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提纲·传染病学

期末复习提纲·传染病学
期末复习提纲·传染病学

期末复习提纲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一、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1、传染病: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等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但范围更广泛,不一定有传染性

3、感染的分类:原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 (一)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感染谱

1、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

①非特异性:与生俱来的,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 ②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二次加强,不能遗传

※免疫球蛋白——IgM

岀现最早,持续时间短,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

IgG 则出现晚,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的标志,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2、变态反应:分四型,I 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如药物、植物花粉的过敏反应 (五)感染病的发病机制: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三、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特点);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季节、地方性、外来性);感染后免疫

1、病程发展分四个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②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前,临床表现通常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乏力、肌肉及关节痛等

③症状明显期——患者表现出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④恢复期——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一些患者还有传染性

⑤复发与再燃:①复发——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

②再燃——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

⑥后遗症——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不能恢复正常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

3、临床分类:①时间分急、亚急性、慢性

②轻重分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③临床特征分典型和非典型

四、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病原体的检出可直接确定诊断——金标准

五、传染病治疗

(一)治疗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结合

(二)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血清免疫制剂治疗、康复疗法、中医药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①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②切断传播途径——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昆虫隔离、保护性隔离;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③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是提高人体免疫力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

概念: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等特点概括

(二)流行病学

1、发病机制:一般为免疫应答损伤

2、病理

②乙肝4~24周(平均3个月)

③丙肝2~26周(平均7.4周)

④丁肝4~20周

⑤戊肝2~9周(平均6周)

1、血常规:慢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脾大及脾功能亢进时可有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

2、尿常规:出现黄疸的患者尿胆素及尿胆原常(+)

3、肝功能:①转氨酶——A、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ALT为目前诊断肝炎最有价值的酶活力测定

B、如病程>3个月转氨酶仍高,常提示有慢性化倾向

C、ALT升高幅度不能区别急性肝炎与重型肝炎

②蛋白质——肝脏损伤严重则白蛋白常减少,球蛋白常增加,A/G比值下降或倒置

③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A≤40%为为重型肝炎诊断

④甲胎蛋白(AFP)——AFP明显升高或进行性升高提示肝癌。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后再生也升高

附:ALT半寿期较短,重型肝炎肝细胞大量坏死时,随着病程的延长,ALT从高水平逐渐下降,与之相反,血清胆红素却不断上升,因而在病程的某一时期形成特有的“酶胆分离”现象

4、病原学检查

(1)HAV:IgM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2)HBV:Ag——抗原、Ab——抗体,IgM——近期,活动;lgG——曾经

(4)HDV :需与HBV 共生。HDAg 和HDV RNA 均是HDV 感染的直接标志

(5)HEV :血液中可供检测的标记物有抗-HEV 、抗-HEV IgM 和HEV RNA ,在肝细胞中可检出HEAg 5、肝穿刺活检:对诊断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和分型十分重要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第一步判定急慢重淤,第二步判定甲乙丙丁戊 (七)治疗

1、急性肝炎:休息是急性病肝的重要治疗措施,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

2、慢性肝炎:休息、饮食、抗病毒治疗(乙肝和丙肝关键治疗)、调节免疫疗法、抗肝纤维化等治疗措施

①抗HBV 药物核苷类似物(NAs )、干扰素(IFN ) ②抗HCV 的最佳方案现以泛基因型DAA 方案为主

3、重型肝炎:一般治疗和支持疗法、病因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抗内毒素血症、肝移植等 (八)预防:①管理传染源——报告登记、隔离消毒、献血管理等

②切断传播途径——水源、注射器消毒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A 、主动免疫:疫苗

(灭活HBsAg )

B 、被动免疫:意外暴露+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

二、艾滋病 ———————————————————————————————————————————

概念: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破坏CD4+T 淋巴细胞)。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为单链RNA 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属

HIV 分为HIV-1和HIV-2两个亚型;目前全球流行的多为HIV-1

(二)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①急性期(2-4周):HIV 抗体(-)

