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复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自考复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自考复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行为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硏究。其特点是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硏究和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硏究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的实施总结与反思。

2.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

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其特点有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高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的基本模式。

6.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皮亚杰认

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

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8.偶发记忆: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记忆的目的性较差,在记某些材料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记住,而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忘记了,这就是偶发记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

9.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种以注意障碍(或)多动为主要症状的身心疾病。(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仅仅出现注意障碍,有的则会活动过度,而有的儿童这两个问题都会岀现。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包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均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度主要表现为冲动、多动、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无法安静下来等等。)

10.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对自我各个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身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关系上的意识。体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我各个方面的认知。自我体验则是儿童自我的情感成分,自尊则是自我体验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控制满足自己愿望的行为冲

动,主动从事自己并不愿意但社会赞许行为的能力。

情绪理解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W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12.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父母或照顾者)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进而对其表现岀各种依恋行为,如追随、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接触等。

1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有利于他人的任何行为。

14.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时给予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

15.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从学习的结果来看,主要是习得社会行为及行为方式;从学习的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因此,社会学习也称之为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

16.替代性强化着代性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满意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17.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

18.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发现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者要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

19.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是将新知识纳入原先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改组,一方面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使原先的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内在机制,因此,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一种包摄性较广、概括性较强、最稳定、最清晰的引导性材料,通常是新概念的上位概念。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的作用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后者的作用在于比较新旧知识,增强两者的可辨别性。

5. 式: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

2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

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当代学习理论的新进展。

22?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形关系,且受学习任务难度的影响该规律被称为"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具体地说,学习动机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当动机保持在最佳水平时,则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过低时,个体对学习活动态度冷漠, 学习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

23.成就动机模型:阿特金森于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成就需要或渴望成

功的动机Ms )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忸Ps )和成功的诱因值(Is ): Ts = Ms x Ps x Is

24.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人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方式。(程序性知识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程序性知识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系统。第二, 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动作系统应该是一个有目的的合理系统。动作系统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服务的, 并且步骤之间是协调的。第三,程序性知识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而非遗传的。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口产生式系统。根据程序性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成动作性程序性知识和智慧性程序性知识。)

25.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是直接调节智力活动的一种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也可以定义为,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心智技能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26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个体自主控制其内在心理活动历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是人类个体具有高级自我意识的一个体现,说明了个体对"自我"的控制。认知策略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认知策略是对内控制的技能, 无法从外部直接获取;第二,认知策略涉及的概念和规则一般都带有较高概括性,在应用时有很多变式;第三,认知策略的学习需要较高思维水平作为支撑;第四,认知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个体反省的能力。

27.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通过在所学信息和原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使新信息变得更易于理解。很多记忆术都采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28.元认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指向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以认知过程本身作为认知对象。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29.学习迁移:桑代克最早将其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T殳都把迁移定义为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既包括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也包括新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对已有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为负迁移。

30.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面对问题情境,个体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有意识地使问题的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31.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准备的状态,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因此,定势本质上反映了刺激的时间序列模式如何影响问题解决。3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登克尔首先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是往往只看到某种事情的通常功能,而看不见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心理上的功能固着,实际上与刺激物呈现时的空间集合有关,功能固着的程度还与最初看见它的功能的重要性有关,早期功能越重要,功能固着越明显,功能通融越困难。功能固着影响人们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二选挥题

第一章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规律,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门课程。

1、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理论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勲岀;

2、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行为学习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学习理论等)

3、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个性、认知、社会性;知识掌握和迁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882年,德国生理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这标志者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04年,霍尔岀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将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扩展到青少年。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从生物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 提出其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 ) 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心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并把心理发展的硏究从儿童期延长到整个人生全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用准确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解决有关学习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到1913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而又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其他心理学家,如詹姆斯、鲍德温、卡特尔、杜威都极力主张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儿童教育中。

2.苏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家有维果茨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聂恰耶夫等人。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出儿童发展的"历史文化观〃和 "内化说"。

到了40年代至50年代末,重视结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与教学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硏究,反对西方心理学简单把动物学习的原理运用到人类的学习中。

60年代以后,不仅注重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而且重视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成果、加里倍林的活动学习理论以及彼得诺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加梅佐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等都很著名。

把发展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正是苏联心理学硏究的一大特点。

3?中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908年出版了由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5年,陈鹤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儿童心理之硏究》。

1962年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和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内部印发使用,各师范院校教育系也相继开设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

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朱智贤著的《儿童心

理学》和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此后,我国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经过不断努力,陆续出版了一些译著、专著和教材,发表了一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标志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德?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思想,主张因能力施教,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于教育具体改革结合

赫尔巴特,近代第一次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

俄?乌申斯基,近代最早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

第一早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在硏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印刻现象的基本观点和代表性人物。

屈赖恩(Tryon,R.C.)的白鼠走迷津实验(第七代差异显著)——遗传决定论;

英国高尔顿(Galton,F.)采用家谱调查法研究——遗传决定论; 哈洛和他的同事隔离恒河猴实验——环境决定论的早期经验作用; 墨森总结了早期进孤儿院儿童的发展状况一一环境决定论的早期经验作用;

