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

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

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

(一)行走功能与步态

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第 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除了神经系统精确控制外,正常的行走还需要肌肉、关节有节律的活动。例如,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要有足够的力量伸膝、伸髋承重,腘绳肌和股四头肌协调控制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则需要颈前肌等参与。躯干肌的协调运动对于步行中维持正常姿势至关重要。

三、步态分析目的

(一)步态分析目的

对异常步态进行障碍学诊断,判断步态异常的程度,寻找导致异常步态的原因,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和评价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二)障碍学诊断

障碍学诊断是康复医学专业中所特有的专业术语,是指在疾病诊断基础上,对疾病或外伤所导致的各种后果进行的诊断。就步态的障碍学诊断而言,是通过一些特征性参数的测量和分析,确定步态在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步行速度、步态的对称性、关节运动范围等。通过步态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手术疗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使用矫形器等,患者在经过一定时间治疗后,是否取得进步及取得多少进步,以及对某种特殊治疗的反应,通过各种客观数据一目了然,因此步态分析是评估步态矫治疗效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三)临床步态分析

在临床中我们从功能和能力两面对病人进行评估与分析。功能方面包括对步态特征、步态参数、步态异常点及步态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评估;在能力方面,要对病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行走能力进行评估,例如病人能走多远,能在室内行走,还是可以到室外行走;能在社区行走,还是可以穿行马路?使病人最大限度独立回归家庭或社会,是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目的,因此对能力的评估不可忽视。

导致步态异常的疾病与外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经系统疾患,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另一类是骨科疾患,包括各种骨关节疾患、韧带损伤、下肢假肢等,上述疾病所导致的步态改变,都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四、步行周期的划分及相关概念

(一)概述

步行周期指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一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一个站立相和一个摆动相。每侧下肢都有其各自步行周期,下图所显示的是右下肢的步行周期。

(二)站立相

站立相指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这个过程约占步行周期的前60% ,站立相包含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期为双支撑期。一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即右双支撑期和左双支撑期。发生时间不同,各占10% 的步行周期。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的时期为单支撑期,行走时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上完全等于对称下肢的迈步相时间,单脚支撑时间缩短,提示该下肢负重能力的下降。

(三)迈步相

迈步相指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它发生在步行周期后40% 的时间里。

站立相和迈步相分期是如何划分的,各位于步行周期的什么时间?

(四)站立相分期

首次着地: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者足底的其它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正常人行走时首次着地方式为足根着地,但在病理步态中,首次着地的方式发生改变。例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有可能表现为足外侧缘先着地,也可表现为足跟和前脚掌同时着地;痉挛型的脑瘫患者,表现为前脚掌先着地。

正常人行走时首次着地方式为()

A. 足外侧缘着地

B. 足跟着地

C. 足跟和前脚掌同时着地

D. 前脚掌先着地

正确答案:B

解析:正常人行走时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但在病理步态中,首次着地的方式发生改变。例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有可能表现为足外侧缘先着地,也可表现为足跟和前脚掌同时着地;痉挛型的脑瘫患者,表现为前脚掌先着地,所以本题答案为B。

足放平:指首次着地至支撑腿于站立相过程中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的时期。大约发生在步行周期时间的前10% 。在这个时期中,身体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膝关节在站立相达到最大屈曲角度,标志着支撑脚有效承重,因此这一个时期也称为负荷反应期。此时人体重心位置处于行走时最低点。

站立中期: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它发生在10% ~40% 步行周期阶段。这个时期为单腿支撑期,重心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足跟离地:发生在步行周期40% ~50% 的阶段。站立相中期过后,支撑腿足跟离地的瞬间。

此时进入站立相末期,继续单腿支撑,重心前移至胫骨前方,直至对侧足跟开始着地之前。

足趾离地:又称迈步前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底之前的一段时间,发生在步行周期的50% ~60% ,为第二个双支撑期。站立相末期从足跟离地到足趾离地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蹬离期。此时,小腿三头肌向心性收缩,使踝关节跖屈,即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脚掌登地动作,使足跟被推离开地面,从而将身体的重量移至前脚掌,该动作所产生的惯性,将身体推向前上方。跖屈肌痉挛或肌力减弱时,由于蹬离动作消失而导致身体前进幅度减少,最终影响下肢向前摆动的幅度,表现为步幅缩短,步行速度减慢。

(五)迈步相分期

迈步相初期:大约发生在步行周期60% ~70% 之间,从支撑腿离地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足底能够离开地面,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被地面所绊。

迈步相中期:大约发生在步行周期70% ~85% 之间,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的时期。其目的是使足与地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迈步相末期:是步行周期的最后阶段,大约发生在步行周期85% ~100% ,指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

上图: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站立相又根据动作发生的顺序,依次分为首次着地、负荷反应、站立中期、足跟离地期、足趾离地期;迈步相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

步态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92年,文艺复兴的科学艺术怪杰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完成一幅堪称动态分析滥觞的世界名画〈人体比例图〉。达文西不但对人体肌肉的线条解剖有相当细腻的研究,对于其动态也很有兴趣,而这幅画也就是典型的代表。

临床步态分析(二)

步态分析中,通过一些特殊参数来描述步态正常与否,这些参数包括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运动肌电图。步态分析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及步态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概述

步态分析中,我们会使用一些特殊参数来描述步态正常与否。用来描述步态参数包括以下四类,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运动肌电图。

什么是时空参数,包括哪些内容?