②无症状期(6-8年):HIV 抗体(+),无症状 ③艾滋病期(1-2年):HIV 抗体(+

①HIV检查:HIV抗体确认试验(抗HIV检测)是最常用诊断HIV感染的检查

②免疫学检查: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淋巴细胞减少,CD4+/CD8+<1.0;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价机体免疫功能和判断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CD4+T淋巴细胞<200/μL可帮助诊断HIV病期)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受检血液HIV抗体初筛试验(+),确证试验(+)

(七)预防:关键在于改变高危行为: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三、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概念: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特征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一)病原学: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基本病理变化:小血管损伤,以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肝、脑等脏器

2、免疫损伤作用:病原和特异性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和血管壁处,发生免疫损伤

3、休克原因

①原发性休克:病程3-7日,毛细血管受损后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引起低血压休克

②继发性休克:肾衰期间的水电解质失调,继发感染和内脏大出血

③急性肾脏损害:免疫复合物等使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7-14日

①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②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可越期或不典型表现)

①尿常规:早期出现尿蛋白,尿镜检发现管型和红细胞

②血尿素氮及肌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酐开始升高,多尿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早期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③免疫学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意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史:疫区、季节、鼠接触史

2、临床特征:(1)三大主症——①发热中毒症状;②充血、出血外渗体征;③肾脏损害。热退病重为特点

(2)五期——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IgM(+),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可确定诊断

(七)治疗

四、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概念:由甲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属于正黏病毒科,属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H5和H7亚型为高致病型,以H5N1致病性最强。感染H5N1亚型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

(二)流行病学

病理:病理改变以肺部最明显,可见到①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损伤严重

②肺实质出血和坏死

③肺泡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有严重的弥漫性损伤,并伴有间隔纤维形成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类流感、肺部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7日,通常在2~4日以内)

(五)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确诊需依据实验室检查,如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和核酸检测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②对症治疗:注意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

③抗流感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奥司他韦、金刚烷胺

④重症患者的治疗:呼吸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呼吸支持,必要时免疫调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八)预防: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五、狂犬病(恐水病)———————————————————————————————————————

概念:由狂犬病毒引起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

(一)病原学: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病毒形似子弹,由核衣壳和包膜组成

(二)流行病血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短的5日,最长10年以上,一般1-3月;发作全程不>6天

(六)诊断:①患者过去被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恐水、恐风、咽喉肌痉挛等,可诊断

②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七)治疗:①无特效治疗方法,及时预防性治疗,对症综合治疗。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预防性治疗包括:严格隔离患者,防止唾液等污染;病室要避光、安静,没有噪音和流水声

(八)预防:①控制传染源——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10日

②伤口的处理——尽量出血

③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注射——以人狂犬免疫球蛋白(HRIG)为佳;暴露后预防:共接种5次,每次2mL 肌注,在0、3、7、14、30日各注射1次;被咬后有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则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概念:简称脑炎,是经蚊虫传播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乙脑核心特点:蚊子传播、夏秋季多发;脑实质炎症、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见

(一)病原学: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二)流行病学

病理:全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为主;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可累及脊髓——范围广、部位越低,损伤越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四期

①血常规:WBC:10-20×109/L.;N%:80%以上

②脑脊液:压力高,WBC 50-500 ×109/L,糖和氯化物正常(病毒清亮,蛋白质增高不明显,糖正常)

③血清学:①特异性IgM测定(早期诊断);②其他抗体(流行病调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①流行病学特征

②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抽搐、呼吸衰竭症状

③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体征

④实验室检查

1、—般治疗: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2、对症治疗:要是针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对症治疗

①脑水肿引起者应以脱水降低颅内压为主:甘露醇

②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

(八)预防

概念: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由核心和包膜组成;甲型流感病毒宿主广泛,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最常发生于甲型,主要变异形式有两种:

