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创新大赛

生物实验创新大赛
生物实验创新大赛

实验: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作用:

现在新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运动》这一章,连运动知识也极少涉及。而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涉及到了运动系统的组成,且有关节的构成,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唯一没有的则是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等知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身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且骨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认为让学生多对骨的成分、生长、发育等知识作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更能体现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在教学中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骨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有了这一知识,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不易发生骨折,而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且更多地去关爱老年人,如积极锻炼身体、上下公交车不拥挤、扶老人上下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从多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骨的组成、成分及物理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这个实验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且更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实验。而且探究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一实验取材容易,又不特意伤害小动物,更有甚者的是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能做好这一实验,可让学生大大地提高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爱好,而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的枯燥乏味,但两个实验分开使学生难

将两者联系起来。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实验中,运用大鱼的肋骨及鸡的翼骨、后肢骨来进行探究,在教学之前,可先布置学生在家就餐鱼和鸡时,注意收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准备在实验课时使用。在做完第二个实验后,将2的骨继续实验1的煅烧并与实验1对比,分析导致现象差别产生的原因。教材忽略了两者的对比,我觉得增加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更进一步做到了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实验器材:

大鱼的肋骨、鸡的翼骨、后肢骨、镊子、酒精灯、试管、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打火机)。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骨在酒精灯上燃烧时烧掉了骨中的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粉末状);骨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浸泡时,溶解的是骨中的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柔韧且有弹性)。实验说明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这两个方面。骨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六、实验过程:

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取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变得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2、骨的脱钙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过15分钟左右,用镊子夹住肋骨,看它是否变得柔软了。如果已经变柔软,即可取出,用清水洗去盐酸。试一试,能否将这根肋骨弯曲或打成结?

3、将实验2已脱钙的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将实验现象和实验1对比,看看两者有何区别?

七、实验效果:

1、骨在煅烧的过程中慢慢变成灰白色,这说明有机物在燃烧。煅烧后的骨较脆,易断。骨煅烧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了硬脆的无机物。

2、骨浸在盐酸中,溶解了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而且将剩下的有机物用镊子取出后,再用清水冲洗,能用手将这一根大鱼肋骨弯曲并打成结。脱钙后的骨较柔韧,易折易弯。所以,整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3、通过实验知道,煅烧后的骨很脆,而在盐酸中浸过的骨很柔韧。根据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大部分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的道理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骨在煅烧时,烧掉了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骨放入盐酸中以后,骨中的无机物已经被盐酸溶解出来,剩下的只是有机物。经过实验3后,脱钙的骨基本能燃烧完,证明骨恰好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共同构成的。

3、实验结果说明了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这两个方面。

八、自我评价:

该实验效果明显,取材容易,操作时间短,简单明了,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有更直观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 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 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初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格式

初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格式 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一些具有某种职能的具体工作比较复杂不作全面部署不足以说明问题因而公文内容构成势必要繁琐一些一般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

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 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 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 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 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修订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案 一、大赛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系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广大学生夯实基础,勤奋进取的实干精神。 二、大赛精神: 脚踏实地,务实求真。 三、主办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四、承办单位 化学系分团委、学生会、化学化工创新实践基地 五、大赛筹办委员会 主任:范建凤、李永平 副主任:任光明、刘成琪、刘素平 成员:各教研组组长、实验员、赵强、王振、李笑峰、张国荣、学生会干部 六、参赛对象 化学系2012级、2013级、2014级全体学生 七、报名时间2015年4月26-2015年5月5日 八、竞赛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5年5月5日——2015年5月底 活动分预赛和决赛 预赛:另行通知地点:阶梯教室 决赛:时间:另行通知地点:化学楼实验室 九、活动流程 本届比赛分为筹备与宣传、报名与整理、预赛、决赛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宣传动员工作 (1)化学系宣传部负责前期宣传工作,展出竞赛展板、悬挂条幅 (2)各年级辅导员、组织部、网络部在各个班级为此次大赛的报名做工作。 2、大赛组织工作 (1)赛前:秘书部协助系老师做好竞赛前准备工作。 (2)预赛:联系我系教研室老师出竞赛试题,学习部、实践部负责笔试时考场的布置和考场秩序的维持。 (3)决赛前:及时了解初赛比赛结果,同时向各班公布笔试成绩并对成绩有异议的同学联系查看试卷,最后公布进入复赛学生的名单。 (4)决赛:实践部、学习部、班督部布置考场以及考场卫生,协助老师以及维持秩序。 3、大赛后期工作 (1)以展板、海报、微博、QQ、各班通知等方式以及化学系网站公布获奖名单。 (2)颁发证书以及奖品 十、竞赛大纲:见附表1 十一、比赛活动具体安排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王乃平 第一部分前言 一、研究背景 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决定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对实验改进与创新,可以使实验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探究性、趣味性、新颖性、简便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1. 实验本身的现状分析。在组织实验活动时,有时会碰到一些影响实验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如因实验时间、季节的因素而导致实验不能在适当时间内开展;或因实验成本过高、材料不易获得而导致实验无法实施;或因实验技能要求较高而使实验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或因实验方法不佳而使实验现象、效果不太明显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正常开展实验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加以改进才能有利于实验的开展。 2. 实验案例的现状分析。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各种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苏科版、上海科学教材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各有特色,加之一些优秀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改进创新了许多实验设计,成果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网络上也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国外也有一些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趣味实验,各种改进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但这些实验改进创新的的成果缺乏整合利用。学习优秀的实验创新案例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资源。 3. 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当前师生开展实验普遍以教材为蓝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活动,对实施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质疑的态度,创新的意识比较淡泊,习惯于重复和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麻烦”要么回避,要么绕道,失去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能激发师生