劳伦兹(K.乙Lorenz )发现的"印刻现象"

第三章

1.儿童注意的类型与品质

2.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2岁后萌芽,3岁从无目的到有目的,无方法到有方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的发展(3岁后理解开始帮助儿童的记忆)

3、形象记忆(出生就有)和语词记忆(1、2岁后)的发展

4、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出生后1个月可保持24小时,3 个月最长的能保持4周。

3.思维的方式

思维(对现实概括间接的反应)方式的发展包括直观动作思维(0-2 )、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7-11 岁1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

儿童的概念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概念的掌握逐步精确化;(2)对概念的掌握逐渐系统化;(3)概念的掌握以日常概念为主。

4.感统失调、感觉剥夺与感觉超负荷

儿童感知觉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感统失调(信息超载和信息不足1感觉剥夺与感觉超负荷这三种常见的感知觉障碍。

5.语义的发展

语义的发展:(1)单词句阶段;(2 )双词句阶段;(3)简单句阶段。

第四章

1?儿童气质及其类型

气质(temperament)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通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四种。

托马斯和奇斯从9个维度硏究了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将气质归为3种类型:(1)容易型,这类婴儿主要占儿童总数的40%。( 2 )困难型,这类婴儿占儿童总数的10%. ( 3 )慢热型,这类婴儿占儿童总数的15%。还有35%的婴儿属于交叉型。

2.哈洛等人的恒河猴实验

20世纪50年代,哈洛等人以恒河猴做的实验打破了这种对依恋行为"有奶便是娘"的解释。他们认为,除了吃奶的满足之外,还有某种东西(可能是身体的接触)对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快乐的损人者现象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并不与其道德认知的发展相一致。如"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移情(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的发展等。

4.陌生人焦虑

儿童最常见的害怕是"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y,俗称的"认生"。婴儿一般到了5、6个月左右时会出现认生现象,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父母是否在场;第二,环境的熟悉性;第三,陌生人的特点;第四,陌生人与婴儿的交流方式;第五,抚养者的多少;第六,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第七,婴儿接受刺激的多少。

第五章

1.学习理论及其代表性人物

(1)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2)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3)以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顿悟一完形学习理论,

(4)后来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或称”刺激一反应说”为代表、

(5 )以美国的斯金纳为代表人物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7)以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涅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8 )以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9 )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条件反射的种类

反应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3 .强化的种类

斯金纳把强化分为两种:正强化与负强化。斯金纳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

他把断续强化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间隔强化,另一种是比例强化。

一般说来,断续强化的效果比连续强化的效果好;可变间隔和可变比例强化的效果好于固定间隔和固定比例强化的效果。

4.奥苏贝尔提出三种内驱力

奥苏贝尔提出三种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主要是由学习者好奇的心理倾向中派生出来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一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贏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赢得或保持长者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5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完整的人的学习,是一种使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4)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6.科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的硏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叠箱实验”和”接竿实验"。

苛勒认为,学习是对知觉情境的重新组织,即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

三、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将归因方式分为个人归因(内部归因)和环境归因(夕卜部归因L

罗特将归因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的归因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

第七章

第六章

1?学习动机的类型

根据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的范围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偏重型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夕卜部动机和内化动机。

2.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代表性人物

一、强化动艇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用S—R 来解释学习的发生,也同样用该范式来解释动机。二成就动驱论成就动机理论由麦克莱兰德和阿特金森提岀。

1?知识2 .知识的表征

所谓信息的表征,就是信息在脑中的存在方式,或者是组织方式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和图式等。第八章

1 ?学习迁移的分类

)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三)根据迁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

二程序识的表征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程序協口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3.规则学习的方式规则的学习有

两种方

依据划分类型解释

获得知识的方式直接知识和间接

知识

直接知识:来自与个体亲身体验:

间接知识:来自于非亲身体验的资料或他人;

学科领域感性知识和理性

知识

感性知识: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知识的客观性主观知识和客观

知识

主观知识:个人对事实的解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客观知识:相对约定俗

成的知识;

知识的所有权个人知识和公众

知识

个人知识:独特的,仅为个人所有(个人学习方法):

公众知识:整个组织享有(如班级规则):

知识与言语的关

显性知识和隐形

知识

显性知识:能用语言解释清楚的知识;

隐形知识:不能用言语充分表达;

知识及其应用的

复杂多变程度

结构良好领域知

识和结构不良领

域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有固定答案,有明确的内部结构;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生活中复杂的、未经组织的知识;

知识的状态和表

现方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

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式:例

规式与规例式

4.程序性知识的种类

我们可以根据程序性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成动作性程序性知识和智慧性程序性知识。

5.心智技能的特点

与动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智力活动依赖于内部言语进行, 操作的对象属于观念的范畴。

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因而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间接地判断心智技能的存在。

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由于内部言语具有简缩性,因此心智技能可以合并、省略到高度简缩的程度,以至于心智技能执行起来常常非常迅速。

(四)根据迁移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五)根据迁移的相似性程度,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六)根据迁移的意识程度,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2.学习迁移的理论及其代表性人物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最早的系统解释,它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比较流行的官能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采取一些形式对这些官能进行训练,从而增强它们的能力。这些能力增强后,就会使相应的各种活动都得到改善。

