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书笔记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书笔记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书笔记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书笔记

最近部门在深入开展“现场管理---我们在行动”活动,部门全体人员接受了让《让所有工作可视化》培训。在部门中推进可视化管理的具体作法,及减少本部门非实际作业提升效率。在活动开展前期与同事们交流,有的同事反馈事情多、太忙了。鉴于此又再次翻阅了《如何掌控自已的时间和生活》,结合减少非实际作业提升效率的思考,对以下部分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推荐了这本书:

一、有些事情做了不如不做,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手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去完成,可你却选择去做一些并不相当重要的程序工作,因为你可以熟练地完成这些工作,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对那些较重要的工作缺乏信心,一直在刻意回避它,毕竟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会让你感受挫折,并且在处理艰巨任务时会遇到很多新的,未知的,不确定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意味着冒险,也许会失败,所以当你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在“满足感”的同时也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我们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可能有更好的收获,所以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处理那些重要而复杂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价值不高的活动上。

二、什么时候应该追求完美,什么时候不?在处理哪些具有重要价值或是对自己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时确实应该追求完美,但如果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上追求完美,显然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事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你大量的时间,并使你脱离原来的计划,甚至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去做某件事情的话,你完全可以停下来,如果过段时间后你发现自己并不需要继续做这件事情说明你完全可以停止了,如果你感觉总是有些事没做完,而且还想继续的话哪说明你的工作还没完成┈┄等等。

三、无论多忙,你都应该抽出事件进行规划。越是觉得你自己没有时间,你越应该仔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比如你可以在每天开始或结束的时候抽出十分钟来进行规划——你将因此得到数倍的回报。在可视化管理中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与进度可控性与此意见一样。

四、日程安排不是简单地为那些你必须完成的活动排定时间:比如说你什么时候参加会议,什么时候赴约,什么时候完成某项工作等等。我们强调地是为那些真正重要的活动排出时间。

五、每个星期都要为自己安排除固定的时间段(比如说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早上)来完成那些大型的项目。

六、坚持培养规划的习惯。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可以使你更加有效率——

因为你不用花时间来做决定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利用此规则在部门中制定了日常工作时间安排表,做好可视化管理的一部分。

七、每个人都有两种黄金时间,一种是内部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精神状态达到最高潮,工作起来自然也就是最有效率,不同的人的内部黄金时间是不一样的。而所谓的外部黄金时间,就是指外部资源(通常是人)最为齐备,最能帮助你做出决定,回答你的问题、或者为你提供信息的时候。

八、不要一味追求在工作中投入更多时间,要注重效率,尽量养成在固定时间内把工作完成的习惯。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读书笔记

该书在一版序中写道:纪录片的制作就如恋爱和做生意一样,是要经过尝试与失败,在实践中学会的,而并不是书力所能及的。 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第三版) 【美】Alan Rosenthal 著张文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纪录片编导、制作与教学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成就,以创作理念为主线,配以经典和翔实的实例,全面阐述和探讨了纪录片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如纪录片创意与选题、项目建议书的编写要领、调研内容与方法、片子架构、导演的职责、采访、实地拍摄、解说词的写作、编辑方法与复杂性、预算分析、制片与筹资途径、问题与挑战等等,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与技法;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且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编导与制作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材,同时也是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从业人员及专业人士的难得的、高水准的参考手册与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Alan Rosenthal,生于英格兰,曾就读牛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制作过六十余部影视片,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著作包括《感受一下耶路撒冷:一位犹太影片制作者的回忆录》(Jerusalem,Take One:Memoirs of a Jewish Filmmaker)、《为什么是文献片?》(Why Ducudrama?)和《纪录片的新挑战》(New Challeges for Documentary)等。曾获皮博迪新闻奖和国际纪录片协会学术成就奖。曾在斯坦福大学、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讯学院的资深教授。近期进行的项目主要是在耶路撒冷、伦敦、纽约等。最新的影片是《阿道夫〃艾希曼:绝密回忆录》(Adolf Eichmann:The Secret Memoirs)。 目录 三版序 二版序 一版序 译者序 第1章引言 第一部分从创意到初稿 第2章准备 第3章开始工作 第4章建议书的写作 第5章调研 第6章片子构架 第7章开始初稿写作 第8章初稿的完成

管理学读书笔记(叶国灿)

第一章管理学导论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各级管理者有效地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管理的社会属性 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维护特定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 (三)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建立管理制度,并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麦格雷戈提出两种相对的管理理论: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实际上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如下: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听别人的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该当负担起管理的责任。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如下: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可以不负责任,只重视任务而不考虑感情,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被称为任务型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 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需求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还包括同事之间的接纳和喜爱,即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人”的报酬更激励工人。 管理方式: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3)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传奇精彩的一生。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迄今为止,任正非一生真实讲述,不保留,不回避。追寻任正非创业至今一路心迹,娓娓道理,知无不言。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引言

