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摘要:日趋升高的结核病患病率,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扩散,使结核病成为

危害全球民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杆菌可以侵害人体各个器官,主要损害

肺脏,引起肺结核病。在单一传染病导致人类死亡的名单中,结核病致死率排名

第二。近年来,结核病在大多数国家中出现流行回升的趋势,每年约有900万例

新发患者和200万例死亡患者。为了给该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概

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新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机制。

关键词:结核病;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疾病,随着艾滋病病毒及耐药结核菌的出现及播

散成为结核病控制的又一个威胁。虽然我们有结核疫苗及抗结核药物,但控制结

核病仍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多重耐药结核菌的不断出现给结核病的冶疗带来了

很大的困难,所以必须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其可以引起结核病这一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

生组织相关部门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被MTB感染,现有结核病患者约2000

万人,每年感染MTB的新增病例约90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200万例。自耐多

药结核病(MDR-TB)或广泛耐药结核病出现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

重威胁,全球结核病控制也受到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统计,仅2014年全球有约900万人患有肺结核(不包括隐性感染的病例),其中死亡病例150

万例。尽管有证据显示,肺结核的患病率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多耐药性MTB

的出现和蔓延仍是全球疾病控制的一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耐

药性结核病病例约占世界两成,结核病仍是困扰中国疾病控制的三大传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早期就结核病的治疗仅需要2个月集中治疗便可取得良好效果,临床常用药

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片。随着MTB耐药性的逐渐形成,结核病的集中治疗期被延长至4个月,临床使用药物也只有INH和RFP两种。随着MTB耐药性的增强,大多数一线药物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相关研究表明,仅2014年就有约3.5%新感染肺结核患者和20.5%接受过肺结核病治疗的患者出

现了耐多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主要针对INH和RFP这两种一线药物产生

耐受,耐多药性结核病的出现导致该病治愈率大幅下降,全球治愈率仅为48%。

治疗耐多药性结核病通常要经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治疗过程中不仅因注射或口

服二线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及名贵药材花费高额药费,还会因为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伤害身体,治愈效果很差。

综上所述,耐药性结核病的快速检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更为迫切和重要。快

速检测是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患者MTB的耐

药性,就能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及病人的交叉感染等,从而避免出现新的耐药菌株。耐多药性MTB的耐药机制研究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的根本,耐药机理清楚就可