二、时空参数

时空参数指在行走过程中,与时间和距离相关的一些参数。时空参数包括两部分,时间参数和距离参数,是临床常用的客观指标,能够检测患者行走功能的一些基本变化。

(一)时间参数

时间参数指与步行相关的时间事件,包括单步时间、跨步时间、同侧站立相和迈步相时间百分比、站立相各个分期所占步行周期时间百分比、步频、步速。

单步时间指步行周期中迈一步所需要的时间,即从一侧下肢足跟首次着地至对侧下肢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在正常情况下,双下肢的单步时间相等。如果双侧下肢单步时间不等,提示步态的不对称。

跨步时间指完成一个步行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即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至该下肢足跟再次着地所经过的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

上图表示一个步行周期。绿色部分代表站立相,红色部分代表迈步相。在自然速度行走过程中,站立相时间约占步行周期的60% ,迈步相约占步行周期40% 。行走过程中双下肢站立相、迈步相时间是相等的,在行走中表现为步态的对称性。某些病理情况下,这种步态的对称性会发生改变。例如偏瘫患者因患侧下肢不能有效负荷体重,害怕摔倒,因此急于要将身体的重量转移到健侧,此时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而健侧站立相时间则明显延长,在行走中表现为步态不对称。因此,双下肢站立相时间之比,或迈步相时间之比,是反映步态对称性的一个敏感指标。在临床检查中,可以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

什么是时空参数,包括哪些内容?

二、时空参数

时空参数指在行走过程中,与时间和距离相关的一些参数。时空参数包括两部分,时间参数和距离参数,是临床常用的客观指标,能够检测患者行走功能的一些基本变化。

(一)时间参数

时间参数指与步行相关的时间事件,包括单步时间、跨步时间、同侧站立相和迈步相时间百分比、站立相各个分期所占步行周期时间百分比、步频、步速。

单步时间指步行周期中迈一步所需要的时间,即从一侧下肢足跟首次着地至对侧下肢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在正常情况下,双下肢的单步时间相等。如果双侧下肢单步时间不等,提示步态的不对称。

跨步时间指完成一个步行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即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至该下肢足跟再次着地所经过的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

上图表示一个步行周期。绿色部分代表站立相,红色部分代表迈步相。在自然速度行走过程中,站立相时间约占步行周期的60% ,迈步相约占步行周期40% 。行走过程中双下肢站立相、迈步相时间是相等的,在行走中表现为步态的对称性。某些病理情况下,这种步态的对称性会发生改变。例如偏瘫患者因患侧下肢不能有效负荷体重,害怕摔倒,因此急于要将身体的重量转移到健侧,此时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而健侧站立相时间则明显延长,在行走中表现为步态不对称。因此,双下肢站立相时间之比,或迈步相时间之比,是反映步态对称性的一个敏感指标。在临床检查中,可以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

反映步态对称性的敏感指标是()

A. 步行速度

B. 双下肢站立相时间之比

C. 跨步时间

D. 步长

什么是时空参数,包括哪些内容?

A. 步行速度

B. 双下肢站立相时间之比

C. 跨步时间

D. 步长

正确答案:B

解析:双下肢站立相时间之比,或迈步相时间之比,是反映步态对称性的一个敏感指标。在临床检查中,可以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所以答案为B。

上图所示:站立相包括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单支撑期约占步行周期40% ,它是支撑腿有效完成负重的一个过程。当发生各种损伤,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偏瘫等,患侧下肢难以负重,单支撑期时间比例缩短。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为步行速度,正常人平均自然速度约1.2m/s 。一项关于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与步行能力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当步行速度仅为0.27m/s 时,患者只能在室内进行活动。步行速度达到0.58m/s 时,患者可在社区内行走。只有当步行速度达到1.2m/s 时,才能够按照交通信号灯安全通过十字路口。由此可见,步行速度是反映步态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步行速度减慢是绝大多数病理性步态的共同特征。

(二)距离参数

步态的距离参数包括步长、跨步长、步宽、足夹角。

步长指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者足尖两点间在前进方向上的直线距离。我们将左脚向前迈一步称左步长,右脚向前迈一步称右步长。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

当左右步长不一致时,则反映步态的不对称性。例如偏瘫步态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步长相对延长。

跨步长指同侧足底或足尖前后两次着地点间的距离。以cm 为单位表示,正常人跨步长是步长的2 倍,约100 ~160cm 。

步宽指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步宽是反映步态稳定性的指标,步宽越窄,步态的稳定性越差。

右图表示正常人在一个步行周期中,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轨迹。图中横坐标表示步行周期时间百分比,纵坐标为关节角度。(1 )髋关节运动曲线:髋关节屈曲角度在迈步相中期达到顶点,并保持到站立相开始。足跟离地到足趾离地这一期间,髋关节伸展角度达到峰值,随后髋关节角度再度屈曲。( 2 )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膝关节出现了两次屈曲和伸展,足跟着地前即迈步相末期,下肢伸展进入站立相早期后小幅屈曲,即膝关节屈曲。站立相中期再度伸展,随后膝关节再度屈曲,并在迈步相早期达到了高峰,这时膝关节屈曲角度达到60 度。如果这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受限,会影响小腿向前的正常摆动。(3 )踝关节曲线:踝关节曲线最明显特征是在步行周期60% 阶段,也就是足底离地时,踝关节跖屈约达到20 度。有利的跖屈,保证我们在行走过程中身体能够有力向前移动,才能保证正常的行走速度。