凡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人物,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闪光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特质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在任正非的身上,我想这一点更加明显。 第一部分:坚持 坚持,是任正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坚持这个词,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纵观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坚持是必须条件。“坚持就是胜利”,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有一段时间也将此句奉为座右铭,贴在墙上。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任正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会有今天,尽管很多员工说他是独裁者,说他是军阀,但不可否认是他把华为带到世界通信行业的霸主之林。突然又想到毛泽东,前几天去北京,还看到了他老人家的仪容,就是这个时代伟人,一样有着变态执着的精神,取得了旷古功绩,也犯了严重错误。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管理中时刻都渗透着毛主席的思想。所以他也一样的会犯错,但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华为的进步和发展。说到现在我似乎有一点理解,何谓坚持,在大方向上的坚持,再变态也不为过,前提是符合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就是个人眼光和时代的要求,两者有匹配,靠的是智慧和机遇!任正非阴差阳错搞了通讯,并且变态的坚持,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所以他成功了,盖茨研究了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坚持,所以也成功了,如果他们做汽车的,会不会如此成功呢,不一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作者:比尔·尼克尔斯(美) 时间: 对纪录片这一影片制作形式的概述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纪录片的道德、定义、内容、形式、种类、政治等论点 第一章:为什么道德问题对于纪录片制作很重要?探究了关于纪录片伦理道德一些方面,并提出了他们与故事片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各种类型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纪录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区别在哪里?并考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采取的多种互为补充的方式。侧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出现的影片性质和状况。 第三章:什么赋予了纪录片电影属于自己的嗓音?介绍了从修辞学引入的概念,以展示纪录片如何是在受惠于修辞传统,以及纪录片制作者如何来表达那些要求社会舆论关注和解决的议题。 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为纪录片提供内容或者主题的那些议题的某些特点,特别是那些由纪录片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回避了科学上的或者纯逻辑上的解释。 第五章:纪录片是如何起步的?对20世纪20 年代以来构成纪录片惯例的四种起了一定作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识别分析。 第六章: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纪录片的六种不同的模式或种类,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制作者。典型的影片、制度支持和观众期待的形式。 第七章: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与第四、第五一样,从历史角度切入,探讨社会的中心议题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国家名族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政治身份问题、多元化主义问题等。 第八章:如何写出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评论?提出了一些组织论文结构的基本步骤。 内容: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 对于每一部纪录片而言,至少包含来自三方面的相互关联的故事:制作者的故事、影片本身的故事和观众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全部内容。 要分析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影片如何创作以及为什么创作?一部影片与其制作者以往作品和一直以来倾心关注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制作者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拍摄的意图或创作动机?这些想法如何与影片制作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这种对于制作者和作品所处语境的回溯是帮助我们探讨一部影片到底表现什么的方式之一。 另一个内容就是电影文本本身的故事,以及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我们所关注的是影片本身所揭示的内容,即一部纪录片中,电影制作者、被拍摄主体以及影片向我们揭示的我们所身处的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最后是观众的故事。每一位接触新体验的观众都会带着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的某种观点或动机。 对于一部影片(特别是纪录片)的视线的摄像和期望,会对我们接受该影片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想知道“纪录片究竟表现什么”时,这些假设和期望便是我们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所表现的概念和议题”其本身是无形和隐含的,作为非虚构电影的纪录片,其价值在于它把影片的主题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影片的主题本来只是我们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出来的概念。摄像摄影不会向我们提供概念,它们提供的是实例,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纪录片需要依靠解说词去指导观众了解其影像含义“正确”解释的原因。纪录片向观众提供了以这种方式组织声音和影像结合的感官体验,它们想传达的不仅是感官的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旨意,代表着更为抽象的本质特征或概念。 纪录片是经过组织的有机镜头序列,从而使这些镜头和影片有了概念性和抽象性。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第一章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一、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泼咖啡”事件。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最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友好的提问方式抱以最大限度的真诚。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显性问题: 缺乏自信——运用社交技巧 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为采访做准备,认真地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 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 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三、隐性问题: 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 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 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 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确定自己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 不作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重要的是采访中的倾听和思考 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不修边幅——“穿得职业些” 主题先行——“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以及关于此问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人聊聊等等。“武断家”:经常知你于对立的一面。他们似乎以及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想要你证实他们的想法。