二、共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

是桑代克在一系列实验(面积估计)基础上提出的。

三、概括化理论

贾德(C.HJudd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概括化理论(generalization theory \

四、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relationship transposition theory )是由格式塔学派提岀的迁移理论。经典实验是苛勒于1919年所做的"小鸡(猴子或三岁幼儿)觅食实验"。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人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岀了有关的迁移理论。

六、产生式迁移理论

是关于程序性知识或认知技能的迁移理论,是由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七、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即在新条件下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深化理解应用范围的扩充。

第九章

1?问题的类型

1.从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来分,可将问题分为明确界定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从问题的生成过程角度来看,可将问题分为典型问题与变式问题。

3.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将问题分为排列问题、归纳结构问题和转换问题。

4.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2.有关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论

1、试误说

2、顿悟说

3、信息加工论

3?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一)算法式

(二)启发式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逆推法

爬山法

关键点捕捉策略

三、简答题

第一章

1?教师行动研究的特定和过程

答:教育行动硏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在行动中硏究(research in action );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to action );

(3)为行动而硏究(research for action \

行动研究的过程:(1)计划;

(2)行动的实施;

(3 )总结与反思。

2.结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思考如何学会学习

答:会学习不仅仅指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会学习的人

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1)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2)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已有经验、技能和能力,能运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3)具有坚持学习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专家型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过程

答:所谓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

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有三个特点:

第一,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

第二,咼效;

第三,创造性的洞察力。

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阶段一高级新手阶段

——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一专家阶段。

第二章

1?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答:(-)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 ?遗传决定论?遗传前提论?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说明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

2.屈赖恩(Tryon,R.C.)的白鼠走迷津实验;(第七代差异显著) 屈赖恩根据走迷津能力的高但各一群白鼠分为聪明鼠和愚笨鼠,然后选择其中聪明的公鼠与聪明的母鼠配对、繁殖, 再对子代白鼠走迷津能力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到第七代,聪明组与愚笨组的表现差异极为明显:聪明组白鼠进入盲路的次数要大于愚笨组白鼠。这说明了遗传对动物行为能力的影响。

3.高尔顿(Galton,F.)采用家谱调查法硏究;977名名人和普通人发现其家族成名人物,名人组332人,普通组只有1人

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方面,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他采用名人家谱调查法,选择了977名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调查他们亲属中有多少人也是名人。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在977名普通人的对照组中,他们的亲属只有1

个名人。高尔顿认为,两组群体岀名人比例如此悬殊,可以证明

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4双生子研究设计。

证明遗传影响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双生子研究设计。双生子通

常是在相同时间、相同环境下由同一对父母养育的, 可以被认为是

在非常相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

之分。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受精卵分裂而成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

成的两个体,起遗传相似性几乎达到100% ;而异卵双生子是由不同受精卵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成的两个体,其遗传相似性约为50% ,因此如果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更为相似,可以说明遗传而非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环境决定论?环境外因论?

2.华生的名言一

①早期经验的作用(孤儿院小孩与正常家庭比爱闹事,更依赖、

更散漫多动)

②家庭的影响(东东与亮亮的母亲教育)收养研究

③学校教育的作用(同一批学生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

(三)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

存、相互渗透的。

首先,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

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

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

定的。

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

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彳氐级阶段,一

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

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关于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提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

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

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有四个:

(1 )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2)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类。

(3)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

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是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协调成熟、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因素。

2.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

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心理表征的能力、延迟模仿的能力。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泛灵论,思维集中和不可逆)

守恒实验、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口岁);

序列化、类包含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X

以更加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视角创新:关于儿童本性、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进行研究。

对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变化。视儿童为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促进了发现学习和环境直接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

带动了其他学者对皮亚杰所确定的儿童认知内容领域的硏究

局限: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遇到困难任务时其认知能力表现与年长的儿童相比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认为儿童对环境的自主探索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受到后继研究的质疑。

教育意义:为儿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3.维果茨基的教学心理学思想

答:列夫?维果斯基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的创始人,前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也强调儿童积极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但他认为心理功能具有社会背景,特别是他人和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答:

5?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一)道德发展观

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_部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的,因此可以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找到他们道德发展进程的根据。(社会规则的理解,对平等互惠的关心)

皮亚杰及其同事主要从三方面研究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

(1)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2)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3)儿童的公正观念。

在硏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约翰碰倒杯子,享利碰倒杯子。并从三个方面考察:谁更坏,为什么?该怎么罚?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2_5岁)

学前儿童很少关注规则,也意识不到规则的存在。这一时期儿童,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这时儿童有了遵守规则的意识。这个阶段是比较彳氐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如上帝、警察或父母制定的,并把这些规则看作是神圣的、绝对的、不可改变的。(2 )倾向于根据客观后果而不是行为意图判断行为的好坏。

(3 )看待行为时非好即坏,而且认为别人也这样认为。(4 )主张抵罪式惩罚,即通过强制的方法使犯错者改正错误, 并用痛苦的惩罚使他明白自己是有错的。(5)相信内在公正的存在,认为只要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而不管是否有人发现。(6)单方面尊重权威,有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贝啲义务感。

