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手法

一.诗经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

十.

1.赋,铺陈其事而直言者也.随物赋形.

A.形象思维的文字化(描写)

B.排比句式:浓墨重彩

C.夸张:辞虽已甚,于意无害.

例:邶风静女(略)

阿房宫赋(略)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2.比:打比方.

局部用:明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一苇杭之

类比: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全篇用比:寓言,象征,托物言志的散文

例: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比的目的:突出形象特征,表达作者思想.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

3.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

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

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

例:孔雀东南飞

(内容,韵脚,情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橨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意象分析与比兴的对应关系(创新设计:P:260).

三.猜谜语: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诗歌研究方法

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的思考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最后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时期。清代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只有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吸收到其内部的精华。 诗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比较研究、分时段研究、分题材研究、分流派研究等等。但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诗歌研究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对于诗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诗歌文献资料的整理。因为,诗歌的研究只有与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构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获得权威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诗歌的整体建构与描述,是在具体的诗歌作品、诗人创作、流派及各个时期诗歌发展等局部的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后者的研究越充分,前者的结论就越有可能接近科学。因此,对于诗歌基础文献的整理汇编,比如诗篇辑佚、诗集笺校、版本研究等是诗歌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倘若诗歌研究没有基础的文献作为基础和支撑,那么,我们得出的那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就,并且没有任何说服力,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因此,在今后的诗歌研究中,能够形成更强大中国古代诗歌文献数据库,如《诗经》、《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诗》、《全宋词》等,那么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道路将会更加顺畅一些。 二是诗歌分时段研究。诗歌的发展贯穿于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各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诗歌在各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也各有千秋。比如先秦阶段的诗歌大多古朴自然,魏晋的诗歌则多飘逸洒脱,个性鲜明。唐代诗歌多豪迈真挚,宋代诗歌多工巧尚奇。因此,诗歌的分时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唐代的诗歌可以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初唐多柔靡,盛唐多豪迈张扬,中唐多沉郁雄浑,晚唐多晦涩朦胧。再如,宋代的诗歌就可以以南渡前后为界进行分段,无论是诗词还是曲文,南宋和北宋都呈现出来很大的差异。这样就需要对南北宋的诗歌分开研究,北宋的诗歌多集中于自我性情的抒发而南宋的诗歌就有家国情怀的加入。这种分时段的诗歌研究,能够将各个阶段的诗歌深入的剖析,总结出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对于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是分题材,分流派研究。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诗歌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一方面体现了诗歌研究中“史”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诗歌研究方法中比较系统的方式。分题材研究,比如对“玄言诗”的研究,对“山水田园诗”的研究,对“战争诗”的研究等等,这种对诗歌题材进行分类的研究方法能够对这一类题材的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对于某一题材诗歌的发展流变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分流派研究,如对“元白诗派”的研究,对“边塞诗派”的研究,对“韩孟诗派”的研究等等。这种分流派的诗歌研究方法,可以很好的将一类诗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梳理,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进而对于诗歌风格的归类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是社会文化广角研究。孟子说“知人论世”,同样,知诗歌也要论世。诗歌在各个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联。比如,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盛行,影响到诗歌上就是玄言诗,游仙诗的兴起。再如,盛唐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极致,所以盛唐诗歌普遍表现出一种豪迈和自信的风格特征。因此,诗歌的研究必须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文学创作源于社会生活,并会对诗歌创作和发展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影响诗歌发展的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诗歌与舞蹈的关系,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与民俗的关系等等。 关于诗歌的研究方法远远不止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认为这四个方面在诗歌的研究中是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对我们把握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轮廓有指导作用。如果对于诗歌的这些基础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对于诗歌的研究也只能算作“纸上谈兵”。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吸取其精华,因此,诗歌研究方法是一各永远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话题。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

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 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 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赋比兴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比兴”的发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赋比兴汉代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 《毛诗正义》:“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赋比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地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

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 、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 正文: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因而我们可知,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又有西汉毛亨

赋比兴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宋代学者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就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辞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 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朱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 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

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赋比兴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 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读:《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 ( 正衬和反衬 ) 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1.诗经中诗句赏析 2.诗经《桑中》的赏析 3.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4.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5.采薇中的赋比兴 6.诗经中名句集锦 7.从诗经中给女孩取名 8.《诗经》中女性形象

赋比兴手法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赋比兴手法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赋陈,一作铺陈。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即喻,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

