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篇:香港的十个导演

知识篇:香港的十个导演
知识篇:香港的十个导演

xx的十个导演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它完全依靠的是电影的商业本性,依靠看电影的观众的关照取得不断发展的空间。因此,它的发展和香港的经济发展形势气息相关,一批又一批的导演在和观众的交流中不断成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观众欣赏、推崇的大导演。这些导演因此成为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在香港百年的光影世界里留下华彩乐章。采撷精英,由年代之远而近,细观香港电影十大导演如下。

1、xx:

惯看人间xx

李翰祥曾经是邵氏电影公司的最红人,名利双收却侍才傲物;也曾经背叛邵氏公司在台湾独闯天下,票房一路惨败却不失公众影响力。他开创宫闱片的气势恢弘的风气,也用黄梅调迷死了港台和大陆观众。他的电影或从传统文学之中寻找点点滴滴的场景和意向,或是拾来市井之中流传的风风雨雨的故事,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过程中,亲切感十足,且不忘一点警示意义。

这个生于1926年的东北人,曾在北京国立艺专绘画系修习西洋画。到了香港后因为喜欢表演,就在电影场里从美工做起,各类杂事皆有尝试,1950年曾在电影《花街》中出演,1956年作为导演拍了第一部戏《雪里红》。其后,李翰祥平步青云,陆续有《水仙》、《移花接木》、《貂蝉》、《妙手回春》、《江山美人》、《儿女英雄传》、《倩女幽魂》、《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梁祝》大获成功之后,李翰祥出香港走台湾,为自己的电影大亨梦想奋斗,并创下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的先例,电影《西施》发行股票,让群众当老板,可惜票房惨败,买股人亏得血本无归。及至再回香港,和邵氏再次合作,就有了《大军阀》、《一乐也》、《倾国倾城》、《声色犬马》、《瀛台泣血》、《乾隆下江南》等影片,风月喜剧、宫闱大戏和清宫传奇悉数登场,皆有所成。但其晚年凄惶,一度因台湾当局禁止他到台湾,港台片商又不请他拍片而沉默长达13年。1996年解禁,正当他重新实践壮志赴北京拍摄《火烧阿房宫》时终因操劳过度倒在拍摄现场,壮志未酬。

2、胡金铨:

xx世界参禅悟道

以武侠电影独步光影时空,并能取得大师称号的,在香港非胡金铨莫属。1972年他执导的武侠片《侠女》曾荣获戛纳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使得西方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武侠片的独特魅力。胡金铨的影片皆有历史背景,服装道具,细枝末节务求巨细,风格则追求古朴凝重,透出禅学意味。

胡金铨1932年生于北平,出身书香门第。据说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是家中常客,胡金铨便是在还珠楼主的奇幻故事中长大的孩子,这对他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50年胡金铨只身赴港,由于人地生疏,只能挑拣薪水低廉的工作,同时谋了画广告和给人补习英文的工作,也到过印刷厂当助理会计兼校对。后来因有人听说其善绘画,而邀其入电影公司任道具、绘图与设计之职。胡金铨之所以能当上导演,李翰祥可谓居功至伟。1952年胡金铨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吃耳光的人》就是由李翰祥介绍推荐的,1962年他升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玉堂春》亦是由李翰祥策划帮忙。不过由于李大哥全盘策划妥当,反而令胡金铨没了自我发挥的余地。倒是1964年自编自导独立完成的《大地儿女》,令胡金铨的导演才华得以充分体现,并因此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而真正令他声名鹊起,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电影风格的,自然还是那部与张彻的《独臂刀》、张鑫炎的《云海玉弓缘》等一起开近代新派武侠电影先河的《大醉侠》。但胡金铨是个注重质量不重数量的导演,35年的导演生涯共有15部作品传世,真正可称武侠的影片,不过《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天下第一》和《笑傲江湖》7部。在他的侠义世界里,除了绵软醇厚的古朴之风外,以《空山灵雨》、《山中传奇》为代表的影片则在武侠片领域之外开拓出的崭新创作境地——即追求禅理的空灵玄妙。这也许就是大师的意境。

