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效用论

一、解释概念

预算线:指表示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数量组合。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

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增加,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

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

到每一单位的商品而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递减的。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

一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二判断

1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3.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

达极大值。√

4. 当边际效用减少时,总效用也是减少的。×

5.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

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6.吉芬物品和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上方倾斜。×

7.所有吉芬物品都是低档物品。√

8.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9.个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着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状态。√

10.吉芬物品是一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特殊商品。√

11.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

消费者的均衡点沿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12.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两点对应的两种

商品不同数量组合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13.若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

应,则该商品是低档品。√

14.若MUx/Px>MUy/Py,消费者应增加X商品的购买,减少Y商品的购买,最终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三选择题

1.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CD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

B MRSxy=Px/Py

C MUx/Px=MUy/Py

D MUx/MUy=Px/Py

2.MRSxy递减,意味着当X商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B

A 越来越多 B

C 保持不变

D 3.设对某一消费者有

越来越少

以上均不正确

MUx/Px<MUy/Py ,为使他

得到的效用最大,他将 B

AX 、Y的价格不变,增加

X的购买量,减少Y的购买量

BX 、Y的价格不变,增加Y的购买量,减少X的购买量

C仅当X的价格降低时,才有可能增加X的购买

D仅当Y的价格降低时,才有可能增加Y的购买

4.当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x为C

A 正值

B 负值

C 零

D 不确定

5.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条件有ABD

A 效用是可以衡量的

B MU 递减

C MRSxy 递减

D货币边际效用不变

6.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若增加1个单位X商品的购买,需要减少2个单位的Y商品的消费,则有AC AMRSxy=2 BMRSxy=1/2

CMUx/MUy=2 DMUx/MUy=1/2

7.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 C 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

减少

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

增加

C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

减少

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

增加

8.当只有商品价格变化时,连接消费者各均衡点

的轨迹称作B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恩格尔曲线D收入--消费曲线

9.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 D

A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

B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

C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减

D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10.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A A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移动

B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C沿着原有的预算线移动

D不变

11.低档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 C A增加

B减少

C替代效应的效果大于收入效应的效果时增

D替代效应的效果小于收入效应的效果时增

12.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A A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B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C不变

D不规则变动

13.I=PxX+PyY是消费者的C

A 需求函数

C 预算约束方程B

D

效用函数

不确定函数

14.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假设包括CD

A 边际效用递减

C 传递性

D B

货币边际效用不变不饱和性

15.当消费者处于均衡时 A A每单位货币购买不同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相等

B每种商品的总效用相等

C每种商品的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

D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1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A A

C 四

凸向原点

垂直于横轴

计算题

B

D

凹向原点

平行于横轴

1.已知Px=20元,Py=10元,x、y不同数量的边际效用如下表:Qx MUx Qy MUy

1 16 1 10

2 14 2 8

3 12 3 7.5

4 5 4 7

5 2 5 6.5

6 1 6 6

7 5.5

8 5

9 4.5

10 4

x、y 若消费者的收入为80元,均衡时所购买的的数量是多少?此时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多少?根

据两种商品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Px*X+Py*Y=I

MUx/Px=MUy/Py=q

第一个式子是消费者收入的约束条件

第二个式子就是在收入的约束条件下消费者效用

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其中q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

从数据可以容易的看出只有Qx=2与Qy=4同时满足

上面两个式子的要求,所以求得此时货币的边际效

用是0.7

2.设某人效用函数U=X×Y ,价格为PX=2,PY

=5,收入I=100,求消费者均衡时的X、Y 购买量各是多少?

