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能够与红细胞表面上的特定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在人类体内,红细胞表面上有多种不同的血

型抗原,如A、B、O等,而不同的血型凝集素只与特定的血型抗原结合。

因此,当一个人的血浆中存在与其自身血型抗原不同的凝集素时,这些凝

集素就会结合在其血液中的相应血型抗原上,导致红细胞凝集,从而引起

不同的血型反应。

例如,当A型血浆中的抗A凝集素与B型血中的红细胞表面上的B抗

原结合时,就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同样地,当B型血浆中的抗B凝集

素与A型血中的红细胞表面上的A抗原结合时,也会发生红细胞凝集。而

对于O型血,由于其红细胞表面上不含有A、B抗原,因此既不会与抗A

凝集素结合,也不会与抗B凝集素结合。

总之,凝集素通过与红细胞表面上特定的血型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

之间发生凝集,是血型鉴定及输血安全控制的重要基础。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 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 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

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 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 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 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材料】 诊断菌液, 1:10稀释的待检血清,生理盐水,小试管,刻度吸管,试 管架,恒温水浴箱。 【实验方法】 (1)稀释待检血清取8支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每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于第1管中加入0.5ml待检血清,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2管,同法混匀后又吸出0.5ml加入第3管,依次类推,连续稀释至 第7管,最后从第7管中吸出0.5ml弃去。第8管为生理盐水对照管。 (2)于各管中加入诊断菌液0.5ml,振摇试管架,充分混匀。 试管凝集反应操作程序 (3)将试管静置于37oC恒温水浴箱中40min。 【结果分析】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

细胞凝集反应 陈素君200900140007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生科四班 联系方式:62510 实验目的: 了解血细胞凝集原理 实验原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实验用品: PBS缓冲液显微镜双凹载玻片滴管 土豆凝集素 土豆凝集素的提取:去皮土豆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h,所得粗提液中既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1%兔血红细胞 2.1%兔血红细胞制备:抽取兔静脉血1mL加抗凝剂,加入3mL生理盐水,1000r/min离心5min,重复洗涤三次。按红细胞压积配成1%红细胞悬浊液。 实验步骤: 1.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兔血红细胞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左孔混匀。 2.吸取PBS缓冲液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右孔混匀。 3.摇晃5-10min观察,并以低倍镜镜检。 实验结果: 图1a 反应前图1b 反应后 图1 细胞凝集反应的观察(左为混合了PBS的兔血红细胞,右为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

细胞) 图2a 发生凝集的细胞图2b未发生凝集的细胞 图2 低倍镜(*10)下混合了了土豆凝集素(左)和PBS缓冲溶液(右)的兔血红细胞观察 混合土豆凝集素9分钟时细胞开始发生凝集,可以观察到细小沙粒状的细胞团,随时间流逝小细胞团变大。 如图1可看到,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右侧)聚集成块,周围液体较澄清;而混合了PBS缓冲溶液的兔血红细胞(左侧)未发生凝集,液体浑浊。 低倍镜下镜检(图2)可看到,凝集了的细胞聚成一簇不规则的团,而未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很均匀。 分析与总结: 1.浸出土豆凝集素时选发芽的或发青色的土豆。由此可知发芽土豆不宜食用,因其所含土豆凝集素可让血细胞发生凝集。 2.滴加血红细胞悬浊液时要控制量,半滴即可,过多凝集效果不明显。 3.区分血清与血浆,血清指血液自然沉降后所得上清液,而血浆是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所得上清液。 4.凝血是指多个细胞聚集成不规则细胞簇,溶血是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作用下,肿胀破裂放出血红蛋白的过程。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 1.实验目的 1.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1.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1.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1.4掌握耳缘静脉兔子取血的方法。 2.实验原理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特能提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膜结构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域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1983)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与血小板凝血的原理不同。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迅速向血管破裂处大量聚集。它们首先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使受损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减少血流量。然后血小板一旦与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便会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转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粘性变形血小板在伤口大量堆积粘附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制止流血。如果伤口很大那还要与纤维蛋白一起封堵。血小板凝血是一个生理反应,要注意与凝集素使细胞凝集相区分。 3.实验用品 3.1材料家兔 3.2试剂 PBS缓冲液土豆凝集素

