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基础资料汇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基础资料汇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基础资料汇编

姓名:刘腾飞

学号:201004030022

《外国城市建设史》

古代的城市

城市的起源

从狩猎、自然采集到饲养家畜

大约一万五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产生。渔民与猎人不同:他们需要一个基地滨水定居点的三个特征

茅屋或帐篷选址显示出某种相对的秩序或者受自然条件如气温、日照、潮汐、风的影响

建筑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

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

出现了细石器;发明了弓箭;绵羊与狗的驯养(驯养家畜的开始)

学会了饲养家畜,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为寻找牧草和适宜气候,还是不得不经常流动,并从事实物交换。活动于冬季暂息点和夏季放牧点之间,在有良好水源处定居

农业革命与农民居民点

一万或一万二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了农业革命。原始人学会了播种以及有组织的采集,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此时,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经常的食物积存,人类进入了永久定居,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

土地耕作者的居民点产生于公元前7000~4000 年。陶器的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证明。

新石器时代的住所有很大进步,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房屋造型设计吸取了容器塑造的构思最早的农村居民点是那些建立在农业区的定居点,主要是: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等冲积平原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的定居点大约在公元前5000 年已经具有村落形式

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早期农村居民点以6~60 户组成一个群居村落,每户有火炉,供奉家神。村内有小庙、村外有基地、周围有土木工程围成的安全带

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从使用石器进化到使用金属工具。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即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货币也随着流通,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层——商人阶层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于是,城市形成了。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4000~3000 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生产力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趋向于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居,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也就是最早的城市雏形。

古埃及的城市

古埃及社会背景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早在公元前4000 年进入金石并用时期,于公元前3500 年建立两个王国:上埃及和下埃及。于公元前3200 年建立统一的美尼斯Menes 王朝,史称第一王朝,首都建于尼罗河下游孟菲斯。

古埃及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公元前2400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1580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公元前1150

晚期:公元前1150~公元前3000 年,更换30 个王朝

古埃及人相信:现实世界是短暂的,人死后灵魂永生,千年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建筑物,位于远离泛滥区的西岸高地,城市位于尼罗河东岸。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城市一词以圆形或椭圆形内划十字组成,圆形或椭圆形代表城墙,十字代表街道。

孟菲斯古城

第一王朝国王美尼斯在尼罗河三角洲最南端建立,以白色城墙围绕,命名为白城,地方神Ptah 神庙位于南城墙以外

第三王朝国王裘萨在建筑师Imhotep 帮助下重建孟菲斯,并在Saqqarah 按照国王生前生活方式设计国王坟墓,裘萨德基地约3600X1600m,大致等于孟菲斯大小,孟菲斯与坟墓均坐北朝南,Imhotep 将尼罗河上游河道东移,使城区面积增加6.6X13.2 公里

古王国后期,战乱,十二王朝国王重新统一埃及,开垦了尼罗河三角洲上的Fayun 绿洲,建造人工水库,首都设在一个城堡里,此城名为伊套伊

卡洪城Kahun

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 年建立,平面长方,边长380X260m,砖砌城墙,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奴隶居住,此区仅有一条8~9m 宽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死墙以东被一条东西长280m 的大路划分为南北,北部贵族区,南部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城市有市集,中心有神庙,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底比斯城Thebes

中王国时期,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界限逐渐模糊。神庙如卡纳克Karnak 和卢克索Luxor 位于生者之城中。底比斯位于峡谷,两岸峭壁,金字塔设计构思不再适用,于是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崇拜神化皇帝,估计此城面积9X6 公里,西南到东北一条轴线贯穿全城。

阿玛纳城Tel-El-Amarna

新王国时期统治阶层加强中央集权,国王自称神,崇拜皇帝不再在金字塔或崖墓祭堂里,而是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皇帝Akhenaten 于公元前1379 年,在阿玛纳建都,此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10 年建成,当时实行新政,崇拜太阳或光明,提倡现实性的艺术,这些治理措施也反映在新城建设上,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长3.7km,宽1.4km,道路系统灵活,没有神秘、巫术、昏暗、阴沉的感觉。

城分北、中、南三部分,以三条道路自南向北通过这三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北部下层人口,中部皇帝统治中心,南部高级官吏宅邸。有明确分区。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影响

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和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影响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群体设计中,运用 2 公里长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 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古代西亚文明概述

发源于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南部,即下游为巴比伦,上游为亚述。

公元前4000 年,Sumerian 人和Akkadian 人在此建立很多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00 年,古巴比伦统一两河上下游,公元前1600 年,古巴比伦灭亡。两河下游先后为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所占。

公元前700 年后半叶至六世纪后半叶,又建立新巴比伦(也称迦勒底王国)。后被波斯灭。亚述于公元前8 世纪征服巴比伦,公元前7 世纪末被后巴比伦灭。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在伊朗高原上建立了波斯帝国,公元前4 世纪后半叶,被马其顿帝国灭。

两和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宫殿常与山岳台Ziggural 临近,山岳台常与庙宇、仓库、商场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社会活动中心。波斯信封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为避免水患,两河流域大型建筑一般建造在高大土台上。

乌尔城Ur

公元前3000 年,Sumerian 人和Akkadian 人在两河南部建设了一些城市,这些城市基础为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是农村公社中心。乌尔:建于公元前2000 年,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壕沟,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城市面积88 公顷,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高踞西北,墙外为普通居住地,分划明显。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月神台)共7 层,高21m,顶上有一间不大的象征神之住所的神堂。在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布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等,形成一个全市公共中心,宫殿四合院,若干院落组成。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公元前3000 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巴比伦城,此城与公元前19 世纪初以及公元前16 世纪先后被闪米特人(Semite )以及喀西特人、亚述人占领。

公元前689 年被亚述国王平毁,公元前650 年,迦勒底人灭亚述,建立新巴比伦王国,重建新巴比伦城。城市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总平面大体矩形,筑有两重城墙,间隔12m,墙厚6m,城东加筑一道外城,内城面积350 公顷,9 座城门,主轴北偏西,主要大道叫普洛采西大道,宽7.5m 。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马尔杜克神庙。宫殿占地4.5 公顷,呈梯形,从东面入口进入是一连串 5 个院子。宫殿附近是巴比伦城正门——伊达什门,圣地里有一个8 层高山岳台正对大门,圣地南面围墙外是马尔杜克庙,正对夏至日出方向,以此为中心确定全城规划布局系统。公元前2 世纪,沦为废墟

尼尼微城

古亚述首都尼尼微,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 年,全盛时期在公元前1300 年,选址于一个高差25m 的山坡上,城分内外两圈,向北倾向底格里斯河,近河处有35 个神庙,位于人工砌筑的高台上,市内的阿奴与阿达德(Anu-Adad )神庙有一对相同的观象台,用庙宇把他们连接。

科萨巴德城(Khorsabad)古称沙罗金城(Dur Sharrukin)

古亚述城,邻近尼尼微,建于公元前721~公元前705 年,近于方形,面积289 公顷,4 个城角朝东西南北的正方位,宫殿建在西北城墙中段,有一半凸出城外,整个宫殿的地段连同山岳台都建在一个18m 高,每边长300m 的方形土台上。

爱克巴塔纳(Ecbatana)

最早的米提亚-伊朗人首都,有座模拟宇宙的高地城堡,高地城堡有7 道城墙,涂有7 种颜色,金、银、鲜、红、蓝、琥珀、黑、白分别代表太阳、月亮、火星、水星、土星、金星、木星。米提亚人崇拜星星,相信微观世界(城堡)与宇宙的宏观世界有某种联系。

帕塞波利斯(Persepolis)

波斯王大流士于公元前520 年~515 年间建立此城,是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位于平缓山坡上,山坡被削成高12m,宽450m ,深300m 大平台,面向下面与山脉平行的一片平原,帕塞波利斯宫占地13.5 公顷,地段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

古代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古代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