三、动力学参数

(一)概述

动力学参数指与步态有关的力学参数,包括地反力、关节力矩、人体重点心、肌肉活动、能量代谢与守恒等,通过上述参数的分析可以揭示特异性步态形成原因。

(二)地反力

地反力指人体在站立、行走和奔跑时,足底作用于地面而产生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作用于足底的力。地反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内外分力。

驱动和制动侧方负重负重与离地

地反力通过力台测得。三个地反力的曲线如上图所示。前后分力所反映的是支撑腿的驱动和制动能力(上图左),内外分力则反映侧方负重能力与稳定性(上图中),垂直分力反映行走过程中支撑下肢的负重和离地能力(上图右)。

(三)力矩

物理学上力矩指使物体转动的力乘以到转轴的距离。公式力矩(M )= 力( F )x 距离(d )。力矩是使一个关节发生转动的力,故又称关节力矩,主要是肌肉作用的结果。关节力矩包括伸展力矩、屈曲力矩和支持力矩。所谓支持力矩,是髋、膝、踝关节力矩的代数和,是保证站立相支撑腿不打软的支撑力。

上图显示:关节角度与关节力矩曲线。(左图)分别表示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在行走过程中的关节运动轨迹。(右图)分别表示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展力矩。

(四)步行中下肢肌群活动

1.股四头肌

上图显示:股四头肌在正常行走过程中收缩情况。股四头肌属跨双关节肌,起屈髋伸膝作用。如图所示,可见两处股四头肌收缩活动,一处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20% ,始于迈步相末期到站立相预负重期,也就是负荷反应期达到了峰值。此时骨四头肌作为膝关节伸肌发挥作用。第二次收缩活动发生在足跟离地后,足尖离地后收缩达到了高峰,此时兼有屈髋伸膝作用。

腘绳肌由外侧股二头肌和位于内侧的半腱肌构成,也属跨双关节肌群,作用是伸髋屈膝。上图所示腘绳肌收缩始于上一个周期迈步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向前摆动的小腿减速,其目的为足跟着地做准备。当足跟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调臀大肌伸髋,当站立中期过后,双侧下肢向前迈步,躯干前倾,为了防止过度前倾,腘绳肌发挥伸髋的作用。

3.腓肠肌

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腓肠肌与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肌肉使髋关节跖屈,当踝关节负重并固定时,腓肠肌收缩可以牵拉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向后,使膝关节被动伸直。

行走过程中,作为踝关节跖屈肌,在足跟离地蹬离动作中,腓肠肌向心性大力收缩达到高峰,峰值发生在足跟离地时,随之产生爆发性踝关节跖屈,产生有力的蹬地动作,从而将身体重心有力的向前推进。

4.胫前肌群

胫前肌属踝关节背屈肌。行走中足跟着地时,胫前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步拍击地面的情况,而在足趾离地时,胫前肌再次收缩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迈步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廓清动作能够顺利完成。当发生胫前肌麻痹时,病人在足跟着地期会出现拍击地面声音,又因在摆动相不能有效背屈踝关节,而出现足下垂。为代偿足下垂,病人必须高抬腿才能够完成迈步动作。

动力学参数指的是什么?其包括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阶段。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一、概述 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 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 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 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 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 (一)步态周期 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

诊断学实验报告电子稿版本(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

前言 物理诊断实验课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技能的学习,全面掌握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临床见习是通过对临床典型疾病的了解及全面的体格检查,让学生掌握一套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疾病的方法,为将来做好临床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实验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教学使用,中西医临床等专业可参考使用. 实验一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 (计划学时3) 【目的要求】 一、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 二、熟练掌握一般状态、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血压、体温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一、教师示教后,每两位学生一组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结束前教师小结同学存在的共同问题。必要时再示范一次。 三、书写实验报告。 三、实习器材:手电筒、压舌板、体温表、皮尺。 四、实习内容: (一 )生命体征: 1.体温:口测法,测前注意消毒,将汞柱甩到36 ℃以下,测时舌下放置 5分钟,然后读数,记录。 2.呼吸:通过视诊观察胸、腹部的运动的频率和节律,要求观察一分钟。 3.脉搏:一般常用桡动脉处通过触诊,记录一分钟频率和节律的结果。 4.血压 (略 ) (二)一般状态: 发育:通过身高、体重、年龄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判断为正常或不正常。 营养: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发育情况综合判断为良好、中等或不良。 神志:清晰、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体位:自动、被动、强迫。 表情:正常、淡漠、烦躁不安、痛苦、忧郁。 面容:急性面容、慢性面容、贫血面容、病危面容、二尖瓣面容、肝病面容、肾病面容、甲亢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等。 步态:正常,异常步态(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等) (三)皮肤: 色泽:发绀,苍白,潮红,黄疸,色素沉着。 弹性:正常,减弱。 检查方法: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位,用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捏起,正常人于松手后皱折立即平复;弹性减弱时皱折平复缓慢,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的病人。 温度:正常,增高,冰冷。 湿度:正常、湿润、干燥。冷汗即手脚皮肤发凉而大汗淋漓称为冷汗:夜间睡后出汗称盗汗。

