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Prevention and Cure Guide on Diabetic Fundus

临床指南导读

YAO Yi ZHAO Jun-ping MA Zhi-zhong WANG Chang-guan

姚 毅 赵军平 马志中 王常观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 糖尿病: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型,即1型和2型糖尿病。现在

已不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

尿病(2型糖尿病)来分型,即不用罗马字母,代之以使用阿拉

伯数字。其它类型的糖尿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包括继发于胰

腺疾病的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和遗传综合征伴发糖尿病(表

1)。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差异有时并不明显,发病年龄也互有

重叠,一般我们把在30岁以前发病且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考虑

为1型糖尿病,而对30岁以后确诊,单纯饮食控制,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认为是2型糖尿病,见(表2)。

1.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WT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的诊断标准为:

(1)两次以上空腹血浆血糖浓度≥7.0 mmol/L;

(2)或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

(3)或空腹血糖不高时,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若2h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三项符合一项诊断均成立。

如果6.1 mmol/L<空腹血浆血糖<7.0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血糖在7.8~11.1 mmol/

1 1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青少年发生的或酮症倾向的糖尿病

2 2型糖尿病:过去称为成人发生的或非酮症倾向的糖尿病

A、肥胖(~80%)

B、非肥胖(~20%)

3 继发性糖尿病

A、胰腺疾患(例如,胰腺切除术,胰腺功能不全,血色病等)

B、激素性(拮抗胰岛素激素过量,例如:柯兴氏综合征,肢端肥

大症,嗜铬细胞瘤等)

C、药物诱发(例如:噻嗪类利尿剂,激素,芬妥因等)

D、伴发于特殊的遗传综合征(例如:脂肪营养不良,肌强直性营养

不良,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4 糖耐量减低(IGT):过去称为化学性、隐性、临界性或亚临床性糖尿病

5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对葡萄糖不耐受

表1 糖尿病分型

L之间时,可诊断糖耐量减低。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此组糖尿病病人约见于所有孕妇的1%~2%,一般无症状,需用OGTT诊断。仅限于妇女妊娠期发

生的IGT与糖尿病,已知糖尿病者妊娠时不属此组。大多数病人于分娩后随访OGTT往往可恢复正常,仅有30%病人于5~10年随访中转变为真性糖尿病。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北京,100853)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眼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存在典型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包括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软性渗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样改变、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这些构成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但所有这些改变都非糖尿病者所特有,它们也可表现在高血压、高血粘症、炎症和放射性损伤等疾病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存在两种类型:非增殖性或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静脉扩张、静脉串珠样改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水肿及硬性渗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棉絮斑,病变没有突破内界膜。继续发展即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新生血管形成、神经胶质增生及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牵拉为特点。

另有一特殊型即糖尿病黄斑病变,其既可发生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可出现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黄斑病变主要为黄斑水肿,又分为局部黄斑水肿和弥漫黄斑水肿。局部黄斑水肿眼底镜下特征为黄斑区视网膜增厚,硬性渗出常呈环形排列,周围伴微血管瘤。弥漫黄斑水肿指包括黄斑无血管区在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视盘直径大小的视网膜水肿增厚,很少出现硬性渗出,特点为黄斑囊样水肿。

1.4 白内障:虽然糖尿病人中白内障很常见,但是尚未严格证明在此时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多数情况下,糖尿病人白内障与非糖尿病人一样。有可能糖尿病的出现加速了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以致于其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早一些。曾经推测高血糖导致了晶状体内山梨醇生成增加,使得渗透压改变从而加速了白内障的形成。虽然有支持这个原理的证据,但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确切机制和途径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长期慢性的高糖血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其它并发症的发病基础。目前认为发病机制和山梨醇醛糖还原酶途径、非酶性糖基化作用、视网膜生长因子产生、蛋白激酶c激活血管舒张性前列腺素产物、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改变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2.1 山梨醇醛糖还原酶途径:血糖正常时醛糖还原酶主要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血糖浓度升高,过量的葡萄糖即经过醛糖还原酶催化转变为山梨醇。山梨醇等不能通过细胞膜而堆积于细胞内,致使细胞破裂,组织水肿,在视网膜内引起毛细血管周细胞受损,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闭锁,这些改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关键的早期损害。

目前有报道用山梨醇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是还没有实验表明能够阻止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2.2 非酶性糖基化作用:糖尿病患者伴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在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糖使氨基酸的氨基端非酶性糖基化,产生酮胺,酮胺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很稳定,不易分解,堆积在组织中,改变了细胞外液成份,影响细胞间粘附和其它功能。动物实验表明使用非酶性糖基化抑制剂可以减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对人体的实验正在研究之中。

2.3 蛋白激酶C活性:在高糖血症状态下,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葡萄糖增加,蛋白激酶C活性增加,血管舒张性前列腺素产物增多,可能是引起视网膜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一种机制,也可能和山梨醇醛糖还原酶途径相关联。2.4 视网膜内生长因子:许多文献均报道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生长因子可以促成或抑制视网膜血管增殖。这些因子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缺血导致生长因子的释放是目前较流行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产生机制的一种假说。

组织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视网

发病年龄(岁)一般<30一般>30

酮症常见罕见

体重无肥胖肥胖(占80%)

患病率0.2%~0.3%2%~4%

遗传学

HLA相关有无

单卵双胞研究一致率40%~50%一致率近100%

循环胰岛细胞抗体有无

伴随其它自身免疫偶见无

现象

胰岛素治疗诊断后前6月必需一般不需要

并发症常见常见

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不一定,中度缺乏到高

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偶见:控制不良常见:受体或胰岛素抗

体过多及受体后缺陷

膜新生血管生长中起重要作用。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含量是升高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会影响血视网膜屏障功能,其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浓度也是升高的。2.5 视网膜血流量改变:激光多普勒测量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血流量与正常对照及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明显增加,而在严重毛细血管非灌注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血流量减低。高血糖不仅引起视网膜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收缩力降低,血管自主调节能力受损,常使毛细血管压升高,毛细血管高压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化、血流动力及激素水平的改变共同作用导致了典型的血管阻塞、出血、硬性渗出、组织缺血和新生血管。

3 危险因素

要点:(1)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2)血糖控制差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3)糖尿病病程可以预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4)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最重要之处为严格控制血糖。(5)正确处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和高血脂。

3.1 糖尿病自然病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进行性发展的,其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在德国,糖尿病患者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的平均病程为9.1年。在美国,20年以上病程的1型糖尿病人普遍带有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年以上病程者70%患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2 糖尿病控制程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高血糖是糖尿病中最明显的代谢异常。因此,自然想到血糖水平升高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控制差,长期高血糖者,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高,且较严重。毫无疑问,血糖控制差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迅速且严重程度增加。

有研究将102名1型NPDR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严格控制糖尿病,一组常规控制,5年后,严格控制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率为55%,而常规控制组为71%,差异显著。Engerman为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关系将糖尿病狗分成3组,A组:血糖控制差5年;B组:严格控制血糖5年;C组:血糖控制差2.5年,继而严格控制2.5年。以无糖尿病的正常狗作对照。实验开始2.5年后,每只狗摘下一只眼球,仔细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均未发现任何有意义的病变。2.5年后,再摘下另一只眼球,有以下发现:A组有明显的视网膜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周细胞减少,及影毛细血管等;B组未见视网膜病变,与对照组无区别;C组视网膜病变情况同A组相似。结论认为在发病初期严格控制血糖能够阻止或推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发病后期才严格控制的价值可疑。但Oslo研究认为长期严格控制血糖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即使糖尿病病程已很长,亦有益处。

