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解答题(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1,直线MN 与直线AB 、CD 分别交于点E 、F ,1∠与2∠互补.

(1)试判断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BEF ∠与EF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EP 与CD 交于点G ,点H 是MN 上一点,且GH EG ⊥,求证://PF GH .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 ,K 是GH 上一点使PHK HPK ∠=∠,作PQ 平分

EPK ∠,求HPQ ∠的度数.

【答案】(1)AB//CD ,理由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45HPQ ∠=. 【解析】 【分析】

(1)利用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可以推知同旁内角∠AEF 、∠CFE 互补,即可证明; (2)利用(1)中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EPF=90°,即EG ⊥PF ,再结合GH ⊥EG ,即可证明;

(3)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A=90°-∠3=90°-2∠2;然后由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推知∠QPK=-1

2

∠EPK=45°+∠2,最后根据角与角间的和差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 (1)//AB CD , 理由如下:如图1,

图1

∵1∠与2∠互补, ∴12180∠+∠=?,

又∵1AEF ∠=∠,2CFE ∠=∠, ∴180AEF CFE ∠+∠=?, ∴//AB CD ;

(2)如图2,由(1)知,//AB CD ,

图2

∴180BEF EFD ∠+∠=?.

又∵BEF ∠与EF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 ∴1

(2

)90FEP EFP BEF EFD ∠+∠=

∠+∠=?, ∴90EPF ∠=?,即EG PF ⊥. ∵GH EG ⊥, ∴//PF GH ; (3)如图3,

∵PHK HPK ∠=∠,

2PKG HPK ∴∠=∠. 又∵GH EG ⊥,

∴90902KPG PKG HPK ∠=-∠=-∠. ∴180902EPK KPG HPK ∠=-∠=+∠. ∵PQ 平分EPK ∠, ∴1

452

QPK EPK HPK ∠=

∠=+∠. ∴45HPQ QPK HPK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过程关注中“数形结合”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点O,点A在射线OP上运动(点A不与点O重合),点B在射线OM上运动(点B不与点O重合).

(1)如图1,已知AE、BE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

①当∠ABO=60°时,求∠AEB的度数;

②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AE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变化的情况: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AEB的大小;

(2)如图2,延长BA至G,已知∠BAO、∠OAG的角平分线与∠BOQ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分别相交于E、F,在△AEF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请直接写出∠ABO 的度数.

【答案】(1)①135°②∠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AEB=135°,详见解析(2)

∠ABO=60°或45°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分线定义,即可求解;

②方法同①,只是把度数转化为角表示出来,即可解答;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利用角的和差计算即可求得结果,要对谁是谁的3倍分类讨论..

【详解】

(1)如图1,①∵MN⊥PQ,

∴∠AOB=90°,

∵∠ABO=60°,

∴∠BAO=30°,

∵AE、BE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

∴∠ABE=1

2

∠ABO=30°,∠BAE=

1

2

∠BAO=15°,

∴∠AEB=180°﹣∠ABE﹣∠BAE=135°.②∠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同①,得∠AEB=180°﹣∠ABE﹣∠BAE=180°﹣1

2

∠ABO﹣

1

2

∠BAO

=180°﹣1

2

(∠ABO+∠BAO)=180°﹣

1

2

×90°=135°.

(2)∠ABO的度数为60°.理由如下:如图2,

∵∠BAO、∠OAG的角平分线与∠BOQ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分别相交于E、F,

∴∠OAE+∠OAF=1

2

(∠BAO+∠GAO)=90°,即∠EAF=90°,

又∵∠BOA=90°,∴∠GAO>90°,

①∵∠E=1

3

∠EAF=30°,

∠EOQ=45°,∠OAE+∠E=∠EOQ=45°,∴∠OAE=15°,

∠OAE=1

2

∠BAO=

1

2

(90﹣∠ABO)

∴∠ABO=60°.

②∵∠F=3∠E,∠EAF=90°

∴∠E+∠F=90°

∴∠E=22.5°

∴∠EFA=90-22.5°=67.5°

∵∠EOQ=∠EOM= ∠AOE= 45°,

∴∠BAO=180°-(180°-45°-67.5°)×2=45°

∴∠ABO=90°-45°=4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性质、角分线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3.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角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探究一:如图1.在△ABC 中,已知O 是∠ABC 与∠A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通过

分析发现1

902

BOC A ?

∠=+

∠.理由如下: ∵BO 和CO 分别是∠ABC 与∠ACB 的平分线,

∴112ABC ∠=∠,1

22

ACB ∠=∠;

∴()00

11112()18090222

ABC ACB A A ∠+∠=∠+∠=-∠=-∠,

∴11180(12)180909022BOC A A ???

???

∠=-∠+∠=--

∠=+∠ ???

(1)探究二:如图2中,已知O 是∠ABC 与外角∠ACD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探究二:如图3中,已知O 是外角∠DBC 与外角∠E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12BOC A ∠=∠,理由见解析;(2)1

902

BOC A ?∠=-∠.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BC =

12∠ABC ,∠OCD =1

2

∠ACD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CD =

12∠ACD =1

2

∠A +∠OBD ,∠BOC =∠OCD -∠OBC ,然后整理即可得解;

(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OBC 和∠OCB ,再根据三角形的

内角和定理解答; 【详解】 (1)1

2

BOC A ∠=

∠,理由如下: ∵BO 和CO 分别是ABC ∠与ACD ∠的平分线, ∴12OBD ABC ∠=

∠,1

2

OCD ACD ∠=∠, 又∵ACD ∠是ABC 的一个外角, ∴11

22

OCD ACD A OBD ∠=

∠=∠+∠, ∵OCD ∠是BOC 的一个外角, ∴11

22

BOC OCD OBD A OBD OBD A ∠=∠-∠=∠+∠-∠=∠ 即1

2

BOC A ∠=

∠ (2)∵BO 与CO 分别是∠CBD 与∠BCE 的平分线, ∴∠OBC =

12∠CBD ,∠OCB =1

2

∠BCE 又∵∠CBD 与∠BCE 都是△ABC 的外角, ∴∠CBD =∠A +∠ACB ,∠BCE =∠A +∠ABC , ∴∠OBC =

12∠CBD =12(∠A +∠ACB ),∠OCB =12∠BCE =1

2

(∠A +∠ABC ), ∴∠BOC =180°-(∠OBC +∠OCB ) ∴1

902

BOC A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

4.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 =∠C =90°. (1)∠ABC +∠ADC = °;

(2)如图①,若DE 平分∠ADC ,BF 平分∠ABC 的外角,请写出DE 与BF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3)如图②,若BE ,DE 分别四等分∠ABC 、∠ADC 的外角(即∠CDE =1

4

∠CDN ,∠CBE =

1

4

∠CBM ),试求∠E 的度数.