6.分析狼孩卡马拉的案例

第三章

1.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1、从无意感知向有意感知发展(注意选择性)

2、感知过程逐渐趋向协调和统一(单个感受器活动到多个感受器协调活动)

3、感知觉由未分化向分化发展(开始对一些刺激作相同反应,而后精确地对一些刺激起反应)婴儿开始对放在口边的,什么都往嘴里送。)

2.促进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答:1、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注意习惯;(不打扰、有不受干扰的活动空间、多表扬)

2、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3、以鲜明生动、有趣的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

4、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5、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3.促逬儿童记忆的发展

答:1、培养儿童的兴趣

2、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3、发展儿童有意识记的能力

4、发展儿童有效记忆的策略(及时,多感官,方法)

4.促逬儿童思维的发展

答:(-)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准备材料;

(二)鼓励和启发儿童多问、勤思考的好习惯;

(三)提高儿童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能力;

(四)通过提高语言水平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5.促逬儿童语言的发展

答:1、及早给予儿童丰富的语言刺激

2、积极回应儿童的言语表达

3、与儿童交流的语言尽量简明、清晰,多次重复;

4、创造各种听和说的机会。

第四章

1?婴儿依恋的类型

答:

2.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

1.接受儿童的独特性(气质的独特),为其创造接纳的抚

养气氛。教育要与气质协调。

2.组织多种游戏,培养儿童个性(能、性格)

3.及时反馈给予儿童成就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4.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做能力所及之事;其次在成人指

导下让儿童自决;对交友,可让其自决,只要确认是正

常群体就行)

3?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给予温暖、亲切和一致的照顾,保证良好的亲子关系。

2.提供实践机会”给予积极反馈

3.尊重儿童独立意识,帮助其顺利度过其青春期。

4.培养良好自我控制力。(自决,训练良好习惯,明确自

己努力目标。

4.促迸儿童道德的发展

答:

1.训练儿童预料行为结果。

2.设置情景,在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3.多与儿童讨论行为背后的意图,促进儿童对其行为作

出正确判断。

4.鼓励儿童交往在游戏中发展他律道德

5 .如何来帮助儿童调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答:

1.多在儿童面前表达情绪,衣讨论情绪表达规则, 让儿童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2.多与儿童谈论情绪,促进儿童理解情绪。(通过亲子沟

通的情绪问题的讨论增加其敏感性,通过对情绪产生

原因的讨论促进儿童对情绪产生的理解)

3.通过多种方法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通过观察了解人

都会有消极情绪。认识到消极情绪是需要也能进行调节

的。教儿童相应的方法)(注意转移、宣泄提高观点采

择能力)

第五章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一种”尝试误” 的过程,因而有人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称之为”尝试T昔误

"学习理论。

■ 桑代克提出著名的学习定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评价:桑代克混淆了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把动物学习的规律推广到人类学习上;而且对学习的心理机

制的解释过于简单,忽视了人类学习复杂的心理过程和

意识水平;他还将学习过程看作是盲目的,抹杀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

论对后来的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及其运用

?他把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已知刺激弓I起的行为”

称为”应答性行为”;另一种是不需要刺激引发,在一

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

为,称为"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被动的,而操作

性行为是自发的,它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应答性行为所导致的是反应性条件反射,而操作性行为所导致的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重视刺

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的意义,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

行为后果对行为反应的意义。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两个因素:操作及其强化。

?斯金纳详细研究了强化的种类、性质及强化作用模式等问题。

?他把强化分为两种:正强化与负强化。

?斯金纳总结出一套复杂的强化作用模式。斯金纳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断续强化。他把断续强化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间隔强化,另一种是比例强化。一般说来,断续

强化的效果比连续强化的效果好;可变间隔和可变比例

强化的效果好于固定间隔和固定比例强化的效果。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彳晰活动的有效强化物,又称为祖母法则。如告诉儿童做完作业后就可以玩

游戏。

?斯金纳还比较了惩罚与负强化。惩罚也可以分为呈现性惩罚与移去性惩罚。

?斯金纳认为,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惩罚的运用必须

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该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

起来效果才好。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

新组织。而知识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

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包含三个并行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 )评价,即对

知识转化的检查。通过这三个过程,学生掌握学科的知

识结构。

?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

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发现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学习者要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

?布鲁纳特别强调知识学习中认知需要和内部动机的作用。

4?理解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

?加涅把学习结果看作是学生性能(capability )的改变。五类学习结果分别是:(1)言语信息(通

过言语传达某一信息的能力);(2 )智慧技能(对言

语信息指示的理解和应用,知道如何去做));

(3)认知策略(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智慧技能:用来

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4 )态度(能影响个体选择的心理状态);(5)

运动技能(将相关动作组织一联贯的精确完整动作的能

力。L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在学习目标上,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动机上,强

调需要和内在学习动机;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对人生发

展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在学习途径上,强调”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在教学观上,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倡导"

非指导性"教韵莫式。

6.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关于学习的实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影响学习的因素等方面问题的观点。

?学习的实质:(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改变的两种途径或方式。(2)