①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量变,引起流感的中小规模流行,出现频率高,且有逐渐积累效应

②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质变,形成新病毒亚型,往往引起流感的全球大流行,频率较低,且缓慢

(二)流行病学

1、病理:①单纯型流感——主要在上中呼吸道,表现为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黏膜充血、水肿和单核细胞浸润。

②流感病毒性肺炎——肺充血水肿,支气管黏膜坏死,气道内血性分泌物,严重时有肺透明膜形成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1-3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起病多急骤,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①单纯型流感:起病急、全身重、局部轻

②肺炎型流感:较少见,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高热、烦躁、呼吸困难、咳血痰和明显发绀,可进行性加重,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③其他类型:①中毒型:主要表现高热、循环障碍等

②胃肠型

③脑炎型:谵妄、惊厥、意识障碍等

④并发症:呼吸道并发症、肺外并发症、雷耶(Reye)综合征(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等

(五)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病毒分离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流感核心特点——起病急、全身重、呼吸道症状轻、粒细胞少

①普通感冒——通常流感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而普通感冒呼吸道局部症状更突出

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配合SARS病原学检测(+)(七)治疗

1、治疗原则:①隔离患者

②早期治疗: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起病1-2日内

③加强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④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药物,以免诱发致命的雷耶综合征

2、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①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发病初期使用,最为理想

(八)预防:①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时间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②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戴口罩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A 、接种流感疫苗;B 、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概念: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一)病原学: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呈卵圆形或肾形,革兰染色(-)双球菌

流脑流行多数由A 、B 、C 群引起,我国以A 群为主。该菌仅在人体内,释放内毒素

(二)流行病学

1、发病机制: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内毒素与外毒素: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霍乱弧菌;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流脑球菌,菌痢,伤寒 2、病理:①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及血管周围出血

②脑膜炎期——化脓改变:以软脑膜、蛛网膜为主。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的病变主要在脑实质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平均2~3日

1、血象:WBC

升高,20×109

/L 以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80%-90%)。DIC 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升高明显;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 ②细菌培养: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发病,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或与患者密切接触 ②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

③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细菌学培养(+)及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流脑和乙脑鉴别

1、普通型流脑的治疗:病原治疗——青霉素: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2、暴发型流脑的治疗:①休克型的治疗:重点是抗休克及防治DIC:抗感染+抗休克+抗DIC

②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减轻脑水肿是关键,防治呼吸衰竭和脑疝(20%甘露醇)

(八)预防:①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日

②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注意室内通风

③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

二、结核病——————————————————————————————————————————

概念: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

(一)病原学:专性需氧菌,37℃最适宜生长;培养周期长,2-4周才可见菌落

(二)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

①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咳痰、呛咳、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②肺外结核:侵入不同部位表现不一

(五)实验室检查

①细菌学检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的最特异性方法——涂片、细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

②影像学检查及免疫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方法,看是否存在硬结)、特异性结合抗原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咳嗽、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痰中可找到结核菌。抗生素治疗无效,抗结核治疗有效

2、鉴别诊断

①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咳脓痰及反复咳血病史,CT有助于诊断

②肺炎——若起病缓慢,无毒血症状,抗生素治疗不明显,或同一部位反复发生的肺炎等,应注意排查肺癌

③肺癌——中老年人+吸烟史+刺激性咳嗽(或痰中带血)+毛刺(边缘不整齐)

④肺脓肿——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X线显示脓腔及液平面;胸部X线内壁光整,内有液平

⑤其他——肺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其他伤寒、白血病、纵膈淋巴瘤等

(七)预防:建立防治系统;早期发现和彻底治疗患者;疫苗的使用

三、伤寒————————————————————————————————————————————(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革兰染色(-)。有鞭毛、能活动;主要致病因素是内毒素抗原性: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刺激产生抗体:用于临床诊断:肥达反应