【答案】(1)180°;(2)DE⊥BF;(3)450

【解析】

【分析】

(1)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延长DE交BF于G,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DE=1

2

∠ADC,∠CBF=

1

2

∠CBM,

然后求出∠CDE=∠CBF,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GE=∠C=90°,最后根据垂直的定义证明即可;

(3)先求出∠CDE+∠CBE,然后延长DC交BE于H,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解即可.

【详解】

(1)解:∵∠A=∠C=90°,

∴∠ABC+∠ADC=360°-90°×2=180°;

故答案为180°;

(2)解:延长DE交BF于G,

∵DE平分∠ADC,BF平分∠CBM,

∴∠CDE=1

2

∠ADC,∠CBF=

1

2

∠CBM,

又∵∠CBM=180°-∠ABC=180°-(180°-∠ADC)=∠ADC,∴∠CDE=∠CBF,

又∵∠BED=∠CDE+∠C=∠CBF+∠BGE,

∴∠BGE=∠C=90°,

∴DG⊥BF,

即DE⊥BF;

(3)解:由(1)得:∠CDN+∠CBM=180°,

∵BE、DE分别四等分∠ABC、∠ADC的外角,

∴∠CDE+∠CBE=1

4

×180°=45°,

延长DC交BE于H,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BHD=∠CDE+∠E,∠BCD=∠BHD+∠CBE,∴∠BCD=∠CBE+∠CDE+∠E,

∴∠E=90°-45°=4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

5.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这样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灵动三角形”.如,三个内角分别为120°,40°,20°的三角形是“灵动三角形”.

如图,∠MON=60°,在射线OM上找一点A,过点A作AB⊥OM交ON于点B,以A为端点作射线AD,交线段OB于点C(规定0°< ∠OAC < 90°).

(1)∠ABO的度数为°,△AOB(填“是”或“不是”灵动三角形);

(2)若∠BAC=60°,求证:△AOC为“灵动三角形”;

(3)当△ABC为“灵动三角形”时,求∠OAC的度数.

【答案】(1)30°;(2)详见解析;(3)∠OAC=80°或52.5°或30°.

【解析】

【分析】

(1)根据垂直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O的度数,根据“智慧三角形”的概念判断;

(2)根据“智慧三角形”的概念证明即可;

(3)分点C在线段OB和线段O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根据“智慧三角形”的定义计算.【详解】

(1)答案为:30°;是;

(2)∵AB⊥OM

∴∠B AO=90°

∵∠BAC=60°

∴∠OAC=∠B AO-∠BAC=30°

∵∠MON=60°

∴∠ACO=180°-∠OAC-∠MON=90°

∴∠ACO=3∠OAC,

∴△AOC为“灵动三角形”;

(3)设∠OAC= x°则∠BAC=90-x, ∠ACB=60+x ,∠ABC=30°

∵△ABC为“智慧三角形”,

Ⅰ、当∠ABC=3∠BAC时,°,

∴30=3(90-x),∴x=80

Ⅱ、当∠ABC=3∠ACB时,

∴30=3(60+x)∴x= -50 (舍去)

∴此种情况不存在,

Ⅲ、当∠BCA=3∠BAC时,

∴60+x=3(90-x),

∴x=52.5°,

Ⅳ、当∠BCA=3∠ABC时,

∴60+x=90°,

∴x=30°,

Ⅴ、当∠BAC=3∠ABC时,

∴90-x=90°,

∴x=0°(舍去)

Ⅵ、当∠BAC=3∠ACB时,

∴90-x=3(60+x),

∴x= -22.5(舍去),

∴此种情况不存在,

∴综上所述:∠OAC=80°或52.5°或30°。

【点睛】

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智慧三角形”的概念,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是解本题的关键.

6.(1)如图1,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时,

①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

的度数为x,∠ADE的度数为y,那么∠1,∠2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用含②设AED

有x或y的代数式表示)

③∠A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

(2)如图2,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外部时,∠A与∠1、∠2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求出∠A与∠1、∠2的数量关系;如果不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EAD≌△EA′D,其中∠EAD=∠EA′D,∠AED=∠A′ED,∠ADE=∠A′DE;

②∠1=180°?2x,∠2=180°?2y;③∠A=1

2

(∠1+∠2);(2)变化,∠A=

1

2

(∠2-∠1),

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翻折方法可得△ADE≌△A′DE;

②根据翻折方法可得∠AEA′=2x,∠ADA′=2y,再根据平角定义可得∠1=180°-2x,∠2=180°-2y;

③首先由∠1=180°-2x,2=180°-2y,可得x=90-1

2

∠1,y=90-

1

2

∠2,再根据三角形内角

和定理可得∠A=180°-x-y,再利用等量代换可得∠A=1

2

(∠1+∠2);

(2)根据折叠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即可.【详解】

(1)①根据翻折的性质知△EAD≌△EA′D,

其中∠EAD=∠EA′D,∠AED=∠A′ED,∠ADE=∠A′DE;

②)∵∠AED=x,∠ADE=y,

∴∠AEA′=2x,∠ADA′=2y,

∴∠1=180°-2x,∠2=180°-2y;

③∠A=1

2

(∠1+∠2);

∵∠1=180°-2x,∠2=180°-2y,

∴x=90-1

2

∠1,y=90-

1

2

∠2,

∴∠A=180°-x-y=190-(90-1

2

∠1)-(90-

1

2

∠2)=

1

2

(∠1+∠2).

(2))∵△A′DE是△ADE沿DE折叠得到,∴∠A′=∠A,

又∵∠AEA′=180°-∠2,∠3=∠A′+∠1,∴∠A+∠AEA′+∠3=180°,

即∠A+180°-∠2+∠A′+∠1=180°,

整理得,2∠A=∠2-∠1.

∴∠A=

1

2(∠2-∠1).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关键是掌握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7.如图①所示,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70C ∠=?,65B ∠=?,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A 落在ABC 内的点A '处. (1)若140∠=?,2∠=________.