以利用其耐药机理找到快速检测、控制和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方法和途径。

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具体研究情况

1、材料

1.1菌株:某医院分离的6198株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的特征

系统细菌学 课程论文 题目: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魏文凭 学号: 2016304120036 中国·武汉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 摘要:分枝杆菌属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引起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病原菌,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疫情也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分枝杆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农业、卫生和环境都用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的特征和一些耐药基因的研究。 关键词:耐药机制结核病生物学特征 1、结核病的认识及治疗发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留性(persistence)[1],有时感染可达几十年,因此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中国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和特别警示的高耐药国家之一。 结核病很早就存在,在考古学界,从新石器时代人遗骨中发现有骨结核,古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有结核病,说明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在中国历史上,结核病也是广泛流行的,当时称为痨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认识到它的致病菌之前,人们没有治疗的手段,只能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空气清新、气候湿润的地域抑制结核病的发作。在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通过特殊的染色技术,发现了细棒状的结核杆菌,又通过血清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证实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自此对结核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结核病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Calmette)和格林(Guerin)在1908年和1919年间,经过230次的传代,获得了一株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2]。自1921年首次使用以来,成为有效治疗儿童结核病的疫苗,但对于成人型结核病的的治疗很有限。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临床上又应用了一些抗结核的药物,如异烟肼(INH)、利福平(RIF)、链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学生:何燕华学号:20111061 一、结核病及结核分枝杆菌 1、结核病简介 趣味背景:林黛玉的不足之症是什么病症呢?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虚证是指人的正气虚弱不足,又分气虚、血虚,气虚可发展为阳虚,血虚可发展为阴虚,有些病人可气血皆虚或阴阳皆虚。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自汗、头晕、耳鸣、小便清而频、脉虚弱等。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或手足麻木,脉细弱等。 根据小说的描写,林黛玉患的应是一种慢性病。她“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并且病症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数量不等的咯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王大夫分析她的病症时说“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从她所患之病的症状及疾病演变和进展分析,林黛玉患的是肺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愈演愈烈。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统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880万新发病例,20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每15s就会有一个死亡病例。并且,随着社会人员流动,HIV感染者增多造成的交叉感染使我国的结核病感染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造成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传染病类型。了解宿主的免疫系统及机体相关细胞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制非常重要,并且能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2、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抗酸阳性棒状杆菌,主要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结核菌。结核菌细长略弯曲,大小约1~4X0.4μm,无鞭毛、无芽孢、不能产生内、外毒素,专性需氧,培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菌体成分主要有脂质、多糖、蛋白质等。 大量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属于兼性寄生菌,原因是首先在感染的巨噬细胞内复制,故称为胞内菌;然后,随着病变发展又会出现在坏死组织中即巨噬细胞外进行复制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其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菌体和细胞壁成分以及代谢物质的毒性和机体产生抗结核免疫反应等有关。 在结核杆菌胞壁中含有许多特殊脂类物质这种特殊的胞壁赋予结核杆菌能在宿主吞噬细胞内生存的能力,也为特异性T淋巴细胞提供了独特的糖脂抗原;而且从其基因组序列可以看出结核杆菌具有潜在的由一种代谢途径转变为其他代谢途径的能力,包括有氧呼吸(如氧化磷酸化)和厌氧呼吸(如硝酸还原反应)。这一代谢途径转换的灵活性对结核杆菌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有极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结核杆菌既可以在人高氧压力的肺泡中生存繁殖,还可以在结核肉芽肿的微氧和厌氧的环境中存活。 二、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的免疫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7), 1292-129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2058003.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512058003.html,/10.12677/acm.2020.107196 Research Progress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an Yang, Qiulian Wu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Jun. 14th, 2020; accepted: Jul. 7th, 2020; published: Jul. 14th, 202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tuberculosis are increasing in many areas, but the pro-liferation and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and common drug 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timely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rug-resistant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the drug-resistant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ommonly use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so as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Keyword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兰,吴秋莲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收稿日期:2020年6月14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14日 摘要 目前许多地区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出现上升现象,但抗结核药物的泛滥及不合理应用,所致耐药结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报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 19-20世纪初,结核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之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结核病的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结核病疫情卷土重来:耐多种药物结核菌株的出现、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发症的传播,导致了医院内病原菌的滋生,成为威胁力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 进入21世纪后,区域性结核病疫情的死灰复燃,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资料介绍:全球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其感染者居世界第2位,在现阶段,有3/4的患者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者较多,结核病患者约占了总人口的0.4%左右,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0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3%。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结核病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抗结核药物市场也吸引了业内商家的目光。 全球抗结核病常用药物市场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2%,2000年抗结核药物市场为4.7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安万特、诺华、