培养:含胆汁培养基中生长更佳——慢性带菌者细菌常常存在部位:胆囊

(二)流行病学

1、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胃进入回肠淋巴结(坏死溃疡可形成肠穿孔、肠出血),入血形成菌血症(表现为发热、皮疹、相对缓脉),侵入单核巨噬系统出现肝脾大,可在胆囊中繁殖继续传染

2、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形成"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后形成“伤寒结节”

3、主要的病变部位:回肠末段肠壁(右下腹痛)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3-60天,平均1-2周

1、典型伤寒:自然病程分4期

3、再燃与复发

①再燃:伤寒缓解期患者,体温开始下降尚未达到正常,又再度升高,持续5-7日后退热,称再燃

②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体温正常1-3周后,发热等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4、慢性带菌者:多为胆囊带菌,胆囊造影可发现胆石或胆囊功能障碍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嗜酸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

2、血清学检查: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①“0”效价≥l: 80,“H”效价≥1: 160,才有诊断价值;每周1次,凝集效价递增,更具诊断意义

②只有“0”升高,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只有“H”抗体效价增高,可能是患过伤寒的回忆反应;

③“0”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感染,不能区别伤寒或副伤寒,诊断时需依鞭毛抗体凝集效价而定

3、病原学检查——伤寒杆菌的培养

①血培养:在病程第1周(+)率最高,可达80% (早期)

②尿培养:(+)率低,第3-4周25%左右(晚期)

③粪便培养:在第3-4周(+)率高,达75% (晚期)

④骨髓培养:较血培养(+)率高,可达90%,(+)持续时间较长,受抗生素治疗影响小

(六)诊断

①流行病学资料

②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等典型表现,出现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③实验室检查:肥达反应(+),确诊有赖于血或骨髓培养检出伤寒杆菌

(七)治疗

①一般治疗:消毒和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②对症治疗:重者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病因治疗:喹诺酮类药物首选(氧氟沙星等,疗程14天),儿童和孕妇用三代头孢

(八)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体温正常15日后,大便培养每周1次,连续2次(-)方可解除隔离

②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理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养成个人卫生

③保护易感人群——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四、细菌性痢疾(菌痢)—————————————————————————————————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有菌毛,为厌氧菌,产生内外毒素志贺菌感染症状最重;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

(二)流行病学

1、发病机制:肠道损害→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

2、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左下腹)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4日,短者数小时,长者7日

(六)诊断与鉴别

①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发病,有菌痢患者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等

②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③粪便检查:镜检有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可临床诊断;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确诊)

1、急性菌痢

①—般治疗及对症治疗:隔离至消化道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

②病因治疗:根据当药物敏感情况选择抗生素,疗程3-5天,首选喹诺酮类,儿童孕妇慎用

2、中毒型菌痢

(1)对症处理

①降温止惊:亚冬眠疗法

②休克型: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障碍、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③脑型:减轻脑水肿予20%甘露醇;防治呼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吸氧)

(2)抗菌治疗:儿童首选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3、慢性菌痢:通常联合或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处理菌群失调和肠功能紊乱

(八)预防:①控制传染源(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五、霍乱————————————————————————————————————————————

概念: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属甲类传染病。O1群霍乱弧菌为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能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霍乱弧菌——外毒素为主;外界抵抗力:煮沸立即死亡,55℃ 15分钟即可死亡

(二)流行病学

1、发病机制:霍乱弧菌进入肠道,产生大量的霍乱肠毒素,刺激肠液过度分泌导致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并导致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急性肾衰等;失水胆汁减少,肠液过多,出现米泔水样排泄物

2、病理核心: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而组织器官器质性损害轻微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3日,起病急,病程分三期

①泻吐期:先泻后吐(泻:次数多,水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黄色水样或米泔水样大便)

②脱水期:脱水、循环衰竭,(洗衣工手)血压下降,低钠致肌肉痉挛(抽筋)以腹直肌、腓肠肌最明显;低钾致肌胀力、腱反射减弱

③恢复期(反应期):脱水纠正后,多数症状逐渐消失

※并发症:肾衰竭(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死因);急性肺水肿;其他如低钾综合征、心律失常等

