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笔记

云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笔记
云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笔记

教育技术培训笔记内容

模块一:培训准备

活动1:感受教育技术

1.认识新课程的理念

2、了解教育技术

(1).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本质:通俗地说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目的。”

2、阅读资料、自主探究

活动2:认识培训项目

本次培训方式: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强调活动、强调参与等。

混合式学习:依托网络平台、配套光盘;

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作品评价(包括设计的方案、搜集的资源等)。

培训的成果:供实际教学用的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教学资源);供实际教学用的有关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各种评价量表;学习过程记录。

活动3:收集个人及小组信息

师生互动1:相互认识

1、组成学习小组

2、组内自我介绍

3、小组代表介绍小组情况

师生互动3:体验基于电子邮件的交流

活动4:管理个人资料

1. 检查软硬件;

2.建立作业文件夹;

3.体验网络培训平台:平台介绍;体验常用功能;分享感受。

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要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研习的方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而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如何开展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将学习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方法,并在最后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自己对教育技术的初步理解。

1.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1994年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做如下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

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技术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我国目前全面启动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于规范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也是在这种教育需求的背景下出台的。

3..教学设计设计定义以及主要环节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主张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下面我们来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进行解读,并讲解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的任务。

4.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结起来,侧重于在问题求解中寻找方案并作出决策。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还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模块三教育媒体与资源利用

本模块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教学媒体以及教学信息资源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技术;同时学习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通过练习能根据教学需要,准确及时地搜索、获取信息资源,并能合理使用;最后了解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评价教学网站的有效方法。

1.概念:

媒体概念:“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意为两者之间,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

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包括: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等。

3.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需要从三个维度描述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继续阅读“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

模块五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从首先了解探究型学习的内涵,然后逐步的掌握探究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最后以MiniQuest为例,设计一个探究型的学习方案。

1.MiniQuest

(1)从WebQuest到MiniQuest

在上述案例“身边的行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围绕一个主题或基本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这个学习方案是参照WebQuest模式设计的,但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

WebQuest是由美国的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的模式,在国际上WebQuest已经被看作为一种规范化的网络探究学习方法,特别适合于多学科综合主题学习。WebQuest在网上是以学案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标准的WebQuest学案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借助WebQuest模板,教师可以有效地设计探究型学习方案,以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在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WebQuest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1周到1个月完成),并且必须依赖网络资源。为了能够将网络探究学习模式引入常规课堂教学,国际专家对WebQuest 模式进行精简处理,形成了MiniQuest。

与WebQuest相比,MiniQuest的组成部分更为灵活,可以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有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另一方面,MiniQuest一般针对的是单学科学习,用时很短。通常情境下,学生在1-2个课时内就能够完成一个MiniQuest 过程。

(2)MiniQuest的特点

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

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

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1~2个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程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常规课程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一节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基于这些原因,MiniQuest为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设计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起点。对于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教师,会觉得MiniQuest模型直观且“可行”,并因此迈出走向网络探究教学的第一步。对于创建网络课程有着深刻认识的教师,就能够运用MiniQuest模式,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学习活动,更快更有效地在教学中注入探究学习经验。

(3)MiniQuest的设计方法

MiniQuest一般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情境、任务、成果,有时也可加上过程、资源、评估等部分。

情境部分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信的具体情境。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这部分的作用是导入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部分还往往以外显的形式提出学生们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使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了解。

任务部分包括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高度结构化的,都是围绕一个基本问题派生出来的具体问题,学生可以借此获得回答基本问题的事实性信息。

成果部分告诉学生将如何展示他们的问题解决情况。学生的理解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展示出来,通常呈电子作品形式,不但可用于班级交流汇报,教师也将借以评估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成果需要表现出他们是对信息作出了适度的综合分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而不仅仅是展示网上信息。成果还必须是真实的,与情境中赋予学生的角色相一致。

过程部分描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应遵循的活动步骤和相关建议,包括小组角色与任务分配、工作流程与进度控制等。当活动较为简单或步骤较少时,这部分也可并入任务部分。

资源部分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所需信息的网上资源。由于课时限制,最好为学生提供特制的资源网站,以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获得能够回答基本问题和任务问题的“原材料”。在不具备网络检索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利用光盘资源和图书馆资料。

评估部分是通过量规来实现的。量规不但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

2.关于问题设计

探究型学习是围绕着问题解决的求知过程,因此,能否设计出好的问题系列是探究的关键。

(1)什么是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反映了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是在内容范畴所提出的本质问题,通常没有惟一的、明显“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需要他们进行比较、解释、综合、评价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在情境部分,基本问题以探究项目的形式在一个具体情境中被提出来,以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X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你作为环保专家,应邀带领一个专家组前往调查,要求你确定主要污染源,并提出减少当地环境污染的策略。他们要求你给出书面的建议,并准备在当地政府的一个听证会上做一个陈述。

(2)什么是结构化的问题

所谓结构化的问题,是指为了回答基本问题而从各个方面收集信息的那些具体问题。

为了针对基本问题展开探究,学生需要从一系列相关的具体问题着手,这些具体的问题是基本问题分解出来的,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

模块六教学实施计划设计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从首先通过案例研习的方式,了解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环境条件及其特点,掌握教学实施计划的设计方法,然后使用软件工具(Word 2000和Excel 2000)批改电子文稿作业,统计、处理教学信息,并学习利用通信工具(Foxmail 5.0)进行沟通与反馈。

1.教学模式及环境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须考虑如何选择适当的技术,构建必要的教学环境来支持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的进行。技术设备及其软件环境,要能够有效地支撑教学的进行。在技术支持的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及其环境如下所述:(1)授导型教学所需教学坏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大屏幕投影,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呈现出来。教学环境所配置技术设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等。采用的课件类型多为演示型课件,例如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软件。

(2)探究型学习所需教学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围绕问题

进行探究学习,中间可能还会涉及到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教学环境所配置技术设备包括:配有网络连接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软件环境包括:相关网络软件、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网络信息,以及教师为支持学生探究所准备的问题列表、网站索引等各种材料。

教学环境中的技术设备/软件能否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当做到:

根据教学模式,选择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教学软件;

熟练掌握技术设备与软件的操作使用;

能简单快速地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故障;

事先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解决预案。

2.常用的课程教学平台/环境

熟悉常用课堂教学平台/环境,掌握相关工具的操作,是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一般说来,需要重点掌握的有: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包括投影仪、大屏幕、视频展示台、DVD播放机、VCD播放机等),因特网的使用(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聊天软件、BBS等),语言实验室的使用,常用工具(如扫描仪、复印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的使用,以及常用课件制作工具的使用。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的使用。

投影仪是用来放大显示图象的投影设备,目前教学环境中应用最广泛的是LCD(液晶显示)投影仪,如图6-1所示。还有一类正在兴起DLP(数码光学处理)投影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优点。

投影仪可以与多种设备进行连接,接受视、音频信号。比如计算机、电视机、VCR、DVD、视频展示台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信号源需要连接投影仪上相应的输入端口,这样才能正确地显示图像。

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投影仪,发挥它的功能,能够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比如投影仪的局部放大、图像锁定功能,可以突出强调相应的内容,使课堂观察更为细致入微,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讨论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不同定义和理论内涵,并通过案例研讨使学员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以及整合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