公元前3000 年左右,印度北部原始部落解体,出现奴隶制国家

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600~1500 )的早期城市主要是通过在莫亨约-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appa)两地的发掘而闻名。

雅利安人到印度不久,给印度文化带来新的气息,约在公元前1000 年,某些定居点四周开始筑起护墙,住宅与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住宅和城镇的吉兆首先要求严格的按罗盘基本方位定向,城内土地分块按某种规格进行。每一城镇有东西长街叫做接到,另一条南北向街叫做宽街,城内顺城墙根有一环城街,供宗教游行用,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以Stupa 塔楼。

莫亨约-达罗城

奴隶社会初期的达罗毗茶人建立,原以为死者的遗丘。周长 5 公里,平面方形,有三条南北大道和两条东西大道,分化如棋盘,主要干道与建筑物均按但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

与古印度其他文化遗迹相似,城分两群,两侧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广而低的东市街地。城西条形地带三分之一的中间地段是高地遗丘,建于洪水位之上,以13.1m 高的砖砌厚墙围护,主要建筑有Stupa,大谷仓、大浴场、列柱厅,两个大型建筑物。东市街地以道路划成较大的街坊,坊内以众多的小径划分为更小的坊。居住房屋面向小径,面积大小不一,有的房屋是两层的,排水系统比较完善。

哈拉巴城

规模和平面与上一个大致相同,西城中央也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下层人居住地

华氏城

建于公元前5、6 世纪,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的首都,位于恒河与桑河两大河流的汇合处,长9.5公里,宽1.75 公里,有城墙和宽阔壕沟,上有570 座城楼和64 座城门,城中孔雀皇宫比当时的波斯王宫更奢华。

古代美洲历史概况

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并形成三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墨西哥地区;古代玛雅Maya 地区和古代印加Inca 地区

墨西哥地区

约一万至五千年前,墨西哥地区已出现较高的石器时代文化,约公元前十世纪中期,出现奥尔梅克文化,到公元前十世纪末,以墨西哥城西北数十公里的特奥迪瓦坎(Teotihuacan )为中心,建立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公元1325 年阿兹台克(Aztec )人北方来到墨西哥地区,建立丹诺奇蒂特兰城(Tenochtitlan ),这是墨西哥城的前身。

古玛雅地区

包括现在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玛雅人历史遗迹始于公元初期,在尤卡坦半岛的贝登伊查湖东北,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最大的是提卡尔城(Tikal )公元5~6 世纪之间建立了奇清、伊扎城(Chichen Ltza ),公元十世纪,多尔台克人征服玛雅

古印加地区

印加人在11~13 世纪时期,在安第斯中部的库斯克谷地。公元1438 年建立国家,统治地区从现在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南部到智利和阿根廷北部,包括秘鲁和玻利维亚。

他们的建筑大量保存在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有两条大道纵贯全国,长达数千公里。古代美洲城市

古美洲完整城镇遗址至今极少发现,现有遗址多数只限于宏伟的核心,即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尚未发现这些中心附近是否有居住区。有时,发现的居住区却没有神庙或举行宗教仪式的遗址,也没有集市遗址,从选址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还考虑到用山坡进行建设,有利防卫。

特奥迪瓦坎(Teotihuacan )

文字愿意是天神降生之所,为印第安文化发源地之一,当时国家的都城,也是巨大的宗教中心。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河谷,离现在墨西哥城48 公里,始建于公元前1 世纪,繁荣与3~9 世纪,面积18 平方公里。城市中心主要建筑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分布在一条长2公里的大道两侧,包括几座庙宇:太阳神庙、月神庙、羽蛇神庙,形状像金字塔。庙宇以月神庙为主,在主轴线一端,其它建筑形成若干横轴。

丹诺奇蒂特兰城(Tenochtitlan )

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城在盐湖中央,三条堤坝把城市和岸连接,淡水用输水管从陆上运送,城市形状方正,北运河切开,中央广场面积275X320m,四周分布3 座宫殿和 1 座多级金字塔

提卡尔城

玛雅人的城镇里,由于神庙、广场、金字塔、院落和回廊组合优美而闻名,提卡尔城是突出代表。占地10.5平方公里,建筑物分布在南北向的院落和广场周围,城市有一座庙,庙顶有高耸的方锥台,庙宇金字塔总高70m,金字塔下为一些四合院的建筑物

奇清伊扎城

公元七世纪初,多尔台克人从墨西哥高原来到此城,与原来的土著玛雅人共同建造了这个城市,最主要的是一座24m 高金字塔式庙,塔9 层,底座75X75m,塔前不远有一密排柱子的大型建筑物,还有一座圆形庙。

古希腊的城市

古希腊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

多山地希腊阻碍了陆上交通,但有曲折海岸线,特别希波战争之后,有能力控制海海和地中海贸易,从而保证了内部经济结构转向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确立了以外贸为主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结构。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适于户外活动,体育盛行;地质上生产大理石与优质陶土古希腊史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Crete )与迈锡尼(Mycenae)文化为开端,大约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 年繁荣

希腊本土文化从公元前12 世纪发展起来,在古代历史上分为三个时期:

荷马时期:公元前12 世纪~公元前8 世纪

古风时期:公元前7 世纪~公元前6 世纪

古典时期:公元前5 世纪~公元前4 世纪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 世纪~公元前2 世纪

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黄金时期。

希腊人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称为城邦,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亚各斯、克林斯等。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崇拜神的同时,承认人

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与力量,重视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希腊的神被视为各行各业守护神,所以在希腊各地庙宇盛行,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建筑群和公共活动中心。公元330 年,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兴起,统一希腊全境,建立大帝国,希腊的历史进入普化时期。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航线上,传说岛上有90~100 个城镇,占统治地位的是诺索斯城(Knossos),号称众城之城

这些城镇是围绕高地上的防守据点或宫殿形成,不规则形,街道弯曲,住宅参差拥挤,没有设防的城墙,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按职业分区聚居,城市建筑全部是世俗性的,后期受神化影响,每一城镇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在诺索斯城有规模很大的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的城市——迈锡尼

公元前2000年后半叶,继克里特之后,迈锡尼成为爱琴世界的中心,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迈锡尼的泰伦卫城(Tiryns ),建于公元前14~12 世纪,成为希腊建筑的雏形。希腊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城市

荷马时代以后,公元前8~6 世纪,是古希腊生产力迅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变化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公元前594 年梭伦变法,保证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古希腊文化是直接受古代东方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没有特权的僧侣阶层,使文化艺术科学发展较少受阻。

古风时期的圣地建筑群与卫城

回顾先前的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卫城位于城内高地或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寡头专政的城邦中,神庙及其它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协调,无生气,拜斯顿的卫城就如此。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建筑群布局不同,反映着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对立,由于共和制城邦比贵族专制的城邦进步,创造了以自由的、与居住环境协调的古典时期的雅典卫城建筑群。

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

雅典在公元前5 世纪达到全盛,在希波战争前未建造城墙,战争后修建了雅典与距雅典8 公里的滨海Piraeus的城墙以及修建了从雅典到Piraeus 公路两边的城墙,在其南Phaleron 又修建了一道城墙。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于卫城山脚下,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Agora ,最后形成整个城市。

雅典中心广场有一个敞廊,面阔46.55m ,进深两间18m,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统一街区。仅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街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雅典卫城在希波战争中全毁,战争胜利后,重新建造,为时40 年,建在城内一个高于平地70~80m 的山顶上,平台东西280m,南北130m,只有一个上下孔道。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景观。卫城的各个建筑物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希波丹姆规划形式

公元前5 世纪的规划建筑师Hippodamus 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建造活动,采用了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

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宅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城与公职人员住区。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在其本人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元前475 年希波丹姆主持米利都Miletus 重建工作。自公元前5 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模式建造,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的普南城Priene