Brownlee提出高糖血症记忆的观点,指长期持续或进行性的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在血糖正常后一段时间内仍不停地进展。这和血糖稳定后糖基化终末产物仍在不断生成和堆积有关,糖基化终末产物是长期高血糖的结果。它引起细胞外间质成份的改变,影响细胞的粘附和生长,从而导致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关的结构或功能改变。

3.3 高血压与高血脂:WESDR研究发现有高血压史,且血压控制差的年轻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性高。但是其它研究认为高血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WESDR认为高血脂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硬性渗出沉积,硬性渗出是一种独立的增加视力损害的危险因素。

3.4 妊娠:妊娠后,由于内分泌影响,血糖水平升高,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和恶化。妊娠前没有或有轻微NPDR的糖尿病妇女,12%妊娠期间NPDR进一步发展,但大多都不影响视力,且产后又恢复。如果妊娠初期带有明显NPDR的妇女,怀孕期间将有47%NPDR加重,5%发展成PDR,这些患者中的29%产后可好转,50%需要光凝治疗。对于怀孕前即有PDR者,妊娠期间将有46%病情加重。若出现严重的活动性新生血管性改变需尽早行激光治疗。

3.5 蛋白尿:许多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和视网膜病变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WESDR研究表明蛋白尿的出现是PDR加重的信号,特别是1型糖尿病人。糖尿病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血压及血浆纤维蛋白和脂蛋白水平升高加重了PDR的进展。3.6 吸烟:吸烟被认为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但是吸烟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应该劝说所有糖尿病患者戒烟。

4 流行病学

4.1 糖尿病的患病率:1994年北京地区糖尿病筛查发现2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44%,比1980年增高4.8倍,糖耐量减低(IGT)患病率为3.26%。北京近郊和远郊农村糖尿病和IGT患病率都明显高于城区。同期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对全国19省

市普查发现在25~64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51%,IGT患病率为3.20%,新诊断的糖尿病比例(70.33%)明显高于已确诊的糖尿病者,现患病率是10年前的3.0倍左右,其中农村患病率的增长高于城市,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快的地区之一。普查推算目前25岁以上中国人每年新诊断的糖尿病人至少100万(1986~1990年大庆地区NIDDM年发病率为130/10万),2002年全国现有糖尿病患者大约是4 500万,总的糖尿病人数在全世界是高的。

美国糖尿病患病率为2%~4%,其中1型糖尿病占所有病例的7%~10%。1型的患病率比估计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精确,这是由于前者易明确诊断,后者多无症状难于及时诊断所致。欧洲1型糖尿病发病率大约为10人/10万/年。糖尿病患者在总人口的患病率为5%,大约95%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

据WHO预测,世界糖尿病病人将由1995年的1.25亿上升到2025年的2.99亿,21世纪糖尿病将会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大量新病人将发生在中国、印度和非洲,这是21世纪面临的挑战。4.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糖尿病病人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越高。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一般认为是21%~36%,而严重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是6%~13%。对于10岁以下儿童极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不考虑病程长短,青春期后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增加。对于20年以上病程的1型糖尿病中99%、2型糖尿病中60%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国外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病人10年病程者8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年以上病程几乎100%都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达到20%;20年以上病程有30%,30年以上者达50%;5年以内病程者几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发生。

2型糖尿病病人诊断时即有15%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体征,而10年病程者55%,15年以上病程者7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体征。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比较,短病程(≤10年)PDR患病率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高,长病程(≥15年)PDR患病率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高,相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易患黄斑水肿。大量研究证实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有更高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和患病率,而对于2型糖尿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者比需要胰岛素治疗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常是两眼性,但两眼病情的轻重和发病的迟早有差别。

我国由于糖尿病的控制程度较差,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并发症患病率可能更高,且更加严重。

澳大利亚怀孕妇女中妊娠糖尿病患病率为5.5%~7.2%。但还没有详细资料报道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是多少。据推测患病率很低,和糖耐量异常及短期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差不多。

5 临床表现及分期

5.1 临床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5.1.1 微血管瘤(Microaneurysms,Ma):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早的表现,是由视网膜毛细血管囊样扩张引起。它表现为深层视网膜内的红色小圆点,边界清楚,直径小于视盘直径的1/12,或相当于视盘附近的视网膜静脉的直径。

5.1.2 视网膜内出血(Hemorrhages,H):可为点状、片状或线状,一般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

5.1.3 硬性渗出(Hard Exudate,HE):白色或黄色小点,边界清晰,常有蜡样或闪光感。位于外层视网膜,可呈孤立点状,也可成片。

5.1.4 棉絮斑(Cotton Wool Spot,CWS):边界不清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梗塞缺血引起组织水肿所致。也被称为软性渗出(Soft Exudate,SE),区别于硬性渗出。

5.1.5 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cularAbnormalities,IRMAs):视网膜内微血管扩张,由看不见变为看得见(常为31μm以上),常为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短路,提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存在。

5.1.6 静脉串珠样改变(Venous Beading,VB):视网膜静脉局部扩张,象串起来的珠子,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5.1.7 视盘新生血管(New Vessels on the Disc,NVD):出现在视盘上或视盘边缘1个视盘直径范围内的新生血管被称为视盘新生血管。

5.1.8 其它部位新生血管(New Vessels Elsewhere,NVE):除视盘以外任何部位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均被称为其它部位新生血管。

5.1.9 纤维增生(Fibrous Proliferations,FP):增生的纤维组织变得不透明时即可被看见,呈条索状或膜状,常和玻璃体后界膜联系在一起。纤维增殖的表面可有新生血管或萎缩的新生血管,也可能没有。纤维增生可分为视盘表面纤维增生(FPD)和其它纤维增生(FPE),其分法与NVD/NVE的分法相同。

5.1.10 视网膜前出血(Preretinal Hemorrhage,PRH):位

于视网膜表面,即视网膜内界膜下,可有液平,象船形,也可能没有液平,呈圆形、椭圆形或片状。

5.1.11 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视网膜出血进入玻璃体腔。

5.2 分期标准:为便于研究、观察、记录及对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变化,通常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特征,按眼底表现分期。我国现行的分期标准是1984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的。

其中Ⅰ、Ⅱ、Ⅲ期为非增殖型,亦称单纯型或背景型,Ⅳ、Ⅴ、Ⅵ期为增殖型。

国际上大多采用改良的Airlie House Symposium分期法,根据此法分期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表4是由此简化而来的ETDRS(Wisconsin)分类法。

5.3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 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NPDR):指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之前的各期改变,也被称为“背景期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内微血管改变发生在视网膜范围内,没有超出内界膜。特征表现包括微血管瘤、点片状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水肿、硬性渗出、视网膜静脉扩张和出血、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神经纤维层梗塞、小动脉异常、局部区域毛细血管无灌注。神经纤维层梗塞(也被称为棉絮斑或软性渗出)也可能存在于NPDR。它的存在预示要进展到PDR,需要密切注意。

荧光血管造影(FA)显示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是NPDR进展的特征。FA可以了解血-视网膜屏障是否破坏,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的范围,小凹旁边缘毛细血管无灌注使得黄斑无血管区扩大呈不规则状,微血管瘤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边缘成簇状,视网膜小动脉闭锁使得无灌注区扩大和视网膜进行性缺血。视网膜缺血会引起血管增殖因子释放,反过来血管增殖因子又会刺激新生血管产生。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被认为是重度NPDR:(1)四个象限的视网膜内出血和微血管瘤;(2)两个以上象限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一个以上象限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重度NPDR在1年内有15%发展成高危险的PDR,如果同时存在重度NPDR两个以上特征的话,被认为是很严重的NPDR,1年内45%发展成高危险PDR。

