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用)

. . . .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人人熟背】(城中★2017.12)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共三节容:疆域、人口、民族)

第一节 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⑴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⑵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无寒带。 ⑶海陆位置(从、大洋的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或说亚洲东部),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中国的疆域及邻国)⑴领土四至点:

①最北端:省漠河县北端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③最东端:省与乌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因南北跨纬度大(约50度),两地存在着气候差异;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因东西跨经度广(约62度),两地存在着时间差异(时差约5个小时)。

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东西跨经度广),造成岛和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广)。

⑵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陆上相邻。

⑶濒临四海一洋: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⑷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和西北俄罗斯;西北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缅甸、老挝、越南。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朝鲜和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快速记忆口诀:东面邻国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在北面,西北哈吉塔斯坦,西邻巴基阿富汗,西南印尼和不丹,南部缅甸老越南。海上邻国又六员,印尼马文菲日。 ⑹ 我国领海围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12海里。被辽东半岛和半岛所环抱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海。

⑺半岛、岛屿、海峡: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半岛、雷州半岛(岛北部,属于省)。

主要岛屿——岛(我国第一大岛)、岛(第二大岛)。

海 峡——海峡、琼州海峡 海——渤海、琼州海峡

3、行政区划——共34个省级行政区域(认真看课本P7中的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⑴行政区划:我国基本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乡(镇)三级行政区划。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

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域,自西向东依次是云、桂、粤、台四个省区。(简称)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域5个,分别是省(甘或陇)、省(川或蜀)、省(陕或)、省(云或滇)、省(贵或黔)。

省的邻省市有6个:省(豫)、省(皖)、省(赣)、省(湘)、市(渝)、省(陕或)。

. . . .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第二节 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⑴ 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⑵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⑶人口政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人口增速大幅度降低。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2、人口东多西少(看课本P13中的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

⑴人口密度大:2010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⑵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

⑶人口地理分界线:以省——省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第三节 民族

1、56个民族

⑴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8%。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主要是在壮族自治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9个: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元宵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高山族的丰收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朝鲜族的长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藏族和蒙古族人信奉佛教、回族和维吾尔族人信奉伊斯兰教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的分布

⑴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⑵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民族风情最浓郁的省是省,少数民族中回族分布最广泛。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四节容: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我国地形总特点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看课本P23中的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 1、我国地形类型多样,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5种。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山脉与地形区)图表

①青藏高原: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冰川广布、雪山连绵。(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②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③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

重的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④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梯田。 ⑵三大平原特点

①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⑶四大盆地特点

①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

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流河——塔里木河。

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盆地。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看课本P25中的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最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岭 最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最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列: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北列:阿尔泰山 中列:祁连山 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北列:贺兰山 中列:六盘山 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号称“地球第三极”,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上。

⑥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丘陵、东南丘陵。 2、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①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优势较大。

②不利条件: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3、我国地势总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看P27中的图2.9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

⑴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级阶梯。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 . . .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较大,山高谷深,陆上交通不便。

③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大型水电站都分布在阶梯交界处。 ⑷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有“地球第三极”之称,吐鲁番盆地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第二节 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结冰。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原因是地势高(海拔高)。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省漠河县的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的吐鲁番,人称“火洲”。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②从北到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青藏高原区。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也是在岭——淮河一线。省市属于亚热带地区。 (看课本

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⑷时间(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大多降水集中在4——10月。各地雨季差别很大,南方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

⑸800mm 等降水量线

经过岭—淮河一线。我国400mm 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省市属于湿润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在800mm 以上。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大主要特征)

⑴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 市位于季风区。

⑵气候复杂多样(五种气候):(认真看课本P38中的图2.24)①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岭——淮河一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⑴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流河、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流河,所在的区域为流区。

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流河分布在西北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最大的流河是塔里木河。

我国汛期最长的是珠江;流量最大的是长江;结冰期最长的是;含沙量最大的是黄河。 省的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咸水湖,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现在是长江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

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是省和省,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第四节自然灾害1、常见的自然灾害

⑴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⑵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自然灾害频繁

