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走向

二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走向
二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走向

二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走向

[摘要]:中日关系的发展由来已久,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该如何?本文从二战后日本与中国经济关系的发展、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和邻国日本之间的交往和发展,来说明中日关系的未来应该是和平与友好环境下的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关键词]:中日关系经贸政治走向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受到同盟国的全方位的制裁,本土被外军占领,国民经济损失严重。然而在战后的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就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而其西临中国的发展则比较晚,直至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后其经济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作为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中日两国在各自经济力量发展的同时使得双边的关系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虽然出现了一些波折,但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中日关系正在向一个新的阶段迈进。探讨两国的发展,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从一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二战后中日经济的恢复和双边贸易的发展

1.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全球的地理环境来看,日本无疑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大国。全国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三十位。总人口1.3亿[1],天然的岛国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其本国国内的资源并不十分的富裕。和他同处大陆附近的英国相仿,自然环境和发展的需要造就了国家的对外扩张的心理。而日本国内政治家的野心又催生出近代东亚日本的侵略史。二战的失败使得日本不得不接受被其他国家左右的命运,幸而其国家的象征“天照大神的后裔”天皇和天皇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战后的日本同样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当中。转机开始于以美国为首发动的朝鲜战争的爆发,战争期间美国的大量订单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美国由于冷战的需要也开始扶持日本经济的发展,而1951年9月日本与美国签署的《美日安全条约》和第二年签署的《日美行政协定》使得日本不必关注对军事的投入而可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正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65年到1970年的6年多时间里,实际GDP 增长率为10.5%,工矿业生产扩大率为13.6%;1970年的生产水平相当于1964年的2.1倍,是战前水平的(1935)13.7倍。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1970年在大阪府管辖的千里丘陵上举办的“日本国际博览会”是象征日本经济实力充实的一大事件。

但是从1970年夏季开始,日本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接下来的中东石油危机使得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告终。1974——1975年的危机以后,长期处于萧条的日本经济从1977年末开始走出困境,世界GDP总额中日本的比重,从1970年的7%左右上升到1979年的10.1%.于是只占世界人口2.7%,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0.3%的小小国家日本,其GDP占世界的总量却超过10%的份额。日本的GDP总量1979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1987年已发展成为2.3万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报》1988年7月统计,世界排名前三十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22家,美国只有5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在低迷中缓慢前进,到现在已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航母。2008年,按国际汇率计算的话,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4.8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GDP的比例为8.1%,人均GDP34326美元,是世界上第19位。以购买力计算的话,GDP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而2009年的日本GDP更是突破到5.07万亿美元。[3]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自建国后,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中国在建国的前三十年时间中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较慢,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脚步并未有多大提高。有鉴于此,中共中央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党和政府的主要精力日益集中到经济建设中,国民经济进行了新的调整,并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由于经济的需要和趋势,政府做出改革开放的决议。此时,工农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27.8%,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只占43.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并最终开始以城市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到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由77.7亿元增加到13335亿元,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飞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截止2006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国,总共拥有13亿人口,GDP总量为209406亿元(合26812亿美元),增长10.7%.当年外汇储备达106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人均GDP2040美元。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GDP总额高达335353亿元,按汇率计算为4.91万亿美元,仅少于日本0.16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3.中日经济贸易的发展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虽然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原因阻碍中日两国之间正常的交往,但双方人民要求有好往来的心情与愿望是迫切的,于是推进中日贸易的活动在建国后逐渐展开,各种贸易团体相继成立。

最初成立的友好团体是于1949年5月4日成立的日中贸易促进会。它是由日本社会党.共产党的成员及进步学者.工会活动家.大中小企业的企业主组成。该协会强调通过同新中国的直接贸易来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至1967年解散前,该协会为开辟和发展中日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底,日中贸易促进会给新中国的贸易部长发来信函,要求与新中国合作,发展中日贸易。1950年2月,中国贸易部副部长沙千里复电表示,愿与日中贸易促进会合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日本贸易团体的第一次联系[5]。同年1月30日,日本通产相稻恒平太郎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表明,希望同中国开展多边贸易。3月15日美国国务院批准日本可以有条件地同中国大陆进行贸易,并通告许可进出口的货物清单。