米利都城

此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围墙,路网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城市中心划分为4 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和南为商业区,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希腊化时期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一,在当时殖民城市建设量大、规划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广泛采用。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特征是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的卫城和庙宇不再是城市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杂耍场等。广场往往在两条主要道路交叉点上。在滨海城市里,广场靠近船埠,以利贸易。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希腊前期街道一般宽4m ,至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城的主要街道卡诺皮克大街,宽33m 。此时房屋普遍二、三层。前期希腊城市主体建筑需位于城山之巅或城市高处以突出其形象,而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可以在平地上以其自身的建筑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希腊化时期城市供水自附近山颠蓄水供应,有的城市有原始的下水道,城市有绿化种植和花园,环境卫生条件比以前好。

普南城

始建于公元,前6 世纪,与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执政时彻底重建。

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建城最初,以城上底米特神庙为基础,顺地势向下发展,城墙厚2.1m。面积甚小,仅为古罗马庞贝城1/3。城市按希波丹姆模式建造,顺等高线有7 条7.5m 宽东西向道路,与之垂直的是15 条3~4m 南北向台阶式步行街。

普南城东西600m,南北300m,约80 街坊,每块47X35m

希波丹姆系统在古希腊长期的实践中有所发展: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塞莉娜斯(Selinus )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直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地配合。

亚历山大城

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时,于公元前332 年在埃及北部,濒地中海南岸建造。有较完整的路网,最宽街道2 条,每条33m 宽。

亚历山大城法洛斯岛上的灯塔,建于公元275 年,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塔高122m 古罗马城市

古罗马历史背景与建设概况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改造地形。稠密的海路商业和贸易网维系着帝国的经济生活,物资流动大多是由市场商品经济及自由贸易机制维系,帝国各地的公路运输系统,金银开采,奴隶劳动以及《万民法》为发展经济提供了物质和法律保证

古罗马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伊达拉里亚(Etruria)时期:公元前750 年~公元前300 年

罗马共和时期:公元前510 年~公元前30 年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 年~公元476 年

公元395 年开始,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建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建都罗马。西罗马帝国与公元476 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发展为封建制的拜占庭帝国。

古罗马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 世纪、伊达拉里亚统治拉丁姆平原,这是古罗马最早的有文化民族。他曾经和埃及、腓尼基、希腊文化相结合,是形成罗马文化的萌芽。

伊达拉利亚时期的城市建设

早期城市与希腊不同,而是先筑城墙,后建城。并且:早期的伊达拉里亚城市,均建于山岩或高地上,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城市规划遵循城市奠基仪式所规定的条例,要求城市有一个规则的平面布局。城市的奠基仪式规定四个建设阶段:选址;划分地区,地区再划分地块;确定街道走向;城市奠基仪式。(更详细介绍参见《古代城市》)罗马共和时期的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整个地中海沿岸,公元前275 年占领地中海沿岸的派拉斯(Pyrrhus)营地,并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也即:有正方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今日欧洲有120~130 个城市是从罗马营寨城发展起来的,最典型的当推建于公元100 年的提姆加德Timgad

共和时期的古罗马城与罗马共和广场

古罗马城建城奠基日为公元前753 年,城市自发形成,没有统一规划,布局散乱,但市中心有着辉煌成就。此城由著名的罗马七丘组成,其中帕拉丁为七丘中心。古罗马城在公元前4 世纪修筑城墙,城市保留空地,作为被围时的粮食供应地。城市中心广场在帕拉丁以北,在这里逐步形成广场群,即著称于世的共和广场(公元前504 年~公元前27 年)和建于帝国时期的帝国广场(公元前27 年~公元476 年。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的房屋散乱,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很像希腊普化时期的城市广场。广场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增长,每一建筑群都比之前的大。

共和时期的庞贝城Pompeii

始建于公元前4 世纪,公元79 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将之埋没,它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来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修养城市,该城位于维苏威火山脚下,主要街道走向、主要公共建筑物和大府邸的轴线基本上对着维苏威火山,整个城市有以火山为中心统一构图的思想。城墙高7~8m,有8 个城门,城市平面不规则,东西1200m,南北700m,椭圆形,通过市中心广场的十字形道路宽6~7m,次要街道2.4~4.5m

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到公元2 世纪,罗马城市的发展已突破13.86 平方公里的奥留良城墙范围,开始在城外发展。罗马城有11 条输水管。罗马城内的皇宫位于帕拉丁山上,建造年代先后不一,用地紧张狭小,建设凌乱,但是供消遣的跑马场、剧场、斗兽场、浴场等规模都很大。

奥古斯都皇帝执政时期规定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五、六层,限高18m。罗马街道最宽6.5m,一般大街4.8m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帝国时期的广场是皇帝个人树立丰碑的纪念地,皇帝塑像占据广场重要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柱廊来表彰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逐渐从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谨,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组群。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端向西北延伸约300m,由奥古斯都广场(Forum of Augustus)和图拉真广场(Forum of Trajan)等多个广场组成。

帝国广场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作用。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皇帝所建筑的广场建筑去与另一个皇帝的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把各个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这种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的时间修建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秩序。

阿德良离宫Hadrian Villa

罗马郊外替伏里附近的理工建于公元114~138 年,离宫有许多不规则的空间以不规则的角度连接,在轴线转折处通常有一个过渡,先进入一个小的空间,然后再与大空间相接,使人们无从感觉它的不规则形和空间的无秩序。

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阿奥斯达

此三城的共同特征: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到营寨方式建造。

阿奥斯达德南北街道不再中央而偏西部,可能是由于有两支军队同时驻扎,所以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时期的列柱街和城市工程

在巴尔米拉、提姆加德城市中,干道两侧有长长的列柱,通常列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炎热地区人行道上有顶,形成柱廊

公元前5 世纪前后,古罗马修建了第一条上水道和下水道

维特鲁维和《建筑十书》

维特鲁维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罗马的建筑技术和城市建筑经验。集成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平面八边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性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此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影响。

中世纪封建城市

概述

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

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和农民起义,日耳曼人等落后民族入侵,摧毁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出现了众多割据的蛮族王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特点是封建领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中世纪初期公元5~10 世纪的特点是城市处于衰落状态,以农业为主的日耳曼人由北向南迁徙,生产方式不需要城市,战争亦使商路断绝。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极端萧条,这样就使得5~10 世纪的西欧文化处于极端破落的状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使生活中心转入农村。罗马时代的大城市多数荒废,有的变为封建国家的行政中心、教会中心或军事据点,而不再是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中心。当时西欧各小国分成许多更小的贵族领地,仅有的建筑活动,也是城堡和教堂,漫长的时期中几乎没有城市建设。西欧城市兴起于9~10 世纪,始于意大利,或扩展到尼德兰、法国、德意志的莱茵河流域及南部地区。初期的城市和乡村一样,完全依附于封建主,城市建立在世俗和宗教的大领主的领地内,在11~12 世纪,城市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行会Guild,采取各种形式的斗争,摆脱了这种依附关系,获得了自治。自治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来对新经济结构进行调节,设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以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并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12~13 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货币开始流行,城市变为商业活动中心,人口逐渐集中,城市进一步发展。

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基础

中世纪西欧城市自发成长,主要是在三种类型的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

1:要塞型:城市最早是军事要塞,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

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城市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城堡周围有教堂或修道院。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成为城

市生活的中心

3 :商业交通型:这类城市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要

道、关隘、渡口通常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

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由于各封建主、共和国之间常有战争,一般选址在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城墙包围。随着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不断扩建城墙。城市因受城墙包围,规模往往较小,人口几千到几万。随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市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聚居一条街。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城市,特别是一些无历史遗迹的新建城市,常采用方格状布局。