效用函数分别对X,Y求导得到MUx=Y,MUy=X均衡时,有MUx/Px=MUy/Py

所以Y/X=2/5

由预算函数,2X+5Y=100

可以求得

X=25

Y=10

3.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Y,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1,PY=2,消费者的收入

是12,求均衡时消费者获得的最大效用。设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X、Y

那么PX*X+PY*Y=12X+2Y=12U=3XY=3(12-2Y)*Y=6(-Y^2+6Y)=-6(Y-3)^2+54所以U在Y=3时去最

大值,此时X=6maxU=54

4.若某消费者对X、Y的效用函数如下:U(x)=20X-X,U(y)=40Y-4Y,且Px=2元,Py=4元,现有收入

24元,全部花完并获得最大效用,应购买X、Y各多少?解得:X=6Y=3

5.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

540元,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20元,Py=30元,该消费者效用函数U=3XY,求两种商品购买量各是多少?最大效用是多少?

解:MUx 3y,MUy3x

MUx 3y y Px 20

MUy 3x x Py 30

即30y 20x

又20x 30y540

上述两式联立,解得:x13.5,y9

U3xy 3 13.5 9 364.5

五简答题

1.根据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是怎样的?

当边际效用大于零时,总效用上升;当边际效用小于零时,总效用下降。当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总效用固定增加时,边际效用不变。

2.用图形分析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后,对它的需求量由原来的OX1减少为OX3,反过来,价格上升后,意味着消费者的

实际收入下降,消费者在此情况下会增加对吉芬商品的购买、消费,即收入效应为正。即X1X3(总效

应)=X1X2(替代效应)+(X2X3(收入效应),但同低档商品的情况相类似,实际上,X1X3(总效应)=

X1X2(替代效应)+X2X3(收入效应为负)即X1X3=X1X2-X2X3,。而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后,消费者

会以价格未涨的商品来替代它,即替代效应为负,但收入效应的力度大于替代效应,总的结果仍是需求量

增加。

需求曲线的特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

品。替代效应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

特殊形状的原因3.用图形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六论述题

1.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农民将收入几乎全

部用来购买红薯,而当红薯的价格降低时,其消费量却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红薯是正常物品、抵挡物品还是吉芬物品?请结合图形解释你的理论。答案:(1)判断红薯是吉芬商品

(2)结合图形,说明价格下降时,负的收入效应大于正的替代效应其总效应是负值。

(3)结合图形,说明其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向右上方倾斜。

2.序数效用论如何论证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的

实现?

找不到

环境工程原理思考题

页眉 环境工程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页

页眉 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最新《环工原理》部分课后作业及答案

第一篇 第二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 某室内空气中O 3的浓度是0.08×10-6 (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 Pa 、25℃下,用μg/m 3 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 Pa 和15℃下,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1)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298K/273K =24.45L 所以O 3浓度可以表示为 0.08×10-6 mol ×48g/mol ×(24.45L )-1 =157.05μg/m 3 (2)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1.013×105 Pa ×288K/(0.83×105 Pa ×273K )=28.82L 所以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08×10-6 mol/28.82L =2.78×10-9mol/L 2.2 假设在25℃和1.013×105 Pa 的条件下,SO 2的平均测量浓度为400μg/m 3 ,若允许值0.14×10-6 ,问是否符合要求? 解:由题,在所给条件下,将测量的SO 2质量浓度换算成体积分数,即 3396 5 108.31429810400100.15101.0131064 A A RT pM ρ--???=??=??? 大于允许浓度,故不符合要求 2.6 某一段河流上游流量为36000m 3 /d ,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为3.0mg/L 。有一支流流量为10000m 3 /d ,其中污染物浓度 为30mg/L 。假设完全混合。求: (1)求下游的污染物浓度; (2)求每天有多少kg 污染物质通过下游某一监测点。 解:(1)根据质量衡算方程,下游污染物浓度为 1122 12 3.0360003010000 /8.87/3600010000 V V m V V q q mg L mg L q q ρρρ+?+?= = =++ (2)每天通过下游测量点的污染物的质量为 312()8.87(3600010000)10/408.02/m V V q q kg d kg d ρ-?+=?+?= 2.7 某一湖泊容积10×106m 3 ,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 3 /s 。一工厂以5 m 3 /s 的流量向湖泊排