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运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古代诗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从原始歌谣开始,中国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又经历了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诗臻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独特色。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也从先秦就开始了,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拓展出新的领域。一、文献学研究 古代诗歌文献的系统整理,可以为诗歌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有利于诗歌进行深入的探究。对于诗歌基础文献的研究可以做诗篇的辑佚,如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删繁订误,对《全唐诗》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还可以对诗集进行笺校。还可做书目和版本研究如孙琴安先生的《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就对所获得的唐诗选本,都分别作一提要。另外还可从选本与鉴赏普及读物以及诗人、诗作的考订和评传等角度进行细致研究。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在研究诗歌方面就非常方便和准确了。 二、比较方法研究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作家作品与相关文学流派分析论证,比勘异同。可以从双方的创作态度、创作手法、风格特征及思想方面进行比较,如唐代往往成对出现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出了对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比较外,还对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比较,仍以唐代为例,可比较明秀静逸之美的山水田园诗派和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派,以及中唐的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这样的成果有房日晰的《唐诗比较研究》。 三、语言学角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诗歌研究。首先根据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可从音韵学角度去研究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声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可对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句式进行研究的。还可从文字学角度对诗歌的用字进行研究,古代诗人往往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诗歌用字进行了大量的推敲,以及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因版本问题产生的用字不一样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索,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除了丰富的实词以外,还有很多的虚词可以研究。这方面的成就有魏耕原著《全唐诗语词通释》、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等。 四、社会文化广角研究 诗歌的演进和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可以借助于政治、哲学、社会学、宗教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学科进行诗歌研究。例如,研究先秦诗歌离不开宗教和音乐舞蹈,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是需要与玄学、佛学联系,研究唐诗可以关注唐代的音乐、绘画、科举制度,研究宋代诗歌与理学、佛学的关系,还可以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历史现象进行挖掘等等,从这些角度可以拓宽诗歌研究视角,对诗歌进行一种全新的分析,不只拘泥于诗人和诗歌文本。成果主要有张明非《唐诗与舞蹈》、陈华昌的《唐代诗歌与画的相关性研究》。 当然,研究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角度越多对于诗歌现象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就越深入。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 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 —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 次文体革命。由韩愈、柳宗元 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指导思 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 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 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 内容服务。由于参加的人数 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 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 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 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 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发起 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会 员170人左右。主要文学刊物 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等。主要文学观念是主张文学 “为人生”,认为“文学应该 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 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 题。”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 现实主义。其成员创作多取材 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暴露 社会黑暗,表现灰色人生,其 “问题小说”在当时曾产生广 泛影响。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有“异军突起”之称。主要成 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张资平等,当时都是留日学 生。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创 造月刊》等,在文艺思想上倾 向于浪漫主义。在创作上有以 郭沫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郁 达夫为代表的“身边小说”。 创造社曾在当时青年中引起 强烈反响,和文学研究会一起 成为当时双峰并峙的两大新 文学社团。1925年后,创造 社转而宣传革命文学,1929 年被国民党查封。 1923年,新月社成立。其成 员以诗歌创作见长,倡导新格 律诗的创作。闻一多由此提出 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 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以此为基础,闻一多、徐志摩、 朱湘等以《晨报副刊》的《诗 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 作,为中国现代早期的诗歌发 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作者 都是新月社成员,故被称为 “新月诗派”。 所谓“伤痕小说”,顾名思义, 就是以揭露由“四人帮”的反 动统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 伤痛和不幸为主要内容的小 说,它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 《伤痕》。由于这类小说作者 大都讲述一些有切肤之痛的 悲惨往事,所以作品往往情感 大于理智,缺少缜密的构思和 理性的挖掘,艺术表现上容易 流于粗糙浅白。 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重在展 示“伤痕”不同,它着重于“反 思”:为什么会发生十年“文 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悲剧? 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 路应该怎样走?从总体上说, 反思小说理性大于情感,某些 思考往往力透纸背,在艺术表 现上较伤痕小说进一步。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在 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遭受压迫 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 解脱的幻想。处于屈辱地位而 又无法摆脱的人在凌辱与不 幸面前,用虚构的胜利,掩盖 现实的失败,从而减轻痛苦, 忘记痛苦,甚至营造出转败为 胜的“精神有利”的自慰结局。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 西班牙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 样式。它是一种以流浪汉为主 人公的自述体小说。主人公多 是无业游民,依靠个人的机智 谋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抗议 社会不公。这类小说通过主人 公四处漂泊,经见各种世事, 接触各阶层人物,对现实进行 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是无名氏 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的 主人公浪迹天涯的结构模式,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 ( 正衬和反衬 ) 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运用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兴手法。“比”是比喻,比拟,“以彼物比此物”。刘础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意为“比”是举出事物来附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词以切合事物的木质。比有多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诗经》爱情诗中,常用“比”来描绘人物,摹写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卫风·氓》是弃妇诗的代则有畔”喻自己的苦海无边:淇水还有岸,河岸还有边,我的愁怨何时能完?这是反喻,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之情。 再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以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蓬草喻自己不思梳理装饰的颓容和低低心情;“其雨其雨,呆呆口出”,比喻事与愿违,表现出内心的失望情绪。《土风·采葛》用“一口不见,如三秋兮”喻恋人们离别的愁苦和热切的盼望;《周南·汝坟》“未见君子,叔如调饥”,用肚子饿喻相思之苦,通俗感人;《邮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用“非席”“非石”从反面作比,表示自己决不随人摆布的坚定性格。 “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卜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虽然“兴”只起个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巧妙的作用,或为发端,展开联想;或写景物,烘托气氛;或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义。《秦风·兼霞》全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委婉J凋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兼霞凄凄,白露未稀”“兼霞采采,白露未己”,这是诗人所见客观景物,但诗人把这样的景裁入诗中,又何尝与情无关呢?它正与诗人困于爱情之中的凄惋心境相一致;换句话说,诗人的凄惋心境,也正借这样一幅凄凉萧飒的秋景渲染、烘托和表现出。吟诵《兼霞》这首千占绝唱,我们确实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凄清的境界:寂静的清秋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青苍芦荻,凝寒的白露,蜿蜒的河道,迷雾朦胧的洲诸……构成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水晨光图”。在晨光中,我们依稀看到河水的涟漪上倒映着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苍苍芦荻,怅望着远处沙洲、岸抵的霭霭雾影。诗中景物因感情的作用而意象化了,那瑟瑟的芦荻仿佛在歌唱着哀怨的心曲,那未稀的白露仿佛凝聚着失望的目光,那蜿蜒的河道里仿佛流动着绵绵不尽的愁思…… 《业卜风·绿衣》和《唐风·葛生》都是悼亡诗,都用了托物起兴手法。前者悼念亡妻,后者悼念亡夫。《绿衣》以“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起兴,展开联想。这绿色的外衣和黄色的里衣木是亡妻亲手所制,衣裳还穿在身上,做衣裳的人儿却见不着了。睹物思人,而物在人亡,更J觉悲戚。 有时兴中有比,比兴合一。如《周南·关唯》这首占老的民间恋歌,以河洲上一双和鸣的关唯鸟起兴,引起求偶的联想,i'}.染出爱情的萌动。而这兴中又隐含比喻,以关唯和鸣喻男女爱情的和谐专一。 《诗经》爱情诗中,更多的是“比”“兴”两种手法在同一首诗中交相运用,相互补充,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兴”己成为我国占代诗歌的基木表现方法和优秀传统,传承至今。

