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手册

田野调查手册
田野调查手册

媒介研究田野调查调查手册(大纲)

郭建斌

2010年12月日7日

近年来,一直想编写一个关于媒介研究的田野调查手册,因为在人类学界,已经有几个这方面的很好的手册,如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的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1874-1951年),中国学者汪宁生的《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1996年)等,但是由于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不敢轻易动手。因为本周让研究生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那本手册的中译本(周云水等,2009),为了讲这次课,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逼着自己动手写了这样一个提纲。因为是临时写就的,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拿出这样一个提纲来让研究生批判,因为时间关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为了更为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我把这个“手册”贴在这里。欢迎各位有兴趣的看官留下宝贵的意见。

一、媒介的种类

虽然我们说这样的研究所针对的是与人类使用媒介有关的社会活动,但是在一开始,我们还是需要对这里所说的媒介做一个大致的范围限定。自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介,包括了传播研究中通常涉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包括被纳入“新媒体”范畴的手机、网络(具体包括博客、播客、tiwtter/facebook等等)等,这些媒体的具体形态十分繁多,无法一一列举,我们的想法是所有那些与那些与新的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人们用于传播、交流的各种具体方式,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体的范畴,同时也包括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与所谓“传统”媒体融合之后所形成的那些具体形态。

在对于上述媒体的研究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关注一些可能被忽视的具体形态,如过去使用的录像机,现在所使用的VD等,这方面在以往的人类学研究中,已经被一些人类学家所关注,如美国人类学家在对加拿大和澳洲土著的研究中所关注到的indigenous media,Jenny Chio在对中国西南农村的研究中所提出的village media,这些不同的名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当地人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来表现自己的文化或生活,只不过前者主要是由国家或相关组织为当地人提供某种传播技术手段,而后者则完全是当地人自发地运用一些传播技术手段。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也有人类学家曾经对录音机(包括录音磁带)等进行过

研究(xxx),在中国的农村,较之1980年代,这类东西已经不那么的普及,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那些受到城市里的流行趋势影响的MP3/MP4/PM5等等,这些东西同样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介的范畴(这些研究并不仅限于农村,也包括城市)。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这样一些音频、视频播放已经被装进汽车、摩托车内,这样一些流动的空间内的那些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范畴。

除了上述这样一些外来的传播媒介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那些本地人自己发明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方式,这方面的情况,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的《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也有较为详尽的说明(p192-193),在这里不在详述。

因此,以上所说的媒介,所涉及的具体种类是十分繁杂的,从这样一些具体技术或产品的来源上,我们可以把它们暂时分为外来的与本土的两种类型。就以往的媒介研究中,我们对于外来的媒介的使用关注得较多,而对于本土的媒介形态,似乎关注不够,因此在这里才做了这样的区分。

划分媒介的类型不是我们这样一个调查手册的本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划分可以拓展我们对于媒介的理解的视野,并在实地调查中去拓展媒介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的关注点落到对那些具体媒介形态的使用上。

二、针对媒介的调查

如前所述,因为具体的媒介形态十分复杂,因此在这里我们也无法对每一种具体的媒介形态的调查方法做一一的介绍,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以某些目前较为常见的媒介形态为例(这也因为我们在对这些具体的媒介研究的一些经验),具体介绍对这些媒介进行研究时的一些具体方法,然后,我们将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研究出发,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指导意见。

1.电视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由于电视机的广泛普及,很多问题似乎不会去想和问。说到电视,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电视里所播放的节目,而忽略了其他的更多的东西。沿着这样的思路,说到电视研究,我们的思路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节目及其影响方面,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效果研究”。其实,就人类学的电视研究来说,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在以往对一些农村地区的电视研究中,有研究者问过这样的一些问题:电视机从哪里来?谁在看?在哪里看?怎么看?看什么?等等(郭建斌,2005)。除了这样一些问题之外,在一个一般的城市家庭中,我们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电视机摆在哪里?它在整个家庭空间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家庭换了多少台电视机?不同时期电视机的摆放位置和电视机柜等

又有怎样的不同?甚至还可以去访问一些生产电视机柜的人,了解不同时期专门摆放电视机的柜子的变化。当然如果你对电视机本身感兴趣,也可以去找一些设计、生产者,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考察电视机生产技术方面的变化。这样一些内容与电视节目本身均没有关系,但是这些问题对于电视的研究,同样是有意义的。

