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与我国西北干旱区关系的探析

青藏高原与我国西北干旱区关系的探析
青藏高原与我国西北干旱区关系的探析

大庆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青藏高原与我国西北干旱区关系的探析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

学生姓名张雲

学号201101102034

指导教师姓名赵树魁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5年5月30日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伴随着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使得特提斯海逐渐消失,而形成了现今平均海拔4000m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形成他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地形地势,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我国的气候空间分布格局,尤其是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在形成过程中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和热力作用,是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的主要作用因子。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高原动力作用;高原热力作用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As Eurasian plate and Indian Ocean plate collide each other,the Tethys sea gradually disappeared and formed the current average altitude of 4000 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lateau.The 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lateau not only changed the terrain but also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limate space in China,Especiall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in our country.And the barrier effect and the thermal effect from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lateau are the main effect factors of 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Plateau;arid area of northwestern china;dynamic effe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hermal effe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目录

1前言 (1)

2青藏高原简述 (1)

3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系统的干扰作用 (3)

3.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3)

3.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4)

3.3高原影响下的西北地区干旱区 (5)

4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6)

4.1干旱问题复杂性 (6)

4.2我国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的气候降水特征 (7)

4.3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成因 (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1前言

中国西北广大地域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区也是世界级的干旱半干旱地域之一。西北干旱区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较为复杂,但青藏高原的隆升无疑是形成这种特殊环境的因素之一。经研究表明“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以内以及临近高原区域,干旱气候的形成与该区域过山气流的动力绕流(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夏季高原的上升气流以及高原对外围气流的补偿性下沉(热力作用)有关。比较高原隆升前后其降水量下降150mm,气温降低7.4°C”。伴随着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对运动使得青藏高原的海拔不断升高,同时西北地区也由原来的海洋变成如今:沙漠广布、水资源匮乏、地表起伏不平、大型山脉广布地貌特征。高原的隆升使西北原始的地貌形态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该地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与气候特征。2青藏高原简述

青藏高原因其特有的海拔高度使人们称之为世界屋脊,在科学家的眼中由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而称之为地球的第三极。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长期相互碰撞作用下使高原区域大规模的隆升,到现在这一隆升过程仍然在持续进行,高原的海拔高度还在继续上升。

2.1高原的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25°~40°N,74°~104°E之间)东边是横断山脉,南边和西边则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北边是昆仑山脉。地域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五省区的部分地区,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部分或者全部,总面积达25×105km2,其中中国境内面积达24×105km2,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m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2.2高原的隆升与形成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成为了世界地质史上的大事件,高原的隆升对中国以致对整个亚洲世界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地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都从各自角度来探讨高原隆升幅度、机制、模式、历史和影响。在经过大量科学家的研究,同时根据古生物化石、古土壤、古冰川、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气候和新构造等多方面证据来看,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大致开

始于震旦纪时期,在加里东运动期间,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已经发生了褶皱,高原南部边缘也开始大面积的隆升[1]。

自二叠纪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海西、印支和燕山运动,亚欧大陆南部的几个小版块和南大陆(冈瓦纳)北部几个板块不断地向北漂移,并且与亚欧大陆板块相撞。位于亚欧大陆南面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洋)逐步向南撤退,最终则完全封闭最终则消失,于此同时亚欧大陆逐步向南增生。李吉均、常承法等学者研究的成果表明:在特提斯海不断发生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时,都会留下一条大型山脉,这些山脉成为了地台型沉积的标志,地貌则成为了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到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使亚欧大陆和本属南大陆的南亚次大陆连成一体,古地中海则完全消失,这时期冈底斯山脉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在中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一方面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把高原抬升到了更大的高度,另一方面发生在第四纪最大规模的冰川作用,高原的地表形态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到了晚更新世以后喜马拉雅山由于隆升的海拔过高使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无法越过高山而北上进入西北地区,这时期高原内部逐渐变的干旱,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始的热带性气候彻底消失而变为高原气候,自这以后青藏高原则成为了影响我国气候特征的一个冷源而存在。