※霍乱核心表现:不洁饮食起病急,先泻后吐米水稀,皮肤脱水循环差,肌肉抽筋血钠低

(五)实验室检査

①粪便涂片染色:可见G-、稍弯曲的弧菌

②悬滴检查:可见运动活泼呈穿梭状的弧菌,此为动力试验(+)(初筛,快速诊断——不能确诊)

③细菌培养:细菌学确诊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疑似诊断:符合以下之一,未确诊前按霍乱处理,大便培养每日1次,连续2次(-)可否定诊断

①流行期间有密切接触史的吐泻患者

②典型症状——剧烈腹泻、水样便、呕吐,脱水、循环衰竭、肌肉痉挛

2、临床诊断:有霍乱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及O139群霍乱弧菌(-),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确定诊断细菌学确诊——具有三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霍乱

①有典型的症状,细菌培养(+)

②流行区人群,典型症状,但血清抗体测定呈4倍,杀弧菌8倍增高者

③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日内有腹泻症状者

4、带菌者:指无腹泻或呕吐等临床症状,但粪便中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

补液原则: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八)预防:①控制传染源——停用抗菌药物后大便培养每日一次,连续3次(-)方可解除隔离

②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和食品管理

③保护易感人群——口服疫苗的研究

六、布鲁菌病 -----————————————————————————————————————————

概念:布鲁菌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

(一)病原学:布鲁菌脂多糖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3周,平均2周

①急性感染(<6月):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不规则热,少数典型的波状热)、多汗(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

②慢性感染(>6月):以局限在几乎所有的器官,最常局限在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

③并发症和后遗症期:血液系统、眼睛、神经及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及其他

(五)实验室检査:平板凝集试验用于初筛,其他试管凝集、补体结合、抗人体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六)诊断:流行病接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其中一项

(七)治疗

1、急性感染:对症和一般治疗+病原治疗

①8岁以下儿童: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或利福平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

②成人及8岁以上:首选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

③孕妇: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在娠2周内发生布鲁菌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可减少妊娠中断的发生

④并发症:并发症存在合并症者一般可考虑应用联或三联以上药物治疗,并需适当延长疗程

2、慢性感染: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对症治疗

(八)预防:畜牧业的监管、消毒、接种等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

—、消毒

(一)消毒的概念: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体病原微生物,达到无害化程度的过程。

①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

②灭菌——消灭全部微生物,灭菌后的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

(二)消毒的目的:防止病原体播散,引起流行;防止患者再感染,发生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三)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防患于未然,一般生活消毒等