思考的利器21个迸发灵感的考具读书笔记

《思考的利器:21个迸发灵感的考具》读书笔记 日文原版中文版[日]加藤昌治著王瑶芬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简介 加藤昌治,日本广告界第二大公司博报堂创意高手,信息咨询专家。现供职于日本顶尖的广告公司博报堂,以改善信息环境、提高客户的商品价值为使命,从营销及管理两方面来制定信息战略及企划。 各界赞誉 《思考的利器》,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用”的。因为它的确是一件上好的利器。 ———叶茂中,资深营销策划人、品牌管理专家 创意人的心情,经常徘徊在天堂与地狱间,不断地追求那种创新的快感,唯有掌握自己的考具,才能永保点子源源不绝,乐在工作。 ———邱高生,“东方线上”消费研究总监 不必花很贵的费用参加虚有其表的思考训练课程;不必每天为了摄取DHA而吃一大堆深海鱼。你只稍用心读完本书,就像把“生长激素”打进脑子,脑细胞个个变成活力旺盛的英雄好汉。 ———黄文博“就是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思维需要训练———习惯成自然;创意来自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 ———丁俊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初拿书稿,首先是对“考具”一词不理解、纳闷。通读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创造性思维

训练的绝佳工具书。非常值得广告创意、企划人员及专业学生阅读、使用。 ———徐智明,北京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董事长 《思考的利器》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作者从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产生点子、如何将点子整合成企划、如何将考具运用自如等四个方面入手,为我们提供了21个迸发灵感的考具,所谓考具指“能帮助思考的工具”。这些考具对于我们搜集素材、然后在既有素材上进行扩散———集中———扩散的思维活动很有帮助,引导我们在收集资料、思维发散、思维聚合这些捕捉灵感的必要环节中撞击到一个启动按钮,由此进入联动思考的状态,令思维的跨度大大延展。 这些考具中有的是以前我们没有尝试过的,如色彩浴、九宫格、心智绘图等,一试,很妙!有的是有意无意时常应用着的,如隔墙有耳、七色鹦哥、影像阅读法、联想游戏等,只是没成为定式加以有效应用,以后知道善用了;有的可能已天天在用,如小小备忘录、点子素描、联想游戏、脑力激荡等,不过再看一遍,又会有新的体会。 这些贯穿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没有场合限制的方法,其中最有帮助的部分就是提醒我们平常要学会存储各种稍纵即逝的独一无二的有聊无聊信息于脑中、于纸上,这点很重要,也很简单,但我们往往难持之以恒,由此损失了不少素材;另外就是帮助我们把原本有限的思维网链尽量地朝各种维度发散、延展,大大增加了灵感产生的机会。 让信息进入大脑 考具之1色彩浴———收集颜色、触发灵感 早上起床后先确定“今天的幸运色”。红色?黄色?蓝色?什么颜色都可以。例如今天是“红色”。不知道为什么,各种红色事物便会不断映入眼帘,红色的笔、红色的书封面、红色的袜子、红色的电脑磁碟片盒子。走到外面也是满街的红色事物,红色的汽车、红色的户外广告、行人的红洋装、红色手提包、红色的围巾。商店街的看板也以红色居多……这就是色彩浴的效果。 如何使用色彩浴?采用这一方法时,首先要决定一项意识物,“颜色”或是其他主题如“形状”“位置”“声音”等均可,然后将平时看似无关之物自然地联结在一起。你会发现,眼前出现了许多能激发灵感的事物。这些信息不论好坏、不管是否有意义,请全盘接受,不用理会是否能用,那是下一阶段的事,目前只管收集信息。 借由强迫自己决定一个颜色或其他主题的方式,使自己的注意力脱离平时思考的方向,是运用色彩浴的最大好处。“色彩浴考具”让我们将注目的焦点放在异于平时的细节或事物上,扩大新发现的范围。 考具之2隔墙有耳———间接的街头访问,将心声变成素材 我们坐电车时,总会觉得有些人讲话很大声。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真想捂住耳朵大叫“吵死了”,但是下次请你敞开胸怀,倾耳听听他们在说什么,这就是所谓的“间接访谈”,能听就听,随时竖起耳朵接受信息。 举目四望、竖耳倾听,使用“耳朵”这个考具,收集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最近有什么热门话题,还可以与他人分享他的成功经验,从而扩大思考范围。 考具之3小小备忘录———人是健忘的,想到什么就记下来 人是很健忘的,很多事一转眼就忘记。今天早上做的梦,出门上班时已经完全忘光了。从眼睛、耳朵、鼻子……获得的想法,除非是高度紧急事件,否则通常一转身就忘记了。怎么办呢?请将它记下来。

设计读书笔记3篇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418676600.html,)/其他范文/读书笔记 设计读书笔记3篇 *目录 .设计读书笔记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读书笔记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读书笔记 读了此*,同样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发现类似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想不想、行不行……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无意提问,还有提问太随意,没有针对性和推进型,有事没有考虑大孩子的经验的水平,有些提问和单项,孩子只处于被动的提问,提问数量过多…… 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五个基本要素是:针对性、互动性、开放性、价值型、适宜性。 其实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认为: 1、在教学活动中提问要根据文本的逻辑顺序,一次提出系 列问题。