2.3高原气候

高原特有的地质构造和海拔高度,使得高原地域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2]。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原理(海拔平均每上升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这就使高原大部分地域最暖月均温在15℃左右[3]。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在西藏地区,除藏东南部缘谷区之外,整个西藏几乎没有夏天。由于海拔高、云层薄、纬度低,这些地理因子使得高原辐射强烈,其年辐射量高达5850~7950MJ/ m2,与东部同纬度平原区相比辐射量要高0.5~1倍。从目前资料来看:从历史到现在高原气候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在新生代之前属于热带海洋气候,随后陆地开始隆升并随着高原不断升高且扩大,气候也先后经历了,中纬度副热带干旱气候,再后来气候趋于寒冷,气温降低使冰川开始向谷底发育,这时期高原冻土也开始发育。在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百年高原进入升温干旱期,温度与以前相比明显上升。

高原气候总体来说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2、气温低,

日较差大,年变化小。3、降水少,地域差异大。4、气候类型多样。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张器和调节器。高原气候的变化不仅直接驱动我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整体气候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3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系统的干扰作用

高原的隆升破坏了行星风系运行模式,一方面阻滞对流层底层的西风和印度洋气流的北上使得西风环流发生了分支破坏了原先完整的行星风系,另一方面加强了季风环流强度,由于大气感然输送的作用下高原冬季成为了一个区域冷源,夏季则成为了热源,这种高原冷热季节变化与北半球的季风的变化基本相一致,在此作用下使的我国冬季风变得更为频繁、强度变得更加寒冷,夏季风则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特征变得更加明显,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季风气候区[4]。

3.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青藏高原在冬季成为一个冷源而在夏季则成为一个热源,高原的动力作用就是季节的变化,使高原在不同的季节产生对我国气候影响的不同作用结果,高原动力不仅是影响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而且对东部地区的气候同样也具有作用。冬季加大了冬季风的强度,在夏季则加剧我国夏季风的影响力度。

3.1.1西风气流的分支绕行

在大气环流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下。北半球夏季形成印度低压,强大的暖湿气流在东北信风的作用下可以通过印度半岛而进入青藏高原区。然而地势高大的青藏高原阻碍了气流的前进,迫使气流发生分支分别流向了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而非直接进入青藏高原区,高原失去了水汽的来源无法形成有效的降水条件,加剧了高原干旱程度[5]。

3.1.2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平均4000m海拔高度远超出了对流层气流运行的高度以及高原本身巨大的面积让气流的南北交换变得更加困难。在寒冷的冬季,蒙古高压无法顺利南下,而受阻流向西北经河西走廊南下,在河西走廊区形成狭管效应,造成该地区多大风、降温和低温冻害天气,加重了西北地区寒冷干燥的程度。同时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

无法越过高原进入西北,减少了西北地区的暖湿气流的来源量和频率[2]。

3.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高原区域的空气质量降低,水汽和杂质也变得异常偏少,空气变得很干净,这减少了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度,同时使高原的热低压、冷高压和季风现象更为明显[6]。高原由于足够大的面积,使其形成一个天气尺度的热力系统和气压环流系统。相比较高原隆升前后空气量较同纬度平原减少了近一半,同样的热量和太阳辐射或加减水汽量,气温和绝对湿度的变化较平原都要大一倍以上。使的高原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同时气候还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更为显著季风现象。

3.2.1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下的气候特征

高原地貌以岩石为主比热小、植被覆盖率低、高原地域山地地带多数被冰雪覆盖,这些地貌特征增加了高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太阳辐射对高原气候的作用程度。由于高原稀薄的空气以至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变得异常强烈,紫外线等长波辐射并未得到削减而是直接到达地表,在地表感热作用下,高原白天气温迅速升高,而在夜晚由于大气层对高原保温作用的削弱使的温度快速下降。因而高原气候呈现“一日如四季,四季如一年”之说。

3.2.2青藏高原增温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从春季到秋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逐渐加强,到夏季时达到了最大形成热力作用,直接结果则是造成了当地气流迅速上升,在对流层顶层形成强大的南亚高压系统,而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底层则形成低压系统。在纬向方向北半球对流层形成了庞大的顺时针垂直环流(北半球中纬度纬向环流),而在经向方向在青藏高原和南印度洋中纬度之间,存在着一个逆时针垂直环流(青藏高原-南印度洋环流)。这些气压系统的存在使该地区就成为对流层与平流层大气交换的一个重要通道[6]。

3.2.3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

对亚洲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从青藏高原到东亚中纬度为一个大范围的气旋性异常环流,从青藏高原南侧到我国南方一带以西南气流为主。并且伴随着底层异常偏北风出现在长江以北区域,这加剧了我国长江流域气流的低层辐合作用[7]。总体来说:

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偏强的情况下,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对流偏强,从四川到长江三角洲较大范围降水偏多。在冬季高原是一个冷源,但其冷源强度变化也影响着高原及其附近高空的大气环流。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原冬季降雪出现了增多的情况这让高原夏季上空对流减弱,东亚底层低压强度减弱,西太平洋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我国东部地区西南风强度减弱,降水带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自华南到华北移动的特征,而主要停在南方地区,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出现了南涝北旱,而西北地区降水量则会有所增加[8]。

3.3高原影响下的西北地区干旱区

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造成了西北地区的水汽来源的减少和蒸发强度的增大,加速了西北区域的干旱程度。在青藏高原形成的同时也使西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沙漠和山脉,这在客观上就加重了西北区域的干旱程度。

3.3.1历史上的气候

在第三纪时期,我国的气候是温暖湿润,并没有大型冰川的发育,但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全球气候的冷暖波动。到第四纪时期,在青藏高原和高大的山脉地区都普遍发育有冰川,这些特征成为第四纪沉积物的一大重要特点。第四纪冰川的发育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一方面使气候变冷而另一方面使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阻,空气的湿度降低,气候变得干旱,高原冰川规模也随之变小。高原气候也趋于干旱,大型冰川则慢慢在消失。

3.3.2西北大型沙漠的形成

在高原海拔1000多米时,属于准平原地形且与塔里木盆地等高差并不大。罗布泊地区发育着洪积、冲积物,在第四纪以后盆地边缘开始抬升、湖面积开始萎缩,在盆地中部和南部形成小片的沙地,使盆地与高原的高差不断拉大,同时期阿尔金山和天山也不断增高。盆地形成了相对一个封闭的空间,外地的水汽无法进入该地域,同时风沙作用强烈加速了蒸发的速度,形成了如今一系列大型沙漠的分布。3.3.3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地处青藏高原的北部,大多由成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组成,黄土含有多条古土壤层,成为红色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黄土由以下原因形成,其一:

传统的风成论,认为在马兰之上都是由风沙堆积而成的。该观点认为黄土多数是有蒙古、中亚戈壁、沙漠中细砂粒物质被风吹来,而后再经雨季冲刷,堆积在戈壁、沙漠之南的一些盆地中形成。在高原上升的同时西北地区的部分山脉也在不断的上升,这样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季风更难到达该区域,在西北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相反其它地区则接受更多的太平洋水汽,形成了河-湖相沉积。其二:多成因论。根据午城黄土、离石黄土所露出的地貌位置和形态都反映出早期黄土物质来源附件的基岩,以流水的搬运为主要形成方式。目前就黄土的成因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但是青藏高原的隆起无疑是形成黄土高原的重要因素之一。

4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干旱问题仍然为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世界各地由各种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干旱,一直都是困扰人们生存和发展,威胁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据统计目前全球仍然有1/4的陆地面积处于荒漠半荒漠化状态,荒漠化仍然是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则成为干旱问题的重灾区。我国西北干旱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及宁夏、新疆两自治区,自然区划上的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其他省份边缘地带。面积达306.99×104km2,人口9760.13×104。本区分布着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保安族等。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同时也是北半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据统计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每年大约有6.7×107ha2农田和6.7×107ha2草场受到风沙侵袭,然而天气大旱则是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形式,降水少而蒸发强烈是主要原因。

4.1干旱问题复杂性

干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其特征可分为气象干旱、季节干旱、区域干旱。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干旱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干旱问题,我们应该以该区域的气候特征作为其判断的依据,而非简单的以降水量的多少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应该综合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基本的依据做出判断的标准。

4.1.1干旱是夸学科多领域的问题

干旱涉及到农业、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多部类学科,使得各自对其定义也各有差异。

在我国则多指降水量的异常偏少(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降水量标准差指数作为标准。)而水文干旱则多指河川泾流涸,水库水位、地下水位下降。在社会经济领域则更多注重干旱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等影响,继而影响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等,同时还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地理环境诸要素的制约,因而干旱问题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因而应该因地制宜以某学科为主,兼顾灾情,制定相对统一又比较符合当地实际的干旱标准。

