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第一部分 郫县望丛文化园项目背景

区域背景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市政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成都市总体规划对郫县的定位

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合性城市片区。

区位优势

·交通便捷,成灌高速、国道317线、 沙西线等高等级快速通道横贯全境。

·处于成都上风上水的位置,生态环境良好,境内“七河并流”。

·处于都江堰-郫县-浣花溪-锦江这条从古至今最优良的人居线上。

·处于成都黄金旅游通道及古蜀文化的中轴线上,“天府之国”腹心地带 ,文化遗存众多,资源丰富。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发展区,科教资源富集。

第二部分 郫县望丛文化园文化研究

一、 古蜀文化变迁

二、 郫县历史文化

三、 郫县文化特征

动态的变迁史

古蜀人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迁徙的动态历史。古蜀人经历了龙门山中岷江河谷、山内崇山峻岭、山外冲积扇平原三大地理环境。

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构成了古蜀历史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

古蜀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成都平原上一个叫宝墩村的地方开始的。宝墩文化距今已有4500年左右的历史,它所代表的是古蜀酋邦社会和以采集经济为主的生活方式。

在成都平原冲击扇河流间的相对高地上,岷江干道及其支流文井江河道旁,分布着六座宝墩文化遗址,分别是: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和紫竹遗址。

这六座古城的时代,在距今3700年至4500年之间,其文化内涵有互相继承和连接的关系,最早的是宝墩遗址,芒城紧接宝墩晚期,双河稍晚于芒城而接近于古城和鱼凫的早期。古城早期与鱼凫早期古貌接近,而鱼凫晚期则为诸遗址中最晚一期的文化,呈现出从宝墩文化向三星堆二期转变的特征。

这一系列发现为探索三星堆遗址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途径

,昭示着古蜀文明的起源。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三星堆文化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北临沱江支流湔江椝 的发缘厥轻荷侥下吹牟杵荷剑 相传即是史载古蜀鱼凫王狩猎的“湔山”。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北部,地势要高出宝墩遗址许多,再加之沱江上游的水势平稳,水量也远远不及岷江浩大,因此在这里形成稳定的古蜀国中心城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比秦代兵马俑更加不同凡响的青铜文明的重大发现”。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三星堆文化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

导地位。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戈

青铜兽面具青铜爬龙柱形器

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青铜鸟

青铜花蕾状铃青铜龙虎尊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三星堆遗址加上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商周时期大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和宫殿遗址以及成都羊子山发现的方形三层巨型祭祖土台遗址,充分表明古蜀都邑国家已经形成,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经很高。这与中原的殷商王朝同时存在的古蜀王国所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巴蜀文化第一个光辉的高峰。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金沙文化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椆攀窆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有学者推断,从三星堆文明到金沙遗址的这一古蜀文明变迁的过程,正是古史所载望帝杜宇取代鱼凫王的过程。其后,从荆楚之地溯江而来的丛帝鳖灵,就会取代望帝在古蜀的统治,从而建立起递延十二世的古蜀开明王朝。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金沙文化金沙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金沙遗址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金器

铜器

玉器

古蜀五帝

古蜀国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帝王。

第一代蜀王蚕丛“目纵”,居住在岷山以西的岷江上游河谷石穴中 ,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

第二代蜀王柏灌的具体记载非常有限,可以知晓的仅是“柏灌”与鸟有关,应当是一个以柏灌鸟为族名的部族。

第三代蜀王以鱼凫鸟为族名。《蜀王本纪》说,鱼凫“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又说“鱼凫於湔山得仙,蜀民稀少。” 鱼凫反映着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

第四代蜀王杜宇,又名望帝。传说杜宇“教民务农”,很受人民的拥戴。后来蜀国发生大水灾,杜宇请开明氏治理了水患,开明氏取代杜宇。杜宇失国后被迫归隐西山,化为杜鹃,悲切呼唤,啼泪成血。这就是 “杜鹃啼血”的神话传说。