为缓解日本燃料和粮食的不足,3月24日,参加日中贸易促进会的日本商社和中国签订进口东北大豆1.55万吨的合同,由英国商社做中间人,使用英国商船在香港装运。因为当时日本船只还不能进入中国港口。

根据中国外贸部的统计,1950年中日贸易总额为4700万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2100万美元,进口2600万美元[6]。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是钢材.电动机等,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是大豆.煤炭.铁矿石.食盐等。

但这种最初的民间贸易刚开始不久就被朝鲜战争阻断了。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的禁运政策。日本政府顽固执行美国政府制定的全面禁止向中国出口物资的政策。由此,中日贸易全面断绝长达两年多,使日本工商界蒙受了巨大损失。

1952年10月2日,亚太和平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会议。日本代表团提出日本国民渴望和平与自由贸易的愿望。会议的召开大大推进了1952年日本和平友好运动。战后首次开拓通往中国之路的高良富等人把中国电影《白毛女》带回日本,在日本全国上映后,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新契机,而日本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则是日本国民将视线转移到亚太的新契机。

整个5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中日间贸易和交往较多。双方人员也不断互相往来交流,直到岸信介内阁反华政策出台后,经过“长崎国旗事件”使得中日两国的贸易被迫中断。1958年5月9日,中国停止和日本进行的一切新的贸易谈判。这对日本工商界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1960年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缓解了中日间贸易关系,并寻求与中国开展贸易.1960年8月日本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并提出了著名的中日贸易三原则:①中日两国之间协定,包括贸易.渔业.邮政.航运等必须由双方政府缔结。②在两国政府一时不能缔结协定时,两国可以做贸易。日本企业可以和中国某个公司签署民间合同,做定期的生意,也可以把短期合同变成长期合同。③

对于中断贸易后依靠中国原料谋生而造成严重困难的日本中小企业,中国可以给予个别照顾。

到1961年年底,日本有包括大银行.大公司在内的181个企业与中国签订贸易合同,中日民间贸易逐渐发展。

中国的对日贸易(1961——1970)[7]

(单位:100万美元)

年份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贸易额48 84 137 310 470 621 558 550 625 823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政府遵照《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积极发展两国之间的各种关系.1974年1月3日,日本外相大正芳访华。1月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贸易协定》。在双方各自履行法律批准手续后,于1974年6月22日正式生效,有效期三年。到1978年中日两国又签订长期贸易协定。半年后,双方经过商谈一致同意延长和扩大刚刚签订的中日长期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日贸易的结构是,中国进口钢铁.机械.化纤等手工业原料,日本进口中国农副产品和原油.煤炭。中日经济互补性进一步得到发展,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实现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依据。2001年,中日经贸总额达到891.96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经增长了80倍以上。日本对华投资也在起伏中上升,投资领域向高附加价值转变。90年代以后,日本对华投资开始大幅度增长,1995年形成高峰,投资额高达44.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所有对华直接投资国家中名列第二。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到2008年6月,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项目超过4万个,实际投资金额64.6亿美元,是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来源。

中日两国双边经济的发展对两国都有好处,不仅中国获得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日本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日本普遍认为,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对于日本走出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的经济停滞起了积极作用。

二.二战后中日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随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入驻,日本开始进入战后时代。为了本国的利益,日本在外交上积极追随美国,实行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从此一直到70年代的三十年时间里,中日两国官方的来往基本空白,而只与台湾交往。在此期间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逐渐发展起来。

1954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遵守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问题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正常关系。我国是愿意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的。如果日本政府也能抱有同样的愿望并采取相应措施,中国政府将准备采取步骤,来使中国同日本的关系正常化”[8]。表明了中国政府希望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实现正常化的原则立场。但是日本政府对其却并不热心,直到70年代,日本才于1971年成立“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该国民会议要求,废除美日安保条约,坚决反对一切敌视中国的政策,坚持一个中国与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等主张。此后该组织不断寻求中日关系的改善途径。