4.1.2不同性质的干旱

干旱的类型比较繁多有常年降水量异常减少而形成的悠久性干旱也有异常气候导致的季节性干旱,这些都是针对于干旱年际的变化情况同时兼顾土壤墒情的差异而导致的气象干旱。

4.1.3干旱是“渐变性”的灾害

干旱与其他“突发性”的灾害不尽相同其呈现出渐变性的特点,难以确定其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日期。即使对农业的影响也的至少三个月之久,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则会滞后更久,因而在讨论其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后续效应而非及时损失情况[9]。

4.2我国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的气候降水特征

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本地区,同时受到青藏高原隆升作用的影响阻隔了印度洋水汽的输送,西南季风无法作用于本地区。而该地区的降水更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10]。一方面受到东部季风的影响同时大西洋的水汽也有一部分到达新疆地区还受到印度洋的部分高空水汽的作用。这使本地区成为我国降水影响因子最为复杂地区。

4.2.1区内降水相差悬殊

在本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属于西风带气候区,东部地区则为亚洲季风区的影响边缘区。降水的分布严重的受到地形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陕西和甘肃南部降水量

一般可超过600mm,在秦岭地区可达900mm。由于本区高大的山脉阻碍了水汽的输送,水汽一般无法到达本区内陆,使的沙漠戈壁等地势较低区域水汽更少,然而在新疆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高大山脉区,受到地势的作用降水量可达到400mm。降水最少区域在南疆盆地至柴达木盆地平均降水量在25mm以下,甚至1968年降水量0.5mm的全国最低降水记录。降水的时间分布受季风的作用的影响,在7、8月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多暴雨天气,瞬时降水量大。1、12月份降水量则最小,该时段多大风降温天气,寒潮作用强烈。

4.2.2雨量分布受地形影响大

降水量的多少受到水汽来源、地理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地理因子的影响,本区周围分布着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大型山脉,同时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该地,只有一少部分可通过高空到达,受到高山的阻隔,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的下降,降水量则出现山麓降水量较少,当达到水汽凝结度时,降水量开始增加。然而在大多数高海拔山脉的山顶地区降水量则很少。反而在低处的戈壁和盆地地区无法形成降水的条件降水量异常偏少,因而地形影响本地区水汽的输送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4.2.3降水量高度集中

区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该地域的东部秋季降水量大于春季降水量,而西部地区则相反,春季降水量大于秋季降水量。据统计西北7月份平均有3-8次≥25mm/d大到暴雨,降水量主要集中于一、二场雨上。降水的集中使的地下水无法有效的形成,降水多数形成了地表径流而进入到别的地区而非进入到地下这对于当地的干旱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伴随着地表泥石流的发生使该地域的建筑交通等通常会遭到山洪暴发影响。

4.2.4降水变率大

在新疆南部大多数地域的降水变率在0.3~0.5之间,而河西走廊地区则与之相近,据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也呈现冬季变暖,夏季变凉,气温年日较差减少等非对称性的变化,根据西北大部分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看,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和气温主要呈同步增加变化趋势。该地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增温增湿的时期。降水的变化受到多种因数的作用,降水的变率多受到降水量多少的影响,

由于本区降水量少,使得降水变率变大,同时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造成本区降水变化幅度很大。年同期降水量不禁相同。

4.3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成因

干旱气候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而青藏高原隆升的是造成这种干旱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还受到人类活动气压场的变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结果。

4.3.1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西北干旱的是主要原因[11]

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因而海洋水汽很难到达该地,同时该地分布着全国全部的大沙漠。而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西北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西北干旱区位于青藏高原北侧中纬度亚欧大陆中部,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近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因此在高原的隆升阶段也是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加重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切断了本区域水汽的来源,同时高原成为了强大的热源和有规律的气流上升运动,使高原四周地区则作为补偿流下沉,经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存在着有规律的下沉气流;同时期西风气流在高原的北侧绕留,形成了高压脊和反气旋辐射环流,这则加剧了西北地区的下沉气流强度,也就加剧了西北的干旱度。

4.3.2高压的控制是西北干旱气流形成的直接原因

西北的大气环流状况影响和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尤其是干旱气候的形成,在西北地区分布着高大的黄土高原、有最高的青藏高原、同时天山、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大巴山、两疆盆地,这样气候便出现了更多的地方性特征,而形成这种气候类型,青藏高原对其这种气候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在西北的干旱时间分布来看,则以冬春旱和夏初旱为主。在这时期青藏高原属于热低压,而在高原周围则形成了一系列高压系统。这就让西北地区在一年中多数时段被高压所控制,春季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夏季干旱而少雨,秋季少雨而干旱,冬季寒冷而干燥的气候特征。