惠氏、法莫西和Lupin公司占据了抗结核药物市场份额的59%,此外印度生产商占12%,剩余的29%由较小的厂商拥有。 近两年,国内抗结核常用药物市场呈现出上升趋势,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时每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抗结核药物在国内大城市重点医院的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8%,估计全国抗结核类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亿-2.5亿元左右。 常规品种仍占一定份额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品由杭生素、合成药和中药三大类组成,其中有20多种西药为国家基本治疗用药,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霉素类等。近几年,氟喹诺酮类也被用于抗结核菌的治疗,在联合治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链霉素是1944年由美国瓦克斯曼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是最先使用的抗结核菌药物。由于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抗结核联合疗法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抗结核的基础药物,也是结核化疗史上的里程碑药物。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结核杆菌作为兼性胞内寄生菌,以巨噬细胞为宿主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微生物并处理衰老死亡的组织, 其自身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发热反应等。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发挥杀伤和消除病原菌的作用。 (1)巨噬细胞的识别作用 巨噬细胞是MTB进入机体内首先侵入的细胞, 是MTB感染过程中的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有两种识别MTB的方式:①直接识别:巨噬细胞能通过其表面的激素样受体直接识别侵入机体的MTB。②间接识别:巨噬细胞可以通过表达补体受体识别MTB。(2)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巨噬细胞能通过自身凋亡等杀灭菌体。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毒素具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氧依赖系统, 在抗微生物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个是氧不依赖的系统,溶菌酶等属于该系统产物,这个系统也参与杀微生物活性。巨噬细胞主要通过氧依赖系统杀伤侵入机体的MTB,激活的巨噬细胞发生呼吸暴发,产生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和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释放溶菌酶等活性蛋白质,这些物质有强的氧化作用和细胞毒作用,对MTB有强的杀伤作用。另外,巨噬细胞与病原菌作用后处于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病原菌与TLR相互作用激活caspase-8,诱导其自身凋亡,破坏MTB的生存环境,杀灭入侵的MTB。 (3)MTB的免疫逃逸机制 MTB能在巨噬细胞内定居存活以及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是与其免疫逃逸的机制分不开的。MTB进入巨噬细胞胞膜内化形成吞噬小体,然后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分泌的胞内酶可以促使吞噬溶酶体酸化,外源性抗原在吞噬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被水解为抗原多肽。而MTB之所以能够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是因为它能够阻止吞噬溶酶体的酸化。MTB可以通过降低磷脂酶D的活性,抑制活性氧中间体和活性氮中间体的产生,下调MHCⅡ的表达,抑制吞噬溶酶体的成熟,进而抑制巨噬细胞的氧依赖杀伤作用。 2.特异性免疫在抗结核中的作用 MTB的感染过程,分为初始感染,潜伏感染,再次大量增殖造成的疾病复燃三个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勇李传友许绍发 【摘要】在人类的传染病中,结核病死亡率最高。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I而且估计每年有 920万的新发病例,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耐多药结核患者已占20%.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不仅能够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抗结核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控制结核病疫情.减轻患者的负担与痛苦。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细胞壁;分子机制;外排泵 ProgressondrugresistancemechanismofMycobacterlumtuberculosisSUNYong,LIChuan—you,xuShao-fa.DepartmentofBacteriologyandImmunology。BeijingTuberculosisandThoracicTumor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114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Chuan—you,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D研 XUShao-fa,Email:xushaofa@263.net [Ahtmct]Inhumaninfectiousdiseases,themortalityoftuberculosisisthehighest,abouttwomillionpeopledieoftuberculosiseveryyear.Itisestimatedthatnewcasesare9.2millioneachyear.Moreseriously,onethirdoftheworld’spopulationhasbeeninfected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ccordingtO WHOstatistics,patientswithmultiple-drugresistancetuberculosisaroundtheworldhaveaccountedfor20%.andthenumberisincreasingyearbyyear.Therefore,aclearmechanismofresistance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annotonlyestablisharapid.sensitiveandaccuratedetectionmethod,butalsofindantituberculosisdrugtargets,developnewantituberculosisdrugs。controltuberculosis,andreducetheburdenandsufferingofpatients. [Keywordsl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Drugresistancemechanism;Cellwall;Molecular mechanism I Effluxpump 目前对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性机制研究很多,但主要有 3种观点:①细胞壁结构与组成变化,使细胞壁通透 性改变。药物通透性降低.产生降解或灭活酶类。改 变了药物作用靶位。②可能存在耐药质粒或转座子 介导的耐药;在MTB中己经发现了活跃的药物外 排泵系统,外排泵能将菌体内药物泵出,使得胞内药 物浓度不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分枝杆菌。从而产生耐 药性。③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多见于其基因组上 编码药物标靶的基因或药物活性有关的酶基因突变 I)()ll10.3760/cma.i.issn.1673-436X.2010.024.009 基金项目l同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l0003—005) 作者单位1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细菌免疫 学室(孙勇、李传友).胸外科(许绍发) 通信作者l李传友.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corn 许绍发.Emaillxushaofa@263.net ?150l?.综述. 所造成。目前对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基因的突变上。本文就这三个方面与耐药机制关系作一综述。1MTB的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变化 MTB的细胞壁和其他细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肽聚糖主要由N一乙酰葡萄糖胺和N一乙酰胞壁酸组成,类脂质含量超过60%,而革兰阴性细菌类脂质含量仅占20%左右。类脂质是一类复杂的复合物,它赋予MTB表面疏水性,含有分枝菌酸、索状因子、多糖类、磷脂、蜡质D等[1】。分枝菌酸是MTB和棒状杆菌属独有的结构,主要由22—24碳短链和40-64长链分枝脂肪酸组成.分枝菌酸层能形成有效的屏障。使MTB免受溶菌酶、自由基等损伤。抵抗亲水性化合物或抗生素的攻击。而阿拉伯半乳聚糖层又能阻止疏水性分子的进入。此外。分枝杆菌细胞壁上有选择性阳离子的孔蛋白.能有效控制或阻滞亲水性小分子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化合物的渗