如果从内容方面来考察,一般来说,通常就是生产、传输和观看三个环节。如果你觉得一时无法弄清一个大的电视台的完整的情况,你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电视台,只要这个电视台有自己制作的节目,你就可以针对他们所生产的节目了解他们的内容生产情况。或者说,你可以从某个大的电视台的某类或某个具体的节目入手,来深入了解这类或个节目的具体的生产情况。这当然要能够参与到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观察之外,还要对有关的人员做一些访问。

传输虽然只是一个技术活,但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那些制作电视节目内容的人,也通常对这方面的情况没有太大兴趣,似乎这方面的工作过于的单调且没有创造性。但是因为这个环节是整个电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我们的研究中也不应该忽略它的存在。在电视还未使用卫星来传输信号的时候,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后是通过交通工具把录像带送到其他地方播出。在使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的早期,很多地方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差转台,在那个时期,差转台的数量,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在使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之后,有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这样的技术变革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对于电视信号的接收,目前有的地方使用的是地面卫星接收天线(俗称“锅盖”),有的地方是通过有线电视接收电视信号,在有线电视信号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购买。这样的一些技术活其实并非仅有技术方面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些技术变革放到一个更为宽泛的社会背景下来看,其技术的社会意义也就自然地彰显出来了,并且在这样的一些技术环节中,还存在着较为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比如说那些所谓的“非法”的地面卫星接收装置,比如说现在的卫星信号(中星九号)的不断升级,等等。还比如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电视信号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等等。

对于电视观看的研究,其实是以往的媒介人类学以及文化研究重点关注的方面。对于具体的观看场景中的观察,肯定是最为重要的,这包括是一些什么人在看?是自家人,还是有邻居或亲戚来一起看?他们的座次是随意的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安排?电视里播放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在看的过程中是否还在做其他的事情?他们是否会就电视节目中的内容进行议论?是如何议论的?谁在掌握着遥控器?他如何使用遥控器?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什么事情?等等,这样,都是对一个具体的观看场景中的观察中通常会注意到的方面。

其实,要考察电视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仅仅停留在那些具体的观看场景是

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他们不看电视的时候是否会就曾经看过的某些电视节目进行议论,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个时候议论电视节目中的那些内容?他们是如何议论的?这样的一些议论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从以上这些内容来看,即便只是针对电视这样一种媒介,可以考察的方面是很多的。对于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我们很难对上述所有的方面都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于某个具体的课题,只能选择某个具体的方面来入手。即便如此,对于其他方面,虽然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但是也需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资料。

这样的一种思路,对于报纸、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介的研究,也有相似的地方。

2.电影

以往对于电影的研究,关注的最多的是电影文本,但是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同样可以把研究的面拓得很宽。上面所说到的对于电视研究的那样一个思路,也可以应用到对于电影的研究中。但是由于这两种媒介本身做存在的一些差异,在具体的研究、观察上,也会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这里,我主要从两者的区别方面来谈。

一般来说,电影生产的环节似乎要比电视复杂得多,这就给研究电影的生产带来的很大的困难,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电影的生产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研究的空间。如果有条件,你当然可以对某个电影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完整的考察,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你也可以从生产环节中某个你能够掌控的方面来入手。曾经有研究者对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过程中的摄影机(包括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互视问题进行过研究(张静红,2007),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

在采用数字传输之前,电影的发行是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运输拷贝,并且有专门的电影发行部门,如同以往很多报纸是通过邮局来发行的。

与电视不同,电影放映的技术门槛较高,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电影放映员也是研究电影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那些农村地区,电影放映员要经常到不同的村子放电影,在有些当地人不懂电影中的语言的地方,电影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还要对影片内容进行翻译。这方面的情况,均要具体询问。

和电视不同,看电影通常还有专门的场所,有些地方有电影院,有些地方是露天电影。电影院是一个地方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朱蕾,潘忠党,1999)。即便对于那些中小城市,从电影院的变迁也是考察当地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蒋俊佩,forthcoming)。

一般来说,因为看电影的人较多,对于电影的观看场景的观察要比看电视复杂得多,但是这也并非是说这样的观察不可能完成,你可以置身一个具体的放映

场景中,对整个观影环境以及某些你能够观察到的具体情境进行观察。若有可能,尽可能对观众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描述,如性别、年龄等,若有可能,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