学习是主体建构的自组织循环系统,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

点。(3 )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

是被动接受的。(4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

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

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和沟通的方式。

- 学习内容不应该事先被确定下来和系统化,学习内容包含在学习环境中(包括教学材料、教室、媒術[]其他辅

助工具等),每一个体从各自的现状出发,学习那些认

为是重要的、想要的、有用的东西。

?学习目标:学习是"保证学习者作为自生产系统去应付生活",即培养能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应用的能力。

?影响学习的因素:(1)先前经验的作用。(2 )真实情境的作用。(3 )协作与对话的作用。(4 )情感

的作用。(5 )错误与失败的意义。(6 )评价的作

用。

第六章

1 ?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韦纳的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

?(1)根据学生的归因预测其后继的学习动机。

?(2 )长期消极归因有碍学生的人格成长。

?(3)教师的反馈会影响学生的归因,因此教师应给予学

生适当的反馈。

?(4)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 提高学习动机。

2 .自我价值感理论的基本思想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胜任某项任务的

信念。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期待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关于期待,

班杜拉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结果的期待,一种是

效能期待。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

产生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行为。

?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的动机作用,认为人们的自我效能信念决定了他们的动机水平,具体表现在人们付出努

力的多少和面对困难坚持时间的久暂。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从人类内在需要的角度解释动机,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

的,各需要之间又有先后JI顷序与高低层次之分。需

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七种。

-自我实现需要是居于这个需要体系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能给人带来极高的快感,即"高峰体验"。是指处

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

慰的时刻。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时,个体一般都处在自己能力的顶峰,能最好地、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智能。高峰体

验时人最富创造力,也最具独特性。

最有特异性。

?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最健康、最优秀的个体。

4.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采取具体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一)增加学习内容趣味性

-(二)增加学习方式的趣味性

■二、运用强化动机理论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一)反馈要明确、适当

-(二)反馈要及时、经常

-三、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目

■心理学家就如何帮助学生设置目标提出了以下建议:(1)尽可能让学生制定目标。(2)如果学生自己

不能设這目标,那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制订目标。

(3 )使学生确信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4)一定要给学生向目标迈进的反馈,最好是教会

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表达来监控自己的进步情况。

-四、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经

■成功经验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归因。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成功的

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五、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一般来讲,把成败都归因为努力的因素是一种相对积极的归因。但很多学生的归因方式未必正确, 还需要进

行归因训练:第一步,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第二步,

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第三步,让学

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

的归因。

-六、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应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

第七章

1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包含三个阶段:首先是陈述性知识的习得,然后是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与转化(保持或

者遗忘),第三个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过

程。

■陈述性知识的习得的实质是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建立联系,并出现新的有意义

的建构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保持或遗忘)的实质是陈述性知识进入

长时记忆后,如何在长时记忆中持续存在、不断巩固的

过程,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新信息就会被遗忘;

?最后一个阶段是如何将新的知识在恰当的时候提取出来应用于实际问题情景的过程。

2.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1)以准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2)提供概念的典型样例或原型,恰当运用概念的正例与反例。

?(3)突出概念的相关特征,弱化其无关特征,适当运用变式。

?(4)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和组织,形成概念体系。

?(5 )通过实际运用掌握概念。

3.程序性知识的一般特点

?程序性知识是人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方式。

?程序性知识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程序性知识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系统。第二,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动作

系统应该是一个有目的的合理系统。动作系统中的每一

个步骤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服务的,并且步骤之间是协

调的。第三,程序性知识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而非

遗传的。

4.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了解,一般不考)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此阶段需要对执行动作的规则进行理解和识记。这时的学习者注意范围较小,常常顾

此失彼,动作呆板不协调,速度缓慢, 需要很多意识控

制。

?第二阶段,联系阶段。这时个体需要将局部的动作连贯起来形成更大的动作单位,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

序列。联系阶段是将最初的动作规则由陈述性知识的形

式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阶段。此时需要大量的练

习。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此时动作规则可以完全支配学习者的运动系统,动作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的自然和

连贯,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5.教学中的心智技能的培养

?第一,识别教学内容。这是运用恰当的心智技能的前提。

?第二,创造良好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定向能力。

?第三,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

?第四,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练习。

?第五,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使学生智力技能熟练、灵活。

6.常用的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 复述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信息由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性策

略。在记忆某些较为机械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复述策略

加深印象。

?复述时还要注意一些降低复述效果的因素,比如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影响等。我们可以

通过排除干扰、及时复习以及集中复习和分散学习相结

合的办法,来促进复述的效果。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通过在所学信息和原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增加

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使新信息变得更易于理解。很多记

忆术都采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将学习材料重新加以组织或归类的一种学习策略。

?SQ4R法是一种提高阅读效果的策略,即概览(Survey \提问(Question \细读(Read \ 小结(Recite \联系(Relate )和复习(Review \

第八章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个人因素

?1、智力和能力

?2、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在新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关键的作

用。

?3、心理准备状态。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自信心和紧张程度等。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逻辑层次明晰的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

决新问题时形成积极的迁移。概括性较高,体现一般原

理原则的材料也有利于增进迁移。先后学习的材料之间

的共同因素越多,相似性越大,或者学习的目标与过程

越接近和类似, 那么积极迁移也就越容易生成。

?2、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能令学习者发生正迁移。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总