2、疫源地消毒:指对有传染源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可分为终末消毒与随时消毒

①随时消毒:传染源仍在

②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①患者的终末处理;②病室单位的终末处理

(四)消毒的分类及方法

(五)消毒方法的监测:物理测试、化学指示剂、生物指示剂检测法、自然菌采样测定法、无菌检查法

二、隔离:隔离的期限——根据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确定的

(一)概念: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二)诊断标准

1、标准预防的概念:即所有的患者均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患者,须进行隔离

2、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全部预防

3、具体措施:①接触隔离——已诊断或怀疑是接触传播的除标准预防外,还要实施接触隔离

②飞沫隔离——已诊断或怀疑是由飞沫传播的除实施标准预防外,还应实施飞沫隔离

③空气隔离——已诊断或怀疑由空气传播的除实施标准预防外,还要实施空气隔离小结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二)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 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A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A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B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A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C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D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届临床护理学,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新护理学,是与传染病医疗相匹配的护理学。它是研究在传染病的领域里如何实行责任制护理和执行护理程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门学科。 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方法,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护理管理特点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多发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诊治、预防和护理要点。 教学中,不仅加强传染病防冶、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认;练,还注意传染病防治,护理领域的迅速发展,结合学生实际,介绍新的传染病及新技能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知识更新,拓宽和加深。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外作业、幻灯及录像等多种形式,提倡自学讨论,课程内容安排,依深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类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传染病、传染病护理学、隔离、消毒等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护理特点。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以及传染病的防治。熟悉传染病常见症状的护理。掌握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治、预防及护理。 三、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隔离、消毒的概念,传染病的护理特点。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诊治、预防以及常见传染病症状的护理。 3.了解传染科的设施要求,隔离消毒的种类。 教学内容 1.感染与免疫。 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的因素。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4.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5.传染病的护理。 1 第二章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评估发现,乙型肝炎的三抗原抗体系及临床意义,重症肝炎的护理措施; 2.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特性,病毒携带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各型肝炎的护理措施、传播途径和防治。 3.了解肝炎的流行现状及护理诊断。 教学内容: 1.介绍甲、乙、丙、丁、戊等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传染病 临床医学 第八版 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B A. 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C A. 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A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 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 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是人体最重要的抗体 B.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C.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应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染、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密切联系。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习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而且,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等基本概念 2.掌握、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诊断要点。 3.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时数分配 四、考核要求 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既有知识记忆的内容,也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2.试题内容比例: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常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 三、了解传染病的预防。 课程内容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感染谱;各种形式感染情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二、传染病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2.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源、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力)。 2.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复发、后遗症)。常见症状与体征(热型及意义、皮疹及意义)。临床类型。 五、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检查)。 六、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防治结合、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七、传染病的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群防群治。报告制度。管理传染源(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粪、水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提高人群免疫力(人工免疫、药物预防)。 考核知识点 一、感染的概念

传染病学试题库

试题库 总论: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灭苍蝇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常用于浸泡的消毒液为: A 3%来苏尔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 E 高锰酸钾溶液 3、下列何者不属于需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 鼠疫 B 霍乱 C 艾滋病 D 肺炭疽 E 伤寒 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 轻型病人增加 B 显性感染减少 C 带菌状态减少 D 潜在性感染增加 E 免疫人群扩大 5、传染过程中,一般哪种情况较多: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6、感染后的结局以下何种最常见: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管理病人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消灭苍蝇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病原体 B 传染性 C 地方性、季节性 D 免疫性 E 易感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地方性、季节性 D 有免疫性 E 有易感性 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导措施是: A 治疗病人 B 检出带菌者 C 隔离接触者 D 切断传播途径 E 预防接种 10、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二大类二十五种 B 二大类十八种 C 三大类二十五种 D 三大类二十四种 E 三大类三十五种 11、提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 IgA B IgM C IgG D Ig E E IgD 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者的关键措施是: A 个人防护 B 预防接种 C 药物预防 D 改善营养 E 增强体质 12、病原体侵入人体,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被称为: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C病原携带者 D 显性感染 E 潜在性感染 12、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 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 C 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环境 D 传染源、易感人群和外周环境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体因素 13、下列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伤寒 B 菌痢C霍乱 D 病毒性肝炎 E 艾滋病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63. 有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HBeIgG(+),抗-HBcIgM(+)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64. 有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 抗-HBcIgG(+) HBVDNA(-)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传染病学总论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但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异位寄生时,则可引起宿主的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分类根据病原体感染的次数、时间先后和种数,感染可分为四种。 1.首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感染是否导致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的抗病能力。 在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现称为感染谱,有五种表现形式。 1.病原体被清除 由于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体系,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方式有: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即传染病发病。感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为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为潜伏期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但一旦出现最易识别。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侵袭力 3.数量 2.毒力 4.变异性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免疫反应在感染的发生与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传染病学试题样题