第五代蜀王开明氏,传位十二世,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历史建置

郫县古称郫邑,古蜀王杜宇建都郫县,建立了蜀国第

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设蜀郡,郫邑始称郫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县县城,秦汉时期设今马街场口外里许"古城遗址"处,汉末或六朝时期改迁今址。县境内出土的大量遗迹及文物说明郫县曾是蜀文化的发祥地,经济政治中心。

山水格局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中部、成都市西北近郊,与成都市金牛区、温江县、灌县、彭县、新都县为邻。地形大致可概括为“一丘五水九十四分坝”。流经县境的干渠有8条,总长158公里;大、小支渠和斗、农、毛渠密如蛛网。

郫县水源主要来自岷江。入境后,各河又分别汇入岷江和沱江,并形成岷江和沱江两个水系。郫县地处都江堰灌区上游,内江四大干渠都流经县境。上述四渠或分或合,构成县内8条干渠,总长158公里。其下又分出66条支渠、116条斗渠、2179条农渠。加上无数的毛渠和排水沟,形成全县密如蛛网的排灌体系。

天文星相

文化遗存

郫县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

城遗址、扬雄墓、子云亭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管理局

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此外还有何武墓、何公祠、郫

筒井、严君平墓、梅花御井、蓝家坡山汉墓等。

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郫县是“天府之国”腹心地带,是中国长江上游文化

发祥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郫县孕育出西汉大儒杨雄

、严君平、何武,唐宋时代工艺制造家何稠和诗人张俞,

五代宋初大画家石恪,清代名将罗应旒以及当代英籍华人

作家韩素英、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等古今名人。

杨 雄石恪:《二祖调心图》

郫县文化特征:一个核心,九大方面

郫县文化郫县文化的核心

郫县文化的物质基础

郫县文化的资源保障

郫县文化的精神支撑

郫县文化的推进动力

郫县文化的地域特征

郫县文化的智力传承

郫县文化的乡土风情

郫县文化的生态理念

郫县文化的家园特征

望丛文化

农耕文化

水利文化

图腾文化

古蜀科技文化

传统手工艺文化

古蜀名人文化

美食与民俗文化

山水文化

居住文化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价值分析

一、地块隐含的三大价值体系: 商业 地产产业 创意产业园

二、产业价值、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关系: 如果从运作创意产业 园的思路出发,本项目地 块的各方资源中蕴涵着三 大价值体系:产业价值、 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 这三者关系表述为: 以产业概念为主导经营实 体,将产业概念做大、做 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来带动和提升地产开发价 值与商业经营价值,同时, 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又需 为产业经营提供合理的、 优越的、与之匹配的生活、 工作、休闲、居住等服务 设施,形成产业的”产学 研“与居住、消费、一体 化的运作模式。

三、本案地块存在的决策因子: 宏观市场条件:?城市特性的影响;?政策的限制因素;?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产 业发展、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环境及机遇 等); 项目自身条件: ?地块的区域特征及现有资源; ?交通状况及未来发展; ?地块体貌特征的影响;定位决策产业定位 商业经营 地产开发

四、地块面临几个核心问题: 1、国家政策上对工业性质地块的限制,未来本案将面临如 何入市的问题; 具体问题:仅出让使用权、无法按揭;营销推广限制 2、未来经营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商业、地产”三者 的价值关系问题; 具体问题:产业概念嫁接问题;地产开发、商业引进与产业经营的 互补关系处理;商业与地产的开发比例; 3、区域市场是否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 具体问题:市场可行性论证: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休闲产业等发 展成熟度,以及人力、财力投资力度与相关政策辅助; 4、地块的“产业、商业、地产”的价值解析; 具体问题:地块自然环境的再造和利用;旧有建筑的包装利用;园 区内三大实体的空间布局关系;

孟子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魅力邹城·孟子故里 孟子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2011年 6月

