、无奈沉寂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白纸。 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总是将起点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而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能力的学习(活动)环节。针对这篇小说文字浅近易懂,故事情节简单清晰,而初一学生也有一定概括能力的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过自读整体感知内容,而后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事实证明,这一设计使课的推进很快,能争取到更多时间展开下面的学习环节。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也注意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期“触类旁通”,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或者伙伴间的互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花垣县边城小学———吴正清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形成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我谈一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不是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

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旧模式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动参与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情感教育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课改的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

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利用教学情境。 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历史、与教材的距离,架起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如教学《重庆谈判》一课,先放电影《重庆谈判》剪辑、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毛泽东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来重庆,毛、蒋的合影是否意味着和平的降临?短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六十年前那段情景之中,学生探索、求知的大门随之打开。 二、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使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该不该放蒋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鹤城中学成钰学科类别:英语 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教育,大家都明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记。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依靠教育的发展,因而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是一个个鲜活多姿的生命,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得把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的“满堂学”,充分带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我们在 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真正的做到这点呢?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围绕着“做”而教而学,在做中边做边教学,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把我们的学生当成了只是听的“机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在一味的接受,再接受,没有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没有了学习的快乐…… 一.教师是引导者,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各种学科都应该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是引导启发学生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投入进去。作为教师就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是主动专研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学会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东西。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以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叶圣陶先生打过这么一个比方: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也一样,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多引导。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不同类型的课可以采用不同方法,以往的课堂过多的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提问,总结等。这时师生的语言交流是单向的,学习是从教师过渡到学生的,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要体现

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发表时间:2012-01-19T15:52:05.8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覃杰 [导读] 教师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琊川中学覃杰(胡启洪推荐) 一、要想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 教师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印象不深,学得死气沉沉,效果甚差,所以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而不只是一个演说家。 二、要平等相待,引导学生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学生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要改变策略,将机会留给学生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可用“通过学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要主出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这此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 ”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 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 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 早在300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 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100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

“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 “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 3、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中小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适应形势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便成为当代普通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 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老化。

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 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 教学模式。构建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前提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是指把 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学生 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所以提高政治 课的课堂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7-02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堂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其中有一个重要表现是枯燥的 说教,尽可能让政治课从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实施主体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说明“乐”(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因此,寓教于乐,是提高政治课课堂效率的明智选择。例如在讲“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中的剪刀差”时,先投影一幅关于一个人用握剪刀的 的漫画,由发达国家控制着商品价格。这样学生会马上兴奋起来。然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剪刀由发达国家控制? 这种交换是不是等价交换?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学生会通过阅读书本和相互之间的讨论,马上总结出答案来,变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形 象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愉快地接受 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 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 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 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 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 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是实施主体教育的成功之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只有 让学生动脑、动手,才能达到学会、会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21自学设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对重要概念、结论、原理进行圈点、勾划;二是指导学生参 阅课前内容提示,明确学习重点,思考重点问题,再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三是根据课文中的 典型事例,寻找恰当的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2讨论解疑。有些问题一时在书上很难找到答案,可组织讨论,甚至可以争论。在学生自 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或归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 反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问题经过争辩,会逐渐明确,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培 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3点拨化疑。经过讨论争辩,学生可以找到疑难问题的一些答案,这时老师进行点拨补充,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的深度,并根据实际需要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的重点,突 破教学难点,使知识明朗化、条理化、系统化。 实践证明:自学设疑,讨论解疑,点拨化疑,能够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