细胞凝集反应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胞凝集反应 姓名:学号:班级:时间: 一、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掌握细胞凝集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三、实验用品: 1.土豆块茎。 2.显微镜、粗天平、双凹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离心机。 3.PHS缓冲液 称取NaCl7.2g、Na 2HPO 4 1.48g、KH 2 PO 4 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 pH值到7.2。 4.1%的红细胞 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1mL,加生理盐水3mL,在1000r/min 的条件下离心5min,重复离心3次,最后按照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悬液。 四、实验步骤: 1.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 PBS 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红细胞各一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球凝集现象。 3.以PBS液加1%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实验结果: 1.加入土豆凝集素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未加入土豆凝集素的红细胞未发生凝集。2.实验图片: 图1 加入土豆凝集素的红细胞(10×4)图2 未加土豆凝集素的红细胞(10×4) 加入土豆凝集素未加土豆凝集素 图3 加土豆凝集素与未加土豆凝集素的红细胞凝集情况对照(肉眼观察) 六、实验分析: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凝集现象不明显,肉眼不可辨别的问题。经分析,原因 是所用红细胞的离心效果不理想,红细胞浓度较低,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经过对离心过程的优化,成功得到了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2.要讲土豆凝集素和红细胞充分混匀,以加快反应,使现象明显。

试验一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对红细胞凝集现象的观察,加深理解细胞外被的结构及其功能。 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实验用品 1. 土豆块茎。 2.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3. PBS缓冲液 称取NaCl 7.2g、Na2HPO4 1.48g、KH2PO4 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 4. Alsever溶液: 葡萄糖 2.05g 柠檬酸钠0.89g 柠檬酸0.05g 氯化钠0.42g 蒸馏水100ml 调节pH到7.2,高压灭菌10min,置4℃冰箱保存。 5. 1%的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从集市杀鸡处取血,按1ml血加4ml Alsever溶液的比例迅速混匀,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一周内使用)。使用前加入0.85%生理盐水离心(2000r/min,5min)洗涤二次,最后按红细胞压积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实验方法 1. 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 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

的粗提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 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一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球凝集现象。 3.以PBS液加2%红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实验作业 1.绘制鸡红细胞凝集图 2.用简图表示凝集素使红细胞凝集的原理 实验二巨噬细胞吞噬现象观察 实验目的 一、通过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活动的观察,加 深理解细胞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二、掌握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和脊椎脱臼处死方法。 实验原理 在高等动物体内,有大小两类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专司吞噬作用,成为非特异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巨噬细胞由骨髓干细胞分化生成,然后进入血液到达各种组织内,并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巨噬细胞。当病原微生物或其它异物侵入机体时,能招引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有又趋化性,能响应招引因子的招引,产生活跃的变形运动,主动向病原物和异物移行,在接触到病原物和异物时,即伸出伪足,将之包围并内吞入胞质,形成吞噬泡,既而细胞质中的初级溶酶体与吞噬泡发生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通过其中水解酶作用下,将病原物杀死,消化分解,最后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细胞外。 实验用品 一、显微镜、解剖盘、离心管,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 注射器、吸管、吸水纸,离心机。 二、试剂: 1.0.85%生理盐水:0.85g氯化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 2.Alsever溶液: 葡萄糖 2.05g 柠檬酸钠0.89g 柠檬酸0.05g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

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

细胞凝集反应 王玉琼201005232142 齐鲁医学班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了解血细胞凝集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三实验用品: PBS缓冲液显微镜双凹载玻片滴管 土豆凝集素 土豆凝集素的提取:去皮土豆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h,所得粗提液中既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1%兔血红细胞 2.1%兔血红细胞制备:抽取兔静脉血1mL加抗凝剂,加入3mL生理盐水,1000r/min离心5min,重复洗涤三次。按红细胞压积配成1%红细胞悬浊液。 四实验步骤: 1.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兔血红细胞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左孔混匀。 2.吸取PBS缓冲液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右孔混匀。 3.摇晃5-10min观察,并以低倍镜镜检。 五实验结果: 反应前反应后 (左为混合了PBS的兔血红细胞,右为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