5.4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PDR)

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期阶段,特征为新生血管生长,其后对应视网膜缺血区视网膜表面纤维血管性增殖。这些新生血管很脆和趋向于引起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新生血管和纤维条索晚期收缩引起视网膜牵拉,可能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PDR为视网膜外的纤维血管性增殖超出内界膜的范围进入玻璃体腔,新生血管表现为三个阶段:(1)最初的表现为带有极少量纤维组织的微小新生血管;(2)新生血管大小范围增加,且带有更多的纤维组织成份;(3)新生血管在后玻璃体增殖。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被认为是高危险PDR:(1)视盘新生血管增殖(NVD>1/4~1/3盘区);(2)视盘新生血管,由NVD/

Ⅰ期微血管瘤或合并小出血点,(+)~(++)

Ⅱ期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

Ⅲ期灰白色“软性渗出”或合并Ⅰ或/和Ⅱ期病变,(+)~(++)

Ⅳ期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

Ⅴ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

Ⅵ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并引起视网膜脱离

注:(+)表示较少,易数

(++)表示较多,不易数

表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表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TDRS分期

轻度NPDRMa和H、Hex、CWS三者之一,且没有达到中度NPDR者

中度NPDR>1个象限的H/Ma,加有CWS/VB/IRMAs三者之一,没有达到重度NPDR者

重度NPDR4个象限H和Ma>标准照相2A,或1个象限以上的IRMAS>标准照相8A

PDRNVE或NVD<标准照相10A,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及NVE<1/2视盘面积而

无NVD

高危险PDR1/4~1/3视盘面积的NVD

晚期PDR高危险PDR伴有累及黄斑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出血,眼底窥不进

ME黄斑中心2.0 DD内视网膜增厚

CSME黄斑中心500μm内视网膜增厚

NP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ME:黄斑水肿

NVE引起的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3)其它部位新生血管(NVE>1/2盘区大小),伴有玻璃体出血。

下列四种情况有三种存在也被认为是高危险PDR:(1)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2)新生血管存在;(3)新生血管在视盘上或邻近视盘;(4)中到重度新生血管。

NPDR和不伴玻璃体出血的PDR通过两个机理影响视功能:(1)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内毛细血管闭锁引起黄斑缺血;(2)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黄斑水肿。总之,黄斑水肿是糖尿病人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

5.5 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定义为:以中心凹为中心,2 DD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增厚,是由毛细血管的渗漏引起。

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linical Significant MacularOedema,CSME)定义为:(1)视网膜水肿位于黄斑中心500μm范围内。(2)黄斑中心500μm范围内硬性渗出伴邻近视网膜增厚。(3)视网膜增厚区大于1 DD范围,且部分病变累及距黄斑中心1 DD区域。

黄斑水肿最好在裂隙灯下行三面镜检查。主要观察相对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增厚部位,硬性渗出有、无及部位,黄斑囊样水肿是否存在等。

6 如何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6.1 糖尿病患者眼部检查的时间和周期

要点:(1)对每个糖尿病病人来说,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是值得的;(2)提倡糖尿病被诊断时即行眼部检查;(3)第一次检查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该每年检查一次或至少不长于每两年一次;(4)轻度NPDR没有黄斑水肿者,每6~12个月检查一次;中到重度NPDR,每3~6个月检查一次;(5)PDR或黄斑水肿,要立即转给眼科医师考虑行激光治疗。

筛查DR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何时光凝治疗PDR、黄斑水肿以避免视力损害。通过视力受到损害之前的定期眼部检查,可以在早期阶段发现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降低DR致盲的关键。

患病率普查发现1型糖尿病,年龄小于15岁,病程短于5年者,严重的DR是极少的。年龄较大,病程少于5年者,视网膜病变通常是NPDR。对于青春期后诊断糖尿病者,应该在诊断时开始眼科检查。

2型糖尿病人可在临床确诊许多年前即已发病。一般在糖尿病被诊断时即有10%~15%的病人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严重影响视力的糖尿病黄斑病变。在2型糖尿病被诊断后两年内有20%~3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所有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需尽早行眼科检查。

6.2 检查方法

要点:(1)矫正后视力结果是眼部检查的重要内容。(2)如果散瞳检查,并且增加检查时间,筛查出DR的灵敏度会提高。(3)方法为散瞳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照相或裂隙灯下三面镜检查。

眼底镜检查分为直接和间接眼底镜检查,对于眼底镜下分辨不清的微小血管病变可在裂隙灯下行三面镜检查。

在我国能够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多为眼科医生,糖尿病患者往往首先就诊的医生不是眼科医生,而是单独开业医生、内科医生,包括内分泌医生、肾科医生和验光师等,这些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筛查眼底病变来说是很重要的,任何医生对于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积极地询问其是否进行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如果没有,就应该将病人及时转给有经验的专业眼科医生处理,切不可推诿病人。

6.3 散瞳检查的必要性

要点:(1)使用间接眼底镜或三面镜检查必须散瞳。(2)散瞳是很安全的。(3)诱发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发作的机率是极其微小的。(4)几乎所有(98%以上)接受散瞳的病人都有短暂的轻度不适,这是正常的。

许多报道指出,对于NPDR来说,检查的灵敏性散瞳与不散瞳之间仅仅有很小的差别,但是对于PDR没有散瞳者检出的灵敏性是很低的。没有散瞳还会严重影响对黄斑水肿的检查,在一项临床调查中发现,糖尿病学家对未散瞳的黄斑水肿进行眼底镜检查,所有病例均被误诊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因为黄斑水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影响视力的原因。因此眼底镜下散瞳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必要的。

普遍认为散瞳可以偶然地触发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对老龄人群散瞳,这种机率是1/20 000。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人群年龄相对较轻,因此触发青光眼的机率甚至更低。临床经验已表明许多人散瞳后可以安全地驾车,只需戴一付太阳镜即可。因此散瞳后一般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6.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A)

要点:(1)FA不适用于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激光治疗(PRP)一般不需FA。(3)黄斑水肿者,FA可指导光凝。(4)FA有时可发现其它手段不能发现的新生血管。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够检查出眼底镜下或眼底立体照片上不能检出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镜下没有阳性发现的

病人约有21%荧光血管造影检出有阳性表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染料渗漏、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充盈缺损,或者像微动脉瘤样的点状毛细血管扩张。

对于糖耐量减低病人,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检测到最初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明显之前,血-视网膜屏障就已遭到破坏。但是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极轻微的,不需要激光治疗。因此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不会额外增加有助于治疗的信息,它仅仅被用作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工具。

荧光血管造影一直是探索视网膜循环临床病理的工具,其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类、估测病变严重程度和预示病变进展情况,特别有助于了解毛细血管非灌注的形式和了解黄斑水肿区渗漏来源。荧光血管造影也可以用来分析视力下降的原因,确定黄斑水肿是否存在;发现其它检查未能发现的新生血管,并指导光凝;且可评定光凝后治疗效果。

荧光血管造影检查通常很安全。一般注药后有暂时的皮肤和结膜黄染,可持续6~12小时,以及尿液呈橙黄色,持续24~36小时。最多见的副作用为恶心,于注药后近1分钟时发生,可持续几分钟。呕吐很少见。约有1%患者发生荨麻疹。虽然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心肌梗塞、休克、肺水肿等)极少发生(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少于1/100 000),但必须准备必要的抢救设备,以防不测。造影剂致畸作用尚未证实,除非绝对必要,孕妇应尽量避免进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7 糖尿病治疗教育

