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_7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_7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_7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名校讲坛

1.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考点链接

(一)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汉语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则只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汉语则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护城河,现代汉语则指水池。

【习题链接】见“答谢中书书”“积累与运用”T5。

(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T11。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

..俱备四时:四季

(4)晓雾将歇.歇:消散

(5)夕日欲颓.颓:坠落

(6)沉鳞

..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4.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的情景;作者发出慨叹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夕日欲颓.B.晓雾将歇.

C.四时俱.备 D.或.王命急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山川之.美何陋之.有(《陋室铭》)

B.实是.欲界之仙都斯是.陋室(《陋室铭》)

C.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D.自康乐以.来以.刀劈狼首(《狼》)

(解析: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判断动词,是;C.将要/欲望;D.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02课内精读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表达效果:“猿鸟乱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出水面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10.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指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03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

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沉鳞.竞跃鳞:鱼

(2)未复有能与.其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大可七八围许.许:上下或左右

(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暇:空闲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3.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14.【甲】【乙】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的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略微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01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D)

A.欣然.起行/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B.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狼》)

C.相与步于.中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D.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解析:A.……的样子;B.大概是;C.在;D.一起欣赏、领悟。)

5.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子与柏树的影子,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子与柏树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

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03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盖/竹柏影也 B.晓雾/将歇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相与/步于中庭

(解析:C.实是/欲界之仙都。)

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作者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04综合性学习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毕节市第五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4.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15.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16.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老师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你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诵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毕节市第五中学团委会

2018年9月21日

(完整版)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 1.填空(5 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 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 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 分)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 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 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 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 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

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人物描写》说课稿 兴城一中 徐冬梅 《作文训练—人物描写》说课稿 一、一、说一说设计意图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所执教的“作文训练—人物描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第二单元的阅读是写人为主的文章。作文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特点写人,并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写人。而且这次作文训练是在上次“抓住特点写人”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通过上一次的作文训练,我发现学生能够做到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但是写的不够生动、具体,就是说描写不过关。所以这节课的人物描写,我重在引导学生理解究竟什么是描写?叙述和描写有什么区别?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进行人物描写?有没有什么规律?这些光靠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一些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要领,所以我把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作为本节的学习重点。不然的话,我们就是强调一百遍“要注重描写”学生恐怕也不会描写。 难点是抓住人物特点,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进行人物描写。描写不过关是时下中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夏天,母亲如同一尊雕像,执着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二、根据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 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以及描写的作用; 掌握描写的方法;学会抓住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中的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叙述与描写 的区别与怎样抓住特点进行人物描写。 因为我觉得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 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作文应以课文为范例,学生依此为样,联系 自己的种种实际做出文章来。如此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爱的真谛,学会爱人。 因为第二单元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感人至深的,爱子女、爱学生、 爱老师,通过课文内容分析让学生领悟爱的真谛,学会爱人。 三、本节课共分五个环节: 1、通过课文范例,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以及描写的作用。 2、通过课文范例,理解环境烘托和侧面衬托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4、通过设置情境,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 5、展示、互评,归纳总结。 第一个环节:我首先结合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文导出本节的学习重 点,(板书),出示两个例句,一个叙述:“夏天,母亲天天卖冰棍, 皮肤晒得越来越黑。”一个描写:“夏天,母亲如同一尊雕像,执着地 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以黝黑的皮肤晒得 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 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让学生体 会什么是描写,然后屏幕显示描写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明确描写的种 类,导出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人物描写,怎样进行人物描写? 屏幕显示几个片断(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讨论探究作 者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其什么特 点? 学生讨论探究、师适当小结:这几段文字,作者抓住人物特点, 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这样就使人物鲜活生动, 栩栩如生。初步体会了描写的表达作用。 接着师再将这几段文字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大家看看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差异? 改 为 夏天,母亲天天卖冰棍,皮肤晒得越来越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完整版)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 ..,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作文大全

和平的向往 和平的钟声何时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醒! 战争,多么敏感的字眼;战争,人们痛苦的回忆。世界上,发生了数之不尽的战争,从原始人赤手空拳到先进且杀伤力,毁灭性极强的生化武器;这都是因为战争而产生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沉重的;战争,更是无奈的! 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人类是自私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便会发动战争;而在一次次的侵略成功后,人类并没有就此收敛,而是变得更加贪婪;而被侵略的人类也不会就这样罢手,他们会采取报复,有一次次地反抗。所以,战争的硝烟就一发不可收拾,熊熊燃烧,烧去了人类最淳朴的人道,良知............... 战争,又会带来什么?既有利又有弊吗?但是在我看来,战争只会带来危害:所谓的战争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那简直是废话。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促进了核的发展,使核技术快速的提升;但却因此制造了原子弹,有了原子弹,便可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标志着人类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战争,留下的又是什么呢?留下的除了无尽的

伤痛,还是无尽的伤痛;只要是战争的硝烟所弥漫之处,无不是笼罩在哭声,火光,血泊,侵略者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淫,残无人道!就如“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进圆明园一般,因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金银珠宝太过耀眼,所以“英法联军”就将东方的幻想艺术圆明园的一切洗劫一空;更令人憎恨的是为了销毁自己犯罪的证据,又将圆明园一火烧尽..........还有日军侵略中国的南京后,任意妄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使30万的中国同胞遇难;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痛苦的回忆,使人们永远的被恐惧,阴霾所笼罩着............ 战争,给世界造成惨重的损失,给人类留下了不堪的回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的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悲伤............ 我们多么渴望和平啊,我们多么希望战争留下的碳火不在因风燃烧,那多好啊!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和平的钟声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呢?何时才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5分) (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 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 B. C. 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 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 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 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 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 前预习作者简 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 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

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2018年上海高三年级一模语文汇编__古诗鉴赏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 【长宁嘉定】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 B.二联 C.三联 D.四联 13.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落魄才子 B.隐居高士 C.被贬官员 D.山村思妇 14.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2.(1分)B 13.(2分)B 评分说明:选A给1分 14.(5分)答案示例:首联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颔联侧面烘托,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颈联通过写自己赏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山花之美。唯恐风起花落,往往到黄昏都不舍离去,可见山花之美。尾联通过与桃李对比(或化用典故)来赞美山花美胜桃李,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 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四个点答出任意三个即可);与“怎样表现”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概述2分。 【崇明县】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2018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解析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填入下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的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会有人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

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录音范读。 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参考: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名粗译课文 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理解中心、写法。 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句?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来表现作者的“唯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清静。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陋在何处?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启发:①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②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含答案解析

徐老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四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她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言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 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休谟曾言:“理智乃情感之奴。”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属 于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 ..,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我们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注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则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且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⑦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种对比,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够同舟共济。要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⑧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吗?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短文两篇(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河北交河中学刘宝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字词积累。 二、教学设想: 1、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调 tiáo 缩 suō数 shǔ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斗dǒu 笠 lì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澡 zǎo 咯 gē蘑菇mógū 3、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 ②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 ? 二、学习新课 (一)、引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基础知识梳理

短文二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本文的主题。 (3)了解铭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背诵全文。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描述陋室和莲的情怀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1.释义法:积累文言词句。 2.品读法:理解本文的主题。了解铭文的特点 3.模拟写作: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认识并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刘禹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

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2.给下列字注音并解词。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乱耳(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