对于电影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做一种时间跨度更大的考察,比如说那些10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看过的电影给这些人留下的什么样的记忆,他们如何回忆以前看电影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这样一种从社会或集体记忆的角度对于电影的研究,也是非常有趣的。

3.手机

对于手机的研究,同样可以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来考察,即可以关注手机生产的技术革新方面,如“山寨机”的生产,等,也可以对生产手机的工厂进行考察。这方面,有些类似的研究是值得参考的(潘毅,2008)。

手机的流通环节,可以考察各种手机销售店。那些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的各种各样的手机“卖场”都值得去考察。各种手机“卖场”在不同的城市中都具有极高的表征意义。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对不同的手机信号的发布公司进行研究。虽然这方面更多地会涉及商业方面的竞争,但同样可以进行关注。

关于手机使用方面的情况,由于手机本身的私人性,其使用对象相对比较具体,当然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如他/她所使用的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机?是如何得到的?他/她经常使用手机的哪些功能?各种功能的具体使用情况怎样?他/她用手机主要联系一些什么样的人?大致的花费情况怎样?等等。

对于有些农村地区,还有一个是手机信号方面的问题,手机信号来自什么地方?具体情况如何?也可以进行关注。

4.木刻

这是一种当地人自己发明的媒介,这种媒介的情况和那些外来的媒介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这里简单介绍一种。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见不到这种媒介了,但至少在有些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或者说还有些地方传统文化的掌握者还知道这些东西。既然如此,在田野作业中,我们还是可以去研究这种媒介。

对于这种媒介的研究,自然不能使用以上对于电视、电影、手机的研究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媒介存在于哪个时期,用来干什么?怎么做?如何用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当然,我们还可对这种东西的消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

其实,在现在的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都属于我们这些所说的媒介的范畴,如青铜器或陶器上的图形或文字,鼓或号角,碑文等等。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这些东西的传播价值方面。

5.对于那些经由生产和流通换届的媒介,通常可以按流程来进行考察,如:(1)生产

(2)分配

(3)交换

(4)消费

6.对于那些地方性媒介,可以从具体的使用情况来考察,如:

(1)什么样的媒介?

(2)怎么用?

(3)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三、与媒介相关的社会背景

虽然我们的关注点是媒介,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仅仅盯着媒介而不关注其他的方面。在我们看来,媒介只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这里所说的媒介研究只是从媒介这样一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其实是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这里所说的媒介研究准确的来说是从媒介的视角入手,从一个侧面对当地人社会生活做出一种解释。只所以做这样的强调,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只是人类学的方法或理论取向,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和取向,我们希望能够从传播的角度独立地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一种不同于以往那些现有学科的研究不同的回答。在我们看来,这本身也是丰富人类理论知识的一种合理的路径。

既然如此,从广义上来说,以往人类学研究中所关注的那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背景的范畴。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在这里也就没有讲这方面问题的必要了,因为在现有的那些各种各样的人类学研究手册中,几乎都已经多次说过了。

但是在我们看来,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这样简单地把“媒介”加“人类学研究”的做法也违背了我们编写这样一个调查手册的本意。在这里,我们要从那些与媒介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入手,来讲述那些相关的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从制度到日常生活)

(1)社会制度:这并非是要把整个社会制度的全面、详细的考察,只是说在我们对于媒介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与某种媒介相关的制度环境,如研究中国农村电视,不能不关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研究中国农村电影,不能不关注“2131工程”,等等。无论我们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那个环节进行考察,这些相关的制度背景都是必须的。

(2)日常生活:媒介研究,说到底还是对人的研究,但是一说到媒介研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关注与媒介直接关联的那些内容,而忽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在媒介研究中,我们也强调要对所研究的那些人的日常生活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包括个人及其家庭背景、经济来源、居住环境、生活规律、生产生活情况等。这方面的有些具体内容,也可以见相关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手册。2.媒介环境(包括交通)

即便我们在调查之前已经确定了以某种媒介作为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同样需要对其他媒介的情况进行关注。在很多农村地区进行媒介研究,我们认为交通是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其他媒介之外,道路和交通方面的情况是我们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3.具体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情景

4.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周云水,许韶明,谭青松译),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

朱蕾,潘忠党,《改革时代的时间竞赛与时间象征:变化中的中国都市影院考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 2(1),33-57,1999.