三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抗体联合检测在临 床中的应用 作者:崔晓利,姚小红,刘春梅,张增贤 【摘要】目的:通过结核菌三种抗原脂阿拉伯甘露糖(LAM)、16KDa、38KDa固相于同一膜片上制作的结核蛋白芯片系统联合检测结核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以达到快速诊断结核病的目的。方法:收集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痰涂片或者结核菌培养阳性患者的血清98例,痰涂片或者结核菌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54例,结核性脑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20例,通过结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三种抗体,任意一种抗体阳性即为结核抗体阳性。结果:活动性肺结核阳性率86.7%(85/98),痰涂片阴性的肺结核阳性率66.7%(36/54),结核性脑炎、结核性胸膜炎阳性率45%(9/20)。结论:三种抗原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明显优于任何一种抗原单独使用,联合使用将会对结核病的快速辅助诊断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联合检测;抗原;芯片 结核病是长期以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患,特别是我们国家患者数约450万,每年病死近20万人。结核病的病原体为结核杆菌,它除了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其他部位的病变,因此,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对结核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使用基因工程表达的结核菌蛋白16KDa和38KDa以及脂阿拉伯甘露糖(LAM)三种抗原制作的结核蛋白芯片联合检测结核抗体,在临床上取得较理想的快速诊断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标本来源 结核患者的血清均来源于西安市结核病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痰直涂或者培养阳性患者98例,痰涂片阴性患者54例,结核性脑炎或者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20例。 1.2 结核菌多抗原的IgG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由南京大渊生物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 1.3 蛋白芯片阅读仪 南京大渊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生产,型号:PBT-X4。 1.4 芯片系统操作步骤 在芯片上标记样品编号;在芯片盒窗口内滴加4滴试剂A,使膜表面完全浸湿;待完全渗入后,加入待检血清100ue;待血清完全渗入后,再滴加6滴试剂B;待试剂B完全渗入后,滴加10滴试剂C;待试剂C完全渗入后,最后滴加6滴试剂D;反应完毕后30 min 内,将芯片放入芯片阅读系统进行分析。阴阳性结果根据南京大渊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芯片识别仪器设置参数自动判别。 2 结果 三种抗原的抗体联合测定,任何一种阳性即为结核抗体阳性。痰涂片阳性或者培养阳性的结核患者98例,其中结核抗体阳性85例,阳性率86.7%。痰涂片阴性的肺结核患者54例,其中36例结核抗体阳性,阳性率66.7%。结核性脑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其中结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1.异烟肼(INH):对结核菌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价格低廉,是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2.链霉素(SM):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开始两个月〉治疗化疗方案组成药物之一,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颅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3.利福平(RFP):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脚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也是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4.乙氨丁醇(EMB):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视力变化。5。吡嗪酰胺(PZA):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上述五种药物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常用或最有效的药物,医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组成合理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十、治疗肺结核的原则是什么? 1. 早期:已经确诊的排菌肺结核,应及早进行治疗,这样除有利于病变修复,更重要的是可减轻对亲属和周围健康人群的传染。 2. 联用:选择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组成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并延缓和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而导致化疗失败。 3. 适量: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杀灭细菌且易产生耐药性,但剂量过大则易发生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因此,必须遵照医嘱坚持服用规定剂量药物才能完成预定疗程,确保疗效。 4. 规律:在规定疗程内严格按照化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次数相同隔时间用药,尽量避免漏服或中断服药。5.全程:按要求完成规定疗程.若疗程未满停药,会使治疗失败或造成复发。但超过疗程无限期用药,不但不能提高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并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十一、什么是初治肺结核? 初治肺结核是指初次发现,并未接受任何抗结核药物治疗,或发现肺结核后虽经不规则、不合理抗结核治疗,但疗程不超过1个月的病人。初治排菌肺结核的病人在未治疗时,对其家属和周围健康人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造成结核病流行的传染源,但是只要病人积极配合防痨医生、坚持有效、合理、全程化疗,传染性可在2-4周内很快消失,其治愈率可达95%以上.关键在于遵从医嘱、服从管理、完成疗程,争取一次彻底治愈。 十二、什么是复治肺结核? 复治肺结核是指初治失败或治疗的病人再次复发。或查出肺结核后接受不规则、不合理化疗已经超过1个月者.在临床实践中,复治肺结核的病情大多比较复杂,往往具有病情重,体质差的特点,多是因为不规则或不合理化疗〈没有按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或在非结核病专业机构,甚至是野医治疗,还有不正规的药店购药等〉引起的。此时结核菌已经形成耐药性,因此治疗起来较初治肺结核困难的多。复治肺结核治疗的关键在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结核药物组成的化疗方案,坚持完成治疗。 十三、结核病开始治疗后病人应注意什么?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和信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患肺结核便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讳疾忌医,拒绝检查和治疗,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贻误治疗时机,失去治愈的机会。

2018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2018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结核分枝杆菌药2018年执业药师考试时间在10月13、14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药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第一线(5个):异烟肼、利福平及其类似物、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 第二线: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卷曲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 ―、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调整顺序TANG。 1.异烟肼——首选。 ①“用情专一”——选择性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对其他微生物几乎无作用。 ②“斩草除根”——对静止期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繁殖期结核杆菌有杀灭作用。 ③“里应外合”——穿透性强——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作用,是全效杀菌剂。 【异烟肼——杀菌机制】 ——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从而使细菌细胞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 2.利福平 ①“沾花惹草”——广谱,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多种G+球菌,特别是耐药金葡菌,G-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沙眼衣原体和某些病毒。 ②“斩草除根”——繁殖期和静止期均有效,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③“里应外合”——穿透力强:细胞内、外均有作用。 【利福平——杀菌机制】 ——特异性抑制敏感微生物的DNA依赖性RNA多聚酶,阻碍其mRNA的合成。