虚拟样机仿真实验报告样本

机械原理课程虚拟样机仿真实验 课题:六足步行机器人的虚拟样机仿真 姓名:XXX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XXX 2012年5月1日

六足步行机器人的虚拟样机仿真 摘要 以前我做过的一个设计题目是五足步行机器人的步态优化,当时由于还不会使用Adams软件,因此每次对步态做一些调整之后都要直接在样机上进行试验才能验证方案是否合理。由于样机硬件设备并不完善,因此很多时候试验会出现各种硬件问题,这占用了我很多时间。 现在虽然我暂时不做这个项目了,然而借着本次虚拟样机仿真实验的机会,我决定运用本学期学到的知识建立步行机器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然而若是对五足机器人进行仿真,由于其步态比较复杂,因此大部分时间会用于计算步行过程中的关节变量数据。因此本文从简化问题和对所学知识实践两方面来考虑,改为对六足步行机器人进行建模仿真,并将关节型串联机构步行腿改为并联机构中的缩放结构型步行腿以简化计算。 关键词:六足步行机器人、缩放机构、虚拟样机、ADAMS应用、仿真

目录 1 问题的分析 (1) 2 六足步行机器人虚拟样机建模 (2) 2.1 设置工作环境 (2) 2.2 单腿建模与验证 (2) 2.2.1 创建平面缩放机构连杆模型 (2) 2.2.2 创建机器人单腿模型 (4) 2.3 创建整机模型 (5) 3 计算步行过程中的关节变量 (7) 4 六足步行机器人仿真分析 (8) 4.1 导入数据 (8) 4.2 修改驱动函数 (9) 4.3 仿真 (9) 4.4 测量和分析 (10) 课程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11) 附录A.............................................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 行走是一种双下肢交替进行并使人体产生移动的周期性循环运动,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步态体现的是行走的方式或模式。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运作。由于疾病状态可以改变肌肉、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因此上述系统病变或损伤均可导致异常步态。步态分析是对一个人行走方式的检查,它在多种疾病与外伤康复中具有重要的障碍诊断价值。 一、步行周期与时空参数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站立相根据动作的发生顺序又分为首次着地、负荷反应、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期;迈步相亦称摆动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分为迈步初期、中期、后期。站立相大约占步行周期的60%,迈步相约占40%。站立相与迈步相时间比例与步行速度有关,随着步行速度的加快,迈步相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二)时空参数 1.步频与步速 (1)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Cadence),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左右。 (2)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Velocity),以m/s表示,亦可以用身高或下肢长百分比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步速也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之。可以看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2.步长与跨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称为步长(Step length),以cm 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即身材愈短,步长愈短。正常人约为50~80cm。一步的概念还可以时间来衡量,即单步所用的时间。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则是反映步态不对称性的敏感指标。如果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随后向前跟进与左脚保持平行或落后,而不是越过左脚,则右步长为零或负值。病理步态如偏瘫步态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相对延长。 跨步长(stride length)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被试者走直线时(绕圈行走例外),即便出现明显地不对称步态,左、右跨步长也基本相等。因此,通过测量跨步长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与否是无效的。跨步时间(stride time)即步行周期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用于被试者之间或自身比较时,跨步时间通常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达。

实验报告(3)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内容:实验一、五、六、七 组员:信工081 马晨星10083406 信工081 龚洁10083407 信工081 哈森10086082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与AMI/HDB3编译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极性码、双击行码、归零码、非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用开关K1产生代码X1110010,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NRZ码的特点为不归零型且为原码的表示形式。 2、将K1,K2,K3置于011100100000110000100000态,观察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为: HDB3:0-11-1001-100-101-11001-1000-10 AMI :01-1100-1000001-10000100000 3、当K4先置左方AMI端,CH2依次接AMI/HDB3模拟的DET,BPF,BS—R和NRZ,观察它们的信号波形分别为:BPF为方波,占空比为50%,BS—R为三角波,NRZ为不归零波形。DET是占空比等于0.5的单极性归零信号。 三、实验思考题 1、集中插入帧同步码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有何特点? 答:集中插入法是将标志码组开始位置的群同步码插入于一个码组的前面。接收端一旦检测到这个特定的群同步码组就马上知道了这组信息码元的“头”。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要求快速建立同步的地方,或间断传输信息并且每次传输时间很短的场合。检测到此特定码组时可以