理论力学(周衍柏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

第一章 质点力学 矿山升降机作加速度运动时,其变加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 ? ? ?-=T t c a 2sin 1π 式中c 及T 为常数,试求运动开始t 秒后升降机的速度及其所走过的路程。已知升降机的初速度为零。 解 :由题可知,变加速度表示为 ?? ? ? ? -=T t c a 2sin 1π 由加速度的微分形式我们可知dt dv a = 代入得 dt T t c dv ??? ??-=2sin 1π 对等式两边同时积分 dt T t c dv t v ???? ? ?? -=00 2sin 1π 可得 :D T t c T ct v ++=2cos 2ππ(D 为 常数) 代入初始条件:0=t 时,0=v , 故c T D π 2-= 即????? ???? ??-+=12cos 2T t T t c v ππ 又因为dt ds v = 所以 =ds dt T t T t c ????? ???? ??-+12cos 2ππ 对等式两边同时积分,可得: ????????? ??-+=t T t T T t c s 2sin 222 12πππ 直线FM 在一给定的椭圆平面内以匀角速 ω绕其焦点F 转动。求此直线与椭圆的焦 点M 的速度。已知以焦点为坐标原点的椭 圆的极坐标方程为() θ cos 112 e e a r +-= 式中a 为椭圆的半长轴,e 为偏心率,常数。 解:以焦点F 为坐标原点 题1.8.1图 则M 点坐标 ?? ?==θθ sin cos r y r x 对y x ,两式分别求导 ?????+=-=θθθθθθcos sin sin cos &&&&&&r r y r r x 故 ()() 2 2 222cos sin sin cos θθθθθθ&&&&&&r r r r y x v ++-=+=222ωr r +=& 如图所示的椭圆的极坐标表示法为 () θ cos 112e e a r +-= 对r 求导可得(利用ωθ=&) 又因为 ()() 2 21cos 111e a e e a r -+-=θ 即 ()re r e a --=2 1cos θ 所以

最新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章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1.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 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 物料的进与出。 (2)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4)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不便自动控制。 2.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2)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 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4)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3.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 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 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 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8)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它通常用到哪几类基本方程? 基本内容: 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

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20XX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早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 要特点? 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 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 处理。 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 不便自动控制。

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1 / 12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理论力学思考题答案.

理论力学思考题答案 1-1 (1)若F 1=F 2表示力,则一般只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若F 1=F 2表示力,则一般只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是否相同,难以判定。 (3)说明两个力大小、方向、作用效果均相同。 1-2 前者为两个矢量相加,后者为两个代数量相加。 1-3 (1)B 处应为拉力,A 处力的方向不对。 (2)C 、B 处力方向不对,A 处力的指向反了。 (3)A 处力的方向不对,本题不属于三力汇交问题。 (4)A 、B 处力的方向不对。 1-4 不能。因为在B 点加和力F 等值反向的力会形成力偶。 1-5 不能平衡。沿着AB 的方向。 1-6 略。 1-7 提示:单独画销钉受力图,力F 作用在销钉上;若销钉属于AC ,则力F 作用在AC 上。受力图略。 2-1 根据电线所受力的三角形可得结论。 2-2不同。 2-3(a )图和(b )图中B 处约束力相同,其余不同。 2-4(a )力偶由螺杆上的摩擦力和法向力的水平分力形成的力偶平衡,螺杆上的摩擦力与法向力的铅直方向的分力与N F 平衡。 (b )重力P 与O 处的约束力构成力偶与M 平衡。 2-5可能是一个力和平衡。 2-6可能是一个力;不可能是一个力偶;可能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2-7一个力偶或平衡。 2-8(1)不可能;(2)可能;(3)可能;(4)可能;(5)不可能;(6)不可能。 2-9主矢:''RC RA F F =,平行于BO ;主矩: '2C RA M =,顺时针。 2-10正确:B ;不正确:A ,C ,D 。 2-11提示: 左段OA 部分相当一个二力构件,A 处约束力应沿OA ,从右段可以判别B 处