3.吡嗪酰胺 抗菌作用在酸性环境中较强。 机制——能进入含有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并渗入结核菌体,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作用。 单用迅速产生耐药性。常采用低剂量、短疗程与其它药联合。 4.乙胺丁醇 仅对生长繁殖期结核杆菌有效,对静止期细菌几乎无影响。 对其他微生物几乎无作用。 机制——与二价离子Mg2+结合,干扰细菌RNA的合成。 单用产生耐药性。 5.链霉素——第一个用于治疗结核——“鼻祖”TANG: A.不易透过细胞膜——主要对细胞外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B.不易透入纤维化、干酪化及厚壁空洞病灶内; 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较差。

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TB检测试剂盒

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TB)检测试剂盒 一、检测原理------斑点金免疫渗滤法 二、临床意义------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结果呈阳性 (一)、抗细胞壁脂多糖LAM抗体呈阳性 1、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是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2、检测到此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要考虑是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3、由于在某些呼吸道炎症等良性疾病中,此抗体也会呈现阳性,所以,请医生要结合其他的临床信息加以鉴别诊断。 (二)、38KDa抗体阳性 1、38KDa抗原是定位在质膜上的磷酸盐转运蛋白。 2、检测到此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病史,非常有助于活动性结核的诊断。 3、由于此抗原和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同源蛋白有30%以上的交叉,所以,在肠道感染患者中有一定的假阳性,要注意加以鉴别。 4、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接种过卡介苗(BCG)的患者中,也会出现阳性,要注意鉴别。 (三)、16kDa抗体阳性 1、16kDa蛋白又被称为HSP16.3蛋白,是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HSP)家族成员之一。 2、此抗体在结核病患者中有相当高的阳性率(46~50% ),检测到此抗体阳性,并结合临床要考虑是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3、在大多数接种过卡介苗(BCG)的患者中,并不会出现阳性,能将结核病患者与BCG 接种患者区别开来。 4、作为儿童结核的早期诊断指标,敏感性为64.8%左右,特异性96.2%左右。

(四)、MPT63抗体阳性 1、MPT63抗原是结核杆菌的分泌蛋白之一。 2、它的灵敏度为15~40%,特异性很高,约为98%左右。即在检测到此抗体阳性时,临床 上基本就可诊断是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三、临床意义------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结果呈阴性 (一)不是结核病患者 (二)病情好转 (三)在结核病患者病情加重、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痰涂片、 痰培养呈阴性的患者中,由于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产生的抗体滴度太低,以至于 不能被检测到,会呈现假阴性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加以鉴别。 四、多指标联合检测的优势 (一)多指标联合检测,提高了阳性率 由于单个抗原不可能捕获全部或大多数抗体,所以,多指标联合检测,提高了阳性率,减少 了漏检,是结核血清学诊断的发展趋势。 指标组合灵敏度 LAM 56.5% LAM+38KD 68.3% LAM+38KD+16KD 75.2% LAM+38KD+16KD+MPT63 77.4% (二)多指标独立的检测结果,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监控 结核菌侵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随着病变的加重(或血行播散)而增加。当多个抗体呈现阳性时,提示病情有加重的迹象,所以,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不 同时期的抗体谱,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病情的监控和疗效的判断。