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互视——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记录分析》,郭建斌主编,《文化适应于传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198页。

潘毅,《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任焰译),明报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

考古学作业

教性的活动,并有一定的遗迹和遗物。因此,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 古钱考古学 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称为古钱学。由于古钱的铸造年代明确,它便成为考古学断代的最通常的依据之一。但是,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古钱学的研究有着更为广泛和重要的意义。古钱学的目标,不仅要判别各种古钱的铸造年代,而且还要通过对钱的形状、质料、重量、铭文、图纹和铸造技术的考察,辨别它们的发行者和发行地点,确定它们的价值,研究铭文、图纹的意义和风格,从而为经济史、文化史乃至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材料。通过对出土古钱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的考察,还可以研究世界各个地区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并为判断当时的交通路线提供线索。由于古钱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古钱学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铸、刻或书写于遗迹和遗物上的文辞,与一般的书籍文献不同。含有文辞的遗迹和遗物,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如墓志、碑碣、印章、甲骨、简牍、泥板、帛书和纸书等,文辞是器物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如纪念性建筑物、雕刻品、绘画、货币、度量衡器、镜鉴、工具、武器和各种容器等,铭文处于附属的地位。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的任务在于识别铭辞的文字,判读辞句的意义,区别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字体,后者在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里称为“古字体学”。就已经发现的古文字而言,古印度文字、契丹文字和玛雅文字等,虽然已有不少单字能够识别,但还不能顺利判读文辞。但是,埃及古文字、苏美尔文字、迈锡尼文字(线型文字 B)和商周甲骨文字等,则已能详细解读,从而对究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迈锡尼时代的希腊文明和中国的殷商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对铭文的研究还可以判明遗迹和遗物的年代、制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制造目的等。由于铭辞存在于遗迹和遗物上,其可靠程度大大超过文献的记载,不仅可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有时还可纠正其错误。因此古文字学和铭刻学对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航空考古学 航空考古学。是指使用飞机从空中向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分析,判定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它们的分布情形。航空考古学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当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考古学者利用空军侦察地形时所摄的航空照片,探寻地面上的古迹。战争结束后,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尤以英国考古学者的工作为出色,奠定了航空考古学的基础。数十年来,航空考古学的技术不断改进,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发明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考古学的效果大大提高。通过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显示和判别出来的遗迹,大体上可分3 类。①由阳光斜射时产生的阴影显示出来的,如堤坝、城墙和坟丘等遗迹;②利用因土质不同而产生的土色明暗判别出来的,如坑穴、壕沟和道路等遗迹;③从谷物、野草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农田、道路、运河等遗址。此外,没入海中的遗迹有时也可通过空中摄影而发现;腓尼基的两个海港──推罗和西顿延续到罗马时期的港市之被发现,便是著名的例子。航空考古学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学中的一支生力军。 水底考古学 水底考古学。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纪意大利人在海底探寻沉船。到了20世纪初期,水底的考古调查在世界各地进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化遗址的“圣池”中寻找牺牲人和祭品,在突尼斯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寻满载古希腊美术品的罗马沉船。但由于潜水条件的限制,调查时不能做精细的操作和记录。1943年发明了潜水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进了各方面的设备和条件,这才使真正的水底考古学得以成立。从60年代起,先是法国人在马赛附近海底发掘沉船,接着美国考古队在土耳其附近海底发掘希腊罗马时代和青铜时代晚期的沉船,不仅获得船中许多古物,而且还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水底考古学的对象从沉没物、沉船扩大到淹没于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遗址,而勘察、发掘及摄影记录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为改善,使水底考古学以显著的速度不断取得成果。可以认为,水底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 编辑本段其他考古学分支 除了以上所述各种主要的分支以外,考古学还可以按地区的不同而分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各分支,而各地区的考古学则又可按时代等的不同而分为“古典考古学”(希腊罗马考古学)、“商周考古学”等等许多分支。