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中心位置。体积和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有些城市还有市政厅广场和市场广场,与希腊的广场Agora 和罗马的广场Forum 相似。各种广场均封闭型构图。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面等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并形成蛛网状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符合城市逐步发展、又适应设置死胡同和路障的要求。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教区范围内分布一些辖区小教堂和水井、喷泉。井台附近有公共活动场地。一般市民的住所往往与家庭和手工作坊结合,住宅底层为店铺和作坊,房屋上层逐渐挑出,并以形态多变的山墙朝街。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城市具有人的尺度和亲切感,建筑环境亲切宜人。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城市的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之间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野取得。城市弯曲街道即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弯曲的街道排除了狭长的街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接近人的细部。各城市均有自己的主色调:红色锡耶纳;黑白色热那亚;灰色巴黎;多彩佛罗伦萨;金色威尼斯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社会概况

公元3 世纪以后,罗马帝国衰落,罗马帝国东部工商业发展,人口较多,古代许多重要文化中心转向东部。公元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东部建立拜占庭帝国,建都君士坦丁堡,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覆盖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公元5~6 世纪,西欧城市严重衰退,拜占庭持续发展为强盛帝国。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欧洲占重要地位,发展水平远超西欧。教会对文化垄断不如西欧教会,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在拜占庭未曾中断,对埃及和西亚文化兼收并蓄。人文主义最早出现在拜占庭,早在11 世纪,拜占庭就发展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提出哲学应与神学分离。

13 世纪以前,拜占庭出现类似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潮,对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各族影响较深。东部欧洲居住斯拉夫人,主要分为三支: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盟在8~9 世纪发展为国家,称公国。这些公国以统治者所在的设防城市为中心,幅员狭小,较大的是南方的基辅和北方的诺夫哥罗德。

俄罗斯人所建立的罗斯国家也属于东斯拉芙。在10~11 世纪时,生产力有了发展,封建土

地所有制开始形成。罗斯的手工业从11 世纪起有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也相当发达。11 世纪时,罗斯有80 多城镇,少数较大的城市是地方经济的中心。到12 世纪罗斯分裂为许多小国。1237 年蒙古侵占罗斯,至1480 年撤出罗斯

公元13 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城市,公元1510 年俄罗斯国家基本统一,最高权力掌握在莫斯科大公手中,通过领土扩张,16 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俄罗斯成为一个沙皇统治下的多民族国家。

阿拉伯国家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中世纪社会概况

6~7 世纪,为维护阶级利益,寻求新商路,夺取土地和财富,要求建立统一的强大帝国,反映在意识形态里,成为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伊斯兰教的产生又促进了阿拉伯的政治统一。公元610 年,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公元630~631 年,阿拉伯各地接受伊斯兰教,公元632 年,穆罕默德逝世,整个半岛基本统一

8 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史称萨拉森帝国

公元762 年阿拉伯奠都巴格达,建立中央专制政权,8 世纪中叶到9 世纪中叶,在阿巴斯哈里发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最强盛。公元756 年,一个王朝后裔逃亡西班牙,建立独立政权,以哥多瓦为首都。10 世纪初,又有一些阿拉伯贵族在北非建立政权,定都开罗。到10 世纪初,哈里发领土仅剩下巴格达周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块。土耳其从11 世纪起,在西亚、小亚细亚和伊朗建立强大国家。13 世纪后,蒙古人在中亚、伊朗和西亚先后建立伊尔汗国和铁木尔汗国。土耳其和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15 世纪土耳其人重新统一小亚细亚和西亚,占领巴尔干和北非。16 世纪之后,阿塞拜疆人的伊斯兰王朝建立

中世纪印度社会概况

公元5~7 世纪,印度封建制度形成。初期,婆罗门教经过同佛教的融合,发展为印度教

公元9~10 世纪,印度教在全国获得优势,佛教衰落

公元711 年,阿拉伯人攻占印度河下游,半个世纪后被迫撤出

公元10 世纪后期,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先后统治了印度西北部,实力达到横河流域,在北印度建立政权,称德里苏丹国(1206~1506)。伊斯兰教在印度广布,建筑上带来了新的建筑类型:清真寺、经文书院等。在这300 年间,13 世纪中叶,蒙古军入侵,14 世纪末,帖木儿由中亚侵入印度。自称帖木儿后裔的巴布尔自中亚入侵,灭德里苏丹,建立莫卧儿帝国(1526~1827),经济大发展。

意大利中世纪城市

概述

原在西罗马帝国疆域内,自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这里先后建立封建国家,意大利封建化开始早、进程快。城市兴起比其他西欧国家早,他把从罗马时代保存下来的城市仍作为设防的据点,这些城市在9~10 世纪已变成手工业和商人的居住地。佛罗伦萨、热那亚、比萨是当时欧洲最先进城市,最早战胜封建领主成立城市共和国,城市内有教堂、市政厅、商场,高塔。高塔有的附属于教堂,有的是独立的,实际上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佛罗伦萨

当时意大利纺织业和银行业的中心,最初仅在阿诺河的一边,平面长方形,路网规则,后逐渐扩展,路网自由布局。佛罗伦萨以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著称,是一个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的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广场上有市政厅,塔楼高95m,是城市的标志。还有兰齐敞廊,是市民举行庆祝仪式用的。

威尼斯

最富庶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港口。以圣马可广场著称。

锡耶纳Siena

由几个行政区组成,每一区有自己个别的地形和小广场。市中心坎波Campo 广场是几个区的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广场上有一个显著的、处于中心的市政厅和高塔,广场的建筑景观由高塔控制。

法兰西中世纪城市

概述

从10 世纪开始,城市已有发展,法国北部城市从11 世纪末就开始作摆脱封建领主统治的斗争;12 世纪中期,路易七世统治时期,国王为打击封建领主,需要利用城市的支持,城市也要求加强王权,于是城市与王权联合。

巴黎

法兰西封建国家于888 年以巴黎作为首都。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罗马城堡当时建立在塞纳河渡口的一个小岛上,后来在河以南扩展了城市。中世纪巴黎街道狭窄曲折,市民房屋多为木构,沿街,拥挤。

卡卡松与圣米启尔山

11 世纪末到12 世纪初,是法国历史上城市迅速成长时期,先是大的工商业中心在法国南部发展。到12世纪,北方城市也显著发展。卡卡松是北方大城杜鲁斯入海的水路交叉点,初为小村,后建设教堂、府邸、城墙,13 世纪后再建城墙一座,有城楼60 座。城市平面椭圆形,道路系统为蛛网状放射环路。这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建设的自发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御的需要,是13 世纪法国的典型城市。

圣密启尔山:是13 世纪重修的承包,利于一座小山上,防御性很强,山顶主要建筑是教堂。

德意志中世纪城市

概述

德意志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与10~11 世纪,此地区不是罗马帝国领地,经济落后,战争频繁,城市不发达。11 世纪末12 世纪初,封建化基本完成。13 世纪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出现大城市:科伦、纽伦堡、乌尔姆等。这些城市靠近边境,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与王权无紧密联系。此时有称为帝国城市的卢卑克、不来梅、汉堡、纽伦堡等,名义上从属于皇帝,实际上也具有某种独立地位

纽伦堡

始建于1040 年,最早居民点位于山丘和河流之间,有堡垒和市场,公元12 世纪城市发展到河的另一岸。北部堡垒下有教堂和市场,与南部新区教堂相对。最重要特点是有一个高大的堡垒

卢卑克

建于1138 年,是海上商业城市,位于两河交点,同时也是一个产盐的贸易城,地形略似丘陵,四周有水环绕,入口处有一座堡垒,城市中心有市场。四周有圣玛丽教堂、市政厅和行会。圣玛丽教堂位于最高点。

诺林根

德国中世纪最典型城市,始建于公元900 年,公元1217 年诺林根城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之一。城市平面以教堂广场为核心,向外放射。道路蛛网状不规则,且狭窄。诺林根有完整城墙,古城景色优美,城市机体和环境景观协调统一。城市空间主要采用封闭形式,把各自分散的建筑物组成多姿的建筑群。城内多狭隘和向上的空间。