抗分枝杆菌药:抗结核病类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变特征是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结核化学药物基本分为一线和二线用药两类。一线抗结核药物主要有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继利福平之后,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喷汀和利福布汀也得到广泛应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有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氯苯吩嗪等。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新型抗结核药物,主要分为九大类:首先是利福霉素类衍生物,如利福喷丁、利福布丁、苯并恶嗪、利福霉素;此外还有CGP7074、CGP27557,F22等长效抗结核药物;其次为喹诺酮类品种如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由于该类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好的抑制及杀灭效果,价格低廉,毒副作用较小,并且与其它抗结核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故而受到广泛重视,是当前抗结核病类药物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第三、氨基糖甙类主要有丁胺卡那霉素、硫酸奈替米星、硫酸西索米星、巴龙霉素等;第四、大环内酯类,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第五、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第六、多肽类主要是结核放线菌素-N,对耐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的结核病菌有效,可用于复治联合方案多药耐药的病患者;第七、为吩噻嗪类、主要有吩噻嗪,适合于耐药的结核病联合用药;第八,硝基咪唑类,其代表甲硝唑,与其它抗结核病药物配伍使用,不仅对各种状态的结核病菌有杀灭作用,而且对潜伏感染的患者也有预防发病的作用;第九,其它类,目前上市的有以氨基水杨酸与异烟肼的化合物力排肺痰,现在我国也开始使用,效果较好。[作用机制] 抗结核药亦可按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⑴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⑵干扰结核杆菌代谢的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钠;⑶抑制RNA合成药,如利福平;⑷抑制结核杆菌蛋白合成药,如链霉素,卷曲霉素;⑸多种作用机制共存或作用机制未明的药物,如异烟肼、乙胺丁醇。[适应症] 抗结核病类药物主要对结核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关节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等。[禁忌] 肝功能不良者、孕妇慎用。[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内结核菌生长旺盛,对药物敏感,同时病灶部位血液供应丰富,药物易于渗入病灶内,达到高浓度,可获良好疗效。 2.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并可交叉消灭对其他药物耐药的菌株,使不致成为优势菌造成治疗失败或复发。联合用药二联、三联或四联则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往用药情况以及结核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3.适量是指用药剂量要适当。 4.坚持全程规律用药。[药物相互作用] 和其他种抗结核病类的药物配合使用虽然对结核杆菌有协同的抗菌作用,但是同时也容易加强肝中毒性。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成功感染需多个阶段:1)在巨噬细胞中成功繁殖;2)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修饰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宿主能够控制但不能根除细菌;3)能够在宿主中相对不活跃的持续存在而保留被激活的潜力。 1)致病物质 1.脂质 >>>索状因子(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 作用: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LAM(细胞壁的主要糖脂)(这个书上是没有的,是我在一篇论文里看到的,不知道靠不靠谱) 作用:抑制巨噬细胞产生γ干扰素,诱导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清除氧自由基. >>>磷脂 作用: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并使炎症灶中的局势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 >>>硫酸脑苷脂 作用: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蜡质D 作用:具有佐剂的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2.蛋白质(包括菌体蛋白和生长周期中分泌于胞外的分泌蛋白) 作用:很多蛋白质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3.多糖(由阿拉伯半乳聚糖和阿拉伯甘露聚糖等组成) 作用:重要的抗原性物质,引发免疫学反应。还有研究发现该菌细胞壁表面的多糖物质类似荚膜,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肺部感染类型及其机制 1.原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而发生的病变 主要特点:急性渗出性炎症并快速向相邻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扩散以及干酪样坏死。 机制: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巨噬细胞后大量繁殖 补充:结核分枝杆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不同于其他通过逃避吞噬而致病的细菌,结合分枝杆菌主要是利用宿主细胞表面的多个受体而进入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补体受体和Fc受体),MTB进入巨噬细胞后,滞留在膜保围的液泡中. ———〉巨噬细胞裂解破坏 ———〉病原体释出,重复以上过程 ———〉肺泡渗出性炎症(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故病灶局部反映轻微) ———〉肺门淋巴结肿大 ———〉(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后)超敏反应 ———〉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细胞;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坏死灶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结节.) 2. 原发后感染:原发感染的再活化,或是外源性再感染,抑或是原发感染基础上的重叠感染。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练习第十九章_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2019 第十九章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一、A1 1、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结核病历经数年,从病程上来说属于 A、隐性感染 B、急性感染 C、慢性感染 D、亚急性感染 E、全身感染 2、检查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A、Gran染色 B、H-E染色 C、Wright染色 D、抗酸染色 E、巴氏染色 3、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结核杆菌菌落为 A、干燥颗粒状、不透明、绿色 B、干燥颗粒状、透明、乳白 C、湿润颗粒状、不透明、乳白 D、干燥颗粒状、不透明、乳白 E、湿润颗粒状、透明、乳白 4、痰液等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结果是1~9个/每个视野,报告方法正确是 A、+ B、++ C、+++ D、++++ E、其他 5、目前麻风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依靠 A、在鼻黏膜或皮损处取材,用抗酸染色方法检查 B、麻风菌素试验 C、测血清中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 D、分离培养 E、动物实验 6、目前广泛用于麻风分枝杆菌研究的动物模型是 A、大白鼠 B、小白鼠 C、恒河猴 D、犰狳 E、豚鼠