环工原理思考题

4热量传递 1)什么是热传导? (2)什么是对流传热?分别举出一个强制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的实例。 (3)简述辐射传热的过程及其特点。 (4)试分析在居室内人体所发生的传热过程,设室内空气处于流动状态。 (5)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 (1)简述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2)简述对流传热的机理、传热阻力的分布及强化传热的措施。 (3)为什么流体层流流动时其传热过程较静止时增强? (4) 传热边界层的范围如何确定?试分析传热边界层与流动边界层的关系。 (5)试分析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6) 分析圆直管内湍流流动的对流传热系数与流量和管径的关系,若要提高对流传热系数,采取哪种措施最有效? (7)流体由直管流入短管和弯管,其对流传热系数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8)什么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增加反而会使热损失加大?保温层的临界直径由什么决定? (9)间壁传热热阻包括哪几部分?若冷热流体分别为气体和液体,要强化换热过程,需在哪一侧采取措施? (10)什么是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1)分析热辐射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作用特点。 (2)比较黑体和灰体的特性及其辐射能力的差异。 (3) 温度对热辐射和辐射传热的影响。 (4)分析物体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关系。 (5)简述气体发射和吸收辐射能的特征,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 1)简述换热器的类型。 (2)什么是间壁式换热器,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3)列管式换热器式最常用的换热器,说明什么是管程、壳程,并分析当气体和液体换热时,气体宜通入哪一侧? (4)简述增加传热面积的方法。 (5)试分析提高间壁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途径。 5质量传递 (1)什么是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 (2)简述费克定律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 (3)简述温度、压力对气体和液体分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4)对于双组分气体物系,当总压和温度提高1倍时,分子扩散系数将如何变化? (5)分析湍流流动中组分的传质机理。 (1)什么是总体流动?分析总体流动和分子扩散的关系。 (2)在双组分混合气体的单向分子扩散中,组分A的宏观运动速度和扩散速度的关系? (3)单向扩散中扩散组分总扩散通量的构成及表达式。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第一章概论 一、什么是决策? 什么是决策分析? 决策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决策问题有哪些要素? 二、用决策树表示下列问题: 1. 火灾保险 2. 易腐品进货问题 3. 油井钻探问题: 某公司拥有一块可能有油的土地, 该公司可以自己钻井,也可 以出租给其它公司开采; 若出租土地,租约有两种形式,①无条件出租,租金45万元②有条件出租,租金依产量而定: 产量在20万桶或以上时,每桶提成5元; 产量不足20万桶时不收租金. 设钻井费用为75万元,有油时需另加采油设备费25万元,油价为15元/桶.(为了简化,可以将油井产量离散化,分为4种状态: 无油,产油5万桶, 产油20万桶, 产油50万桶) 三、* 设油井钻探问题如下: 每次钻井费用10万元,有油时售油收入100万元,有油 的概率为0.2, 无油的概率为0.8.问无油时该继续钻井否? 若该, 钻几次仍无油时停止钻井? 第二章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Subjective Probability & Prior Distribution) 一、为什么要引入主观概率? 试比较主、客观概率的异同. 如何设定先验分布? 二、1. 阅读<决策分析> §6.3.4 2. 两人一组,一人充当决策人, 一人充当决策分析人, 就来年国民经济增长率 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并画出对话所得的图形曲线. 互换角色, 就就来年通 涨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 三、设某个决策人认为产品售出400件的可能性是售出800件的可能性的1/3, 是售 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1/2, 与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相同, 售出800件的可能性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两倍, 是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3倍; 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比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大2倍. 求该决策人关于产品销售量的主观概

