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2.1 复习笔记 一、叙说 1.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的儿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2)夏朝的灭亡 夏王出自姒姓。夏朝时期有几千个方国部落。夏朝时期,国家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和尖锐,但是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3)夏朝对后世的影响 夏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常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相传,造车、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对后世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2.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早期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商朝的王权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3)商朝与夏朝的对比 ①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 ②王位继承 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 3.周朝 (1)周族的兴起 ①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 ②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直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 ③迁到周原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2)西周制度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国家的产生 2.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

3.社会的变革

4.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剖析重难点 1.国家的“产生”和“形成”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说夏启之前,尧舜禹时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夏朝建立虽然被认为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但它的机构十分简陋。到了商代,有了一定进步,但仍然不能说是完备的。周代实行分封制,虽然又前进了一步,但国家体制中仍存在着浓厚的血缘色彩,与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还有很大差距。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后,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已经具备,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已经完全形成了。 2.夏、商、西周的几个重要人物

①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最后失去民心,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打败,夏朝灭亡。 ②商汤:商朝的开国国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要求大臣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③商纣: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也是个有名的暴君,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他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结果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④周文王:姬昌,周国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国力逐步强大起来,为周国灭商打下了基础。 ⑤周武王:姬发,周文王的儿子,继承文王遗愿,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最重要的制度是分封制。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身上。 西周的分封制,使得边远的地区得以开发,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后来却形成了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 4.什么是青铜文明?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3-1第二、三节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识记夏、商、西周三代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制度及其灭亡;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经济发展概况;理解其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分析认识反对暴政,制度创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是进步的;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学习难点】井田制和分封制;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统治中心 (2)制度: (3)灭亡: 思考:夏朝为什么灭亡?留下什么教训? 2、商朝——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2)迁都: (3)灭亡: 3、西周——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2)制度: A、政治制度: ①目的: ②内容: ③作用: ④崩溃(原因) B、经济制度:性质: ①目的: ②内容: ③作用:

④瓦解及其原因: 思考: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3)西周灭亡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如: ②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力贫困。 ③直接原因:公元前年,,西周灭亡。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 (2) 2、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农作物品种: 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 畜牧业: (2)手工业: ① ② ③ ④ (3)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 ② ③ 【知识拓展】 1、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西周走向强盛。 2、青铜时代及其特点 (1)青铜时代: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的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 (2)基本特点:夏代很少,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集中于王都,主要作王公贵族用(奢侈品为主),西周青铜有生活化趋势,数量多。其表现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用途逐渐生活化。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业和畜牧业;青铜制造等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的一部分,要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农业、畜牧业 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①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A.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②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有了。B.耕作技术的提高。夏代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得田间管理,不仅要中耕除草,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已经掌握了一些治理病虫害的方法。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酿酒业出现。 ③农业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2.商朝的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主要地位。饲养的牲畜家禽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杀牲祭祀祖先。除此以外,商朝人还饲养象。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 ①认识: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课程标准〗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 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 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学生版)

高三历史综合复习学案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一)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本课涉及教材:必修一 1-1; 必修二 2-1.2.3.4;必修三3-8.10 一、中国古代史分期: 1.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3.封建社会:公元 年至公元 年。 4.封建社会传统分期: ①战国秦汉时期:前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③隋唐时期: 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⑤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二、朝代表: 三、原始社会: 1.政治:①社会结构: 原始人群 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 ②禅让制 父系氏族公社 →部落 →部落联盟 2.经济: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 ①原始农业: 耕作方式: 农作物: 、 ②原始畜牧业:猪、狗、鸡、水牛 ③原始手工业;冶铜,养蚕缫丝 班级 姓名

3.思想文化:神话传说,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绘画:《鹳鱼石斧图》 四、夏、商、西周 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 1.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商朝(约前1600-前1046) ①启:取代禅让制;“”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2.西周的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 ② ③ ④ ⑤ ⑥井田制(经济) 3.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封建”。 ①对象:、、; ②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③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作用: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开发边远地区。 ⑥瓦解: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 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 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 1.军事训练 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 3.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 商代的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1.层次性 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 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 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 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 二、政治主张:富庶民 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学思行结合 (二)启发诱导 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夏商西周发展历程简述

夏商西周发展历程简述 夏朝建立: 夏朝于公元前2070年为大禹所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尧舜禹时期一直都采用禅让制来推选君主,到了禹这里,他将君主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世袭制的建立和由“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权力私有化。 鸣条之战: 商汤于夏桀王时期率兵攻打夏朝。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盘庚迁殷: 盘庚继位后,为解决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