7、属于胞内寄生菌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痢疾志贺菌 C、麻风分枝杆菌 D、破伤风梭菌 E、霍乱弧菌 8、结核分枝杆菌在适宜条件下分裂一次所需时间为 A、20~30秒 B、20~30分 C、2~3小时 D、18~20小时 E、2~3天 9、一般需经2~6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淋病奈瑟菌 C、空肠弯曲菌 D、炭疽杆菌 E、军团菌 10、典型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型态 A、油煎蛋样菌落 B、菜花样菌落 C、针尖样菌落 D、黏液样大菌落 E、脐窝样菌落 11、一般不易着色,一旦着色后能抵抗酸性酒精脱色的细菌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革兰阳性球菌 C、芽胞菌 D、分枝杆菌 E、抗酸阴性菌 12、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13、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沙保培养基 B、罗氏培养基 C、庖肉培养基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朱艳伶1,2,万康林2,沈国顺1 近20余年来,由于耐药结核杆菌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杆菌(MDR-TB)的肆意横行,各国的结核病疫情均呈回升趋势,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112。我国的耐药情况尤为严重。据统计目前初始耐药率为1816%,获得性耐药率为4615%,全国现有耐药的涂阳肺结核病人约42万;在全球对53个国家的耐药调查中,河南省的原发MDR-TB耐药率位居第2位。因此在WHO最近公布的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核病耐药监测资料中,中国被列为/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0之一122。近年来,各国学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杆菌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定位了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异烟肼在内的耐药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突变位点,从而促进了第一代快速鉴定耐药突变菌株方法的建立和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 异烟肼作为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是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结核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也是最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结核药物。已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涉及多个基因变化:katG,inhA,kasA,ndh,及oxyR-ah pC基因连接区,突变形式多样化,并且突变位点又不确定更加剧了结核病防治的困难。因此,对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建立方便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从而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和开展更有效的化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机制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1912年由两个捷克生化学家首次合成的,但它强有力的抗生素活性直到1951年才被发现。作为使用了40余年的抗结核一线化疗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造成细胞壁破损而杀菌。但是在单药化疗和不适当化疗期间容易产生耐药性。INH 的耐药性与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各种突变有关,这些基因主要包括编码触酶-过氧化物酶的katG基因,编码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的inh A基因,编码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的ahpC 基因,编码B-酮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的Kas A基因及调节分枝杆菌氧化-应激的oxyR基因。 111katG 研究表明INH实际上是一个药物前体,需要经结核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活化后才发挥抗结核作用,而触酶-过氧化物酶则由katG基因所编码。最新研究认为katG基因的变异(包括突变,缺失,插入等)导致的结核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可以解释90%以上的INH耐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张132等将ka tG基因克隆导入耐INH的耻垢分枝杆菌可恢复INH敏感性。 作者单位:11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120号110161;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昌平流字五号102206 通讯作者:万康林 近年来研究发现INH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中katG基因突变最主要的是点突变。不同地区菌株点突变的位置变化较大,但约40%的变异出现在S315T位置。此位置变异通过对katG 活性位点甲基化阻碍了INH与katG的结合,导致酶失去活化INH的能力。Coll等142对来源于巴塞罗纳的61株异烟肼耐药株进行分析,其中55%分离株被检测到katG基因有所改变,最普遍的变异是发生在第315位密码子(占32%),这些菌株显示了高水平的耐药,但大多数仍保留了相当的触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ka tG基因其他位置上的变异如D63E,H108Q, T262R,A350S等对于酶的稳定性和催化能力也很重要,可以导致细菌对INH产生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和保留不同的触酶-过氧化物酶活性152。KatG第315位点突变率的特点还体现在地区的差异上。如国内的陈曦162等对临床分离的101株耐药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第315位点的突变率占3816%(39/101)。这一结果明显低于南非(64%,80/124)172、俄罗斯西北部地区(93%,191/204)182,而又明显高于芬兰(7%,4/54)、新加坡(26%,41/160)192等地区的报道。 112oxyR-ahpC Christman1102等在研究大肠杆菌和伤寒沙门菌的基础上推断出在肠菌属和其他的微生物里oxyR调节子控制着一套复杂的氧化调节系统,它在对环境刺激反应时被激活。oxyR作为一个调节蛋白它即是氧压的感应器又是基因转录的活化剂, oxyR控制编码解毒酶基因如触酶-过氧化物酶(katG编码)和烷基氢过氧化物酶(ah p C编码)的表达。研究表明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中的oxyR基因发生大量的移码突变和缺失、失活,使其成为一个假基因。Deretic1112等用这种突变体与携带具有活性的oxyR-ah p C基因的质粒组成一个重组体,结果对异烟肼耐药,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的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由于oxyR调节子的畸变。 一般研究者发现在异烟肼耐药菌株中oxyR启动子序列的突变常伴随着katG活性的不足。因此一般将ah pC突变作为katG基因损伤的标志1122。另外Dhandayu thapani1132等通过Wes-tern免疫斑点分析得出突变的等位基因能增强转录活性,即某些katG突变的耐异烟肼分离株存在ahpC启动子的突变,以增强ah p C表达来补偿触酶-过氧化物酶的缺乏,从而抵抗宿主巨噬细胞的氧化。Dhandayuthapani又将纯化的ah pC蛋白导入耻垢分枝杆菌,结果它对INH高度敏感,而在此菌中过表达ah p C蛋白引起对INH耐药。AhpC编码基因突变极少,可能与耐异烟肼无关。 113inhA inh A基因编码的NADH依赖的enoyl-Acp还原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的还原反应,分枝杆菌利用该产物合成的超长链A-脂肪酸是其细胞壁的重要成分。INH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及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好转率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 4.讨论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而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来源水谷,为水谷所化,人绝水谷则死。气就是指脏器的功能活动,胃气是脾气和胃气的统称,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盛衰对疾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因而使顾护胃气成为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中医脾气和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与现代医学的血液一样,中医的血也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它循经脉运行全身。