湖北省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 -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中学 罗 瑶 邮编:441300 一、实验目的 证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且具有还原性。本实验改进为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银镜。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仪器:洁净的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溶液、 10%葡萄糖溶液和乙醇的混合溶液(1∶1)。 三、实验操作 1.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2%的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所得澄清溶液就是银氨溶液。 2.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滴入葡萄糖和乙醇的混合溶液2~3滴,充分振荡,再滴入1 滴氢氧化钠溶液,不断地快速振荡,直至出现光亮的银镜为止。 四、实验相关说明 1.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时,振荡的目的使使均匀、光亮的银镜几乎遍布整支试管,课堂演示效果更好,药品利用率高,不振荡也可以。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适当的碱性环境有利于银镜的生成,但如果滴加氢氧化钠过量,反应速率太快,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5.银氨溶液只能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如果久置会析出叠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6.氨水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过量,致使实验失败。氨水的浓度以2%为宜。 7.葡萄糖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析出银镜快,但容易出现黑斑,加快振荡速度可以避免出现黑斑。加入乙醇起到降低葡萄糖浓度的作用,使得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有乙醇存在时,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 8.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就象刷子刷上去的一样,内壁没有黑色颗粒状物质附着,说明不是氧化银,说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表现出还原性。 五、实验改进后意义及价值 我认为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化难为易,操作更简单,现象明显,便于推广。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无论使教师演示实验还 是学生实验,无一例外均成功。使用此法也可用于不易成功的学生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成功率高,重现性好,读者可自行试之。 2.改变实验条件不需加热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银镜,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有关银镜反应的研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6年04期; [2]张殷全.还原糖试验与烯醇化的关系[J].大学化学,1990,(05):11-13. 专家点评:本实验化繁为简,把成功率低的实验改进为不需水浴加热,常温下制得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洁净光亮的银镜,“漂亮的银镜振荡着振荡着就出来了”。 备注:次文发表于《湖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研讨及中学实验创新汇赛观摩会》材料汇编(高中)参赛时获得湖北省一等奖。

中学生物学创新作业的类型及案例

中学生物学创新作业的类型及案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并把“创新”列为新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国社会强烈呼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作业作为支撑。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业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锻炼场”和“试验地”,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育兴趣、发现错误和锻炼能力。作业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作业。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有别于传统习题作业的创新作业类型及案例。 1 行动研究类作业 行动研究类作业是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或课题开展行动研究而完成的作业,也称为研究性学习类作业,常见的形式有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文献研究等。这种作业最大的亮点是能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思维,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同时有利于渗透科学教育。 在学习“生物和环境”专题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酸

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探究废弃电池浸出液对植物 生长的影响”“不同水分(温度)对霉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等作业。学到“近视”内容后,笔者布置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原因分析”。在学生习得“生 物多样性”核心概念等知识后,笔者曾布置如下作业:4~6名学生为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到学校旁边的寸金桥公园或到世界地质公园――湛江湖光岩开 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然后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并进行展示。选择湖光岩调查小组的学生如是说:“从小到大,我去过很多次湖光岩,但这次和以前不一样,我们成立研究小组去做生态环境的调查,我收获很大。首先,以前,我连校园里一些常见的树木,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这次,在生物老师的辅导下,我知道了很多植物名称。比如,格木、见血封喉、桃花心木、美人树、蛤蒌、肾蕨等植物都是我这次认识的。同时,我还拍摄并认识了碧凤蝶等动物。现在,我更加喜欢生物课了。其次,我们还没学过论文这种作文体裁。但这次调查,我们要进行研究,还要写成论文,所以,我觉得自己像个科学家一样,在同龄人中这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在老师指导下,我懂得了论文的思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还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认真的态度,特别是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他们 的报告“湛江湖光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保护”还获得了青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之欧阳语创编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 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