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和科学写定

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和科学写定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是与案头作业相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收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采集调查的方法。 民间文学是或在人民口头、直接参与人民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与整个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民间文学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田野作业在这门学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不能仅仅坐在书斋里进行,还必须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基础知识,掌握田野作业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田野作业的形式和规则 一、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形式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按其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专题调查、专访调查等形式;按其采录的方式又可分为随机采录、定居采录和采风队采录等形式。 1、全面普查 全面普查是一种以特定区域内的民间文学为对象进行的全面综合调查,如对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某一城市、某一乡镇、某一村庄等区域内的民间文学活动作全面的调查。 2、专项调查 专项调查是一种以民间文学中某一种体裁的作品为对象进行的特别调查,如神话专项调查、传说专项调查、故事专项调查、史诗专项调查、歌谣专项调查等。 3、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是指为研究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对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如女娲神话、蛇郎故事、民间故事叙事的三段式结构、民歌的五句子结构等。 4、专访调查 专访调查是对民间文学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或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全面采访调查。例如对民间故事家、民歌手、民间文艺理论家、采录家等人物进行专门采访调查。 5、随机采录 随机采录就是在事先没有拟定采录计划、没有预约采录时间和地点,更没有预约具体的采录对象的情况下,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外出旅行、吃饭或娱乐)抓住机会,即兴进行的民间文学采录活动。 6、定居采录 定居采录是指采录者长期定居在某个地区,对所在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采录工作。这种采录方式由于长期置身被采录对象之中,有利于深入扎实地开展采录工作。 7、采风队采录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汇总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 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 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 9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作为学科的民间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结合。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有田野调查的参与。田野作业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努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尤其要参与观察当地民间文学演述的全过程,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精彩和美妙。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诞生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变迁及其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案头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外,通过对前人整理的民间文学采风资料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从而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时间和可调查的地区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关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配合调查所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对此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可以使研究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空间跨度上,能够将研究对象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对比,在时间跨度上,能够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其发展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目前民间文学的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论两大板块,在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基本的民间文学的评论鉴赏方法,也要了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合格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第一,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从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的文学比较,以探究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及其原因,揭示出其中包含的规律;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综合宗教、民俗和文学的知识,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以更好地揭示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的特质,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第二,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通过研究和整理某一故事的丰富异文,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者得以将它们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并对其中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析,从而还原一个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第三,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的民间文学研究,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其文化研究中积累的丰富成果,研究者可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文化要素。第四,即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境材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记述和田野调查成果,研究者得以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从而从中引申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来。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民间文学研究,都需要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综合,各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只是侧重不同,而不能专门使用一种方法而摒弃另一种方法。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过度重视田野调查使得民间文学从对象到方法皆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强势学科重合,无形中消解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被边缘化乃至于涵化,,因此呼吁“告别田野”,然而,因为过度关注田野而彻底放弃田野,本身也是令一种极端。不可否认,在当代民间文学界的确存在一些研究者将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展演而不是民间文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修订、推广与培训 【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作者:赵辉 2012-06-25 1、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原委 和1984年颁布施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相比,2009年10月重新修订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最主要的变化是补充了将聚落考古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标准。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改变,原因是自原《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迅速发展变化。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考古学物质文化年代框架,大多数田野考古项目的目的是获得可供此种研究的资料,田野技术方法是针对获得这类资料设计的。1984年国家文物局制定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主要也是规范这类田野考古活动。 中国考古学中,聚落考古早已有之。自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以来,聚落考古项目虽然不多,却也不绝如缕。但很长时间里,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精力不在这个方面,对聚落考古方法的认真探讨也始终没有展开。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学术界开始了解国外主要是西方考古学的动态,其中也包括西方的聚落考古。另一方面,中国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达成建设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的任务目标已可预期,学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结论其实颇为明了,即需要通过聚落形态研究复原古代社会,从而深化发展中国考古学。随着学术界在这个方面逐渐取得共识,聚落考古工作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大规模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往往面积很大,工作中就需要有对聚落全局的思