所有糖尿病患者必须认识到,定期适当的眼科检查和随诊的必要性。糖尿病患者首诊的任何医生都有责任劝说他(她)们的病人进行定期眼部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重要的致盲原因。在我国,目前预防其致盲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可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须尽早诊断以预防视力永久丧失。

欧洲眼科界有一项5年目标,把糖尿病所引起的新的视力下降者减少到1/3。

美国眼科学会也开始了一项长期的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减少可预防的糖尿病性盲 。采取这些措施的动因在于,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严重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激光治疗极为有效。完全履行目前推荐的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糖尿病的致盲率。被预计约有30%的PDR患者视力严重下降,这些患者经过严格治疗后,视力下降率可降到4%,双眼视力严重下降者仅占1%。

大量研究明确强调,尽管高血糖症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机理尚不清楚,慢性高血糖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所有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者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医生都应该将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与眼部状况联系起来,使病人从思想上认识到眼部损害和糖尿病的关系,以便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完成控制血糖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必须成为糖尿病系统的联合治疗的一部分。在我国,内分泌科医生承担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他们有责任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如果不能进行的话,就要及时转给眼科医师处理。同样,对许多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和五官科医生来说也具有相同的责任。许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对我们说,在他们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医生没有告诉他们要定期眼部检查,以至于错失了预防性治疗视网膜病变的时机。

澳大利亚的两项调查发现,约有16%~35%的糖尿病患者从未就诊于眼科医生。在我国尚未见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估计比例肯定会很高,就更不用说没有做过散瞳眼底检查的了。

据统计,美国自1987~1992年五年间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糖尿病的经费开支从210亿美元增至920亿美元。治疗糖尿病的直接经济费用占总卫生预算的8%,而非直接费用远超过直接费用,直接费用中80%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的治疗费用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预计今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将如美国一样会更加昂贵。

作者认为,在我国急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国家糖尿病防治战略”,其内容要不仅仅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教育,而且对与糖尿病相关的医务人员也要培训。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所花费的金钱和精力要远远低于对其治疗所需,这不仅仅对糖尿病患者本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获益匪浅。

8 治疗

目前针对病因的治疗均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其中包括山梨醇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非酶性糖基化抑制剂、蛋白激酶及视网膜内某些生长因子抑制剂等。临床实践证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是激光治疗和玻璃体手术。

8.1 激光治疗

要点:(1)激光是治疗PDR和CSME的有效手段。(2)PDR施行全视网膜光凝。(3)CSME眼行局部或格栅样光凝。(4)有PDR和CSME,但不是高度危险的PDR眼,应在黄斑局部或格栅样光凝治疗后再行PRP。(5)不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要权衡激光对视力的益处和损害。(6)激光治疗后定期复查,如果高危险特征没有减退或再次进展,需补充光凝。

临床实践已完全证明,激光光凝治疗PDR和黄斑水肿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8.1.1 激光治疗DR的机理:局部光凝封闭视网膜内血管或微血管瘤的渗漏。大面积光凝破坏了外层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和RPE细胞,降低了新陈代谢水平,使得本来供给外层视网膜的来自脉络膜的氧,转而向视网膜内层弥散,提高了内层视网膜的氧分压,从而缓解了视网膜缺氧。光凝后视网膜血流量减少,扩张的血管收缩,自主调节能力改善,小动脉也收缩,降低了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血管内压和跨壁压,血管渗漏减少,因而视网膜水肿减轻,组织缺氧缓解,新生血管退化。

8.1.2 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黄斑区血管弓外广泛的视网膜光凝。也被称为弥漫光凝(Scatter Photocoagulation),主要用于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凝范围:视乳头上下及鼻侧距视乳头1 DD远,颞侧上下血管弓以外的区域到赤道部行激光光凝术。光斑间隔距离为1~2个光斑直径,每次光凝斑数为200~500个,一般分3~5次完成,间隔1~2周一次,完成PRP后总光斑数为650~1 500个。

激光参数 光斑大小:后极部100~200μm,中周部300~400μm,远周边部500μm以上;曝光时间0.1~0.3 s,输出功率200~500 mW,功率大小应以视网膜出现Ⅲ级光凝斑为准。8.1.3 次全视网膜光凝术:与标准PRP不同只是光凝固斑间隔大,光斑数少于650个。适用于增殖前期或轻度PDR。8.1.4 超全视网膜光凝术:与标准PRP不同在于范围扩大和光斑数增加。范围可扩大至赤道前及视乳头上下和鼻侧边缘均可光凝。光凝斑间隔可小至0.5个光斑直径,总数可达2 500~3 000个。适用于高度危险的PDR。

8.1.5 NPDR和PDR光凝:对增殖前期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一般都可考虑行PRP。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激光和波长,并进行足够的有效光凝,是PRP治疗成功的关键。

PRP的主要目的是阻止病情发展,使新生血管等高危险因素消退,防止失明,而不在于提高视力。有报道PDR患者行PRP后,5年视力丧失的危险率可降低50%以上,但会引起11%的病人视力下降一行,3%的病人视力下降两行以上。

对高度危险的PDR应该尽早行PRP,但是对视力下降危险性很低(两年内3.6%~7.0%)的NPDR或不严重的PDR,有时可以推迟PRP。轻至中度NPDR,不主张光凝治疗,而要求密切随诊,因为仅有10%~25%的NPDR发展成PDR。

应该避免直接光凝明显的纤维血管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条索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区,这是因为光凝后,临床上新生血管虽然退缩,但纤维血管挛缩也可能发生,引起复发性玻璃体出血、牵拉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8.1.6 黄斑病变的光凝治疗:局部光凝:80%的DR患者视力减退的原因为黄斑水肿。局部光凝用于治疗局部黄斑水肿,可降低持续黄斑水肿的发病率,减少视力下降的危险,增加视力恢复的机会。

局部光凝主要在于封闭渗漏点。光凝前一般要求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渗漏部位。使用50~100μm光斑,时间为0.05~0.1 s,能量以使微血管瘤呈白色或变黑为准。黄斑部光凝以绿激光为最佳。

格栅样光凝:用于治疗弥漫的黄斑水肿。方法:光斑50~100μm,在弥漫渗漏区及毛细血管非灌注区,于黄斑无血管区外,或远离黄斑中心500μm以外,光斑由内向外平行乳头黄斑束排列2~3排,间隔距离大于一个光斑直径,时间0.05~0.1秒,能量以使视网膜呈浅灰色或灰色反应为准。

激光治疗CSME后中度视力下降(MVL)率减少50%以上。MVL被定义为视角增大一倍(例如1.0降到0.5,或0.4降到0.2)或视力表下降3行以上。

CSME光凝治疗较不治疗有利。因为光凝降低了中度视力下降的危险,增加了视力提高的机率,而仅仅有轻微的视野缩小。没有CSME眼,头两年激光治疗与非治疗之间没有差别,因此,没有CSME眼可以推迟光凝直到黄斑水肿加重威胁黄斑中心凹。没有症状的视力正常的CSME眼,决定何时光凝治疗有时是困难的,要根据眼部情况而定,如渗出距中心凹距离,是否进行了白内障手术,是否同时伴有高危险PDR。

如PDR和CSME同时存在,一定要先行局部或格栅样光凝,因为PRP会加重黄斑水肿,引起视力下降。黄斑部光凝完成后,决定进行PRP,最好每次限制光斑数,将PRP分为3~4次完成。但是对于高度危险的PDR眼,推迟PRP至黄斑部光凝