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创新实验大赛

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 作者:李之彤尚店中学初一二班临清市邮编:252662 一、创新实验目的: 1、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加深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空果冻盒一个,白色果冻两个,粉色果冻一个,杏仁核一颗,绿豆10粒,透明塑料纸一块,挖勺一把。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四、实验操作: a)取出空果冻盒和透明塑料纸,将透明塑料纸平铺在空果冻盒内。 b)用挖勺将白色果冻取出放入铺有透明塑料纸的空果冻盒内,并用挖勺将其捣碎。(果 冻不要装得太满) c)用挖勺从粉色果冻中挖出一块形似圆形或橘子瓣形状的果冻。 金点子演讲 挖勺 白色果冻 绿豆 粉色果冻杏仁核

d) 将杏仁核放在白色果冻的一边,另一边放上刚才挖出来的粉色果冻,周围放7-8粒绿豆。 五、图解说明 六、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用较为常见的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用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易操作,且可食用。本实验以果冻盒作为细胞壁,透明塑料纸作为细胞膜,杏仁核作为细胞核,捣碎的白色果冻作为细胞质,绿豆作为叶绿体,橘子瓣形状的粉色果冻作为液泡,形象直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及材料的常见化,使实验可行性提高。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创新实验名称 :动物的绕道取食 杜静云 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北校) 临清 252600 二、创新实验目的: 不同动物学习能力不同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让创新点亮课堂

《让创新点亮课堂——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一、使用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是一节复习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电化学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仪器 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烧杯、石墨电极。 三、实验创新点 1.通用性利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能够用这一套装置完成课本上所有的有关电化学的实验。实现仪器的多功能性。 2.趣味性本装置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加入了小灯泡和音乐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简约性整个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4.直观性指针指示电流、数字显示电压,读数非常直观。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对于原电池、电解池的反应原理理解的不够系统,学生主要是机械的记忆。教材上没有关于燃料电池的实验,只给了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不够直观、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利用自制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多功能。通过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的电化学实验,为学生学习电化学反应原理创设实验情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反应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 1.对原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通过积极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教学内容 1.电解饱硫酸钠溶液和氢氧燃料电池。 2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氢氯燃料电池。 3.甲醇燃料电池实验。 4.金属镁过氧化氢隔膜实验 5.水果电池实验。 七教学过程 1.介绍一体化学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本套装置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左侧的部分是化学反应单元,这两根石墨电极上刻上螺旋槽,便于吸附更多气体。右侧为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左边的是一个电流计,右边的是两个电压表。中间的电压表主要是电源的电压,最右边的电压表是测原电池的电压。最下边的两组接口分别是电源的输出端口和原电池的输出接口。整个装置可以看作是一个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解池的整合体。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实施方案 一、地点:明德实验学校 二、时间: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三、竞赛分五组,52人,每组10人。 第一组:13人,第二组:13人,第三组:13人,第四组:13人 每组评委两人,共8名评委。 四、竞赛内容: 第一组; (一)比赛内容:观察叶片的结构 (二)实验用品:新鲜叶片(如菠菜、槐树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个,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横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块木板。 第二组: (一)比赛内容:观察和解剖鲫鱼 (二)实验用品:鲫鱼(或其他的鱼),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解剖针。 第三组: (一)比赛内容:观察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二)实验用品:浸软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新鲜的桃,刀片,解剖刀,放大镜,滴管,碘液。 第四组: (一)比赛内容:观察解剖蚯蚓 (二)实验用品:活的蚯蚓,玻璃棒,解剖盘,解剖剪,大头针,蜡盘,棉球,聚光小电筒。 说明: 1、知各组自带实验用品,可按各组的实验内容而定。以上各组所列实验用 品如不全,请教师自己添加。

所带实验用品不一定能自己用。注意不要损坏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等。 4、考点不提供任何实验器材。易损及耗材的实验用品应备足。实验所需的仪 器及药品必须保证实验效果。若因实验器材准备不当影响实验比赛的结果自负。 5、考点应安排专职实验员协助工作。 6、实验结束后,把自己带来的用品再带回去。 7、实验操作内容70分,实验理论考试30分。 五、竞赛流程: 1、选手8:30到考点报到。 2、9:00选手抽签定序号、组别。 3、9:10选手到考场准备、监考人员公布比赛内容。 4、9:30比赛开始,时间20分钟。 5、10:00进行理论笔试,分值30分,考试时间半小时。 6、10:30评委改卷并统计成绩,并按比例确定获奖名单。 7、评委8:40集中,统一评分标准。 六、评委人员推荐:建议从城区学校推荐。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Na