理论力学思考题及解答

第一章 质点力学 1.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何不同?在上面情况下,它们一致? 1.2 在极坐标系中,r v r =,θθ r v =.为什么2θ r r a r -=而非r ?为什么θθ r r a 20+=而非θθ r r +?你能说出r a 中的2θ r -和θa 中另一个θ r 出现的原因和它们的物理意义吗? 1.3 在内禀方程中,n a 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空间曲线中它总沿着主法线方向?当质点沿空间运动时,副法线方向的加速度b a 等于零,而作用力在副法线方向的分量b F 一般不等于零,这是不是违背了牛顿运动定律呢? 1.4 在怎样的运动中只有τa 而无n a ?在怎样的运动中又只有n a 而无τa ?在怎样的运动中既有n a 而无τa ? 1.5 dt r d 与 dt dr 有无不同? dt v d 与dt dv 有无不同?试就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分别加以讨论. 1.6人以速度v 向篮球网前进,则当其投篮时应用什么角度投出?跟静止时投篮有何不同? 1.7雨点以匀速度v 落下,在一有加速度a 的火车中看,它走什么路经? 1.8某人以一定的功率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的渔竿不慎落入河中.两分钟后,此人才发现,立即返棹追赶.追到渔竿之处是在桥的下游600米的地方,问河水的流速是多大? 1.9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总是和所受的外力的方向一致?为什么? 1.10在那些条件下,物体可以作直线运动?如果初速度的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则物体是沿力的方向还是沿初速度的方向运动?试用一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1.11质点仅因重力作用而沿光滑静止曲线下滑,达到任一点时的速度只和什么有关?为什么是这样?假如不是光滑的将如何? 1.12为什么被约束在一光滑静止的曲线上运动时,约束力不作功?我们利用动能定理或能量积分,能否求出约束力?如不能,应当怎样去求? 1.13质点的质量是1千克,它运动时的速度是k j i v 323++=,式中i 、j 、k 是沿x 、y 、z 轴上 的单位矢量。求此质点的动量和动能的量值。 1.14在上题中,当质点以上述速度运动到(1,2,3)点时,它对原点O 及z 轴的动量矩各是多少? 1.15动量矩守恒是否就意味着动量也守恒?已知质点受有心力作用而运动时,动量矩是守恒的,问它的动量是否也守恒? 1.16如()r F F =,则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仍有▽0=?F 的关系存在吗?试验之。 1.17在平方反比引力问题中,势能曲线应具有什么样的形状? 1.18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为68.5 , 一次发射的都要大。我们说,交角越大,技术要求越高,这是为什么?又交角大的优点是什么? 1.19卢瑟福公式对引力库仑场来讲也能适用吗?为什么?

决策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 决策分析:也称决策,就是决定一个对策,是人类的一种 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存在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人类历史 的全过程中。 2、 追踪决策:是决策者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已从事的活 动、目标、方针及方案的重新调整。 3、 定性决策:指决策者在占有一定的事实资料、实验经验、 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其直观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对决策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 4、 定量决策:指决策者在占有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 上,运用数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建立起可以表现数学关系的 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进行决策的方法。 5、 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各要素性质 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 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 6、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 增加的价值。 7、 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支 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是指企业按现金收付实现制所 反映的在一定会计期间,通过一定经济活动二产生的现金 流入、现金流出情况的总称。 8、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 价值。 9、 终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 10、 年金: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支付的一系列付款。 11、 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资金成本为 贴现率折现之后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的差额。 12、 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 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13、 外部收益率:是使一个投资方案原投资额的终值与各年的 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计算的终值之和 相等时的收益率。 14、 风险型决策 :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 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 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期望值:指一个人对某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 16、 完整情报:理论上的确切可靠情报。

20XX环境工程原理思考题

.. 环境工程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专

业资料 .. 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O3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Pa、25℃下,用μg/m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Pa和15℃下,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V1=V0·P0T1/P1T0=22.4L×298K/273K=24.45L

[工学]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全部课后答案

第I篇习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1.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工原理思考题1