结,还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一般性的原理原则,有效地指

导学生的实践。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主要指学习时的外部物质环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越相

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 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

中的正迁移。

2.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

■(-)合理编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做到"三化"。

?1.结构化。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知识间上下、并列、交叉等

内在关系。

?2.一体化。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

裂,又要防止机械重复。

?3 .网络化。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结点和

联系线。

?(二)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 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奥苏贝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 是认知组织的基本

原则,这同样适合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程序需要从

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

整体安排;二是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一节课的安排。

?在安排这些基本内容的教学韦时,应该既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知识序,又要考虑到学生

的心理发展顺序及其可接受性,即学生的认知序。

?(三)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可以说是促进有效学习的一些手段、措施,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某一学科的具体内容的迁移属于特殊迁移的话,

则学习方法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

第九章

1.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建立问题表征

?2、选择方法

?3、执行方案

?4、评价结果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客观因素

?1、问题情境;2、原型启发

?(二)个体因素

?1、对问题的表征及相关知识;2、定势;3、功能固着;

4、智力;

5、动机(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3.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_)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设计

-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设计也要考虑多方面目标,即既要考虑认知目标,也要考虑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内容设计

■在问题解决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考虑问题的难

易程度、典型性与多样性、启发性、情境性等方面加

以阐述。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方法设计

-1、开展解题策略训练,形成解题技巧;2、开展多种方式教学”扩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视野;3、消除影响问

题解决的消极因素,提高解题效率。

-(四)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动机;2、注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3、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保持轻松的课堂气氛;

4、关

注对教学活动结果的总结、评价与反馈。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广义、狭义“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学 2、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问卷法(5)测验法 6、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8、皮亚杰关于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10、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赛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1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照片上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的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13、几种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 14、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16、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17、不同心理学家关于人格个别差异的理论:(1)人格类型差异;性向说、独立—顺从说、机能类型说、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文化—社会类型说(2)人格的特质差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18、智力诊断的工具:(1)筛选性测验;分类测验、画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简称PPVT)、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简称DDST)(2)诊断性测验;儿童智力筛选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斯丹福—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20、桑代克的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21、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程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一小单元,就按程序学习第二小单元,依此程序前进。 22、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条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4、替代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简介引起的强化作用。 2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全国2014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提出课程改革运用,使美国心理学更加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正确答案:B 2.横断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A.缩短完成实验任务所用的时间 B.节省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 C.同时对相对较多的被试进行研究 D.有利于揭示连续心理过程 正确答案:D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社会危机如果得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他们将体验到【】 A.希望的实现 B.意志的实现 C.能力的实现 D.目的的实现 正确答案:C 4.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D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逻辑思维最早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6.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源自【】 A.教育 B.成熟 C.练习 D.遗传 正确答案:A 7.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家庭 B.发展 C.学校 D.教育 正确答案:D 8.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在布鲁芬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中属于【】 A.核心系统 B.中间子系统 C.外在子系统 D.外在大系统 正确答案:B 9.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是【】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2005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选: 1、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廖世承)。 A、陆志伟 B、廖世承 C、陈德荣 D、潘菽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概括)。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预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小李把测验成绩不理想归因为运气差,这种归因模式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制 C、外部、稳定、不可控制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5、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自考自考”实验属于(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A、实验室实验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随机化现场实验研究 D、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 A、顿悟过程 B、尝试--错误过程 C、同化过程 D、自行发现过程 7、布鲁姆提出的教育认知目标最低等级是(知识)。 A、知识 B、应用 C、综合 D、评价 8、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A、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A、学生的品德教育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课堂管理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教师自编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指有效测验的(效度)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条件作用范型包括(消极强化、积极强化)。 A、惩罚 B、消极强化 C、积极强化 D、无强化 2、与实验室实验比较,随机化现场实验具有(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 A、教学情景真实 B、内部效度高 C、外部效度高 D、实验条件控制严格 3、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定向者”喜欢工作是(成败机会参半的、有风险的)。 A、非常容易的 B、极难的 C、成败机会参半的 D、有风险的 4、属于布鲁纳“再现表象”模式的是(动作性表象、映象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A、外加性表象 B、动作性表象 C、映象性表象 D、象征性表象 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归属学习、归总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A、归属学习 B、观察学习 C、归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直观示范、讲解操作程序)。 A、直观示范 B、讲解操作程序 C、操作实践 D、获得动觉映象 7、为促进学习迁移,合理安排教材的原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 A、从一般到个别 B、逐渐分化 C、综合贯穿 D、难点分散 8、反映操作条件作用消退规律是(无强化、惩罚)。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最新1月全国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 A.归纳作用B.调节作用 C.分化作用D.推理作用 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 C.教育D.心理发展 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A.霍尔B.华生 C.伍德沃斯D.高尔顿 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 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 ..的是()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 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 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 C.感觉登记D.长时记忆 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1