《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匆忙的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但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可爱的孩子们的慧眼中,我们发现了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这个普通的实验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探究和改进之处。下面请跟随我一起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反思总结等几个方面开启我们的探究与改进之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知识是通过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掌握二者之间的性质差异,从而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种金属,建立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网络关系,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对比。 教学难点: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实验,学生逐步提高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此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在科学的进步、知识的完善中体会到成就感。 三、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Na 2 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其水溶液的碱性等知识,能够用离子方程式对化学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描述。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实验对比、启发、探究、反思总结等,旨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法:实验对比→体验→分析利弊→探究改进,通过思维活动把对此实验的感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人教版教材方案是将等量的Na 2 CO3和NaHCO3固体分别装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将可能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

生物实验创新大赛

实验: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作用: 现在新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运动》这一章,连运动知识也极少涉及。而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涉及到了运动系统的组成,且有关节的构成,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唯一没有的则是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等知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身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且骨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认为让学生多对骨的成分、生长、发育等知识作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更能体现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在教学中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骨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有了这一知识,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不易发生骨折,而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且更多地去关爱老年人,如积极锻炼身体、上下公交车不拥挤、扶老人上下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从多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骨的组成、成分及物理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这个实验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且更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实验。而且探究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一实验取材容易,又不特意伤害小动物,更有甚者的是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能做好这一实验,可让学生大大地提高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爱好,而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的枯燥乏味,但两个实验分开使学生难

将两者联系起来。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实验中,运用大鱼的肋骨及鸡的翼骨、后肢骨来进行探究,在教学之前,可先布置学生在家就餐鱼和鸡时,注意收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准备在实验课时使用。在做完第二个实验后,将2的骨继续实验1的煅烧并与实验1对比,分析导致现象差别产生的原因。教材忽略了两者的对比,我觉得增加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更进一步做到了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实验器材: 大鱼的肋骨、鸡的翼骨、后肢骨、镊子、酒精灯、试管、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打火机)。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骨在酒精灯上燃烧时烧掉了骨中的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粉末状);骨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浸泡时,溶解的是骨中的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柔韧且有弹性)。实验说明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这两个方面。骨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六、实验过程: 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取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变得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第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入围终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名单.doc

年第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入围终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名单.doc

————————————————————————————————作者:————————————————————————————————日期:

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入围终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名单 序号项目编号项目标题 项目成 员 学校名称 1BI142001T苹氧相逢吳范嵐 陳穎琳 陳雅文 澳門鏡平學校澳門鏡平 學校澳門鏡平學校 2BI142002自制植物指示剂的实践探索王钊赤壁市第二中学 3BI143001T 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芳香化酶基因 (Aromatase)的扩增及其功 能探究 沈文琦 万鸣枫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 市第八十中学 4BI143003T漁夫之‘補‘趙曼瑩 鄧明恩 黃學深 迦密柏雨中學迦密柏雨 中學迦密柏雨中學 5BI143005铅、锌、锰对藻类污水深度 净化的影响研究 吴俊融大连市第八中学 6BI143006抑癌好搭档冯馨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 7BI143008枸杞鲜果制干前酒精蒸汽防 霉变研究 田智中兰州市第二中学 8BI143009黑斑蛙皮肤新型抑菌肽的分 离与初步活性研究 刘凯丰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9BI143010T 陆地棉高盐应答GhSIP1基 因的克隆及转基因拟南芥的 耐盐性研究 李行健 张崟璇 田筱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 学乌鲁木齐市华宇中学 乌鲁木齐市华宇中学 10BI143011 日本沼虾硫氰酸生成酶 Rhodanese基因的克隆及表 达分析 何修璞河北衡水中学 11BO142001T 烟囱灰肥对4种玉米生长及 产量的影响 孟炤如 张雨婷 宗佳铭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北 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北京 市第一〇一中学 12BO142002峨眉山新发现菊科植物密毛 蒿的生长特点与药用价值研 究 王梦玲 峨眉山市峨山镇初级中学 校 13BO142003牵牛花如何“牵手”?林悦安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九中学 14BO142004遗传改良‘梦幻蓝‘扇子花 的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舒若琪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15BO142006榕树扦插繁殖的对比实验李子蹊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16BO142007黄灯笼辣椒提取物对鸡几种周继文海南中学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实验方法: 1、将燃着的蜡烛用蜡油固定。 2、取冷而干燥的1000ml烧杯,卡一块干燥的石棉网于其中。 3、烧杯将燃着的蜡烛扣住,烧杯口下端用两块木块垫高。 4、利用白色的石棉网观察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