考和把握。而为了更好地进行遗址保护规划,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提供聚落结构的相关信息。总之,当聚落形态的田野考古渐成主流之际,就需要一部与之相应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范这类田野工作。这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 北京大学在1980年山东长岛北庄遗址的发掘中提出了聚落研究方向。此后,围绕这一方向上的探讨在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广东银州、浙江普安桥、山西襄汾曲村、陕西扶风和岐山的周原、周公庙等遗址的工作中持续至今,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心得,也收获了许多研究成果。 2003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大举办全国田野考古人员培训班。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全力协作下,培训班在临淄桐林遗址开办。鉴于以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理解,我们将聚落考古的理念、技术方法作为了这次培训的重点。这次培训取得了最好效果,国家文物局给予了肯定。国家文物局在2005年再次将举办培训班的任务委托北大的同时,把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任务也交给了我们。 2008年北大向国家文物局交出修订稿。因其是学术语言和格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将其修改成行政法规的文字表述,并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征求业内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看到的《规程》文本,于2009年10月正式颁布。 2、主要修订内容 新《规程》在原《规程》基础上充实了聚落考古的理念和相关方法、技术的内容,比原《规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是建立在中国考古学整体水平业已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各地考古人员中上水准制定的技术规范。这也是我们修订工作中把握的总原则。 概括而言,新《规程》新增或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 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蒋立松 第一部分田野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特别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亲临现场”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个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这是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在对于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研究者才可能进而理解该文化,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这种“亲临现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调研工作。到一个地方搜集一些文献(例如各种政府报告、统计数据等)、发放问卷,这是田野调查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田野调查的全部工作内容。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参与观察的优点在于:通过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把握。因此,参与观察对于提高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提高对该文化的解释力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访谈主要是指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访谈通常可分为非结构性访谈何结构性访谈两种基本类型。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主题或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阐述。常见的非结构性访谈包括收集生活史、神话、传说故事、宗教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结构性访谈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也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因问题冗长而让人难以回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

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得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得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得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得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得了解,对民间文学得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得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得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得珍惜、热爱之情与保护民间文学得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得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得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得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得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涉及到 民间文学得含义、性质;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得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具体得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得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得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得理解与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得主要内容与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得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识记:民间文学得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得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得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得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得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得含义。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得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得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得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成就与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得方法搜集整理身边得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识记:神话、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日月神话、开辟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 话、民族起源神话等关键概念。著名神话得基本情节。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工作方法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调查收集可以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物质和信息基础;反之,会使得整个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甚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做更多的工作去修正。同时,因其工作繁琐,过程漫长,内容零散,无法集中进行,且对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专业水平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有关调查收集工作的方法。 1 调查收集的地点 除了当下还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品种,大多数的地方品种都处于零散分布的状态。正因如此,很多品种都会在难以预知的环境中存在。 1.1 田野 田野是最理想的调查地点,笔者收集到的品种中,60%以上是直接在田野发现的。田野包括大田和小地块,由于大田种植的品种往往是时下推广的大宗品种,有时候小地块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田野调查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不易产生误判,缺陷是调查范围过大,它要求调查人员时常到田头寻找,因工作量过大,人力上难以满足。 1.2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自然会有一些地方品种出现。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是良好的品种调查场所;但经销户很难提供可靠的品种信息和种子,同时也容易出现误判。因此对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同时要求调查人员对地方品种有一定的了解,后续工作需要特别重视品种真实性的核实。1.3 居住地 村落、生活小区、工厂、暂住地,凡有人活动的地方,均有可能出现地方品种。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房前屋后、庭院、花坛种植蔬菜及杂粮作物,因个人喜好而选择地方品种的情况也不少。近年来,下山移民群体越来越大,很多偏远山村保留的品种也随之大量“移民”。 2 调查收集的工具 种质资源调查最离不开的是记录。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调查人员不应过于相信记忆,而要更依赖“烂笔头”。 2.1 相机 图片采集是调查收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 的工作方法 黄丽梅1 吴金水2 (1浙江省松阳县种子管理站,323400;2 浙江省松阳县农业局,323400) 环,随身携带相机绝对是一个良好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获取作物的图像资料,无论是在田间、菜场、生活小区,都可以拍到大量的图片。如果是较连续地关注种植在某个地方的作物,借着图片属性中显示的拍摄时间,还可以大致计算出它的生育期。在工作中,很多品种往往不会特意安排种植观察,而直接拍摄可以省去大量的投入。 2.2 手机 智能手机为调查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录入平台。借助QQ 日志、微信等手段,可以直接拍摄上传图片资料,同时可以保存文字信息,至少没有必要随身带纸笔记录。要注意的是手机作相机使用的话像素要足够高,一般手机拍摄的图像大都不如相机。2.3 纸、笔、尺子 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更习惯于用纸(或笔记本)、笔等传统工具记录。本质上说,顺手的就是对的。软皮尺或卷尺主要用于测量作物部位的长度、宽度、株行距等,携带方便,以体型小而实用为佳。2.4 瓶子 药瓶、矿泉水瓶可以用来贮存种子,最好有标签贴纸,把品种名、来源、编号之类贴在瓶子上。需要妥善保存种子的情况有:(1)收集来的种子因数量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需要再繁殖,需要贮存到下一季种植;(2)为省去每年繁殖的麻烦,需要保存濒危品种时,种子充分干燥后熏蒸处理,再放入瓶子密封,可以大大延长贮存时间,置于冷藏设备中效果更好。当然,条件具备的话可以用更专业的容器和包装。 3 调查收集的技巧 练就“鹰眼” 调查工作其实没有捷径,都要靠踏踏实实的工作,要说有诀窍,就是不断地观察、学习,练就一双“鹰眼”。调查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作的效率,有专业基础又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可以一眼发现目标。 聊天的艺术 时常与农户及各方面人士聊天,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以老农户为重点走访对象,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注重传统,更怀旧,也不容易随风潮而改变。即使找不到种质实物,这样的聊天也很有意义。因为种质资源与其他东西不同,它往往需要“故事”来支撑,要有可追溯性,否则无法区别是当地老品种,还是新近引入的品种。聊天时应像朋友似的对待调查对