(2)如图①,若各个角度不确定,试猜想1∠,2∠,A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②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外部时(如图②),(1)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A ∠,1∠,2∠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

(3)应用:如图③: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折叠之后,且三个顶点不重合,那么图中的123456∠+∠+∠+∠+∠+∠和是________. 【答案】(1)50°;(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3)36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已知70C ∠=?,65B ∠=?,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折叠变换的性质求解;

(2)①先根据折叠得:∠ADE=∠A ′DE ,∠AED=∠A ′ED ,由两个平角∠AEB 和∠ADC 得:∠1+∠2等于360°与四个折叠角的差,化简得结果; ②利用两次外角定理得出结论;

(3)由折叠可知∠1+∠2+∠3+∠4+∠5+∠6等于六边形的内角和减去(∠B'GF+∠B'FG)以及(∠C'DE+∠C'ED)和(∠A'HL+∠A'LH),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 【详解】

解:(1)∵70C ∠=?,65B ∠=?, ∴∠A ′=∠A=180°-(65°+70°)=45°, ∴∠A ′ED+∠A ′DE =180°-∠A ′=135°,

∴∠2=360°-(∠C+∠B+∠1+∠A ′ED+∠A ′DE )=360°-310°=50°; (2)①122A ∠+∠=∠,理由如下

由折叠得:∠ADE=∠A ′DE ,∠AED=∠A ′ED , ∵∠AEB+∠ADC=360°,

∴∠1+∠2=360°-∠ADE-∠A ′DE-∠AED-∠A ′ED=360°-2∠ADE-2∠AED ,

∴∠1+∠2=2(180°-∠ADE-∠AED )=2∠A ; ②221A ∠=∠+∠,理由如下:

∵2∠是ADF 的一个外角 ∴2A AFD ∠=∠+∠. ∵AFD ∠是A EF '△的一个外角 ∴1AFD A '∠=∠+∠ 又∵A A '∠=∠ ∴221A ∠=∠+∠ (3)如图

由题意知,

∠1+∠2+∠3+∠4+∠5+∠6=720°-(∠B'GF+∠B'FG)-(∠C'DE+∠C'ED)-(∠A'HL+∠A'LH)=720°-(180°-∠B')-(180°-C')-(180°-A')=180°+(∠B'+∠C'+∠A')

又∵∠B=∠B',∠C=∠C',∠A=∠A', ∠A+∠B+∠C=180°,

∴∠1+∠2+∠3+∠4+∠5+∠6=360°. 【点睛】

题主要考查了折叠变换、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注意折叠前后图形全等;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度.

8.如图①,在△ABC 中,CD 、C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BAC =α,∠B =β(α>β).

(1)若α=70°,β=40°,求∠DCE 的度数;

(2)试用α、β的代数式表示∠DCE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

(3)如图②,若CE 是△ABC 外角∠ACF 的平分线,交BA 延长线于点E ,且α﹣β=

30°,求∠DCE 的度数.

【答案】(1)15°;(2)DCE 2

αβ

-∠=;(3)75°.

【解析】 【分析】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BAC 与∠ABC 的度数,则可求出∠BAC 的度数,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BCE ,再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DEC 的度数,进而求出∠DCE 的度数; (2)∠DCE =

2

αβ

- .

(3)作∠ACB 的内角平分线C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ECE′=∠ACE+∠ACE′=12∠ACB+1

2

∠ACF=90°,进而求出∠DCE 的度数. 【详解】

解:(1)因为∠ACB =180°﹣(∠BAC+∠B )=180°﹣(70°+40°)=70°, 又因为CE 是∠ACB 的平分线,

所以1

352

ACE ACB ∠=

∠=?. 因为CD 是高线, 所以∠ADC =90°,

所以∠ACD =90°﹣∠BAC =20°,

所以∠DCE =∠ACE ﹣∠ACD =35°﹣20°=15°. (2)DCE 2

αβ

-∠=

(3)如图,作∠ACB 的内角平分线CE′, 则152

DCE αβ

-'=

=?∠.

因为CE 是∠ACB 的外角平分线,

所以∠ECE′=∠ACE+∠ACE′=11+22ACB ACF ∠∠=1

(+)2

ACB ACF ∠∠=90°, 所以∠DCE =90°﹣∠DCE′=90°﹣15°=75°. 即∠DCE 的度数为75°.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的关键是沟通外角和内角的关系.解决(3),作辅助线是关键.

9.已知:如图①,BP、CP分别平分△ABC的外角∠CBD、∠BCE,BQ、CQ分别平分

∠PBC、∠PCB,BM、CN分别是∠PBD、∠PCE的角平分线.

(1)当∠BAC=40°时,∠BPC=,∠BQC=;

(2)当BM∥CN时,求∠BAC的度数;

(3)如图②,当∠BAC=120°时,BM、CN所在直线交于点O,直接写出∠BOC的度数.

【答案】(1) 70°,125°;(2)∠BAC=60° (3) 45°

【解析】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DBC与∠BC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CBP+∠BCP,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

∠QBC=1

2

∠PBC,∠QCB=1

2

∠PCB,求出∠QBC+∠QC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即可;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MBC+∠NCB=180°,依此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MBC+∠NCB,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OC 的度数.

详解:(1)∵∠DBC=∠A+∠ACB,∠BCE=∠A+∠ABC,

∴∠DBC+∠BCE=180°+∠A=220°,

∵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CBD、∠BCE的角平分线,

∴∠CBP+∠BCP=1

2

(∠DBC+∠BCE)=110°,

∴∠BPC=180°﹣110°=70°,

∵BQ、CQ分别是∠PBC、∠PCB的角平分线,

∴∠QBC=1

2∠PBC,∠QCB=1

2

∠PCB,

∴∠QBC+∠QCB=55°,

∴∠BQC=180°﹣55°=125°;

(2)∵BM∥CN,

∴∠MBC+∠NCB=180°,

∵BM、CN分别是∠PBD、∠PCE的角平分线,

∴3

4

(∠DBC+∠BCE)=180°,

即3

4

(180°+∠BAC)=180°,

解得∠BAC=60°;(3)∵∠BAC=120°,

∴∠MBC+∠NCB=3

4(∠DBC+∠BCE)=3

4

(180°+α)=225°,

∴∠BOC=225°﹣180°=45°.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的关键是沟通外角和内角的关系.