3、xx:

xx尽头看云起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张彻是一个开创时代的大师,他和他的武侠电影将阳刚之气和悲剧情怀演绎到了极致,动作讲究简洁有力,风格凌厉、肃杀,暴力美学成为他影片的标签。他的电影直接影响了弟子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因此有了另一个高度。

张彻本名张易扬,浙江青田人,1923年生,早年从事戏剧工作与电影编剧,作品有《假面女郎》等。1949年赴台,为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编剧,并与张英联合导演,由他撰词的该片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60年代末期赴港发展,投奔邵氏电影公司,1967年导演《独臂刀》不仅为邵氏公司在武侠电影打下江山,激起了古装刀剑片的高潮,更使得张彻成为热门的“百万导演“。其后便佳作不断,《报仇》带起了拳脚功夫片的风气,《马永贞》使上海滩成了当时大批动作片搏杀的舞台,《方世玉与洪熙官》是往后数百部挖掘少林师门秘辛的滥觞。但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张彻这个阳刚之气的导演,竟然和风月情长的李翰祥有太多的雷同。他们先后在邵氏走红,但都又出走台湾自立公司,其后由重回邵氏,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都曾转战内地。张彻与李翰祥对中国古典文学皆有研究,只是李老性喜《金瓶》、《红楼》,张老则癖好《水浒》、《三国》、《西游》。万流归海,规律似乎不可违,老年的张彻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在古装武侠世界里的主张和追求,但已与时代脱节,1986年的《大上海1937》、1987年的《过江龙》和1990年的《西安杀戮》虽在内地惊起千层浪,但在香港却门可罗雀,这个时候的香港由继承了他衣钵的吴宇森独霸江湖,《英雄本色》和《喋血街头》用现代的形式包装了他的暴力美学品格,光影世界螺旋上升。

4、xx:

新电影中的阴怪派

很难用一个词汇来描述徐克的电影,怪异诡秘、天马行空都只能是对他风格模糊的概括。徐克的电影作品涉猎古今、出入江湖,从迷离的乱世、纷争的武林到神鬼出没的阴阳界,他用其独有的浪漫激情不断地讲述着他的人生寓言,不倦地制造着瑰丽的视觉奇观,不断地改写着旧有的电影本文。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将,凭借一部《蝶变》,徐克尽显对传统武侠的颠覆能事,形式上,他引进日本和美国电影的一些元素,塑造出兼具西方枪手、日本忍者特色的新型中国侠客形象,且用完全不懂武功的书生担任主角,突破了中国传统武侠片的格局。其后他以其怪力乱神之品质不断引领电影创作潮流,既有《鬼马智多星》创出的摩登豪华喜剧片潮流,也有新《蜀山传》为代表的特技武侠潮,还有因《黄飞鸿》系列而起的功夫革命潮,以及老戏翻拍之风气。怪诞徐克,总能不断给人以惊喜。

5、"xx:

xx的xx和xx的xx

类型电影中的英雄片,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风起云涌。开启这一潮流,吴宇森功不可没。《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把英雄片推到一个炙手可热的高度。英雄片在一定程度上是警匪片的推进和发展,只是它摒弃了警察的中心地位,讲述的是盗亦有道的道义。在继承的方向上,英雄片把警匪片的曲折奇异的情节承继下来,在内容上更侧重于情义。可以说道义和情义是英雄片的两重天。英雄的江湖是盘根错节、你争我斗的黑社会,尊严、地位、勇气、情义、道义成为一切的至尊。因此,英雄的故事可以流传,英雄就是一种传说。吴宇森糅合武侠片的夸张、浪漫的手法,将血腥和暴力风格化起来,从而形成自己影片的风格。

6、xx:

女性电影的杰出者

他是香港女性电影导演中成绩最显著的男性导演。他说,一个导演的电影作品会酷似这个导演,会血脉相连,会是一个确切的记录。

1984年,关锦鹏导演处女作《女人心》。本片后来的遭遇有点出人意料,一是成为1985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二是获得了香港第5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等九项提名。开始之际,关锦鹏就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了平衡。1987年,关锦鹏三十而立,“误打误撞地接下了《胭脂扣》”,和后来的《人在纽约》(1989年)、《阮玲玉》(1991年)组成关锦鹏的“女性三部曲”。对女性世界的关注让他有更多的思索空间,其后的创作如《红玫瑰白玫瑰》(1994年)、《愈快乐愈堕落》(1997年)等则转入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探询,对女性中心地位的偏离,与香港文化的发展相呼应。