发生凝集的细胞未发生凝集的细胞 图2 低倍镜(*10)下混合了了土豆凝集素(左)和PBS缓冲溶液(右)的兔血红细胞观察结果分析: 混合土豆凝集素9分钟时细胞开始发生凝集,可以观察到细小沙粒状的细胞团,随时间流逝小细胞团变大。 如图1可看到,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右侧)聚集成块,周围液体较澄清;而混合了PBS缓冲溶液的兔血红细胞(左侧)未发生凝集,液体浑浊。 低倍镜下镜检(图2)可看到,凝集了的细胞聚成一簇不规则的团,而未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很均匀。 六关于实验操作的反思 1 兔子耳缘静脉抽血: 基本操作:按压兔子耳缘静脉的近心端,用酒精棉球擦拭,可以看到耳缘静脉鼓起来。针尖孔朝上,平行进针。看到针尖回血后,抽取血液。拔针止血。 第一次抽血,手还是有点抖,不过还是抽到血。 存在问题:感觉抽不动针的活塞。不习惯拿针管的姿势。 2细胞凝集反应操作反思: 前两次由于滴入的PBS缓冲液太多,致使两边混合在一起。因此,要少滴,摇晃玻璃片时要缓慢。 七关于实验内容的理解体会 一关于实验原理 定义: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偶联抗原的乳胶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此称

细胞凝集反应

细胞凝集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了解血细胞凝集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三、实验用品 1、土豆块茎。 2、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3、PBS缓冲液 称取NaCl 7.2g,Na2HPO4 0.43g、加蒸馏水,定溶至1000ml,调PH值到7.2。 4、2%的红细胞 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经脉血液(加抗凝剂),用生理盐水洗5次,每次2000r/min,离心5min,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的红细胞液。 四、实验步骤: 1、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取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一滴,置在破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球凝集现象。 3、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试验。

五、实验结果 混合土豆凝集素9分钟时细胞开始发生凝集,可以观察到细小沙粒状的细胞团,随时间流逝小细胞团变大。 如图1可看到,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右侧)聚集成块,周围液体较澄清;而混合了PBS缓冲溶液的兔血红细胞(左侧)未发生凝集,液体浑浊。 低倍镜下镜检(图2)可看到,凝集了的细胞聚成一簇不规则的团,而未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很均匀。 六、分析与总结: 1.浸出土豆凝集素时选发芽的或发青色的土豆。由此可知发芽土豆不宜食用,因其所含土豆凝集素可让血细胞发生凝集。 2.滴加血红细胞悬浊液时要控制量,半滴即可,过多凝集效果不明显。 3.区分血清与血浆,血清指血液自然沉降后所得上清液,而血浆是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所得上清液。 4.凝血是指多个细胞聚集成不规则细胞簇,溶血是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作用下,肿胀破裂放出血红蛋白的过程。 七、关于实验操作的反思 1 兔子耳缘静脉抽血: 1、基本操作:按压兔子耳缘静脉的近心端,用酒精棉球擦拭,可以看到耳缘静脉鼓起 来。针尖孔朝上,平行进针。看到针尖回血后,抽取血液。拔针止血。 2、第一次抽血,手还是有点抖,不过还是抽到血。 3、存在问题:感觉抽不动针的活塞。不习惯拿针管的姿势。 2细胞凝集反应操作反思: 前两次由于滴入的PBS缓冲液太多,致使两边混合在一起。因此,要少滴,摇晃玻璃片时要缓慢。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特异性结合和聚集红细胞(或其他细胞)的蛋白质,其凝集红细胞的原理主要涉及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 以及凝集素之间的聚集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 凝集素通常是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球蛋白,它们具有两 个或多个结合位点,可以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结合,从而导致红细 胞的聚集。凝集素的结合位点通常是具有特定糖基的分子,例如N-乙酰 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简称GlcNAc)或半乳糖(lactose),凝集素与这些糖基结合的配体称为凝集原。 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结合时,通常主要通过非共价相互 作用来实现。这些非共价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和疏水作 用等。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紧密结合, 从而形成一个凝集素-凝集原复合物。 当红细胞表面出现多个凝集素-凝集原复合物时,它们之间可以通过 凝集素与凝集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聚集。这种凝集素与凝集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可以是非特异性的,也可以是有序的。有序的凝集素与凝集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通常需要具备特定的构象,即凝集素-凝集原复合物之间的空 间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还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的分布和密度 有关。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分布,即它们会在 红细胞的一些特定区域上富集。这种地区性分布可以增强凝集素与红细胞 表面的特异性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红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还可以通过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羟基糖蛋 白(glycoprotein)发生相互作用来解释。红细胞表面的羟基糖蛋白是一 种具有糖基修饰的蛋白质,它们的糖基上通常存在着凝集素所能与之结合 的特异性糖基。当凝集素与羟基糖蛋白结合时,会导致红细胞的聚集。 总的来说,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主要涉及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的 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以及凝集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通过非共 价相互作用(如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和疏水作用)来实现,从而形成凝集 素-凝集原复合物,并通过凝集素与凝集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红细胞 的聚集。红细胞表面的羟基糖蛋白与凝集素的结合也可导致红细胞的聚集。这些原理对于了解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凝 集素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凝集素芯片