中世纪拜占庭的建设活动与首都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的建设活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筑,但希腊和罗马的宗教仪式在庙外举行,基督教的仪式在教堂内举行。拜占庭宗教建筑用若干个集合在一起的大小穹隆顶覆盖下部的巨大室内空间。查士丁尼大帝时期(公元527~565 年),进行大量建设活动。9 世纪初拜占庭建立封建专制王朝,各地建筑风格趋于统一

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马尔马拉海西岸、黄金角的一个海拔100 米的丘陵上,居高临下,港口沿博斯普鲁斯海峡伸长。城市周围筑有水陆防御工事。防卫区效仿古罗马七丘,筑于高丘之上。中央大道连贯六个广场。市中心区由王宫、圣索非亚教堂、奥古斯都广场及竞技场组成,皇宫居中。他的东南沿海为御花园,东南角为竞技场,西边则为奥古斯都广场和圣索非亚教堂。

中世纪俄罗斯的建设活动和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的建设活动

公元10~13 世纪,诺夫哥罗德、基辅、莫斯科等古老莫斯科城市成为封建主、贵族和公侯政权据点,并已成为商业中心。这些城市一般由要塞、内城和城厢地带构成。每个封建割据城市均有他们自己的克林姆林宫和豪华的教堂建筑。克林姆林对城市形态的形成曾起到很大作用。他们的范围比西欧的城堡大得多,是城市的政治、行政、宗教和防御中心

封建主义的发展促使小城市的建立,公侯和贵族的庄园逐渐发展为不太大的城市——世袭城市。这里有较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城市规划结构多数是围绕城市中心的克林姆林向外放射,形成环形规划系统,如弗拉基米尔城、雅罗斯拉夫城等。14~15 世纪,俄国从蒙古人统治下解放,城市重新得到发展

莫斯科

14 世纪时,莫斯科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克林姆林宫的重建和扩建。15 世纪建设了乌斯平教堂和多棱宫,是新政权的象征。16 时间建造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封建城市

早期城市

在阿拉伯,向中世纪过渡时,并未出现西欧国家城市生活中那种衰退现象。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有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安曼、海法等重要城市

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伊斯兰城市

伊斯兰教产生后,改变了近东和中东一带早期城市设计概念。伊斯兰城市常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某一清真寺为中心的邻里,即穆斯林区。伊斯兰城市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也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带多建封闭式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和封闭式的院落住宅。

巴格达

建于762 年,766 年建成。以波斯占星师Halit 为顾问,效仿萨逊尼亚的Gur 城修建。平面圆形,象征太阳。直径2.8km,占地600 公顷,四座城门。城的主轴线与子午线成对角线关系,仿造起城镇的传统方位

撒玛拉

巴格达北,沿底格里斯河左岸采取带状布局。

伊斯法罕Isfahan

建于公元903 年,城市平面圆形,4 座城门,100 座塔。规划采用索罗斯德人Zoroastrian

的模式。商业街曲折有致,划分为连绵不断的正方形空间,上面有开采光孔的穹顶。街道两侧密排小店和作坊。

土耳其城市概况

无轴线构图,城市分区任意,从城门到城门的几条通衢是成内贸易和宗教中心。城市设计受波斯的影响有穹顶和亭台的自由活泼的布局,有几何整齐的空间透漏的建筑景观。

撒马尔罕Samarkand

是当时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和通商大邑。

哥多瓦和格兰纳达

阿拉伯人占领比利尼斯半岛(今西班牙)后,从9 世纪起,哥多瓦Cordova 逐渐成为伊斯兰教世界在西方的最大城市,并成为首都。

伊斯兰国家在西班牙最后一个据点是格兰那达Granada,人口40 万,位于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的阿尔汉伯拉宫Alhambra ,是伊斯兰世界保存较好的宫殿

中世纪印度城市

曲女城

公元4 世纪初戒日王统一北印度,迁都恒河西岸曲女城。此城周围30 里。从公元606 年定都,一直是北印度政治角逐的中心,到11 世纪初,始终是许多王朝的中心

德里

1206 年突厥人在北印度建立苏丹德里新王朝,定都德里。此城市建于11 世纪。13 世纪建成72.6m 高,直径14m 的Kutub Minar,16 世纪在莫卧儿王朝统一时期,建成红色城堡和Humayun’s Tomb,17 世纪建成Jami Masjid

毗阇耶那伽

封建社会后期印度商品经济在沿海得到发展,南印度的xx 是重要港口和一个封建国家的首都。周长60 里,一半环山

阿格拉Agra

莫卧儿王朝在此建都,此时期世俗建筑地位提高。

中世纪日本封建城市

平城京

公元708 年在今奈良建造平城京,全仿隋唐长安面积为长安1/4,南北4.8km,共六町,东西4.3km ,共2町。每隔四町均有大路相通,形成整齐方格形(条坊制)城市正中有朱雀大街把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各有一处市场,名为东市和西市。朱雀大街北端是大内里平城宫。平城京无城墙,日本其他城市亦无城墙

平安京

公元793 年,在京都建造平安京。直到19 世纪末,一直是日本政治和文化中心。

天守阁见《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最后部分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概述

文艺复兴的产生

最早产生于14~15 世纪意大利,拜占庭人文主义思潮直接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此时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反对封建文化,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文艺复兴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统称人文主义,主张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 世纪和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伦巴第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晚期16 世纪中期和末期,17 世纪以后发展的巴洛克时期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

学习古典文化历史精华,利用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古典文化中的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各种因素大大有助于文艺复兴中心的文化产生。

阿尔伯蒂继承维特鲁维思想,主张首先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造型,而结合军事防卫需要来考虑街道布局。他是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人,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此时的规划理念是城市与要塞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数学等强有力的影响了城市的规划结构。由于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建设通体全新的城市,故致力于城市的某一细小部分。设计思路不再由整体到细节,而是由细节逐步扩大到整体,以建筑物去丰富周围环境。

17 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极重浮华雕饰建筑风格以及各种建筑物的轴线构图,丰富了城市景观。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阿尔伯蒂、费拉瑞特、斯卡莫齐师承维特鲁维,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

阿尔伯蒂:《论建筑》: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性平面。中心设教堂、宫殿、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组合

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1464 年做理想城市方案,其后欧洲很多几何形城堡受其影响——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意大利人斯科莫齐,建于1593年,是为防御建造的边境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连接,城中心设棱堡状防御性构筑物)

斯卡莫齐:理想城市平面:城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这一时期火器的威力提高,促使了多边形、星形成是均设置突出的棱堡,掩护火力从侧面反击攻城敌人。在城市中心建筑物亦设置棱堡状防御构筑物,以便在中心点可射击已进入的敌人。由于星形城市内放射形的锐角很难设计房屋,于是出现了有格栅形街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

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社会变革较早,城市改建早于其他国家。早期文艺复兴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刺激了商业、航海、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使中世纪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需要。拓宽改直道路,改善城市公共设施和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文艺复兴的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世俗性建筑成为城市主景。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构成整体环境。

佛罗伦萨

13~14 世纪已较发达,15 世纪城市安定繁荣,建筑活动主要是城市公共建筑物和作为市民骄傲的教堂。15 世纪后半叶,东方贸易被隔绝,投资转向房地产,一时刺激了佛罗伦萨的建设活动。16 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了连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Uffizi 大街,两侧为严格对称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早期佛罗伦萨建筑物沿袭中世纪市民建筑特点,着重正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亦放在边沿。新贵族府邸亦采用屏风式的立面构图。

佛拉拉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伊斯特家族的领地首府,16 世纪由Rosetti 进行规划,拓宽了道路,开辟广场,改善城墙防御设施。新建地区的城市骨架是先进的,规划建设富有弹性

威尼斯

15 与16 世纪,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与府邸,建造商业和集会场所等。建在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中的180 个岛屿上,有134 条河道贯穿其中,只有东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连。罗马