利用锁相环保持一定的时间的同步。为了长时间地保持同步,则需要周期性的将这个特定的码组插入于每组信息码元之前。 2、根据实验观察和纪录回答: (1)不归零码和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 (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相对应的AMI 码及HDB3 码是否一定相同? 答:1)不归零码特点:脉冲宽度τ等于码元宽度Ts 归零码特点:τ<Ts 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 码及HDB3 码不一定相同。因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 码“1”、“-1”相间出现,而HDB3 码中的“1”,“-1”不但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有关,而且还与信源代码中的“0”码有关。举例: 信源代码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AMI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HDB3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1 3、设代码为全1,全0及0111 0010 0000 1100 0010 0000,给出AMI 及HDB3 码的代码和波形。 答:信息代码 1 1 1 1 1 1 1 AMI 1 -1 1 -1 1 -1 1 HDB3 1 -1 1 -1 1 -1 1 信息代码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MI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HDB3 0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信息代码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孟殿怀、励建安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孟殿怀、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步行是人类的基本功能,任何神经、肌肉及管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能障碍。步态分析对人体行走方式进行客观记录并对步行功能进行系统评价。 步态分析分为定性(目测)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前者是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并作出大体的分析,此法比较粗略,仅限于定性分析。 定量步态分析研究始于19世纪末,早期主要是借助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卷尺、秒表等)辅助分析,常见的如足印法、电子角度计测定法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定量步态分析发展较快,80年代以后转向采用高速摄像设备的三维步态分析。目前常用的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步态分析的频率已经达到每秒60帧以上,测量长度的误差小于1毫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界人士的青睐。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内将有多家医疗单位添置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1、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定量步态分析所用参数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时间-距离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步向角、步速、步频、步行周 期、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等。 ●运动学参数,是指步行中髋、膝、踝等关节的运动规律(角度、位移、 速度、加速度等),骨盆倾斜和旋转、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规律等。 ●动力学参数,指引起运动的力学参数,包括地板反力、功与功率等。 ●肌电活动参数,指步行过程中下肢主要肌肉的电生理活动指标。 ●能量代谢参数,指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情况。 2、组成及原理 完整的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应该包括:(1)步态分析仪;(2)测力平板;(3)动态体表肌电仪;(4)气体代谢分析仪。 2.1 步态分析仪 步态分析仪的功能主要是摄取人体在步行过程中各个关节点的运动轨迹,通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室设计方案

康复治疗实训中心设计方案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及方向,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方案(上报稿),考虑到我院实际情况,现将康复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建设设计规划如下: 一、实验室安排及分布 教学楼一楼西边共五间实验室,面积约510m2。分布如下: 西一阶梯教室廊 走科研实验室 楼梯传 统 康 复 实 训 室 解剖学实验室作业治疗实训室 物理治疗实训室 生理学实验室 康复 评定 实训 室 运动 疗法 实训 室入口大厅

二、各实验室设备配置及预算 (一)传统康复实训室设备配置及预算 传统康复实训室面积约80 m2,设备数量按50名学生同时实训配置。总价 约66746元。 序号设备名称价格(元)数量总价备注 1 多媒体投影仪+讲台50000 1 50000 2 经络腧穴模型(成人)84 8 336 已有4个 3 电针仪300 15 4500 已有5个 4 推拿床400 12 4800 已有8张 5 针灸针0 目前够用 6 艾条、艾绒0 目前够用 7 玻璃火罐25 20 250 已有10套 8 足反射区模型28 20 280 已有10对 9 温灸器15-40 20 0 目前够用 10 耳针灸模型(高22cm)38 20 380 已有10个 11 足针灸模型20 20 200 已有10个 12 手针灸模型20 20 200 已有10个 13 腧穴模型(小,塑料制)30 20 600 14 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19467 1 0 已有 15 针灸手法参数测定仪28468 1 0 已有 16 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28467 1 0 已有 17 相关推拿针灸光盘0 已有,够用 18 相关针灸图谱0 已有,够用 19 经络通治疗仪0 已有 20 75%、95%酒精0 目前够用 21 脱脂棉0 目前够用 22 医用托盘、酒精灯0 目前够用 23 止血钳20 20 200 已有10把 24 碘酒、胶布0 目前够用 25 三棱针0 目前够用 26 皮肤针0 目前够用 27 按摩油0 目前够用 28 水池改装1000 1000 29 0 30 地板(蓝色)、电源布置4000 总66746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一、概述 行走就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与肌群得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就是指行走时人体得姿态,就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得外在表现。正常得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得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与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得异常。步态分析就是利用力学得概念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得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 1、描述研究对象得步态模式与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 2、分析出现差异得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得机制; 3、确定改善步态得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得方法、假肢或矫形器得装配、助行器得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 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得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得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得知识技术与昂贵得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 (一)步态周期 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得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得摆动相(迈步相)与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得站立相(支撑相)。摆动相就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得时间,约占步态周期得40%;站立相就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得时间,约占步态周期得60%。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得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得10%。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

步态分析04569

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步态分析临床评定技术常规

步态分析临床评定技术常规 【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 (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

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 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 (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4、患者以慢速和快速行走、上下坡、上下台阶、绕障碍物、拐弯,做立定、起坐、蹲起、单足站、踏步等动作。 5、对使用助行工具者,需除去后试行行走。

北航adams实验报告-四足机器人

成绩 采用ADAMS和MATLAB建立机械装置或机电装置虚拟样机 ——四足机器人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控制工程 学生学号0 学生姓名0 指导教师0 2016年4月