1972年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在会见记者时田中说“战后四分之一世纪的日中关系,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为了不再发生纷争,要以认真的态度着手关系正常化的工作”[9]。同年9月20日,中日两国在北京时间上午10点同时发表公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愉快地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将于9月25日至30日访问中国,谈判并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以建立两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田中角荣的访华揭开了中日两国政府间交流的大幕。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使得中日之间对于“两国伟大的人们定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一美好愿望深信不疑。《联合声明》签署后,日本

的党政民都对其发表看法,表示欢迎中日《联合声明》。

六年后的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合约有效期十年,当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此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日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始了更大规模的交流。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会见了日本裕仁天皇和皇后,并与福田首相进行了会谈;1979年2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回国途中再次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举行宴会欢迎并对邓小平访问成功表示祝贺。

进入80年代,中日两国国家领导人及高层互访更加频繁。1980年时任总理华国锋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9月新任日本外相伊东正义访华;198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问日本,期间日本天皇会见并宴请胡耀邦;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中国;1988年8月日本首相竹下登访华;1989年4月李鹏总理访日。90年代中日领导人互访依然。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问中国;1992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访日;同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访华,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天皇;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华,并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为第一位参观改观的在任首相;1997年9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访华,并到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参观访问;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并到抗日战争纪念馆敬献花圈。此后,因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中断了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常例。直到2006年10月,新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这一常例才逐渐恢复。

三.中日关系的走向

1.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有利因素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为东北亚,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互为紧密发展的邻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中日两国都是东方国家,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也是中日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地区安全上,中日两国重视合作,发展两国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努力寻找和扩大中日两国共同战略利益的交汇点,是发展两国关系的有力纽带。中日两国通过10+3.APEC 等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中日两国参加了历次的六方会谈,通过会谈确立了朝鲜半岛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为会谈的继续下去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领域,虽然由于小泉纯一郎主政时期连续的参拜靖国神社使得双方领导人互访遇到了障碍,但是领过领导人仍然保持接触。2003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强调发展中日关系,必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必须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重要文件。

中日的学术交流,民间往来也不断增加。中国有关机构与日本资深外交官和著名学者每年都会定期举行讨论会,讨论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曾经是中日关系的禁区,现在则有了民间渠道进行讨论。

在“政冷经热”的情况下,两国地方政府和经济团体之间的交流继续扩大。两国之间已结成友好城市超过226对。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日趋活跃,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

自1979年日本实行对中国政府开发援援助以来,援助的总额已经超过3万亿日元。日本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援助国。因此,在经济上中国需要日本,日本也需要中国,这是中日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前提。到2009年,中日两国GDP合计近10万亿美元,从世界经济格局和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阻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自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中日建交谈判伊始,至今仍然影响着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历史问题就已经凸显出来。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周恩来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祝福词中,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评价是“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只字不提日

本对中国的侵略。当时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评。以后的历届日本内阁歪曲侵略战争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1988年4月,日本国土厅长官奥野诚亮公开为侵略战争做辩护;1994年5与人,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声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同年8月,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对记者宣称: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处于侵略的目的,那场战争使亚洲各国独立了。

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大障碍,日本政界人士好多以参拜靖国神社来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各种参拜活动在小泉内阁上台后达到顶峰。

在日本教科书问题上,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距之大。至今为止这种对中日关系的不利影响仍然继续发展着。

在中日建交并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里,台湾问题始终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着影响。日本不顾《中日联合声明》的公告仍然不断和台湾当局进行来往,在政治上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坚持邀请台独分子访问日本。

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纠纷由来已久。1977年4月,日本与韩国签署《日韩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由于该协定侵犯中国主权,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钓鱼岛问题自日本战败之日起便已存在,并未因中日建交而解决。1996年7月“日本青年社”的7人登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同年8月,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北小岛修建灯塔;2000年4月,“日本青年社”成员登上钓鱼岛并建立神社,日本政府非但不对这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加以限制,反而不顾历史事实,强说钓鱼岛归日本所有。钓鱼岛问题和近年来出现的东海石油问题.冲鸟礁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成为当前和今后日中关系发展难以绕过且令人担忧的问题。