15 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东方贸易被土耳其切断,16 世纪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与新大陆,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经济衰落,只有罗马,是基督教圣地,教皇从大半个欧洲收取教徒贡赋并进行政治投机而使政治权利和物质财富集中在罗马教廷,成为宗教和文化的中心。17 世纪巴洛克时期Fonfana 被委托作改建罗马的规划。

多数教堂采用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具有更强的纪念碑性格,这种造型构思符合教廷集中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梦想。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改建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和广场的建设。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文艺复兴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放在广场中央

安农齐阿广场Piazza Annunziata

文艺复兴早期最完整广场,古典严谨构图,平面矩形,60x73m。三面是开阔的敞廊,尺度宜人,风格平易,中央有一对喷泉和一座铜马骑象,突出了中央轴线

罗马市政广场

米开朗基罗作品,突出成就在于它的改建工作。广场正面的元老院和它的左边与之互不垂直的档案馆是原有的建筑物。米开朗基罗重建了元老院,并于1540 年加建博物馆,广场平面呈对称梯形,建筑形式统一协调。

独特之处:三面有建筑,前面敞开,一直对着山坡下的大绿地,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

上放大,使台阶产生了缩短的错觉。广场上的两座不平行的、向后分开的建筑创造了比较深远的效果。为了把正中元老院强调出来,他的一层为基座式,上两层用巨柱式柱子,使元老院在两侧建筑物从平地起来的巨柱式柱子,对比下显得比实际更高大。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主要建筑有11 世纪建造,15 世纪完成的拜占庭式圣马可教堂;10 世纪初建,12 世纪下半叶改建,16 世纪初加上最后一层和方锥形顶,高达98m 的高直式钟塔;1309~1424 年建造的高直式总督宫;文艺复兴式图书馆与四周的新旧市政大厦。

广场平面曲尺形,空间组合方面,由三个梯形广场组合成一个封闭性复合式广场。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用一个钟塔做过渡,同时把圣马可广场稍稍伸出,使游客从海湾观看时,视觉上起一个逐步展开的引导作用。大广场与圣马可广场教堂北侧面的小广场的过渡使用一对狮子雕像和几步台阶进行划分。靠海湾小广场的入口树立一对从君士坦丁堡搬来的立柱。东立柱上立着一尊代表使徒圣马可的带翅膀的狮子像。西立柱上立着一尊共和国保护者的像广场梯形,长175m,东边宽90m,西边宽56m,面积1.28 公顷。适合当时19 万人口的城市规模,这种封闭式广场在透视上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人们从西面入口进入广场,增加开阔宏伟的印象;从教堂向西面入口观看,增加深远的感觉;从小广场可以看到对面400m 外河湾内小岛上的建筑对景——圣乔治教堂,此教堂与钟楼形成呼应,高耸的钟楼成为城市标志,与广场周围建筑物的水平线条形成美的对比,为使封闭式广场与开阔的海面有所过渡,广场四周建筑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并以发券为基本母题,均水平划分,形成单纯安定的背景,广场长宽比例1:2,塔高与西入口1:1.4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广场。教廷总建筑师伯尼尼设计。以方尖碑为中心,以长198m 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两个广场都围以柱廊,长圆形广场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衬托出广场的几何形状。梯形广场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

罗马纳伏那广场Piazza de Navona

巴洛克封闭式广场代表,平面长圆形,长边上立着圣阿格涅斯教堂。立面体形弯曲,同广场形状配合默契。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建设

阿尔伯蒂于公元1450 年著《论建筑》,主张别墅建筑须以凉廊或其他园林建筑小品延伸到周围绿化中,并强调外部景观的重要,使自然地形服从于人工造型的规律,把坡地塑造成明确的几何形,并使大自然从属于人的尺度,按对称和比例塑造物质环境

佛罗伦萨:波波里庄园,早期文艺复兴意大利北方第一名园

罗马埃士特庄园,16 世纪末巴洛克园林先驱。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绝对君权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唯理主义理论思潮资本主义增长,需要和平的国内环境和统一的国内市场,这种需要也符合国王扩大自己的权利,统一国家的愿望,因此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结合,反对封建割据与教会势力,建立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17 世纪后半叶,路易十四执政,法国绝对君权处于极盛,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艺术中占绝对统治。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体现了有秩序地、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古典主义力求在一切文学艺术中建立高贵的体裁所必须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理想的、超时间的、绝对的,认为不依赖干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古典主义的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和谐,寻求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在平面上是广场,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率其余部分。

德意志于18 世纪初因大西洋贸易而强大,迅速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其权贵倾心于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文化,建筑表现了古典主义倾向。

俄罗斯于17 世纪末18 世纪初,彼得大帝进行改革,学习西方,特别是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其古典的严谨和朴实,最适合创业伊始的时代特征

绝对君权时期的法国城市

巴黎城市改建

17 世纪初亨利四世为促进工商业发展,进行大量建造活动,包括法兰西广场和皇家广场;路易十四效仿亨利四世,建造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绝对君权最伟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弗尔宫建造的。一个中轴,延长Tuilleries 花园的轴线,向西偏北延伸,于1724 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长3km,中间有小圆形广场,此轴线后来成为巴黎城市中轴——爱丽舍田园大道Champs Elysee。路易十五时期在Tuilleries 花园西建造协和广场,并与星形广场连通,长1300m 。

凡尔赛的建设

路易十四时期,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建筑是凡尔赛宫Palace 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23km,原是路易十三猎庄,主体建筑是一个传统的三个院,前面是一个御院,御院前又用辅助房屋围成一个前院,经路易十四重建,东面是凡尔赛城,宫前三条放射大道,两侧大道通向两处离宫,中间通向爱丽舍田园大道,互成20~25 度角,三条路一起共50 度角,观赏时的景物能很好的包含在一个单一的视野内。总占地1500 公顷,凡尔赛花园有一个长3km 的中轴,强烈的轴线、对称平面、十字形水渠、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凡尔赛宫的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法国广场建设

此时期法国城市建设突出成就是广场。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纪念性广场有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像、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整体,以及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联系,

巴黎旺道姆广场

平面长方形,四角抹去,短边的正中连接着一条短街,广场上建筑是三层,底层是券廊,廊里设店铺。这种做法始于17 世纪初,后一直沿用,成为法国商业广场和街道的传统。

广场中央有路易十四骑马铜像,与19 世纪初被纪念柱代替

巴黎协和广场

原名路易十五广场,位于塞纳河北岸,横轴与爱丽舍田园大道重合,广场的特征是开敞。可能是受英国风景式园林影响。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只有壕沟和沟边栏杆标出广场边界,平面243x172m,略抹去四角,在八角上各有一座雕像,代表法国八个主要城市,北面有一对古典式建筑,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构成了同爱丽舍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北端底景为后来建造的马德兰教堂。

南锡的市中心广场

洛林公爵首府南锡,与18 世纪建造中心广场:由北端长圆形的王室广场、南端长方形路易十五广场,中间夹狭长跑马广场组成,全长450m,纵轴对称。

法国园林建设

自15 世纪末法王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各继位国王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包括造园艺术引入法国。

16 世纪中叶,巴黎南郊建设枫丹白露宫:Fontainebleau。位于面积16800 公顷森林中

17 世纪上半叶,巴黎市内建卢森堡宫:Luxambourg。面积25 公顷,无强烈轴线,具有法国风格的御苑

造园家诺特:Andre Le Notre 设计Vauxle-Vicomet 和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开始形成法国自

己的风格,是巴洛克造园手法(取得无限感)

绝对君权下的俄罗斯与德意志城市

俄罗斯城市

彼得大帝时期,强化了专制政体,为克服落后状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为打通海外出口,于1703 年在波罗的海口新建了彼得堡与华西里岛前、涅瓦河交叉的地方建设城市中心,塑造了一个有河上水色衬托的组景式建筑群

彼得堡从城市总体布局,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也有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中心体建筑物。