一、实验背景 1. 参照自然界四足哺乳动物如猫狗的运动形式,对四足机器人进行建模,结合虚拟样机技术软件ADAMS,对四足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使四足机器人模型良好运行。 2. 利用拉格朗日能量法建立四足机器人坐标系并对四足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分析。 3.在Solidworks中建立四足机器人三维模型,之后将三维模型导入至虚拟样机软件ADAMS中,在ADAMS中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并利用样条曲线来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仿真,实现机器人的直线行走。 二、实验原理 2.1 研究对象背景分析 移动机器人按移动方式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由现代车辆技术延伸发展成轮式移动机器人(包括履带式);二是基于仿生技术的运动仿生机器人。运动仿生机器人按移动方式分为足式移动、蠕动、蛇行、游动及扑翼飞行等形式,其中足式机器人是研究最多的一类运动仿生机器人。 自然环境中有约50%的地形,轮式或履带式车辆到达不了,而这些地方如森林,草地湿地,山林地等地域中拥有巨大的资源,要探测和利用且要尽可能少的破坏环境,足式机器人以其固有的移动优势成为野外探测工作的首选,另外,如海底和极地的科学考察和探索,足式机器人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足式机器人的研究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现研制成功的足式机器人有1足,2足,4足,6足,8足等系列,大于8足的研究很少。 曾长期作为人类主要交通工具的马,牛,驴,骆驼等四足动物因其优越的野外行走能力和负载能力自然是人们研究足式机器人的重点仿生对象。因而四足机器人在足式机器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四足机器人的研究深具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2.2 研究对象数学模型分析 四足机器人整体结构由躯体、左前腿、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腿五部分组成。

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论证报告

濮阳县人民医院 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论证报告 仪器设备名称表面肌电分析系统 申请科室康复科 申报时间2017年6月14日 填表时间2017 年 6 月14 日

一、购置仪器设备概况 仪器设备名称中文表面肌电分析系统 英文FIexcomp Infiniti system 购置数量 1 参考价格 使用方向康复使用科室康复科 安装地点 (具体位置) 科室负责人 签字盖章 联系电话 主要技术指标 一、硬件参数: 1、*产品组成:产品硬件由表面肌电编码器、表面肌电传感器、TT-USB数据传输接口、 光纤、表面肌电电极片组成。 2、*模块化的10通道数字化信号编码器,可同时采集10通道表面肌电信号,在原有编 码器上可模块化式升级到20、30、40通道。(需提供编码器照片,照片应能清晰看到表面肌电通道) 3、信号编码器:电池供电;共模抑制比≥100dB;输入阻抗>50MΩ;输入噪声<1μV; 低电量提醒:用尽前20-30分钟;模数输出率14比特。 4、信号编码器采用智能通道技术:各通道可兼容使用所有传感器。 5、*数据光纤传输技术:数据传输速率达4000Mb/S。(需提供数据光纤连接编码器照片) 6、无线蓝牙传输,实现远距离遥测功能,传输距离超过100米。 7、三角状前置放大表面肌电传感器,采用独立传感器技术,内置IC芯片能对信号进行 前置运算,消除噪声和伪迹,并内含识别代码,种类齐全。 8、表面肌电传感器:输入阻抗10G?;输入范围1–1000μVRMS;灵敏度<0.1μVRMS;共 模抑制比>120dB;准确度±0.3μVRMS。 9、实时在线阻抗测试技术,可确定电极安放情况,确保采集的生理电波形记录没有伪 迹。 10、*系统内置CF卡,支持动态生理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存储功能。支持在训练过程中 配带信号处理器进行动态数据记录。 11、开放的系统模式:支持第三方设备,能够与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仪器设备兼容,每个 通道都可连接第三方设备,如Biodex等速肌力训练仪、测力台等。 12、具有USB摄像头,支持视频实时处理功能。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摘要: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也是最复杂的运动之一,涉及足、踝、膝、髋、臀、躯干、肩、颈的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Abstract:Walk is the basic active of people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 actives,it include foot,ankle,Knee,hip,body,shoulder and neck' s muscle and joint 's active.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运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Gait analysis is a special branch of biomechanics. It is a kinematic observation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limbs and joints of the humanb ody when walking. It provides a series of time, geometry and mechanics parameters and curves. 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机制研究、临床诊断,也可以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及康复评估等。Gait analysis aims to reveal the key lin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ait abnormalities through biomechanics and kinematics, which is helpful for mechanism research,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KeyWords:Walk,Gait analysis. 关键词:步行,步态分析。 1 基本理论 1.1 正常步态所谓正常步态,是指当一个健康成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它具有 3 个特点: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正常步态应该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运动,身体良好的平衡能力以及头、躯干、四肢协调、流畅的配合运动。有学者[1] 认为,正常步态的必须条件是 : (1)支撑期良好的稳定性。(2)摆动期足部放松。(3)足够的步长。( 4)膝关节在支撑期吸收震荡并且蓄积能量,在摆动期带动小腿和足部运动。一个 完整的步态周期中,在承重期,伸髋肌和伸膝肌联合踝背伸共同运动,在支撑相中期的较早阶段,腓肠肌活动取代胫骨前部肌群的活动,大腿仅受股四头肌的控制,同时伸髋肌活动终止,到支撑相末期,只有跖屈肌来稳定髋、膝、踝关节,在摆动相早期,髋、膝、踝关节的屈曲功能被激活,在摆动相中期,只需要髋关节与踝关节的屈曲肌群活动,在摆动相末期,髋、膝关节变成由伸肌控制,同时踝关节继续受背伸肌控制,到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2] 。 1.2 病理性步态影响患者正常行走能力的机制主要有 5 种:畸形、肌肉无力、感觉丧失、疼痛和运动控制受损[2]。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步态有:短腿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疼痛步态、偏瘫步态、足下垂、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剪刀步态、肌无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截瘫步态等。有些典型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具有提示意义。对一些不典型步态,则必须作细致检查,从肌肉工作情况以及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的角度去评估。对病理性步态的分析既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也能对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的评估。 1.3 步态分析方法步态分析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法即目测分析法,医生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初步分析结论 ; 定量法即仪器分析法,定量分析包括运 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时空参数的分析、动态肌电图等。目前最先进的方法是采用步态分析系