凝集素芯片 凝集素芯片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凝血功能的生物芯片,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血液凝血病理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凝集素芯片的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凝集素芯片的原理基于凝集素与红细胞(RBC)或血小板(PLT)之间的非特异性识别作用。凝集素是一类能够与细胞表面特异性糖基结构结合的蛋白质,常用来进行细胞表面糖基的检测和分析。通过将凝集素固定在芯片上,然后将患者的血液样本与芯片接触,观察血液样本中红细胞或血小板的聚集情况,从而判断凝血功能的状态。 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凝集素芯片具有许多技术优势。首先,凝集素芯片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能够准确地检测不同糖基结构的存在与否,从而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其次,凝集素芯片具有高通量的检测能力,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样本,大大提高了样本处理的效率。此外,凝集素芯片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能够进行长时间的实验和重复实验,从而更加可靠地进行结果的验证。 凝集素芯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凝集素芯片可以用于凝血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例如,一些凝血疾病(如血栓、出血等)常常在疾病发展早期就有相应的凝血功能异常,通过凝集素芯片可以及时检测到这些异常,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其次,凝集素芯片还可以用于评估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疗效。例如,某些抗血小板

药物或抗凝剂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通过凝集素芯片可以定量地评估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后,凝集素芯片还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生理过程。例如,通过观察不同凝集素与红细胞或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研究凝血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总体来说,凝集素芯片是一种革命性的生物芯片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血液凝血功能,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以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凝集素芯片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血液凝血病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望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细胞凝集反应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日期2013.03.14 姓名*** 系年级2011级生物基地学号*** 实验二细胞凝集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4.用土豆凝集素诱导血细胞凝集,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 5.学习设计实验的平行、对照原则。 二.实验原理 1.凝集素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性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有植物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NA),通常一起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土豆块茎凝集素(potato tuber lectin )是一种能结合几丁质的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单体分子量约50, 000,包含至少三个不同的结构域,其中富含胱氨酸的区域与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等几丁质结合蛋白具有同源性。土豆凝集素含有50% (质量分数)的糖组分,其中90% 是阿拉伯糖,另有少量半乳糖;最丰富的氨基酸是羟脯氨酸,其次是半胱氨酸。土豆凝集素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能与细胞膜寡糖链上的N- 乙酰葡萄糖胺特异性结合,这是其具有凝集活性的主要原因。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hemagglutination),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集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1983)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冷凝集与冷凝集素

冷凝集与冷凝集素 1。冷凝集与冷凝集素的概念 冷凝集(cold agglutination)是指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红细胞在冷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的现象。冷凝集反应一般出现在31℃以下,在0~4℃时最强,红细胞凝集最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抗原抗体复合物逐渐解离,凝块消失。 冷凝激素(cold agglutinin)是指是冷反应型抗红细胞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只能在低温时与红细胞膜相关抗原结合。正常人的血清中都存在低效价的冷凝集素,参考范围:效价<1:32。 2.冷凝集素的特点 通常为IgM型单克隆抗体,继发于病毒感染的可有IgG。与红细胞膜相关抗原反应温度需低于31℃,在0~4℃时明显增强。当抗体滴度高、暴露于冷环境时间长,则可能由于补体参与而造成红细胞膜破裂而溶血。 3.冷凝集素产生与冷凝集形成机制 冷凝集素产生机制: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全身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非洲锥虫病,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均可出现冷凝集素增高.这些疾病产生冷凝激素的机制可能各不相同的。一般认为,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能对人红细胞表面唾液酸上的I活性结构进行修饰,使其具有免疫原性,机体针对这一修饰过的结构产生抗体.