传染病学试题样题

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 学年(春)季学期考试 2005年级预防医学-口腔本科 《传染病学》试卷A 姓名学号专业年级 一、单选题 1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肾综传单乙脑 A.流行性感冒B.艾滋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D.水痘 E.风疹 2 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D.肺炭疽病 E.霍乱 3 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A. 囊虫病 B. 恙虫病 C. 华支睾吸虫病 D.流行性腮腺炎 E. 钩体病 4 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恙虫病乙脑肾综 A. 艾滋病 B. 疟疾 C. 伤寒 D.恙虫病 E. 乙型肝炎 5 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 莱姆病 B. 斑疹伤寒 C. 黑热病 D. 耳源性脑膜炎 E. 百日咳 6 主要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疟疾 D. 丙型肝炎

E. 登革热 7. 关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免疫功能低下 B. 不完全免疫 耐受 C. 自身免疫反应产生 D. HBV基因突变 逃避免疫清除 E. 治疗不及时 8. 重型肝炎主要病理改变特点是: A.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 B. 嗜酸性变性,凋亡 小体 C. 肝细胞大量坏死 D. 枯否 细胞增生肥大 E. 炎症细胞浸润 9. 重型肝炎出血的最重要原因是: A.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B. 应激性溃疡 C.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 D.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E. 内毒素血症 10. 下列哪项不是肝炎黄疸的常见原因: A. 肝细胞坏死,小胆管破裂导致胆汁反流 B. 小胆管受压导致胆汁淤积 C. 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D. 红细胞破坏 增加 E.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125786.html,l准则。 熟悉: 1.假设演绎法。 了解: 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125786.html,l准则 [难点] 1.假设演绎法 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因果关联。 熟悉: 1.统计学关联 [重点] 1.因果关联。 [难点] 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传播方式是人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D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 C、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 D、以上都不是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3、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B ) A、HAV B、HBV C、HCV D、HDV 4、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5、狂犬病临床分期为:(D ) A、兴奋期,麻痹期,恢复期 B、前驱期,麻痹期,恢复期 C、前驱期,兴奋期,恢复期 D、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二)多项选择题 6、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B D) A.外来人口的增加 B.人工主动免疫的推广 C.出生人口的增加 D.隐性感染的增多 E.文化水平的提高 7、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CDE 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 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 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 E.脱痂后不留瘢痕 8.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BCE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集聚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9、乙脑极期的抽搐特征有 ABD A.多见于病程第2~5天 B.可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C.不一定均有意识障碍 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E.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历时数分钟,不可能至数十分钟 10、SARS的传播途径是AC A.飞沫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制品传播 二、填空题 1、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2、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 6 小时内报告, 48 小时内调查。 3、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 母婴传播。 5、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三、问答题 1、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安阳市中医药学校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传染病护理学》是从内科护理学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科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达到恢复和保持病人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学会运用护理程序,掌握传染病护理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以及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使学生获得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内科及传染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对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实施护理,在护理实践中表现

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爱护观念。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进行护理估计、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措施、评价护理效果,对每个传染病人能按护理程序完成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力目标】掌握隔离消毒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传染病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熟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预防措施,对一般人群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是法定报告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思想教育目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加强护理,才能使病人减轻痛苦,早日恢复健康。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关心病人,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释或帮助解决病 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由于疾病和隔离措施所引起的各种焦虑、恐惧、紧张、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感染,隐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的定

传染病学试题库

传染病学试题库 试题总论库: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绝”,以下哪一项是错的: A灭蝇B管理粪便C管理水源D管理饮食e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浸泡常用的消毒剂是 A 3%来苏消毒剂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e高锰酸钾溶液3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应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鼠疫B霍乱C艾滋病D肺炭疽E伤寒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轻症患者增加B显性感染,减少C携带者状态,减少D潜在感染,增加E免疫人群,扩大5,感染期间,哪种更常见一般: A病原体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在感染e病原体携带者6,这是感染后最常见的结局: A病原体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在感染e病原体携带者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管理病人b管理排泄物c管理水源d管理饮食e消灭苍蝇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病原体b传染性c地方性、季节性d免疫性e易感性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具有病原体b具有传染性c具有地方性、季节性d具有免疫力e 具有易感性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 A治疗,病人b检测带菌者,c隔离接触者,d切断传播途径,e接种疫苗,10,