4.3.3全球增温作用

全球大范围的增温加剧了西北的干旱程度,在增温的情况下蒸发量也随之迅速

增加,加速了干旱度。在历史气候的研究中发现历史上西北干旱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关系极大。天文因素、太阳黑子和厄尔尼诺等都对本区域的降水有一定的影响。4.3.4人类活动加重了西北干旱的程度

在历史资料和和相关的考古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曾经是适合于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在人类历史上也形成了大量的古人类文明。在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战争等人类活动,加速了对本地区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和速率,造成了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环境自我调控力和恢复力下降[13]。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加速了地下水抽取深度,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组成了地表的干旱,也使的地表生物大量的死亡,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5结论

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西北地区原始的地貌形态,使的西北地区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综上来说青藏高原对西北干旱主要有以下作用1)高原的屏障作用:印度洋的季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碍使其无法越过高原而进入西北内陆,造成西北地区水汽来源的减少。同时高原隆升过程中形成的高大山脉也阻隔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使其无法到达西北内陆地区,造成了河西以西地区的水汽来源匮乏,这与青藏高原的阻隔分不开。

2)侧边界的动力作用:在高原北侧一年盛行西风,并且形成了一条负涡度带,高原北玻坡度较大有利于下沉气流的形成,在甘肃中部和宁夏一带,气流需要过山绕流和辐射,加大了负涡度带的强度,并且形成下沉运动,造成了四川、云南一带的多雨天气,而在北侧则形成了严重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热力作用:高原在夏季成为一个热源,在高空形成了一个上升气流,在外围区形成一个下沉气流,这就造成了西北干旱[14]。

[参考文献]

[1] 戴霜;张明震.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

33(4):154-160

[2] 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8-608.

[3] 周淑珍.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6-200.

[4] 王伟中;潘虹;李桂森.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玉溪师专学报,1986,12(5):187-192.

[5]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160.

[6] 张林源;蒋兆理.论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成因[J].干旱区地理,1992,15(2):2-10.

[7] 王元红.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J].西藏科技,1999,87(5):56-60.

[8] 王可丽;江灏.西风带与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J] .水科学进展,2005,19(3):434-437.

[9] 赵哈林;赵学勇.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异规律[J].中国沙漠,2011,1(1): 4-7.

[10] 白肇烨,徐国昌.中国西北天气(第一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71-97.

[11] 原嫄,青藏高原抬升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回顾[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8):1915-9818.

[12] 冯建英;陈旭辉.我国西北干旱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5):582-586.

[13] 张宝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N] .科技创新导报,2008-08-01(24).

[14] 郑秀灵.西藏气候(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3-140

谢辞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生活也即将步入尾声,我很庆幸在这四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能在大庆师范学院人文系度过虽然我们是最后一届,但我们仍然收货了知识、友谊,还有每一位老师哪里学到对待学问、对待生活的态度。就要毕业了,我对于学生的生活有着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留恋,在论文的完成之际,千言万语只汇成两个字——谢谢!

从本文的选题、搜集材料,到最后的修改,都熔铸着我的指导老师赵树魁教授的耐心与细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赵老师帮我开拓思路,指点迷津;在论文修改过程中,老师不厌其烦的就文章的措辞和结构给予我意见。这种做学问的要求,我将一生细细品味。

同时感谢地理教研室的范中桥老师、张帆老师以及其他给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其他各位老师,我要向各位老师深深的鞠一个躬。

感谢我的室友们和朋友们,在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的友情,是你们和我共同面对问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给我信心和鼓励。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完稿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堂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是老师、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手我诚挚的谢意!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 N ,北止40° N ,纵跨纬度13° ;总面积约230 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 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作一肤浅的阐述。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

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 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必须要学习进步,才能更好的保证我们的安全例如说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掌握的,这样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解决,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 干旱土是指发育在干旱水分条件下具有干旱表层和任一表下层的土壤。 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土壤淋溶弱,形成具有低腐殖质含量的特征表层,碳酸钙,石膏,易溶盐在剖面不同部位积聚。