极轻NPDR无需PRP光凝治疗,6~12个月复查一次。

轻度NPDR如果有黄斑水肿,达到CSME标准,则

中度NPDR需局部或格栅样光凝,2~4个月复查一次。

重度NPDR一般不行PRP,若有CSME可行局部或格栅

样光凝。如果病人不能定期复查或病变进

展快则可行PRP。

PDR

高危险PDR行PRP。

晚期PDR

黄斑水肿局部或格栅样光凝。

CSME

表5 光凝建议

[ETDRS建议]

后进行甚至是更危险的。

8.1.7 激光治愈标准:光凝后,微血管瘤于2周内萎缩,新生血管约6周至数月萎缩,硬性渗出需数月逐渐减少至完全吸收。光凝治愈的标准不能以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吸收为准,而应以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消失为标准。

光凝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积极的随访和密切注意是否需要再次补充光凝,一般认为光凝治疗后DR都有长期的稳定性,但也不完全如此。Ferris认为仅仅1%的PDR患者激光治疗后5年视力严重下降﹝P<0.025)。

8.1.8 激光治疗的副作用:激光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不适和疼痛,有些患者甚至要求球周麻醉。治疗后几天或几个星期内视物模糊也是很普遍的,包括夜视力、色视力、周边视力下降。更长时间的视力下降可能是由于PRP后加重了黄斑水肿,或意外损伤黄斑中心凹,黄斑区光凝瘢痕扩大,RPE细胞萎缩,引起视力下降。黄斑水肿光凝副作用包括轻度暗点和视野缺损。

8.2 玻璃体切除术

要点:(1)严重玻璃体出血的1型糖尿病人应尽早行玻璃体切除(三个月内)。(2)2型糖尿病人,严重玻璃体出血早期玻璃体切除意义不大。(3)无法进行PRP的严重PDR者也应早期玻璃体切除,目的在于挽救部分视力。

8.2.1 玻璃体切除的作用:PDR常有玻璃体收缩,收缩的结果引起许多并发症,包括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主要是针对玻璃体收缩及其并发症治疗。目的在于解除黄斑及其它视网膜牵拉,恢复屈光间质的透明性,以利于视网膜光凝治疗(包括眼内或眼外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的指征如下:(1)浓厚的玻璃体出血,眼底窥不清。(2)累及黄斑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伴有裂孔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进行性纤维血管性增殖。(5)虹膜红变和玻璃体出血影响光凝治疗。(6)血影细胞性青光眼。(7)浓厚黄斑前出血。(8)由于黄斑前玻璃体收缩而引起的黄斑水肿。

8.2.2 对玻璃体积血手术:进行玻璃体切割的糖尿病患者5年累积率为5.3%,其中54%是因为玻璃体积血,46%是因为视网膜脱离。带有浓厚的玻璃体积血,眼底窥不清,可以用B超探查有无视网膜脱离,如果存在,则应尽早玻璃体切割。双眼严重玻璃体出血在糖尿病病情稳定后先行一眼手术。

DRVS分析了严重的玻璃体出血后视力下降眼(视力≤5/200)早期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出血后1~6个月)与晚期(1年后)玻璃体切割的差别。1型糖尿病人严重玻璃体出血,早期玻璃体切割的益处是明显的。但是对2型糖尿病人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0.5者手术时间早晚则意义不大。这主要是因为2型糖尿病人伴有很高的糖尿病黄斑病变,使得视力下降到0.1左右。8.2.3 对PDR手术:DRVS将晚期PDR,视力0.05以上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早期玻璃体切割,另一组常规PRP治疗。早期玻璃体切割组如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将要发生或已经出现,术中或术后要行PRP。如果有活动性视网膜新生血管,也要行PRP。常规治疗组如果发生黄斑部视网膜脱离,视力低于0.1以下时也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早期玻璃体切割组术后2、3、4年随访视力均好于常规治疗组。4年后,早期玻璃体切割组视力≥0.5眼占44%,常规治疗组为28%,但是视力很低眼两组比例相同。对于严重PDR患者,早期玻璃体切割视力预后好于保守治疗。尤其是严重新生血管性增殖眼,早期玻璃体切割更为有利。

未累及黄斑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可以保持稳定多年,一旦黄斑受累,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带有裂孔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病变进展较快,应该早期手术治疗。

8.2.4 玻璃体切除术后结果:许多文献报道了糖尿病眼玻璃体切除术后长期视力效果。玻璃体切除术后5~10年有42%~75%的病人保持稳定和拥有有用的视力。术后短期效果好的病人一般保持稳定。由于眼内激光应用,DR玻璃体切除手术成功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玻璃体切除术后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为玻璃体出血,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为白内障。严重视力下降的原因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白内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黄斑疤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前纤维化。白内障是最常见的并发症,6个月内约有20%~25%眼并发白内障。

8.3 白内障手术

要点:(1)如果白内障影响眼底病变治疗,要尽早手术摘除晶体。(2)白内障术前要估测DR程度,预测术后视力。(3)DR患者白内障术后要立即检查眼底。(4)如果屈光间质允许的话,带有CSME、严重的NPDR或PDR的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之前先考虑行激光治疗。(5)白内障术后DR会加重。

8.3.1 白内障和DR之间的关系:1型糖尿病人白内障成熟与视网膜病变严重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目前存在的观点认为,带有CSME、严重的NPDR或PDR的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晶体摘除手术之前最好先行激光治疗眼底病变。如果屈光间质不透明,眼底窥不清,那么白内障摘除对于视网膜光凝治疗则是必须的。手术可以使激光治疗得以完成。

白内障术后会加重视网膜病变,一般认为3~6个月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进展明显,发生虹膜红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险性增加。而非白内障手术眼,视网膜病变进展缓慢或相对稳定。另外还要考虑到白内障手术方式,囊外摘除所致的DR进展速度明显低于囊内摘除术。

8.3.2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完全依赖于术前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87%的视力≥0.5,NPDR和黄斑病变者仅达到43%,而进行性PDR者没有1只眼术后视力≥0.5。因此术前存在黄斑水肿和进行性PDR明确预示术后视力不佳。另外,糖尿病患者也比非糖尿病患者术后更早、更多发生后囊混浊。8.4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要点:(1)糖尿病患者可以和一般人一样进行手术治疗。(2)麻醉、手术等因素均可造成应激性高血糖状态。(3)对糖尿病患者麻醉和手术应引起医生的重视。

手术前、后的处理根据手术类别(急症或择期性),手术时间的长短,麻醉以及糖尿病的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糖尿病人的术前、术后处理变化很大,需要个别化。一般认为空腹血糖在8.3 mmol/L以下,24小时尿糖低于10 g及无酮症的情况下,可以手术,眼科手术空腹血糖范围可以适当放宽至9.0 mmol/L以下。

8.4.1 手术类型与手术大小:手术是应激因素,可使血糖上升,一般手术上升在1.11 mmol/L之内,大手术可使血糖上升2.05~4.55 mmol/L。眼科行白内障、青光眼等中小手术对糖尿病人的原有症状影响不大;对玻璃体手术者能使血糖、尿糖有较大的波动,尤其术后眼压高或影响进食者。

8.4.2 麻醉和麻醉剂:全身麻醉使病人的糖代谢有所变化。反之,局麻则影响较小。麻醉前用药亦应慎重,适用戊巴比妥钠和度冷丁。

8.4.3 糖尿病病情:对轻型或较轻型糖尿病,单纯用饮食或饮食加口服降糖药即能控制者,空腹血糖在6.0~8.9 mmol/L以内,术后很快能恢复饮食者,除加强观察外,不必作特殊处理。反之,对那些需用胰岛素控制,特别是每日胰岛素用量在40 U以上者,或幼年型脆性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慎重,严密观察血糖和估计胰岛素用量。