冷凝集形成机制:红细胞膜表面物质的构型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体温条件下,红细胞膜物质的构型阻碍了冷凝集素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而在较低温度时,红细胞膜表面物质的构型发生改变,某些抗原决定簇显露,能与相应抗体结合。这就是冷凝集素只能在低温时凝集红细胞,,而随温度的升高,凝集逐渐解离,消失的原理。 4。冷凝集素临床评价: ⑴一般认为,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的副产物中就有冷凝集素,但常人并不发生溶血.在慢性淋巴增生疾病、感染和肿瘤潜在发病的老年人中很可能突破常规,并出现单克隆抗体的特征(一般为K轻链或A轻链型)。 ⑵冷凝集素效价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其时效价可高达1:1000以上,而轻度增高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症,问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⑶冷凝集素测定效价明显升高并伴有血清触珠蛋白降低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升高的为典型的冷凝集素综合征,但并不是与其他感染和肿瘤严格区分的指标,尤其是不能以此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区别。因为大多单克隆性的冷凝集素,均有明显的溶血,以至于出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阶性。 ⑷冷凝集素效价过高,可以导致血交叉配血不合,需要经37℃温浴后输给受血者。 5.冷凝集与检验工作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与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结合并引起细胞聚集的蛋白质。其中一类最常见的凝集素是血型凝集素,它可以与红细胞表面的血型 抗原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凝集素的凝集作用是由其与特异性抗原结合 形成的凝集桥引起的。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从结合理论:凝集素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可以形成一个主从复 合物。一般来说,一个复合物中凝集素的分子数远小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分子数。当凝集素与抗原结合时,凝集素的活性位点仍然暴露在外,能够 与其他凝集素或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多个主从复合物,从而引起聚集。这种主从结合是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基础。 2. 高avidity效应:凝集素对红细胞的凝集能力主要受到它与抗原 结合的亲和力和数目的影响。凝集素与红细胞上抗原的亲和力较高时,能 够迅速地形成稳定的凝集作用。此外,由于凝集素与抗原的高数目配对, 形成的凝集作用更加稳定,增强了凝集素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 3.组合作用:不同的凝集素能够通过组合作用形成更大的复合物,从 而增加凝集作用的强度。这种组合作用不仅可以在凝集素与红细胞上的抗 原之间发生,还可以在凝集素之间发生。这种组合作用提高了凝集素凝集 红细胞的效率。 4.掩蔽效应:凝集素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后,可以掩蔽抗原上其他 抗原位点,从而阻止其他凝集素与红细胞结合。这种掩蔽效应可以增强凝 集素与红细胞结合的特异性,使得凝集素只与特定血型红细胞结合,而不 与其他血型红细胞结合。

5.亲和化效应:有些凝集素在与红细胞结合后,能够通过与抗原上的糖基结合进一步增加结合亲和力。这种亲和化效应可以使得凝集素与红细胞结合更牢固,增加凝集作用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包括主从结合理论、高avidity 效应、组合作用、掩蔽效应和亲和化效应等。这些原理使得凝集素能够与红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并引起红细胞的聚集。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凝集红细胞原理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凝集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常见于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中。凝集素可以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定糖基结合,造成红细胞间的聚集 和沉淀。凝集素对于我们理解红细胞凝集现象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 重要意义。以下是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原理。 一、凝集素结构和特点 凝集素的结构种类多样,可以是单体或多聚体,包括植物凝集素(如 花生凝集素、豆鼠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如补体凝集素、纤溶酶原激酶 结合蛋白凝集素)和微生物凝集素(如多糖凝集素、蛋白凝集素)。凝集 素的活性通常通过糖基与平台蛋白的结合来实现。 二、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机制 1.反应类型: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反应可分为主动聚集和被动聚集两 种类型。主动聚集是指凝集素直接与红细胞膜特定糖基结合形成聚集体, 如血型抗原与相应的凝集素结合;被动聚集是指凝集素介导红细胞间的红 细胞抗原与红细胞抗体相互作用导致的聚集,如免疫凝集。 2.糖基识别:凝集素通过与红细胞膜表面特定的糖基结合而发生聚集。红细胞表面的糖基主要有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和其他血型系统抗 原等,这些糖基上的糖类分子可被凝集素识别并与之结合。 3.聚集力:凝集素的聚集力决定了其对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凝集素通 过与红细胞表面特定糖基结合,形成一个或多个聚集体,其中的非共价相 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起到凝集的重要作用。