序 邹城县,坐落在山东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今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邹城县人文、自然景观和谐融洽,山水、城市相融一体,独具特色,成为迅速崛起的鲁西南经济、文化重镇。 邹城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人 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 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 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 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 展示着往昔风采的“三孟”(孟庙、孟府、 孟林)古迹旧址,在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的交相辉映下,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 “山·水·圣人”综合旅游景观,堪称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文化旅游胜地。 孟林又称“亚圣林”,坐落于邹城东北13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四基山地理环境幽美静谧:“南面凫峰,北拱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洙泗之水,近连岗峰之脉,一片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芳草如茵,肃穆幽深”。孟林作为孟子及其后裔之林地,已发展成为国家四A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此为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孟子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中华孟子文化第一村”,不仅能弘扬孟子精神、宣传儒学文化,更将带动大束镇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带动邹城走向文化繁荣之路。

目录序 (2) 第一章项目基本概况 (4) 第一节项目环境分析 (4) 一、政治环境 (4) 二、社会环境 (5) 三、经济环境 (6) 四、文化环境 (6) 五、交通环境 (7) 六、自然环境 (9) 第二节同类文化园区成果借鉴 (9) 一、孔子文化产业园区: (10) 二、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12) 第三节小结 (14) 第二章项目中期建设 (15) 第一节项目发展指南与原则 (15) 一项目发展指南 (15) 二、项目建设原则——科学发展观原则 (16) 三园区规划原则——合理布局 (18) 第二节项目目标与定位分析 (18) 一、目标整体定位 (18) 二、园区商业植入与消费群体定位分析: (19) 三、功能定位 (19) 四、园区布局定位 (20) 五、重点项目分析 (21) 六、园区交通及公共设施布局分析 (28) 第三章项目效益体现 (31)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也越来越低,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园林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其生态效益,目前,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 纷纷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 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指利用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从收集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出发,以宏观、综合的角度,提出适合区域长期可 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生态建设、资源自然利用 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协调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增长、环境之间 的矛盾,建设一个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和谐舒适的环境是生态规 划的目标。 园林生态规划是指在城市(镇)为中心的范围内,针对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来改 善城市(镇)的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水平,从而改善 整个城市(镇)的环境质量,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 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 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 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 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 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机场核心,横跨平潭镇及梁化镇两个行政区划。西至平潭镇行政边界,东至惠东产业转移园惠福路,南至西枝江,北至示范农场。基地规划面积:56.66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2017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把惠州机场纳入全省“5+4”骨干机场格局,列为珠三角五大机场之一,深圳第二机场。”这是惠州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惠州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2018年1月4日,惠州市委组织召开惠州干线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加快研究空港产业区的规划,发挥空港产业为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谋划空港产业与惠州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惠州机场早日建设成为干线机场。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惠阳区政府、惠东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空港经济产业园相关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一)开发建设策略 以点带面的开发策略 由于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及生态控制线区域,土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且用地分散。根据“用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的原则以及项目的建设管理需要,近期建设将依托镇区、其他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采取具备可实施性的近期开发建设路径,形成“一园五组团”的散点式规划结构;随着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园区建设区将以先期的发展组团为起点,逐步覆盖整个园区范围,并最终与周边镇区、其他园区在产业、交通、配套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多区联动的最终目标。 (二)交通提升策略 区域综合交通协调 协调惠州空港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各园区间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区域间交通顺畅,促进园区间要素流动。 衔接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结合各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模式。 可实施的动态路网体系规划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04T16:53:53.2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王永军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态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园林建设的节能性与环保性,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入手,阐述了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我国园林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0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当前,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园林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外出空间。