法式宫殿:彼得格夫Peterhof:在海岸陡坡上,在宫殿与海岸之间,渠水层层跌落。宫殿后面是几何形花园。

18 世纪中叶建造冬宫,位于涅瓦河畔,海军部东侧,巴洛克式建筑。

德意志城市

卡尔斯鲁,始建于1715 年,受凡尔赛影响,城市同心圆,中心为王宫,32 条以王宫为中心的放射路全对着王宫尖顶,其中23 条位于花园绿地中,仅9 条位城市街道。

规划思想是城市统治者企图使市民在生活中处处感到王权的支配力量。

绝对君权时期的著名广场

阿玛连堡广场:Amalienborg Place

1749 年:丹麦:哥本哈根:八角形平面,周围建筑严格对称,中央有骑马像,街道底景一端面向大理石教堂,另一端面向船坞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

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

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资产阶级壮大,16 世纪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上行动,一方面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在德意志进行的农民战争;另一方面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直接夺取政权的尝试,即16 世纪末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决定欧洲从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是1640 年英国和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革命最主要成果是17 世纪后半叶和18 世纪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导致18 世纪下半叶的产业革命,进入机器工业时代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拿破仑在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和其他地方的胜利,动摇了这些国家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关系发展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科学发展,到17 世纪后半叶,科技突飞猛进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欧洲的旧城改建,亚非拉殖民地的城市产生,美国新城市的建设以及为探索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的各种矛盾,促进了近代各种规划理论的产生和探索

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

荷兰、英国、法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城市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但未引起城市规划结构的根本变化. 近代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的。产业革命影响了城市生产力的布局,也改变了产业革命前国家的经济地理面貌。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城市人口的增加。圈地占用农田规模有增无减,大批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城乡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城市发展和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城市建设的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低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1、在用地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波斯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 3、迈西尼: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迈西尼的泰伦卫城是希腊建筑的雏形。 4、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与奥林比亚圣地是这类圣地的代表。 5、希波丹姆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理念: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获得秩序与美。模式: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进行规划。典型平面: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把城市分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特点:布局规整,模式统一,逻辑清晰,广泛应用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代表:米利都城、普南城。 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代表城市:普南城、亚历山大城。 7、共和时期罗马广场位置:帕拉丢姆以北。性质:市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特点:有丰富的雕像装饰。建筑物彼此在形体上不甚协调。体现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即每一建筑群都比以前的更大。 8、罗马帝国广场位置: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布局特点:实体与空间;空间转合;帝王业绩之彰显。

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详解和备考重点建议

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详解和备考重点建议去年考完研后我就想总结一下,一直等到复试录取后才写,不想多说考研复习有多苦逼,只是想分享一些经验,给各位学弟学妹提供一个参考。浙江大学全国名校,是很多学子的理想殿堂,也是国内城市规划专业的新八校,从考研热度上看,一直是比较受欢迎的。浙大规划历年考研报录比约十几个录一个吧,近年考研人数的整体上升,虽然出现扩招的趋势,但是难度还是不小!考研最重要的是什么,在于你的复习努力,不管你本科学校和成绩怎么样,来吧,敢拼搏就有机会!浙江大学考研改革后考察的知识面更广,要求考生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规划不只是画图狗,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今年很多的考生也都开始准备了,已经有不少人找我问相关信息。有考研意向考浙大的可以到考研资料联盟跟我交流,后面会继续附上各阶段的复习安排和一些资料。 浙江大学规划考研基本情况详解 1、初试和复试考试科目。 浙大城市规划招生分初试不区分研究方向,导师是有很多方向的。初试考试科目包括: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3日语或201英语一或241德语③356城市规划基础④446城市规划设计(快题);复试包括:笔试考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综合知识面试、英语听力测试。 2、考试大纲和参考教材。 101思想政治理论和201英语等是全国统考,这里不细说,请自行参考全国考纲。 专业课学校已经不指定考研教材,也不提供考试大纲。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研资料联盟根据考研情况推荐的,大家可以也自由选择其它教材。 356城市规划基础: 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原理部分、城市建设史、区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重题率较高、知识点较好掌握,把书和资料看熟问题不大。题型主要是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组成。 参考书目: 《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第4版,中国建工出版社; 《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主编,建工版;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建工版;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环卫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厕所一览表