10.数学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那么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

(1)独立思考,请你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图所示,已知∠DBC和∠BCE分别为△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究∠A和∠DBC,∠BCE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

⑵合作交流,“创新小组”受此问题的启发:分别作外角∠CBD和∠BCE的平分线BF和CF,交于点F(如图所示),那么∠A与∠F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写出解答过程.

【答案】(1)∠DBC+∠BCE-∠A=180o(2)1

2

∠A+∠F=90o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可知∠FBC+∠FCB=1

2

(∠DBC+∠BCE,)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结合(1)即可解答.

【详解】

⑴∠DBC+∠BCE-∠A=180o.

∠DBC+∠BCE

=∠ABC+∠A+∠ACB+∠A

=180°+∠A

即∠DBC+∠BCE-∠A=180o.

(2)1

2

∠A+∠F=90°

∵BF和CF分别平分∠CBD和∠BCE,

∴∠CBF=1

2

∠CBD,∠BCF=

1

2

∠BCE.

∴∠CBF+∠BCF=1

2

(∠CBD+∠BCE).

∵∠CBF+∠BCF=180o-∠F,∠DBC+∠BCE=180o+∠A.

∴180o-∠F =1

2

(∠CBD+∠BCE)=

1

2

(180o+∠A)

∴1

2

∠A+∠F=90o.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三角形培优训练100题集锦

E D F C B A 三角形培优训练专题 【三角形辅助线做法】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 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6、已知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可以在垂直平分线上的某点向该线段的两个端点作连线,出一对全等三角形。 7、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1、已知,如图△ABC中,AB=5,AC=3,求中线AD的取值范围. 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

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 13.3 等腰三角形 培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3.3 等腰三角形培优训 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 1. 如图,已知P A=PB,在证明∠A=∠B时,需要添加辅助线,下面有甲、乙两种辅助线的作法: 甲:作底边AB的中线PC; 乙:作PC平分∠APB交AB于点C.则() A.甲、乙两种作法都正确 B.甲的作法正确,乙的作法不正确 C.甲的作法不正确,乙的作法正确 D.甲、乙两种作法都不正确 2. 已知实数x、y满足|x-4|+y-8=0,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 的周长是() A. 20或16 B. 20 C. 16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3. 如图,△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AB=5,AD=3,则BC的长为() A. 5 B. 6 C. 8 D. 10 4. 如图,∠AOB=50°,OM平分∠AOB,MA⊥OA于点A,MB⊥OB于点B,则∠MAB等于() A.50° B.40° C.25°

5. 如图,下列条件不能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B=∠C B.AD⊥BC,∠BAD=∠CAD C.AD⊥BC,BD=CD D.AD⊥BC,∠BAD=∠ACD 6. 如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AB的中点,DE⊥AC,垂足为E. 若AE=1,则△ABC的边长为() A. 2 B. 4 C. 6 D. 8 7. 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C=AD=AE,且AB∥ED,∠EAB=120°,则∠BCD的度数为() A.150°B.160° C.130°D.60° 8. 如图,在△ABC中,∠BAC=72°,∠C=36°,∠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则图中有等腰三角形() A.0个B.1个 C.2个D.3个 9. 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 已知A,B是两格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认识 单元培优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认识单元培优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ABC中,线段BE是△ABC边AC上的高的是( ). 2、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的距离,杨阳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测得PA=16m,PB=12m,那么A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15m B.17m C.20m D.28m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o,则这个多边形是()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4、若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45°,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A.10 B.9 C.8 D.6 5、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已知AE∥BC,则∠AFD的度数是( ) A.45° B.50° C.60° D.75° 6、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等于( ) A.50° B.30° C.20° D.15° 7、三条线段a,b,c长度均为整数且a=3,b=5.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共有(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8、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可以组成不同三角形的个数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如图,在△ABC中,∠B、∠C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ABC=42°,∠A=60°,则∠ BFC=( ) A.118° B.119° C.120° D.121°

10、如图,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 A. 90° B. 135° C. 270° D. 315° 11、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1= 50°,则∠2+∠3 =() A.190° B.130° C.100° D.80° 12、如图,∠MON=90°,点A,B分别在射线OM,ON上运动,BE平分∠NBA,BE的反向延长线与∠BAO的平分线交于点C.当A,B移动后,∠BAO=45°时,则∠C的度数是( ) A.30° B.45° C.55° D.60° 二、填空题: 13、如图,自行车的三角形支架,这是利用三角形具有性. 14、已知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4、a、8,则a的取值范围是; 如果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周长为. 1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30°,则这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是,它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是 . 16、如图所示,求∠A+∠B+∠C+∠D+∠E+∠F= . 17、把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ABGHI和正六边形ABCDEF的AB边重合,按照如图的方式叠合在一起,连接EB,交HI于点J,则∠BJI的大小为__________.

著名机构初中数学培优讲义中考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第11讲(通用讲).教师版

内容 基本要求 略高要求 较高要求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求第三条边 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 题。 解直角三角形 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 会解直角三角形;能根据问题的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会解由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的问题 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锐角三角函数 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 正切、余切),知道特殊角的三 角函数值 由某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会求这个角其余两个三角函数值;会求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能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问题 模块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为c ,那么a 2+b 2=c 2.即直角三 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注: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 弦——斜边。 C A B c b a 2.勾股定理的证明: (1)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知识点睛 中考要求 解直角三角形

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 222 在中如果那么是直角三角形。 ABC AC BC AB ABC ?+=? ,, 4.勾股数: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常用勾股数:3、4、5;5、12、13;7、24、25;8、15、17。 模块二、解直角三角形 一、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根据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量(边、角)来求解未知的量(边、角)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如图,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归纳:

相似三角形培优专题讲义

相似三角形培优专题讲义 知识点一:比例线段有关概念及性质 (1)有关概念 1、两条线段的比: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量得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 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AB:CD =m :n 例:已知线段AB=2.5m,线段CD=400cm ,求线段AB 与CD 的比。 2.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 d c b a =(或a :b= c :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注意:在求线段 比时,线段单位要统一,单位不统一应先化成同一单位,还要注意顺序。) 例:b,a,d,c 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2cm,b=3cm,c=6cm,求线段d 的长度。 (2)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 bc ad d c b a =?=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积) 2.反比性质: c d a b d c b a =?= (把比的前项、后项交换) 3.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a b c d a c d c b d b a d b c a ?=?? ?=?=???=??, 交换内项,交换外项. 同时交换内外项 4.等比性质:(分子分母分别相加,比值不变.) 如果 )0(≠++++====n f d b n m f e d c b a ,那么 b a n f d b m e c a =++++++++ . 注意:(1)此性质的证明运用了“设k 法” ,这种方法是有关比例计算,变形中一种常用方法. (2)应用等比性质时,要考虑到分母是否为零. (3)可利用分式性质将连等式的每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一个数,再利用等比性质也成立.