8.4.4 必要检验:糖尿病患者术前应测定尿糖、尿酮、血糖、血钾、血钠、血氯、血尿素氮、CO2结合力等。术后或当天下午5时,应复查血糖、尿糖和CO2结合力等,以后根据病情,必要时每日检查一次。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与术前对比。8.4.5 一般用药原则:眼科糖尿病患者一般玻璃体手术后血糖多有波动。术后不影响进食,糖尿病又较轻,可用饮食或加口

服降糖药控制者,若空腹血糖在6.0~8.8 mmol/L,则不必用药,严密观察。术后如尿糖在“+++”,“++++”可皮下补充注射4~6 U胰岛素,保持尿糖在“±”、“+”或“++”及血糖5.55~13.88 mmol/L者,较为安全,但尿糖的“+”号仅属糖份浓度与尿量有关,也须注意。

手术后补充胰岛素的剂量,大多数病人可根据尿糖来决定。8.4 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同时,一定要治疗其原发病,即控制血糖。传统糖尿病治疗是被形容为三架马车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降糖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传统综合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糖尿病现代综合治疗的五大措施:糖尿病的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糖尿病教育,使患者本人及其亲属认识到病情监测的重要性,可以提高糖尿病的控制满意度。

8.5.1 饮食治疗:对所有糖尿病病人来说,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它各种治疗都应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且应长期坚持。许多2型糖尿病人,饮食治疗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单靠饮食治疗即可达到理想控制或良好控制。

饮食治疗涉及热卡摄入总量,全天热卡分配,构成热卡食物种类及营养。控制总热卡摄入最重要目的为减轻体重。2型糖尿病人通过严格限制热卡,一般都能在体重显著下降之前降低

+++10++5+

表6 根据尿糖补充胰岛素量

表7 糖尿病患者监测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HBA1c)4~6/年血脂2/年肝肾功2/年胰岛素和C肽视病情定尿糖(四段)经常查尿酮体血糖过高时查尿常规2/年尿白蛋白1/年体重指数BMI经常查胸透、心电图1/年皮肤、足部检查

1/年

血糖水平。体重减轻使已加速的肝葡萄糖生成率降低,并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及削弱受体后缺陷的程度来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且能增加B细胞分泌。

热卡分配:在每日各次正餐中的热卡分配应尽量均匀,避免任何一餐中热卡过多。接受外源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应时常调整热卡摄入,使之与外源胰岛素作用时间相吻合。

三餐分配: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可按1/3,1/3,1/3或1/5,2/5,2/5分配,也可按四餐即1/7,2/7,2/7,2/7分配。

营养物质种类:当病人采用正常热卡饮食时,很重要的是要合理平衡分配及营养上要充分。营养物质种类最好要齐全,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

饮食治疗是一个长期治疗的方法,因此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观点。我们希望每个病人都能定期咨询于营养专家。营养专家进行详细的介绍是必要的,使饮食治疗达到个体化,从而选择适合每个病人特性需要的饮食。最后一点,由于很少有人能完全遵守饮食方案,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偏离所推荐的饮食计划是允许的,但前提条件是病人应懂得如何应付它。8.5.2 口服降糖药: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且无严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人,宜选择口服药物治疗。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口服药物为磺脲类降糖药。

有严重的持续的空腹高血糖,显著的临床症状以及初发高渗状态的病人,口服药物治疗是不合适的。至少开始时用不合适,应以胰岛素治疗为主要方式。

8.5.3 胰岛素治疗:对所有1型糖尿病人及许多2型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为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糖尿病学家中盛行的观点为高血糖在实质上促进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有特别明确的血糖范围作为目标进行降血糖治疗(无论用什么方法)。在不致发生明显低血糖情况下,尽可能使得血浆血糖接近正常。

临床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每个病人的病情轻重不一,且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胰岛素的用量涉及每个病人必须高度个体化,因此最好在医生的帮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方案。

使用胰岛素治疗必须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目前评价血糖控制的最好办法是家中自我血糖监测,病人每天对自己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且对胰岛素剂量作适当调整。这要求病人自己承担大部分医疗护理责任。

胰岛素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是低血糖症。这是因为即使是最好的给予胰岛素的方法,相对于模仿正常人体平衡机制来说,也仍然是不完善的。偶尔有轻度低血糖发作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经常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是不允许的。

9 小结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因此针对病人所采用的治疗必须有长远观点。糖尿病人将要在其余生里与医疗工作者打交道,必须对病人就此病进行良好教育,使其最终学会把各种治疗方法个体化,以便适合他或她本人情况,最后大多由病人自己决定采取的治疗及管理措施。对病人进行治疗教育(Therapeutic Education)是极其重要的,糖尿病人治疗教育是帮助他们获得和保持满意治疗的能力,内容包括学习自我保健、心理支持和对病人及其亲友的健康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危害性,同时也要认识到病变的可预防性及早期治疗的优越性。

由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许多治疗涉及细致的自我护理,从实际意义上说病人是他或她自己的最重要的医生。

10 附录

DCCT: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Complications Trial)美国施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主要是对IDDM病人治疗上采用严格和随便地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对比。

DR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Diabetic RetinopathyStudy)美国眼科学会组织的,对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于1972至1979年施行。DRV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研究(Diabetic Ret-inopathy Vitrectomy Study)美国眼科学会组织的,对于严重玻璃体出血或严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病人行早期玻璃体切除手术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ETDR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arly Treatment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美国眼科学会组织的,局部和弥漫光凝治疗NPDR、早期PDR和黄斑水肿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ETDRS于1980年至1985年在美国实施,并提出视网膜病变不同阶段是否光凝及光凝时间。

WESDR:Wisconsin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Wisconsi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是一个人口普查基础上的分类研究,对象为已确诊为糖尿病,居住在南Wis-consin州11个县的所有年轻和年老发病但病程大于15年的患者。

[收稿日期:2005-01-15]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

您已完成摸底考试,答对题数9道,正确率为60% ?1、(单选题)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首选: A.ACEI或CCB B.ACEI或ARB C.ARB或CCB D.ARB或β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成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A.10g B.15g C.25g D.35g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磺脲类药物禁忌症是: A.1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大手术者 D.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时需: A.继续基层医院进一步治疗 B.请示上级医生后,继续基层医院治疗 C.立即转诊至上 级医院D.建议患者出院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其减重目标为: A.1个月减轻体重5% B.1个月减轻体重10% C.3-6个月减轻体重5%-10% D.3-6个 月减轻体重20%-30% 正确答案:C ?10、(多选题)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降糖 B.降压 C.调脂 D.抗血小板治疗 E.生活方式干预 1、(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 正确答案:ABCDE 2、(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C.8.2% D.15.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糖尿病 正确答案:C

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

2020年度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

附件2 2020年度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 科技领域)项目指南 1.人口康健 1.1慢病防治 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肥胖症和代谢性疾病防治。 1.2妇儿疾病防治 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重症儿童免疫混乱、儿童过敏性疾病、儿童多见稀罕病防治。 1.3感染性疾病 艾滋病综合防治、COVID-19中西医结合防治。 1.4康健促进 居民康健生活方式评价体系及风险预警系统建设,青少年心理障碍防控与精神康健急救技术研究,中老年人康健生活方式促进技术研究,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科学方法研究。 1.5五官疾病 难治性致盲眼病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干细胞在牙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安全应急及自然灾害防治 2.1新型消防技术研发及装备研制 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新一代消防减灾技术及装备研