田野调查方法论

田野调查方法论(上) 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即调查者不论信奉何种理沦,服膺哪—学派,在调查中都必须遵循的程序,每—步骤中应奉行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选择一个课题,即到什么民族或社区之中调查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应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它是长期考虑的结果,不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按文化人类学调查可分两种类型:(1)全面调查(Holistic Invesugation)——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2)定向调查(Problem—Oriented Investigation)一一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作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例如,刀耕火种农业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还是破坏?某地毒品泛滥屡禁不止之原因何在?如何抢救日趋消失的某种传统文化?等等。 你选择课题时,先要决定是做—次全面调查抑是一次定向调查,这二者必居其一。一般说来,本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全面调查;而近几十年来,从事定向调查者多。但这是西方人类学界的情况,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已建立起系统的人类学档案(如耶鲁大学发起的HRAF)。而在中国,由于过去基础薄弱,近几十年又受干扰,很多民族尚无全面详细的民族志,对汉族社区所做工作也少,全面调查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青年学者若能不趋时髦,不避艰苦,决心从事这一费时较久的枯寂工作,将能为中国人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当然,课题的选择是自己的事,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来决定的,不能只看这一课题是否重要。当前中国有些人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多迎合“潮流”,从易于申请经费出发,题目名称响亮动人,如“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山区改革和开发”之类,但调查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调查成果是否真的能为现代化

田野调查方案

《民族数学文化与教育研究》田野调查方案 第一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中的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30—11:30; 调查对象: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10以前从学校乘凯开线公交车至民族风情园,8:30开始调查工作,教师现场讲 解至11:00,布置任务后,学生继续对鼓楼群进行自由调查, 11:30结束;午间活动。 调查内容:鼓楼的外形结构(包括4、6、8面及复合型,层数,楼冠形状等)、内部结构(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高数十米的鼓楼建筑, 其整体以杉木做柱、枋,凿榫衔接,横穿斜套,纵横交错,结 构严谨牢固,却不用一钉一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 显示了侗族人民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的应用能力)、建造技艺 (主要是指数学的应用:勾股定理、比例、多边形、多面角、 三角函数、黄金分割、尺规作图等应用);风雨桥建筑特征,数 学力学的应用。 调查目的:了解鼓楼、风雨桥中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第二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

讲解人:博物馆讲解员(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30—16:30; 调查对象: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以民族服饰、银饰、文化生活为主);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20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集中,13:30开始调查工作,由班主任带队,以班为 单位分三批在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导下参观学习。参观后,学生 仍可以在博物馆内继续自由调查,16:30结束返校。教师坚守 岗位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回校; 调查内容:黔东南州民族历史、传说、文化、生活等。 重点:苗族盛装为什么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一部史诗”,苗族 盛装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琳琅满目的苗族银饰有着丰 富的几何图形,其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 调查目的:黔东南州民族服饰、银饰、生活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对上述两部分的总要求: 基本要求: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确实需要请假的,须经科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都同意后方可离开。调查记录算一次作业。调查结果:学生完成一份有关“民族服饰(或银饰、生活等)的数学文化”,或一份有关“民族建筑数学文化”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也可 以是以上两部分调查结果的综合。调查报告占期末成绩的30%。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试题参考材料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田野调查必备指导办法