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下开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够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需要强化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合理设置城市园林景观结构,强化与周围环境、元素的融合,以此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结合相关资料,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主要如下: 1.1 生态原则 城市园林在其创建中,生态性原则指的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出发,依据建设区域内的人文、气候、水文条件等,通过建设园林景观有效调节周围的自然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园林景观,全面提升各类植物的存活率。 1.2 环保原则 在开展城市园林设计工作时,必须要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地带性植物的保护,比如: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乡土植物等,同时,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还必须要合理引进植物品种,基于植物存活率的基础上合理引种,确保植物与城市园林景观之间的融合性。 2 城市园林景观的优势 2.1 生态优势 园林景观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内的生态环境、城市气象等,一些大体积的树木,不仅能够遮挡部分阳光缓解紫外线,在其光合作用下还能够降低周边的气温,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针对一些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空气对流中能够将有害物质扩散到高空,将其中的有害物质与二氧化碳吸收掉,以此实现空气的净化。 2.2 社会优势 园林景观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散步、休息的场所,通过在园林内增加一些健身设备、图书馆等,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怀。同时在发生灾害时,园林是好的避难场所之一。 2.3 经济优势 园林景观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加周围土地、建筑物的价值,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如此,通过在园林内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还能够提升园林的等级,推动园林的可持续化发展。 3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 合理选择树种 在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建设区域内的水文情况、区域功能、土壤特点等,强化人工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融合,在植物种类的配置上也需要合理设计,不断优化园林内的植物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植物种类选择时,应该尽量选择本地植物,主要是因为本地植物的适应性较强,存活率也相对较高,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求,还能够有效节省后期的养护成本。例如: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可以尽量选择国槐、白蜡、五角枫、丁香、紫薇、白皮松、海棠等,这些植物大多属于本地植物,种植要求不高,后期的养护管理难度也相对较低。 3.2 优化植被设计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多种植物,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才能够实现植被布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全面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性与人性化理念,才能够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突。不仅还需要依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合理搭配植物类型。比如,在河道周围需要设置一些水生植物,在跑道职周围应该设置草坪、低矮植物等,如下图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选择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依据周围的生态环境,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图1 园林河道植被结构示意图 3.3 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式,注重的是园林景观内的整洁性与美观性,随着城市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生态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恶化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一、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区域统筹、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文化大发展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强县,打造眉山市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以县城为中心,以瓦屋山景区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紧紧抓住和谐社会发展重大机遇,做强“生态洪雅,绿色洪雅”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实施“景点带乡村,乡村带农户”的“带动”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精神成果,是指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价值观等观念和思想。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认识;(2)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性质的认识,出现了自然支配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共进的思想;(3)关于人类要生存而如何利用自然的认识;(4)关于在自然面前人类如何处理那边相互关系的认识。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四大体系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生态文化引导,生态县建设就有可能成效不大,或美中不足,或半途而废。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洪雅实际的先进生态文化,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人改造成群体的生态人,才能形成全民珍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氛围,生态县建设才能顺利实施,生态县建设成果才能获得保障。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县建设作用力的源泉,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化工程是统帅我县“生态工程”的灵魂。 二、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推动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的景点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转变,由单一的旅游景点开发向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转变,由单一追求门票消费向提高社会综合环境保护消费转变),完成“四个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效力,提升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力,提升生态旅游市场扩张力,提升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支撑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总体产业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总体发展定位: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川西南地区著

生物医药产业园概念规划初步方案

生物医药产业园概念规划

目录 一、规划背景与概念分析 (1) 1.概念解析 (1) 2.生物医药发展环境 (2) 2.1区域环境特征 (2) 2.2城市环境特征 (2) 3.上层次与相关规划要求 (3) 3.1某市规划发展要求 (3) 3.2某市规划发展要求 (4) 3.3《温泉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4) 3.4上层次规划发展定位指引 (5) 二、园区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5) 1.现状特征 (5) 1.1位置与范围 (5) 1.2自然条件 (6) 1.3用地现状 (6) 2.发展条件分析 (7) 2.1发展机遇 (7) 2.2面临挑战 (8) 3.关注重点 (9) 3.1功能定位与主导发展方向的确定 (9) 3.2与外围相关产业的协调 (10) 3.3生态优势的保持与特色凸显 (10) 3.4合理的开发时序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0) 三、规划理念与规划目标 (10) 1.规划理念 (10) 2发展目标 (11) 3主要结论 (11) 四、发展策略 (12) 1.空间策略 (12) 2.产业发展策略 (12) 3.特色化策略 (13) 五、规划方案比选 (13) 1.方案比选 (13) 2.方案确定 (16) 六、规划布局 (16) 1.规划构思 (16) 2.空间布局 (17) 2.1概念引进 (17) 2.2整体空间结构 (17)