2、明确学习的重点,为重点内容而设计提问。 3、用引导式来提问,提高知识和经验基础,又能探索新知的欲望。 4、运用寻究法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当有效提问成为主流现象时,教学活动必然会焕发出生机盎然的异彩。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读书笔记 设计读书笔记(2)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实战篇)》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书本是最能够培养人心充实生活的东西,不管是生活是如何的步履维艰,都不应该放下手中的书本,于是花了三天时间将此本书阅读完全。 书是一个系列的,作者张超,整个主题主要是关于职业人,社会人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里需要如何定位,培养自身赖以生存的人际关系网。 书是死的,本书依旧没有跳托中国式管理人际书籍的通病,采用的还是事例加分析的简单格局,但是人是活的,通过不同的事例以及客观的分析,不同的人根据自身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对号入座,还是能获得很大收获的,而我的收获很简单: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①

<读书笔记> 1.明确采访目的。采访的定义中说到,采访就是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 而设计的对话。首先采访应该代表背后的观众,采访应该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受众市场。举个例子,我认为确定一个采访的策划即选题应该就像推广一个商品,最重要的是抓住观众的关注度,找准商品的定位(即采访的主题),以及如何满足观众的需求。其次是设计,采访的对话应该是记者用心设计出来的,因为你的提问要配合着你的主题,而不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唠家常。 2.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这是一条重要的采访原则。《生活》杂志的前任 记者理查德·梅丽曼说,一次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连续几天不要喝酒,吃淀粉和糖类食品,采访前一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采访当天要吃高蛋白的早餐,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头脑的清醒,以便认真倾听。 3.找其他人谈谈。采访一个人物,有时候需要先找其他人谈谈。初步采访一些熟识你的采 访对象或者采访主题的人,会有所收益。这些人会就如何接近你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喜欢的话题、讨厌的话题、业余爱好、喜欢读的书,等等。采访一些采访对象的朋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为采访提供侧面信息和准备资料。 4.准备提问的领域。采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选题和写作提纲来选择提问的领 域。比如我采访作业即将要采访的人物中青旅葛磊,就打算从职场和旅游的领域向他提一些专业的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寻找和尝试新的采访领域。创新思路可以让你的采访充满新意,因为很多人物和选题很多媒体都已经做过了,而如果没有新的切入点,重复采访旧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拿李海鹏的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特稿《灾后北川残酷一面》来说,这篇稿子最吸引我的是对人性的方方面面的体现,充满着大爱、勇敢、自私、怯懦,而不是官媒大量的正面报道,其中对灾后混乱中人们洗劫商店和银行的描写更加还原了地震时人们的表现。李海鹏的这篇特稿并不是全面,而是诚实,而这恰恰成为了当时许多同类报道所欠缺的东西,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 5.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采访开始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打破僵局的谈话技巧;时机一旦成熟, 就赶快转移到采访的主题上,但在开始最好重申一下采访目的;探讨问题的本质,要进行追问达到挖掘问题深度的程度;在适宜的时候,把自己关于问题的错误看法和建议或者是公众普遍的错误认识告诉受访者,刺激对方做出反映。 6.人物采访的最根本的目的:还原真实的一个人。对于名人来说,大多人看接受到的信息 无非是来源于电视、报纸和网络,由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可控性,我们所得知的人物性格总是不全面的不真实的,荧幕上的人和生活下的人也许有很大的差别,而一个好的采访者就是剖析人物在各个场面的真实性格,还原真实的人物。 7.采访场地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要想获得采访的主动权,就要精心挑选有利于自己的采访 场地。为什么央视总要选择在自己的演播厅进行采访,就是因为可以争取一些人物心理上的主动权,有的比较厉害比较懂得技巧的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采访可能会给采访者制造很多麻烦,因为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更加游刃有余。 8.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之欺骗。欺骗意味着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获得信息,或者把自己 与对方事先的约定给打破。职业记者协会提出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组织偷拍和匿名采访,除非这种曝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陈鲁豫采访璩美凤的案例中,陈鲁豫和璩美凤的助理事先约定好不会过度的提问关于璩美凤桃色事件的事情,但是在采访中,陈鲁豫对这个问题步步紧逼,迫使受访对象在接受采访中态度消极、抵触,最终影响了整个采访的质量。 9.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之背叛。背叛在这里的意思是把别人讲给你的秘密公开,或者食言。