植被对于半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因为这里土壤风蚀十分严重,农田被流沙掩埋也是常见的现象。植被是土壤的卫士,防沙林带对迎风面的流沙可起阻截和控制作用,对背面风的农田起保护作用。护田林带还能显著的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林带不仅能减低风速,还有减少蒸发,增加空气湿度与土壤保护作用。 草类是半干旱地区能利用那里不多的降水生产植物有机物的唯一植被,它能保护那里的土壤,防止风蚀和保持土壤湿度。在水土关系中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在防沙林带和绿洲中的零星沙丘,只要杂草覆盖百分之八十左右就可固定流沙,低于较大的风速。 在种植草类的同时还要增加技术投入力度,改善我国草地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使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防止过度放牧,保护我国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 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2010084023 姓名:石继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

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复习要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习要求: 学习重点: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对照P14图5----25,记住西北地区的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的30%,是四大地区中面积最大的地区。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2、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邻国;(图5----25) 3、主要地形区:阿尔泰山脉、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新疆的地形特征。(图5----25) 4、河流: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黄河 5、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年降水量多在400mm以下,该地区降水量小的原因; 年降水量和地面植被景观的变化规律、原因及影响因素{P16活动题2(1)}; 西北光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6、农业: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分布区(塔里木盆地边缘和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灌溉水源(塔里木河、祁连山冰雪融水和黄河);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新疆种植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7、畜牧业:西北地区主要的畜牧基地; 新疆、内蒙古的优良牲畜品种。 天山和内蒙古高原地区的放牧方式及原因{P16活动题2(2))} 8、矿产资源:西北地区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风能); 稀土储量丰富,内蒙古白云鄂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地。 9、西北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治理措施。 青藏地区 1、对照P74图5----30,记住青藏地区的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人口仅占全国的1%,是我国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青藏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著名的佛教建筑。 2、青藏地区包括的省区、邻国(图5---30) 3、主要地形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对照P21图5---37记住位置,因矿产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4、河流、湖泊:黄河、雅砻江(长江的支流)、金沙江(长江的上游)、澜沧江(流出国境后叫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怒江、雅鲁藏布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藏地区成为亚洲许多大河发源地的原因。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姓名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宗教: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情况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研究 一、宁夏平原: 资料1: 资料2:在外人的感觉上,宁夏就是一个被沙漠覆盖的地带,但是宁夏人可不这么看。宁夏人有一首歌谣:“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从歌声中,可以体会出宁夏人对这块土地是多么的热爱。 现今,天下黄河富宁夏,红白葡萄酒滋润塞上江南。宁夏人雄心壮志,他们要在大漠建立起世界最大的优质葡萄酒酿造基地。 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企业脱颖而出,形成了枸杞制品、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粮食加工及瓜果等5 大支柱产业。 问题: 1.根据所给材料评价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区人们为了发展农业做了哪些努力?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该地的自然条件的? 3.你认为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4.请你分析该地区成为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什么?具有推广性吗? 二、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农业 资料1:吐鲁番盆地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年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 资料2:吐鲁番绿洲,棉谷遍地,瓜果飘香,防风林带纵横交错,随处可见杨、柳、枣、桑、桃、杏、梨、苹果等果木,以及葡萄园和西瓜、哈密瓜田。

资料3: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迅猛发展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由于水资源十分短缺,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坎儿井”流量减少,甚至干涸。该地区“坎儿井”曾多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减少了43%。“坎儿井”为何衰减? 资料4:新疆示意图 资料5:坎儿井示意图 问题:1.根据所给材料评价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区人们为了发展农业做了哪些努力?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该地的自然条件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3.你认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以色列灌溉农业 资料1:以色列国土面积27800平方千米,而且仅有20%的土地可以耕种,其中一半的地方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

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用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教师引导]较近的是太平洋,太平洋的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没有)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生学科:地理 2.课时:1课时 3 .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熟悉学习内容。 (2).教师课前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题】:《干旱的西北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之西北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让学生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当地经济建设、民众生活的制约。 3、让学生明确西北地区从东向西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读图确定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自然景观的分布规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问题让学生探究并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

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自然景观分布规律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2、通过了解西北地区的干旱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唤醒学生珍惜水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要点: 1、重点: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制约影响。 2、难点: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内容,这一节和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并列的,都是对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特征的介绍。这一节第一部分就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做了进一步的描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同属非季风区,和北方、南方地区有较大的差别,所以编排在了一起。《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学习提出以下要求: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概括当地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部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