3.1工业用地 (19) 3.2公共设施用地 (19) 3.3道路交通系统 (20) 3.4绿地系统规划 (23) 3.5景观系统规划 (24) 七、基础设施规划 (25) 1.给水工程规划 (25) 1.1供水现状 (25) 1.2规划目标 (25) 1.3用水量预测 (25) 1.4供水规划 (26) 2.排水工程规划 (26) 2.1排水现状 (26) 2.2规划目标 (26) 2.3排水体制规划 (26) 2.4雨水工程规划 (26) 2.5污水工程规划 (27) 3.供电工程规划 (28) 3.1现状概况 (28) 3.2规划目标 (28) 3.3负荷预测 (28) 3.4电源规划 (29) 4.电信工程规划 (29) 4.1现状概况 (29) 4.2规划目标 (29) 4.3电信工程负荷预测 (29) 4.4电信局点及通信通道规划 (30) 4.5移动通讯规划 (30) 4.6邮政规划 (30) 5.燃气工程规划 (31) 5.1规划目标 (31) 5.2气源规划 (31) 5.3供气规模 (31) 5.4供气系统规划 (31) 八、环境保护规划 (32) 1.规划原则与目标 (32) 2.水环境保护规划 (32) 2.1环境影响预测 (32) 2.2水污染治理 (33) 3.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33) 3.1环境影响预测 (33) 3.2大气治理 (33)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生态规划理念设计思潮

生态规划理念 1.从人类中心到自然中心的转变 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核心,以人类与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为出发点。 2.可持续发展 生态主义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提高对自然的利用率,加强废弃物的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实现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通过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把景观作为生态系统 在生态主义景观中,景观的内涵不局限于一片美丽的风景,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合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只是处理视觉的问题,而是要处理更大的环境,即城市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4.以生态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进行设计 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是指导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 生态设计的表现形式 1.反映生物的区域性; 2.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 3.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 4.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 5.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 6.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 7.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8.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 生态主义在景观中还有-些视觉化的表现,如在西方城市中-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建筑环境中,种植一- 些美丽未经驯化的当地野生植物,与人工构筑物形成对比;在城市中心的公园中设立自然保护地,展现荒野的景观,不设任何游览与服务设施。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乡土景观的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还具实际的生态价值,它能够为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一个自然的、不受人干扰的栖息地。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除了考虑生态原则,还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属于艺术的范畴。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启示: 1.生态主义景观实现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转变 2.生态主义景观突破了传统的景观审美思想 3.生态主义景观是以生态设计为主导的,同时兼顾艺术,经济,社会等属性。 4.生态主义景观要求景观设计师具备严密,系统的生态科学知识。 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城市更新和旧城保护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新阶段。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建筑与地段的功能置换。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4-03T06:11:38.7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4期作者:王加军 [导读]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生态理念能够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构建生态系统,节约能源,降低维护成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32091119741022xxxx 224000 摘要: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生态理念能够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构建生态系统,节约能源,降低维护成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故而,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中,要了解生态理念的含义,同时对生态理念的应用原则等内容进行把握,从而才能使园林景观设计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游赏需求的同时修复生态系统,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良性循环。本文主要针对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1生态规划理念的内涵 生态规划,就是通过生态识别的方法和系统,将关于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原则等,利用人工复合生态的表达方式运用在实际工程中,满足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生态规划理念应运而生。在园林设计中引入生态规划理念对园林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引入生态规划理念,既不会破坏当地的地理环境,又不会阻碍经济发展,但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2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原则 2.1注重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每个自然生态形式都具有其合理性,因此,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出发,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规律。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将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遵守自然法则,确保景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 2.2注重维护场地的完整性 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应尊重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不能完全重建的,应在不改变原址文化历史和自然习俗的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合理选择和配置生态植物,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使园林景观成为整体空间。 2.3注重因地制宜的可实行性 生态规划理念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多方面加以关注,需遵循适应当地基本条件的原则,即具体规划设计时应在全面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相关因素和特征,有效规避各种不适宜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对于气候环境和文化特征,有必要进行详细探索,使引入的植物可以在该地区长时间生存,并凸显当地历史和文化氛围,最终全面提高景观建筑的价值。 3生态理念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生态理念是指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观念。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有雾霾天气、水体污染及土壤重金属化等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的城乡建设还在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坚持生态理念是保护环境的关键,园林设计应秉承生态理念,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构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理念下可以改善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项目实例 以某市汶河滨水风光带景观设计作为研究案例,总长3860m,水面宽超过500m,占地2520000m2,其中水面及湿地约1900000m2,陆地约620000m2。设计将其打造成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三大功能为一体,承载多样化生态旅游体验和文化休闲活动,展现生态之美、人文魅力的“湿地中心,创意公园”。遵循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的要求,结合现状资源景观规划为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三大功能区。 (1)生态涵养:禁止游人进入的区域,主要是营造适合鸟类栖息、繁殖的场所及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区域,来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2)科普教育:集中展示各种湿地类型及湿地景观的区域,使游客能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了解湿地的意义,进行科普宣传及教育。