读书笔记-《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书笔记《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的作品。作者在书中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如何讲故事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把这种注意力保持下去!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华尔街日报》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讲述的报纸的正是这份报纸的内部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的借鉴和学习。 书中把讲“故事”的步骤划分为九步:一:怎么找到好故事。靠阅读“窃取”思想:广泛阅读,从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期刊、到基金会报告、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以此来保证对选题的广泛猎取;随时纪录灵感,灵感与创意如果晨雾,往往转瞬即逝;为选题作档案。千万不要过多指望高层人士,依靠“中间人”;与其按照一个已经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坐下来聊天;交谈时“奉承”对方。 二:好故事该如何构思。记者在冲出编辑部大门前,首先要仔细琢磨自己要讲的故事,故事的范围有多大?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是最好的/甚至什么样的语气是最合适的? 三: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故事的元素有时间、范围、变化等。如果记者能够深入到双方的低层去挖掘信息的话,他的故事

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 四:计划与执行。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是有计划的,不管是粗略的,还是详细的。我不相信严格的规划,严格的规划只能谋杀自发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材料和结构。六: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七:让字和句抓住眼球。八: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九:如何有效地修改。这九步为我们完美的呈现出写一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让我们思索和明白怎样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报道吸引读者的目光。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专家是指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根本不认识任何女人的人,事实上,读者一般对他们态度冷淡”。从里面可以得出实践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味的相信书本从书本中获取方法和意见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是无法真正的讲好一个“故事”的。以此可以得知,要写成一个好故事,首先得先占有丰富的材料获取渠道,以及好的获取材料方法,可以依靠广泛阅读、随时记录灵感、为选题做档案等方式来进行。 讲述一个故事,有趣且吸引人。

平面类读书笔记(20200524201120)

平面设计法则读后感 《平面设计法则》对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一站式的资源库,既是有趣的基础教程,同时也是深入设计领域实践的“入门读物”。《平面设计法则》围绕着三个有递进关系的部分 展开基本法则、创作流程的法则和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基本法则:由知名设计师从文字、 色彩、版式及设计风格等设计元素的角度人手,讲述平面设计基础的、一般性的方法。创作 流程的法则:结合项目案例,解析从概念策略、市场研究、图形图像到设计工作流程和后期 制作的工作方法和要点。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通过知名设计师分析自己设计的作品,与读者一起分享宝贵的经验。这些案例几乎涵盖所有平面设计的领域。 史蒂芬·施德明也成对之评价“这是我见过设计书中最好的一本,精挑细选的三十几个 项目包含了大量的爱和关怀。这些设计师也是我最欣赏的,他们认真研究、精心撰写,并很 好地展示了作品。这对任何设计书来说都非常重要。” 目录分为自序基本法则、简介、文字设计、色彩、版式没计、风格、创作流程的法则等等 序言介绍了作者第一件事:在我还只有十二岁的时候,我有一个名叫德比的好朋友。我 们俩都喜欢杂志和时尚,都喜欢画画、看书、写文章。在进入六年级之前,我们俩用了整个 夏天创建了一本杂志,并且根据我们两人的名字为它取了一个名字——debutante。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写文章、画插图;采访了所有认识的人以便提高杂志的曝光率;进行了关于衣服、男孩儿、约会(尽管当时我们俩都还没有尝试过)的调研。我们翻阅了很多杂志和书籍来寻 找灵感,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创作当中。我们以讨论采用哪些内容、放弃哪些内容、什么具有 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什么无关紧要,唯一的一次争吵就是到底由谁来保存仅有的一份原稿引发 的。夏天结束的时候,我的爱情也随着杂志的印刷不期而至。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现代版的戴安娜·弗里兰(dianavreeland):富有传奇色彩的((vogue))杂志编辑。但当我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学校报社的编辑部,却被礼貌地回绝了。我是那么地想为报社工作,不禁想象自己给编辑写了几封文笔优美的信,倾倒 众生,以至于他们来求我加入报社。后来事情出现转机。在没有人愿意报道一次妇女权利集 会的情况下,我在最后时刻接到任务去报道了校园健康食品商店旁举行的妇女集会。我的雄 心壮志终于得以实现。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集投递给了cond6 nast公司。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接到了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电话通知我去面试;显然,《名利场》杂志的设计总监查尔斯-乔治瓦特在我的作品集里看到了他欣赏的东西。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中了 彩票。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准备这场面试,为穿什么衣服而头疼不已,换了一套又一套的 衣服,希望尽可能给人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其中包括了妈妈亲手为我缝制的作为毕业礼物的 衣服。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也让作者懂得自己的缺点,在后来的事业路上少走了弯路创作流程的法则介绍了:平面设计不仅仅就是平面设计。在如今感觉超负荷的视觉设计领 域中,再也没有一个大型的市场只瞄准一种产品、一个商标或者一种包装。一位备受推崇的 作家和人类学家格兰特-迈克拉肯指出,尽管生活方式类型最开始只有三种,但是后来慢慢发展成六种、九种、十二种,现在由于变体太多,我们对划分它们的类型已经精疲力尽。因此,平面设计最终也只是平面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如今的设计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在文化人类学、 行为心理、商业性和创造性之间形成平衡。 平面设计必须考虑所有项目的文化根源。我们这种文化中的行为——不管是否属于对于 名人、天气、体育、时尚和金钱的着迷——都对我们的世界观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 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观众们的思路,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 他们的行为原因,那么我们就找不到激发他们想象力的途径。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市场,以及信息是如何影响感觉的。 最具欺骗性的平面设计理念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平面设计师就一定要极具天赋。实