A.强化B.教学 C.学习D.同化 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托尔曼 C.布鲁纳D.威特罗克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 C.强化D.观察学习 10.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 ...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 A.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 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C.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D.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11.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 A.继起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12.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 A.连续强化B.定比间隔强化 C.定时间隔强化D.不定时间隔强化 13.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 ()A.考试太难了B.我的能力太差 C.我最近太贪玩了D.我正好没有复习到这部分考试内容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具体刺激—词的反应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5.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A.生活活动B.劳动 2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2)

2001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A.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B.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C.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D. 凯勒计划 2. 矫正来自同伴支持的问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实施(团体相倚管理)。 A. 代币制经济 B. 家庭强化 C. 团体相倚管理 D. 个体相依管理 3. 如果受测者在多次进行某种测试时,所得测试分数几乎相同,说明测试(信度)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整个学习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来确定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属(常模参照测试)。 A. 常模参照测试 B. 标准参照测试 C. 学绩测试 D. 教师自编学绩测试 5.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加里培林)。 A. 布鲁纳 B. 乔姆斯基 C. 加里培林 D. 巴甫洛夫 6. 客体永存的概念是在(感觉运动)阶段建立的。 A. 感觉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7. 埃里克森认识,小学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主要是(勤奋对自卑)。 A. 主动对内疚 B. 主动对怀疑 C. 勤奋对自卑 D.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8. “五短教学法”是有(赫尔巴特)。提出的。 A. 夸美纽斯 B. 裴斯塔洛奇 C. 赫尔巴特 D. 乌申斯基 9. 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A. 内部强化 B. 外部强化 C. 自我强化 D. 替代强化 10.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它教育措施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是(随机化现场实验)。 A. 实验室实验 B. 随机化现场实验 C. 单一个案研究 D. 描述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 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家有(桑代克、斯金纳)。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加涅 2.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应该(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A. 完全依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奖励 B. 注意创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C.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 D. 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3. 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A. 操作技能 B. 动作技能 C. 心智技能 D. 智力技能 4. 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训练内容无关紧要、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A. 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B. 共同要素越多,越易迁移 C. 训练内容无关紧要 D. 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5.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方法有(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A.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B. 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C. 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 D. 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真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选题应该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研究结果要接受实践检验、服务于实践。这一研究原则是 A.教育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2.下列有关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B.在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方面,年龄越小,言行越不一致 C.小学儿童的自觉纪律并未形成 D.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3.小学生在书法课上练习书法主要是一种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的学习 C.态度的学习 D.社会规范的学习 4.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持上述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班杜拉 5.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学习,该学习动机属于 A.内部学习动机 B.远景性学习动机 C.认知的动机 D.近景性学习动机 6.高明把数学考试没有考好的原因归为:”自己平常不努力,很多时间浪费在打游戏上了“。高明的归因是 A.内部的归因 B.外部的归因 C.稳定的归因 D.不可控的归因 7.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朝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效应是 A.马太效应 B.晕轮效应 C.南风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8.下面心理学家中,属于认知学习理论流派的是 A.罗杰斯 B.布鲁纳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 第一章绪论※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1)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2)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4)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选择题 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A 卢梭 B 蒙台梭利 C 陈鹤琴 D 福禄贝尔 2、一下哪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A直接教学方案 B 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 C 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D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第二章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 2、行为主义对学习的主张:一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控制性。※ 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应答性反应是只由主体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指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2)强化原理:强调两个方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网络课堂答案Word版

第一章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分数:1分)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普莱尔 D. 何林沃斯 正确答案:C 2、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谁写的?(分数:1分) A. 普莱尔 B. 何林沃斯 C. 古德伊纳夫 D. 荣格 正确答案:B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期有什么特点? (分数:1分) A.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 B. 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 人本主义思潮兴起 D.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经验 正确答案:D 4、关于横断研究的设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分) A. 需要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B. 被试会逐渐减少 C. 节省时间,人力 D. 能系统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C 5、探索性实验是指:(分数:1分) A. 对研究的问题了解有限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 B. 有明确假设和理论依据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C. 不能得到创造性的结果

D. 是自变量只有一个的方法

正确答案:A 6、关于问卷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1分) A. 只能个别施测 B. 是调查法的一种 C. 不需要严格设计 D. 只能采用开放式答题的形式 正确答案:B 7、哪个学派率先提出了要将人的一生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数:1分) A. 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正确答案:B 第二章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分数:1分) A. 华生 B. 斯金纳 C. 巴甫洛夫 D. 班杜拉 正确答案:A 2、华生认为,初生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是:(分数:1分) A. 怕、爱、恨 B. 害怕,兴趣、哀伤 C. 怕、怒、爱 D. 高兴、哀伤、快乐 正确答案:C 3、原我是:(分数:1分) A. 惩罚性的 B. 是意识结构部分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4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1月全国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B.弗洛伊德 C.马斯洛D.华生 2.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A.成熟B.遗传 C.发育D.发展 3.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称为() A.聚合交叉设计B.单因素实验设计 C.多因素实验设计D.跨文化研究设计 4.华生认为,人格是人的什么系统的产物? () A.动机B.内驱力 C.习惯D.情绪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最原始、最难以接近的部分是()A.超我B.原我 C.自我D.良心 6.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B.勤奋对自卑的矛盾 C.主动对内疚的矛盾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 7.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成熟B.练习和习得经验 C.社会经验D.平衡 8.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9.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测验法 1

