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七年级(人教版)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七年级(人教版)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 .1.1 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

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图4.1-1, 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图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图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回答:有圆

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 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请同学们看课本

(4)提出问题:在这幅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

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四、布置作业

4 .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

平面还是曲面;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

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

的关系是重点

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讲授新课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教师活

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内容,

?得出观察图片能发

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

4 .2 直线、射线、线段(1 )

教学目标: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 -- ?* ---- *——*

AC D B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0,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注:此例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布置作业

4.2 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目标: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

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3、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

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讲授新课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所讲方法)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 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板书:(1)ABvCD ( 2)AB>CD ( 3)AB=CD

(C )

(D ) (C) (D) (C) (D) 4 ------- * -- 4 ? ? ■ 、 _______ t

A B A B A B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 AB 上一点M ,移动线段AM 到线段MB 上,当AM?与 MB 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 ,此时点M 就叫做线段AB 的中 板书: AM=MB=1 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A M N B

板书: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 完成课本思考题

(2) 提出问题: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活动:

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 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在直线L 上顺次取三点 A 、B 、C ,使得 AB=4cm ,BC=3cm ,如果 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

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 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 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 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4 .3.1角的度量(1)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

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 算。

AM=MN=NB= 1 AB

AM=MN=NP=PB= 1 4 A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