专题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020-2021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原卷版)【人教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人教版】 专题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00分,试题共24题.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青海)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A.55°,55°B.70°,40°或70°,55° C.70°,40°D.55°,55°或70°,40° 2.(2020春?雨花区期末)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6,中一条边长为4,则另外两边的长为() A.4,4B.6,6C.4,8D.6,6或4,8 3.(2020春?叙州区期末)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a、b,且a、b满足|2a﹣b﹣1|+(b﹣a﹣2)2=0,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A.8B.11C.12D.11或13 4.(2020春?宁德期末)如图,为了让电线杆垂直于地面,工程人员的操作方法通常是:从电线杆DE上一点A往地面拉两条长度相等的固定绳AB与AC,当固定点B,C到杆脚E的距离相等,且B,E,C在同一直线上时,电线杆DE就垂直于BC.工程人员这种操作方法的依据是() A.等边对等角 B.垂线段最短 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D.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5.(2020?绵阳)在螳螂的示意图中,AB∥DE,△ABC是等腰三角形,∠ABC=124°,∠CDE=72°,则

八年级上册数学 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边BC于点D,边AC的垂直平分线1.在ABC中,BACα ∠的度数为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交边BC于点E,连结AD,AE,则DAE 【答案】2α﹣180°或180°﹣2α 【解析】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先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B=∠BAD,∠C=∠CAE,进而得到∠BAD+∠CAE=∠B+∠C=180°-a,再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即可. 解: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所示,当∠BAC?90°时, ∵DM垂直平分AB, ∴DA=DB, ∴∠B=∠BAD, 同理可得,∠C=∠CAE, ∴∠BAD+∠CAE=∠B+∠C=180°?α, ∴∠DAE=∠BAC?(∠BAD+∠CAE)=α?(180°?α)=2α?180°; ②如图所示,当∠BAC<90°时, ∵DM垂直平分AB, ∴DA=DB, ∴∠B=∠BAD, 同理可得,∠C=∠CAE, ∴∠BAD+∠CAE=∠B+∠C=180°?α, ∴∠DAE=∠BAD+∠CAE?∠BAC=180°?α?α=180°?2α. 故答案为2α?180°或180°?2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根据题意准确画出符合题意的两种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2.△ABC的两边长为4和3,则第三边上的中线长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答案】 17 22 m << 【解析】 【分析】 作出草图,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CE,利用“边角边”证明△ABD和△ECD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AB,再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求出AE的取值范围,便不难得出m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如图,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CE, ∵AD是△ABC的中线, ∴BD=CD, 在△ABD和△ECD中, AD DE ADB EDC BD CD = ? ? ∠=∠ ? ?= ? , ∴△ABD≌△ECD(SAS), ∴CE=AB, ∵AB=3,AC=4, ∴4-3<AE<4+3,即1<AE<7, ∴ 17 22 m <<. 故答案为: 17 22 m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和三边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分别在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上移动,点M在第二象限,且MA平分∠BAO,做射线MB,若∠1=∠2,则∠M的度数是_______。

浙教版2020学年《解直角三角形》培优提升特训(Word版无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同步复习与提升 一、选择题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4,3),则cos α的值是( ) A. 34 B.43 C.35 D.45 2. 如图,△ABC 内接于半径为5的⊙O 中,圆心O 到弦BC 的距离为3,则∠A 的正切值为( ) A. 35 B.45 C.34 D.43 3. 已知抛物线y=-x 2-2x+3与x 轴交于A ,B 两点,将这条抛物线的顶点记为点C ,连接AC ,则tan ∠CAB 的值为( ) A.12 B.55 C.25 5 D.2 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 ) A.34 B.43 C.35 D.45 5.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C=6,D 是AC 上一点,若tan ∠DBA=1 5 ,则AD 等于( ) A. 2 B.2 C.1 D.2 2 6.如图,在菱形ABCD 中,DE ⊥AB ,cosA=3 5 ,BE=2,则tan ∠DBE 的值是( ) A.12 B.2 C.52 D.55

7.如图,在△ABC 中,若∠B=30°,sinC=3 5 ,AC=10,则AB=( ) A.12 B.14 C.1 6 D.20

8. 如图,△ACB 中,∠ACB=RT ∠,已知∠B=α,∠ADC=β,AB=a ,则BD 的长可以表示( ) A. a·(cosα-cosβ) B.a tanβ-tanα C.acosa -a ·sinαtanβ D.a ·cos α-asin α·a ·tan β 9. 因为cos60°=12 ,cos240°=- 1 2 ,所以cos240°=cos(180°+60°)=- cos60°;由此猜 想、推理:当α为锐角时有cos (180°+α)= - cosα,由此可知:cos210°=( ) A. -12 B.- 22 C..- 3 2 D. 3 10.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35,连结AB 并延长至C ,连结OC ,若满足OC 2=BC ·AC ,tanα=2,则点C 的坐标为( ) A. (-2,4) B.(-3,6) C.(-53,103 ) D.(- 263,283 ) 二、填空题 11. 在△ABC 中,若|sinA-3 2 |+|cosB - 12 |=0,则∠C= ° 12. 若3tan(α+10°)=1,则锐角α= ° 13. 如图,在△ABC 和△DEF 中,∠B=40,∠E=140°,AB=EF=5,BC=DE=8,则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关系为:S △ABC S △DEF .(填“>”,或“=”,“<”) 14. 已知:实常数a ,b ,c ,d 同时满足下列两个等式:①asinθ+bcosθ-c=0;①acosθ-bsinθ+d=0(其中θ为任意角),则a 、b 、c 、d 之间的关系式是: 15. 如图 ,△ABC 中,AD ⊥BC 于D ,CE 平分∠ACB ,∠AEC=45°,若AC=2,tan ∠ACB=34,则AB 的长为 .