娄山关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规划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委托客户: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 项目区位:北扼巴蜀,紧控川黔咽喉,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要冲,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规模:涉及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娄山关省级森林公园)和3个乡镇(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板桥镇,桐梓县娄山关镇),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4年 核心资源:垄断性红色资源;娄山关风景名胜区;颐养型避暑气候;典型性田园乡村。 项目类型: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成效:重塑了娄山关形象;项目进入投资开发起步阶段。

发展目标: 本项目涉及旅游发展、小城镇建设、产业融合,所以目标定位也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旅游层面: 国家5A旅游景区 国家级避暑疗养旅游区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产业层面: 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层面: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城镇建设层面: 旅游驱动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总体定位: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大项目为抓手,构建以红色旅游为基础,以乡村避暑为特色,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的综合产业区。 形象口号: 漫道娄山关自在休闲地

核心思路 联动借势成就红色经典:将娄山关与遵义其它三大红色景点联动,共同塑造遵义精神,成就红色经典; 多元体验打造区域休闲胜地:配套度假产品,瞄准专项休闲市场形成休闲消费集聚区; 高端引领树立区域度假标杆:产业补给之需——乡村旅游初期以避暑旅游为导向,以中低档产品占领市场,配套相关服务产业导入。但过分依赖“凉爽”气候牌,产业的系统构建不强、缺乏配套及相关,辐射带动性较弱;后起借势之需——乡村避暑度假品牌已逐渐打响,产品档次先起大众,后指高端,需弥补中高端市场空白。针对遵义和重庆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满足度假与商务会议等需求。

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园区规划方案

产业园区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园区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学计划。[编辑] 为了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产业园区规划,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在做园区规划时应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关联发展原则 关联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成链发展原则 成链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地区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集聚发展原则 集聚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集约发展原则 集约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合作发展原则 合作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编辑] 园区产业规划