C.临床法D.问卷法 10.常见的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为() 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 C.杭亭顿舞蹈症D.红绿色盲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成熟 C.社会环境D.个体心理特征 12.婴儿期的思维主要是() A.具体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D.辩证思维 13.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A.生活活动B.游戏活动 C.学习活动D.劳动活动 14.婴儿有选择的社会性笑一般出现在() A.初生时B.5周时 C.3个月时D.5、6个月时 15.言语发展的单词句阶段是在() A.9~12个月B.1~1.5岁 C.1.5~2岁D.2~3岁 16.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三类B.四类 C.五类D.六类 17.幼儿理解性别不会因一个人的服饰、形象或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年龄阶段是()A.2~3岁B.4~5岁 C.5~6岁D.6~7岁 18.根据Selman的角色采择理论,到一定年龄时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了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仍可能会有冲突。这个年龄阶段在() A.6~8岁B.8~10岁 C.10~12岁D.12~15岁 19.从身高增长的速度来看,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快速发展期。第一次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次出现在() A.幼儿期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2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内倾性人格和外倾性人格的心理学家是() A.斯普兰格 B.威特金 C.阿德勒 D.荣格 2.下面有关动机的错误论述是() A.动机决定行为的方向 B.动机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C.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 D.动机是行为的启动机制 3.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受意识控制、难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4.人的脑重量和容积达到最大值的年龄是() A.20—22岁 B.20—23岁 C.20—24岁 D.20—25岁 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学者是() A.廖世承 B.黄翼 C.陈鹤琴 D.肖孝嵘 6.先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影响后面的学习。这是一种()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特殊迁移 D.普遍迁移 7.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两次施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的信度是() A.内部一致信度 B.折半信度 C.复本信度 D.重测信度 8.斯陶布将个体的价值取向、移情能力和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等因素结合起来,解释()产生的过程。 A.道德判断 B.亲社会行为 C.品德 D.道德需要 9.世界上一个心理学验室创建于() A.希腊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0.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正四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 B.斯陶布 C.皮亚杰 D.林崇德 11.幼儿理解自己性别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12.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想法一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 A.自我中心主义 B.直观形象性 C.知觉的集中性 D.不可逆性 1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充当家长的角色。这反映了教师在扮演() A.教书的角色 B.育人的角色 C.管理的角色 D.代理的角色 14.最早对个别差异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是()

2017年04月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称之为(D) A.关键期B.准备期C.发展期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A) A.相关下位学习B.变式下位学习C.同化下位学习D.推理下位学习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D)A.概念B.表象C.图式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A)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信息类知识D.数据类知识 5.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个(D) A.具体目标B.网络系统C.变式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C) A.感觉统合下降B.感觉统合误差C.感觉统合失调D.感觉统合失误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D) A.知觉技能B.运动技能C.操作技能D.智力技能 8.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B) A.幼儿社会性B.幼儿社会性学习C.幼儿社会化D.幼儿社会学习9.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A) A.教学心理B.游戏心理C.认知心理D.发展心理 10.幼儿园情绪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A) A.情境教学模式B.活动教学模式C.暗示教学模式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11.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桑代克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C)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量法 13.首次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概念的组织是(B)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C.儿童权利基金会D.世界学前教育年会14.“教育心理学之父”是(B) A.梅伊曼B.桑代克C.华生D.乌申斯基 15.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开始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处于(C)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儿童阶段D.胜任阶段 16.教师在于完善个体的心智,是知识渊博、有理智和有道德感的人类发展者,这体现了教师是(D) A.执行者B.治疗者C.辅助者D.解放者 17.根据霍夫曼的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儿童不能意识到另4人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一个,通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1、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第二章 1、1、加涅:学习记忆模型 A、加工系统(操作) B、执行控制系统 C、预期控制系统(动机) 2、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拔苗助长是错误的)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习准备期: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 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适合性包含3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 4、学习关键期: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 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Eg: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发展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4岁前 Eg:2—4岁——语音学习、5—5.5岁——掌握数概念

6、发展性教学:维果斯基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7、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2、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S——0——R。实验:位 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习实验。 4、班杜拉(容易被考到)——社会性学习理论: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 5、人本主义理论——讲学习氛围。(即可)马斯洛、罗杰斯 6、建构:3种倾向:认识、社会文化、行为 第四章 1、幼儿学习:幼儿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 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操作学习。 3、幼儿学习的特点: A、游戏室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B、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C、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D、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性与促进 4、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布鲁纳:肖像表征阶段 5、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辅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6、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大题) A、奖励和敲入其分地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B、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C、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7、发展记住两句话:外部动机起主导,内部动机逐渐发展。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8、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垂直迁移、逆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同化、顺应 9、问题解决等于迁移 第五章 1、游戏的心理特征: A、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活动。(活动动机的内源性、活动目的隐蔽性、活动过程松散性、活动内容虚构性、活动规则变通性、活动主体积极性) B、游戏是可观察性行为(认知行为、交往行为、宣泄行为) C、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熟悉同伴、玩具或引发儿童兴趣操作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