4.形态变化:红细胞在聚集作用下可发生形态变化,导致聚集体形成。红细胞的柔软性和变形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凝集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便于 形成聚集体。 5.影响因素: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凝集 素的浓度、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凝集 素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聚集能力。 三、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应用 1.血型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是临床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之一,凝集素可用于血型抗原和抗体的检测,从而确定血型。 2.免疫诊断:凝集素的应用在免疫诊断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凝集 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特定糖基结合,可以检测出体内的抗原或抗体,用于疾 病的诊断和监测。 3.药物研发:凝集素对红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凝集作用为药物研发提 供了一种策略。通过改变凝集素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设计和合成特异性识 别红细胞的药物,用于治疗相关的疾病。 总结起来,凝集素凝集红细胞是通过凝结素与红细胞表面特定糖基的 结合来实现的。凝集素凝集红细胞的研究对于理解红细胞凝集现象和相关 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凝集素的应用在血型鉴定、免疫诊断和药物 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细胞凝集胞实验报告

实验1.血细胞凝集 Lab1.Blood cell agglutination 摘要:细胞凝集指的是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而凝集素由于可使细胞凝集而成为一种重要实验和临床试剂。本次实验就是通过进行对兔血细胞的凝集操作,观察细胞凝集现象,并掌握凝集素促进细胞凝集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细胞凝集、凝集素 前言:凝集素是一类能专一识别糖并与之非共价可逆结合的非酶非抗体蛋白质。凝集素是指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细胞,故名凝集素。凝集素按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和微生物凝集素三大类;植物凝集素分为7个家族:豆科凝集素、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木菠萝素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和苋科凝集素;动物凝集素按分子结构分为C-型凝集素、S-型凝集素、P-型凝集素、I-型凝集素等。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的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其反应机制如下图: 凝集素在生化、医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1.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被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植物凝集素的功能是结合细胞表面上的糖蛋白,动物凝集素的功能包括结合可溶性的细胞外或细胞内糖蛋白。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用来分离、纯化糖蛋白。这是由于植物凝集素能专一性地、非共价地可逆结合糖蛋白中不同类型的糖链结构,所以首先分别用凝集素亲和层析方法分离富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裂解液中的糖蛋白,从细胞裂解物中高通量的分离出N-糖苷键型糖蛋白之后,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于被凝集素吸附的糖蛋白进行分离,最后利用质谱技术进行鉴定。 2.凝集素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附选凝素是一类Ca2+依赖的、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结合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粘附。选凝素N-末端凝集素结构域可识别特异的寡糖基,是选凝素参与细胞间选择性粘附的重要活性部位。选凝素C-末端胞内结构域可通过锚定蛋白与细胞内微丝结合,促进细胞粘附。通过这种粘附介导白细胞从血液迁移至组织内。 3.凝集素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基化改变肿瘤细胞膜上组分的改变,较重

细胞的凝集名词解释

细胞的凝集名词解释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凝集则是指细胞之间的相互结合和聚集 的现象。而凝集也可以用来形容细胞内部的物质聚集,例如细胞器的凝集。在细胞的凝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凝集名词进行解释。 一、凝集素(lectin)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非特异性糖结合活性的蛋白质。它们通过结合糖分子来实现 细胞和分子的凝集作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其中最常见的是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糖基结构,可以促使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凝集。 二、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具有黏附细胞和 组织的功能。细胞黏附分子通过与同种或异种细胞黏附分子结合,实现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细胞黏附分子在细胞迁移、组织发育、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常见的细胞黏附分子包括选择素、整合素、半胱氨酸富含蛋白等。 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细胞外基质是细胞外的一种复杂结构,它由许多蛋白质、多糖和其他生物分子 组成。细胞外基质不仅为细胞提供支持和结构,还参与调节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生理过程。细胞外基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固定细胞,使细胞能够形成组织和器官。细胞外基质通过凝胶态、纤维状等不同形态,调控细胞的凝集和分散状态。 四、凝集素(agglutinin) 凝集素是一种能够使红细胞、细菌、胞内器官等微小物质聚集成团的物质。凝 集素具有特异性,即只和特定的细胞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凝集素可以通过凝集作