郫县交通建设发展规划word参考模板

郫县交通建设发展规划 (2008——2012) 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作为全市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的郫县交通,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域郫县,城乡统筹和“先行先试”的意识,围绕提升公路对外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和城市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和集中居住区建设,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强化运输发展为重点,以加强管理创新为动力,深化“大交通、大公交”和交通全覆盖理念,全面提高交通组织水平。用五年时间,构筑总体规模适应、路网布局合理、运力结构优化、运行管理科学、交通衔接顺畅的现代化交通框架,争创西部第一,全国一流。 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规划 五年道路建设总体目标: ------2008~2012年新建道路81公里、改扩建道路111.6公里,以及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总投资469951万元。 ------项目建成后,我县干道公路网状层次将更加明析、等级将进一步提升,干线公路与市中心城区、周边区(市)的对接将更加优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将取得明显成效,并形成“一

轨一快二高四干八网化”(一条轨道交通、一条六组团快速通道、二条高速公路、四条干线公路

(317线、沙西线、IT大道、南北大道)、八条网化公路(犀安路、犀团路、郫彭路、郫温路、郫花路、唐太路、彭温路、唐玉路))的现代化路网新格局。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主要是政府投资,以市场运作、土地资源整理置换资金等方式。1、县财政投入启动资金;2、锁定土地资源预期收益向银行抵押贷款;3、以项目向社会招商,吸引社会资金,财政分期偿还本息;4、争取上级交通部门补助支持。 -----为全面提升我县交通基础建设,计划实施对外连接道路、扩改建道路、农业产业化园区和新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对外连接道路,实施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09年,第二阶段2009—2010年,第三阶段2010—2012年。 一、主要连接道路 主要连接道路建成和完善后,其通行能力将明显增强,公路形象将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公路将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其标志的设置将更加体现人性化,公共交通停靠范围将体现和谐化,新型移动式绿化隔离带将体现环保化,交通信号灯联动控制将体现智能化,主要交叉道路设互通式立交、城镇段实施路灯照明和光彩工程将体现城乡交通现代化。 (一)新建工程 实施“两纵三横”新建工程,纵向以干线公路的建设方式,

广东某产业园概念规划方案

项目名称:从化市温泉镇生物医药产业园概念规划 委托方(甲方):从化市温泉镇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5585915—3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 成规编第(021072) 院长:杨细平 总工程师:马向明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8年6月

主编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技术审定:温春阳高级规划师 技术审核:蔡克光高级规划师 项目总负责:骆文标规划师 张磊助理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骆文标规划师土地利用规划 张磊助理规划师道路交通规划 刘伟仪助理规划师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吴海燕助理规划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冯启胜助理规划师城市设计 李燕彬助理规划师城市设计 李仕凤高级工程师给排水工程 钟伟良工程师电力电信工程 项目顾问:马向明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技术总顾问 张志坚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给排水技术顾问 张庆辉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电力电信技术顾问