制。 2.2烟花爆竹 烟花爆竹安全环保新技术研发。 2.3洞庭湖洪水调控 湖南省四水洪水晦气组合及防洪调度研究,洞庭湖流域洪水汛情精准监测预报。 2.4公共安全 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3.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 3.1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溯源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研究。 3.2白酒品质提升 酱香型白酒品质提升,湘产白酒独特性及关键工艺控制技术开发,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与安全控制。 3.3计量方法与品质标准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计量方法、标准物质研发,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4.实验动物 4.1人源化小鼠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4.2转基因小鼠肿瘤动态示踪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4.3巨大生殖疾病人源化动物模型的研究。 5.其他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A) 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A) 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急诊分诊指南

急诊分诊指南 一.分诊系统的目标 定义 分诊最简单的表述就是分类。意外事故和急救部门根据患者的分类和分级来决定谁能优先治疗,确定适当的治疗场地并开始紧急的挽救生命的治疗 确定优先权 根据情况严重程度确保患者得到优先治疗 分配治疗区域和控制交通 1.通过提高运输量减少拥堵和混乱 2.更有效的利用人力和设备 开始适当的护理干预 1.通过准确的初步评估促进患者治疗 2.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提供紧急干预 3.通过运用初步诊断程序加快医生评估 提高患者的信任保持沟通 1.提高患者的信任,即一旦患者进入意外事故和急救部门,作为受过培训的部门成员将立 即查看患者 2.作为转诊介绍中心为另一个急救部门需要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 3.作为问讯处仅仅为患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指导 4.在患者治疗区域等待的患者亲友做好沟通 5.与警察和救护车保持联系 6.记录由救护车人员和/或其他人员提供的相关信息 提供培训 提供评估和一般分诊技巧方面的指导性学习机会 反应时间 从登记到医疗关注(治疗)的时间 初级分诊 主要目标是通过一个简单而快速地评估来识别和筛选出那些明显需要紧急复苏的患者,这个分诊决定应考虑对以下信息的分析 1.当前的问题:导致患者来到意外事故的问题和情况 2.详细的信息 详细的信息非常有用,因为它能对问题的发生机制及情况的严重程度给予一个好的判断,信息可以通过亲属、朋友、救护人员、警察或其他旁观者来收集 3.一般的和客观的生命体征评估 这些包括: 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型、移动、保健情况、衣着、气味、颜色、姿势、言语、行为、面部表情、出汗、呼吸、伤口情况、环境等 生命体征观察 1)气道 2)呼吸 3)循环 4)意识水平 4.分配优先权及治疗区域 筛选出危殆患者送往复苏室并尽可能快的实施复苏,并为后来的分诊评估提供信息 5.提供给患者的信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 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2020版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2009(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目录:

一、编写说明 贾伟平陆菊明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2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 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三、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本版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相同。关于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目标与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即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本版指南修订了伴高危心血管病变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年龄为≥50岁。五、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治疗中增加了新的治疗方法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用于治疗中心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六、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 关于糖尿病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进一步强调了二甲双胍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鉴于预混胰岛素多次注射与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相似,因此该二种方案可以互换。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此外,本版指南及时跟进了各种降糖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并更新了相关内容,已在附录中全部列出。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摘登 1 2型糖尿病的诊断 我国采用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如无特殊提示,文中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靠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确定。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ADA 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5.6mmol/L,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 5.6-6.0 mmol/L 的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故我国血糖异常切点仍沿用 WHO1999年标准。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急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 升高,若无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急消除后复查。 糖代谢分类mmol/L 糖代谢分类WHO 1999年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正常血糖<6.1 <7.8 IFG 6.1-6.9 <7.8 糖耐量减低(IGT) <6.1 7.8-11.0 T糖尿病(DM)≥7.0 ≥11.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mmol/L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 考虑上次用餐时间,1d中任意时段的血糖。或空腹血糖(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 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 ≥7.0 11.1 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测血糖以明确诊断 2 糖尿病的治疗 2.1 口服降糖药 基于2型糖尿病的2个主要异常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 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吸收。 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联合治疗。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者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1.1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该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 糖,许多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亚 组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此外,双胍类药物还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进展。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并有降低体质量的趋势,但常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联用可增加 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女性>12.8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

您已完成摸底考试,答对题数9道,正确率为60% ?1、(单选题)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首选: A、ACEI或CCB B、ACEI或ARB C、ARB或CCB D、ARB或β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成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A、10g B、15g C、25g D、35g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磺脲类药物禁忌症就是: A、1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大手术者 D、以上均就是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时需: A、继续基层医院进一步治疗 B、请示上级医生后,继续基层医院治疗 C、立即转诊 至上级医院D、建议患者出院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其减重目标为: A、1个月减轻体重5% B、1个月减轻体重10% C、3-6个月减轻体重5%-10% D、 3-6个月减轻体重20%-30% 正确答案:C ?10、(多选题)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降糖B、降压C、调脂D、抗血小板治疗E、生活方式干预 1、(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 正确答案:ABCDE 2、(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C、8、2% D、15、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糖尿病 正确答案:C A、受试者需空腹8-10小时 B、无水葡萄糖82、5g溶于300ml水中 C、试验过程 中,患者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D、从服用完糖水后开始计时,进行静脉采血E、实验前3天,患者应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眼科患者内科急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眼科患者内科急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摘要:目的:对内科急症的眼科患者进行临床特点的总结,并对其防止防治制 定措施。 方法:以某家三级眼科医院发生的内科急诊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探讨内 科急症的措施。结果:在眼科患者中发生内科急诊的患者,高于门诊发生率,每 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但以老年人居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全身疾病为常 见病症。结论:对眼科患者内科急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培养眼科医 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救能力,及时的帮助患 者脱离危险,保证生命安全。 关键词:眼科;内科疾病;特点;措施;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很多的眼科患者,到医院就医主诊的是眼科的病症,但往往自身伴有很多的内科疾病,例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肺病、心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这些就给眼病诊治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危险性,很容易 在眼病诊治过程中出现急症甚至危及生命。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要将内科急症的防治作为眼 科医疗中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危险程度,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 纷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某三级眼科专科医院2014-2015年间的发生的内科急症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 性分析,探讨眼科防止内科急症的措施。该院在这期间,门诊就诊眼科患者中,总共发生内 科急124例,占眼科就诊的0.047%。 1.2方法 当眼科患者出现内科急症时,由其主管医师申请内科紧急会诊,内科会诊医师由主治医 师及以上职称者担任。会诊医师向患者、家属、主管医生、相关科室医生及护士了解病情, 对患者进行检查,明确诊断,提出治疗和护理建议,并填写统一的会诊记录单,对患者的资 料进行记录。对这124例内科急症患者的性别、年龄、所在科室、内科基础疾病、内科急症 种类等资料进行收集。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资料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计数资料用例 数及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内科急症患者资料构成 门诊患者内科急症22例,占0.007%,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5-68岁,平均,其中60岁以上8例;住院患者内科急症102例,占0.44%,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2 - 89岁,其中60岁以上87例。住院患者内科急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门诊患者(p<0.05),二 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患者中60岁以上例数明显高于门诊患者(p<0.05)。 2.2内科急症患者伴发的内科基础疾病 22例门诊患者中伴发内科基础疾病11例,其中高血压病4例,癫痫3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在124例内科急诊住院患者中,有90%伴发内科基础疾病,部分患者同时伴发 多种内科疾病,常见的内科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慢 性胃病以及癫痈、支气管哮喘等。住院患者中伴发内科基础疾病比例明显高于门诊患者。 2.3内科急症的病种构成 门诊患者内科急症按其频次排列如下:神经反射性晕厥、过敏性休克、癫痈、不稳定型 心绞痛以及高血压急症。 住院患者内科急症按其频次排列如下:高血压急症、不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 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斜视防治指南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为规范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斜视的基本检查 (一)询问病史 询问斜视发生(发现)的时间及症状,询问母亲妊娠史、是否早产、难产、出生时缺氧史及出生体重。是否存在相关诱因,如发热、外伤等疾病。 询问斜视为恒定性或间歇性,同时观察患儿是否有代偿头位、斜视出现在视近还是视远或远近均有、是单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 询问既往治疗情况,是否做过弱视治疗,或集合训练等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否配戴过眼镜,是否做过斜视矫正手术。 询问是否有斜视家族史,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病史。