田野调查指导手册(2) 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蒋立松 第二部分田野调查一般问题大纲 本田野调查大纲并不能作为具体的调查提纲来使用。该大纲是编者基于关于文化整体性的理解,力图讲明在调查中应该注意的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为调查者制订具体的调查提纲和在实地的调查中提供参考。(编者) 一、差不多情况

(一)民族称谓 1.本民族的自称。不同民族关于本群体都有自称,如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Hmong),大小凉山彝族自称“诺苏”,等等。在调查中应该详细记录。 2.他称。调查中应了解不同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许多他称包含了不的民族对该民族的认识、态度等信息。调查中还应当了解不同时期汉语对该民族的称呼。 (二)自然生态与经济文化类型 特定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系统相互阻碍、适应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人们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内在地规定了该文化的差不多走向。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组合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关于某一文化的特征的理解,应当将该文化置于当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生计方式、经济文化类型等基础上。

1.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在调查中应详细记载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最高处、最低处、河流、湖泊、土壤、气候等相关信息。 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们是如何认识与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例如:有没有培育专门的“风水树”、“风水林”?有没有关于树木、山岩、水等自然物的崇拜?人们对当地动物、植物是如何认识的?有没有关于利用自然物的专门风俗和适应法?(举例而言,有的民族在小孩出生活老人过世之时要种植特不的树种;有的民族关于砍伐和买卖树木有一套适应法进行约束,以保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生计方式与经济文化类型。特定的生计方式构成了特定文化的生成基础。生计方式有专门多,如狩猎、采集、畜牧、农耕等等。每种生计方式又有许多的变异形式、过渡形态,并形成了多样性的经济文化类型。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田野考察工作站的建立,就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关于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请参见第三部分的附录)。在调查中应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变异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出版或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传承性的含义 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过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特征即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族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神话学功能学派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运用文化学功能学派的观点研究神话,认为神话与原始时期的礼仪、巫术密不可分,对原始人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因此神话的主要意义是它的实用功能 AT分类法 “A 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织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 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A T分类法将故事划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①动物故事②普通民间故事③笑话 ④程式故事(圈套故事、连环故事)⑤未分类故事 英雄史诗 叙述与部落、民族和国家(或地方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这类史诗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四种 歌谣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

田野调查法

目录 1田野调查法 1.1 概念 1.2 工作程序 1.3 注意事项 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2.1 准备阶段 2.2 开始阶段 2.3 调查阶段 1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 题目大小能否掌握; 题目的发展性; 语言、书目、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 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 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 体能 财力 时间。 共同的特征: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深度访谈者; 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 音乐录音 照片 影片摄影

人类学田野工作及方法-提纲

:专业训练过的人类学者,进入社区,参与观察、访谈、居处等方式获取研究资 多元性:人类学遇到的课题往往很大、很复杂,因此要多元化,同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合作。 文化性: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就是文化,田野里有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大众文化,生活性:我们就是研究吃喝拉撒睡,但是我们还探寻你为什么这样吃喝拉撒睡。文化模式、文化 探索性:进入田野前,我提出的所有假设,都可能在进入田野后被打破、被推翻,无所谓,这就变化性:时代在变,研究对象在变,研究内容在变,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变,我们不能固守,要 宏观角度:大区域的或跨区域的研究,就是宏观的角度来研究;

社区角度:社区本就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个单位,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的文 家庭,通过个体发现整体, ,借自化学,定性就是确定性质,定量就是确定数量,定量可专题角度:选择某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比较调查研究,可以借此看到前人没有进 从研究对象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血亲姻亲的基础,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

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强调我们应该致力于发掘当地人的意义系统,因此就指导出了DRS 穿插有各种分析的系列民族志访谈,不断验证、反复询问、分析,最终发现文化主题,得出2.1~2.4:从宽广的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到2.2时专注于少量的经过选择的领域深入考察,再到2.4时再次将范围扩大;

④他有兴趣、有时间:如果没时间,我就找多个差不多背景的报道人来接班; ⑤他叙述的非分析性:当然,我们鼓励他用自己的话解释自己的文化,如果不 表达文 假设处境 ①语言辨别:对田野笔记里面的语言分开,什么是报道人的、什么是我的、或是向报道人问民族志问题并对其回答作出分析,提出问题是为了做分析,而分析则是验证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最后发现文化主题和整个文化的意义系统,从而撰写民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