康复评定学实验大纲运动康复

康复评定学实验大纲运 动康复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康复评定学课程实验(实训、见习)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等) 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王玉龙主编的《康复功能评定学》教材设计。是研究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康复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障碍学诊断的理论原则,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程序;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掌握临床常用评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及其评定结果的临床意义;并熟练书写出完整、措辞准确、精炼的康复评定报告。 作为运动康复的专业课程,学时设置54学时,实验学18,2学分。通过实验加深对康复评定学有关理论的理解;熟悉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具体程序;实验数据记录规范,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考核依据:实验报告 考核办法: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评分指标: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学分及各部分分配

本课程总教学学时为54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36学时,实验学时为18学时。 注:备注处体现必开实验、选开实验、设计性实验等类型。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关节活动度测量

实验目的:能够正确进行全身主要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实验内容: 掌握:肩、肘、腕、前臂、手指、髋、膝、踝、脊柱等部位各运动方向的活动角度测量操作技术 实验二:肌力评定 实验目的:掌握徒手肌力检查方法及等速肌力测试仪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 掌握:等速肌力测定的方法、结果及意义 熟悉:等速肌力测定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 了解:等速肌力测试的临床应用范围 实验三:步态分析 实验目的:掌握步态分析程序及方法 实验内容: 掌握:步态分析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熟悉: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范围 了解:导致异常步态的原因 实验四:感觉功能检查

步态分析概述

步态分析及常用步态测量方法 周长青 2016年01月05日

目录 1 步态概述 (3) 1.1 步态的定义 (3) 1.2 步态的两个基本要求 (3) 1.3 步态周期中的关键时刻 (3) 1.4 步态周期的阶段划分 (3) 1.5 步态的基本指标 (4) 1.5.1 时间因子 (5) 1.5.2 距离因子 (6) 1.5.3 步行速度 (7) 1.6 步态的成熟 (7) 1.7 步态的影响因素 (7) 2 步态检查测量方法 (8) 2.1 时间参数测量 (8) 2.2 空间参数测量 (8) 2.3 运动学测量 (9) 2.4 动力学测量 (9) 2.5 肌电测量 (10) 3 正常步态 (10) 3.1 站立与平衡 (10) 3.2 行走步态周期规律 (11) 3.2.1 矢状面 (11) 3.2.2 额状面 (12) 3.2.3 水平面 (13)

3.3 步态评价(穿鞋的影响) (13) 4 病理步态 (14) 4.1 病态站立与病态平衡 (14) 4.2 长短腿步态 (14) 4.3 踝部障碍者步态 (14) 4.4 膝关节障碍者步态 (15) 4.5 髋关节障碍者步态 (16) 4.6 脊柱及肩带障碍者步态 (16) 4.7 全身障碍者步态 (17) 5 步态分析系统推荐 (17) 5.1 独立测试仪器列表 (17) 5.1.1 运动学仪器: (17) 5.1.2 惯性参数测量仪器: (21) 5.1.3 三维力测量仪器: (23) 5.1.4 压力测量仪器: (24) 5.1.5 肌电测量仪器: (25) 5.2 测试系统推荐 (26) 6 附录 (29)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Clinical Gait Analysis) ——基础与临床孟殿怀 *偏瘫的治疗: 1、并发症及伴发症的治疗 2、运动功能——肌力 肌张力 ROM 平衡 协调 体位转换 站立与步行运动功能训练的终点目标 3、作业功能 4、感觉 5、认知 6、言语 7、吞咽 8、家居环境改造 正确站姿:纵向——要感觉头顶有根绳子拉紧,整个身体向上挺拔;横向——两肩打开,不要缩成一团。 步态:例1——保护性跛行: 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足就赶快起步前移; 触地时间:健足长、患足短 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 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 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节不稳定——关节稳定的因素:骨性结构基础 韧带与关节囊静态因素 肌肉动态因素 *单腿支撑时稳定主要靠静态因素维持,步行虽然是动态稳定,但只要步行速度够慢,稳定性还是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关节不稳不是保护性步行的可能原因。 肌无力——每个关节都有抗重力肌及其优势运动方向,如果抗重力肌无力,则关节往往固定在非优势方向,形成特殊的步态,因此也不是。 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感觉障碍——往往是步态不稳,表现为深一脚浅一脚,因此也不是。*所有单侧下肢有问题的患者,步态都表现为患腿支撑时间短而健腿支撑时间长,因此这不是特征性的表现,还要结合临床考虑。 例2——高跟鞋步态 鞋跟越高,重心面越小,稳定性越差;足的形态会有改变; 向前迈步时,除了髂腰肌、股四头肌等内力的作用,还需要外力,即小腿三头肌的蹬地,地面的相反的推动力,此时小腿三头肌进行等长收缩。跖屈时其初始长度缩短,不利于蓄能,易疲劳,且会得到强化,长时间后横截面积会