十一章 第一节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反应器内反应物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浓度与温度分布、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半间歇操作/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称为半间歇操作或半连续操作。主要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 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 )与物料体积流量(q v)之比值。 空间时间 τ=30s 表示了什么?每30s 处理与反应器有效体积相等的流体 空间速度(空速):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空间速度 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的物料,反映了一个反应器的强度。(SV =2 h-1表示1h 处理2倍于反应器体积的流体。) (7)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8)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它通常用到哪几类基本方程? 1、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 2、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 3、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的反应体积,确定反应器的主要尺寸。 反应器设计用到的基本方程: 反应动力学方程、物料/能量/动量衡算式。 第二节 (1) 什么是膨胀因子?膨胀因子为1的反应体系,反应后系统的物质的量将如何变化?若是膨胀因子为0.5的反应体系,则如何变化? 膨胀因子:每消耗1mol 的某反应物所引起的反应系统总物质的量的变化量(δ)称为该反应物的膨胀因子。 膨胀因子为1时,系统增加1mol ;膨胀因子为0.5时系统增加0.5mol 。(膨胀因子可正可负) (2) 什么是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可逆反应属于哪一类反应?为什么? ? 简单反应(单一反应) 包括:可逆反应 ,因为可逆反应可以写出正反应和 负反应的两个计量方程,但两者并不独立,用其中一个计量方程即可表达反 应组分间的定量关系,因此亦可视为一种简单反应。 ? 复杂反应(复合反应)包括:平行反应,串联反应, 平行-串联反应 (4) 对于连续反应器,某一关键组分的转化率的一般定义是什么? x A=(q nA0-q nA)/q nA0=1-q nA/q nA0 式中q nA0和q nA 分别为流入和排出反应器的A 组分的量。 第三节 V /V q τ=V SV /q V =

环境工程原理《吸附》习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原理《吸附》习题及答案 1 、 25℃,101.3kPa 下,甲醛气体被活性炭吸附的平衡数据如下: q/[ g(气体)?g(活性炭)-1] 0 0.1 0. 2 0. 3 0.35 气体的平衡分压 /Pa 267 1600 5600 12266 试判断吸附类型,并求吸附常数。 如果25℃,101.3kPa 下,在1L 的容器中含有空气和甲醛的混合物,甲醛的分压为12kPa ,向容器中放入2g 活性炭,密闭。忽略空气的吸附,求达到吸附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力。 解:由数据可得吸附的平衡曲线如下 图1 由上述的平衡曲线,可以判断吸附可能是Langmuir 或Freundlich 型。 由 11111 m m q q k p q =+,整理数据如下 1/q 10 5 3.3 2.86 1/p 0.00374 0.00062 0.00018 0.00008 作1/q 和1/p 的直线

图2 由ln 1/ln ln q n p k =+,整理数据如下: ln p 5.59 7.38 8.63 9.41 ln q -2.30 -1.61 -1.20 -1.05 作ln q 和ln p 的直线 图3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Freundlich 等温方程拟合更好一些。同时计算参数如下: 1/n=0.3336,n=3,lnk=-4.1266,k=0.016,所以等温线方程为1/30.016q p = 题设条件下,甲醛的物质的量为120000.001 0.00488.314298 pV n RT ?===?mol 质量为0.0048300.144m =?=g 假设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为 q ,则此时的压力为 ()0.14428.314298/30 0.001 q p -??=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一、总效用 消费商品的数量和所获得的商品的效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会获得一定量的效用;消费两个单位的商品所获得的效用会比消费一个时多;消费三个单位的商品获得的效用会更多。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称为总效用。 个人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种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又是有极限的,所以商品所具有的效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一个人饿的时候需要吃饭,饭会给他带来满足,也就是说饭对他来说具有效用。可以想见,第一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一定很大,因为他很饿。吃了第一两饭,他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对饭的需要程度就不会像没吃饭时那样强烈。因而第二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也就是第二两饭的效用自然就不如第一两的大。同样的道理,第三两饭的效用比第二两的还要低。如果一个人的饭量是七两,吃完第七两饭后再给他饭,他就不会要了。如果勉强他吃下去,他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感到难受。这时的饭不仅不能产生效用,反而会产生负效用了。由此可见,商品的效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1是总效用与消费量关系的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到,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总效用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量是在逐渐减少的。当消费量超过一定限度,总效用便会开始下降。 二、边际效用 从总效用的变化率曲线可看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按递减比率增加的。满足消费者最后的那一单位商品效用叫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也称为总效用增量。商品