3.正确恰当的处理中日关系

作为一个邻国。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从中国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其在文化习俗还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同时又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近代以来恩将仇报地掠夺了中国那么多的财富,给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那么深的伤害。中日两国的关系充满了无尽的恩仇,二战以后亦是如此。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以及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决定了中日两国应该和睦和谐相处,对于两国间存在的令人担忧的问题,中日双方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

第一,中日双方都应该正视问题的存在,而不是有意去回避。毫无疑问,任何有正式外交关系的两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影响双方交往的不利因素,越是邻国越是如此,中日两国也不例外。只有双方都能正式这些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才有可能寻求到解决的办法。

第二,中日双方都应以实际行动恪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精神。就中国方面而言,自中日建交以来并没有任何违反上述三个重要文件精神的言行。而日本,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声称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私下里却不断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事端。日本如果不以实际行动终止其在事实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行为,在对台问题上就无法取得中国人民的信任。同时日本对联合声明中的增进互信更是很少用言行来遵守。例如前不久中国海军舰队的一次例行的常规军事演习就遭到日本自卫队舰船和飞机的连续跟踪,并且大肆渲染,日本政府更是对中国海军在遵守国际海洋法的前提下举行的常规演习提出抗议。对此,中国政府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对此进行了驳斥。

第三,两国政府都应积极主动地制止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各种言行。中国政府历来强调,要以中日友好大局为重,事实上也是言行一致的。例如2005年,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生的涉日游行示威活动。这本来是由于日本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不断伤害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感情而引发的群众性行为,但是中国政府却从大局出发,积极主动维护中日友好关系。反观日本,无论日本右翼如何肆意否定南京大屠杀,如何制造反华事件,日本政府都会以“言论自由”为理由,默认和放任右翼分子破坏中日友好关系的活动。日本政府如果真诚维护和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就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证明。

第四,两国的媒体都因该遵守和大力宣传中日间三个重要文件精神,争做中日友好的喉舌,而

非鼓动本国民族情绪的工具。日本的政治家和领导人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历史认识问题。例如把不去参拜靖国神社看成是对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而并不认为是什么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不能把中国方面的“以史为鉴”看成是中国“打历史牌”。胡锦涛主席增加明确提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汲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10]。

结语:中日两国的关系的发展也不是一日两日的时间了,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有好的。但是历史却奇怪的揭示着这么一个史实,当中国文明先进发展的时候,日本总是以友好的态度来学习中国,而当中国陷入危机中时,日本从来不忘在中国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子系中山狼”。

中日关系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未来的中日关系是合作与摩擦共生.友好与矛盾并存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一贯重视中日关系,始终坚持中日友好发展,希望中日两国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该培养中日友好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加强中日青少年的交往,把友好的接力棒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促使中日关系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峰。

[注释]:

[1]维基百科.日本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2](日)林直道.《现代日本经济史》.[M].色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3]中国新闻网《日本09年实际GDP创最大降幅宣布总量略高于中国》2010年02月15日

[4]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5页

[5]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6]田恒.《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5页

[7]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41页

[8]吴文学.《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9]史桂芳.《战后中日关系(1945~2003)》.[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380页

[10]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社.2005年

09月04日

Development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and It’s Trend after

World War II

GaoXiaoQiang

(Grade6,Class 2,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jor history and culture

Department,Shaanxi,Hanzhong,723000)

Tutor: QiaoWei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enjoy a shared a relation of long history and issue concerning China-Japan relations is also a big hit for academic society with ever-rising interest, and new question raised .such as, where and how is China -Japan relations going in the years to come? How should it be handled?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reciprocal commun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countries to indicate the well received facts that only by developing the 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basis of peace ,respect and reciprocity can benefit two countries most and two peoples .This article will cover three aspects regarding this issue as follows :development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post-war era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erms of politics, the trend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Japan;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China-Japan rel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