《自由学习》读书笔记

总序 前言 序言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困难与机遇 第1章为什么孩子热爱学校 一学生访谈 二公民课堂与观光课堂 三爱孩子的学校 四结论 第2章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改革的成效如何? 二学习氛围 三迷失的一代 四变革中的学校 五教学意味着什么? 六什么是学习? 第3章身为教师,如何成为我自己? 一我们能以真实,完整的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吗?二我如何能做到真实? 三最快乐的学习时刻――向他人学习 四你可以成为你自己 五挑战 第二部分课堂上的自由与责任 第4章一位六年级教师的经验 一一位教师的日记:实验的过程 二对实验的评论 三总结 四后记 第5章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法语教师 一起步和进展 二评论 第6章管理者如何成为促进者 一管理者与促进者――矛盾还是一致 二请教我Bob 三采访Bob 四校长教师 五促生伟大的想法 六美景――短暂还是长远 七开放的学校/健康的学校 八自我评价:让老师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 第7章促成自由学习的其他因素 一勇气,诚实和一个失误

二地质学课上的极端民主 三创造性的知识来自爱和信任 四运用想象法进行教师培训 五自由的课外时间及其结果 六结论 第8章促进学习的人际关系 一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品质 二最基本的促进性态度是什么? 三过于理想化? 四总结 第9章成为一个促进者 一一根魔杖 二路在何方? 三一个案例 第10章构架自由学习的途径 一从真实的问题开始 二提供学习资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教学连续体 五契约的使用 六利用社区资源 七项目式学习 八同伴教学 九分组学习 十探究训练 十一自我评估 十二其它资源 十三总结 第11章教育政策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 二传统教育的政策 三“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四“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政策 五“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六研究结果对教育政策的启示 七我们能影响整个教育行业吗? 八结论 第12章“以人为中心”问题的研究 一课堂实例 二公众的纪律观 三关于纪律,我们知道哪些? 四“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哪些秩序可言吗?五有关纪律的神话 六纪律与学习的三维模式

读书笔记--深度报道写作

《读书笔记<深度报道写作>》杜骏飞 第一章《深度报道该说》 深度报道是一种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统称为“类文体”或“文体”,与新新闻主义同属一个范畴,其本质不在于文体,而在于新闻本体的哲学理念。 概括来说,新闻报道是指在纯客观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感性色彩与理性分析。它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与分析性四个特点。深度报道包括9项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和对策建议。 此外,深度报道有着与众不同的形式,既表现在独立文体上,也表现在版式组合上。深度报道有以下五种独立文体: 1、解释性报道:解释和分析 2、调查性报道:文中有记者鲜明的态度与观点 3、预测性报道:分析新闻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 4、实录性报道:忠实再现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 5、传记性报道:以凝练的笔调、开阔的视野再现新闻人物的深度 而深度报道的版式组织则分为以空间优势取胜的组合报道和以时间为优势的连续报道。 因此,不难看出深度报道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征: 1、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揭示“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分 析“为什么”和“为了会怎样”的问题上。 2、深度报道只选择那些具有显著新闻价值,能广泛引起受众兴趣的题材作为自己的写作对 象。 3、深度报道不再孤立的报道单个的新闻事件,而是注意从时空上尽力开拓。 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有: 1、记者在采访中,逐渐发觉事件中含有更大的新闻价值,由此完成深度报道。 2、记者从已有的报道中获得线索。 3、记者从热线电话中得到线索。 4、静态深度报道的策划。 新闻背景是指能够说明新闻事实的相关事实。广义的新闻背景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包括: 1、宏观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发生时所处的时代面貌与社会形态。 2、中观新闻背景: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 3、微观新闻背景:在新闻事件中,在新闻人物身边附着的事实细节。 4、采访者背景:在采访中,记者把介绍自己或者新闻同人作为记述的一部分。 5、采写过程背景:过程背景有助于再现新闻全貌,使受众得到立体、可信的感知。 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中观新闻背景。广义的新闻背景更符合深度报道的需求和特征。在深度报道,全面、科学地组织和使用背景,能够起到以下几方面的具体作用: 1、介绍新闻事实产生的前期背景,可以帮助受众弄清楚来龙去脉。 2、介绍新闻事实进程中的外界背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外围辐射价值。 3、介绍新闻事实的方向背景,对同类事物的另一发展趋向和运动结果加以分析和评价,能 做到辩证、双向地反映事物。 4、介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数据背景,使读者通过数据的介绍更量化、理性、准确地了解和 认识新闻的价值。 例子:水均益所撰写的人物追记《老谋深算的基辛格》