环工原理思考题集

绪论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各种方法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 (5) 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一、二章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与量纲的区别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 (1)简述质量衡算的分析步骤。 (2)质量衡算的基本方程是什么? (3)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 (1)简述能量衡算的分析步骤。 (2)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3)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第三章 第1、2节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 第三节 (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 (2)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第四节 (1) 什么是流动边界层?边界层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3) 边界层厚度是如何定义的?简述影响平壁边界层厚度的因素。

(5) 简述边界层分离的条件和过程。流体沿平壁面的流动和理想流体绕过圆柱体流动时是否会发生边界层分离? 第五节 (1)简述运动中的物体受到阻力的原因。 (2)简述流态对流动阻力的影响。 (5)试分析圆管湍流流动的雷诺数和管道相对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第四章 第二节 (1) 简述傅立叶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4) 当平壁面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时,若分别按变量和平均导热系数计算,导热热通量和平壁内的温度分布有何差异。 (5) 若采用两种导热系数不同的材料为管道保温,试分析应如何布置效果最好。 第三节 (7) 提高对流传热系数的途径 (9) 间壁传热热阻包括哪几部分?若冷热流体分别为气体和液体,要强化换热过程,需在哪一侧采取措施? (10) 什么是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第五节(4)简述强化换热器传递过程的途径。 第五章 第二节(1) 什么是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 (2) 简述费克定律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 第三节分子传质 (1)什么是总体流动?分析总体流动和分子扩散的关系。 第四节 (1) 简述对流传质的机理和传质阻力的分布。 (2) 传质边界层的范围如何确定?试分析传质边界层与流动边界层的关系。 (4) 虚拟膜层的涵义是什么?试比较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和费克定律的异同。 第六章 第三节离心沉降 (4) 简要说明旋风分离器的主要分离性能指标。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1998年 第一章概论 一、什么是决策什么是决策分析决策问题的特点是什么决策问题有哪些要素 二、用决策树表示下列问题: 1. 火灾保险 2. 易腐品进货问题 3. 油井钻探问题: 某公司拥有一块可能有油的土地, 该公司可以自己钻井, 也可以出租给其它公司开采; 若出租土地,租约有两种形式,①无条件出租,租金45万元②有条件出租,租金依产量而定: 产量在20万桶或以上时,每桶提成5元; 产量不足20万桶时不收租金. 设钻井费用为75万元,有油时需另加采油设备费25万元,油价为15元/桶.(为了简化,可以将油井产量离散化,分为4种状态: 无油,产油5万桶, 产油20万桶, 产油50万桶) 三、* 设油井钻探问题如下: 每次钻井费用10万元,有油时售油收入100万元, 有油的概率为, 无油的概率为.问无油时该继续钻井否若该, 钻几次仍无油时停止钻井 第二章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Subjective Probability & Prior Distribution) 一、为什么要引入主观概率试比较主、客观概率的异同. 如何设定先验分布 2. 1. 阅读<决策分析> §两人一组,一人充当决策人, 一人充当决策分析 人, 就来年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并画出对话所得的图 形曲线. 互换角色, 就就来年通涨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 三、设某个决策人认为产品售出400件的可能性是售出800件的可能性的1/3, 是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1/2, 与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相同, 售出800件的可能性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两倍, 是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3倍; 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比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大2倍. 求该决策人关于产品销售量的主观概率分布. 第三章效用、损失和风险 (Utility 、Loss & Risk) 一、什么是效用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有何区别采用效用进行决策分析有何利 弊 二、某人请3个朋友吃饭, 他不知道究竟能来几人. 设各种状态的主观概率如下表所示. 设此人的效用函数u=x-2y-z2.其中x是为朋友预订的客饭有人吃的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