赋比兴的诗歌创作方法

赋比兴的诗歌创作方法 中华诗词之特美(三)已完成 1 陶渊明的《饮酒》运用了“比”的写作手法,是一首很好的比体诗。 我的答案:√ 2 陶渊明《饮酒》中的“鸟”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A、咏物 ?B、明喻 ?C、举隅 ?D、自比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中,运用了“兴”的写作手法的作品是()。 ?A、陶渊明《饮酒》 ?B、《硕人》 ?C、李商隐《西溪》 ?D、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 我的答案:D 4 “因值孤生松”的“值”的意思是: ?A、价值 ?B、值得 ?C、值班 ?D、遇到 我的答案:D 5

陶渊明生于平民家庭,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本分,毅然选择“躬耕”,过平淡安宁的生活。 我的答案:√ 6 在古诗中,形象(the image)情意(feeling)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我的答案:√ 7 杜甫曾经沦陷在长安叛军之中,与亲友隔绝,在这期间,杜甫写出了诸多优秀诗篇。 我的答案:√ 8 杜甫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采用了诗的哪种表现手法: ?A、赋 ?B、比 ?C、兴 ?D、喻 我的答案:C 9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哪个皇帝执政时期? ?A、唐肃宗李亨 ?B、唐睿宗李旦 ?C、唐中宗李显 ?D、唐玄宗李隆基 我的答案:D 10 陶渊明《饮酒》“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两句中的“值”的意思是()。 ?A、价值、价钱 ?B、物价相当 ?C、遇到 ?D、轮到

我的答案:C 11 李商隐《西溪》采用了哪种引发感发的叙写方式? ?A、起兴 ?B、比喻 ?C、象征 ?D、寓托 我的答案:A 12 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中的“行在”是指皇帝行宫所在。 我的答案:√ 13 一般来说,情感志毅是抽象的,外界的万物是形象的。 我的答案:√ 14 “栖栖失群鸟”之“栖栖”出自《论语》。 我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