统计学读书笔记.doc

管理统计学读后感 最近闲暇之余,有幸得到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李金林老师的《管理统计学》,十分喜爱,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书籍,既具有系统的统计学知识,又具有超强的实践指导训练,因而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从业人员在统计学数量分析方面的需求。 一、内容简介 《管理统计学》通过以经济管理应用案例为基础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框架蕴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领域之中,将统计学理论与管理统计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围绕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展开,通过引入真实具体的案例来阐释管理统计学理论。同时书中精选了作者数年来积累的mba教学案例以及实际工作案例,便于读者最大程度上的学以致用。此外,书中还结合实际的应用,详细阐述了通过相关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技巧,借此来指导读者动手操作。总之,这本书读罢,顿觉是对自己在管理统计上的知识的一次全面升华。 二、知识总结 酣畅淋漓的将此书读完之后,不禁将书中内容与一个从业人员日常生活所用联系起来,回顾性的分析了并总结了一下内心感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管理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管理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有关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推断以期认识事物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决策,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没有统计分析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在天气预报、证券行业分析、产品寿命估计、产品抽样检验、产品库存量估计、金融保险、市场分析、市场识别、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应用。审计员检查一个大公司的帐目,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抽取帐目样本,根据样本结果确定该公司是否有帐目不清的问题。企业经理需要考虑可能的原材料需求水平和原材料存储费用来确定原材料的进货量,因此他要做相应的调查。经济学家要评价改变销售税对社会的影响,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模式来进行统计学计算。营销经理通过对样本顾客进行试销来决定是否销售一种新产品。生产经理根据检验产品样本的质量情况,决定是否对生产过程作出必要的调整……这些都是管理统计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管理统计学中统计数据的相关分析 (3)数学知识在管理统计学中的作用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潜在价值,因为每个人能够创造的价值的多少直接与自己的潜在价值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而这又与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直接相关。比如作为管理者,如何通过正确辨识员工的潜在价值以给其以合适的薪金。数学知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薪金的计算过程中,通过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的结合,利用统计学及其相关手段来解决薪酬问题才是最佳选择。此外,在现在经济条件下,信息量大大增加,各级政府部门、各大公司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对自己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控,这些都建立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之上。因此,充分结合统计学的专业性、数学知识的严密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才能更好的指导生活。 三、内心感悟 (1)内心思想启发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各大中小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投资、公司的扩建等各种经济活动必然离不开各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良好地数据管理和分析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

最新整理《新闻真实论》——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新闻真实论》——读书笔记 在这个学期开始接触了新闻理论,就深刻的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对新闻真实具体概念并非很了解。《新闻真实论》这本书,讲述了新闻真实的方方面面。从新闻真实的本质、构成、特征到新闻真实的实现、证实、意义,作者做了全面论述,让我们对新闻真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把握新闻真实有了很好的指导。 我从书中了解到,真实是新 闻的生命。这句比喻性的判断足以说明“真实”对于“新闻”的至关重要性。它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是讨论其他新闻问题的基点。在第一章中关于新闻真实本质及其相关问题的一些论述,是从比较一般的、抽象的层面上对新闻真实含义的分析。第二章则从多角度、多层面出发,主要以静态剖析的方法,即把新闻真实的各种表现作为作为一种静态对象,比较系统地分析它的具体构成情况,目的在于形成对新闻真实内涵真切的、实际的理解和把握,能帮助读者深入探究新闻真实的特点打下基础。 书中还提到新闻真实是新闻与其反映对象的符合性及其符合程度。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真实,因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新闻真实;新闻真实存在于、实现于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所有特征必然与新闻传播自身的特征密切相关。把握新闻真实的个性特征,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充分认识新闻真实的主要途径。研究新闻的真实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的真实传