增加,出现肌肥大;长时间短缩可能出现跟腱的缩短;可出现踝关节及足的韧带的前后力量不均衡 *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的初始长度——最适初长度是其静息状态的1.2倍。 肌纤维的募集 肌肉的横截面积 肌肉的长轴与离得方向 杠杆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行的基本概念:从某一地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步态:行走时的人体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步态分析:利用力学的概念和已经掌握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步态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目测,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作大体分析。 定量分析——足印法 电子角度计测定法 三维步态分析 作用:判断功能状态 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判断治疗效果 预测功能转归 辅助疾病机理的研究 功能分级的标准 *有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其腰背痛的原因可能是姿势不当造成的,比如脊柱侧弯或长短腿,导致重心的偏移,双侧肌力不均衡。 二、步态分析基础 1、生物力学:力的作用 杆杆原理 功与功率 关节自由度 2、解剖学:下肢主要骨 *肩外展:由冈上肌发动(运动的前30°),由三角肌发力(30°以后)。 肌肉:髋肌——前群髂腰肌—止于小转子,屈曲外旋髋关节 后群臀大肌—主要后伸髋关节,部分外旋外展髋关节,下部纤维紧张髂胫束 臀中肌—止于大转子外上,外展髋关节。臀中肌在步行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反向作用,在单腿支撑相时,保证重心落在支撑侧足的内侧,避免躯干过度屈曲。若臀中肌无力则出现“鸭步”。 大腿肌—前群股四头肌—股直肌跨髋关节,可以伸膝屈髋,其余三头作用均为伸膝。*股内侧肌在0~30°起作用,股外侧肌在30~90°时起作用,超过90°主要是股直肌,股中间肌全程均有作用,但较弱。因此膝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实训计划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实训 任务书 实习级:城轨1101 指导教师:高守安 实习时间:2013年4月1日——5日

实训计划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实训考核、汇总表 小组实训项目内容及考核评分表 考评赋分说明: 1、基本礼仪:仪容(面容、发饰、手部);服饰(穿着);仪态(表情、 站姿、坐姿、行姿、蹲姿);沟通(见面问候、称呼、致意、鞠躬、握手,电话,交谈,引导)。 2、表演展示:场景布置(合理展现、生动形象);个人表现(进入角色);整体 效果(表现某个主题)。 3、内容编排(选题有代表性、有真实感、易于展示、篇幅适中、参与度高等)。

实训项目内容 1、服务人员的仪容修饰、服务。 2、仪态礼仪(表情、站姿、坐姿、行姿、蹲姿)。 3、沟通礼仪(见面、电话、交谈、引导)。 4、安检、购票充值、进站、候车、上下车、出站等服务。 5、应急问题处理,特殊乘客服务。 6、纠纷问题的处理。 7、乘客投诉原因分析、处理等问题。 8、因工作人员业务不精、失误等原因造成的问题处理。 9、因乘客原因造成纠纷的处理。 10、不可抗力问题的处理。。

实训任务说明 一、练习方法 1、设计情景(如在候车室中),运用文明语言进行分组表演。 2、收集轨道交通行业不同岗位的礼貌用语,结合正确的仪态、 微笑、眼神和手势来表达语言,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组织分角 色(售票员、值班员、乘客等) 二、实训考核 1、分组展示轨道交通人员在接待客人时的服务礼仪。 2、自行设计对白及场景,内容包括介绍、握手、递名片、步态、 坐姿、语言等内容。 3、出厂后先由由同学介绍剧情、人物。 三、实训案例 1、场景介绍: 某乘客来到车站服务人员的身后(离服务人员很近),乘客想 问询服务人员,目的是寻找该站的客运值班员。服务员先是吃 了一惊,心情糟糕,后看到乘客的歉意,又热情的回答乘客,联系值班员帮助乘客解决了他的困难,乘客非常感谢,服务员 感到很欣慰。下面是具体的对话情景: 2、剧情:(详情见举例分析案例)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项目七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双足机器人制作及其步态运行

双足机器人制作及其步态运行 一、实验目的 1 . 掌握实验室设备使用方法 2 . 学会AutoCAD知识并运用以及学习arduino单片机的基本开发 3 . 了解双足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 二、原理说明 1.Arduino使用说明 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 IDE)。它构建于开放原始 码simple I/O介面版,并且具有使用类似Java、C语言的 Processing/Wiring开发环境。主要包含两个主要的部分:硬件部分是可 以用来做电路连接的Arduino电路板;另外一个则是Arduino IDE,你的 计算机中的程序开发环境。你只要在IDE中编写双足步态程序代码,将 程序上传到Arduino电路板后,程序便会告诉Arduino电路板要做怎样 的步态运行。 2 . 双足步态算法 双足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其中的“静态步行”(static walking),这种方法是在机器人步行的整个过程中,重心(COG,Center of Gravity)在机器人底部水平面的投影一直处在不规则的支撑区域(support region)内,这种平衡控制方法的好处是整个机器人行走的过程中,保证机器人 稳定行动,不会摔倒。但是这个平衡控制方法缺点是行动速度非常缓慢 (因为整个过程中重心的投影始终位于支撑区域)。另一种使用的平衡 控制方法是“动态步行”(dynamic walking),在这个控制方法中机器 人的步行速度得到了极大的飞跃,显而易见,在得到快速的步行速度同 时,机器人很难做到立即停止。从而使得机器人在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显 现不稳定的状态,为了避免速度带来的影响。零力矩点(ZMP)被引入 到这个控制策略中,在单脚支撑相中,引入ZMP=COG。引入ZMP的好 处在于,如果ZMP严格的存在于机器人的支撑区域中,机器人绝不摔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