血还必须在气的统摄下循经脉运行,如果气虚不能摄血,则血液就会溢出脉道而形成出血,此外热邪外迫,瘀血内阻等均可导致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进食少或禁食后,水谷精微即断,精血无以产生和充血, 必致精血亏虚,精血为有形的阴质,阴虚则生内热,热邪迫血妄行;气血均为水谷化生,水谷既绝,气无以化,血无以统,就会溢出于经脉之外;气无以化则气虚,气虚则血瘀,瘀血内阻,逼血外溢亦为出血。总之,从中医理论分析,应激性溃疡出血与胃气衰弱具有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内经》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因而我们认为禁食是导致胃气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方参、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三七粉止血活血,可去瘀血生新血;少量佐大黄可通腑降浊,通过上述健脾益胃不但对已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患者有以显治疗作用,还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降低中风患者因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死亡率,说明顾护胃气在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临床借鉴。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及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王 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结核病防治院> 云南昆明 650301) 【中图分类号】R8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79-02 【摘要】 本文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由某地肺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机构等提供的临床上确认为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以及从社会上招募而来的健康志愿者,共计7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来对结核病诊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菌阴性肺结核敏感度为66.3%,菌阳性肺结核敏感度为69.9%,肺外结核病敏感度为75.4%,结核总敏感度为70.6%。对于特异度,健康人群为68.4%,结核病以外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为79.1%,结核总敏感度为71.6%。因此本文得出,在临床结核病诊断中,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诊断结核病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大力推广。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 结核病 诊断 Research progres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tigen in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in 2011 May - 2012 May by clinical Chest Hospital, a TB institutions control provides confirmed to th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and non tuberculosi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recruited from the society, a total of 720 cas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study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pecific protein. The results show, smear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ensitivity was 66.3%,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ensitivity was 69.9%,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tuberculosis sensitivity was 75.4%, sensitivity was 70.6%. For specificity, healthy population was 68.4%, other lung diseases other than tuberculosis tuberculosis was 79.1%, sensitivity was 71.6%.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the specificity of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protein has goo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future, is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uberculosis diagnosis 据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1/3的人都感染有结核分枝杆菌,并且每年将会有约20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在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结核病的患病人数大约为130万人,在全球发病率中我国位居第2,占14.3%,并且在15岁以上的患病率为每10万人有459人[1]。在全球控制结核病中,如何以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对结核病进行诊断是首要解决问题。本文通过运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诊断试剂盒对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探讨其所蕴含的价值,从而为临床结核病的诊断提供有效参考。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由某地肺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机构等提供的临床上确认为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以及从社会上招募而来的健康志愿者,共计7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肺结核患者有364例,包括菌阴肺结核患者178例、菌阳肺结核患者186例,且男性为227例、女性为137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0.5岁。非结核病患者有254例,其中肺外结核患者有187例(男性患者为96例,女性患者为91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5.8岁),其他肺部疾病患者为67例(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31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7.3岁)。入选的健康志愿者共有158例,其中男性志愿者91例,女性志愿者67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0.2岁。在这些研究对象中,他们都没有免疫系统疾病史,并且在近3个月之内也没有使用过免疫抑制剂。 1.2方法 1.2.1仪器配置 本研究所使用的仪器为[2]:第一,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第二,酶标仪,由芬兰雷勃公司提供,型号为MK3 型。 1.2.2细菌及抗体提取检测 在经过改良的罗氏培养基中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连续培养,然后收集菌体。按照试剂盒提供的相关说明书来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进行检测。 1.2.3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阳性判定临界值 本文对720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别统计,最终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阳性判定的临界值为0.373,只要是大于0.373的都判定为阳性。 1.2.4检测方法 本研究中的720例研究对象都要对其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 2 结果 2.1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结果统计 内容敏感度[n( %) ]特异度[n( %) ]菌阳肺结核130 (69.9)- 菌阴肺结核118 (66.3)- 肺外结核病141 (75.4)- 结核总敏感度389 (70.6)- 非结核病-53 (79.1) 健康人群-108 (68.4)结核病总特异度-161 (71.6) 通过表1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对720例患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后得出,菌阴性肺结核敏感度为66.3% (118/178),菌阳性肺结核敏感度为69.9% (130/186),肺外结核病敏感度为75.4% (141/187),结核总敏感度为70.6%(389/551)。 -7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