我国规定的传染病有: A,两大类,二十五种,b,两大类,十八种,c,三大类,二十五种,d,三大类,二十四种,e,三大类11、 表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igabigm c iggd ige igd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措施是: A个人防护b预防性接种c药物预防d改善营养e增强体质12、 病原体侵入人体,临床上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但是,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的 被称为: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病原体携带者d显性感染e潜在感染12,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病原体数量、毒力、入侵途径c 病原体、人体及其环境d传染源、易感人群及周围环境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体因素13、 属于强制管理的下列传染病有:伤寒 A、乙型细菌性痢疾、丙型霍乱、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艾滋病A、非传染性乙型肝炎、免疫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丁型肝炎、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戊型肝炎、高传染性乙型肝炎63。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HBsAg (+)、hbigg (+)、抗-HBcIgM(+)表明该患者:a .非传染性乙型肝炎免疫丙型肝炎病毒非复制型乙型肝炎疫苗注射e .高传染性 64。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抗-HBcIgG(+) HBVDNA(-)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论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 玲 2015 年1 月12 日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总论 概述 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消除病原体 (二)病原携带状态 (三)隐形感染 (四)潜伏性感染 (五)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入侵部分 (二)机体内定位 (三)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一)直接损伤 (二)毒素作用 (三)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代谢改变 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二、疫源地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 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免疫性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三)临床类型 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康复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

传染病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 英文名称:Communicable Medicine总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学时 课程编码:23086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 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潘涛 一、一般情况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诊疗技术、预防治疗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高等中医院校的传染病学主要讲授常见传染病。《传染病学》是西医学科的重要学科,也是中、西医专业方向的医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传染病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传染病学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因此,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讲授时要概念准确清楚,重点突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要点以及预防措施,要求层次分明,并注意反映本学科新的进展和动态,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该大纲的教学内容以结合典型病例的理论教学为主,选择一部分常见重要传染病实施案例式教学,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传染病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诊断及预防原则。 2.熟悉传染过程及治疗原则。 3.了解传染病和传染病学的概述。 【教学内容】 1.概述。 2.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的概念。 (2)传染过程的临床表现。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3个环节。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中职农村医学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传染病学是三年制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是必修课。本课程共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训实习6学时,考查课。 传染病学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预防、消毒、隔离的知识及护理等,以便作好传染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学》、《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基础》、《护用药理学》、《临床营养》等医学基础课,同修课程有《内科学》、《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全科医学》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染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史。 2、熟悉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3、掌握传染病学的概念、对象,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传染病常见症状的诊断程序。 能力目标 1、运用传染病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解决传染病病人的临床症状,达到康复痊愈的目标。 2、能对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起“一切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具有尊重、关爱病人的良好品德。 2、具有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 3、能保护病人隐私,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三、课程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要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染病的历史和概况。 2、熟悉传染病的定义,对象和任务,感染与免疫的含义。 3、掌握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 4、具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无菌观念,能按照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原则使病人康复。 5、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尊重、关爱病人,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二)建议学时:4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感染与免疫 2、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3、传染病的特征 4、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5、传染病预防 6、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 (四)重点: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条仵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预防。 (五)难点: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 (六)建议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讲授、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法。 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学特征。 2、熟悉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 3、掌握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它检查、治疗要点、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4、能运用传染病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对病毒性感染疾病病人实施治疗。 5、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尊重、关爱病人,珍爱生命。 (二)建议学时:10学时 (三)教学内容: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 是否 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 是否是否 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向?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 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 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 %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罹患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k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 时点患病率 按观察时间 期间患病率

传染病学试题――总论部分

总论部分: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A.爱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D.疟疾 E.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 A.间接凝集反应 B.直接凝集反应 C.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 A.病毒性肝炎 B.登革热 C.炭疽 D.爱滋病 E.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