初二数学培优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初二数学培优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阅读与思考 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后,我们可以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作出归纳总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⑴从定义入手,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 ⑵从角入手,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2.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⑴当所证的两条线段位于两个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 ⑵当所证的两条线段位于同一个三角形,通过等角对等边证明; ⑶寻找某条线段,证明所证的两条线段都与它相等. 善于发现、构造等腰三角形,进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解题服务,是解几何题的一个常用技巧.常见的构造方法有:平分线+平行线、平分线+垂线、中线+垂线.如图所示: 例题与求解 【例1】如图,在△ABC 中,AB =7,AC =11,点M 是BC 的中点,AD 是∠BAC 的平分线,MF ∥AD ,则CF 的长为____________.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角平分线+平行线易构造等腰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条件“中点M ”. 【例2】如图,在△ABC 中,∠B =2∠C ,则AC 与2AB 之间的关系是( ) A .AC >2AB B .AC =2AB C .AC ≤2AB D .AC <2AB (山东省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如何条件∠B =2∠C ,如何得到2AB ,这是解本题的关键. A B C A B D M F C

【例3】两个全等的含300,60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图所示放置,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 ,取BD 中点M ,连结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山东省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从△ADE ≌△BAC 出发,先确定△ADB 的形状,为判断△EMC 的形状奠定基础. 【例4】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 (天津市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只需证明∠F AE =∠AEF ,利用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例5】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A =200,在边AB 上取点D ,使AD =BC ,求∠BDC 度数. (“祖冲之杯”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由条件知底角为300,这些角并不是特殊角,但它们的差却为600,600使我们联想到等边三角形,由此找到切入口. 如图1,以BC 为边在△ABC 内作等边△BCO ;如图②,以AC 为边作等边△ACE . B C A D 图2 B C A D 图1 O A B C M D E E A B D C F B C A D

华师大版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自主学习培优测试卷A卷(附答案详解)

华师大版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自主学习培优测试卷A 卷(附答案详解) 1.如图,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中,⊙O 的圆心在格点上,则∠AED 的余弦值是( ) A .12 B .1 C .55 D .255 2. 在Rt △ABC 中,∠C =90°,若AB =10,sinA = 35,则斜边上的高等于( ) A .5 B .4.8 C .4.6 D .4 3.如图,在Rt ABC ?中,90C =∠, 如果5AC =,13AB =,那么cos A 的值为( ) A .513 B .1213 C .125 D .512 4.如图,小明要测量河内小岛 B 到河边公路 l 的距离,在 A 点测得∠BAD=30°,在 C 点测得∠BCD=60°,又测得 AC=60米,则小岛 B 到公路 l 的距离为( ) A .30 米 B .30 米 C .40 米 D .(30+ )米 5.若斜坡的坡比为1:,则斜坡的坡角等于( ) A .30° B .45° C .50° D .60° 6.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 ,已知,,AB m BAC a =∠=∠则下列结论错.误. 的是( ) A .BDC α∠=∠ B .tan B C m a =? C .2sin m AO α= D .cos m BD a = 7.如图所示,△ABC 为直角三角形,∠ACB=90°,CD ⊥AB ,与∠1互余的角有( )

A.∠B B.∠A C.∠BCD和∠A D.∠BCD 8.如图,在△ABC中,∠C=90°.若AB=3,BC=2,则sin A的值为() A.2 3 B. 5 3 C. 25 5 D.5 2 9.计算式子:﹣32+6cos45°﹣8+|2﹣3|的结果为() A.﹣6+62B.﹣12 C.﹣12﹣2D.﹣6 10.小刚在距某电信塔10 m的地面上(人和塔底在同一水平面上),测得塔顶的仰角是60°,则塔高() A.10m B.5m C.10m D.20 m 11.在Rt△ABC中,∠ACB=90°,AB=3,BC=1,那么∠A的正弦值是_____. 12.在△ABC中,若|cos A 1 2 -|+(1-tan B)2=0,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直线OA与x轴的夹角为α,与双曲线 2 y x =(x>0)交于点A(1,m),则tana 的值为________. 14.如图,点、、为正方形网格纸中的3个格点,则的值是________. 15.如图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若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30°,将各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②所示的“数学风车”设AB=a,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全等三角形专题培优[带答案]

全等三角形专题培优 考试总分: 11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如图为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 A. B. C. D. 2.下列定理中逆定理不存在的是() A.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B.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已知:如图,,,,则不正确的结论是() A.与互为余角 B. C. D. 4.如图,是的中位线,延长至使,连接,则的值为() A. B. C. D.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轴、轴的正半轴上分别截取、,使;再分别以点、为圆心,以大于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若点的坐标为,则与的关系为()A. B. C. D. 6.如图,是等边三角形,,于点,于点,,则下列结论:①点在的角平分线上;②;③;④.正确的有() A.个 B.个 C.个 D.个 7.如图,直线、、″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计划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 供选择的地址有() A.一处 B.二处 C.三处 D.四处 8.如图,是的角平分线,则等于() A. B. C. D. 9.已知是的中线,且比的周长大,则与的差为() A. B. C. D. 10.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高重合,那么它的三个内角中() A.都是锐角 B.有一个是直角 C.有一个是钝角 D.不能确定 卷II(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1.问题情境:在中,,,点为边上一点(不与点,重合) ,交直线于点,连接,将线段绕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得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培优 数学张老师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若按边(角)是否相等分类,两边(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isoscelestriangle).等腰三角形是一类特殊三角形,它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边三角形(equilateral triangle)的各边相等,各角都为600 . 解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全等三角形依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更多的是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这些性质为角度的计算、线段相等的证明、直线位置关系的证明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因此,重视全等三角形的运用,又不囿于全等三角形,善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例l 】如图,AOB 是一钢架,且∠A OB =100,为使钢架更加坚固,需在其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 、FG 、 GH……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 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 根. (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通过角度的计算,确定添加钢管数的最大值. 【例2】 如图,若AB=AC ,BG=BH ,AK=KG ,则∠BAC 的度数为( ). A .300 B .320 C .360 D .400 (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思路点拨 图中有很多相关的角,用∠BAC 的代数式表示这些角,建立关于∠BAC 的方程. 【例3】如图,在△ABC 中,已知∠A=900,AB=AC ,D 为AC 上一点,AE ⊥BD 于E ,延长AE 交BC 于F .问 当点D 满足什么条件时,∠ADB=∠CDF,请说明理由. (安徽省竞赛题改编题) 思路点拨 本例是探索条件的问题,可先假定结论成立,逐步逆推过去,找到相应的条件,若∠ADB=∠CDF,这一结论如何用?因∠ADB 与∠CDF 对应的三角形不全等,故需构造全等三角形,而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中线)是等腰三角形中一条常用辅助线. 【例4】如图,在△ABC 中,AC=BC ,∠ACB=900,D 是AC 上一点,AE⊥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且 .21BD AF 求证: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北京市竞赛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ABC ?的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111,,A B C ,使111,,A B AB B C BC C A CA ===,顺次连接111,,A B C ,得到111A B C ?;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111111,,A B B C C A 至点222,,A B C ,使2111A B A B =,2111B C B C =,2111C A C A =,顺次连接222,,A B C ,得到222A B C ?,…;按此规律,要使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超过2020,最少需经过__________次操作. 【答案】4 【解析】 【分析】 连接111,,AC B A C B ,根据两个三角形等底同高可得 111111111,C A B C AB A B C A 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从而得出第一次操作:11177A B C ABC S S ??==<2020;同理可得第二次操作22211127749A B C A B C S S ??===< 2020……直至第四次操作4443334 772401A B C A B C S S ??===>2020,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连接111,,AC B A C B ∵111,,A B AB B C BC C A CA === 根据等底同高可得: 111111111,,C A B C AB ABC A B C A BC A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S S ====== ∴111111111,C A B C AB A B C A 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 ∴第一次操作:11177A B C ABC S S ??==<2020