(二)视力与屈光检查 1.视力检查 (1)分别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远视力检查常用E 字视力表,对年幼儿童也可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近视力检查多采用J a e g e r近视力表和标准近视力表。 (2)对于眼球震颤患儿,检查时保持双眼同时睁开,雾视一眼(在该眼前多加+5.00D s球镜)以检测对侧眼视力,用此方法可检测出接近实际生活的视力。另外,要查双眼视力,对伴有代偿头位的患儿应检查有头位偏斜时的视力。 2.屈光检查 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有1%的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对于部分病例(例如屈光状态为远视和内斜视患儿),建议滴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获得最大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对于年龄大于12岁且不伴有与调节相关的内斜视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可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二、斜视的专科检查 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部分。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解读

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此次《指南》在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特殊人群血糖控制目标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同时首次提出糖尿病治疗流程图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筛查和诊断流程。 《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3.9毫摩尔~7.2毫摩尔,非空腹血糖小于等于每升10毫摩尔。与2007年版相比,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有所放宽(2007年版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4.4毫摩尔~6.1毫摩尔,非空腹血糖为每升4.4毫摩尔~8毫摩尔)。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从2007年版的小于6.5%,变更为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变更为7.8毫摩尔~10毫摩尔。 关于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三线治疗)。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四线治疗)。

此外,《指南》强调降压、调脂和抗血小板等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特别是对于中危、高危糖尿病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提升至一级预防措施。 此外,《指南》不推荐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诊断糖尿病。《指南》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教授解释说,虽然世卫组织已建议条件成熟地区采用上述方法诊断糖尿病,但目前我国仍缺少相关研究资料,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旦开展,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诊断上的混乱。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4年组织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我国首个减重代谢外科指南——《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1]。在该指南的指导和规范下,尤其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成立后,我国的减重代谢外科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多中心合作,不断积累详实的多中心临床数据。我国减重代谢手术已经由2014年的4000例增长到1万例以上,术式方面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差异[2-3]。2017年,美国和欧洲肥胖代谢外科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包括胃束带手术(AGB)等治疗方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4-5]。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联合CSMBS组织专家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参考西方国家指南及立场声明更新,并采纳我国近5年的临床数据及相关文献,在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以更好地适应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规范疾病的治疗,共同推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手术适应证 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6-7]。(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8]。(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 1.70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mmol/L,女性空腹<1.29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mmHg或动脉舒张压≥85mmHg, 1mmHg=0.133kPa)。(2)合并症包括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内分泌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2型糖尿病(T2DM)等慢性并发症。(3)对BMI为27.5~<32.5的病人有一定疗效,但国内外缺少长期疗效的充分证据支持,建议慎重开展。(4)如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Android脂肪含量与腹部脂肪及内脏脂肪分部相关,如Android脂肪含量显著升高提示中心型肥胖。或MRI对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进行评估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教学教材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

您已完成摸底考试,答对题数9道,正确率为60% ?1、(单选题)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首选: A.ACEI或CCB B.ACEI或ARB C.ARB或CCB D.ARB或β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成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A.10g B.15g C.25g D.35g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磺脲类药物禁忌症是: A.1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大手术者 D.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时需: A.继续基层医院进一步治疗 B.请示上级医生后,继续基层医院治疗 C.立即转诊至 上级医院D.建议患者出院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其减重目标为: A.1个月减轻体重5% B.1个月减轻体重10% C.3-6个月减轻体重5%-10% D.3-6个 月减轻体重20%-30% 正确答案:C ?10、(多选题)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降糖 B.降压 C.调脂 D.抗血小板治疗 E.生活方式干预 1、(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 正确答案:ABCDE 2、(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C.8.2% D.15.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糖尿病 正确答案:C

糖尿病护理查房

糖尿病护理查房 一、时间:2016年6月20日 二、地点:护士办公室 三、主持人:李英护士长 四、参加人员:全科护士 五、查房内容:糖尿病护理查房 主讲人:徐一主管护师 李英护士长:今天是组织护理查房,本次进行的内容为“糖尿病病护理查房”。首先由徐一主管护师讲解糖尿病的定义、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总结提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 (一)糖尿病的定义:中医上消渴因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善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在肺胃肾。西医上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二)糖尿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10版)。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三)糖尿病的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 (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糖负荷(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2HPG)≥ll.l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ll.lmmol/L (200mg/dl)。 (四)主要病因:高血糖伴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这是因为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存在缺陷。 (五)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体重下降及视力模糊。 (六)并发症: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1心血管病变。2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3 、糖尿病眼病。4. 糖尿病足--脱疽。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 Prevention and Cure Guide on Diabetic Fundus 临床指南导读 YAO Yi ZHAO Jun-ping MA Zhi-zhong WANG Chang-guan 姚 毅 赵军平 马志中 王常观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 糖尿病: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型,即1型和2型糖尿病。现在 已不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 尿病(2型糖尿病)来分型,即不用罗马字母,代之以使用阿拉 伯数字。其它类型的糖尿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包括继发于胰 腺疾病的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和遗传综合征伴发糖尿病(表 1)。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差异有时并不明显,发病年龄也互有 重叠,一般我们把在30岁以前发病且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考虑 为1型糖尿病,而对30岁以后确诊,单纯饮食控制,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认为是2型糖尿病,见(表2)。 1.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WT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的诊断标准为: (1)两次以上空腹血浆血糖浓度≥7.0 mmol/L; (2)或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 (3)或空腹血糖不高时,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若2h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三项符合一项诊断均成立。 如果6.1 mmol/L<空腹血浆血糖<7.0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血糖在7.8~11.1 mmol/ 1 1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青少年发生的或酮症倾向的糖尿病 2 2型糖尿病:过去称为成人发生的或非酮症倾向的糖尿病 A、肥胖(~80%) B、非肥胖(~20%) 3 继发性糖尿病 A、胰腺疾患(例如,胰腺切除术,胰腺功能不全,血色病等) B、激素性(拮抗胰岛素激素过量,例如:柯兴氏综合征,肢端肥 大症,嗜铬细胞瘤等) C、药物诱发(例如:噻嗪类利尿剂,激素,芬妥因等) D、伴发于特殊的遗传综合征(例如:脂肪营养不良,肌强直性营养 不良,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4 糖耐量减低(IGT):过去称为化学性、隐性、临界性或亚临床性糖尿病 5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对葡萄糖不耐受 表1 糖尿病分型 L之间时,可诊断糖耐量减低。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此组糖尿病病人约见于所有孕妇的1%~2%,一般无症状,需用OGTT诊断。仅限于妇女妊娠期发 生的IGT与糖尿病,已知糖尿病者妊娠时不属此组。大多数病人于分娩后随访OGTT往往可恢复正常,仅有30%病人于5~10年随访中转变为真性糖尿病。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北京,10085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讨论稿)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11.20 苏州

序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重,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合并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杀手,而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之快更是令人咋舌,称其为洪水猛兽亦不夸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以求的努力。学会自诞生之日起,秉承“通过教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治疗和根除糖尿病”的使命,培养了大批专科医师、营养师,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大量糖尿病宣教、流调、预防、治疗和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