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0中考复习二: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2020中考复习二: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2020中考复习二:古代文化常识

三位一体集训模块2---古代文化常识

一、礼仪

①行礼有方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用于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正规揖礼:男子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

3、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②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

斋戒(洁身净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持节、带礼物。

③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又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④《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吉礼:即祭祀之礼。(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古人对“死”的讳称: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嘉礼:内容最丰富,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⑤服饰、配饰

1、古代人的衣服除了平民是素面的棉布麻布,但凡有点品级可以着缎的,都是有提花织纹的或者遍覆文绣,不会用光板布。

龙纹:皇帝才能用五爪龙,藩王要少一爪。

2、西汉时,男子衣服的色彩按照地位越来越深,只有皇帝的服饰是纯黑。

3、右衽简单说就是前襟要向右(穿的时候要左边在上面)右衽是汉族的象征。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

左衽也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左衽还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4、所有称为士子的人都佩玉,玉佩都戴在身前。

二、天文地理

①北(玄武)南(朱雀)西(白虎)东(青龙)

②分野: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③九州(中国的别称):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④地名代称

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关西:函谷关以西。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两都(两京):长安、洛阳。

广陵:江苏扬州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县:中国

⑤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远离中原的地方。)

⑥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⑤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

西岳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北岳恒山(山西省浑源县)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

⑥五湖:洞庭湖(湖南)鄱阳湖(江西)巢湖(安徽)太湖、洪泽湖(江苏)

三、官场与科举制度

①九卿三公

九卿:始于秦汉,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公: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②表辞官

1.告老: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2.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3.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金榜:殿试揭晓的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注: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⑤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1、察举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2、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到了明朝、清朝“孝廉”这个称呼变成了对举人的雅称。

3、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四、常用代称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投笔:投笔从军。出官:(京官)外调。

贾人:商人。豪右:豪族大户。陶朱:富人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百工:各种工匠麾下:将军轩辕:国家巾幅:妇女

三尺:法律膝下:父母华盖:运气伉俪:夫妻

七月流火:暑气已退既望:农历十六半夜三更:夜半子时,即11点到1点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习惯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总角:指幼年儿童黔首、黎庶、苍生、黎元、氓(méng):百姓

耆(qí)艾: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耆耋(qí dié):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以上,耋指七十岁

五、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解释:“立”:开始“分”:半“至”:到“小、大”表示各种节气的程度

雨水、谷雨:反映降雨时间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