相似三角形及解直角三角形测试题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练习4 九年级数学培优试题 2.如图,△ABC中,AB=12,AC=15,为AB上一点,且,在AC上取一点,使以A、D、E 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C相似,则AE等于 ( ) A. B.10 C.或1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2013o宿迁)如图,将∠AOB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则tan∠AOB的值是() A. B. C. D. (第3题图) 4.(2009泰安图18)如图,在Rt△ABC中,∠ACB=90°,∠A<∠B,沿△ABC的中线CM将△CMA折叠,使点A落在点D处,若CD恰好与MB垂直,则tanA的值为。 A.6 B.3 C.4 D.5 6.(2013o连云港)在Rt△ABC中,∠C=90°,若sinA=,则cosA的值为() A. B. C. D. 7.(2013o荆门)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过D点作AB的垂线交AC于点E,BC=6,sinA=,则DE= . (第7题图) 9.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边OA在x轴上,OC在y轴上,如果矩形OA′B′C′与矩形OABC关于点O位似,且矩形OA′B′C′的面积等于矩形OABC 面积的,那么点B′的坐标是( ) A.(3,2) B.(-2,-3) C.(2,3)或(-2,-3) D.(3,2)或(-3,-2) 二、填空题。 10.、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BD上一点,AE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F,与CD 交于G,若AE=4,EG=3,则EF= 。

11.(2013o十堰)如图,在小山的东侧A点有一个热气球,由于受西风的影响,以30米/分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分钟后到达C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点的俯角为30°,则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为米. 12.(2013o荆州)如图,在高度是21米的小山A处没得建筑物CD顶部C处的仰角为30°,底部D处的俯角为何45°,则这个建筑物的高度CD= 米(结果可保留根号) 14.(2014?云南昆明,)如图,将边长为6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D落在AB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FH,点C落在Q处,EQ与BC交于点G,则△EBG的周长是 cm 15、如图,已知是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底边BC,CE,EG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B=,BC=1,则BF=__________。 16.求值: +2sin30°-tan60°+cot450 17. 计算: 18. 计算: 19. 计算: + 20、如图,在电线杆CD上的C处引拉线CE、CF固定电线杆,拉线CE和地面所成的角∠CED=60°,在离电线杆6米的B处安置高为1.5米的测角仪AB,在A处测得电线杆上C处的仰角为30°,求拉线CE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1.41,≈1.73). 21、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BD上一点,AE的延长线交CD于点F,交BC的延长线于点G,连结EC。(1)求证:△ECF∽△EGC;(2)若EF=,FG=,求AE的长。 23.(2014年山东泰安)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AC与BD交于点E,∠ADB=∠ACB.(1)求证:=; (2)若AB⊥AC,AE:EC=1:2,F是BC中点, 求证:四边形ABFD是菱形.

相似三角形培优专题

相似三角形培优专题1. 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 求证:(1)△ACD∽△ABC; (2)AC2=AD?AB; (3)CD2=AD?DB. A 证明:(1)∵∠ACB=90°,CD⊥AB, ∴∠CDA=90°=∠ACB, ∵∠A=∠A, ∴△ACD∽△ABC. (2)∵△ACD∽△ABC, ∴AC AD AB AC =, ∴AC2=AD?AB; (3)∵CD⊥AB, ∴∠ADC=∠BDC=90°,∴∠A+∠ACD=90°, ∵∠ACB=90° ∴∠A+∠B=90° ∴∠ACD=∠B ∴△ACD∽△BCD, ∴CD AD BD CD =, ∴CD2=AD?DB.

2.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PCD是等边三角形,且∠APB=120°,求证: (1)△ACP∽△PDB, (2)CD2=AC?BD. 证明:(1)∵△PCD是等边三角形, ∴∠PCD=∠PDC=∠CPD=60°, ∴∠ACP=∠PDB=120°, ∵∠APB=120°, ∴∠APC+∠BPD=60°, ∵∠CAP+∠APC=60° ∴∠BPD=∠CAP, ∴△ACP∽△PDB; (2)由(1)得△ACP∽△PDB, ∴, ∵△PCD是等边三角形, ∴PC=PD=CD, ∴, ∴CD2=AC?BD.

3. 如图,正方形DEFG的边EF在△ABC的边BC上,顶点D、G分别在边AB、AC上,已知△ABC 的边BC=15,高AH=10, (1)求证:△ADG∽△ABC; (2)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解:(1)∵四边形形DEFG是正方形, ∴DG∥BC ∴△ADG∽△ABC; (2) 如图,高AH交DG于M,设正方形DEFG的边长为x,则DE=MH=x, ∴AM=AH﹣MH=10﹣x, ∵ADG∽△ABC, ∴DG AM BC AH =, ∴ 10 1510 x x - =, ∴x=6, ∴x2=36. 答:正方形DEFG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6,36.