⑴洪涝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⑵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⑶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⑷地震分布地区:①西南地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②东部沿海地区——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⑸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三节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水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我国自然资源特征: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利用价值的土地、、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分类: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3、特点: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第二节土地资源【可再生资源】(6月25日是我国“全国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如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

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企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地区分布不均:

⑴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难以利用的土地也主要分布在西部陆,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

5、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水资源【可再生资源】(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

1、时空分布不均

⑴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的主要淡水资源。

⑵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

空间分布不均:北缺,东多西少。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⑶措施:①解决季节(时间)分配不均——兴建水库。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⑷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三条(看课本P78图3.16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

①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与。

②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北上,北达。

③西线工程: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 . . .

. . . .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共三节容:交通运输、农业、工业)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⑵现代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

⑶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运距远、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列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

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通水路的可以水运,不通水路的可铁路运输)。

3、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改革开放后,高速铁路网正在形成。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东部铁路网密集,西部铁路网稀疏。

⑵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 即“五纵三横” (看课本P88中的图

最长的南北铁路线是京哈——京广线;最长的东西铁路线是陇海——兰新线;经过省级行政中心最多的铁路线是京哈——京广线;经过省级行政中心最少的铁路线是焦柳线;海拔最高的铁路线是青

藏铁路。横贯中国的陇海——兰新线连接着第二亚欧大陆桥,向东到达的。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⑴概念: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⑵地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⑶农业部门: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四个部门。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与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东部地区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①种植业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淡水渔业发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降水较少,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②西部我国四大牧区:牧区、牧区、牧区、牧区。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油料作物“南油北花”;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南北都有分布,我国三大产棉区:南部、黄河流域(北方)、长江流域(南方)。青稞是青藏高原上主要作物。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社会因素: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国家政策。

4、走科技强农之路 ⑴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广绿色、低碳、生态农业;(2)发展方向: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钢铁、汽车、化肥、水泥、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2、工业的空间分布

⑴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⑵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部门。 ⑴布局: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⑵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⑶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产业基地所在地,被称为“中国光谷”。 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1)我国冬季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2)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3)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4)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分界线;

(7)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8)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一、读“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千米,相邻国家有个。

3、大陆海岸线长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和,它们都是洋的边缘部分。和是我国的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个。

我国地形分布图

二、读“我国地形分布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高原:A B C D

平原:E F G

盆地:H I J K

(2)写出图中两地形区间的山脉名称。

AE间为山脉,K、B间为山脉。CH间为山脉, B、H间为山脉。

三、读“长江流域图”,回答问题

1.长江发源于M 山脉,注入N 海。

2.支流:a , b , c ,

d ,

e ,

f ,g

3.湖泊:⑧⑨

6.水电站:h k

4.港口城市:①②

④⑥⑦

5.上、中游分界点③,所在省区。

中、下游分界点⑤,所在省区

四、读“黄河流域图”,回答问题

1.黄河发源于A 山脉,注入B 。

2.流经地形区: F 平原G 平原

3.支流:C D

4.分界点:H J

5.水电站:⑥⑦

6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在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

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五、读“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填写字母所代表的温度带名称

(1)A B C

D E F

(2)我国按温度带划分,有热带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温度带B和温度带C的分界线大体是_____ __ _ ,基

本上与我国1月的________等温线一致

六、读“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填写字母所代表的干湿地区名称

G

H

I

J

(1)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是。

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七、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①东部: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气

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和气候(冬季寒冷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影响因素为:纬度位置。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夏季高温多雨,即雨热同期)

②西北部: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

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因素。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等。

地理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黄土高原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我国最大的陆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第二大、纬度最高的盆地——准噶尔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盆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我国农业最发达的盆地、“紫色盆地”——盆地(它西部的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县的北极村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人称“火洲”

我国夏季最冷的地方——青藏高原我国最大的流河——塔里木河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纪录——火烧寮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长6300㎞,流域面积180万㎞2)

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3585㎞2)我国面积最大的咸水湖——湖(4635㎞2)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湖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

长江最大支流——汉江黄河最大支流——渭河长江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

M

N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