7、xx:

游走xx的“夜色诗人”

如同成为香港文艺电影的一杆大旗一样,王家卫的雷鹏墨镜是一个告诉别人这就是王家卫的标记。他被人称为“夜色诗人”,这夜色是墨镜过滤的效果

吗?我们能捕获的是他的作品中弥漫的轻烟袅袅难觅痕迹的空间感受,他的电影里,空间是有生命的。因此,我们很难用常规思维抓获他思想之蝶。

若繁花,迷人眼。

他的电影生命和探索结缘,不断的尝试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受。在类型电影策略大行其道的香港,王家卫改造类型电影的方法,是其通过自己的思想与个性穿梭于类型电影程式化的结构与叙事之中来完成的。因此,他曾被称为香港“具有非凡才华的”新一代导演;因此,他还是英国名头不小的《声与画》杂志评出的20世纪电影艺术领域10位最重要的革新者之

一。"

8、xx:

悲情的诗意侠客

银河映像十年,杜琪峰制作了一个黑色世界的电影群落。黑帮电影因为杜琪峰的努力呈现出勃勃生机。但犹记其最初的作品给人的感动尤其是那部带有他事业标志的《阿郎的故事》,紧凑而浓缩的剧情让过气车手面对儿子亲母要夺回孩子抚养权的残酷现实,透过男人要重拾尊严再踏赛车场的气势,表现出传统的侠客精神和诗意悲情。这亦是杜琪峰首次拍出一部平民悲剧英雄的电影,这为他日后将男性遇上不同女人而引致惨痛经历的故事,开了先例。有人把杜琪峰看做是吴宇森的后继者,实际上两人本是同时代对暴力美学和男性主题的开拓者,不同的是女性成为杜琪峰影片男主人公悲剧性格的最初动因,男性的自救成为他的选择,这也成了杜琪峰不同吴宇森最大的特征。

9、"许鞍华:

女性视角的人文xx

许鞍华是目前香港最突出的女性导演,曾在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学习。1975年返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1979年执导电影处女作《疯劫》,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获第十七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980年与萧芳芳合作喜剧恐怖片《撞到正》,将多视点结构与特技镜头、科幻气氛融为一体,尝试摆脱传统香港电影叙事模式。1981年执导《胡越的故事》,获第一届

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1982年执导《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并获邀参加戛纳影展,受到国际注目。两片与《来客》,均涉及越南战后的难民问题,并称越南三部曲。之后的《倾城之恋》

(1984),改编自名家小说,是文学电影化的尝试。其后的《今夜星光灿烂》

(1988)、《客途秋恨》

(1990)都带有半自传色彩。1994年再度与萧芳芳合作《女人四十》,获第32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4个奖项,获第1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6项大奖;同时更为萧芳芳赢得柏林影后的殊荣。新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嬉笑之间慨叹生活,继续贯穿她深沉的人文关怀精神。

1

0、"xx:

从“古惑xx”到“无间道”

摄影出身的刘伟强,这些年开始在香港的电影举足轻重。1960年出生于香港的刘伟强自小爱好摄影,1980年中学毕业后投身邵氏。1985年正式担任摄影师,作品有《龙虎风云》,《旺角卡门》等。1990年开始执导筒,拍摄了《朋党》,《人皮灯笼》,《庙街故事》等影片。1995年与文隽、王晶合组最佳拍档电影制作公司,1996年执导最佳拍档的创业作《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结果此片成绩斐然,接连三部《古惑仔》系列电影全部进入当年香港十大卖座电影行列,掀起香港影坛的江湖片热潮,《古惑仔》系列更是连拍六集,长盛不衰。刘伟强由此一举进入一线导演行列,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拍摄了多部大制作卖座强片。近些年来已成为振兴香港影坛的中流砥柱,尤其善于拍摄漫画改编电影以及大量运用电脑特技的影片。2002年开始,刘伟强通过与麦兆辉合作执导“无间道三部曲”把自己事业推向的颠峰,给低谷中苏醒的香港电影注入强心剂,成为香港电影救市之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