八年级专题培优讲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专题讲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 夯实基础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A .40° B .100° C .40°或70° D .40°或100° 2. 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0和10,则周长为( ) A .40 B .50 C .40或50 D .不能确定 3.如图,在△ABC 中,BC =8,AB 的中垂线交BC 于D ,AC 的中垂线交BC 于E ,则△ADE 的周长等于( ) A .8 B .4 C .12 D .16 4.如图,折叠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DC 落在DC′处,交AB 于G , (1)求证:DG=GB (2)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______ 对。 例题剖析 遇直角△可构“一线三垂直”模型,证全等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4,0)、B (0,8),以AB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BC ,则点C 坐标为__________ 【例2】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射线BC 上有一动点G ,GE ⊥AC 于E , GF ⊥AB 于F ,AB 上的高为CD 。 (1)当G 在BC 间运动时,求证:GE+GF=CD 。 (2)当G 运动到BC 外时,试判断出GE 、GF 、CD 间关系,并加以证明。 G F E D C B A C ' G D C B A

【例3】如图,△ABC 中,AB =AC ,且BD =CE ,连结DE 交BC 于G , 试判断线段DG 与EG 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例4】如图,等腰Rt △ABC 中,∠ACB=90°,CA=CB ,点D 在AB 上,AD=AC ,BE ⊥直线CD 于E (1)求∠BCD 的度数; (2)求证:CD=2BE ; (3)若点O 是AB 的中点,请直接写出三条线段CB 、BD 、CO 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5】已知如图,AB ⊥BC ,CD ⊥BC ,∠AMB=75°,∠DMC=45°,AM=MD ,求证:AB=BC 。 【例6】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为两动点,两动点分别从C 点和A 点出发,沿CB 和AC 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AD 与BE 交于F 点,试判断∠AFE 的度数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求出其范围。 【例7】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 G E D C B A M C B D A F B E D A F E D C B A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单元培优测试卷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已知正六边形 ABCDEF 的边长是 5,点 P 是 AD 上的一动点,则 PE+PF 的最小值是_____. 【答案】10 【解析】 利用正多边形的性质,可得点B 关于AD 对称的点为点E ,连接BE 交AD 于P 点,那么有PB=PF ,PE+PF=BE 最小,根据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三角形APB 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可知BE 的长为10,即PE+PF 的最小值为10. 故答案为10. 2.如图,ABC 中,ABC=45∠?,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接DH 与BE 相交于点G ,下列结论: BF=AC ①;A=67.5∠?②;DG=DF ③;ADGE GHCE S S =四边形四边形④,其中正确的有 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①②③ 【解析】 【分析】

只要证明△BDF≌△CDA,△BAC是等腰三角形,∠DGF=∠DFG=67.5°,即可判断①②③正确,作GM⊥BD于M,只要证明GH<DG即可判断④错误. 【详解】 解:∵CD⊥AB,BE⊥AC, ∴∠BDC=∠ADC=∠AEB=90°, ∴∠A+∠ABE=90°,∠ABE+∠DFB=90°, ∴∠A=∠DFB, ∵∠ABC=45°,∠BDC=90°, ∴∠DCB=90°?45°=45°=∠DBC, ∴BD=DC, 在△BDF和△CDA中, ∠BDF=∠CDA,∠A=∠DFB,BD=CD, ∴△BDF≌△CDA(AAS), ∴BF=AC,故①正确. ∵∠ABE=∠EBC=22.5°,BE⊥AC, ∴∠A=∠BCA=67.5°,故②正确, ∵BE平分∠ABC,∠ABC=45°, ∴∠ABE=∠CBE=22.5°, ∵∠BDF=∠BHG=90°, ∴∠BGH=∠BFD=67.5°, ∴∠DGF=∠DFG=67.5°, ∴DG=DF,故③正确. 作GM⊥AB于M.如图所示: ∵∠GBM=∠GBH,GH⊥BC, ∴GH=GM<DG, ∴S△DGB>S△GHB, ∵S△ABE=S△BCE, ∴S四边形ADGE<S四边形GHCE.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③. 【点睛】 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第五个问题难度比较大,添加辅助线是解题关键,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

解直角三角形(培优)

解直角三角形 1.(2015·湖南省衡阳市,第12题3分)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 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米到达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单位:米)为( ).?? ? A. B.51 C.D.101 2.(2015?浙江滨州,第12题3分)如图,在x轴的上方,直角∠BOA绕原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若∠BOA的两边分别与函数、的图象交于B、A两点,则∠OAB大小的变化趋势为(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时大时小? D.保持不变 3.如图,要在宽为22米的九州大道两边安装路灯,路灯的灯臂CD长2米,且与灯柱BC 成120°角,路灯采用圆锥形灯罩,灯罩的轴线DO与灯臂CD垂直,当灯罩的轴线DO通过公路路面的中心线时照明效果最佳,此时,路灯的灯柱BC高度应该设计为( )? ? (3题) (4题) A.(11﹣2)米B.(11﹣2)米 C.(11﹣2)米?D.(11﹣4)米

4.(2015?山东日照 ,第10题4分)如图,在直角?BAD 中,延长斜边BD 到点C,使DC =BD ,连接A C,若tanB =,则t an?CA D的值( )??? A.? B.? C .??D . 5.湖南路大桥于今年5月1日竣工,为徒骇河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某校数学兴趣小组用测量仪器测量该大桥的桥塔高度,在距桥塔AB 底部50米的C处,测得桥塔顶部A的仰角为41.5°(如图).已知测量仪器CD 的高度为1米,则桥塔AB 的高度约为( ) ?? (6题) A.34米?B.?38米?C . 45米?D .?50米 6.如图,斜面AC的坡度(CD 与AD 的比)为1:2,A C=米,坡顶有一旗杆BC ,旗杆 顶端B 点与A 点有一条彩带相连,若AB =10米,则旗杆BC 的高度为( ) ?? A .5米 B.6米 C . 8米 D . 米? 二.填空题? 1. 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15,si n?BAC =,则对角线AC 的长为 . ? (1题) (2题) (3题) (5题)

培优专题等腰三角形含答案

9、等腰三角形【知识精读】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分类解析】 例1.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C的中点,E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 分析:欲证M是BE的中点,已知DM⊥BC,所以想到连结BD,证 1∠ABC,而由CE=CD,BD=ED。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DBE= 2 1∠ACB,所以∠1=∠E,从而问题得证。 又可证∠E= 2 证明: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的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