干旱的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石桥镇黑龙中学马召 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自然环境的比较, 了解两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的自然特征,并从理论上分析出自然环境出现的原因。 锻炼他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例和图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袓国大好河 山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愉快导入: 1、请学生欣赏2008年春晚歌曲《中国之最》 听完歌曲后我们不仅陶醉在音乐家的精美演唱中,而且更加欣赏歌词的内容。的确,中国之最是数不清唱不完的。在刚才的歌词中提到了很多和地理有关的事物。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内蒙古草原…… 问题一:这3个地点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地区?? 问题二:今天我们就到西北地区去看一看那里是个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播放春晚歌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到亲切而又好奇。从心里认识到地理课不神秘,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 讲授新课: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活动一:温总理眼中的西北地区: 教师讲述:去年温家宝总理到英国访问的时候讲了这样的一段话: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在西北地区工作过,我非常喜欢那里的胡杨林,这种树木独自生活在西北地区,树根长达50米。它抵强风,抗干旱,耐盐碱,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胡杨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 问题:温总理眼中的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胡杨林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活动二:借图想象西北地区 教师讲述:我们没有到过西北地区,不知道那里干旱的样子,我们可以借助书本中的图片来想象一下。读书本11页图回答: (1)该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以高原盆地为主,山脉多分布在边缘地带,西部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格局。 (2)塔里木河为什么是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天山等高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

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教师引导]较近的是太平洋,太平洋的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没有)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启发提问]观察西北地区的山脉,大多位于西北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主要位于边缘地带。 [提问]这样分布的山脉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阻挡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教案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 [讲授新课] 读图: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 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 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 (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 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 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 读图: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9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我国及世界气候环境的变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青藏高原西风带路径的影响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 (3~4公里)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而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背,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形成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 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

(完整版)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

青藏地区 1.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5.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6.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 7.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8.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主要矿产地有: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试论述青藏高原上气候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

气候特点; 一、、、、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 /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 /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二二二二、、、、气温低气温低气温低气温低、、、、日较差大日较差大日较差大日较差大、、、、年变化小年变化小年变化小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日较差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高原地区日较差的大小与地形、植被、于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摘要: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是各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西北干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指出制约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和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进而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基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与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1)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形成、转化及未来趋势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资源、西北干旱区。 正文:新疆位于北方地区,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南疆干旱,光照长,少雨,年降水量仅仅20-100毫米,而北疆却高达100-500毫米.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水汽主要来自其以西的湖泊或海洋,1,4月的水汽源地是里海和地中海;7月是北大西洋和北冰洋;10月是黑海和里海,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分析都发现,1987年后随着全球增暖,7月和1月中高纬度行星尺度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地中海所在纬度带减少;新疆上空的水汽更多地直接来自于较高纬度带,来自地中海所在纬度带的水汽输送减少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气候变化指在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气候系统及要素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气候变化对全球各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并深刻影响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国西北干旱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具有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靠山区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的地表径流,景观以山地荒漠为主体,生态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水文过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都会发生变化,给区域未来的水资源安全管理规划带来挑战。因此探讨该区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展开气候变化下该区水文水资源的响应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气候变化特征 根据IPCC 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变暖最快的区域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在95% 以上。在我国同样存在气温普遍升高的现象,西北干旱区更为显著。

西北青藏高原教学设计教案

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在八年 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通过学习它们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为今后的学习和认识各区的具体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有: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干旱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二部分:高寒的青藏地区,描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三部分: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讲述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 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 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形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 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青藏高原区自然区域特征

青藏高原区自然区域特征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74 oE-104 oE, 25oN-40 oN (2)地形上:位于横断山区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3)邻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2、范围: (1)地形上: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次一级地形区主要包括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藏南谷地)和一系列山脉。 (2)政区上: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貌特征 (1)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4000米以上),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或7000)~8000米的山峰,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2)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跨15个纬度,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3)青藏高原的周围及内部有许多山脉 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陡然而起,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米)。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 (4)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 (5)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2、内部地区差异:三个不同自然区 (1)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具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特点 (2)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 (3)藏东高山峡谷区: 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因高差大,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对面可对话,握手要一天”的特点。 3、主要山脉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4、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