二、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垃圾收集站一览表

三、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一、现有环卫人员构成 现有环卫工作人员1751人,由在编人员和临时工组成。在编人员421人,临时工1330人。 二、环卫设施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厕所142座(含公园、沿江风光带、车站、加油站公厕),其中一类水厕7座、二类水厕37座、三类水厕98座;已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其中压缩式30座,行吊式12座;小型垃圾围点(垃圾斗)1398个,果皮箱3472个;环卫车辆149台(含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车辆,未含单位和小区清运车辆),其中洒水车28台,垃圾运输车62台,清扫车16台,装载车6台,其它工作用车37台。 三、管理模式 市设立市环境卫生和渣土管理处,赫山区、资阳区设立赫山、资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赫山、资阳两区环境卫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相对独立,高新区城管办下设城管大队和环卫处。各街道设城管中队。各级市容环境卫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全部实行了环卫责任承包。 四、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日清运垃圾约450吨。垃圾收集清运采取1:垃圾从各垃圾产生点由人力收集至中转站或垃圾压缩车收集点,再由清运车辆清运至益阳市白鹤山垃圾处理场。2、手拖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3、挂臂式收集清运车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4、垃圾压缩车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 垃圾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后作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 五、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 公厕分布状况:资阳区68座、赫山区64座、高新区16座;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资阳区8座、赫山区20座、高新区15座。现有环卫设施主要分布在桥北片和桃花仑片,高新区北片环卫设施配套很少,高新区东片和高新区西片为城市规划新区,几乎没有环卫设施。其中桥北旧城区环卫设施主要是沿五一路、资江路周边区域布置,环卫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桃花仑片环卫设施分布不均匀,呈北多南少趋势,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 六、现日清扫面积 现日清扫面积716万平方米(含背街小巷150万平方米)。 七、垃圾清运路线 资阳区: 五一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马良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赫山区: 滨江路——粮运路——金山路——花乡路 滨江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龙洲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秀峰西路——金山路——花乡路 团圆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桃花仑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萝溪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1) 二、自然条件 (1) 三、风景旅游资源 (1) 四、人口与经济 (1) 五、产业发展现状 (1)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1)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1) (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 (2) 六、村域用地现状 (2) (一)居住用地 (2)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 (四)工业用地 (2) (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 (六)非建设用地 (2) 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 (2) 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 (2) (一)道路交通设施 (2) (二)市政设施 (3) 附表: (3)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地处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北接孝感,西南部紧临清凉寨风景区,向东6公里到达蔡店街区,向东南56公里抵达黄陂市区,向南95公里可达武汉市中心,村域总面积为833.20公顷。 村内青山环绕,沟壑纵横,农田绵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茶叶、油茶、水稻、棉花、花生、蔬菜、板栗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自然条件 西峰村西南、西北部群山绵延,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资源丰富。村内总体呈现群山环绕,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的势态,村内的村湾主要分布于中部盆地区,在各处山脚依山顺势而建,村内主要山峰有双峰尖、西峰尖、黄牯石、团山寨、丁家山等属大别山余脉山系。村内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库有和睦咀水库,东部紧邻钟盆水库。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大面积的带状农田。该村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3oC,夏季平均气温28oC,极端高温为39.7oC;冬季平均气温为2-3oC,极端低温为-12.6oC。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主要集中在4-8月,全区的降雨量分布大致是北多、南次、中间少。 三、风景旅游资源 西峰村西南与清凉寨,锦里沟两大4A旅游区毗邻,西北与孝感市4A级景区观音湖仅一山之隔,占据着连接三大景区的核心地理区位。此外,西峰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如:西峰长岭、古驿站、女神庙等遗址,以及传说中木兰凯旋归来路过的神秘古道。 四、人口与经济 至2013年,西峰村下辖24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男性1551人,女性1128人),全村农业人口2580人,占总人口的97%。全村劳动力有1149人,其中有718人外出务工经商,仅431人从事农业生产,村内现状常住人口仅973人。 西峰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691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为6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85%;第二产业收入为131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8.91%;第三产业收入为7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24%万元。人均收入约为10500元,高于蔡店街人均收入9918元的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现状 西峰村村内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同时大量经济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内现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西峰村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油茶生产、林业种植、农作物种植为主,现有700亩绿茶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700亩林地以及1280亩耕地。农业收益中,种植业收入为550万元,林业收入为65万元。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目前西峰村内第三产业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有四处规模性的养猪厂,两处规模性的养鱼厂。养殖业收益中,畜牧业收入为250万元,渔业收入为16万元;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收入为1050万元。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 (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 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 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 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 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七、维特鲁维《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可从各个方面狙击攻城者,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放射道路不直接对城门。 八、西欧封建城市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工业发展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广场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划分若干教区优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建筑物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跃感弯曲街道冬挡风夏防晒九、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1)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2)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3)平城京(奈良)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4)平安京(5)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 50’s-日本-的新城建设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62年---产业发展69年---整治环境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研究;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十、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方案 阿尔伯蒂与理想城市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中心教堂宫殿城堡等,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十一、巴黎 (1)起源于城岛(2)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3)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 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产物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 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 上的主从关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 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 市政桥梁设施大量的贵族府邸。兴建路易十四广 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巴黎城 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 广场等。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法国的广场园林建设与凡尔赛宫建设 系统规划建设,是此期的代表 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协和广场协和广场: 开敞设计、历经多年修建、衔接丢勒里花园与香榭 里舍大街、丰富细致的景观设计 最重要的王权纪念碑---凡尔赛宫 ·巴黎西南郊外,由国王猎庄逐步发展而成·放射 形大道(视觉效果)、巨大的建筑体量、有前院·凡 尔塞宫花园: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骑马游园用)、 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 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 ·最终强调的是王权至上和维理主义思想 园林建设---枫丹白露宫园 十二、法国巴黎的改建 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 ·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拿破仑帝国时期 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 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 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背景---欧洲中心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 军事防御。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 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大 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市政设 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 矛盾但改革和城市美化运动历史意义。 (5)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 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十三、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伦敦改建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 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城市 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城市 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 制。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伦敦改建的成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 定。有方形广场的住宅群---London Spuare。开放贵 族园林为公园 里琴大街的整体风貌。连接重要的公园(里琴公园、 克莱森特公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立面形象 (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单中心、 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伦敦郡48公里半 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 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8 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外圈: 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1946年《新城法》与卫 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十四、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产生后问题矛盾 1、城市化加快,人口暴增,城市畸形发展,居住 环境恶化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结构巨变, 混乱了原有的城市结构布局3、刺激商贸,经济空 前繁荣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5、交通恶化,布局 混乱6、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污染环境7、急速发 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缺乏整体环境考虑 十五、伦敦大火的机遇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 功能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 城市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 所有制。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十六、近代亚非拉殖民地的一般特征近代亚非拉殖 民地城市。垄断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体系。宗主国的 烙印。贸易地、输出港、统治中心、军事据点 特征:城市平面简单;一般方格网道路系统:规 划结构仅考虑两度空间:对发展没有长远计划和预 测;忽视地形约束 十七、空想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都由谁提出?主要特征?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 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社会制度问题、公社、部分 的共产主义、规模/格局/组织形式、理想化实践的 失败。。傅立叶的法郎吉《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 规模/社会大生产/公共生活、基层组织的实践和失 败。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是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社会问题与改革--霍华德《明日的 田园城市》。城乡磁体理论---田园城市。城市模式 (25=5.8+3.2*6)。3.2万人的田园城市。3万人的城 区。实施、经营、管理建议和实践---1903年的莱 奇华斯和1920年的韦林 意义: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 (卫星城镇、有机疏散) (3)工业城市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产生 原因。1901年戛涅的工业城市构想。功能分区: 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 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4)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高速 高效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城市宽度 限度---500米的理想。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马德 里周边带形城市。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影响 十八、盖迪斯区域规划观点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一书的贡献在于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 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 对于居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 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十九、柯布锡耶光明城市及规划思想特点 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 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 的《阳光城》城市规划观点:技术改善中心商业 区;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合理调 整城市各区的密度分布;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300万人明日城市规划---改建巴黎中心区畅想曲 二十、卫星城理论几代及城市规划特点 ·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 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0万人;依靠母城;公共 交通体系;邻里单位的实践·影响---莫斯科卫星城 规划。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二十一、雅典宪章1929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 住、工作、游息、交通。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 便的邻里单位。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反对伟 大的排场。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 效果。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二、大伦敦规划优缺点(四个圈,内圈,近郊 圈,绿圈,外圈)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 敦规划。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 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 地、补充绿化。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 和农副基地。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46 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 疏解不力、不便 二十三、英国新城几代及城市规划特征 (1)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结构:两侧工业、4 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 系统。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注重城市 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问题:规模 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勒.哈佛的重建。 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的大量使用。 古典的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是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简单平淡。。 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 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2)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 中和灵活;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山 地景观和住宅。第二代新城---郎科恩加大规模,简 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 公共交通。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规模更 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 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二十四、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结构缺点 (1)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1951年规 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 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功能分区明 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有序和机械、丧失人 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广场空旷,脱离国情 (2)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 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 计---简洁而表意。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和生气, 城市设计简单化过分追求形式,机械地综合体 二十五、荷兰兰斯塔德城市规划特点人口和城镇分 布集中,把大城市的多种功能分散,形成既分开又 联系的有机系统:多中心性质;环状地带沿交通干 线向四周发展 二十六、大伦敦,大巴黎总体规划p200 二十七、场所p265定义: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 有的环境特定部分。特征:(1)场所的占有性(2) 场所的非空间性(3)场所的随机性 二十八、新陈代谢派理论p279丹下健三事务所成 员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把设计和技术看做人的生命 力的外延,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是像生物新 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 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 二十九、美国方格形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 三十、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城 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 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开 发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 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用地开 辟绿地。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做分散布置。 三十一、中心地学说及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 域化规划思路;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提出理想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乡镇的理想分布 形态应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就是位于六 边形角上,而位于六边形的那个点,起着管理从属 它6个点的作用。佩鲁的增长极核提出把工业等建 设快速在少数极核进行,促进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 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发展。

外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P1-3) 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P10)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P11)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部局有何特点? (P14) 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6-17)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 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P21) 11:从爱琴文化中的科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P22)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17: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18: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9: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20: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 21: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P53-57) 26: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今天看来有许多优点作为宝贵的遗产?中世纪城市的问题是什么?(P49) 27:中世纪意大利几座著名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何特色?(P49-52) 28:中世纪东罗马和俄罗斯人在城市文化方面有何联系?有何成就?试举著名城市建设为例说明?(P58-62) 29:伊斯兰地区的自然和社会以及宗教文化在其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何反映?除在西亚以外,在欧洲、印度还留下什么宝贵的历史遗产?试分析其空间艺术构图的成就。(P63-70) 30:日本在中世纪如何吸收中国城市文化?有那些仿中国城市规划的作品?何时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P70-71) 31: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这一运动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分期?(P73) 32: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成就和局限?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规划师?(P73)其具体贡献各有哪些? 33:试述文艺复兴的几个理想城。分述其平面布局和形式的依据(P74-76) 3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手法是什么?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P76-79) 35: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广场设计?各有何手法特色?(P80-85) 3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有何著名园林?(P86) 37:绝对君权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城市与建筑的中心?(P87) 38: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城市建设有那几方面重大实施?其基本手法有那些?举例说明。(P88-91) 39: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园林建设有那两大作品?其影响如何?(P91-92) 40:当时的俄国和德国、丹麦城市规划如何反映出凡尔赛规划的影响?(P93-95)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