用来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或有害物质。医学上,凝集素常用于血型鉴定、流式细胞术等实验中。 细胞的凝集现象在生物体的发育、组织修复以及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凝集,细胞能够形成组织和器官,实现分工协作。同时,细胞凝集也能够诱导免疫细胞的聚集,促进免疫细胞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凝集素、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以及凝集素等因素在细胞凝集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细胞的凝集是细胞之间或内部物质之间的聚集现象。通过凝集作用,细胞能够形成组织、器官,实现生物体的有序结构和功能协调。凝集素、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以及凝集素等因素是细胞凝集的重要调节因子。进一步研究细胞凝集的机制和调控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的过程。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含有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能使一些特定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和病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此为凝集现象。含有特异的抗流感病毒HA蛋白的抗血清,能抑制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即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此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AI)。 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流感病毒型/亚型及分析流感病毒HA抗原性变异的试验方法,也可以用于对一般人群抗体水平的检测和疫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用于HAI试验的标准参照血清必须及时更新,用于鉴定流感病毒型/亚型应包括当年的国际疫苗株或国内流行代表株的抗血清,可以用羊、鸡、雪貂、兔等实验动物的抗血清;用于抗原分析的抗血清建议包括同一型别和亚型不同毒株免疫的标准参考抗血清,由于用雪貂制备的抗流感病毒血清特异性高,易将不同毒株间抗原性差异显示出来,因此常用免疫雪貂的抗血清进行抗原分析。HAI试验中所用的血清必须经特殊处理以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及非特异性凝集素。 (一)生物安全要求 所有有关试验操作都应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中进行,必须遵守生物安全规定,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废弃物管理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要求。季节性流感病毒病毒或经完全灭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操作可以在BSL-2实验室里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操作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 (二)实验所用试剂 1.标准参考抗原:以国际疫苗株和国内流行株作为标准参考抗原,新分离的毒株作为待测抗原。 标准参考抗血清:以国际疫苗株和国内流行株制备的抗血清作为标准参考血清。血清要经RDE处理。 (三)其他试剂/材料/仪器

细胞凝集试验实验讲义

细胞凝集反应 一、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的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三、实验用品 1、土豆块茎 2、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3、PBS缓冲液 NaCl 7.2g Na2HPO4 1.48g KH2PO40.43g H2O 1000ml 4、2%的红细胞 四、实验步骤 1、2%的红细胞的制备: 取一定量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5次,每次2000r/min,离心5min,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液。 2、称取去皮土豆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提液中含有可溶性淀粉土豆凝集素。 3、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一滴,置于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min 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血球凝集现象。 4、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实验报告: 简图表示血细胞凝集原理。

细胞膜的渗透性 一、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溶质渗入速度不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同。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1、器材:50ml小烧杯,10ml移液管,试管,试管架。 2、材料:动物血液 3、试剂:0.17mol/L氯化钠、0.17mol/L氯化铵、0.17mol/L醋酸铵、 0.17mol/L硝酸钠 0.12mol/L草酸铵和0.12mol/L硫酸钠 0.32mol/L葡萄糖、0.32mol/L甘油、0.32mol/L乙醇和0.32mol/L丙酮 四、实验方法 1、动物血液的稀释:取1份血液,加入10份0.17mol/L氯化钠溶液即可。 2、低渗溶液:取试管一支,加入10ml蒸馏水,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由不透明的红色逐渐澄清,说明红细胞发生破裂造成100%红细胞溶血,使光线比较容易透过溶液。 3、红细胞的渗透性: 取试管一支,加入0.17mol/L氯化钠溶液10ml,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并轻轻摇动,注意颜色有无变化?有无溶血现象?为什么? 取试管一支,加入0.17mol/L氯化铵溶液10ml,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并轻轻摇动,注意颜色有无变化?有无溶血现象?若发生溶血,记下时间(自加入稀释血液到溶液变成红色透明澄清所需时间)。 分别在另外几种溶液中进行同样的实验。步骤同上。 五、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将观察倒的现象列入下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试管编号是否溶血时间结果分析 1.10mlNaCl+1ml稀释血液 2. 10mlNHCl+1ml稀释血液 3. 10mlNHAc+1ml稀释血液 4. 10mlNaNO3+1ml稀释血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