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牧野之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商纣王穷兵黩武,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终兵败自焚,商朝也由此灭亡。 建立分封制: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1、背景、目的:巩固统治 2、具体内容:爵位、土地、人民 3、(诸侯)义务:效忠、镇守、贡赋、出征 4、影响:巩固统治、权利分化 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1、土地面积缩小:到最后仅有方圆几百里 2、掌控诸侯力减小:各诸侯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周王室不敬 3、经济贫弱:周平王想下葬先王都得向各诸侯借钱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

三、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禹是颛顼的后代,姒姓。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自禹至桀共17君14世。夏的中心 在今晋南豫西地区。夏代的文献记载不多,我们知道的夏代的历史主 要有启代益位,启伐有扈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等几件 事。 由于夏的文献记载不足,考古学的夏文化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以看作夏文化的遗址主要有: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登封 王城岗等。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中,开始有青铜器,爵、戈等。发现了大型宫殿的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禹死后,按照禅让制传位于益,但是启取而代之,益干启位而启杀之。启即位后,有扈氏反对,结果启讨伐有扈氏。(知义而不知宜)启死子太康继立,兄弟五人内讧,群众乘机而起,东方夷人后羿有 穷氏“因夏民以代夏政”。但后羿同样残暴,不久被手下伯明氏的寒浞 杀死。寒浞仍不得民心,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招纳夏众,灭寒浞及有穷国。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期。到帝孔甲时,“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至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竟还荒谬地自比太阳,群众诅咒说:“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商汤乘机起兵,夏亡。 商族的兴起 贤君汤的故事:统治合法性中德的因素。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 ,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 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商为诸夏中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原活动于孟诸一带(今河南商丘北),夏末乘乱翦灭夏的诸多属国,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进而伐夏 ,鸣条之战夏军败绩,夏桀逃死于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商代多次迁都,原因尚待探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相对稳定,其后250多年,商代社会发展较稳定。 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59年)时商王朝达于鼎盛。据传武丁曾居民间,即位后“修政行德,天下咸欢”。经济发展较快,中原 与周边交往频繁,武丁顺势拓边,取得较大成效。《易经》“高宗伐鬼 方,三年克之”;《诗?商颂》“奋伐荆楚,深入其阻”,“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武丁妻妇好也在军事上取利重大成就,被誉 为中国最早的女性统帅。 商王自称“余一人”,下有冢宰或称师尹,次有卿士如司徒、司空 、司寇、司马等。卿士各有僚佐,总称“多尹”或“百僚”; 多尹之政则有分掌庶务的“多宰”或“小臣”。他们构成等级阶梯,职位通常世袭。

1-1、夏商西周和秦汉

第一课时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史学界一般把哪一件事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 A.舜承尧位 B.禹建夏朝 C.禹死启继 D.盘庚传弟 2、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商王每日都要占卜,遇事也必定要占卜。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3、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4、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5、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诸侯要承担的义务包括: ①镇守疆土②随天子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受封的主体是: A.同姓亲族 B.异姓功臣 C.殷商后代 D.先代贵族 7、【崔丹丹】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8、【崔丹丹】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的含义是: A.奴隶社会瓦解 B.封建制度 C.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D.封邦建国 9、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利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10、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大夫 11、【崔丹丹】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夏商制度区别很大 B.商周制度有本质上的区别 C.商周制度完全相同 D.商周制度有继承关系 12、“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伯,郑伯御之。”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周王室的衰微 D.阶级矛盾尖锐 13、《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14、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 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 15、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西周时期,一诸侯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1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A.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据显示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 19、“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本质上反映了: A.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无力控制诸侯 C.诸侯违背了自己的义务 D.百姓渴望统一 21、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2、秦朝推行郡县制,疆域广大,下列位于最北端的郡是: A.象郡 B.辽东郡 C.会稽郡 D.陇西郡 23、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4、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 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左在阳陵。 ”将帅发兵时,必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我采用的是“五说法”,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历史朝代 第一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

历史朝代第一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六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历史朝代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历史朝代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第七种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第八种 夏朝殷商与西周, 东周列国分两段, 春秋战国烽火起, 秦朝一统又两汉,

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东晋前后传, 南朝北朝两并亡, 随唐一统后五代, 宋元明清九百年, 辛亥革命皇朝完。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北周灭北齐。 补充五胡十六国口诀: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氐建;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 夏朝前2070-1600 启阳城 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 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 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 春秋前770-476 / 洛邑 战国前475-221 / /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 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 新朝8-23 王莽长安 东汉25-220 光武帝洛阳 三国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_1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七年级上册?第6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