目录 一、规划背景与概念分析 (1) 1.概念解析 (1) 2.生物医药发展环境 (2) 2.1区域环境特征 (2) 2.2城市环境特征 (2) 3.上层次与相关规划要求 (3) 3.1广州市规划发展要求 (3) 3.2从化市规划发展要求 (4) 3.3《温泉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4) 3.4上层次规划发展定位指引 (5) 二、园区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5) 1.现状特征 (5) 1.1位置与范围 (5) 1.2自然条件 (6) 1.3用地现状 (6) 2.发展条件分析 (7) 2.1发展机遇 (7) 2.2面临挑战 (8) 3.关注重点 (9) 3.1功能定位与主导发展方向的确定 (9) 3.2与外围相关产业的协调 (10) 3.3生态优势的保持与特色凸显 (10) 3.4合理的开发时序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0) 三、规划理念与规划目标 (11) 1.规划理念 (11) 2发展目标 (11) 3主要结论 (11) 四、发展策略 (12) 1.空间策略 (12) 2.产业发展策略 (12) 3.特色化策略 (13) 五、规划方案比选 (14) 1.方案比选 (14) 2.方案确定 (16) 六、规划布局 (17) 1.规划构思 (17) 2.空间布局 (17) 2.1概念引进 (17) 2.2整体空间结构 (18)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浅析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浅析 【摘要】:城市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城市的理念,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突破这个发展瓶颈的希望之路,按照其模式去研究、去设计、去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迎来的将会是一个美好的前途。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理念 中国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220017-01 在已过去的20 世纪,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进入21 世纪,城市的发展速度还在加快。据联合国1999 年的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可望达到56.2%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将达到84%。 其中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正产生着重大影响。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生态退化和景观破碎,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城市赖以生存的由汽车--城市--高速公路--能源系统组成的基础设施 复合体对人与自然的严重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世世代代,甚至完全不可能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生态退化的速度究竟有多快,规模究竟有多大,以及何时才能停止,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方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城市规划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意义,它是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环境规划,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 瑞吉斯特曾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别的创造物、综合体、有机体、幽灵、复合机器--无论用什么名字,它是人类所创造的具有特征和目的的一种艺术品。城市就像一艘驶入人类未来旅程的船,其结构功能建设得越好,航行就越正常。"那么如何选择城市发展的模式,如何让它的结构功能建设得更好呢? 生态城市的理念,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按照其模式去设计、去发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停止生态退化和景观破碎。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城市化促进了人口?p产业向城市集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种集聚效应的背后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无情摧残。随着城市蔓延的加剧,这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生态城市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

生态文化公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生态文化公园项目商业计划书(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生态文化休闲园景观工程 2、项目承办单位:XXXX镇人民政府 3、项目负责人:XXXX 4、建设期限:XXX年XX月--XXX年XXX月 5、建设地点:XXXX 6、建设性质:新建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66598.9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45641.8平方米,建筑面积973.37平方米,硬地铺装面积11991.3平方米,水景面积3055.38平方米,停车位面积3109.59平方米,篮球场面积1179.48平方米,其他配套设施648.02平方米(沙池、旱景等)。1.3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2000万元,资金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2000万元。 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XXXX总体规划(2006—2020)》 2、《XXXXX片区控制详细规划(2008)》 3、《XXXX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10.7)》 4、关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5、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 1.6可行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XXXXX生态文化休闲园景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2年1月由XXXXX政府委托XXXXXX公司进行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和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提出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编制了本项目环保、节能篇章,并制定了该项目初步的工程招标方案,以期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7研究结论与建议 1.7.1结论 1、项目的建设,彻底的改善了XXXX的集镇面貌,提高了XXXX 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有效了改善了周边人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项目的建设落实了市政规划,合理利用了国家土地资源。 3、本项目提出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充分考虑了当地及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组织管理措施到位,切实可行。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与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都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并且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在对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绿色、生态以及环保等理念,只有在确保生态规划功能能够得以实现才能更好的确保满足人们的需求。 标签: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并且关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生态规划理念之下必定要坚持地方性原则以及保护自然的原则等,另外,相关的设计师也应该严格把控各个步骤,优化以及改进园林规划设计,从而有效的推动城市园林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生态规划理念的概念 现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因此生态规划理念应运而生。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而言,生态规划理念对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的生态规划理念就是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生态学理念,并且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不会影响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以长期发展为目标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应该提出恰当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方案。此外,还应该通过使用各种合理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确保园林景观规划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满足人们对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需求。融入生态规划理念可以有效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并且通过不断的合理规划,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基于此,生态规划理念得到普遍应用,人们也逐渐加强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使用生态规划理念。 2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1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指的就是设计人员应该因地制宜,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时,必须尊重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区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保留地区原有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群,并充分使用当地植物以及各种绿色节能材料建设出生态园林景观。以环境保护角度观察,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当地自然环境风貌有相关性,进而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倡以生态理念进行生产、生活。 2.2持续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这种原则主要是针对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的目的主要就是通过使用现代科技,加强对绿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以及优化。想要保证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发展。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