播和收受,可以说新闻真实论就是从理论角度为实现新闻真实“出谋划策”,提供途径和方法。因此新闻真是实现论必然是、也应该是新闻真实论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正因为如此,新闻真实实现论涉及的问题不仅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细致的。新闻真实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种力量聚合的结果,它既需要良好的新闻传播与收受环境,更需要所有参与新闻活动者的共同努力。 同时收受者的信赖是任何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收受者信赖新闻媒体的根本条件是其所传新闻的真实,而新闻只有在可检验的(即可证实货可证伪的)前提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可证实才能赢得受传者的信服。新闻传播实际中,尽管收受者不可能去检验每一条新闻的真实性,但对传播者来说,只有每时每刻自觉检验所传播的新闻的真实性,才能确保真实传播的实现,为实现新闻真实奠定基础。因此,确立正确的证实标准,寻求有效的证实方法,克服新闻真实证实中特有的困难,是新闻真实论必须xx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新闻真实的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的天职是寻找真实。”我认为我们要做到真实的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报道单个事物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只有真实、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才能有利于人民群众通过新闻报道,正确地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利于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院系班级: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学新闻1403班 姓名:刘铃 学号:201428010311 新闻,是用心感受的“心闻” 读《看见》有感 读完整本《看见》,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不是我平时在电视上面看到的采访,这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她的那些值得铭记的采访与经历展现给了我们,给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力量;但最多的,是鞭策着我们去思考。 我曾经以为,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简简单单的惩恶扬善的职业。作为记者,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事件报道出来使公众知晓。记者,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与真相,无需夹杂着我们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毕竟,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并且我一直认为倘若日后我从事了新闻传播行业,客观公正将是我报道的准则。 但是,在《看见》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报道。柴静在“沉默在尖叫”一章中这样定义采访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并且柴静的一句话深切地诠释了这一定义: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采访中的人文关怀。记者这一职业开始在我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采访者,倘若不以平等的地位与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话,恐怕

很难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我们在采访中倾注了我们的感情,把受访者当成我们的朋友(无论受访者是何种地位何种阶层),我们和受访者才能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就像柴静老师在采访那些在监狱中的人一样,尽管他们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采访中你要得到他们的真实情感,你就必须平等的看待他们,平等的进行交流。 但是,人文关怀倘若过了度,便会变成感情泛滥。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柴静老师是这样说的:“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而柴静还写出了一位观众对她的批评:“准确是这一种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所以,在从事这一职业时,我们必须得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的问题,不能硬邦邦的去采访受访者,也不能让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头脑。 最让我受益非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 作为一个将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子,我不能不为我将要从事的这一职业付出努力。记者,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你要做一名好的记者,除了你的职业操守要遵循之外,你还要经受更多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付出自己的真心。新闻,不仅仅是靠风里来雨里去做出来的;新闻,更多的是用心去采访,用心去编辑,用心去

《麦肯锡方法》读书笔记

《麦肯锡学习方法》精华内容提炼 同事推荐《麦肯锡学习方法》,看后受益匪浅,为此还特意追订了本书推荐Gene Zelazny的《用图表说话》。本书由于重要价值信息太多,无法用一篇简短的感想概括。于是从头把书中的重要信息摘录出来,与大家共享——Alfredx。 第一章建立解决方案 1 以事实为基础 2 系统化的 MECE(me see)原则: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解决商业问题时,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必须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避免混淆和重叠。 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如同开始一段长途旅行,初始假设是你的问题解决路线图。生成初始假设的方法:1)寻找公司里该领域的行家,这是追上行业最新动向最为快捷、最为有效的方法。2)将问题拆分,发现关键驱动因素。建立建议树。 第二章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以事实为基础的,系统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 利用前辈的经验,不要做重复劳动。 2咨询顾问可以转而将解决问题的重点置于“关键驱动因素”。 3 假设求证 1)用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让你的初始假设(或你的直觉)生效,这更

有利于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纵然你的直觉反应也许(很可能)是对的,那也要花时间通过事实来验证。 2)麦肯锡使用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在为客户提出建议之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 4 不要寻找事实去支撑你的提案 你的思想要保持开放与灵活,不要让强有力的初始假设成为思想僵化的接口。不论你觉得自己的初始建设多么精彩绝伦、解决深刻、新颖独特,你都必须时刻准备接受证明你错误的事实。假如事实证明你的初始假设是错误的,那就根据事实做出调整。不要将事实捣碎硬塞进你的结构框架。 5 确保解决方案适合你的客户 要了解你的客户,了解这个组织的优势、劣势及能力——管理层做得到的事和做不到的事。牢记你的解决方案要与这几个要素相符。了解这些局限后,你就得确保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在客户力所能及的范围。而麦肯锡人(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的第一反应是竭力追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6 有时,让解决方案来找我 初始假设并不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具有初始假设有助于组织和推进思考,但假如你想不出初始假设,那也别灰心。每一个麦肯锡都会告诉你,没有哪个商业问题的解决不受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的影响。有了充足的事实,用创造性的思维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会得出解决方案。 7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随遇而安 最后你碰壁了。别再执迷不悟了,继续下去没有任何好处。 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你有几个选择: 1)对问题重新定义。 2)调整事实方案。 3)攻克政治难关 要攻克政治上的难关,就必须考虑你的解决方案如何影响公司里的各个利益方,必须让他们对公司的变化形成共识,这个共识要考虑他们的动机以及推进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